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电影,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向来对一些纪实类电影十分感冒,很早以前就看了《卢旺达饭店》,刚刚又看了同样题材的《猎犬》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思考。
两本电影的历史背景都是在1994年,非洲的小国卢旺达发生了大规模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仇杀与清洗。
短短的一百天内,有记录记载超过八十万人被屠杀,而实际的数目肯定超过了一百万。
当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和大国纷纷撤走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和维和士兵,并对随后发生的屠杀熟视无睹。
十多年来,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使得在现代社会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而无法避免的原因和深层次思考。
《卢旺达饭店》和《猎犬》分别讲述了卢旺达的一个饭店和一所学校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结局确是不同的,饭店里的难民最后逃脱了被屠杀的命运,最后终于到达安全区,迎来新生;但同样在学校里却发生了由于UN军队撤离直接导致2500名避难的图西族惨遭屠杀。
《卢旺达饭店》中经理一直监守在庇护难民的行列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向政客受贿来拖延时间,显然坚持换来的结果换来了在饭店避难者的新生。
而在《猎犬》中一个年老的英国的教士和年轻的教师目睹这屠杀,他们的信念、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 面对UN维和部队的离开,他们被迫做出选择,教士带领着孩子准备逃出魔掌虽然最终死在暴徒手中,但他解救的孩子却活了下来,年轻的教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背离自己的誓言,独自随UN部队走了,最终受着良心的谴责。
在两本影片中,联合国部队都扮演了级不光彩的角色,《卢旺达饭店》中的联合国指挥官面对屠杀无可奈何,有句话令人深刻,他说对大国领导人来说“卢旺达人的性命甚至比不上自己的一张选票。
”而他们的任务也只是让人心寒的“隔岸观火”,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联合国这么多政府面对卢旺达屠杀却始终无动于衷,幸运的是这本电影最后UN部队还是把难民运到了安全区。
《猎犬》中的联合国部队可以说间接成了屠夫的帮凶,从法国维和部队开始把大批的白人甚至他们的宠物进行撤离时,他们竟不愿意带走一位学校中的难民,铁门内外分别是充满绝望的图西难民和磨刀霍霍的胡图暴徒,让人揪心的一段是在联合国部队最后撤离的时候,一位难民要求维和部队枪杀他们避免被暴徒砍死的无奈要求,而维和部队指挥官的回答却是“I AM SORRY”,绝望,当连死亡的要求也被拒绝时,谁还能帮助他们呢!
看到这里真想骂这些联合国部队混蛋、狗屎,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而竟然自私地无动于衷。
看完《猎犬》突然感到故事最终也没留给我一丝希望,片末逃生的女孩奔跑在满是尸体的道路上,镜头回荡在新闻片段中女政客对屠杀的遮遮掩掩的回避的莫大讽刺中。
两片中对大屠杀进行了如实的展示,暴徒手中的血淋淋的大刀,血泊中满是苍蝇飞舞的图西人的尸体,无论大人小孩都成了凶徒刀下的冤魂,《猎犬》中关于屠杀的几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处处嗅出了死亡的气息,当年轻的教师和记者前往寻找自己本地助手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暴徒用砍刀砍死了一位受害者的全过程,而之后他竟然看到自己寻找的助手也成了侩子手;学校中有位叫EDDA的妇女,在产子后为了医救垂危的孩子,而走出了学校,但马上暴徒就聚集人员对这些走出“安全区”的图西人大开杀戒,EDDA躲在草丛中,本可避免被屠杀,却由于婴儿的啼哭被发现后母子均惨遭杀害;在成堆的尸体中,苍蝇和野狗回荡其中,相对于《卢旺达饭店》,《猎犬》中的屠杀更为真实和震撼。
最后说说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卢旺达饭店》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的话,那么《猎犬》则是堕落到了黑暗深渊。
生与死,留与走,在面对死亡时,片中主人公有了不同的选择。
老教士最后死了,但当他看到车上的小孩最后逃脱时,微笑地走了。
而年轻的教师在逃离了卢旺达的五年后重新见到了当年曾发誓与她在一起的幸存女学生时,有中无言的良心谴责,当女孩问他为什么当年离开时,他说道:“我怕死”,女孩说道“而我们都幸存下来了。
”的确因为“怕死”,年轻的教师活了下来,而女孩因为不怕死而勇敢地爬出了车而得以幸免,在死亡面前人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
关于两本电影,我说是纪实性电影,原因是由于它们都由真实故事改编,由真正幸存者回忆所构成的,因此与其说是故事更应该说是一种真实的回忆。
而片中都有相关幸存者的真实照片和经历,让人感觉真实是如此地沉重。
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
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
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
这部电影和卢旺达饭店何其相似,当时看完卢旺达饭店的时候心情如此低落,久久不能平静,所以发誓再也不看这种不让我舒服的电影了,想不到时隔已久又看到一部类似的片子,世事难料,如之奈何!
屠杀二字可以解释为手持武器大量的杀戮手无寸铁之人,如同宰杀猪狗,不值一提。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视为屠杀,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更是灭绝种族的屠杀,这种事情在历史的车轮下屡见不鲜,我们能做的只是祈祷亡灵,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什么人会在生日晚上看这样沉重的主题……有点震撼,也有很多疑惑,凌晨四点洗了个澡,想清楚了一些。
关于人性:都是自我自私的,电影中把我自己换成教父的儿子,我也会早早走了,但是终其一生,必会觉得自己的懦弱,会亏欠这些生命,纵然留下也无济于事,但是抛弃,则显得,有一些违背本心和善良,离去的车轮溅起的尘埃尚未落下,那数万人已倒在血坡,我们的无能为力安慰不了自己的良心,就像泰坦尼克号逃生的男人们选择自杀一样;关于留下来的白人教父,首先他已经经历过生命;其次,他是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留下或离开,对他的选择其实是选择信仰上帝还是选择人性,他选择了信仰,最后他倒在枪下看到卡车上藏着的小孩逃走的脚步,嘴角略过了一丝微笑,也许他觉得此刻上帝在他身边;关于反抗,影片中没有展示(有反抗但一定是少数),为什么不反抗呢?
一方面被屠杀者是少数人群,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就是被边缘的人群,就是求得生存的羔羊;第二屠杀者们,他们的教育和意识里,有自我的优越感和群体仇恨的心里。
一个想着杀人,一个想着逃命,所以他们反抗的选择不一样,不信?
好比新疆暴乱时候你会拿着砍刀出去对殴吗?
不会,你会藏着,你会逃跑
《猎犬》观后感对于真实的事件,无需粉饰,它依旧那要感人,那样残酷。
如果可以的去装扮、修饰倒失了几分真诚。
当我看完《猎犬》时这种感觉越发清晰了。
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或许有一些不太成熟,但是表达的事件、感情是真实的。
影片记录的是1994年卢旺达内乱中胡图人疯狂屠杀图西人的血腥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卢旺达曾是德国、法国、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的殖民者统治时采取的是打压一族,扶持一族的卑鄙手段,使得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矛盾加深,曾好几次发生冲突,死伤惨重。
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飞机被击坠,有组织的杀戮开始,三个月内竟屠杀了100多万图西族人!
杀戮开始后一些图西族人惊慌失措的来到了联合国技术学校,来寻求庇护,学校里的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要求把学校的铁门打开,维和部队的首领这才很不情愿的下令打开,若不是神父,维和部队也就不打算对卢旺达的难民实施庇护。
仅仅是一门之隔,不同的是里面是报着一丝希望的“生”,而门外面却是死亡!
多么的触目惊心!
门里面,没有食物、药物和安全感,是一种模糊的生。
门外面是手提砍刀的胡图族的叫嚣,是横尸遍野,尸臭味儿招来的蚊子、苍蝇。
悲剧时时都在发生,可是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依然遥遥无期。
一向以和平、民主、人道自居的西方沉默了,当受困的图西族人满怀希望的看到法国的维和部队,以为是上帝的援助到了,便争着求生,被被打了下来,这时才发现法国的车接走的是白人,旅居的和工作的白人,还有白人的宠物。
Joe也跟着走了,是不遵守诺言吗?
也许着是求生的本能吧。
联合国都那样,我们还能苛求一个个体吗?
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的留了下来 ,带着几个儿童,开着破车走出了学校,遇到关卡时老神父拖延时间让孩子们逃走,神父微笑着离开了。
只要维和部队在小学校里多停留一天,学校里成千上万的难民就可以暂时保住性命,或许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会达成某种和平协议?
要命的是这支只有十多人的维和部队最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在他们临走前,直到在劫难逃的难民甚至联名写信要求维和部队用枪射杀他们,这样比起被乱刀砍死会少遭点罪。
明知道走后这里血流成河,维和部队还是只能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走了之。
果不其然,他们走后胡图人冲进了学校,他们连一个老幼妇孺都没放过。
为什么要援助卢旺达人呢?
他们在国际上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没有影响力,不会带来什么利益,你们就自身自灭吧。
许多年后那些逃出去的孩子活下来了,真相总有明了的一天,即使有些人不愿意。
当记者问起那次屠杀时,联合国的官员闪烁其词,玩弄着那一套词令。
然而你看或不看,事实就在那里,你承认或不承认真相就在那里。
回忆起那些残忍的一幕幕,血腥的一件件实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结,我们不该回避这些,也不应老是揪住当事人不放,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恰当公平的处理好民族问题,当积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悲剧很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看看那些未干的血迹,听听那些无辜的悲鸣,做决策时也许会明智一点。
那是学的教训!
国家不强,民族不兴,就会被国际边缘化,即使国家受难,人民的命比不上白人的宠物,国强,才能保护国民,民强,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强。
到底什么是承受痛苦的极限?
是弯刀落下的瞬间,还是庇护所内被胡图族激进民兵包围住的图西人,整日活在深不见底的恐惧。
小孩在啼哭,柔弱的妇女在抹泪,男人手无寸铁无能为力。
“我们不希望死在弯刀下,子弹让我们死得快一点。
而且会少很多痛苦......”当战争来临时,人们面临的不再是生与死的抉择,而且明知前方死路一条,却还想苦苦奢求一种相对体面的离开。
上帝爱着所有人吗?
他爱着信仰他的人,也爱那些高举弯刀残杀无辜的人吗?
电影里,面对修女的质疑,神父这样回答——“上帝不是喜欢每件我们做的事情,那是我们的选择。
但他爱他所有的子民,他在他们之中一起承受痛苦。
”上帝不曾离开苦难,也没有抛下他的信众。
看着《杀戮禁区》里尸横遍野的画面,我嗅到94年卢旺达空气中的血腥,让人作呕又害怕,脑子里响起胡图人的口哨呵叫,收音机里播放着“清洗蟑螂”的广播,像是层层叠叠的恐惧梦境。
我不知道信仰能否替他们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但如果到了那个地步,我也会选择相信上帝,在我们其中。
Joe与神父的对话任何展现痛苦、血腥、残暴,人对人的恶意的影片,都会让我陷入emo。
说是影评,其实是随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顺带一提给四星是因为看到一个群演尸体的肚子在起伏呼吸,很出戏,然后我渴望看到的救赎,影片里没有现实中也不曾发生。
缓一缓就去看《卢旺达饭店》和《黑鹰坠落》。
当人性被弯刀无情屠戮,鲜血染红整个世界,信仰,也就应运而生。
四月,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学里,因为是维和部队基地原因,临时成了图西族的一所难民营。
而在学校的铁门外,则围满了身上佩带着弯刀的胡图族民兵,他们在门外大声叫嚣,久久不肯离去,隐藏在每一处角落伺机对走出学校铁门的图西族人展开杀戮。
在学校内,一个英国的教士和他的年轻随从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 最后,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最终由信仰做出了区分。
电影《杀戮禁区》改编自真实事件,克里斯托弗神父这个角色有故事原型,而具有理想主义的英语老师乔·科纳则是虚构人物,是卢旺达许多人物的综合体。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师、工人甚至是学生的影子。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题材,《杀戮禁区》相比《卢旺达饭店》来说不是一部特别引人侧目的电影。
该片纯西方的叙述视角,注定揉进诸多西方元素,信仰,便自然成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
在ETO这所中学里,克里斯托弗神父和乔·科纳一直以上帝之爱来宣扬和平。
在四月之前,这所学校似乎按着他们的意愿在进行着,一切都在平静祥和中度过每一个日夜,一堵铁墙仿佛隔开两个世界,仇恨与和平,就这样被信仰稀释。
一直对影片中的两个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电影片头,乔·科纳带领一队学生组织赛跑,并以夸张的演绎形式模拟大赛的紧张氛围,其中乔·科纳冲上前去采访自己的胡图族翻译时对方的憨厚、淳朴表情,很难让人会联想到在后来的屠杀中,这位胡图族翻译会成为一个手握弯刀的侩子手。
也许,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仇恨情绪一旦决堤,信仰也只是一句祷词而已,那座物理意义上的铁墙是否存在,也显得不太重要。
还有一个细节,当乔·科纳和自己的学生讨论上帝,被一个学生的问题难倒而措手不及时,克里斯托弗神父的及时出现,帮自己摆脱了困境,这让乔·科纳陷入信仰的迷途,久久难以释怀。
这个细节反映了这两个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更是表现了乔·科纳这个很多西方人综合体人物的复杂心态和精神状态:信仰可以换来和平,但什么是信仰?
当最后乔·科纳望着自己图西族女学生希冀的目光,艰难的选择跟谁维和部队离开ETO中学,上车的一刹那看见挤在哭喊的难民中的克里斯托弗神父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是语言,而是灵魂深处的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神父选择和难民一起面对弯刀和鲜血,才给了图西族女学生信仰,才有勇气赤脚跑出了那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想起电影《钢琴师》的最后一个镜头,当钢琴师爬出藏身之所,一条两旁立满房子废墟的路跟着钢琴师的脚步,在灰白色调的镜头中缓缓隐现。
在《杀戮禁区》的最后,也出现了同样的镜头: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两边绿绿葱葱的密林,图西族少女听着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不断在向前跑。
不知道前方是天堂抑或地狱,支撑她跑的,便是内心的信仰;也是信仰,让她深信这是一条重生之路!
周六的下午,我开始看这部《杀戮禁区》。
名字听上去有点可怕(事实上影片讲述的事件已经不足以用可怕来形容了),但我是被最上面那张海报所吸引。
它有两个名字,分别是《beyond the gates》和《shooting dogs》,它是根据1994年卢旺达事件中的真实事件所改编的,不少当时的幸存者都捐款/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制作。
影片是从奔跑的一双脚开始,那是一双黑人小姑娘的脚,穿着夹脚拖鞋,在夜晚跑过草丛和树林,越过石头和砂砾,不停的跑着,镜头追着这双脚,突然变成了一双穿着跑鞋的脚。
还是那个黑人小姑娘,她在学校的田径场上跑着,她的老师Joe和同学们在一旁为她加油鼓劲,Joe像一个正在直播的体育记者一样,近乎疯狂的解说着她跑步的实况,让所有人的开心大笑不止。
Joe和这所卢旺达教会学校的神父 Christopher 一样,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他们一个来布道,一个来支教,与当地的学生和人民相处的十分融洽。
同时学校也作为一个军备库,联合国的驻军也驻扎在这个学校里。
因此当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暴乱发生时,像影片一开始的那个擅长跑步的图西族小姑娘Marie和她父亲一样,所有活下来的图西族都自发的逃向了学校,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
而安全,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罢了。
大门之外,就有拿着弯刀不停叫嚣示威的胡图族人,那之中,有曾经和Joe亲如兄弟的校工,也有曾经和神父握手交谈、衣装革履的议员,但在所谓的民族仇恨下,他们都拿起了弯刀,毫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的砍向那些无辜的民众。
一个讽刺的情节是,屠杀开始前,议员来到学校向神父拿“您提到过的设备”,其实就是铁制的栅栏,最后那个栅栏被用来当做路障拦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上面溅满了图西族人的鲜血。
这更能说明,屠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之前对图西族人的人口普查更是让他们在胡图族的包围下插翅难逃,而电台和媒体的煽动,更是让一些原本温和的平民也加入了“斗争”。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两个民族之间那种莫名的仇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我却瞬间明白了,仇恨是可以煽动的、是可以被激发的,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平时善良的人,也能够在那种每个人都杀红眼的情况下变成恶魔。
在那种情况下,别人的性命不过是弯刀下的数字。
就如同那些侵华的日军,在家里都是朴实的丈夫、和蔼的父亲以及孝顺的儿子,而不是所谓的杀人狂魔。
人性中的恶,在血腥和暴力的激发下,是会不断生长的。
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
老实人、好人、普通的人,都会成为那朵恶之花下的一员。
而那些被屠杀的人,他们心底的善良,又有谁去眷顾呢?
有一部纪录片叫《上帝忘了卢旺达》,记录了在1994年卢旺达事件后,五位非洲女性的故事。
这个片名让我想到在《杀戮禁地》的最后,神父带着人们祈祷时,他们都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当法国军队带走欧洲人、联合国从学校撤离之后,那扇曾经安全的铁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大门之外,是啃食尸体的野狗和拿着大刀的民兵,相比之下,哪个更可怕?
上帝真的与他们同在吗?
前面提到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shooting dogs》,海报见下。
其实射杀狗这件事从头到尾只被提到过一次,就是联合国的军官向神父提议说他们要射杀掉大门外那些正在啃食尸体的野狗——“因为这样会有健康问题”。
(我当时:WTF?????)而神父的回答是:“请问那些狗朝你开枪了吗?
”因为联合国对当时屠杀行动毫无作为的原因是,他们只是作为peace monitor,不能主动发起攻击,只能在对方攻击时自卫。
因此神父才那么问军官。
1994年的卢旺达事件,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国家内部的民族仇杀,但是欧洲国家、乃至联合国都绝对逃脱不了干系,这其中的政治关系,实在是太复杂。
根据1994年震惊世界的卢旺达事件改编的电影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影片是《卢旺达饭店》,讲述了一名胡图族的饭店经理藏匿了1000余名图西族人的故事,人性的温情与伟大一览无余。
还有一部《四月的某时》,建议不要同时观看。
因为就像Joe问神父的那样,“一个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悲伤和痛苦?
是不是他承受了足够多的悲伤和痛苦,就无所谓活着还是死了呢?
”我们的生命确实承受不了太多悲伤和痛苦,但老天还是给我们了,只不过有些人所经历的那些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想象的。
影片结尾,卢旺达事件的部分幸存者、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们,一个个出现在荧幕中,旁边的字幕显示他们在那场灾难中失去了多少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但他们笑着。
也许永远都没办法将过去的痛苦从心中根除,但或许可以笑着迎接明天。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共造成80-100万人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杀戮禁区 (2005)8.22005 / 英国 德国 / 剧情 历史 / 迈克尔·卡顿-琼斯 / 约翰·赫特 休·丹西看得我全身发抖,影片结束后手还是忍不住颤抖,死亡很近,离我们很近的這种感觉随着男主的角度渐渐拉进。
全片角色的塑造都非常的深刻,初见杀戮的男主是愤怒,欲有所为,有所改变,第一次他安稳渡过了拦路;第二次,他亲眼目睹血淋淋的砍刀轻松挥舞,仿佛生命都没有什么份量,熟识的人双手染满鲜血仍面带微笑,男主跪倒在土地,愤怒而恐惧,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对害怕的女孩說:没事的,女孩說:对你是,但对“我们”并不是。
這句話一直很撼动我。
我们观者的角度可能应同男主一样,会愤怒会想以援助者的身份去帮助,(以不会威胁自己生命的情况下),但同时我们畏惧死亡。
越是畏惧死亡,越害怕、恐惧,越想逃离就越能理解影片内学校里的所有人。
越共鸣,对屠杀的了解就有多深刻。
神父,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
男主与神父分别担当了前后各段的心理戏份,去开上那辆破旧的货车,驶离那个“安全区”,直面死亡。
神父和男主的前后期对比真的非常触动,前期神父在男主为他人食物器具寻求帮助时安然礼撒,后期圣经作燃料,孤留在“安全区”的2500人中与“我们”同在,愤然驱使小货车带走“希望”。
在恐惧与悲伤的人海中,神父的:我若是离去,我的灵魂还是会留在这里。
他在人群里拥抱女孩,用微笑安慰离去且泪流不断的男主。
80万人的离去,這不仅仅是個数字而已。
当人弱小的时候,最强的力量就是集合。
其他物种很多也是一样吧,所以片名另个别名是猎狗,猎狗集体捕猎的图像相信动物世界已经多维度的记录过。
种族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差异肯定是有的,但一旦被明确出来,就像显微镜下的物体,感觉有了质变,其实只是看的角度不同。
似乎人们已经接受了在非洲发生暴力事件的结果,可事实上,一旦人被授予迫害另一所谓差异种族的权力,白人黑人黄种人都差不多,如同小猫闻到鱼腥,最后被激发的就是血腥。
人类的残忍可能也是天性,只是站在世界之巅后,发现衣食无忧了,残忍才少那么点,然后再加上会讲故事,又可以平衡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
否则现代这个社会,彼此杀戮的结果可能是全球灭亡。
只是偶尔故事被个别人利用,一旦人以群分,冲突就来了,有时是种族,有时是信仰,有时只是喜好不同,被人调动起来后,一切就难以结束了。
女儿开始会捉迷藏了,有时我们藏起来,她会“嗯??
”的升调表示疑问和开始寻找,如果我们藏在门后会不小心吓她一跳,她会拍着自己的胸口嬉笑,以告诉自己不怕不怕。
昨天去了友人家看一三个月的宝宝,在抱另个宝宝时,她明显的表现出不适。
我知道这不是吃醋,而是要安全感,陪她的,只有爱她的亲人。。。
没亲临其境的世界人民说:政变。其实:种族屠杀
第2805。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人类因为种族而相互残杀,会不会觉得人类愚蠢而凶残?评分跟导演和编剧的水平和演员的表演关系都不大。
爱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末代独裁》姊妹篇,白人视角讲述一个来自养尊处优西方世界的金丝雀,带着梦想来到战乱的第三世界国家想做点事改变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的现状,最后被现实狠狠的抽了一个耳光教做人:你,什么也改变不了
170801想看。《卢旺达饭店》那段历史。身份politics。无力感的部分。官方话术的部分。我记得这事儿被开始报道是几年之后的事了。
大量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一个惨绝人寰的地狱
一部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不过没有《卢旺达饭店》好看。电影把视点放在一名在卢旺达技校任教的西方老师以及一位西方神父身上,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真切地反映出当时卢旺达政府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的灭绝性大屠杀的血腥残酷。本片的艺术性较高,被评为多伦多电影节以及伦敦电影节的最佳影片。但我一直搞不懂片名与影片情节究竟有何瓜葛?
两星给片尾...为什么这类题材拍出来的都这么灾难呢
很震撼这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叫那么多群演演那些流氓,非得讲点信仰的事,仅仅说一些人性更让人觉得深刻,没有特别爱的点
拍得很好而且特别惨,可惜叙述视角还是白人,white people think, seek for help, sacrifice and die,当然和一些同类片比起来已经做得不错了,能看到真诚的反思,电影结尾是很多当地工作人员的照片和个人信息,他们都在1994失去了亲人
老是在那传教减分!总体很震惊,乡里乡亲的动起手来咋就比东北银还狠呢?
汉尼拔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必然性 胡图杀图西 图西归来杀胡图
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就是欧洲人人为划分以制造对立的,作为始作俑者的英国人丝毫不提及这个,不对自己的行为作任何反思,反而以非洲人的救世主自居,这种傲慢的态度可见一斑。
唉……
历史上的屠杀很多,导演把残酷和宗教之爱结合起来,觉得是传统比对法的独特运用;剧情和圣经对应的一些情节相反,比如婴儿哭泣,貌似想表述这是一个没有神的世界,但面临最终一刻,大家开始弥撒,又通过人物展示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是通过众多卢旺达人死前的片刻宁静和神父超越种族的奉献这种方式,很难不让人觉得太刻意,为什么把被屠杀者塑造成不反抗的绵羊呢,bible里不也说 I shall put my vengeance upon thy as you know my name 么? 希望什么看到躲在粪坑里的失败者,逃出生天后杀回去,类似昆汀的爽片。
准备去看卢旺达饭店了
真实事件改编才是本片重点吧 不过是BBC出品 是我没有了解过的种族冲突 一直想起更好的世界 休丹西没改是一个外来的腼腆哦懦弱的小亚当 还是喜欢X教授 那一段弥撒看的我很感动
爱的对立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然而这类片子我已经冷漠了。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美国在干什么?比利时在干什么?德国在干什么?还有联合国,说白了就是一跨国公司,绣花枕头,除了某些“国家”为表明政治立场拼命想要加入外毫无用处!都在干什么?!政治是如此的肮脏…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信仰在这一切面前都太无力了
在子弹与弯刀面前,上帝也无法挽救。卢旺达饭店似乎更好看,但这部贵在真实,从取景到演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