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只是对英国历史的普及,但剧中人物各自的性格真是熠熠生辉。
The crown is a symbol and anyone who takes it would become half people. It shall be a curse.女王的职责不是采取行动劝说谁,什么态度都不表明,不得罪任何一方才是女王的工作。
就像丘吉尔把自己看作领袖,至高无上的领导力一样,他要求女王把自己看作国家的象征、教会的神。
Elizabeth代表Pride, Margret代表Joy. 你很少看到女王笑,夫妻吵架被记者拍到还要去道歉,她有自己的意见和偏向,但这些都抵不上别人告诉她,“维护传统和规则”才是最重要的。
没错,这是必要的代价,选择了制度就意味着离亲人越来越远,甚至意味着背叛自己的承诺。
反过来Margret随性富有创造力,说话会冒犯,个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快乐的源泉,做自己所想为何不快乐?
但她很少有机会站在人前,首相觉得她会惹乱子不让她代为出席。
也因此,少了一些旁人的认可。
两个姐妹之间是底层价值的冲突,两人之间互相都有点羡慕对方,姐姐羡慕妹妹的自由,妹妹羡慕姐姐来自他人的仰视。
大家都有各自看不见的代价,却又无法互相理解。
Elizabeth在每件事上小心翼翼,怕被诟病,怕不合流程,每一次坚持之后的妥协,对他人来说是失望,对她自己来说其实是愧疚和麻木,时间久了她自己本人大概也无心爱人了。
一心维护规则的人,自己最终也会变成冰冷的规则本身。
王冠,或者说权力,从来都是诅咒,没有例外,因为那是将你与他人意志牢牢绑定在一起的毒药。
自此,他们所做的选择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自由、理想、幸福、快乐这些都成了奢望,她的一生都将献给这顶王冠,与其共存亡。
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抱着一样东西不放手,是为了获得既有的安全感,是他不知道如何抉择,是他放弃了新的可能性的最好证明。
若你把自由交托给他人,你便会被自由抛弃。
名叫王冠(The Crown),讲的不是温莎王朝和在位最久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歌功颂德,没有史诗般的大场面大制作,通过聚焦一件件小事,也足以动人。
E01 Wolferton Splash沃夫顿湿地托”孤“ “那些爵位不是你的工作,海军事业也不是,她才是“E2 Hyde Park CornerHyde Park Corner是丘吉尔向外交部长传递国王死讯的暗号奶奶玛丽王后(乔治五世之妻)向伊丽莎白二世行屈膝礼God Save the Queen 伊丽莎白二世登场E03 Windsor王室只能是温莎王朝,亲王憋屈自此开始与我朝观念不同,在英国国王象征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危险,让位者应该向继任者道歉E04 Act of God在北京生活的人估计都看过类似的推文介绍伦敦“大雾“。
丘吉尔也不是神,也有傲慢的时候,然而亡羊补牢做法尚可,特意留意了一下片尾的字幕,当年就施行了清洁空气法案。
反观?
算了。
E05 Smoke and Mirrors在管风琴庄严演奏声中伊丽莎白二世由人到神仪式性转变,亲王坚持的电视直播倒是为今天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爱德华八世自我安慰地说为了爱情,戏谑地解说加冕仪式,到片尾却饱含热泪地吹着风笛。
欧洲冠军联赛主题曲,官方简称《冠军联赛》(英语:Champions League),于1992年由托尼·布里登根据亨德尔所创作的英国国王加冕颂歌《牧师扎多克》(Zadok the Priest)修改,创作而成,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这三种欧冠的官方语言。
E06 Gelignite二公主和汤森上校的重磅新闻E07 Scientia Potentia Est私以为最好的一集!
看哭了,这集太好看了,女王认识到自己受教育不足,那种被询问教育水平窘迫,依然主动去解决,对女王肃然起敬。
还有丘吉尔,为丘吉尔哭了,也为女王初长成,内心有复杂的情绪,一代老臣被这样“教训” ,感觉真是委屈极了。
亲王最后污这一下子还真是“真实”。
再次感受到这剧不是命题作文!
E08 Pride & Joy互相羡慕的姐妹二人,性格各异,不得不说姐姐是王位的最佳继承者,二公主虽然散发着自信之光,却太自由出格。
二公主在是父亲最喜欢的一个上坚持这份胜利。
E09 Assassins整集都围绕着丘吉尔八十大寿的画像,丘吉尔的介绍里一直有画家这个身份,和画家的探讨以及态度非常有趣,妻子说不希望来个拍马屁的吧,丘吉尔说不,我希望。
哈哈哈。
随着二人接触,竟然有同样的伤痛,丧子之痛是伴随一生的伤痛,丘吉尔描述妻子像手上的动物一样呜咽,而他也一直反复画那片藏着绝望的池塘,权力的游戏史丹尼斯,眼神犀利。
这集的名字让我开始注意到每集的名字,这集的名字太好了,妻子说庆幸他们送来的是画家而不是刺客吧,而这位画家从某种层面上还真是一个刺客,袒露给丘吉尔年老体衰,廉颇老矣的刺客。
丘吉尔的骄傲和伤痛,小声嘟囔,也让丘吉尔这个著名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了起来,而不仅仅是扁平的二战三巨头,操着尖嗓抽着雪茄发表演说的政客。
非常想去了解去演绎化的丘吉尔的生平。
也或许画家就是政客精心挑选,也许并未丧子,而是故意引导出丘吉尔一瞬间的脆弱,并捕捉。
到底是出于画家对于真实的坚持还是政客的攻心安排,无从得知。
但想想都觉得政权争斗可怕,能引发这样的猜想也是其精良之处。
最后的audience老首相终于坐下来,对女王额头小心地一吻,空荡地裤管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丘吉尔,印象深刻。
两位首相的握手,并不像我朝不舍钱权,而是那份责任,两位首相说起来算是同一阵营。
Time is cruel.另一条线关于家庭,一边演绎着丘吉尔夫妇多年的契合,一边演绎着女王和亲王俩人矛盾激化,女王爱的宣言霸气十足。
车内无声的争吵,剪辑太棒!
女王也玩赛马挣钱,想起来唐家屯里面老爷一家也得考虑周边农户带来的经济收益,亲自救猪仔…E10 Gloriana再议二公主婚事,连秘书都不能决定,更别说王室婚姻这样的事了,即便是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那又如何?
连面临过类似经历的爱德华八世都劝女王保护王权。
又一次揭示了爱德华八世的后悔(真实中是否后悔就不得而知了)。
(伊丽莎白二世也是有幸得到父王,奶奶,伯伯,四朝秘书,丘吉尔的一路指导,才长成!
)深刻揭示了在位者进退两难的困境,永远都是一半人。
The Crown王冠的重量每一个观众都深切感受到了,看完有点想哭,脑内不断响起各种君王:《Viva La Vida》 Oh who would ever want to be king《Fate/Zero》Iskandar 亚瑟王看豆瓣网友引用这段也很契合:《大话西游》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后你再也不是个凡人,人世间的情欲不能再沾半点。
如果动心这个金箍就会在你头上越收越紧,苦不堪言!
Forget Elizabeth Windsor.It's Elizabeth Regina
我终于跑完了“观看〈Crown〉(《王冠》)”马拉松,到现在它更新到第四季,待播第五季,从乔治六世在位一直到伊丽莎白二世掌权至中年,女王把这条路越走越坚定,家庭中各个成员却迷失各自的迷失。
第一季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季,它把每个人物的自由和骄傲之间的挣扎讲得太好了。
为了完成婚姻的自主选择,被迫退位的温莎公爵有多爱损女王的继位仪式,就有多舍不得这本属于自己的王权,平衡自由与骄傲的方式,他选择了以无视、嘲讽的姿态对抗向往和遗憾。
这像人世间的任何事,它不仅会停留在王室里,它停留在任何地方,接受每一个选择的另一面,有的时候太难了,道理应是好事不能你一人占全,但落在真实生活时,平复我们的也许是激愤的情绪,是嘲弄的意味,总不会是那条谁都懂的道理。
玛格丽特公主这条线的故事,我看的时候,难过,鼻腔和眼睛都成了被堵塞的通道。
玛格丽特公主作为一个基督徒和王室成员,为自己和Peter的婚姻争取了些年,但四面八方的压力、威胁,最终还是将她压死在白金汉宫的森严之中。
她没有办法离开王室带给她的一切,最多她只能做到在内部进行对抗,她无法做任何外部的进攻。
接受,看似是一个平和地将往事压于箱底的姿态,但它反噬的力量却极大。
玛格丽特公主一生都在寻找有别于规则,最接近自由的情感和人,但她一生都没有得到。
自由当然会生长在被控制的环境中,但如果它冲不破这藩篱,它就一生都是被控制的自由。
也只有第一季对Mother Queen的挣扎做了表达,她想要在海边花100磅买下年久失修的城堡,和城堡主人的交谈中,她抛去头衔的交流最终被白金汉宫对自己的急召打断,城堡主终于知道她是谁的时候,Mother Queen哭着说,你终于想起来了。
这句话里有期待被认出,期待被俯首称臣,也有被认出后,对突然在彼此之间竖起铜墙铁壁的无奈。
最平凡的情感和最高的王权它大部分时候肯定是相悖的,我们是人类,所以无法真正生活在哪一个绝对的立场,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个夹缝中。
Mother Queen在这个夹缝中,玛格丽特公主、温莎公爵、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储,包括女王自己,他们每一个人都在。
在这四季中,他们每个人都会对王权更坚定,会更冷静,会讲些残酷的道理,但也并不影响他们总有那么几个时刻,是没办法说服自己的。
不仅是他们,我们也一样,没有一条铁律可以说服我们的一生,我们要不然不断被不同的东西说服,要不然不断用同一个理由去辩驳。
1. 权力是形而上的存在,它掌握在具体的人的手中,所以人会用它来谋一己私欲。
在彼得风头盖过女王时,女王不再站在妹妹这一边,而是让汤米去做“合适”的安排。
权力是一枚魔戒,莉莉白戴上了王冠,也与魔鬼签订了协议。
剧中说,在这场爱情与职责的斗争中,职责取得了胜利。
当人性与权力交织,是魔多的烈焰翻滚而过,代表浪漫的爱情自然寸草不生。
2. 妹妹代表女王发表的第一场演讲,她说她是天生的女王,其实她更像天生的单口喜剧演员。
3. “我对她很有信心,对她把事情搞砸的能力”“并超越我”4. 王室沉暮。
菲利普亲王直言,“就像给生锈的老爷车刷上一点新漆,让所有人都以为一切都很如常,但并没有。
老爷车的引擎和构架都已经被腐蚀干净了,命不久矣。
但没有人认清这些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一层涂料。
”5. 我只是不理解第一集里,给国王做早餐,砧板上爬过几只老鼠,这个镜头是想表达白金汉宫也是草台班子吗?
还是国王的健康摇摇坠跌而开始被敷衍?
6. 《刺客》一集,美人迟暮,壮士悲秋,最无情是岁月。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正直美国大选开票,川普在美帝人民的震惊、咒骂、绝望中成功登顶白宫宝座。
我院的一位教授说:“We are witnessing the history”。
是啊,我们正在见证历史,2016年注定会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剧《我们爱撕逼》已经落幕,韩剧《我和我的闺蜜》还在上演。
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总会感到自身的渺小。
当时间回到二战刚刚结束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你会发现这是一段波云诡谲的传奇岁月,纵使是高贵优雅的英国王室也不可阻挡时代的大潮。
英国王室不像中国古代的皇室权力滔天,在君主立宪制的制度下,英国王室受到了来自议会、教会、人民的各种约束。
王室不是为所欲为的代名词,而是荣誉、高贵和纯洁的象征,他们承载着国民的希望与幻想,他们必须完美无瑕。
但他们也是人,也有人性,这一顶王冠更像一把镣铐禁锢着他们,这就是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
就像伊丽莎白的祖母给她的信中所说的:最亲爱的莉莉贝特:我知道你深爱着你的父亲,我的孩子,我也知道你和我一样,对他突然地逝去悲痛不已,但是你现在必须将这些情绪暂时放下,因为你的使命(for duty calls),丧父之痛,刻骨铭心,你的人民需要你的坚强和领导,我亲眼目睹了三代伟大的君王,因不能划清私人牵绊和使命的界限而溃败,你一定不能重蹈覆辙,在你悼念你父亲的同时,你也要悼念另一个人,伊丽莎白·蒙巴顿,因为她已经被另一个人所代替,伊丽莎白女王,这两个伊丽莎白会经常起冲突,事实是,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
(The Crown must win,must always win.)
本剧的开场是乔治六世为伊丽莎白公主的未婚夫菲利普王子授勋仪式。
菲利普王子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孙子,也是希腊的王储之一,由于伊丽莎白公主是英国王室的准继承人,为了确保她未来继承王位后不会再继任另一个国家,所以菲利普王子必须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才能与伊丽莎白公主结婚,但在菲利普王子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其他头衔,只是一名海军上尉,于是乔治六世册封他为爱丁堡公爵,以便他能迎娶伊丽莎白公主。
这桩婚事除了这个波折之外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菲利普不忠的流言,以及伊丽莎白祖母和父母对菲利普四个姐姐都是德国籍王妃的猜忌。
1947年11月20日,菲利普与其表妹伊丽莎白结婚,两人都是“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玄孙。
在伊丽莎白继承王位后,他的头衔并不是女王的Husband而是:菲利普亲王殿下,爱丁堡公爵,梅里奥尼斯伯爵,格林威治男爵,最高贵嘉德勋章的皇家骑士,最古老和最高贵蓟花勋章骑士,大英帝国勋章的高贵主人和首席骑士,功绩勋章成员,澳大利亚勋章伴随,女王服务勋章额外伴随,天堂鸟勋章的皇家首领,加拿大武装力量奖章,女王陛下最尊敬的枢密院大臣,女王的加拿大枢密院大臣,女王陛下的私人侍从武官。
很绕对不对。
第二集中公主玛格丽特和国王合唱的那首歌叫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出自1940年的音乐剧《好友乔伊》(Pal Joy),全文歌词是:I'm wild again, beguiled againA simpering, whimpering child again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 am IHmm...Could not sleep, would not sleep'Til love came and told me I should not sleepBothered and bewildered am ILost my heart, so what of it?He was cold, I agree,He can laugh and I love itAlthough the laugh's on me.I'll sing to him, each spring to himAnd long for the day whenI'll cling to him, the warBewitched, bothered so bewildered am I
丘吉尔的悼念词写得太棒了,贴出来分享一下:When the death of the king was announced to us yesterday morning,there struck a deep and somber note in our lives,which resounded far and wide,stilled the clatter and traffic of 20th century life,and made countless millions of human beings around the world pause and look around them.The King was greatly loved by all his peoples.The greatest shocks ever felt by this isl and fell upon us in his feign.Never,in our long history ,were we exposed to greater perils of invasion and destruction.The late King,who assumed the heavy burden of the Crown when he succeeded his brother,lived through every minute of struggle with a heart that never quavered and a spirit undaunted.In the end,death came as a friend.And after a happy day of sunshine and sport,and after a goodnight to those who loved him best,he fell asleep,as every man or woman who strives to fear God and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 may hope to do.Now,I must leave the treasures of the past and turn to the future.Famous have been the reigns of our queens.Some of the greatest periods in our history have unfolded under their scepters.Queen Elizabeth II,like her namesake,Queen Elizabeth I,did not pass her childhood in any certain expectation of the Crown.This new Elizabethan age comes at a time when mankind stands uncertainly poised on the edge of catastrophe.I,whose youth was passed in the august,unchallenged and tranquil glories of the Victoria era,may well feel the thrill in invoking once more,the prayer and the anthem,God Save the Queen.另外扮演丘吉尔的是美国演员约翰·利特高(John Lithgow),他还演了《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的岳父关于乔治六世口吃的故事大家可以参考:国王的演讲
关于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大家可以参考:W.E.关于玛格丽特公主:1960年5月6日,玛格丽特在西敏寺大教堂与一位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壮-琼斯成婚。
据说,在玛格丽特接受了阿姆斯壮-琼斯求婚的前一日,彼得·汤森对她说:打算娶一位比利时籍女子。
本剧的配乐是鲁伯特·格雷格森·威廉斯(Rupert Gregson-Williams),原声带在这:The Crown: Season Oneto be continued...
话痨预警!
爆肝码字!
一、《王冠》的光与影王冠是一部众生相的剧,也是我想写的女王剧评系列三部曲中格局最大的一部剧,此剧传达的价值取向太多,我能get的也只是我的纯主观角度。
它既尊重与还原历史大人物超脱于寻常人的神圣伟岸,又通过多方切入,努力让历史大人物的光环落地,巧妙的进行人性层面的挖掘。
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这部剧绝对的女主角,却不是绝对的主角。
《王冠》的剧本,编剧首先做到了尊重历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自主的创作,既让王冠辐射下的众生散发各自的光芒,又让观众看到那些与光芒相伴的阴影。
而正因为如此,才看出仅十集的剧其剧本之功力,它做到了饱满扎实,精雕细琢,人物刻画的多面立体。
光篇(一)高贵公主的纯粹爱情
在我看来伊丽莎白对菲利普的爱比菲利普对她来的更纯粹。
仅仅是因为他是他,所以她可以不看他的背后的家族是否没落,也不去将他与其他适婚者比较,仅仅因为爱他,所以选择他,嫁给他。
第一集有关菲利普亲王这样一个大众熟知基本不用科普的背景,剧里是选择一笔带过的。
但是也有暗示,比如丘吉尔在婚礼高喊菲利普的姐姐嫁给了纳粹。
本质上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德国佬”,但是这个德国佬也非凡林鸟,历史上的他既美颜盛世又内外兼修。
菲利普的爱情显然是复杂的,作为一出生就在外国流亡的希腊王子,他虽与莉莉贝特的相识相恋的过程如同青梅竹马般美好,也能做到在非洲行面对大象威胁的时候,不顾自己安危去维护伊丽莎白的安全。
但当他岳父死时他表现的毫无悲恸,反而与家族一起庆祝“蒙巴顿”姓氏的胜利时,却又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甜蜜的相爱里也掺着点权衡,毕竟一旦这位失势王子娶了全世界最成功的王室之一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爱情与面包就都有了。
但那又何妨,起码在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她对纯粹爱情的追求。
外表端庄温柔的伊丽莎白,内心分明是有着一股韧劲的。
这个角色已经通过她对爱情与婚姻力排众议,有主见的态度渐渐在立起来了。
这样的她是很讨喜的,即使是古老君主制的代言人,即使出生于还相对保守的年代,她的婚恋观也是带着前瞻性的现代女性思维的。
罗马非一日建成,正是她这些细节处性格上的光芒,才有理由相信她带领的王室能在新旧世界的交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
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是带着触电一般的感动的。
就是这样一段话,写出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两重形象。
编剧功力实在可怕,这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父王,是在用心良苦的把守护女儿的接力棒传给女婿,是在呕心沥血的为自己的继承人铺路搭桥。
她才是你的职责,爱她就是爱国。
这句话的重量菲利普可能需要花一辈子去领悟。
剧里的乔治六世,具有一个国王的所有美德,忠孝仁义,爱国爱家。
可以想象他半路即位,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扛起王权的大旗,放弃自己之前对生活的所有规划,从没有王材的平庸王子历练为一个真正的国王,是付出了多少艰辛。
他克己自律,为了当好一个国王,他只有听听荤段子来缓解情绪,甚至以疯狂抽雪茄抽烟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克服口吃,最终因此罹患肺癌。
对于观众来说,他与女儿相处时俨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平凡的父亲,他说伊丽莎白是他的pride,玛格丽特是他的joy,他的父爱溢于言表。
他教导姐妹手足之情大于一切,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但从伊丽莎白的角度,他是位有榜样力量的伟大父王。
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与父王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门帝王课业。
当前国王爱德华八世用那种提起乔治六世就带有的天生优越感说,乔治六世是一位虚弱的兄弟的时候,王室秘书的回怼让人拍手称快。
“先王并不软弱,我可以代表在场所有人表态,他是个英雄。
”这是句来自臣下的衷心评价。
剧中刻画的乔治六世并不是生而为王,更别谈什么君权神授,他之所以成为了真正的国王,完全是因为他的勇敢与担当,他站出来用言行举止维护了王室尊严。
而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伊丽莎白。
(三)有趣的国父
安东尼这句“温斯顿还觉得自己是国父呢”虽然看似是在评价丘吉尔很自大,但整个第一季通过刻画对丘吉尔的定调,分明是国父无疑了。
首相常有,而国父不常有。
因为是他国历史,所以在看《王冠》与《敦刻尔克》之前,我并不是太能想象丘吉尔对那个时代的英国人的影响力的具体程度,看完之后,实际上说他是英国人的精神领袖也不夸大。
历经二战的英国,除了国王有力量在战时鼓舞人心,再来就是这位英国国父了吧,或许二者的地位在当时英国民众心里是等量齐观的。
抛掉这位历史名人曾对中国的种种行为,还是该给一句这是位有人格魅力的大人物的中肯评价。
就像即使是如希特勒那般政治错误的人,也会有他的过人之处,何况他还不是希特勒。
这位有高度责任感又能力超强的首相,该庆幸年轻的女王遇到了他,这会是一位最棒的伙伴。
记得他真诚的说“政党需要我,国家需要我,她需要我。
”
他当然不是完美的,他自带着政客的伎俩与狡黠,他看起来太过精明而缺乏善良。
然而,这位英国国父的那种充满骄傲的倔强与带有智慧的变通,却又让他鲜活无比。
当雾霾覆盖整个伦敦的时候,犯经验主义错误并醉心于政治博弈的他,终于在那个女秘书因雾霾天出车祸而死之后,如梦初醒,那个崇拜他并且不断敲打他不忘初心的女粉丝死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决策错误。
看着他在短短几分钟内,以深厚的写作才华与出众的演讲实力给出了一份危机公关的最佳案例,从差点被女王逼下野到扭转局势为“危机中的真正领袖”,这种紧急中所展现的机智还是让人内心叹服的。
尽管还是脱离不了政客的作秀与心机,但我相信他是出自真心的像爱豆一般为死去的那位女秘书粉丝惋惜。
剧中丘吉尔第二次如梦初醒是因为他的另一位粉丝,一位画家,奉命为他画一幅肖像画。
他们甚至成为了莫逆之交。
但当他第一次在议会上揭开那幅画的时候,他是强忍着愤怒的。
回来后,他更是又羞又恼,因为他心中的自己与画中的自己分明是两个人。
他甚至认为这是那位画家对他友情的背叛。
这位画家是真诚的,他毫不留情的拆穿丘吉尔英雄迟暮的事实,并且提醒他认清事实。
真爱粉就是这样吧,即使忠言逆耳,也要拒绝阿谀奉承。
丘吉尔就是这样有趣,中国有句古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位老头虽然恃才傲物倔强到甚至自大的程度,但是作为领导人从善如流的基本素养却从来没有丢过。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该退位让贤了,衰老的身体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益处。
于是他坦然的像自己真心教导过的晚辈一般的女王告别,一直谨遵礼数,即使身体勉强也要站着觐见女王保持臣下的态度的他,第一次不顾礼数,吻上了女王的额头。
他还向亦敌亦友相杀相爱的安东尼告别,纵使有过不愉快,但这都过去了,没有哪位首相是不想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虽性格不合,但他俩的理想是一致的,他们双方都清楚这点。
在第九集末尾,伴随女王向他的致敬演讲词,那幅他内心无比拒绝的肖像画被烧掉。
当他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现实,又何须一幅画来提醒呢?
肖像画被烧掉冒起了青烟,象征他过往的辉煌也注定成为历史。
剧里还交代了他退任后的生活,这位传奇人物,使我想到了美国人的一位国父,汉密尔顿,正如音乐剧《Hamilton》里唱的:“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同样送给这位英国国父,千百年后,谁会活着?
谁会死亡?
谁会将你的故事传唱?
影篇(四)破灭的童话
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若是停在婚礼起誓的那一刻,或是停在他们蜜月期,又或是停在他们共同迎接爱情结晶的那一瞬,都会是一个圆满的童话故事。
但在而后漫长的岁月里,王子会逐渐变成一位委屈的,满腔包袱无处施展的王夫,公主则勇敢选择修炼成一位真正的女王。
故事的走向也就不可能是童话了。
犹记得众多公众号以这对伉俪为主题写的各类鸡汤与反鸡汤的文章。
实际无论是哪种,美好如“女王与守卫”的故事的确是存在,破灭如“花心亲王”的丑闻也无法掩埋。
之所以美好与破灭并存,恰恰是因为,他们,乃至他们所代表的王室群体,都不会像民众期待那般成为童话故事的主角。
她与菲利普的故事像是虽以童话开了头,但结局却走向寻常百姓都会经历的入世婚姻。
为差异化的观点而争吵,为谁掌握一家之主的位置而闹脾气,为如何摆脱女王与小白脸的扭曲定位而挣扎。
菲利普若真的心甘情愿胸无大志的做一个女王背后的男人,可能女王也不会像迷妹那般爱他了。
正如许多媒体撰写的那般“正是因为所有人都仰视她,菲利普对她如普通夫妻的那种平凡的缠绵与纠葛才令她更加珍视与爱护。
”有不足的菲利普却仍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但这段爱情,这段婚姻,相对于美好这个词来说终究是幻灭,带着缺憾的。
在中世纪,女王可以有男宠是上流的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但作为一个伴随着近代革命遍地开花,君主制摇摇欲坠的时代背景登基的特殊女王,即使面对丈夫的出轨,也不能像过去的统治者那样放纵自己内心。
更何况这还是位有着崇高责任感与坚贞爱情观的女王,她必须竭力维持王室的体统与作为妻子的自尊。
第一季对于菲利普的出轨,描述的有些隐晦,大概是出于历史真人还在世吧。
男人与女人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男人情人多的夸张到可以开俱乐部,但有些女的还是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身居高位有顾忌的女的。
女方才冒出一个纯洁的匆匆那年的青梅竹马,却足以让男方大醋横飞,女方只能通过真挚的表白来消除隔阂。
王冠光芒映照下的男主角,却依旧带着普通男人可能会有的劣根性。
伊丽莎白这番话分明是让菲利普羞愧难当的,一个专一的女人能让一个滥情的男人羞愧,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美德散发了光芒,另一方面是因为菲利普还爱着伊丽莎白,尽管这份爱带着肉体出轨的阴影,暗淡的不再耀眼。
菲利普大概就是那个验证深情不如久伴的人吧!
他的确不够深情,但他也从十几岁陪伴她到八九十岁,并牺牲了年轻时候所有的梦想。
虽然这段爱情童话般的打开方式被现实打败,破灭了,但他还是从未背弃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一)神性的加法与人性的减法想起丘吉尔对伊丽莎白说:“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伊丽莎白,不要让他们看出王冠也是负担,让他 们看着你,但只看到王权不朽。
”想起丘吉尔对玛格丽特说:“王权,他们想看到这个,而不是你。
”
王权是神圣的,带着神性,而你作为人的色彩,却再也不再重要。
于是女王的微笑是否发自内心再也不重要,她甚至假笑到脸抽筋到必须注射治疗,手的挥舞可以做到如同机械一般的频率,那个高高在上例行访问的国家统治者,看起来却越来越像一个招财猫,一个吉祥物。
这是因为,王冠,让神性做着加法,而让人性不断的做着减法。
“最神圣的时刻,我们不为什么能观看,因为我们是凡人。
”神族有所失,凡人有所得。
你看,上帝选的代言人,也并没有比在坐的各位活的更快乐。
或许那一瞬间有人曾羡慕过王冠光芒下的那个女孩,但大多数人也就仅限于那么一瞬,带着猎奇的动机,带着一丝对王权的向往。
接受“我不是一个凡人”这样一个伪命题,分明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通过这部剧的展现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女王,绝不是投了个好胎,亦或者玩些君权神授的戏法那么简单。
真的女王,不是承受王冠之重下的傀儡洋娃娃,而是一个不断修炼内心,强大自我的勇者。
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这位勇敢的现代女王,跟大多数现代女性一样,除了事业上需要超脱于大多数女强人,去处理逼格很高的国际事务之外,其他时候,与事业型女性一样,她也还需要思考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也会需要面临婚姻与亲情危机,更会为如同寻常百姓家的家长里短头疼,在未来几季,还要面临世纪难题,那就是与儿媳戴安娜的婆媳问题。
而这些,如果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没有一个迎难而上的心态,是很难让自己有力量坚持下去的。
生而为人,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生而为王。
爱德华八世不勇敢,所以变成了故国难回的前国王,但她勇敢,所以成为了超长待机享誉世界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其实对一个现代女王来说,认输才是最大的勇敢吧!
承认输给王权,在王权面前,“自我”永远是第二位,甚至是不应该存在一样东西。
而这个勇敢在于,为了将胜利拱手让给王权,必须在漫长的女王角色扮演生涯中,静悄悄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甚至毫无余地的亲手埋葬“自我”,魔幻般的给自己营造出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女王的一生。
在倡导个人主义的西方,这是一个十分不易的现象。
看臣民高举“放飞自我”的旗帜时,她却必须冷静自持的一边表示欣赏,一边同她的王室家族一起,收起想一起狂欢的羽翼。
而万民窥探,成为历史活样板,更是她输给王权的赔款。
白驹过隙,那个跟朋友们在Party中手舞足蹈的海军夫人伊丽莎白蒙巴顿,随着伊丽莎白的勇于为王之路,也就慢慢变成了泛黄的历史,尽管那个海军夫人,才是伊丽莎白她自己。
这是透过编剧的刻画,我理解的剧中的伊丽莎白。
实际上我个人,无论是剧里还是现实,羡慕女王,其实也就只是羡慕她有钱一个理由而已。
比起羡慕她,欣赏与尊敬的态度更为贴切。
而这份欣赏与尊敬,就是这部剧编剧对女主角的态度,因为欣赏她尊敬她,所以有关她的所有剧情,都是引导观众往正面的思维去看待她,这才是一个编剧刻画女主角时最该做到的。
唯有编剧真正爱惜这个角色,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到角色的魅力。
从“王冠之主,舍你其谁”到“现在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的台词暴击,总是让明明不那么悲壮的剧情,带着些丝丝悲壮感,观众也觉得莫名悲凉,大概是因为谁都不想失去那个真正的自己。
丧王之痛其实只能暂时的铭记于心,丧己之痛,才是一个女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吧!
其实说实话,我看完了第一遍,但是我觉得我并没有看懂,所以我决定再看一遍。
因为豆瓣的评价我很好奇这部剧,所以就在网上找了资源。
我把我的观点分点说吧!
1,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女王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既然选择了就得负责到底。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女王的责任在我们的眼里更加的重大,她要为她的子民负责,她的每一个决定不只是为自己考虑,她要以大局为重。
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哪怕让自己的妹妹恨自己也没有赞同妹妹自己选择的婚事,她又何尝不爱自己的妹妹呢?
她又何尝不想成人之美呢?
可是她不能,她有来自于内阁的压力,她有来自于教堂的压力,她是整个宗教信仰的捍卫者,她别无选择。
2,得到也意味着失去。
她得到王位那一刻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将失去很多。
首先她失去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我不是说支离破碎的失去。
原本她和自己的丈夫还有孩子生活的很幸福,原本她的孩子可以跟父亲有姓氏,原本她可以做一个丈夫背后的小女人,可是在她成为女王之后,这些东西她统统都失去了。
她的孩子不能随丈夫姓,因为她的孩子是王室的子孙,将来也要继承她的王位,所以她的孩子只能随她姓。
当她的丈夫说出那句她剥夺了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他的家庭,现在连他的姓氏也要剥夺。
那一刻我是无比疼惜她丈夫的,可是转念又想,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
她没有!
她有多爱她的丈夫世人都看在眼里,可是她不能有半点任性,她的任何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她的王国。
她失去了自由的时间,她以后的精力几乎全部用于政务的处理,整部剧我都没有看到她陪伴自己的小孩,全部是她的丈夫在跟孩子嬉戏打闹。
我不由得想问,她的孩子与她亲密吗?
孩子小的时候都不能给予陪伴,长大以后会抱怨她吗?
有得必有失,患难得失全在一念之间。
3,清楚地定位她刚上位时并没有什么实权,首相丘吉尔基本掌握了全部实权,她说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可是她不甘于自己没有实权。
当她果断的说出,不管你们怎么建议,我才是这个女王,我才是最终的决策者的时候,她开始真正的掌握实权。
女王也非一日练成,她也是一步一步成长的。
当她清楚了知道了自己的定位,“我就是女王,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她才成为真正的女王。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我们没有明确地给自己定位,这样的生活是可怕的,就宛如没有灯塔照亮航海的船,会迷失方向。
无论是生活还是感情我们都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这样我们才会越过越好,越走越远。
4,成功需要合作和对手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成功少不了身边能人力士的帮忙,只有合作我们才能更加平稳地走向成功。
女王的成功少不了首相丘吉尔的帮忙,丘吉尔的一生都献给了政治,在女王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选择退出。
如果女王没有和首相合作她无法快速地成长,她也不会获得实权。
即使首相在逼她做出一个个艰难的决定时她痛苦万分,她不想去伤害家人。
可惜忠与孝自古都不能两全,必舍其一才能前行。
同样的她的叔叔对她的王位也造成了很多的影响,即使她的叔叔是恨她的,但是两个关键时候她都听从了她叔叔的建议,她的叔叔是她的对手,同时也是她的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每一个艰难的决定她都问了她的叔叔,也可见她叔叔在她心里的地位。
她叔叔也并没有错,只不过是爱江山更爱美人。
总的来说,这部剧真的很不错,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有看懂,所以我会再看一遍。
好的东西也值得反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一直到今年才有时间开始看这一个系列剧,整部剧的质感、情节、节奏、表演,甚至每一集的主题,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用10集的体量讲女王登基再崭露头角的故事,内容很够了。
上帝视角来看王室家庭,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承受重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这顶王冠而逐渐复杂扭曲。
女王在兵荒马乱中接下这顶王冠,面对的是与丈夫间的分崩离析,自己小家庭的裂痕逐渐扩大;姐妹之间因为妹妹不被承认允许的爱情而陷入对立;君权之下,日渐衰落的王室和政府之间互相影响,女王逐渐明白这条路的方向,在最后一集的摄影机下,女王终于展露出领袖的样子。
这部剧是个群像戏,跟这顶王冠有关系的每个人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菲利普亲王显然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一定的憧憬和要求,很多人赞颂他为爱情放弃了继承权,但正因为如此他就会有所要求,他觉得这顶王冠就是个工作,要求女王仍旧能专注于小家庭,可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伊丽莎白早就明白,戴上这顶王宽,她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她此生只有伊丽莎白女王这个身份,其他如妻子、母亲、姐姐、女儿这些身份已经不复存在了。
第8集Pride and Joy我非常喜欢。
整部剧中体现了非常多女王无奈的时刻,处理妹妹无望的跨越阶级的爱情可能是最难的一件,女王从一开始不看好但仍旧祝福,到后来在教庭和王室荣誉下的进退两难,在整集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玛格丽特公主最终对于妥协于现实,她把满腔怒火全部砸在了姐姐身上,倾倒出全部的怨恨,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打击姐姐,她说,在父亲眼中,you are the pride, but I am the joy. 不得不说这个策略还是奏效的,伊丽莎白在那一场争论中虽然坚定但透露出伤心和无奈,她接受自己不够风趣幽默,也有懦弱和平庸,但自从她打电话给叔叔爱德华八世咨询意见时,她已经坚定地站在了王权这边,明白任何王室中人都需要维护荣誉,即便这其中需要牺牲的是她亲妹妹。
这样看来,这整整10集写下来的是,伊丽莎白其实是最明白王冠的人不是吗?
两姐妹中,她才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我自己,一直是对君主制有感情的,欧洲的基于基督教下的君权神授。
这种感情一直是隐性的,从小时候开始。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时刻吧;第一集的结尾,乔治六世和爱丁堡公爵一起在湖面上猎鸭,他们向着前方的一团浓雾不断的开枪。
乔治六世的死讯传来,玛格丽特公主骑着马狂奔。
这个镜头的力量感十足,摄影组和演员都厉害。
乔治六世和小女儿一起唱歌,这段戏前面切了很多近景,让观众以为是两个人的场景,直到这个镜头后切了中景,机位向右摇,才显露出后景的人群。
前面的唱歌镜头两个演员的表演很深情。
[img=3:C][/img](此图片因法律法规不允许出现///(^v^)\\\)这个是全剧最让我动容的一个镜头,看完侄女加冕仪式的爱德华八世吹起了家乡的风笛。
关于这个镜头的力量,前面做了好几次铺垫,温莎城堡前每日清晨的乐手,法国记者对巴黎的温莎公寓的参观。
这个镜头嘛,有点爽文的意思,但是我角色带入的话,会觉得很感动。
这是第九集里的内容,关于丘吉尔辞职,关于他的后期政治生涯,都浓缩在这个镜头里
整部剧,可以当做历史科普,回望
美国人投资拍的英剧,本来会有所怀疑其成色。
但放映过后,即使是“网剧”,也丝毫不亚于BBC的作品,所有豆瓣会有9分以上的高分,拿开有色眼镜的群众眼睛才是雪亮的。
花了一周的空余时间撸完全季,看了一下时间,已是00:09。
感叹一下,第二天早上再写剧评吧。
第一季的时间节点放在二战前后,由于是纪实类的电视剧,情节大多尊重史实。
所以给我们这些观众一个温习英国史的机会。
读大学的时候深感高中时历史课太短,一节课能讲完中国一个朝代,一节课也能谈完一场世界大战,朝代、战争前后的种种都被老师一句带过,让我这位历史迷好不过瘾。
但几年高等教育时间匆匆而过,工作之后,离开图书馆那浩于烟海的历史图书,才觉得读书的可贵。
但选择容易上手的历史书籍也很重要,这部电视剧也很容易上手,边看边查阅百度百科,渐渐能看出门道。
本剧围绕女王身边的人,亲属,近臣以及政府高官,线索千丝万缕,每一集也能保持主题不散,实在难得。
女王在登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故事或危机,比如父亲的去世,比如与丘吉尔的相处,比如不省心的妹妹的爱情故事,比如渐行渐远的夫妻感情,还有控制欲极强的内侍。
年代离我们现今相去甚远,但依然会有我们熟悉的历史剧情,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温莎公爵退位,丘吉尔重新上台,国王去世,女王登基。
殖民地慢慢瓦解,雾霾灾情严重,国内物资短缺,面对着内忧外患,女王只能通过自己的巡游给子民们生活的信心。
虽然丘吉尔一直活在二战的过去美梦里,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是年轻女王的好帮手。
每天向女王汇报国情动向,对女王关心的事情给予建议,估计丘吉尔的辞职女王会怀念。
相比之下前任艾德里以及后任艾登就弱很多,都整天想着丘吉尔下台,但下台之后碰到了苏黎世运河危机就又辞职了,所以丘吉尔的自傲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他被评选为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人物。
英剧的演员都不是很熟,但演技完全在线。
虽然有些与实际的人物并不形似,比如丘吉尔的身高,但依然很有力的为你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
观影过程中,你不会吐槽,你不能走神,你只会沉浸在当时的英伦故事里不能自拔。
期待下一季。
丘吉尔和画家那一段的刻画真的是很精彩
看到obey那里,半集弃,呸
不过尔尔。
只是吐槽:菲利普亲王可是有名的美男子,MS真心不好看啊!九集过后,怒改10分!
E2, From the old queen to the new: "The crown must win." 终于听到有趣的台词了 / E8 "that's our job, that's who we are, a coat of paint" yeah u are; "If the costumes are grand enough, if the tiara's sparkly enough, if the titles are preposterous enough, the mythology incompressible enough, then all must still be fine." / 她们用最先进的技术、最清晰的思路、最强大的调度、最传奇的配乐来制作一个目下无
看不下去…
当一个男人成为王者,会有温柔的妻子辅助他,懂事的儿女崇拜他,明智的大臣畏惧他;而当一个女人继承王位,她会失去亲情和爱情,并时刻准备好迎接臣民的挑战和刁难
制作精美,和第二季一样,感觉不到女王的任何魅力和实力,只不过是顺位当上,感到这个女王只会听手相的,有时候还很弱鸡,恕我农民无法get。说句实在的,我宁愿刷第三次唐顿庄园,而实际上我也做到了
最喜欢第2集,看到后面有点疲。菲利普的演员选得不咋地,剧里面太爱抱怨了略烦
以为是唐顿庄园,结果是个细腻又悲观的良心剧。对每个角色都无比同情,耐心讲故事,先不说真实性(他们独自时到底说了什么目前无法考证),但就像历史小说,把太出名而符号化的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被怀疑的女性,自我和共我,两半的前国王,寻找自我价值的妈妈和亲王。还话说小十一健身了哈。
人物塑造很奇怪,每一个人都是白描,只表现出做了什么,缺乏成长、缺乏深入挖掘。有很努力在描述王室的作用,看了半天感觉就是没啥作用……最大的感想是想给菲利普嗙嗙两拳!给爷滚啊!!!😅😅(如果不是为了听英音早就弃了)
不喜欢平淡的叙事
表演、摄影、音乐完美组合展现,例如丘吉尔画像那段堪称经典,画展时丘吉尔、画家、女王的表情、场面镜头多角度的剪辑、画家说丘吉尔老而不自知那一刻的静默、酒宴与烧画的穿插及最后丘吉尔夫人痛绝的一转身,完美落幕。编剧差了点希望看到的事情。女王的六十年是英伦下坡的年代,大国走向独自。
好看啊。乔治六世狂刷好感,都想再看一遍《国王的演讲》了。爱德华八世一直是个负面角色,但吹着风笛哭了起来那下真是戳。做女王太难了,只有一半是人,一半是王权,没办法低头因为王冠真的会掉。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光是听他们说话就是耳朵的福利。
You know, I expected much more than this from the one and only Peter Morgan. 男女主灾难,Claire Foy的后台很硬啊
对王室实在无感,就是有一天伊挂了也不会多看一眼的无感。毫无魅力的普通人。
镜头考究,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奈何我对王室秘事没兴趣,弃。
"you know what i've been doing? i've been waving at the crowds in my sleep!" 哈哈哈哈哈哈xswl菲利普好可爱
鸡肋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还是弃了……
来看英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