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在悬疑逻辑上没有太大的破绽,从最初发现尸体,到慢慢抽丝剥茧地回顾犯罪的过程,然后像滚雪球一样把整个公寓各色人等全部卷了进来,虽然重笔墨至少描绘了十个以上的人物的群戏,但是因为主次分明,并没有让观众产生疲劳和费解。
不过电影仍然有一些硬伤,比如所有人在面对杀人案时表现出的淡定,比如结局方面非常匆促,没什么神转折,削弱了整部电影塑造出的悬疑气氛。
我是从致命魔术认识诺兰这个导演的,当时看一半就差不多猜到结局了,因为高中看科幻世界比较多,里面有一篇故事讲未来世界每个人都做瞬间传输电梯上班,男主不敢做他老婆嫌他下班晚似乎是,最后他终于坐了然后他就被杀死了,被分解,在另一头重新合成,并具有了坐电梯很爽的记忆这个故事给我了两个主要印象,1.人是可以伪装的,比如他老婆跟他睡了这么多年他都不知道他老婆早换了多少个2.记忆是可以串改的,改造的记忆可以误导人这个故事是不是跟致命的核心有点像?
你们看得云里雾里高潮迭起,我看的索然无趣哈欠连连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盗梦空间当时玩人人的时候天天见系里的朋友分享看盗梦的感想,称道最后一秒都不知道真实还是虚幻,五重梦境代表不同的意识层什么什么的我是个屌丝,没舍得花钱去电影院,最后用pt通关还是没什么劲,这不就是王晋康的七重外壳嘛且不说七重外壳比盗梦早了多少年,最后男主角退出梦境还在那强烈要求退出退出,这跟盗梦的结尾有本质性区别吗?
原谅我大学同学都不看科幻,不对,是除了修真小说和教科书什么书都不看估计大学生活都这么过来的吧,当然,现在喜欢看书的人更少了所以有既视感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当时我明确表达我不喜欢这电影(我没说这电影没意思),我的室友都很鄙视我,貌似我侮辱了他们的图腾当然我跟他们说了你们去看看七重外壳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我估计他们也不会去看他们只要自我满足就行了,就像冰菓中的万人的死角好了,说记忆碎片的事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如果你错过了那0.5秒的人物切换还有后面3分钟警官的bb能让你读懂整个故事整个故事不涉及科幻,所以感觉既视感不是太深,但鉴于诺兰一贯不好好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里聊聊男主人公的动机从前有个二胡家眼瞎了想自杀,医生给他开了张药房跟他说你拉断一千根弦再打开就能有方法把你的眼睛治好,不够一千或者故意拉断都不算这个男的拉了整整二十年,拉断一千根后拜托他徒弟打开药房给他看里面是空白的这个故事我不解释了,懂得都懂也可能我这个故事是晚于记忆碎片创作的,毕竟2000年我还没上初中,而我知道这个故事是初中智慧背囊书上面的最后为了防止别人喷我先说两句。
我一贯打三分一下都是要说的你可以自我满足于导演那精妙的叙事结构,给你揭秘的陶醉感我也有权利发表我的鄙视好好的一部片子,剪来剪去,折耗我为数不多对诺兰的耐心一部解迷片,导演如果不能快观众一步,那就完蛋了最后宣传下我最讨厌的仨b公孙玉龙,姜文,诺兰 排名除第一个外,后面俩不分先后
每5分钟剪一个片段,正叙倒叙相互交错,刻意将简单的剧情营造的晦涩难懂而又缺乏深意,却又让很多观众不能理解内容,使这部噱头式的影片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法被遗忘的名声,仅此而已。
当你发现你面前一直在交谈的人你却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当你发现前一分钟还在做一件事情下一分钟却想不起来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怪胎。
你所习惯的必定是写个字条来提醒自己。
因为你所见的你所记忆的也许不是真实的,就如同一句台词所说:“记忆是会被扭曲的。
它只是一种演绎,而不是记录。
”导演处理故事的手法颇有意趣。
如同标题《记忆碎片》,画面都是片段式的,甚至还会看到重复的画面。
就如同在听一卷磁带,将磁带前进,然后倒带至前一曲再前进,再到带至更前再前进,直到全部事情真相大白。
正是这样反复强调的片段让你一直想要看到最后欲罢不能。
也正是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强调电影最开始要秉持的一个观点:事实才是可信的,记忆是会幻化的是不可信的。
但屏住呼吸看到最后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都是废话。
你所依赖的事实也许是经过篡改的事实,毋论是身边人或者自己。
人所有的主观意识会支配所谓的事实,就如同人会潜意识将自己想要忘却的记忆抹去,也会要将自己所不愿相信的事实篡改。
因为,你所相信的世界只是你所想要自己相信的世界。
但从故事本身也许远没有那么吸引人,但是这种叙事的手法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memento被公认为挑战智商的影片,于是便产生了无数挑战自己智商的影评。
从这些影评中,你会发现众多你所忽略的细节;其次,你会得到关于这些细节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最后如果这些影评你看得足够多,你会以很大的可能性陷入这样一种状态--发现矛盾越来越多。
这时,说明你已经陷入了推理的死循环。
我们完全不用怀疑这些评论者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如果真相只有一个的话,为什么你会从这些浩如烟海的评论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原因如下:1.如此复杂的,涉及大脑思考过程的影片,在逻辑上很有可能是有漏洞的,毕竟导演不是严谨的科学家;2.导演试图传达的信息是否就是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3.对还原“真相”进行推理的起点是否基于可靠的事实,亦或是基于另一个推论或假设;如果上述三点存在问题,那么对电影各种细节得出的结论花样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避免以上三点给我们分析本片带来干扰,首先需要陈述一下基本上已经被公认的一些关于本片的重要事实(部分事实来自其官网http://www.otnemem.com/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所有事实来源均基于文件或者实物,不包括对话和思想过程:-来自官网的事实-1.根据警方记录和当地媒体报道,主人公leonard和妻子于1997.2.24在位于旧金山的家中被袭击,一名歹徒被leonard当场击毙,其妻子被强奸,未死;根据随后当地医院记录,leonard头部受重创,患顺行性记忆失调,短期记忆无法转变为长期记忆,记忆持续时间约为15分钟。
2.leonard于1997.4.11在一张碎纸片上写到:"she's gone, gone for good. you're the only one left. but there isn't much left of you, is there? he took that too."3.leonard在另一张碎纸片上写到"remember Sammy Jankis"以及没人相信他就像他不相信sammy一样。
4.根据奥克兰Bay area精神病院1998.2.16的记录,leonard被加州官方送至此地实施监护,他在记录中被描述为"as a ward of the state",并且情绪有波动,并提到leonard的妻子已经死亡的事实,但他并没有意识这个事实到并且提出要见自己的妻子。
5.leonard在此精神病院写的一系列文字片段(通过内容推断时间顺序):--"you're in a hospital, ...she's gone for good, so you've got to stop looking for her, ok? please."--"...let the doctors work you over,...but they've given up on you too..."--"...maybe you can't fix the broken brain of yours, but you can at least make some of the pain go away...if they knew what you needed, what you were going to do, they'd put you in a straight-jacket..."--"she's gone,...you got one of them,...but you didn't got the other one, the one that got away..."--"...you're a coward because you know there's work left to be done. but you're still sitting here..."--"...you get out and you catch the son of bitch...and no, you probably won't remember...take a picture or something."6.1998.4.11的精神病院记录提到leonard开始写日记,并且较少提到自己的妻子;另外他是以第二人称给自己写,似乎是在自己教自己度过难关。
7.1998.9.17-25的医院周报告中提到,护士发现leonard其实还另外私藏了一本日记,在里面leonard尝试说服他自己逃出精神病院去追捕一名他所认为的杀妻凶手;他似乎说服自己存在被警察忽略的第二名凶手,他给这个凶手命名为John.G。
8.还是在这篇报告中提到,精神病院对leonard的治疗彻底失败,记忆无法恢复;并且虽然leonard仍然记不住医生的名字,但是却学会了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和怀疑;最后提到leonard看起来始终没有放弃对他妻子的固着观念(fixation over his wife)。
9.leonard于1998.9逃离精神病院。
10.leonard在一张小纸片上写到"the little notes aren't working out. not for the more important stuff. you've got to find a more permanent way of writing things done"。
-电影里的事实-1.leonard胸口的纹身写的是:John.G raped and murdered my wife,左手虎口的纹身是:remember Sammy Jankis,左上臂纹身是:she's gone, time still pass。
2.teddy有leonard杀完人后的照片,并且照片上除了"John.G raped and murdered my wife"这条纹身之外,似乎没有别的纹身。
3.leonard的头部是由于棍棒击打而受伤的,可以参见他在natalie家翻阅警方记录时的对话。
-真实事件的基本框架-影片官网提供了非常详尽诸如媒体报道、警方记录、医疗记录、病人状况日志以及leonard的日记碎片;当然还有在影片中出现过的道具。
这些线索对于构建影片中所发生的真实情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上述事实能够推理出的事实如下:leonard及妻子于1997.2.24日的入室抢劫中活了下来,而leonard得了失忆症,永远无法记起入室抢劫后发生的任何事情,因此他的生活是在不断的确认自己的妻子是否还活着的状态中度过。
直到2007.4.11,他在小纸条上写到:“她已经走了...”,暗示着leonard的妻子此时已经死亡,纸条内容同时暗示他认为可能存在另外一个凶手。
在另一张纸条上他写到需要记住sammy jankis这个跟他头脑状况一样的人,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医生警察都不相信自己的话--存在另一个凶手,自己的妻子是被谋杀的。
随后1998.2 leonard被送往精神病院监管,由于失忆,他的记忆在提出要见自己的妻子和确认妻子已经死亡二者之间来回徘徊,这点可以从精神病院记录和他自己写的纸条上看出。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让自己了解自己目前处于什么状况之下。
他通过自己的日记得出结论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医生对他放弃了希望,妻子已经死亡,存在另一个入室行凶者没被抓到,并且自己的妻子是被他们谋杀的;同时他虚构出了名为John.G的白种男性并认定他就是第二个逍遥法外的凶手,因此他决定找出此凶手并成功飞跃疯人院。
出来以后leonard发现用写纸条的方式不方便记忆重要信息,于是他选择了纹身和照相,他的头三条纹身分别是:"John.G raped and murdered my wife"、"remember Sammy Jankis"和"she's gone, time still pass"。
这是三条最重要的纹身,是他后续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警察teddy,对这个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发现leonard失忆,并利用他杀人来为自己牟取暴利。
鉴于他有leonard浑身带血的照片并且照片显示当时leonard身上并没有多少纹身可以判断leonard刚逃出神经病院后不久即被teddy利用,并且已经杀了至少一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teddy之前骗他杀掉的绝对不是John.G,因为John.G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teddy利用leonard循环杀人,leonard被误导并杀掉jimmy后,出于某种心理故意给自己留下一个虚假线索,将关于John.G的信息指向teddy,在随后的一连串失忆以及逻辑推理之后使自己认定John.G即是teddy并将其杀死。
-疑点以及矛盾-疑点之一是leonard的妻子是否死于胰岛素过量注射。
在影片1小时30分左右当sammy在精神病院坐在轮椅上是有一帧画面他的脸突然变成了leonard的脸,这个镜头暗示实际是leonard在精神病院,这与官网提供的事实相符合,因此在这里可以认为这一瞬间不是leonard的记忆,而是导演的一种暗示的表现手法;同理,在影片1小时21分29秒左右当leonard在natalie家看电视时看到自己手上"remember sammy jankis"的纹身时,突然闪过一帧换面,一只手拿了一个注射胰岛素用的针管,背景是一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仔细看会发现这是leonard的手,因此在这里也可以认为这是导演用来暗示的表现手法,说明的确是leonard的妻子患有糖尿病,并死于胰岛素过量注射。
由于这两个证据都不属于实证,不是实物,所以只能算是推断,不能构成故事的真相。
同时如果leonard的妻子死于过量注射,这个推论与故事情节是矛盾的。
由于胰岛素注射这件事不是发生在sammy的老婆身上,也就是说发生在leonard失忆之后,因此他不可能把这段记忆嫁接到对sammy的记忆上,因为他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关于胰岛素注射过量这个素材。
那他又怎么可能侃侃而谈sammy的这段悲惨经历呢?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导演的确是想表达leonard无意中害死自己的妻子却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因此将此记忆嫁接到对sammy的记忆上这个意思,但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疑点之二是John.G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
如果单从影片分析,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加进了官网的信息,可以断定John.G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在官网的事实里面说的很清楚,首先在leonard进精神病院之前只显示他怀疑存在着第二个凶手,但并不知道他是谁;其次John.G这个名字以及这个人的身体特征全部是他在精神病院得出的结论,那么,在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在精神病院得出正确的结论,只可能是臆想出来的。
疑点之三是第二个入室行凶者到底存不存在。
首先影片情节里警方认为不存在,官网信息中,医院记录里提到了leonard受伤是因为与"intruder"发生了正面冲突,在这里"intruder"用了单数,因此也表明第二个人不存在。
但这都是警方的说法。
而在电影1小时20分左右leonard回忆这段事件时,回忆显示他是被第二个人撞在镜子上,而随后他翻阅警方文件时说警方找到的是沾有他血迹的棍子,那么他到底是是头撞到了镜子还是被棍子击打?
在这里我个人比较怀疑他的记忆出了问题,因为头部被棍子击打是记录在文件中,而头撞到镜子是他的记忆,哪个更可靠呢?
-结论-因为拍电影不是搞科学研究,并且很多地方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再加上不同人对这些表现形式的理解不一样,因此导致了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影片,其故事情节会衍生出很多不一样的解读。
而相当大一部分解读是建立在影片逻辑没有问题,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深意,观众接受的信息一定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信息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的,我看过某些在逻辑推导和观察力上无可挑剔的影评,就是因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不可靠,因此会将各种各样的巧合牵强附会,得出稀奇古怪的结论。
诸如《穆赫兰大道》或者《妖夜荒踪》这样的影片,我认为本身就毫无逻辑可言,导演就是想表达一种情绪,而你却非要对其中的各种场景画面做合理的解释,怎么会有解?
另外像《美国狂魔》一片,最后究竟主人公到底杀没杀人,争论很多,各种论证推理精彩纷呈。
而导演最后发话,其实他杀了,但是没表现到位,可能让很多人误解了。
至于本片,我认为可靠的结论只能得出这么多,至于诸如sammy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natalie和leonard的关系,以及teddy说的话除了被实证的之外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在影片和官网中都没有提供文字材料或者实物证据加以说明;另外其实这些细节本来也就对本片的主题没什么大的影响,因此就留给观众们自己去发挥了。
所以说,对于我们这些分析派来说,分析一部电影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真相”--真相不仅存在于电影当中,也存在于电影之外,我们要相信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从科学的角度一定不是完美的,因此当你手痒痒想对它的各种细节进行科学的解读时,一定要基于solid truth而不是单纯依赖影片本身,如果影片无法提供给你像memento官网提供的这些solid truth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写一篇观后随感得了,免得坠入逻辑上的无间地狱而无法自拔。
-未解之谜-是导演却有用意还是我所说的无间地狱,请热心人予以解读:1.影片最后leonard把jimmy拖到地下室时为什么jimmy会突然说sammy这个名字?
他的动机似乎不符合逻辑。
2.影片最后teddy用jimmy的鞋子比了一下自己的鞋子,目的又是什么呢?
来自水木bbs上对Memento的犀利讨论:/*************引用**************/“如果这部片子仅仅让人看过之后一笑了之,那他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黑色喜剧罢了。
但是毫无疑问,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困惑而非仅仅一个噱头——如果想要搞笑,完全没有必要把这部片子搞得这么难懂,从而影响它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主角那种短期记忆功能障碍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时间跨度拉大,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短期记忆障碍者。
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人拥有的记忆也不会超过百年。
长者死去,孩童当家时,整个人类的记忆只能通过种种外部记忆手段传承。
那么,我们能否保证这些外部记忆材料的可靠性呢?
Lenny坚信他的理性和本能能够保证这一点,人类也坚信我们的理性和实证精神能够去伪存真。
但是Lenny失败了,他的经历详细的讲述了一个小小的谬误是如何让他——还有我们观众——把一切搞反了的。
而最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个谬误是他自己有意添加的——为了一个自私的理由,他在自己捉弄自己。
抛开推崇实证的自然科学不谈,人文科学肯定是摆脱不了这样的可能的,史家的笔杆子确有捉弄后代的能力。
Lenny仅仅烧了两张照片,加了一个注脚就能把后来的自己和观众捉弄的昏天黑地,第一手史料的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显然更大。
我本来以为随着人类记录细节的能力的提高(照片、影视资料的出现),这种伪造历史的可能性会减小,但想一想matrix,再看一看各种自相矛盾的新闻消息,我知道自己错了。
自然科学领域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避而不谈的好,免得坠入不可知论的深渊…”/*************end of 引用************/看完这个影评,很自然的就联想起了《三体》三部曲作者刘慈欣的另一个科幻小说《乡村教师》里的一段很经典的话:/*****************引用****************/“他们(指的是人类)基本特征是什么?
”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
”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
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 “什么?!
”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
”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
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 “但,阁下,确实如此。
”/****************end of 引用****************/这两个作品联系在一起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记忆不可传承的人类,文明居然能发展到这样的高度,我实在感到不可思议。。。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啊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定义一假如我们失去了记忆。
电影的男主角Lenny遭遇了一次意外事故,之后他丧失了长期记忆的能力,只能记得最近十几分钟内发生的事情。
他开始用照片和小纸条记录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情,并依靠这些照片和纸条,延续自己的记忆。
但他知道自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找到在那次事故中奸杀了他妻子的凶手,这个目标,成为他生活下去唯一的动力。
这样奇特的人,大概我们很少能遇到。
我们隐约记得的,是偶像剧里为了情节需要而患了失忆症的女主角,在男主角的坚持和付出下恢复了记忆,大团圆结局。
我们泪眼朦胧或嗤之以鼻,以为那离生活太遥远了,但更加真实的,是我们可能真的会遇到自己爱的家人,甚至以后的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悲的无法辨认自己的亲人。
中国大约8%的老人都患有老年痴呆,虽然程度不同,但这仍是个很大的比例。
我们以为总是父母在照顾我们,不经意时,他们已经在走入老年了。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看起来不多,但其实可能很多。
耐心和细心,鼓励和支持,陪他们聊天,体会他们的需要。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任何可能的变化,但总能减少后悔和愧疚,延续更长久一些的幸福,不是用纸条和照片,而是用问候和笑容。
二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记忆么?
Lenny依靠阅读自己的字迹了解过去,他觉得字迹是唯一不会骗人的。
但他忘了,在每一个他可以记得的短短十几分钟之内,他不得不和更加复杂的,拥有记忆的正常人打交道,他和这些人交谈,每次都像新认识一样,他依靠照片和字条保有对这些人的印象,区分敌友。
但可悲的是,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而一个拥有记忆的人,会有谎言,会利用别人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于是我们看到他如何被一次次利用,去杀掉那些正常人自己的敌人。
更可悲的是,Lenny也并不记得他到底已经杀掉了谁,为什么杀他。
他以为他永远为他的目标活着,殊不知他根本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完成了目标。
我们脑海中的记忆,总是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TA是个和善的好人;TA曾经总是陷害我;TA看起来很刻薄;TA肯定很温文尔雅;TA貌似能力很强;TA好像很随便而放荡;TA一定是在嫉妒我。。。
这些对人对事的记忆,真的是可靠的么?
与之联系着的情感,会不会将这种记忆扭曲了呢?
“去问,去了解,不要轻易下判断。
”但现实的情况常常是,我们用10%的沟通,20%的观察和70%的想象,就做出了自己为是的定论。
如果真的有天堂,当我们再回头去看,可以读懂每个人的话,一定会发现,生活充满了误解、赌气和猜测。
那时我们会想,也许该更直接一点,更包容一点,更多的去沟通和关怀。
三对一个人来说,记忆是在被选择么?
这是一个难懂的结局,利用Lenny的人告诉他,他其实早已经一次次杀掉了他以为是敌人的那些人,只是他自己选择忘记,不去记录这结果。
因为只有这样,他那唯一的找到仇人的目标,才会永远存在下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更讽刺的是,真的有仇人存在吗?
真的发生过那次事故么?
连那事故,或许也只是他自己的想像罢了。
真正杀死他妻子的,其实是他自己而已。
她因为自己的丈夫无法保存记忆而悲痛万分,便每天让他给自己打针,以此来一次次提醒他对自己的爱还存在。
她知道这每一针都是慢性毒药,将自己一步步引向死亡,但她或许太悲痛了,以至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Lenny知道了这真想,却再次选择忘掉这段记忆,或者说是一种逃避。
你有没有过以下这些经验?
不愿想起伤心的往事,或者总是想起伤心的往事;当被人询问时,为了使记忆听起来更美好一点,或者更有利于自己,便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或隐瞒;。。。。。。
那些被我们最终记住的东西,或许已经在我们的涂改和加工后,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其中有的健忘是高贵而快乐的,如不记旧恶。
它教会我们坚持对的原则,包容并勇往直前。
而有的健忘,伴随的是悲观,自私和虚荣,我们在自欺欺人的同时,这种可笑的欺骗,却往往被别人看在眼里,嗤之以鼻。
无关伤害的时候,选择记住乐观的记忆;不该逃避的时候,选择面对真实的记忆。
四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记忆该被选择么?
政府和媒体,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
政府和媒体会变更,但失去的记忆,隔了几代人之后,可能很难再找回来了。
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日本教科书、伊拉克战争、二十年前的事变。。。
这是我们隐约知道,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过去。
还有更多我们甚至无法辨识的过去,更无论功过是非。
这种记忆,有时是被一些领袖式的人物操纵的,但更多时候,是被成千上万拥有一点小小的权利,却无限滥用自己权利的普通人篡改的。
例如替秦始皇撒上一培培土的士兵,裹着红袖章抄教授家的学生,校订日本教科书错别字的普通职员,看守伊拉克哨岗的年轻军官,开着坦克呼啸而过的新坦克手。。。。。。
在我们只有小小的权利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与我们无关的,我们只是在执行罢了。
于是我们开始觉得事情的真相和应该坚持的原则是无所谓的,因为那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
但当我们一步步拥有权利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歪曲的模式,忽略了真想和原则,等我们变成了决策者,也早已习惯了,代替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去选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然而我们忘了,历史就是历史,它从来都在那里,没有动摇过,即使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也被掩入黄土,也总有一种叫良心的东西,会不时跳出来,冷冷的在高处嘲笑我们。
五电影的结尾,Lenny开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脑海中浮现对自我的怀疑,但如果他真的怀疑自己,他的存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I have to believe the world outside of my own mind. I have to believe that my actions still have meaning, even if I cannot remember them. I have to believe that when my eyes are closed, the world is still there. Do I believe the world's still there? Is it still out there?... Yeah. We all need mirrors to remind ourselves who we are. I'm no different.”我们可以庆幸拥有记忆,去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有美好和不安。
它们组成我们的人生,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真实而幸运。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我们不得不艰苦的活着,那些能让我们更勇敢而幸福的活下去的记忆,是可贵而值得的。
它教会我们坚定而乐观。
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大概就更需要尊重事实和保持客观,这是对历史的公平,对后人的公平,它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
首先接触诺兰的电影,是从盗梦空间开始的,然后一口气看完了蝙蝠侠三部曲,心中很是佩服,再到后来,顶着来自高考的舆论的绑架,我还是顶着东北的大雪,静静地见证了星际穿越的诞生,当时就感觉,诺兰真的是在走上坡路,而当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深了我的看法……首先从题材方面说吧,个人认为关于欺骗自己的题材,禁闭岛是要比本片做的更好的,至于为什么?
禁闭岛的每一处悬念,都是为了最后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而本片呢?
包括对于娜塔莉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否认这是个很丰满的角色)个人觉得对主题的表达并不有用,而且在再一点,就是故事冗长,看得人发闷,而少年派则强在了它隐喻的设置以及画面的瑰丽,当然了,我们没法要求两部跨度近十年的电影画面质量在一个水平,但关于主题的表达,少年派也厚重了些,派在向前看,而兰尼一直在救赎过去。
再有一点,就是这个叙事结构,通过叙事,我能感受到诺兰的风格,但是呢,再华丽复杂的结构也掩盖不了故事本身的单薄,把昆汀的电影如果按顺序看,至少它还是一个叨逼叨逼的喜剧和骗观众的小笑话,什么意思,就是说结构不要设计的太刻意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些都在时间上做了手脚,但这让人感觉很舒服,说句不好听的,两星的原因,一星给诺兰,一星给那半秒。
说了这么些,最怕有人说,你行你拍啊!
不是的,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看过诺兰更好的电影,见证过更好的影片。
留个小尾巴吧,我爱诺兰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情节我不想赘述,以下只说一说我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和看法。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简单看了一些介绍和评论,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失忆的电影,而且导演运用倒叙的手法。
倒叙的手法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是感受过的,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导演诺兰运用的剪辑手法不仅仅是倒叙,更为复杂,他将电影剪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这部电影更像是导演为观众设计的一个拼图游戏。
导演将这个故事分成45个片段,按正常顺序是这样:1,2,3,……,45而导演剪辑的顺序是:45,(1),44,(2),43,(3),42,(4),……,25,(21),24,(22),23影片中有彩色片和黑白片,以上括号中的是黑白片段。
所以彩色片是倒叙,而黑白片是顺叙的。
如果说当你了解了导演的剪辑顺序,觉得这个拼图游戏并不复杂吗。
那么当你真正进入这个游戏时,你会发现要用你的大脑把这些碎片恢复本来面貌并非易事。
一开始导演就让观众知道了结尾,可是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结尾。
渐渐的,因为后一个彩色片段的结尾是前一个的开始,我才逐渐意识到倒叙。
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开始第一个片段照片回到Lenny的相机中,子弹回到手枪中那个镜头就是一种倒叙的暗示。
这样导演设置的是一种递进的逆向期待,让观众看完每一个片段后想知道在此之前发生的是什么,越看越有意思。
说实话看片过程中我更注意看彩色片段,只把黑白片段当成是Lenny的回忆,没考虑这些片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在最后一个黑白片段结尾Lenny手中的相片逐渐由黑白转入彩色,两个片段衔接起来了,这也揭示了顺叙的黑白片段是发生在彩色片段之前的故事。
虽然一开始Teddy的死是故事的结局,可让人恍然大悟的是在影片最后,那对观众来说是实质上的结尾。
因为在最后一个片段我们才知道到底是谁杀了Lenny的妻子,为什么Teddy会死,这是观众看到最后迫切想知道的,这个结果也颠覆了我们此前的种种猜测。
我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很多都想弄清楚人物关系和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也想,可后来发现这是徒劳。
许多问题似乎没有唯一答案,也许每个看完电影的人会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Teddy到底是什么人等等。
我想说说我另外一些感受。
看完电影,我开始思考记忆的真实与虚假。
片中当Lenny知道了真正杀害妻子的凶手是自己时,他强迫自己改变这个记忆,于是他要去找杀害妻子的人。
他改变了自己的记忆,原因是他很痛苦,他想逃避这种内疚的痛苦。
同时本身有失忆症,他很容易忘掉真相伪造一个虚假的记忆。
原来人的大脑在保存记忆时是有选择性的,去除了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不愉快的,但留下来的却不一定真实。
记忆原来这么复杂,我在想有些保存在我大脑中的记忆也许就是虚假的吧?
另外,在Teddy与Lenny的对话中,Teddy告诉Lenny你要是没有仇报,生活就没有目的。
Lenny篡改记忆的目的是寻找支持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这个理由是虚构的,但那也很重要,复仇的动力能促使他继续生活,使生活有了意义,即使实际上没有意义。
生活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很重要。
不重复情节。
不是因为太经典而留作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当你面对一堆碎片却能看出它的原状,你会忍心破坏如今的破碎么。
更何况,这堆碎片似乎有不只一个原状。
这部电影取代了《穆赫兰道》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于文本和内容浑然一体。
在于内容本身的开放性。
在于隐喻的运用和结局的颠覆。
在于从唯物主义到伪唯物主义到唯我主义的抵达。
在于对世界庄严的嘲讽口吻。
在于对个体唾弃的掇泣。
在于黑色幽默将悲剧渲染得如此讶异。
结构。
记忆碎片。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只能够维持10分钟。
于是,影片用了七十余个碎片,将故事复原。
从结局开始。
一直到比结局更荒诞的起始。
当文本将内容本身的独特性融入其中,文本就不再是内容的载体,而是其自身。
文本讲述内容的每一刻,它都在不停地还原自我。
而内容,这被形式压抑数千年的元素,终于扮演了文本塑造者的角色。
我们无法从电影的第一瞥开始之后抽身,完全是由于我们被这种浑然天成的和谐,被一个类真实的个体完全虏获。
福柯理论的复活。
连追溯这种行为也将福柯的历史学说复制下来。
而这,却只是开端而已。
电影采取了某种希区柯克式的追寻。
甚至在最终,证伪那个病人真实存在的隐喻运用上,也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如出一辙。
然而,这个隐喻究竟是否成立,众说纷纭。
这是《穆赫兰道》唯一能够同此片比肩之处。
隐喻的开放性将故事本身放大到更泛的边界。
众多诺兰的拥趸将电影的真实拆解得支离破碎,进而按照自我的理解重构。
中国的论坛无疑体现了中国人求同的姿态,得出了“真实”的结论。
而国际论坛则从各个角度不停地重现某一段文本,甚至将字迹倒转。
这就是诺兰的本意。
一部诸多可能性的电影,成为后现代解构精神的鸦片。
主人公报了仇。
他被奸杀的爱妻死也瞑目。
他杀了那个凶手。
他得到了一个同情他的女人的帮助才得以复仇。
他以另一个同病患者的例子不停证明自己的坚强。
即便那个同病患者让他背负了死亡的罪责。
主人公在丧失记忆的时候同样坚强并独自撑起了世界。
第一遍看完,我得到了以上诸结论。
第二遍,我发觉以上的任何一个结论均和导演的意图完全相反。
那个经典的两帧的画面,有着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里的鲜明痕迹,只是完全没有了讽刺意味,而直接预示了结局的荒诞与沉重。
在电影两次分别着重镜头给到主人公的左胸口,那纹身也悄然告诉观者主人公一直的错杀,乃至纵容自己错杀的行为。
诺兰的手法总是如此恰如其分,惊艳绝伦却不会给人炫技的感觉。
当观者从对主人公的同情到惊愕到一瞬间的愤慨继而是无奈的时候,后现代的思索却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虚妄和结构主义的宿命,诺兰是否会因自己得手的嘲讽而在一旁偷笑。
一旦领悟到这种最可能的结局,更多的思考便纷至沓来,在导演构设的游戏圈子中不能自拔。
唯物主义。
我们都以为是唯物主义。
一个失去长时间记忆的人只能依靠纸条生活。
纸条就是世界。
任何在纸条上书写的字迹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他因此来说服他人和自己,他有尊重事实的能力,有依赖事实的惯性。
他和他人争执,因为他人教唆他写上他没有看到的“事实”。
他如此崇尚他的一切感知,与现象学陈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出一辙。
伪唯物主义。
他烧掉了错杀之人的照片。
他在让自己混淆的人的头像下写下不可信任的字样。
他由此让历史扭曲。
他凭借着自己的笔迹,完成了一次次复仇。
即便,他的仇人只有一个。
他用唯物主义的面纱遮住自己生存的本性。
直到结尾,诺兰才将这层蒙在唯物主义后面的面纱撕下。
本性赤裸。
唯我主义的复苏。
他早已报仇。
他不断报仇,只是在继续自己的意义。
他不会因此而死去,因为他仍设定一个个假想敌,勇往直前。
他焚毁了自己一个个敌人,即便他们是恩人。
但只有如此,他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因为那个依偎在纹上“I’ve done it”字样的他的她已经被他自己杀死。
他需要生存的理由。
这个理由除了将他人送入地狱外,别无其他。
这并不是存在主义的症候,这是更阴险隐蔽的价值观。
为了生,他比较篡改世界,并荼毒生命。
我们看到了生灵的贪婪和厄运。
主人公如同上帝一般,同时充当考验者、审判者和嗜杀者的角色。
他在无谓地嗜杀,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话。
他人也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警察利用他运送毒品。
叫做娜塔丽的女人利用他赶走了凶神,让他成为情人并使他成为帮凶。
甚至旅馆员工也同时租两间房给他得以揩油。
而他在不同的人的照片下写下的字迹,却和他曾经历的一切如此不吻。
他因此遭到了众多不公,只是他全然不觉,即便欺骗只是发生在5分钟前。
他将恩人杀死并认为理所当然。
他将利用他的女人当作他的同情者却不知自己只是傀儡。
他甚至将妓女扮作他的妻子来蒙骗自己,而他真的被自己所骗。
这就是悲剧意义所在是么。
他如此顽强地笃信着自己的标准,却完全不知被这个世界玩弄于股掌。
当然,他也的确将他人的性命玩弄于股掌。
但悲剧不是人同他人产生的。
悲剧永远出自自残。
他的判断是他行为的依据,然而他的判断不可能成为事实。
当他决定复仇时,他就已经让自己成为上帝的角色。
只是,他有着人性的一切劣根性,无论夺取,还是失去。
他是塑造历史的撒旦。
他以遵从事实的手法遵从自己。
而手法,本身就是堂而皇之的借口。
他烧毁了自己的记忆。
在熊熊烈火的映衬下,他看到自己的背影如此伟岸坚韧。
他却不觉:他已身在炼狱。
生存下去的理由,那都是说服自己的混账借口。
无论几多荒谬,只要笃信,灵魂也可以出卖给梅菲斯特。
另:1.还有多种解读。
例如结构主义的宿命说,一样可以将主人公的悲剧行为结构化。
例如历史哲学对于篡改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例如解构主义对文本释义的拒绝使得电影本身意义虚无。
我无意当作影评家或者高段位哲学爱好者。
一种评价,足矣。
2.一个有趣的想法,对诺兰的质疑。
当一个人只能记得那场灾难之前的故事,那么他是如何记住自己无法记住目前的事呢。
果然,悖论总是产生于自我戕害。
蟾宫2007-9-30转载请注明蟾宫撰文及《默言自喻》地址。
神级的镜头剪切和组合,从错综复杂的剪切片段去组建整个故事架构,而到最后一直都令人不得不去思索镜头逻辑。不仅如此,人性思考之深度也体现出来了。全世界最出彩的剪切故事。而据说成本只有500W美金。诺兰真神人也!8.6
“我们需要记忆确定自己的身份”最近“病态”电影甚是畅销,广受好评,《禁闭岛》亦是如此。也许是“正常”人的现实过于空虚,只有在病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格局颇大,但同样的病症更喜欢《未知死亡》的宝莱坞演绎,虽然后者有抄袭之嫌。
真心不喜欢这种矫情费劲的电影。看的人累的。
看的很辛苦
故事向前走,时间往后退。记忆没有碎片,只有杀戮自欺。
这片看起来太累了。。。
原来解构主义就是将一件简单的事情一直重复到让你搞不懂,再给你恍然大悟的感觉。。。考验的是后期编辑的功力。
就如同我不喜欢卖弄技巧的文字一样,也不欣赏绕来绕去的讲故事的方式,
在看第二遍时候发现了一个bug,于是就看不下去了,求解释。
结构倒还不是这部片最好的地方 其实结构也不很复杂 一条倒序 一条顺序 两条线汇合就是影片的完结 有意思的还是提出了失去自我认知的人 抗拒和厌恶自我的人如何寻找生存下去的目标
看似散碎无章,其实影片一直恪守着最严格的线性叙事结构;这个黑暗的,阴郁的复仇故事在诺兰的重组下魅力十足。
我小时候超怕这个故事的开头的。我就把它放成背景音,循环着看了快一周半。偶然停下手头的事看一看演了啥,它不是想打乱时间轴和叙事线么,我就比它更乱,怄着一股气自以为看懂了七七八八。最妙的是有一次出门前按了暂停正巧就定在了那【防剧透】的瞬间。我觉得大概是电视都看不下去于是出手了┐(‾᷅㉨‾᷅)┌
反正没让我搞得清清楚楚,再好也只有三星。
显然的嘛,咱Nolan……
这是一部浪费时间的无聊的片子。至少我这样觉得。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里的诺兰和盗梦空间中的诺兰对剧情的掌控差了无数条街。
故弄玄虚
诺兰把一个简单流畅完整的故事摔了个粉碎变成了一场头脑风暴后呈现给了观众,虽然加斯帕.诺在之前的《不可撤消》中已经用过了此种手法,但显然不如诺兰会玩儿.
毫无才气的作品,无非是打乱了重新组装,我不明白,如果一个人这样跟你七零八落地讲一个故事,你一定想大嘴巴抽丫的,为啥这样七零八落地拍电影的手法,就是牛逼了呢。还有,男猪脚太丑了,看见他时常半张的嘴我蛋疼。
当记忆已经支离破碎,要怎样才能找到真相?电影用倒叙的手法一步步抽丝剥茧让我们接近真相,这个电影确实很能抓住人,让人迫切想知道结果到底是什么,悬疑做的很不错,很烧脑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