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程类似剧中雨衣人儿子的心理历程①一开始剧中人物超能力的展示,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往往会是深信不疑;②随着心智的成熟,我们往往会从现实角度出发,去否定这些超能力的存在;③现实中虽然认定超级英雄的不存在,却对他的出现充满了期待。
结合上面对超能力否定到怀疑情感体验,讨论下我对影片剧情的一些看法。
①否定阶段:喜欢影片通过一些社交媒体展示雨衣人超能力,能力方面展示的也不会太夸张。
电影中解释了漫画的出现,为什么出现的场景,可能是希望唤醒当年人们看漫画时的回忆,激发那种儿时对超能力深信不疑的情感。
可能因为文化原因,我对这部分并不感冒,自己对这部分感受最深的还是小时候看西游记时,孙悟空学习仙术那一段,特别是吃面那一段营造的真实感,在之后看到的七十二变化超能力展示时真是让人深信不疑。
悟空吃面②否定到怀疑:喜欢雨衣人触碰一个人手时,出现闪回画面这个超能力解释的情节推理很出彩。
让人处于现实世界角度去思考,首先在常识中知道人类大脑有90%多还未开发完成,而雨衣人的前额受损,基于人格分裂男裤子上的红砖信息,新闻上的犯罪信息等。
让雨衣人脑海中瞬间抽象出闪回画面。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数学天才看待抽象问题的视角一样。
通过科学的解释让人对超能力存在的否定到一个怀疑态度。
最后阶段,很期待超能力者们在大阪大楼的对决。
这个过程中,基于最后结局玻璃先生想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反感玻璃先生杀人。
首先,为达这目的杀人并不是必须的,而且还会有更多的负面效果,这样的结果会更让女心理医生组织的正确性;其次,出于这样的目的,杀人动机实在太弱;最后,这里感觉并不是要表达智人进化成超级英雄,思维上更高纬度的进化。
同样是超级英雄,雨衣人对普通受害者有保护行为。
女心理医生拉住雨衣人的手,不断闪回警察以及女心理医生的纹身这一幕自我感觉很失败。
首先,虽然知道雨衣人的弱点,但就这一个按压的动作就能制止住这样一个超级英雄,太缺乏可信度了。
其次,雨衣人通过触碰手了解到事实真相时,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反派出现时的情感转变。
毕竟,雨衣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与普通人差距有认知,若是从雨衣人儿子角度从相信超能力到否定再到发现这一组织存在视角描述,可能更具有反转效果。
至于雨衣人现在的死亡只能是推动剧情的陪葬品。
个人对超能力的理解,若是因为某个崇高的目标,激发内心的潜力比只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更具有普世价值。
欢迎补充指正,多多交流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超能力”,事情会怎么发展?
这就是沙马兰想要探讨的过程。
超能力并不代表某种好或者坏的品质,但这种超出常人的本领会带来忌惮和恐慌,所以自然有一群反对超能力的人,以掩盖超能力的存在为已任。
超能力者中有低调义警,也有肆意使用能力完成自己道德标准(受过伤害才是“纯洁”)的野兽,还有玻璃先生这种制造灾难只为筛选出超能力者的人。
然而少数人不择手段地掌握着向公众隐瞒的真相是对还是错,是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是反而加剧了玻璃先生这类人的偏执?
无论如何,结尾真相还是泄漏了,对此导演态度暧昧,这也就是一个探讨的开口。
沙马兰试图探讨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非常接近2000年时代的超级英雄片,主题严肃言之有物。
在超级英雄电影一味装疯卖傻只会搞笑扮酷的现在,不能不说是难得。
24个人格的Kevin和曾被他绑架后又放走的少女Casey,一个矛盾的怪物,和整个世界都隔了一层距离的少女,这个设定真的太戳中我了。
虽然很多小说都沿用过这个模式,但表达的好坏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怪物是否自卑。
怪物是相对于常人的标准而言,但以怪物的标准他好得很,一旦有了自卑,怪物就会陷入被拯救的烂俗。
除此之外,性格决定他们之间的相处仍有距离,但某种时刻,他们性灵相通。
偶然诞生的脆弱连接才使其永恒存在。
爱情在这种关系中并不是很适用,正是和不寻常的人生出了不同寻常的感情,这种感情才愈发微妙温柔。
Glass不能说是烂片,但也绝对称不上好片,全片节奏偏慢,叙事倒也还算稳妥,角色的张力不错,可惜一切都毁在了故事的收尾,或者说是影片在前半段许下了太多的承诺却无法在第三幕兑现,这让人不免恼火。
你可以想象,复仇者联盟4里,剩下的英雄们集结在了一起,并终于找到了打败灭霸的方法,雄心壮志地踏上去外星的征途,结果走到一半,惊闻灭霸因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消化系统发生了问题,所以便秘而亡,这种期待与落差,无疑会让本片成色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这部片子算是超级贫穷版的超英电影,所以才出此下策,要是妇联4拍得还没有海王阵仗大的话,罗素兄弟是要给全美人民谢罪的。
当然,本片也算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细细道来。
剧透预警!!
1.前半段的自我认知之路本片的前半段,其实观感还是不错的,从布鲁斯饰演的大卫与一美扮演的野兽短兵相接开始,一方面先用短篇幅再一次介绍了大卫的能力和他身为义警的职责(给没看过《不死劫》的观众一个大致的印象),另一面又延续了《分裂》的剧情,交代以野兽人格领导的精神分裂的凯文继续着自己降罪于纯洁之人的行为。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他俩被警察抓住,送去了由sarah paulson扮演的staple教授所管辖的精神病院中。
当然病栋之中,玻璃先生早就被抓了进去。
而下面,就是前半段的主要矛盾。
staple教授试图说明他们并不是漫画书中的超能力者,当然三人都认为自己拥有着超能力。
期间一美继续奉上了一堆精神分裂的好戏,全片他一个人几乎抢走了所有他人的光芒,我觉得这片子叫做《野兽》也未尝不可。
而这段矛盾的高潮,出现在了staple教授与三人针锋相对解释他们内心质疑的桥段之中。
staple教授先是陈述了他给大卫脑部做的CT,指出其中的阴影部分可能是他自认为是超级英雄的病根,而他可以做的不过是力气很大,怕水是因为小时候溺过水,而他所臆想的预知能力,则是他通过各种观察的脑补。
对于凯文,staple教授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诸如掰弯钢筋是因为那是100多年前生锈严重的钢筋,而中霰弹枪不死是因为枪管严重受潮老化,所以大部分弹粒都在枪管中发生碰撞未造成伤害,至于爬墙,凯文家里有很多攀岩的书,可能是他自学而来的。
这一段相当精彩,因为我在某一瞬间也意识到了这种可能,因为确乎他们所展现的能力并未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且都有物理层面的解释,这让我想起了《艾米丽罗丝的驱魔》之中,同样用科学与宗教二元并进地解释那次附身与驱魔事件,似乎都有其道理,而真相留给观众自己揣测。
这种理论自然也让野兽和大卫感到了困惑(玻璃先生倒是一言不发),而在接下来的越狱准备中,玻璃先生完成了对两人自我认知的引导。
确乎,这不是漫画书,所以他们没有射线意念之类神乎其神的能力,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也似乎都可以被解释,然而,大卫依旧是可以使出常人无法匹敌的力量与坚韧,而野兽掰弯钢筋,在枪口下活命,也都是事实,能完成这些事情,本来就是非同寻常的,于是三个人都坚定了各自的信念,在大卫重新披上雨衣的那一刻,他走完了自我认知的道路。
2.后半段寻求他人认知之途而玻璃先生的信念便是,他们是漫画书中人物的原型,他们需要站出来,让世界知晓这些有着常人无法匹敌能力者的存在,于是他选择了一栋新建成的高楼,与大卫约战并携着野兽逃出病栋。
大卫在病栋门口阻止了他们,几人爆发了小规模的肉体接触,最终发觉staple教授原来是阻止超能力者出现协会的成员(excuse me?
),几人最终遗憾地被杀死,超能力者的存在再一次被她掩藏下来。
然而,IQ奇高的玻璃先生正是利用这个事件,让监控镜头拍摄下了这个画面,并且上传到了网上,于是如他所愿,他们的存在被人得知,可惜三人都未能幸存。
从自我认知到被他人认可,这种主线的转折倒也算精妙,然而为何剧情让我们无法满意的原因就是在前半程如此缓叙铺垫之后,它如此仓促的草草收场。
3.画饼大师沙马兰沙马兰给观众画了一张谁也吃不到的大饼,那就是野兽将和大卫在摩天大楼上来一场万众瞩目的对决,囿于成本,这场战斗提前爆发,草草收场,本来野兽和大卫的争斗暂告一段落,观众以为两人会转换战场,没想到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
玻璃先生炸火车的时候原来殃及了凯文父亲,于是野兽一巴掌把玻璃先生打死了。
凯西冲上来抱住了要走的野兽,把他变成凯文,于是凯文被子弹打死了。
大卫呢,被一个特警按死在了小水坑里。
......沙马兰画了一张大饼,观众凑过来发现其实只有一张小饼,沙马兰自己把大部分都吃了,给观众们剩下了些饼渣。
大概就是这样。
电影给人许下了太大的承诺以至于当三个人都如此憋屈地死掉时所有人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当然,当老布淹死在比他脸只大了一圈的小水洼里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喜剧电影。
同样的,staple教授身处那个所谓的制止超能力者会社,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说有,那就是为和玻璃先生让世人知道他们存在的理念背道而驰罢了,然而这本来就是荒谬的,你可以说他这个会社其实交代了还有别的超能者的存在,拓宽了宇宙,可是,大概没有人会让沙马兰继续导演了吧,毕竟五分钟写死三名重量级演员和角色,除了妇联3我还真没见过(妇联3也是假死)。
4.蝙蝠侠和罗宾
影片里,在凯西和大卫儿子约瑟夫逛漫画店时,出现了蝙蝠侠和罗宾的电视剧(当然还有x战警和蜘蛛侠甚至有提到超人作为彩蛋),而电影的设置,和蝙蝠侠配一个助手一样,三位主演,每个人都配了一位形同罗宾的存在。
玻璃先生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最终肯定了他是独特的。
野兽凯文是《分裂》里的凯西,凯西一直有事没事探望野兽,最后让野兽转化后被枪打死,死在了凯西怀中。
而大卫的同伴,则是儿子,他的儿子,还是《不死劫》里面那个儿子的演员饰演的,讲真,还是很惊喜的,然而他的儿子的设置成谜,前期像是个辅助大卫的后勤人员,后面自己也在反复纠结父亲是否是超级英雄,最后看着自己爸爸被反复按在小水洼里淹死,淹死之后才姗姗然地跑过去。
这三个人,都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说,太过于单薄与功能性,尤其是凯西,浪费了安雅的盛世美颜。
5.安雅 泰勒-乔伊之所以不待见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导演一点也不上道,给安雅的镜头真的太太太太太少了,犹记得《分裂》之中,导演的镜头时不时就在安雅漂亮的脸蛋和她的酥胸之间来回切换,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不要不过我还是基本补完了安雅所有还算能看的电影,结果这一部里面,一来人物形象单薄得可怕,感觉像是受害者对加害人萌生了情愫一样变成了傻白甜,另一方面,在动不动就爆衣变身野兽的一美的映衬下,安雅穿得也忒多了点,一件不够又加一件,把整个人都裹成了粽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气煞我也,要知道,旁边的黑人小哥在安雅出场时可是兴奋得直叫的,结果就给我看这个?
我怀疑沙马兰拍电影其实就是为了圆一下他各种客串的心愿,然而他缺乏对于剧情走向把控的能力,就像是把剧情铺展得太开,却无心无力也无钱去搞一个好的收尾,以至于前戏做足,却发现硬不起来,好不容易把气球吹鼓,却漏了个孔慢慢把气都给撒了,准备良久,一跤摔到结局,也不知道究竟是灭霸肠胃不好,还是导演的野心太大?
最后,继续舔安雅。
这部电影也太剑走偏锋了吧!!!
其实我内心很纠结该说这个片子好还是不好,这个片子的“主旨”还是蛮有创意的,反转也挺有意思,但是我最终对这个片子满意不起来,却又没法说不好,所以就给三星了。
上一部分裂,冲着一美的颜和21个比利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讲更恰当),我看了。
然后成为了安雅的颜狗(当时在女巫里就已经觉得她很吸睛了)。
片尾布鲁斯威利斯说出mr glass的时候,我的反应自然是——啥玩意儿?
我男朋友就又对我进行了一番老梗再教育。
我也不知道我男朋友为什么会掌握这么多稀碎的知识点,他经常给我解释各种梗。。。
然后我自然是要把不死劫补了,然后苍蝇措手的等着这一部。
我以为我会看见什么?
当然是野兽,玻璃和不死三方混战啊!!!
不然呢???
难道要他们三个联手抵抗坏人(也不是100%不可能)???
让他们三个联手抵抗正义是不可能了,不死先生太正直了,黑化是不可能黑化了,这辈子都不可能黑化了。
然而我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了。
什么叫高开低走,看了这部电影你就知道了。
整个电影基本可以叫做,沙马兰宇宙——缘起——牺牲。
或者看我沙马拉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不晓得如今影视界是不是真的刮起一阵看谁干死角色又多又快的歪风邪气,两分钟干死全部主角,这事儿放迪士尼都没人敢干啊!!!
全片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过度故事。
两个小时里,只有最后五分钟讲出了最重要的事情。
埋伏笔可以,但是这伏笔是不是太大了点啊,导演?
用英雄都是臆想症来反英雄的套路,我是真的没见过,新奇。
因为我一直不知道这部片子的走向是什么,所以一直在焦急的看进度条。
直到最后一脸懵逼,不晓得导演是钱太多还是钱太少。
若是钱太多,为什么最后的大战搞得那么小家子气;若是钱少,用两小时搞一个过度篇?
干死三个主角?
我真的很迷惑了。
其实本来只有两句话要说。
为了不剧透才写到影评里,但是,一写就收不住手,还是不要展开了。。。
前兩年分裂上映並取得好口碑,讓我這個老粉的心情有些複雜。
我在一條影評中看到某人對於結尾讓前傳主角布魯斯威利登場的彩蛋報以不屑的態度,揚言,有誰會在乎一部陳年爛片的主角啊?
看到這裡,我幾乎已經在內心怒吼:你他媽的,當然有,至少我就是啊!
無論別人怎麼說,對我而言,奈沙馬蘭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不死劫」。
奈沙馬蘭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怎麼說,粗糙感?
尤其是在今日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好來屋,奈沙馬蘭的作品常給人一種未完成的毛片的感覺。
但在不死劫裡,劇情、角色、演技、配樂完美結合,創造出一部出奇完整、渾然天成的、動人的作品。
我不會說他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或我覺得最好的電影,但對我而言,他是一部非常非常close to heart的作品。
他的兩段式結尾(布魯斯威利的結尾與山謬傑克森的結尾)情緒完全不同,但都讓我感覺既心碎而又勇敢。
驚心動魄的主題是找尋並接受自己。
大衛(布魯斯威利)成為英雄、伊利亞(山謬傑克森)成為反派,本質上是同樣的過程。
他們都試圖改變、隱藏過真實的自己,但在整部電影的過程中,他們都明白了自己是誰(I’m not a mistake…),並努力的做到了只有他們才能做的事──無論是好是壞。
伊利亞的自己尋找之路絕不單純只是反派的墮落,那其中有某種讓人心碎又動容的東西。
電影是生活的隱喻。
在生活中,你不一定要成為殺人狂才能體會伊利亞的心情。
那也可以是,你一直期望成為一流的文學家,拿個諾貝爾獎什麼的…你一直努力著,但有一天突然發現你寫的東西最多不過是通俗小說。
你接受了自己,並努力寫著自己所喜歡的、從心流出來的東西,即使大眾的評價是「海灘小說」、「看過就可以扔到舊書攤」等等。
因為對前傳的愛,我對於要不要去看這部電影,是猶豫的、恐懼的、害怕受到傷害的。
看完之後,我對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我老爸說,「還是不錯的電影。
我慶幸來看了這部片」。
然而在我說完這句話後,這部電影依舊在我腦海中轉動,而且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黯淡無光。
這部電影的主題和不死劫是相似的。
伊利亞在最後所說的I’m not a mistake,他在前傳中就曾對布魯斯威利說過。
(配上背影音樂的Mr. Glass,每看都讓我渾身顫抖)但回顧整部影片,在伊利亞證明自我的過程中,他真正是把兩個同伴當成了棋子(而且是棄子)。
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時,卻無視於大衛或凱文的自我追尋或成長。
至少大衛追求的從來不是出名或被認可為超級英雄,而是成為他心裡那個人、無論他是不是被視為英雄。
在不死劫的結尾,我一直相信伊利亞對於大衛是有真實的友情的。
他是他一直盼望的、等待了二十多年的英雄。
即使在他發現自己只能站在大衛的對立面(只要他們一握手,就是友情的終結…怎麼有點螢火之森的感覺QQ)後,這一點依舊沒有改變。
但在"玻璃先生"中,伊利亞的陰謀與癲狂卻破壞了原本的人設。
這裡與他在前傳中的選擇表面上相似,卻其中有著讓人不舒服的質變。
我不知道如何敘述我的感覺。
前傳的伊利亞對我而言,是抱著虔誠之心墮入地獄的猶大。
在這裡…嗯… 最後三個家人握住彼此的手的一幕,理當是催淚的…吧?
但伊利亞分明是害死凱文和大衛的兇手…至少也是幫兇。
伊利亞的母親也罷了,另外兩位這麼毫不皺眉的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友誼…心也太大了吧?
這也帶出了我對電影極為不滿的第二點。
就是奈沙馬蘭強行讓三位主角身邊的人無條件的理解並接受其本質。
即便是母親,我也認為去強求這樣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
我認為不死劫中最美的一段,是大衛在第一次殺死惡徒、解救了被囚的一家人後,回到家中,躺在妻子身邊,像一個孩子似輕聲告訴她,他剛剛做了一個惡夢。
在電影前段,大衛和妻子疏遠的原因,正是因為某一次惡夢醒來,他沒有叫醒妻子,而是望著熟睡的妻,感覺著那份無法觸碰的孤獨感,而後逐漸封閉了自己。
一直到電影最後,大衛都沒有讓妻子知道自己的能力。
但在他接受真實的自己後,他不再害怕那份孤獨了。
因為不再害怕,才能夠勇敢的去愛。
對我而言,那是比這部片結局的強行理解更讓人動容的情感。
說到這裡,我有點不知該如何收尾了。
我很高興看到奈沙馬蘭的再起。
但至少對我而言,他並沒有再一次拿出觸碰到我的作品。
2020年三月,疫情期间无聊的在单位,突然想起了之前一直想看的玻璃先生,晚饭后打开电脑一个人静静欣赏起了这部小众电影。
说起小众,之前的不死劫都已经过去多年,很多年轻同事都不知道,更何况在这特效满天飞,超级英雄都是钢铁侠雷神的年代,连DC超级英雄在中国都基本是非主流了,更何况这个超级写实的不死劫故事呢?
电影并没有让我有当年看不死劫那种惊艳,记得不死劫那种缓慢的叙事,结尾的惊天反转,让我记忆犹新十几年,可是这部电影,除了一美的多人格演技,以及三人同医生的对峙这几个惊艳点外,其他实在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剧情了。
布鲁斯威利斯的儿子角色可有可无,结尾医院前草坪大战,虽然是极度写实风格,但也太粗糙无聊了。
玻璃先生高智商的反转和存在感过低的“反派”组织,让人也没觉得有多惊艳,至于玻璃先生这种杀人偏执狂,怎么也不能算是超级英雄吧,结尾再怎么说自己不是错误,自己怎么制造了两个超级英雄,也洗不白的。
整部电影作为完结篇,让人有过高的期待,但却无聊的烂尾了,就像说好了品尝高级牛排,却变成了人造肉又做的不咸不淡的,吃到了却又觉得意兴阑珊一样。
这部电影开头的一段话是,如果你没看过《不死劫》、《分裂》将会影响观看本片的体验。
事实是没看过前两部还不会显得这部如此鸡肋。
如果说《不死劫》是不错的调情,《分裂》是蛮享受的前戏,那么《玻璃先生》就是还没有高潮就结束的一次⭐体验。
他让你感觉好像超人正要飞翔就被氪石打中变成了普通人。
蝙蝠侠还没遇到小丑就决定定好好做个商人。
闪电侠跌断了腿变成了残疾。
最后留下一句话:世界上也许还有别的超级英雄。
整片的亮点依旧集中在“一美”人格分裂表演,但更像是《分裂》的重复。
布鲁斯威利斯形象一如既往地刻板,大白天穿着雨衣和野兽对打特别突兀,最后竟然还给水塘淹死了。
玻璃先生如果说是核心人物,那么他策划一系列事件最后只为了一次网络直播?
可能真的是因为在精神病院关久了,不然怎么会把别的片子里一个配角黑客都能轻易做到的事当成一个反派的终极计划。
玻璃先生 (2019)6.52019 / 美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M·奈特·沙马兰 / 詹姆斯·麦卡沃伊 布鲁斯·威利斯
看电影时一直期待高楼大厦上打得火热朝天,他一转转没了。
所以我感觉他逆转的作用出来嚇你一跳外顺便转一下制作成本,怎么说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结尾又转回来了。。。。。
有点蛋疼,但是影片还是蛮好看的,打斗戏要是漫威啥学到手应该会牛逼上天。
结局贼鸡巴坑爹,不晓得哪里跑来一个组织杀人灭口,还搞一个鬼小小纹身。。。。
三个主角莫名其妙的便当。。。。
你能想象布鲁斯是被水淹死的吗?
玻璃先生死的也很坑爹,说实话,看塞缪尔演电影真的很爽,虽然杀人只有一个镜头,但是很利落,又狠毒。
我不相信有超能力者,但我坚信人体有许多的秘密。
怎么说呢,电影是导演奈特沙马兰的三部续作,可以说攒的很烂。
第一部《不死劫》上映于2000年,《分裂》上映于2016年,我不太相信跨越16年的建设弄出这么东西。
很大程度就是拍《分裂》时,临时萌生的念头,向自己致敬?
你跟我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我都信,虽然他一点儿都不好笑。
区别于美国盛行的超级英雄电影,这电影不够科幻,正反两派也不够鲜明,反而有点儿调侃的意思。
玻璃先生一直坚信的概念竟然是漫画梗...这个放在二十年前或许比较新颖,现在就着实不太行了。
电影一直把我们纠缠在这三巨头是不是真的异于常人这件事上。
医生坚信并劝说他们不是,以至他们自己都怀疑了。
然而这三巨头都是非常强烈的偏执型人格,以至非常容易被人用语言诱导,就像玻璃先生说了几句话,野兽就相信服从了,大卫儿子光一顿说,野兽又倒戈了。
我自认为电影如果把基调正好定在两者中间是最好的,让他们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又能解释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这是最具思考价值的内核。
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一些精神病人或许并不是医学上统犯定义的疯子。
他们大多患有偏执人格,以至自己陷入自己的圈子难以自拔,但这也往往让他们在某些地方异于常人,这就是人体秘密的一部分。
记得很多年前有新闻称,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身体爆发出的力量撑起来几吨(忘了具体多少,反正很重)重的汽车,这时我们常人很难做到的,不禁让人感叹母性的力量,也同时向我们证明,人体本身的神秘。
或许我们身体潜藏着很大的力量,就像我们大脑还有很大很大一部分没被利用,我们人体处于一种限定状态, 这种限定状态就像是地线或者保险丝,以保证我们的身体不超负荷的使用。
可如果解开这种限定,那么人体能有多恐怖呢?
提到高开低走的好莱坞导演,M·奈特·沙马兰是个最好例子:在他少而不精的职业生涯中,以“准处女作”《第六感》拿到了奥斯卡六项提名,创下的恐怖片票房纪录直到新版《小丑回魂》才被打破,甚至被誉为“当代希区柯克”;而《不死劫》,《天兆》和《神秘村》之后,他逐渐转型成为了坑遍好莱坞六大的票房毒药,无论主演咖位,无论电影类型,通杀。
20年时间,沙马兰的堕落与崛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了。
而沙马兰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就是上映于2000年的《不死劫》。
在现代超级英雄电影的启蒙阶段,从晚期《蝙蝠侠》的高度卡通化向《X战警》的去卡通化产生过渡之时,《不死劫》可以说是超级英雄类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极端的去幻想和写实化,是首部严肃对待漫画和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极富感染力的配乐,和沙马兰早期对心理惊悚类型富有诗意的探索,让这部自成一派的电影成为了他的最好作品之一。
而在《不死劫》上映的16年后,刚刚从《探访惊魂》中恢复过来的沙马兰,突然在《分裂》中扔出了一个超级彩蛋——两部电影竟然同属一个电影宇宙!
在这个时间点,电影宇宙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但在惊悚电影的范畴内,还是非常新鲜的。
对熟悉沙马兰的观众来说,他的首部续集电影《玻璃先生》,是对《不死劫》和《分裂》的完美总结:《不死劫》《分裂》同一批演员的回归,富有创意的闪回,色彩和画面的设计,延续自《不死劫》的话题探讨,沙马兰特色的pov镜头和情节设计,让这部电影同样带来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冲击力。
但问题在于,沙马兰虽然能够很好地编织故事,但对于已经习惯了快节奏和大量剪辑的大银幕而言,沙马兰蜿蜒曲折的叙事风格已经显得有些落后。
作为一部续集电影,《玻璃先生》大量依靠观众对两部前作,尤其是《不死劫》的了解;这样就使其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时,经常显得无趣,不知所谓和感受无力。
20年后,曾经的新好莱坞代表,似乎成为了旧好莱坞的代言人。
为什么《玻璃先生》看上去如此沉闷?
为什么沙马兰还要继续讨论超级英雄的现实存在,而不是进一步在已有基础上干脆而又自然地拓展这个独特的世界观呢?
从本质上讲,M·奈特·沙马兰希望继续他在2000年开启的这场对话,但这并不一定是观众们所需要的对话。
作为沙马兰最为惊人的惊悚诗篇,《不死劫》深入探讨了当代读者对漫画文本的痴迷和病态。
显而易见地,沙马兰想在《玻璃先生》带来更加野心勃勃的突破。
从理论上讲,由于超级英雄电影已经过度饱和,《玻璃先生》的出现时间是非常正确的。
你甚至可以说,《玻璃先生》在最简单直接的故事主线上,遵循了任何超级英雄续集电影的必然道路,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富有原创精神的设定,意图让这一故事能够尽可能地植根于现实世界。
探讨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不死劫》中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但在《玻璃先生》中,却显得令人有些困惑。
尤其是片末长达20分钟的,典型的沙马兰双结局——同时终结全部主演的故事线,对一部系列电影来说不可谓是一次极具风险的尝试,而这也只有沙马兰能够想得到和做得到。
不惜祭出美漫三大杀器来解决主角,但又对语焉不详的真正反派组织一笔带过,让电影的结局已经超越了意犹未尽,显得有些目的不明,甚至让整部电影都像是一个预告片,或者某种中间过度产品。
这是为了彻底完结这样一套超级英雄异色惊悚三部曲吗?
还是试图开启一套更有潜力的沙马兰超级英雄宇宙呢?
市场现实使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但从电影角度来看,前者理应是更好的选择和开发方向。
作为一部沙马兰电影,《玻璃先生》的台词自然也有很多笨拙和生硬的地方,很多时候明显是为了借他人之口,来阐述沙马兰对当代漫画的神话属性,和现实主义者眼中的超自然状态的理解。
但得益于塞缪尔·杰克逊和莎拉·保罗森的表演,这一决定并没有和想象中那样中二和硬直。
而对于台词量极少的布鲁斯·威利斯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前者的表演压力远不如后者要大,镜头时间也远少于后者,但算不上潦草和敷衍,颇有种新老交接的意味。
而詹姆斯·麦卡沃伊在《分裂》的这部直接续集中,顶着一身体脂率极低的腱子肉,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
M·奈特·沙马兰可能是过去20年来最有天赋的导演,但过于单调的“结局翻转”,以及对沙马兰式“垃圾时间”的滥用,让他把自己的名字活成了一个meme。
但随着《分裂》和《玻璃先生》的出现,沙马兰再一次地证明了他自己仍然可以赢得观众,是一位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充满自信的电影人。
在《玻璃先生》中,沙马兰对这一故事的热情显而易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相对乏味的情节赋予了活力。
沙马兰也极为专业地,通过镜头运用,来玩弄观众能够感知的有效信息,提升情绪和建立情感联系。
三名主演各有特色,动作戏的设计也比《正义联盟》和诸多漫威二线电影更加聪明。
但在另一方面,与极为可观的高概念相比,电影也并没有摆脱沙马兰的固有缺陷。
作为《分裂》故事情节的延续,《玻璃先生》做得很好;但作为《不死劫》的续集,缺失了寓言和预言属性,让它迟到了至少15年。
熟悉的配方,新鲜的味道。看了一半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不死劫的第二部,也算是超级英雄题材的一种创新式表达和另一种解读。James McAvoy塑造的角色极富挑战性,每一种人格的分裂辨识度非常高
unbreakable and split
做足了前戏,结果和反派对阵时俩人都被自己的屁崩死了。这是我看完该片的最直观感受。
突然觉得沙马兰拥有的是一种缺乏想象力的技巧。其实前半段的探讨还不错的,提高了胃口,后面落实的远远不够
居然搞成了三部曲!冗长得不是一般难看。
所谓的超能力也太偏向写实了,一点也不惊艳,经过第一部的詹姆斯的表演,第二部已经无感了,尤其是变身野兽人格的时候,感觉也没啥啊,就是青筋暴突了点,会像蜘蛛侠爬墙壁而已。最令我受不了的是片尾十分钟好像在讲述一个很屌的“对抗全世界”的态度,装逼大于实际意义的感觉。
整场戏基本上就在一两个场景全程莫名其妙的连篇废话,最后硬扯出个“不剧透”的结局擦屁股走人,WHAT……THE……FUCK!感觉参与这部片的所有人都可以去拿金酸梅了。
真不容易,等这么长时间片源才放出来,作为不死劫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实感觉编剧上比较拧巴,不是很顺风顺水的完结篇可能大众从分裂之后的期待值也挺高,没想到最后一部反而有些无聊,而且强行粘合实在勉强,要是这部不收官,拍得更炸一些可能口碑也就留住了,结果跟美恐的天启一个路子,麦卡沃伊的表演真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可圈可点,他那九岁孩子人格,估计真的差点让香蕉姐笑场,看她笑得是那么开心和发自肺腑,威利斯和萨缪尔这把年纪也不容易,其中一个还是神盾局的头子也该退休了,新老交替让给长大的一代,看看以后编剧还能不能再编点什么开发个新系列,其实还不如拍成美剧呢!漫画梗无聊!
超级英雄+人格分裂
《不死劫》其实并不难看,《分裂》真的好看,没想到三部曲至关重要的大结局,竟然崩了,所以导演沙马兰真的很奇怪,可以有《第六感》《分裂》这样惊人的剧本,也有《神秘村》《不死劫》过得去的电影,还可以有《重返地球》《玻璃先生》这样的准烂片,人生百态被你尝遍,唯一不变就是导演个人的客串表演。
比我预期的好很多,好几个运镜都很漂亮,配乐简单又令人毛骨悚然,可惜后面崩盘了,花那么大力气讲一个当油管红人不容易的故事。一个人果然是不能创作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的。
故弄玄虚的感觉。明明没什么深刻的东西,却叙述地非常慢。消磨时间。最后的反转可以算是标准结局了
(6.5/10)沙马兰把《分裂》和《不死劫》破次元重合,想打造个人作品宇宙吗?没看过《不死劫》,所以没觉得结尾有多高潮、反转、震撼。倒是漫画构造的超级英雄情节建构到现实情节之上,打破创作者与现实的边界,并且用献祭流的方式来完成英雄主义叙事,控制与反控制,欲擒故纵到反客为主。当做另类超级英雄电影来看尚可。
除了麦卡沃伊还能看,其他的根本看不下,扯得没边际了
优雅的疯子已经病入膏肓,仍旧抱有一线生机。癫狂的野兽已是穷途末路,不忘保持一份愤怒。年迈的侠客已然力不从心,依然紧握一份希望。命运的裂痕在时空棱镜里不断跳转,真相的线索在玻璃碎片中反复折射,有人妄图用一场对决重建信仰,有人企图用一次混乱恢复平衡。这是英雄的悲剧,也是信仰的圣歌。沙马兰对形式主义的崇拜已经走火入魔,和寻常超英导演压根就不在一个影像维度上。守望者代表神性,野兽代表兽性,玻璃先生代表人性,他的布局和超级英雄无关,而是一种强烈的仪式感:漫画书在电影当中几乎和圣经无异,信徒众多,但没人真的相信,在信仰荒芜的末法时代,去展现一种神迹,这就是玻璃的真意(打破这层透明的壁垒)。三位配角亲眼目睹英雄的陨落,并成为玻璃碎片一般的意识折射,强烈的悲怆感油然而生。沙马兰的漫画三部曲,龙头虎尾猪腰子。
三部曲最终章,也是最长的一部。把三个特异功能者聚集到一起,沙马兰对于超级英雄的迷恋可见一斑。玻璃先生到了片子一半才开始正式行动,一美饰演的凯文竟然开始对自己的质疑,就连大卫邓恩出场也并不算多。文戏长达90分钟,原本以为会走BVS的套路,但最后却惊讶于沙马兰的脑洞与三观。漫画依旧串联主线,终章把所有人物建立联系,每个超级英雄都有弱点,也有各自的守护者,其实也就相当于凡人的挚友。开始有些凌乱冗长,但最后半小时非常具有颠覆性。以超英电影的模式来进行完全反套路的情绪表达,依旧有限的成本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不死劫与分裂。看似坚强的其实拥有难得的脆弱,貌似邪恶的却拥有天真的内心。不同于任何一部超英的水火不容,这更像一部悬疑/亲情片,仍由玻璃先生主导。打不破的玻璃分裂了,但裂成了最锋利的姿态。
好喜欢这部电影。反英雄、人格分裂在我看来都是绿叶,真正打动我的是电影那份悲情。我们对于超级英雄和对于异类的反应常常相似,那些谎言、麻醉剂、致幻药丸以及总想着粉饰太平的道貌岸然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毒瘤,我们常常被困于这种境地,精神病院=这个社会。好在他们身边都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并且爱着他们。
沙马兰“光头电影宇宙”第三部,如果还要拍下去的话可以考虑和《速度与激情》联动,打造《光头联盟》。小成本的超级英雄电影,各种黑吃黑、挑拨离间,小心机玩得飞起。塞缪尔·杰克逊相当于是《美队3》的泽莫男爵或者《蝙超》的卢瑟,费尽心机让布鲁斯·威利斯和一美打起来。然而女医生化身灭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三个人全部拿下。就在她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殊不知塞缪尔·杰克逊还留了一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尔虞我诈,明枪暗箭,上演一出猫鼠游戏。沙马兰喜欢在电影的最后来个大反转,《玻璃先生》的好几次反转确实都比较意外,要是再反转一下三个人全都没死就更精彩了。
能让我把之前的个人年度期待电影打成及格分...
沙马兰太逗了,他真的把这个拍出来了,就像是一个有童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