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纪录片后又来看了这部电影,纪录片里RBG的妈妈教育女儿:be a lady and independent,这部改编的电影里经Andy之口说出了外婆的教育之道:don't feel small,这句话出来的时候一秒爆哭,因为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be small。
父女谈心小时候被挡在大人谈话之外,偶尔偷听到只言片语都会被说:小孩子不要听这么多。
然后有一天,突然之间我已经不是小孩了,那些话毫无防备地突然全部出现,一边隔岸观火一边说:你还是脑子简单,你看那谁谁谁,打小就精。
至于一起读书,讨论想法更是想都不敢想,默默的一个人看书,看好几年都遇不上一个看一样书并且能够有效交流的。
已经不是感到自己渺小了,是朝渺小的方向走着。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
相反,它会在电击到来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
表现在人的身上往往是, 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比如,你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孤独中,你就会渐渐认为孤独才是人生的真实,从而更加放弃与他人交流。
我好像一直在这种情境里。。。
暴君和小孩在身体里作斗争,一次次重振旗鼓,一鼓作气只够支撑我在新手村打打废铁,然后马上就败下阵来。。。
可能是真的没有天赋吧,甚至连努力也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于命运的侥幸尚在沾沾自喜,却不知晓即将为傲慢付出多大的代价。。。
昨天刷微博河森堡发了一篇长文,叙述自己在若干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终于重拾了年少时打拳击的梦想,然后怀揣着和职业选手对决的斗志被打断片,终于在五天之后醒过来对着当年的执念:”我依然深爱着你,但我承认自己已经无法得到你了。
”和《人生七年》里放弃当骑师梦想的Tony说了一样的话啊。
想不清楚啊!
忧虑啊!
只是现在尚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执念哪些是因为散发“弱小的味道”而招致的溃败。
freedom!最后这段法庭辩论全程高能!
每一句话都说的慷锵有力!
富有理性人文关怀和道德思辩!
建议全文背诵!
知乎上很久之前有个提问:当爱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是什么样?
Andy大佬表示:你瞅我
鲁斯渴望成为一名律师,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
在法学院里,鲁斯因为身为女性而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只有他的丈夫马丁坚定的支持着妻子的选择,因为他明白,鲁斯充满了天赋和正义感。
马丁被查出患上了癌症,病愈之后,他带着孩子们前往纽约工作。
为了能够和自己的家人们生活在一起,鲁斯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转去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业,却被拒绝了。
之后,鲁斯离开了哈佛,成为了罗格斯大学的法学教授,可即便她是这样的优秀,依然没有律师行肯聘用她,只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律政题材,一般不是我感兴趣的;这部片子,从外形上统揽看去,也是循规蹈矩、并无多少出彩的,但是在这次在这里,电影作为一种宣传载体,传播了一种精神,宣扬起一股力量,通过介绍了Ginsburg女士这个人和她的事迹。
Ginsburg在法庭上说起,她上哈佛法学院时,学校里都没有女卫生间,而她们几个女生身处其中,却都不觉有什么奇怪,她们那时为自己能进到哈佛就感到无比庆幸了。
若干年后回头一看会有的这种惊愕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断发生,而我们平时确实很少去想,造成这种落差感的底下,是有多少人在一点点的争取,一步步的推动着的。
不仅是女权问题,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由这些理想主义者、行动家,这些不甘服从、不满足现状、敢去打破规矩的人们引导的。
而我们在世的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并且可以选择去参与创造,属于我们的更新的时代。
既有的并不就是对的,大家都认可的并不是就不能去说“不”的,法律都可以改变也正在改变,更毋宁说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了。
近百年前出生的Ginsburg女士,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尝试去发声,可以去争取,永远,要坚持那些我们感到是正确的东西。
与其将这部励志电影列入现代女性必看清单,不如将它推荐给所有想要改变整个世界或者身边的生活的每一个人。
影片简述了现年85岁的女性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奇故事,着重的刻画了她独立、优秀,并为女性平权的法制化进程做出巨大推动的现代女性偶像形象,而实际上Ginsburg本人的成就和故事没有电影为了氛围烘托的那么唯美,却要精彩百倍,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关于她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回归这部电影,我本人被震撼和鼓舞的并不是Ginsburg推动时代进步的法律先锋意识,而是影片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实践&敢为。
影片用Ginsburg从教授到真正律师的转变告诉我们,任何美丽的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以及永不畏惧的勇气。
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一个坏的天气甚至一个压抑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踏出那一步,然后披荆斩棘的向前走去。
影片给我的另一个想法是,永远不要停止自己变得优秀的步伐,女主人公的人生传奇的基石,正是其一生追求优秀的必然,Ginsburg在1960s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同时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学位,1993年宣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犹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影片的结尾,当白发苍苍,衣着蓝色职业套装的Ginsburg对着这个时代微笑时,我放佛看到了影片一开头哈佛法学院的茫茫男性人海中,这个个头很小的女生提着大大的公文包,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作为电影艺术来说,这部片子并不算上乘之作,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如果你也曾想改变这个世界或者你身边的生活,我诚意的推荐这部佳作;最后,让我们开始勇敢的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无论我们的尝试是否成功,注定的变革都会到来。
正如片中Ginsburg说的:“法律就算不变,人心也在变,社会在进步,无法阻挡人们思想的改变。
”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先要了解一位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权进步律师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在1993年由克林顿总统提名她成为美国第一位犹太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这位现今84岁先后经历了大肠癌、胰腺癌的大法官毅然宣布自己将在90岁退休。
光凭这一点就值得让人尊敬。
故事从1959年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进入哈佛法学院开始,作为法学院500名学生里仅有的9名女性之一,鲁斯知道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生存的是何等艰难。
让人意外的是影片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去描写鲁斯在学习工作中所遭受到的性别歧视,反倒是着重刻画她的家庭。
照顾生病的丈夫,当好丈夫的贤内助,化解和女儿的隔阂等等。
是家庭给了她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就像典型的律师题材影片一样,影片的高潮就来自法庭辩论。
遗憾的是辩论的对手显得非常单薄而缺乏说服力,也许事实也正如导演展现的一般,历史的车轮正在碾压这些不平等的法律。
法庭唯一的亮点就是鲁斯对大法官们说的那句“We’re not asking you to change the country. That’s already happened without any court’s permission. We’re asking you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the country to change." 我们不是请求您改变这个国家,因为她正在改变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许。
我们请求您保护她改变的权力。
这句话同时也印证了鲁斯在哈佛上学期间学到的那句名言“A court ought not be affected by the weather of the day, but will be by the climate of the era.“今天的天气不会影响法庭的判决,但是时代的气候会。
现实中的鲁斯用一个又一个小案件不断冲击并影响着时代的气候。
最后不得不提影片的女主角,来自英国的女演员Felicity Jones 。
第一次注意到她还是2016年她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但丁密码。
如果你是星战迷的话,你一定看过有姜文和甄子丹的那部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她可是那个性感的女主角哦。
最后用鲁斯的一句名言结束,“Justices continue to think and can change. I am ever hopeful that if the court has a blind spot today, its eyes will be open tomorrow."
华威那一年的乌托邦式的前进的热血的liberal study,在我离开后再次如此清晰地重新浮现眼前,而这一年回忆早已开始模糊。
看到Sex Discrimination and the Law这节课,仿佛回到Stephanie的课堂上,听s讲那些别人很容易忽视,却的确matter的细节之处的歧视。
关于工作歧视的法条那里真的是无比似曾相识。
我这个social science学生又按耐不住想写论文的心了,更忍不住去想s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她一定会看的吧。
想做RBG和s那样的老师,可是有生之年,我们会走多远?
我像观影《妇女参政论者》一样认真学习做笔记。
电影结尾,伴着过去RBG的辩护录音,她本人亲自出现在最高法院之前,泪眼模糊中,我承认无论如何自欺欺人,我还是梦想着改变世界。
看完好像得到一种epiphany,没有怒火当然不行,可是仅凭一腔怒火和自说自话的假想,却只会把原本可能有的敏感和灵气蒙蔽掉,取而代之的只有毫无实用的愤世嫉俗和尖酸刻薄。
Keep my emotion in check,我恐怕自己却是做不到了。
“Deeds not words”,我知道《妇女参政论者》里最重要的是这一句。
可是我却在做什么?
第一步又该从哪开始?
70年代的美国还要翻越珠峰般一条一条修改众多有歧视色彩的法律,而50年之后,我们又会走在哪里?
“It's not a movement if everyone's just sitting. That's a support group.”“Change minds first, then change the law."“As you write this new constitution, remember the ladies.” —— Abigail Adams (1776)“We're not asking you to change the country. That's already happened without any court's permission. We're asking you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the country to change."“I ask no favou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 —— Sarah Grimké我不相信婚姻,却也羡慕男女主的婚姻关系。
却更羡慕能吵能骂能一起辩论改变世界的母女俩,妈妈看着风风火火据理力争自由而无所畏惧的女儿时那种骄傲的眼神,我真实落泪了。
电影本身的话,节奏不够好,仿佛一直都在为高潮铺垫,却乱了节奏,结果也没预期那么好,有种太想做好却使错劲儿的感觉。
但是本身就是带着一种情绪和立场去看,还是不理智了。
不专业地觉得电影有种胶片的颗粒质感不知道是不是,画质超喜欢。
菲总的美音啊,真的差好远= =真的是每句都在露馅。
照顾重病的丈夫和小baby还要上课的坚强的绝不放弃扛起一家人的她,病床上要是换成小雀斑,这戏立马就变成《万物理论》了= = 看习惯锤夫妇这对巨人cp,再看到他和菲总的身高差真的有点好嗑!!
他俩火花还挺足。
病床上的锤看的我好心碎……Kathy Bates真是老戏骨!
Justin Theroux也是个神奇的人了,怎么做到看过他好几部电影但是每次出来依然不认识的?
因为演技好?
以下让我不正经地吹五分钟我们锤!
锤真是重返17岁!
帅气的时髦的big blue eyes的大长腿的rio smart有能力有才华的带娃的做饭的声音rio性感的和老婆一起against the world推动平权的锤,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 T T!!
这种完美却另一方面反映了锤这角色太片面单薄,大概在这对cp里,RBG是绝对主角和塑造的核心,锤的角色却欠了真实感。
性别歧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或许要追溯到原始社会,社会地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内里深层原因…… 女主所在的环境比现在对女性更苛刻。
考上了哈佛法学院,即使是现在人们也会觉得是很棒的事。
但当时的她们没有受到任何欢迎,老师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女生们。
上课回答问题,手都举酸了老师也不点你,开学晚宴讲话校长直言你们为什么要抢占本属于男人们的位置,你们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这样的场景看着让人很难受,但真实的场景比影视作品里更可怕。
总会有人,内心有不熄灭的火。
他们像火种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别人心中未曾发现的火种。
女主也是,她生活经历了很多困难,上学不仅被师生歧视,丈夫又出了意外,还有小朋友需要照顾。
这样她也扛过来了,所以后面她做出第一次赢下性别歧视的案件,有那么高的成就也不意外。
影片是有现实原型的,但即使她们都成功了,性别问题依旧存在,甚至日益严峻。
该如何解决,未来又会走向何方呢?
很久没有遇到一部电影,看得我眼眶湿润,想要立刻提笔写点什么,却被太多想法充斥以至于无从下笔。
就在不远的150年前,女性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在不远的100年前,她们还不能上学;哪怕是在今天,在世界的很多角落,还有一些她们是工具,是商品,没有平等的法律权利。
这些事听上去很遥远,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平等]的拥有工作机会也不过就是近30年的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以后的事。
如果当成是理所当然,大约才是最大的天真了。
常常我会在工作和生活里听到充斥着刻板印象甚至是轻视的言论:“反正女生差不多就行了吧” / “职场后续发力还是男生比较好” / “她反正到了一定时候就得回家结婚生孩子去了” / “她是女的,比较情绪化”(当然还有很多更过分的言论,避免指向性就不提了)还不停的听到类似的歧视故事“xx公司直接表示今年只招男生”/“已婚未育/已婚一胎的一率不招”/一面试他就问你何时要孩子,生了孩子就问你何时要二胎。
在很多时候,出于他(她)们是我的同事或客户,我选择了沉默,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我选择说不同意,但是我很难在职场一对一的谈话中,选择对垒,指出对方的不对,做出一些改变。
总会有人说我们太敏感了:世界明明已经很好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是敏感这件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
毕竟只有黑人可以上公车了,才开始介意他们要进同一所学校;只有女性可以工作了,才开始介意同工同酬;只有同性可以公开牵手而不再违法了,才开始介意他们要结婚,要享有一样的财产/继承/领养权。
世界是循序渐进的,敏感的这一种小小的感受,是“有点不对,但是又说不出”“好像大家也都是这样,为什么我觉得不对”的这种微妙的不舒服。
然而在这100多年的民权发展历史里,这种不舒服恰恰是最大的推动力,是小部分人对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遵循着人类为自己权利奋斗的方向,并最终指向平等和自由的最高提纲。
就像影片里说的,我们无法阻止世界变动,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这些法律与条例跟紧世界变动的脚步。
而那些对你说“你太敏感了”的人,其实只是太老了罢了,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这样有什么不好?
难道要让女生全上战场/男生全回家带孩子才是你们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
生理上的特征是既定的,我们生下来就是这个性别,这种肤色,这种性向。
而这些特征并没有任何倾向性,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功能性的工作要求中,并没有显著的群体差别。
可以有数学好的男生,也一样有数学差的,可以有情商高的女生,也一样有情商低的。
而所有敏感而勇敢的争取,也并不是在争取50%和50%,而是在争取一个平等的机会。
也就是当有现代花木兰愿意戎马倥偬、保家卫国的时候,她可以不用女扮男装,她可以不必去到军营发现女厕所/女浴室都没有。
当然也是男护士可以被正常对待,不必在打针的时候被病人说你还是让那个女护士来给我扎针她比较细致。
世界本该是一个游乐场,缘何要架起高墙画地为牢?
我从心底欣赏这些勇敢而敏感的人们,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坚定支持他们的人们。
她全然可以欣然做她的教授,维护她的既得利益,告诉来者世界便是如此。
但是世界就像一只巨大的蝴蝶一样,她们争取了投票权,受教育权,进而她们可以进哈佛,可以当陪审团,可以上法庭辩护,她们每扇动一次翅膀,就将这种坚持再传播的多一点,一点一点持续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她们每一个人,在他们的时代里,都太敏感了、要的太多了。
这种勇敢是个性中的小小波动,碰巧比人群中的其他人更不甘、更不计后果、更大声,所以更勇敢。
而她们身边的人,丈夫/孩子/同事/客户,选择站在她们的身边加强了波动的范围,让这种以卵击石的勇敢得以持续,最终在一群人的努力下水滴石穿。
愿你我都像她一样智慧和勇敢,保留着心中的敏感并大声做出改变。
再小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改变。
Open up free women!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十分的感谢有这些勇敢的女人敢於争取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当今社会上也仍然存在于性别歧视,试想在五年前在10年前50年前100年前敢于为女性争取权利权益自由的她们是有多么的勇敢,I'm really impressed and proud of them.在那个社会人们觉得因为男性有力量就应该做主,女孩们柔柔弱弱的就应该好好的照顾家庭相夫教子,但是在当今社会这就是错的。
女性或许在体力上比不过男性这是生体结构我们不能改变的呀!
但现今社会我们也能做很多事情甚至可以做的比男孩好,不是吗?
很多伟大的政客律师老师等等等等的人都是女性,我们不应该再使用带有歧视的眼神去看待女性。
男女都应该是平等的!
You can I can .I really respect these women who dare to stand up for women's rights.
国家的长久强大,不是某个伟人一手造就。
是一代代的法律人,秉承着正义和良知,与时俱进,发现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 ... 而这些人,不仅改写了历史,也自然成为了历史本身,那些光芒璀璨的部分。
反观某些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针对哪个阶层?
我们的下一代,真的能凭自身的能力获得公平的机遇吗?
这种电影连主人公1/10的精彩都不能够表现出来的。另一部纪录片也不能够达成这样的任务,那本书也是两个女青年基于敬佩、仰慕写出来的,但分量都不够。也许我们可以指望她的女儿,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教授哪天写一本关于她妈妈的书。
感动哭了,我们现在享受的生活其实来之不易,社会的进步来自于他们的努力。
为了扬眉吐气的那一刻,得憋多少口气啊。人在获胜的时候,太激动,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是觉得所有的辛苦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不过,可别忘了那些看似徒劳的努力。
God awful. I think RBG should be very mad watching this movie.
平权永远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比喊口号的人重要得多的是推动社会改变观念制度的践行者,金斯伯格必定是平权道路上最耀眼的一位伟人。伟大不分性别,平权之路任重道远、道阻且长,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在前引航。对于人物的塑造比我预期的要丰满,因为重点是后边的平权案所以对前边的情节做了减法,也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还有我觉得琼斯像龙妈和小雀斑的结合版,还有没有觉得像的?
片子三星,多一颗星是为了Ruth本人。本片切入点很小,女性导演可能更多的是想表现生活里的睿智而不是激烈的冲突,也直接导致了片子看到尾声也没什么高潮的感觉 (然后case就赢了,蛮不可思议的)。不过事后细想一下,庭辩其实不一定非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男权社会里开创一个性别平等先例真的不容易。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x, is legal,多么荒谬又稀疏平常的事情! 性别平权几百年无数人在努力,作为女性,既感到心疼,又感到幸好出生在这个年代。
泪流满面,“法院不该被当天的风向所影响,但将会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真的很激动热泪盈眶,电影比纪录片更戏剧化,历史遗留女性骨子里的奴化被激愤出来,我们应该有一颗质疑的心而不是逆来顺受,女权主义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想多强势,只是希望能够得到和男人平等的权利,然而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没有完全平等!
the whole movie is cringe except that rebuttal in the end
和纪录片《RBG》连看,《RBG》负责搭框架《性别为本》负责填细节,截取了RBG早年律师生涯最重要的几个案子。为了表现人物的成长,而把人物塑造成易受情绪影响爱打鸡血的样子,和原型大相径庭,这一点不得不说编剧还是用励志片的老套路,非常俗套且平庸。
最后的演讲热泪盈眶啊。忘记什么家训“be a lady”吧,忘记什么“温婉优雅”吧,那是留给朋友和爱人的礼物。 be a soldier,对不公保持愤怒,要学会生气,敢于说出“I dissent”,因为愤怒会帮助你,化为最强的力量,因为即使你温婉、沉静、内向、羞涩、理智、严谨、自律、聪颖、幽默、坚韧……,但只要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也一样被反对者痛骂为“女巫、恶棍、女魔头”,依然“臭名昭著”,甚至被同阵营的男性朋友讥讽为“泼妇”。“我不求女性能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我所求的仅是让男人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挪开。”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勇敢的 整体平平淡淡的剧风
问:写不出剧本怎么办?答:傻瓜 聊平权啊
令人难以置信的平庸。
政治正确的影片,不论是哪国的,都很难看
故事挺好的 人物塑造的有点遭人烦
再看一遍RBG的故事还是激动的,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更好。
很感动,根据真实人物改变,为了平权运动做了历史性的贡献。
“女权是民权”。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平权色彩浓厚的电影,前半部分稍显平淡,最后RBG本人出现的时候几乎想流泪。RBG本人处在保守和激进的交界处,为平权运动涂抹上了一笔平缓有力的理性色彩,恰如全片贯彻始终的蓝色基调。男女共同协作组成一个平等的社会,女性的维权并非想取得“优待”,只是想让法律随时代而前进,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活在一个有友好先例可循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正是在social radical change中走向文明。2020是中国女权元年,RBG也在同年去世,她已经留给我们一个被努力改造过的世界,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RBG站出来接过这个历史使命。五星全给R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