根据畅销“哭泣小说”《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的电影,注定是一枚重磅催泪弹。
我对催泪大戏本不感冒,觉得那些煽情段落大多不脱矫情,何况年纪渐长,唯恐被情绪负累。
看罢《东京塔》心里却颇为温暖,煽情固然是有,但都静静躺在生活化的故事之下。
要知道感人至深的,永远不是光怪陆离的新奇事,恰恰是真实与平常。
东京塔这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道具从《三丁目的夕阳》里一路借过来,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望望这座沉默的建筑,也许会提醒人们“时间”对生活做了怎样的增删。
故事很通俗,病榻前的男人回忆着关于母亲的点滴,乍看上去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讲的道理也很浅近:岁月教我们懂得自己的儿女身。
故事主角雅也的原型即是原著小说作者,今已事业有成的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时光,片中也着重描写。
无所事事,拿着母亲提供的生活费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想必会令许多人心有戚戚。
儿女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不懂珍惜身边无私的爱,所以之后才会试图成倍成倍地报答。
分饰老、青年母亲的树木希林和内田也哉子是一对母女,故而扮相酷肖,眼角眉梢都流露着相似的殷殷母爱。
她们塑造的或许是一个理想化的母亲,然而理想化的母亲形象里岂不就有着“母亲”最基本的品格——温柔、包容、善解人意。
绝口不提自己难处,只是不断激励儿子的母亲,即使儿子不务正业、“啃老”度日,也只是温柔地责备;而儿子的一切成就与喜悦,在母亲则都当作最大的财富与快乐。
贴着母亲长大的孩子只有在离开母亲之后,才会觉察这条亲子血脉之深之坚韧。
对年轻的雅也而言,母亲是最有力、最可信赖的庇护者;然而年迈体弱的母亲在长大成人的雅也面前,却显得如此柔弱、需要照顾。
片中母亲患病一节也许难逃剧情模式化之嫌,但不妨视为人生变故的借代,这些变故会使浑茫无知的人惊醒而成熟起来,就像感觉到被母亲需要的雅也忽然挣脱了以往的颓废懒散,开始努力工作、赡养母亲。
人不是因为被爱而变强大,而是因为爱人。
同样,很多时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付出而非索取。
日文中有“亲子之绊”一词,芥川龙之介也有名言道:“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剧的序幕。
”割不断的亲缘虽然是种束缚,是人生许多哀苦的序幕,但也可以是甜蜜的束缚与高贵的悲伤。
就像这部电影中对母亲的追忆无法不令人动容,然而泪中也有欢笑和释然,悲伤中亦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片中父亲的形象着墨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不太懂事但不乏可爱的父亲倒像是迟熟版的雅也,表达爱意的方式始终粗糙而笨拙。
面对这个曾令自己伤心失望的男人,母亲依然选择了理解与宽容。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令人觉得舒服的原因:真实、坦然、流照着积极明亮的亲情之光。
連書帶電影(不同年代各一),劇,同名片,同名中文歌,不得不在搜索引擎之後再自己選擇一遍。
去搜東方明珠一定沒有這麼多圍繞展開的影劇(甚至是個人回憶。
),可見landmark不是自己吹出來的。
平白假大空的標高標富豪,是城市规划者的爛品味。
女主角年輕年老都像極我一個老師,看著總在投射。
避過眼去看配角,因為鈍感沒發現伊藤步(我已經第二次認不出她了,還有一次是 《吳清源》),唯一肯定的是宫崎葵。
日本電影要如何擺脫悶片呢,它們開始輕鬆笑鬧起來。
恰到好處的自嘲。
本来亲情的来龙去脉是很值得解释一番,比任何感情都古怪。
但日本男人对母亲的感情好像并不需要解释。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怀疑剧增,象任溶溶的那个不高兴。
那些理所应当去做没反问的事情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少。
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看过的人都说是个超级催泪大片,一听到“催泪”两个字我就全然没了兴趣。
因为实在是不想看类似的电影,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各种不快乐,干嘛看电影又要找不快乐呢?
但是今天不知怎么搞的,下午百无聊赖中就翻出这部电影看了起来。
这是一部典型的日本家庭伦理片,我很佩服日本人拍出的一些电影,看似平淡无奇的镜头,却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人心,可能平淡,但是却很真实,很生活,毕竟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
就像中国国画中的留白一样,这样的日本电影中总会有一些空镜头,很有美感,确有不会让你感到空洞。
中国的传统被日本人学习和传承的很好,甚至很有自己的味道,但是这样的味道在中国的电影中已经很难寻觅了,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也许能找到些许影子。
以前就不爱看所谓的催泪电影,最早一大家人一起看《我的兄弟姐妹》,大家都哭成一团,我却因为中间实在是看不下去跑出去几次,错过了剧情,没觉得怎么感人,全家大概就我没有哭。
不过那可能也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对于亲兄弟姐妹没有父辈们那么深刻的体会。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没有亲兄弟姐妹,母亲总是有的,母爱绝大多数人也是感受过的。
所以当剧情不断发展,到后半段的时候,我也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再加上前些日子奶奶的过世,更让我触景生情,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用上了一张以上的面纸。
总的来说2个半小时的时间的确不短,但是节奏也算是平稳,情节上也没有太多问题,让人觉得这2个多小时不是特别的漫长。
导演没有失误,也算不上有什么太多的亮点,更多的感人的地方还是故事本省以及演员的表演。
小田切让来演这个有点浪子回头意思的儿子看来也真是合适,不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不过最亮眼的当属扮演老年母亲的演员,刚开始看觉得日本的化妆技术很牛B,年轻的母亲画上老年装还真是以假乱真。
后来看到演员表才发现原来年轻时候的母亲和老年时候的母亲不是同一个人,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两个人真的是母子俩,怪不得这么像,看来基因是不会骗人的。
两个人的表演都很真切,当然还是母亲给人感觉更胜一筹。
尤其是在听儿子说自己可能大学不能毕业的时候,没有责怪,只是喃喃地在说“怎么回事,怎么就不努力呢?
”这个母亲绝对是东方母亲的典范,自己年轻时候受再大苦也都是为了儿子,自己从来没有过怨言。
即使最后儿子说是不是没钱的时候,她拿出儿子的毕业证书说“我的钱都在这上面了。
”也是开玩笑的意思大于责备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母亲的性格一直是开朗的,总年轻的时候装小丑逗大家笑,每逢有聚会的时候母亲都会拿出自己的这一手来,人缘也好,从来都是大家亲近的对象。
片中的父亲则和母亲不一样,自由惯了的父亲从来都不是好的榜样,但是儿子的身上却充满了父亲的味道,这也是基因的力量。
父亲不是坏人,只是没有想要负责任,并且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笨拙的可笑。
电影中煽情的情节比比皆是,大都恰到好处,就是儿子和童年的自己对话等几处让人觉得有点刻意。
我最喜欢就是儿子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的情节,用慢镜头展现,画外音缓缓道来“这是我第一次牵妈妈的手”,画面回到小时候,妈妈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虽然这样的镜头看似很刻意的煽情,但是却深深的打动了我。
不禁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里的描述,情节虽然不一样,但情感是共通的,看的让人潸然泪下。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东京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平凡至亲们温情细腻的评价了!
Pincent:母亲是东京塔,树木希林是大家共同的妈妈啊。
果树:很标准地能满足你对于日式亲情片的预期与需求。
西北化为乌有:日式家庭片一贯的劣势,有情感的厚度,却实在太温吞了。
野凡:树木希林老师的表演令人动容,收放自如,温婉细腻。
小田切让在影片中的穿搭每一套都非常gay,就差在脸上写清楚。
Supremacyacron:生老病死,一切如常。
叙事较为平淡,片子较为冗长,在缅怀温馨的往日之时,却似乎缺了那一股子力道,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点。
zzy花岗岩:无论何时,母亲都无怨无悔的爱着孩子,而作为子女对于母亲的爱却总有遗憾。
影片平实细腻,细节动人。
树木希林的母亲形象太深入人心。
Sparrow:平凡生活的滋味,亲人间的温情,一次次强化生与死的距离,一次次再现与母亲的光阴。
爱比生命更长,但失去父母后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看到了尽头,朝着死亡奔去。
Polaris.J:阵容豪华但平平。
过于冗长,时间结构跨度大所以没能做出适当取舍。
通篇太温太淡,为了母爱而爱,没有呈现到位最后又只能用遗言来做用力的表象煽情。
确实偶尔有一些小小感动我的地方,比如母亲临死前的样子,眼前突然替换为我妈妈的脸…这部电影的好 可能就是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一点,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吧。
斯诺-纳什维尔:《东京塔》是一部阴沉的电影,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京塔为背景,探讨了生死,尤其是母子之间的爱。
导演很明智地避免把母亲美化成一个刻板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反,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孩子气的单纯,有时近乎愚蠢。
她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她把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作为儿子最重要的资产,在这个时代已经有点过时了。
但这一切让她变得如此人性化、真实和可爱。
子夜无人:冗长的煽情段落,典型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式东方母亲,再看到对于这种形象的歌颂已经从感动转向警惕和恐惧。
从电影角度来说,全片贯彻小田切让的视角是统一的,但从一个儿子看待妈妈的视角里,树木希林这个角色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格,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爱子。
这就像现实当中很多母亲挂在嘴边的“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公共媒介喜欢宣传的口号“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打开电视剧每每看到产妇难产都会大吼“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孩子”一样,母爱当然是伟大的,可是这些东西充斥得越多我越是胆战心惊。
我们是不是理所应当地就可以接受这种伟大母爱背后付出的一切代价并习以为常?
一个女人一旦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人生的天职除了履行这份母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面对这样一份被加满了所有砝码的沉重的爱,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又真的回馈得起?
#FIFF13#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厚厚的一本小说,压成了一部电影,其实流失掉了很多的细节。
记得当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无一间看到了这本小说,本来LILY FRANKY这个人我是不认识的,以为是美国人 结果借来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终于是泪如泉涌。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流眼泪了。
小说里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对于生活中的我和母亲在一起,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爸爸、妈妈和我三人间偶尔有无的情感波动,这些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或者都有了删节,个人认为,小说的文字堆砌,通过对细节的整合,已经把一个十分完整和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强烈推荐小说
看这部电影,我似乎找到了人生里最浪漫的一个场景。
你的人生不太如意。
忙忙这忙忙那,也勉勉强强可以活下去。
你主持着午夜档的电台节目。
说着不痛不痒的黄段子。
你问自己的听众:所以,大家都用过什么奇怪的东西自慰呢?
接下来我们听首歌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然后慢慢把背景音乐的音量调大。
自己也长舒一口气靠到椅背上。
可是你那里知道。
那两个你深爱着的主人公,这首歌的两个主人公,全都在电波的那一头,把你的那些黄段子一字不落的听了进去。
当然,同时听到的还有你从来没有说出的爱,还有那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歌。
在电台的那一端唱着:Quizas Quizas Quizas。
你也从来没有看到过,甚至想象过,他们这时脸上的表情。
是一种透着满足,自豪和爱意的面无表情。
如果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变老是最浪漫的事。
可以打浪漫指数十颗星。
那么这么一个小的,几乎看不到的时间点,应该可以打浪漫指数一百万颗星了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ps:留着胡渣和拉面头的小田切让好好看!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泪奔,我也是从读初一开始到现在都住外面,很少回家,小的时候不喜欢回家,长大才想要常回去陪伴家人,但又无法常回家,也许要一个人在外漂流过后才会知道亲人的重要。
亲情,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血浓于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亲情的爱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简单的、是温暖的、是伟大的。
在很多人心中妈妈应该都是伟大的,因为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一生都是在为家人而付出,而做子女的我们可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第一次牵妈妈的手过马路,第一次坐在窗边画病床上的妈妈,抱紧因为治疗而痛苦呻吟蜷缩在一起的妈妈,这些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平淡细节。
但却牵动着我的感触,心中充满起伏与伤痛。
有一些事物,等你想要去做时,却发觉太晚了。
此剧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动,让我知道爱要即时,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伴,多孝顺他们。
关于东京塔这件东西,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自己的看法吧。
光是名字叫《东京塔》的电影,这2年就看了2部。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上放的是描写恋爱的冈田准一和黑木瞳的那部,当时同场放映的是小田切让的《大河》,我到底还是选了小让的《大河》,没有去看最喜欢的黑木阿姨和准一。
今年上映了小田切让的《东京塔》,身为他的影迷(其实这两个字我不常说的,怎样的电影人才能让我成为他的影迷啊)我当然还是早早去买了票,看了。
和去年碰到很多让饭的情况不同,今年影院里坐了很多看起来不像是追星来看电影的人呢。
因为之前有所准备,带去了大包的面纸。
情节自然是煽情感人的,不待我多说。
我只是想说,自从7岁那年和父母一起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来,这是我看的唯一一部在电影院引发泪潮的片子。
身边的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也哭得很惨。
都做过孩子的人们,应该去看这电影,虽然可能已经无法如我一般在电影院和那么多人一起,听到福山雅治温柔的声音在雅也牵起母亲的手的瞬间响起的时候,也听到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声音。
8.4/10于资料馆和想象中相近,不错的观影体验,应该叫上我妈来看。
美且真实,从画面到结构都无可挑剔。
干净纯粹典型的故事,呈现出生活质感,又仿佛浓缩了一生。
相比饮食男女、一一、破地狱和东京物语少了点戏剧化的震撼,但同类片子做到这样几乎很好了,能娓娓道来而不加以说教和煽情引起大家的共鸣,实在是难得。
在资料馆内,旁边两位女士不住掩面抽泣,擤鼻子声此起彼伏。
套路下的故事就像无缝的蛋,给这类电影打分实在很难,我挑不出毛病,也总会有些许感动,我也认同那些真实和美。
但我毕竟没有真实经历过,情感总会淡了一层,这类电影以我目前的涉世未深的阅历无疑是拍不出来的。
但不得不让人思考家庭责任,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人物完全顺从于命运的安排,似乎只有遭遇却不曾反抗。
电影里只有世俗美好的那一面,把生活的琐事和冲突都淡化和省略了。
(当然,这是电影故事所难以避免的)显得太过温馨和谐了,未免有美化之嫌,只能说是以剧作或回忆的眼光过滤掉了其他吧。
总之,还是觉得缺少了心理和超越的那么一点维度。
这也是很大的两难困境,如何做到既表现外在的真实又表现内在的真呢?
此电影许久之后会二刷,先给4星吧。
这种类型的片子现在完全看不下去了,厄……
看到了深夜食堂的老板。
一点也没看感情,无感
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日本人的发型审美观实在不敢苟同,小田明明挺帅的。
看完原书再减一分书里的很多伏笔完全没展现,比如后面收拾妈妈遗物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时候的自己和妈妈照片,比如爸爸后面对于妈妈回忆的独白妈妈前期生活的困苦完全没体现而且书中雅也完全没有从事黄色电台的工作,这个桥段加得莫名其妙ps.年轻时期的麻麻长得的和我高中英语老师一模一样
真的浪费阵容
像一盤白灼菜心一樣平淡的故事,比較沉悶,也沒有什麼能夠打動人心或發人深思的東西。
想到了我的爸妈,也很想牵他们的手过马路,可是。。。唉!再也没机会了。。。
遭烂的剪片,把本来选取的就糟烂的情景演绎的更加遭烂,但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题材,而把一个好题材拍成这个样子就更加。。。当然他的功力在于很少会有人说他的不好,但儿子看到母亲的痛楚时的无奈和哭泣,谁不感动那。而唯一的亮点就是男演员,看的时候我就在想他是谁,叫什么,应该是明星吧~爱他
虽然几位大牌主演的演技都是相当在线的,但这种讲亲情的电影实在是看滥了,而且这个故事真的是乏善可陈,许多地方强行刻意煽情。 论怀旧风不如《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论母子情也不及《记我的母亲》
实在不是很喜欢温情戏。。但没准现在看会觉得很好看?
4.5 这部片一定要趁着年轻时看,现在年龄上去了,完全不敢细想,不敢去感同身受,根本不是高能催泪弹的问题,而是如堰塞湖的决堤,因它讲述的每一步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经历的都要面对的;每一次分别的场景,都叫人体会到何为“每一次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病床上迷迷糊糊间仍不忘嘱咐冰箱里有生鱼片锅里有味增汤,这些细节真实细腻之极,为了孩子操劳一生故作坚强乐观的母亲就如此这般;你最最深的幸福也要你用最最深的痛苦来交换,人生在世最悲剧的部分莫过于此 #C2018/214
讲述母子亲情仅在后半程发光发亮的《东京塔》从阵容上可谓做到了奢华,但最终效果却反响平平。原因在于结构上的庞大要求导致细节取舍的失误,而重点呈现的母爱却不见。尽管于行动中存在现实偏差而不得不依靠煽情遗言换取领悟,但不能否认那种从想象里蒸发出来的强烈情感共鸣还是一下子就命中了你的心。
这种朴素的日式煽情总是让人难以招架。
第一次1.5倍速看完的电影。剧情太松散太流水账,毫无说服力。
好感动+好帅
潮叔喜爱的品牌是阿玛尼,注意围巾的搭配
我一直哭一直哭,用了一堆卫生纸。。。
原著给我的影响太大了 无法超越 不过比电视剧版的好
看的下半部,实在不感冒了,家庭温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