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结尾处,两位主角一个锒铛入狱、另一个被软禁在医院,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聊聊往昔的美好时光了。
命运总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医生治好了病人自己却得了不治之症,如果能再一次回到那段你有病我帮你治的过去该有多好啊,如果真的能有时光机器,我们可不可以就那样一直一直在一起。
想到这里,黄晓明的眼睛湿润了,那么努力的想要给一个人幸福,到头来却逼疯了自己,怎能不叫人伤感。
《暴疯语》在悬疑惊悚的外表下有一个伤感的内核,到底谁是病人,谁是正常人,只有病人才能懂得病人,你没病过又怎么能知道得病的苦。
两个病人惺惺相惜,电影演到了最后才发现,竟然是个爱情故事。
我爱你,我真心爱你,我疯狂地爱你,我向你献媚,我向你许诺,我海誓山盟,我能怎么办。
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是如何的爱你?
我默默忍受,饮泣而眠?
我高声喊叫,声嘶力竭?
我对着镜子痛骂自己?
我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推倒在地?
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
我为你自暴自弃,从此被人怜悯?
我走入精神病院,我爱你爱崩溃了?
爱疯了?
还是我在你窗下自杀?
告诉我该怎么办?
你是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引自恋爱的犀牛),上面这段台词完美贴合《暴疯语》的故事内核,完全可以用来当做是剧情简介,主演是黄晓明和刘青云,真叫人无法拒绝,是不是?
影片的漏洞的不少,剧情架构基本上经不起任何仔细推敲,谁让它是个爱情故事呢?
爱情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
当它个悬疑、惊悚片,确实不太好看,但你把它当成是个爱情片动作片,仔细回味,回想影片中铺陈的种种细节确实有很多巧妙之处。
我想导演也是把这电影当成是爱情片拍的。
整整三年的时光,他们朝夕相处,心底早已滋生出绵绵的情义,碍于医生和病人的尴尬身份,他们都不愿意向前一步,于是他们决定给彼此自由。
于是病人出院,医生留守,虽然他们在肉体上分开了,但精神上却无法割舍彼此。
于是找到各种借口和理由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不自觉的拿起电话拨给对方,无论是开心、低落,他们习惯性的彼此分享。
这是爱情啊,可有的时候爱情是危险的啊,当他们就要抑制不住情感的迸发向彼此狂奔而去的时候,刘青云却失手伤人,为了保全他的名誉,黄晓明决定杀人灭口帮其逃离凶案现场。
于是在命运的推动下,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
在雨夜的大巴车上,黄晓明劝刘青云去自首,他的内心如此纠结,一方面不忍爱人锒铛入狱,另一方面却把自己逼入了无路可走的绝境,于是他“疯了”,在体内隐藏了20多年的遗传性精神分裂基因终于爆发了。
黄晓明疯了,为爱而疯,他把自己和那个幻想出来的情人一起关在了密闭空间里,他和他聊天、给他治病、给他做饭、看他睡觉,而那个人却终是想跑,他怎么也无法控制他,无论他怎么努力,刘青云就是不爱他,于是他大开杀戒……影片结尾处,黄晓明眼含热泪的看着刘青云,我心里突然觉得有那么点儿感动,这一份多么癫狂而又美好的爱情啊!
影片里的病人不少,神经病、精神分裂、岳母癌、低情商癌、结婚生子癌,人人都有病到是挺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
这样的电影其实难为晓明同学了,连正常人都演的十分吃力,却要塑造这么复杂的角色,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刘青云依然是影帝范儿!
没啥优点,也没啥大的缺点,摄影音乐都不错,偶有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剧本过于无聊,能不看就别看了吧!
这个导演还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期待后续佳作!
黄教主的电影看的不多。
记得曾经看过也是由黄教主和一群香港演员一起演的一部片子《神枪手》,对,没错,这部电影如果不是陈大师东窗事发,也能在电影院和大家见面。
总的来说,那部电影除了耍帅,几乎没有任何看点。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黄教主不怎么会演戏,无论是《新上海滩》《鹿鼎记》《神雕侠侣》,还是《白发魔女传》《神枪手》以及这部《暴疯语》,黄教主的演技似乎一成不变。
笑的还是那么假,演技还是那么拙作。
也许会有人说《中国合伙人》呢?
黄晓明可是演得不错吧!
嗯,是不错。
应该说是剧本不错。
如果黄晓明的那个角色换成其他演员演,我想口碑也会像现在一样好。
这么说吧,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成就一部电影,一个好的电影也可以成就一个演员。
这样说明白了吗?
是《中国合伙人》成就了黄晓明,而不是黄晓明成就了《中国合伙人》。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代宗师》换成黄晓明来演会如何?
你觉得会有梁朝伟这种效果吗?
当黄晓明和章子怡对打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有出戏的感觉?
还有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香港电影一旦有内地演员的参演,我就觉得就好像变了味似得,怎么看怎么别扭。
我看的是国语版,香港演员都是配音,只有黄教主是本人声音,其实这已经让观众有点出戏了。
其实黄教主演技烂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就是声音不怎么样。
其实,台词、声音都是演员演技的一部分。
比如优秀的演员无论是台词、还是声音都是非常优质的,比如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这些人的特征除了演技好之外,还有就是声音都很有质地,台词功底也非常牛逼。
即使他们在镜头前什么表情都不做,只是让他们念念台词,你也会看的津津有味,这就是一个演员张力的表现。
刘青云就是一位很有张力的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导演切换多个镜头来展现,这就是张力,而黄教主似乎差了很多。
我相信那句话,有人天生就会演戏,而有人需经过后期无数次的磨炼,才会有所成就。
刘青云属于后者。
记得早年,刘青云还在成龙大哥的电影里打酱油的时候,你看看那时他的演技,再看看现在,你就知道《影帝是如何炼成的》了。
娱乐圈里有那么一句话:男演员越老越值钱,女演员越老越便宜。
但愿黄教主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演技愈发成熟吧。
扯得有点远,还是来说说《暴疯语》这部电影吧。
这部电影去掉黄教主的演技部分不说,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本还是不错的。
我想如果让古天乐来演周杰明的角色,这部电影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暴疯语》这部电影可以视为一部心理学、精神病科学的一部教育片。
其中剧中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科学的理论。
如精神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精神病,如周杰明回忆小时候他的妈妈那样,以及后来他遗传了他妈妈的精神病基因,自己也成为了精神病(人格分裂)。
其实很多精神病都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这种压力有来自环境、他人,其实更多的是来自自己,无论是周杰明还是范国生都是如此。
范国生因为丧子之痛,丢了工作,对妻子疑神疑鬼,在街上随便看见一个男人就以为与自己的妻子有一腿,这一切都是来自自己的幻想,猜疑,而这些幻想、猜疑都是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
周杰明同样,周杰明从学生时代就完美要求自己,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也就因为这样,他才接替了恩师院长的位置。
而这个院长位置也间接毁掉了他,为此,他开始怀疑同事(方中信扮演的雷医生)觊觎他的院长之位,其实还有一个细节能体现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
周杰明在进入自己恩师遗赠给他的房子后,他看到雷医生也有钥匙,并且看到他对这里很熟悉,似乎不止一次地来过这儿。
心理开始对他产生敌意,雷医生反而没有介意这些,并笑着对他说,我最爱来这里喝院长的茶。
而周杰明直接对他说,你要是喜欢可以拿走回家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雷医生,这里是院长送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来我这儿。
然后雷医生听出话外音,然后笑着拿出钥匙,很坦然的告诉周杰明,这钥匙物归原主,证明了自己的立场。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周杰明的自私和贪婪以及小人之心。
这也为后来他和雷医生在餐厅争吵埋下了伏笔。
最后周杰明给范国生治病的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
另外就是最后的剧情反转确实把电影的提升了档次。
如果没有最后的反转,我想这部电影确实平平无奇,不值一看。
精神病人恢复正常,而精神病医生却成了精神病,这不仅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至于电影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可言。
不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薛凯琪是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最后我给这部电影的分数是:5.5分。
百年前就有一个先锋话剧,剧情很简单,一个人搬家,不断的搬上来各种家具,最终把舞台全部占满,人被困在家具堆里无法抽身。
这是最早的关于人类和物质的预言。
在现今这个被物欲充斥的社会里,人们也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压力中,各种现代城市病、双重人格、失眠焦虑、强迫症、妄想狂随之而来。
《暴疯语》便是将视线投到了精神病患者的身上,无论是经历了丧子之痛而导致精神分裂的范国生(刘青云饰),还是担负着巨大舆论压力的青年医生周明杰(黄晓明饰),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周明杰在自己的臆想中看到了范国生一样,每个人都多少承受着不同的压力。
从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疯子的暴力故事,在光线与构图上,导演很好地打造了惊悚的效果,但影片最大的看头还是刘青云与黄晓明的对手戏,周明杰隐瞒了母亲精神病的秘密,承受着范国生给自己带来的舆论压力,不敢对女朋友讲出实情,在他给范国生治疗的过程中,他在幻想中分裂了,幻想中的范国生帮他杀了院长,母亲,在范国生要伤害宝儿的时候,他终于觉醒了,实现了自我救赎。
打破镜中的自己,发觉范国生其实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人格,完成了他在另一个人格中完成不了的事。
最古老的人类天性里就有喜欢表演他人的天性,当人类发展到白热化的文明程度的时候,巨大的压力与克制使得这种天性以病态的形式被人们认识。
结尾处范国生问周明杰,“为什么在你的幻想中,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明杰说,大概他和别人一样,都对他存着偏见。
在生活中,人类大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病患者,但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像周明杰一样,本身就已在巨大的压力下压抑变形。
影片在我们的精神上下了一场暴风雨,面对不可逃避的情绪失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放下执念,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如同片尾曲中所唱的,“再委屈不过是一段插曲,眼前的暴风雨再无情的都会过去……”
青云大叔没什么说的,预祝得奖。
感觉教主比合伙人演得好,而且中间摘了眼镜真的很帅。
方中信配音有点不搭,略出戏……中间往后开始越来越精彩!
然后放到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有种让我看了一次跟精神病患者有关的公益片的感觉……好吧,确实了解了不少精神病相关_(:з」∠)_ 总的来说很不错,值回票价。
剧情有新意,设置了好几个悬念,后面一一呼应破解,大致都看得明白。
这种悬疑题材的片很容易拍成故弄悬虚,让人不明就里的烂片,但这片没有,导演和剧本都过关。
故事一开头讲刘青云病发就很抓人,但之后略拖沓剧情推进缓慢,进入中段刘青云出院后就精彩无尿点了。
不论如何,冲着看刘青云,鲍起静的演技,就什么都值了。
精神病人与康复的精神病人两个身份,刘青云都演绎得自然到位,看着他一本正经,语气缓慢地盯着你说话,那一刻真是分不清他到底是精神病还是正常人。
他和鲍起静同框斗法时特精彩,真是火花四溅,也制造了不少惊悚效果。
黄晓明演得出乎意料还不错,特别是同刘青云在仓库内斗戏那一段。
但是私认为他在前半段未发病时,将人物演绎得太阴郁与紧绷了,如果塑造得稍微开朗正气点,跟后半段发病后压抑爆发相对比,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
搏击俱乐部这种类型不是谁都能玩的转,虽然不是鬼片的范畴但是电影真心没有什么悬念,太明显的铺垫,看着开头差不多知道剧情的走向,当刘青云在天台跳楼那个桥段以后后面要演什么几乎都猜到了,没有什么悬念,但是有一点惊悚。
故事小冲突不断感觉看点不足,而且各种小铺垫过于明显,这样的人格分裂让我想起来《魔警》后一步有警匪片的色彩浓郁,加上人格分裂的这个特点整部电影真的很精彩,但是看这部电影总觉得没有发挥真正的实力,可能如果是文学作品可能会更好。
记得很久以前,我有个想法。
认为,所谓这个世界上的疯子,只能是与众不同的另一类人。
甚至说是超越了常人的思维和想法,表现的有些与正常人不同,而被人们给标签化了。
其实,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世界是属于疯子的,那么一个正常人或许在这个世界里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疯子吧。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小岛上有一群特别的人类,他们三只手劳动,有三只脚行走,有一个正常人听说了,就想,如果去岛上捉一个三手三足的人回来,收费参观的话,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结果,你或许已经知道,这个人到了那个小岛就被人给抓住,然后收费被参观了。
所以,我上面啰里啰嗦一大堆,你明白吧。
很多时候,疯子只是超越了正常人思维逻辑的另一群人。
而更多时候,疯子和天才之间,或许只差了一个脚步的距离,有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关于疯子更多的有趣的知识,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希望你看完之后,不会怀疑自己的人生。
这个世界有多少的正常人,便会有多少的疯子。
情绪化的东西,几乎人人都有,有些人善于隐藏和克制,而有些则不然,于是后者就被定义为了精神疾病患者。
好了,说回到这部电影本身。
片子导演叫李光耀,是的,和刚刚去世的新加坡前总理名字一模一样。
之所以会选择拍这样题材的电影,他在见面会现场告诉观众,灵感和想法来自于他每天看新闻得到的讯息。
在现在这样一个节奏飞快,每个人压力很大的社会,很多人都面临情绪化的问题。
当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导演这部电影的构思和主题除了映射现实社会外,在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上,也借鉴了电影《催眠大师》和《搏击俱乐部》。
其实就整部电影而言,是刘青云和黄晓明之间的两人戏,其余配角完全就是绿叶,起到推进故事发展和过度的作用。
估计看完整部片子,叶璇的粉丝要失望了,因为叶璇在片名出来前打了个酱油然后就立马挂掉了。
而至于鲍起静老太太,她的眼神是用来吓人的,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会有让人背后冒冷汗的感觉,尤其是那一抹似笑非笑的诡异眼神,整个影院不知道多少人被惊吓到。
出场不多,但每次都是惊鸿一瞥,让观众印象深刻,如此而言,她被提名第51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当之无愧。
刘青云大哥演了一个病人,压力大,情绪化,还人格分裂。
总之,他已经是一个戏精了,入戏容易,出戏也容易,没有留下什么拍戏后遗症,这是他现场对观众说的。
他在片中的表演已经达到了心中无戏,身体有戏的表达了。
就像张无忌学太极,等到张无忌忘得差不多,张三丰也就放心的让他出去PK了。
我觉得,刘青云大哥,现在演戏的情况,已经到了这种无我忘我的境界了。
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很自然的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氛围当中去。
至于我们的晓明,则依然一直在耍酷和“二”,然后嘴里一直念叨,药不能停。
实话说,晓明在本片的表演有进步和提升,但依然难以改变他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
看来,想要摆脱二哥的称呼,晓明在以后的表演中要更加努力才行。
如果说,青云大哥的表演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表达,那晓明的表现则完全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否认,他演的很好,但自我雕琢的痕迹太明显,这一点观众有点反感。
尤其是,当黄晓明和刘青云两人对戏的时候,两人功夫高低,当下立见,毕竟不属于一个重量级。
心里念想着,和刘青云大哥对戏的是古天乐或者是刘德华,郭富城也可以,最起码两个重量级的演员之间的彪戏,才能让观众看出爽爽的感觉。
比如《暗战》中的双刘对决,以及《窃听风云》中的刘青云和古天乐。
而且,很奇怪,本来是一部惊悚悬疑的电影,但当两人对戏的时候,笑点突然就出来了,而且很密集,这点很怪。
其中最佳经典台词是“今天你有没有吃药?
”和一个男的对另一个男的说“你要对我负责“。
很奇怪,一个男的对另一个男的说,你要对我负责,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哦,对了,《失孤》里,刘天王也对井柏然说了同样的话。
奇了怪了,最近导演好像都喜欢让一个人男的对另一个男的负责了。
当然,整部戏而言,两人对戏很高能,也喜感很多,不过,别笑,片子不错,看出导演的用心。
有些细节和场景,需要观众自己慢慢揣摩和体会,比如为什么黄晓明一直不要孩子等。
还有,最后通过打碎玻璃的场景也很有心理学中的“镜中我”的意味。
一定不要往下看的分割线(前方高能剧透)——————————————————————————其实,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刘青云饰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黄晓明饰演的精神医生的治疗。
可是到了最后却发现,精分病人痊愈了,主治医生却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进电影院之前在微信朋友圈了发了几张要看《暴疯语》的照片。
看完电影出来,发现大家纷纷留言问怎么样?
因为宣传方说是烧脑电影我的统一回复是:挺好看的,值得一看。
这些年来难得的靠演技和剧情吸引观众的好电影。
黄晓明由花瓶男变身为演技派,可以和刘青云演对手戏,演技旗鼓相当,让我比较意外。
回想起前不久看过大烂片《白发魔女传》之后,再来看黄晓明的《暴疯语》,其实晓明的演技真的是很有进步啊!
黄晓明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却是是可圈可点的。
刘青云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我一直把他当做实力演技派,当年和刘德华的《暗战》是我认为香港电影里面警匪智力片的经典代表作!
监制 尔冬升,最难忘的是他拍的《旺角黑夜》,我是通过那部电影喜欢上了吴彦祖,认可了张柏芝的演技。
导演 李光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恰逢 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 逝世,所以,当电影结束之后,出现导演 李光耀 后,感觉有点怪怪的。
说一下电影情节,其实比目前大多数的电影来说,是用心之作吧,但是烧脑还真是算不算。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了《催眠大师》不得不说里面有他的影子,又想起了《致命ID》,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那么好看的精神分裂的电影,《暴疯语》和《致命ID》根本不是一个水平档次的。
更不要说什么《搏击俱乐部》《黑天鹅》之类的了。
所以说,我认为算不上是烧脑电影。
不过国产电影能拍出这个水平已经是不错了,值得赞扬和鼓励!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
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
后面则是属于黄晓明(饰演周明杰)的,同样,因为疯狂。
然而,这何尝不是源自我们对“疯子”近乎残忍的好奇。
生活的变故让范国生在完全分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周明杰则靠着自己力量治好了他。
然而范国生说,我根本就不该出院,良心与爱让清醒的他面对不仅仅是岳母的骚扰,更是内心的挣扎。
而这一切带给周明杰的,则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否定,直到崩溃。
之前看过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一部略压抑的电影、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现在看来,这种救赎是来自于人物对自己不屈不挠的救赎。
甚至范国生一度的轻生,其实也是想为当初自己的行为赎罪。
而在密室里挣扎的周明杰,又何尝不想救赎自己,即使他自负固执,即使他内心深处还藏着恐惧和埋怨。
我们都有病,区别只在于,谁会选择面对,谁在崩溃中自毁。
很喜欢结尾,安静坐着的晓明单纯又有几分沧桑的释然,青云大哥虽然坐在牢房里但依然放松的姿态。
从形式上,他们确实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已经自由了。
心安即放下,不在于你到底在哪,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以及,这部戏让我非常有底气好好地赞一下黄晓明的演技——如果说演绎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黄晓明还可以稍微偷懒地用萌萌哒的表情去掩饰偶尔的功力不足,那么这次饰演这样一个层层递进逐渐疯狂的角色,他绝对已经hold住了需要的度。
毕竟能在后半段让老牌影帝刘青云变成配角可不是一般男演员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没有生理反应到就看到吴彦祖的帅就捧心不能自已、一看到黄晓明的帅就想戳瞎双眼要死要活,那么可以好好看看在密室中导演直接推到脸上的特写,我看到的不是快要破屏的颜值,而是在那种惊心动魄的英俊中写满的危险味道,有一种因为太过完美所以随时会崩塌的预兆,就像你眼看着一架做工完美的弓,弦已被拉满,下一秒立刻就会因为断裂而分崩离析。
我曾经一度担心的他因为塑造崩溃情节、五官过分扭曲而带来的违和感或者过头也没有出现。
当粉丝这年头没人权,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次,黄晓明的会演戏跟他的颜值成正比了。
本来想着评分那么低还是黄晓明演的电影鬼才会去看,完全是冲着刘青云去看的。
但看完之后完全觉得这部片子还是可以的,至少不应该这么低分。
我想大多数人打分的心态要不就是为了满足自认为的高尚的电影品味的优越感,要不就是对黄晓明的偏见完全就是冲着黄晓明去刷一星的。
其实我自己也很愿意冲着黄晓明演的电影刷一星,因为我对黄晓明的偏见就是他演的基本都是烂片,但其实对电影本身很不负责。
而这部电影不但质量过关居然连黄晓明的演技都逆天的好,当然也可能是导演太太太会选人了,这个医生角色不完全就是黄晓明本人吗?
高傲自负的人往往内心的焦虑崩溃就是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错的,所以不能排除黄晓明在演医生崩溃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演自己,才显得演得那么好。
如果一个人是本色出演,可能就不存在演技一说了。
既然黄晓明在本色出演我就不应该说是他演技好了,还是继续当黑粉吧。
不过反而做为刘青云的粉丝,这次刘青云演得真的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多年老粉深知他的演技,但他好像在这部电影上没怎么用心演。
那些看都没看就打低分的人你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会不会像电影里的黄晓明一样其实只是一个"有病的医生在诊断没病的病人",还是你要来一句"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病人出院了,大夫疯了。
精神病遇见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了。不烂,但也不好,除了镜像世界一段稍微有趣一点之外,其他段落都太了无新意
这整部片子里最可怜的就是一开头就死了的男主妻子和这个妻子的妈妈。大家都有病,但伤害别人就是不对。
蚀人心的永远是自己的执念和回忆!有时候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战胜自己!
真是烂到令人不敢相信,这都是些什么胡搅蛮缠的剧情啊,要知道现在内地处理起这种题材的片子都比较有水平了,看看去年的催眠大师,人家是怎么拍的,人家是怎么想的,真是比这个强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物比比皆是,黄教主极其艰难的演技,发现他只适合无台词的表演,也只能看个刘青云了!
有病就治
看到一半猜到结尾。。。这片子要表达啥。。。黄晓明的气质怎么都融不进港片啊!
晓明一直在耍酷和“2”,然后嘴里一直念叨,药不能停。
晓明这个片子表现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整体故事平平。大家演出都很平。倒是被害女子妈妈的鲍起静出现时间虽然短,非常非常抢戏。
问题是不是出在黄晓明和刘青云之间的落差。感觉刘青云都被黄晓明带的烂演技了。好怀念科恩兄弟啊。
辛苦黄教主了,演得这么辛苦。
挺不错
想法挺多,也是没写出来,或是写得太明显了,不到一半就猜到结局,完成度更是低,连类型片的节奏感都没有,奔着电视剧的啰嗦劲儿去的。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精神病的世界
看不到晓明哥的演技。
比较烂,特别是薛凯琪的演技渣的
看了公司内部未做音效的国语配音版,五颗星,整体视觉设计很棒,刘老大演技依然卓越,黄晓明也适合演变态,故事基本无大伤且逻辑清晰,而且还是A级卡司,只要宣发没问题预算够,就等着大卖吧。
烂
国产片里算是比较好的?剧尾不解读的话也许有更多的讨论空间 看得我也快分裂了
还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