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梁启超在华人导演里,他可以和安泽罗普洛斯媲美,陈凯歌是放不下架子的,张艺谋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侯孝贤了,默默无声在奶奶的召唤里建构影像的历史这部电影的3个年份是用心选择的1911辛亥革命,1966文革,对于台湾的意义有『1966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二炮兵。
原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
』,2005国共会晤 三段分别为自由梦,恋爱梦和青春梦意味深长。
无所谓他回应了自己什么电影,我感兴趣的是他想干什么,特别是在电影100年的时候,辛亥革命和无声电影的多重读解。
在这个段落他用了梁启超在1911被日本已经占领十六七年的台湾访问时的诗句: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
还有关于时局梁启超的30年日本和台湾关系的断言,本子造就一个可能。
终究他是大陆移民,受的是父辈爱土的教育,在台湾有着这样坚持的导演让我们由衷赞美。
1911里油灯的侧光和顶光造就的落寞,她的命运和做妾嫁掉的下女的命运。
这个段落舒淇演得很到位,克制的、端庄的这可和《霸王别姬》那位头派妓女巩俐做个对比,收敛是卖笑等级最好的判断,侯孝贤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从《海上花》到这个段落非常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那些说《海上花》广东腔的都是对于上海开埠历史的不了解,广东商人当时在上海是比较有钱的,这和《长恨歌》选用郑秀文失败不是一回事情,电影需要用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这个费穆40年代的观点依旧是真理,当然,这是一种选择,就像画家和画匠的差异。
在台湾的1911服饰和《海上花》去对比,你就会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同宗同源。
还有代表着国家的辫子,这是一种无声的表白。
这个段落很是重要,她至少代表着梁启超一代人两岸的关系,外来的梁启超和本土的交往,骨子里有回归=赎身武昌起义的字幕出现,昏暗的会所和外面的亮的对比。
好的导演画面本身说话。
梁启超在台期间常在春帆楼与台湾友人诗酒唱和晚涛哀受到异族统治下的台湾名士敬重,这样的插入可见侯孝贤的爱国立场。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是梁启超的手笔,也同时表述别离的苦痛,在琵琶的演奏里悲情无限,这些重点都被评论者忽视是可惜的。
三段音乐,1966的英语流行歌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 1911的南音(?
有人知道吗)2005的颓废的歌声 对比强烈。
许多人将三段分别打分是十分愚蠢的举动,电影是整体,每一部分都是有机的存在,任何割裂都是对于整体的损伤。
2005那段正是国共会晤之时,这个巧合也显示了导演对于时局的有心。
可惜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明白这个段落。
2005年两岸交往的急迫有些奋不顾身的味道,这在舒淇和张震开始的狂吻里你可看到,这是一个说法,观者自会。
为什么叫青春梦?
青春是骚动、是没有多思的投入,狭窄的走廊和面目不清的脸代表着两岸通路和不可策,这个指向不明白这部电影算白看了。
特别是有段字幕:早产儿,过早破出的自我代价是昂贵的。
这些文字绝对不是青春的华语,它在考究两岸拥抱的代价和后果,而且是悲观性质的。
摩托车山的倚靠我走神了我想到了《苏州河》的对话:关于马特狄龙这个段落的化妆有意思 台北晚九早五。
街景上国书馆和洋酒的招牌同在,垃圾车,选景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最为微妙的是女同的关系,双性恋的关系,关于谎言的质问和政治学的问题。
在可以发表的文字里这些我都没有写,原因是简单的这部电影本质上根本不是爱情片,他是两岸的历史,充满政治性的寓言,阅读历史,在冬日的凌晨胆战心惊。
注:所有冠于鱼骨都是看片过程里的思考,也就是解读笔记,没有语序的,是一种等待着的对话,是关于导演企图的第一反映,所以称之鱼骨:欢迎大家讨论2005年12月6日 星期二 上午6时21分 冬日清晨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看电影看得昏然睡去这件事,印象中的上一次应该是发生在看《千禧曼波》的时候,然后就是这次看《最好的时光》的时候。
上一次是侯孝贤,这次还是侯孝贤,看来我跟侯导真的是没什么缘分。
关于《最好的时光》,首先无法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把一个电影分成互不关联的三段小品?
让同样的两个演员来演绎三个时间段里的三种爱情故事,就算是别出心裁的探索了?
反正我是没看出有什么这三段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反而觉得这种方式只会把一个电影本该有的内在肌理全部打乱了。
其次就是,三段故事居然完全是侯导旧有电影技法和电影创意的按部就班的再度演绎。
第一段《恋爱梦》是对《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之类的重复,第二段《自由梦》是对《海上花》的重复,第三段《青春梦》则是对《千禧曼波》的重复。
侯导在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地重复着自己,而重复自己的原因通常不外是两个,一是自恋,二是才尽,我不知道侯导属于哪一个。
其实,重复自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毕竟是自己啊,可是如果重复得还不如从前,那多少是有些可悲的。
《最好的时光》中的第一段《恋爱梦》应该算是侯孝贤最擅长的那种风格了,青涩的少年,青涩的爱情。
可这次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寡淡如水,乏味而冗长。
当然,如果非要说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的过程中蕴藏着什么人类对生存的本质的探求,我也不敢有什么意见,那种事情我不懂,没有发言权。
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无数平凡的事情,凭什么随便拿一个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说来说去的就算是上升到艺术片了?
第二段《自由梦》,无论是镜头、布景、灯光,都与《海上花》如出一辙。
唯一的不同是,这次侯导玩起了“默片”,人物的台词全靠字幕打出来。
创意倒是不错,可跟真正的默片相比,其水准未免也差了太多。
整个故事就在一个屋子里转来转去,一个人的脸上摇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如果不是有字幕,完全都不明白大家都在干啥。
至于频繁出现梁启超、武昌起义之类的政治意义极浓的政治符号,其意义何在,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至于第三段《青春梦》,对不起,在一通抱头猛啃之类的镜头之后,我昏然睡去了,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是要看至少两遍以上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需要时间来品味。
哪天我失眠的时候,一定再看一遍。
无论如何,最好的时光都是过去,而不是现在。
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叫嚷明天会更好。
《最好的时光》无疑是侯孝贤大手笔之作,也是他回顾、总结、再上路的标志。
三段时空的安排井然有序,放在起首的《恋爱梦》是侯孝贤自己的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如是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那些歌声、那些信笺、那些桌球、那些桌球杆,还有纯真的恋爱构筑起侯孝贤的最好时光。
今天,那些东西都彷佛不存在了,旧日的青涩痕迹只存留于《悲情城市》以前的四部乡土作品:《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
当一切都消失了,乡土成为了乡巴,城市压倒一切,礼失求诸野,唯有随着小津的火车回到日本,拍《咖啡时光》。
最好的时光是暧昧的爱情,常常失之交臂;最好的时光也是乡土的生活,现在已一去不返。
最后,小兵牵着女孩的手,彷佛就是侯孝贤牵着过去的吉光片羽。
《自由梦》是默片,缓慢的节奏隐含深厚的力度。
反对蓄妾的书生与艺旦两情相悦,艺旦的妹妹怀了茶庄少爷的身孕,书生仗义疏财,替艺旦的妹妹赎身作妾。
一介书生的悲哀正是知易行难,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距离。
另一方面,艺旦的妹妹能够赎身,表明了艺旦要继续作当家艺旦,赎身之期更远,自由之日更不可知。
书生追随梁启超,梁告诉他中国三十年内,都没有能力可以援救日本殖民下的台湾。
台湾的自由也是遥遥无期。
最后,书生写信给艺旦,引梁启超诗《马关夜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在国家大事,自《马关条约》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书生四出奔走,寻求台湾自由;在儿女私情,书生连一个艺旦的自由也帮不上忙,空有理想,而一事无成。
《自由梦》不是最好的时光,但也是好时光。
至少,现实不能改变,但人有理想、有信念、有价值、有大志,《自由梦》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伤心与悲哀。
如果《青春梦》是最好的时光,那可是反讽了。
乡土、爱情、理想、信念和价值都永远失落了,人可以往那里去?
创作歌手与摄影师的疯狂恋爱,性爱(或身体的感觉)是最后的出路吗?
在最后的时光,一个人只可以极快的速度燃烧自己的青春,然后死亡。
哲人斯特劳斯(Leo Strauss)彷佛知之甚详,他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已经指出:「没有了光明、指引和知识,人是无法生活的;只有具备了对于善的知识,他才能找寻他所需要的善。
因此,根本问题就在于,依靠他们的自然能力来进行孤立无助的努力,人类是否能够获得有关善的知识——没有了这种知识,他们就不能个别地或集体地指导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们是否要依赖于有关天启的知识。
没有甚么选择比这更为根本:人的指引还是神的指引。
」在失落以后,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能在期待之中。
这就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
1 这一篇字,与8卦有染,与剧透无关,写的是舒淇,而不是影评。
2009年6月,我的学生时代就要唱烂,就像那天看完了《烈日当空》,《九降风》的香港版,会有伤感。
不舍的不是大学时光,是自己终究要散场的青春。
清晨起来,打开电脑,洗把脸,喝了凉水,新建Word,写舒淇。
却有完成毕业论文一般的坚决与野心。
2香港与台湾都是走娱乐大众的路线。
两地出尽各色女子,盛产是玉女,再次有烈女,以及集邮女、荡花,各有门派代表与当家花旦,很是百态千姿,争妍斗艳。
舒淇却难被轻易定义。
脱星出身,有不堪往事,爱得辛苦,也输得惨烈,杀回文艺片女王的阵地,愈发出落得清纯可人。
她自己都说,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奇迹。
最早知晓她,是在中学时代爱过的那些商业片里,《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BadBoy特攻》,有我爱的杨恭如,也有演技平平的舒淇。
后来看《夕阳天使》,三个都是我中意的女子,舒淇自此转为深爱。
从不觉得舒淇是惊艳的女子,野性难驯,不够精致。
厚唇是性感,也烟行媚视,但眼神太忧郁,总有隐藏的暗伤。
好在性格率真,笑容妩媚之中更有清新与明朗的味道。
她的经历,即使不是传奇,也是故事。
不会回肠荡气,但会刻骨铭心。
3追查8卦文章里写舒淇的过往,说自少女时代起,因家境清寒,舒淇便不再读书。
生活也不快乐,父母时有争执,亲情关系也是稀薄。
跟每个家庭并不圆满的孩子一样,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从一开始就有了缺失。
这样的少年总有黑色的眼睛、沉默的影子与荒芜的内心,常常偏执与乖戾,沉溺于独处,睡觉时用婴儿的蜷姿,整夜开着房间里的灯,直到黑暗隐去。
对于温暖,却又过分需索与依赖,但骨子里有了某种绝望与冷,所以又总在怀疑与拒绝。
舒淇日后曾说,最不满意自己的地方是身上有太多疤痕,小时候被电单车撞过的伤痕。
成年之后我爱淋浴,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冲刷掉身体里所有的原罪。
都是对于年少的不甘与怨恨。
我们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4少女时代叛逆独行,常常离家出走,希冀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拯救自己卑微而倔强的灵魂。
直到16岁那年,回家看到母亲生了白发,舒淇突然决定,不再离开。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都是凉薄,充满斗角勾心与尔虞我诈。
只有家人,才应该是自己去在乎的小宇宙。
舒淇开始去赚钱养家,当业余模特,后来被星探发掘,进入娱乐圈。
仿佛一夜长大。
入行之后,一次盲目听从经纪人的安排,舒淇拍了裸体写真。
自此,她的人生刻下艳星的案底,再也无法洗脱,无论多么用心演戏,至今收效甚微。
19岁那年,王晶与文隽来找她去香港发展,后来一个请她拍片,一个当了她的经纪人,舒淇的演艺事业自此打开另一片天地。
在香港第一部获得肯定的转型之作是《色情男女》,尔东升让她与张国荣对戏,哥哥也给了她许多的鼓励。
那年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后来再遇到张婉婷,拍文艺片,《玻璃之城》。
演对手戏的是那个她用情太深的男子,现今看来,是不是从少女时代起,没有依靠,所以就一个人吃饭、走路、睡觉、生活,养成后来独立的个性。
宛如孩童时被磕伤了眉间,烙下伤口,化作红痣,再也无法痊愈。
5 舒淇回忆说,初到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站在路边,等公司接送的车子带去开工。
那时有行人当街看到她,喊她那两个字,脱星。
她难过,无奈,然后学会重新看着天空微笑。
2000年,台湾导演侯孝贤找到舒淇,力排众议让她来演《千禧曼波》。
千禧是名字,曼波是舞步。
5年后,他们再度合作,《最好的时光》。
三段式的故事,代表不同时期的梦。
第二段默剧最晦涩迷离,却也最好,将家国破碎与儿女情长融化在在昆曲与南琵的抵死交合里,化作舒淇与张震各自清冷而削瘦的侧脸。
我更爱第一段,纯粹而伤感,那是我们殊途同归的青春。
2005年11月13日晚,第42届台湾金马奖在台北颁奖。
最佳女主角是舒淇。
6王晶曾说,舒淇可在日后达到张曼玉的境界。
我举手赞成。
港台女星青黄不接,老一代要么婚嫁,要么退隐,鲍起静毕竟是独数,获奖更多是有终身成就安慰奖的意思。
新生代大多未成气候,艳照门又直接秒杀掉一批影后种子选手。
留下来一些个中坚力量,却也是良莠不齐,剔除花瓶,竟只剩下一名舒淇。
那一晚,她终于给了全世界一个最华丽的转身。
她穿雪绒色的晚礼服,款款走上领奖台。
十来米的红地毯,好似走过整个世纪。
她抑制不住激动,一边说获奖感言,一边流着泪。
语气俏皮,泪光坚定。
有镁光灯落在她淡妆的鼻梁与脸颊,打出令人动容的阴影。
她终于把脱掉的衣服,都一件一件穿了回来。
7 拍完《最好的时光》之后,舒淇有八个月时间未能走出来。
入戏太深,有时会躲在角落里哭。
对待爱情,她同样太过偏执与笃定,以致落幕退场时,想抽离,却太痛。
这一篇字,我放在《最好的时光》里。
而不是《玻璃之城》。
《玻璃之城》是他与她的寓言,也是他与她的倒影。
Leon骑单车穿过夜路去找她,送她无刺蔷薇,后来分隔两地,她去辛苦打工,每到存够了钱,就开心地跑去打一次长途电话给他。
再后来,没有了阿司匹林,蔷薇枯萎。
她再也打不通他那边的电话亭,各自婚娶。
最终她远去英国,穿黑色的长风衣,站在冷风中吹的时候,泰晤士河畔的天空很阴霾。
年少时代的爱情就像玻璃,晶莹剔透,华美干净,看似刚硬,却不够坚强,粉碎是宿命。
8 那个木讷斯文的男子,尽管温文尔雅,很书卷气,不值得被托付深情。
与舒淇在一起之后,从未肯公开他们的关系。
他给过她生命以光,又熄灭这式微的希望。
而从李嘉欣、杨采妮,到金喜善、王菲,再到现在的乐基儿,他也算是集邮的优秀典范。
时至今日再去探究Leon有没有爱过舒淇,已是枉然。
就像多年以后,肥肥在生前曾追问郑少秋以同样的问题,我至今以为那只是秋官给她最终的善意安慰。
舒淇是托出真心,深爱Leon的,而他或许只是把她当做缤纷生命里的点缀。
又或许,倾国倾城的传奇大抵如此,悲情的才是长久的,要是真在一起了,倒又沦为一般的才子佳人桥段。
从未曾对Leon有多喜爱。
一直觉得他演技生硬、表情单调,或许这样正适合出演一些文艺角色。
所以,数得上来的那些文艺片男猪脚都喜欢找他,《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半生缘》里的沈世钧,《玻璃之城》里的许港生。
然而这些文艺男青年在他演来,大多都是重复。
《梅兰芳》亦是如此,他有哥哥的认真,却缺哥哥的天分,学得来样貌,却画不了质骨。
《两个人的烟火》唱得再动情,我也不爱听。
最终离弃舒淇,说得通情达理是他无法接受舒淇的过去,却更显衬他的世俗与软弱。
他的爱如此孱弱,竟飞不过沧海。
又或许,我亦只是置身身外,说得轻巧。
要是换了你,换了我,可能也只是扮演了薄幸的李甲与许仙。
9 也是有过恩爱缠绵的岁月,她搬进他的家,共饮红酒,同睡床席。
那时,他是小王子,她是灰姑娘,以为从此可以续写一段安徒生。
从今以后,布衣荆钗,低眉敛目,只愿做他戏里的女主角。
忘记曾在这世间受过伤,放下对命运不公的埋怨与恨,从此织布荷锄,寻常巷陌,做回一个简单快乐的烟火女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为诗经的句行并不是童话。
然后他结婚了,在马尔代夫的海中小岛,也许依旧穿着白色西服,依旧眉目清朗儒雅干净。
他与另一个女子牵手相拥,说着讲过的情话,演着依旧百年好合的剧情。
Leon结婚了,舒淇不在场。
原来这样的句式,用在所有不圆满的小说结局里,都有致命伤。
10 一直想看舒淇作客橘子台的那集《背后的故事》,却没找到,只能零散见于某些片段,宛如吉光片羽。
接受采访时,谈到曾经。
有低眉浅笑,也有黯然落泪。
有记者问她现今对于爱情是否还留有一份美好憧憬。
她说没有了。
她说她是不婚主义者。
她说,能一起走几十年,这期间要经历多少坎坷,想一想觉得很恐惧,太累了。
她说她只想待到年老,就去法国选一个没人知道的小岛,在那里度过下半生。
听来徒增心酸。
假使回到那一年,她依旧是十六岁天真烂漫的少女。
她说,她不知道该为曾经付出代价。
现在回忆往事,她依旧会痛,但也早已看开。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现在,没有今天的女子舒淇。
112009年,舒淇33岁。
在娱乐圈走过16年,她依旧是美丽动人的女子。
那些悲情的戏码只属于飞蛾扑火,只是不自知的勇气。
能够经历刻骨疼痛,如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的,是从未曾丢失掉率真与清新的舒淇。
她去戛纳、柏林做电影节评委,穿明艳动人的宝蓝色抹胸礼服,走菲林闪耀的红地毯。
前半生的岁月像白驹与流沙,从她清瘦的指间滑走。
而这一路走来的遇历与累积、尘嚣与落花,也都仿若隔世烟云的风华往事,最终在她身后化作一湖清澄明澈的泉。
我知道,我们都知道,她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
12学校里有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同学,在草坪与雕塑的背景前穿学士服,拍毕业照。
这一部属于我与你的青春小电影,终将谢幕,永远逝去,再也不会回来。
写这一篇,如同是对青春时光的一句默读,一格注脚,一杯沉淀。
假如世间种种皆是过往,而你我交集也不过是一局动魄惊心的斑驳的棋,那么我跟你的时代,是尚未开到荼靡,还是已经百年孤寂。
第二个故事《自由梦》,原型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和艋舺名妓王香禅。
连横号雅堂,清末台湾文人。
史学界对其评价颇为阴晴不定,连横广为人知的身份更多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
正如电影上所演,此人一直致力于两岸统一和台湾去日本化,和丘逢甲等人相交甚厚。
在此之外,当年他和名妓王香禅诗书交游的韵事为人津津乐道很多年,至今还能在连横的诗集里找到写给王香禅的情诗。
至于王香禅,恐怕就不如电影中那样实心实意,从一而终。
她先是非举人不嫁,导致后来被该举人遗弃,后来又嫁了伪满某卖国文人。
据说连王后来曾于上海滩相见,连还赠诗给她,唏嘘她的遭遇。
八卦就是,本电影明确表示连王两人不是单纯的红颜知己关系,有舒淇一早起来给张震梳洗的情节为证。
但是林文月在其随笔里,表示各方考证,其外祖父绝对和王香禅只是笔友关系(参见《连雅堂与王香禅》一文)。
其扑朔迷离程度,不亚于连胜文和侯佩岑啊。
如果真的只是和名妓纯柏拉图晚上一起喝茶聊诗,那绝对的拉风啊。
作为八卦的收尾,特奉上连雅堂写给王香禅的诗作片断:〈與香禪夜話〉:「誰知風雪穹廬夜,竟有敲詩鬥茗人」〈秋心〉:「青史他年修福慧,檢書看劍有知音」以上
侯孝贤说“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张震和舒淇跨越三生三世所编织的是一个个梦,因为是梦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是美好的愿想,是戒不掉的痴念,亦或是被诅咒的梦魇。
《最好的时光》是为了留下那些生命中无以名从的吉光片羽,以沉默或寡语的方式呈现恋爱、自由和青春,看似带着呐喊声响的词汇,这是东方人特有的诗意情怀,也是侯孝贤一贯坚持的艺术格调。
大量的长镜头、定格、留白,主要依靠张震和舒淇二人的眼神、动作以及情绪来演绎三段式的爱情故事,“恋爱梦”比较纯粹,为爱而爱,“自由梦”比较压抑,侯孝贤用了默片打字幕的方式,为爱而不能爱,“青春梦”则更多是情爱的铺张,为爱而不懂爱,全篇的对话极少,对演员的入戏要求很高,同时,节奏也显得拖沓而沉闷。
所有最好的时光,都在觉得和一个人在一起会比自己一个人好的幻觉出现之后,和想想还是一个人好之前。
第一段故事很像那段在边境的时光,相依之后,笑着分离,不会烫不会冷的恰好的精确温柔,就是短暂的最好的时光。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侯孝贤重新看了一遍《最好的时光》。
也许这不是普遍意义上侯孝贤最深刻最优秀的作品,却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段的单纯明朗和第三段的晦暗迷离对比强烈。
最喜欢的倒是逆序的第二段:华锦衣角拂起缱绻哀怨的情愫,咿呀南管难诉欲说还休的惆怅。
最适合表现青楼的配乐分别来自苏州和泉州:昆曲的绮丽和南管的清冷如两张面孔般互为表里。
他看她横抱南琵端坐,听她吟唱高低错落——那张力向着命运,如从冢中闪灭不定的琉璃火光。
唯柔弱者方能感知柔弱,他顿起知音之感,每每向她诉说家国破碎、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未酬。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在她低眉顺眼的句句听来,却又落成自己的心事。
二人各有各的痛楚,一则亡岛遗奴,无根无基;一则零落飘絮,无依无靠。
同是无“家”可归的孤鸿,在生命的缝隙中萍水相逢,却无法彼此救赎,只能在隔岸的对望中相怜相惜。
这是侯孝贤电影中的江湖和庙堂两个层面上、从来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们无法辨识这其中,梨子与坦克孰重孰轻。
他数次攥文反对古朽的蓄妾制——从而无法出尔反尔,让她终身有靠。
同样为了人格的完满,他出一百两帮小妹赎身——间接效应却是使她的归宿更是遥遥无期。
她的试探落空,如潮打空城,寂寞又回。
拨尽寒灰、卷帘凝望中,任几滴梨花泪慢慢干涸。
仍是不动声色地帮他梳头、着衣、打水、送茶,举止间柔情无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青楼的华丽总是安稳妥当,花总也不萎,鸟总也不死,红红绿绿的春光永远不会老去。
新来的女孩年仅十岁,满脸懵懂,无知世事,如她当年般开始学习南管。
这轮回、这宿命,让戏里戏外的人,徒自唏嘘惆怅不已。
总是在想: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最坏的时光;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也许无法感知。
也许在浑浑噩噩中看到雾中飞花的一点朦胧魅影、也许在茫然无知中任岁月之舟无声滑过水中碎月,却是支持泅渡日后漫漫苍白岁月的惟一之桨。
旧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落成回忆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
偶尔自己心中隐晦着自知,却也只能在清醒中看着这时光从指尖流去无痕。
过着的时候便不能悉心全意,过完更不能算数。
然而,不甘心又能怎样呢。
这“最好的时光”,终究还是会如沙漏中的流沙般,不知不觉地流逝殆尽。
当有爱情驻扎的最好时光因为时光的流逝、生死的屏障而被迫终了,我们有轮回和缘分的信念来战胜它,从而获得生生世世的永恒。
比如白娘子传奇,道来的正是这世世代代的难了缘。
文明古国是多么优雅而无奈,明知道这孤岛般的安慰外,是冰山永夜的无边无垠。
听这一曲南管悠悠,怎道来这牡丹亭上三生路……
许久不知道上网做什么,于是很多夜晚的时间在看片中度过,最近一直跟着看的是美剧犯罪现场,讲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勘察现场,找到真正的凶手,一路看下来,几乎被理科生洗了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完全是可以被有条理有逻辑的解释,只要有科学就一切清清楚楚,万事OK了,但是我知道,那不是世界的全部。
即便是貌似清清楚楚的有条理的世界,也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人类的太多情感不能装进试管里一测了之,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看完《犯罪现场》后又去看《最好的时光》,《犯罪现场》讲清楚了它想要讲的故事,侯孝贤讲模糊了他想要讲的故事,不过在我看来,有时候模糊的表达是最好的表达,因为最好的时光,有时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也不过是一片辨别不清的影记,一些之言片语,或是记忆深处悠悠的飘荡着的一阵香气,如此而已。
舒琪和张震真是一对璧人,站在一起就是那么的养眼和妥贴,以至于很多人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当成是这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来理解,要把这三段故事连在一起看,要找出个所以然,要说出个因果。
其实,若要说最好,何必论因果关联呢?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总是以片断的形式零零点点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若是真是硬要论起因果来,瞻前顾后的看去,就会发现很多的不美好了。
就好像自己曾经和友人说起幸福这件事,说到痛苦这个东西,它总是以面的形式出现,又长又厚又宽广,甚至可以像气体一样将我们包围,让人窒息到无法突围。
然而幸福的感觉,却总是那样吝啬的以点的形式出现,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没有什么巨大的幸福可言,它总是星星点点的布满我们的一生,若是这样的点多了,这人生也算是完满了。
爱情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秀美偶然回头时,看到以为永远不会再见的少年站在门口望着自己的那一刹那,他们在雨中十指紧扣的站在一起,不需要问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刹那。
自由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艺旦姐听到诗人愿意为自己的姐妹出一部分钱赎身的那一刹那,知道他其实也可以变通,也许这就是自己自由和爱情的希望的那一刹那。
青春梦里,那个幸福的点就是陈靖坐在阿震的摩托车后座的那一刹那,家里有她十几年的女友熟睡在床上,而她正和一个男人在去做爱的路上,一切都还陌生而又美好,虚无还没有袭来,她拥有着她想拥有的任何人的一刹那。
这样看来,一部名为《最好的时光》的电影由三个毫不相干的故事来组成,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了,如果你一定要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么就是他们都曾经是某个人的生命中最好的,如此而已。
即便是第三段故事中的那个女生,我在看过电影后,惊讶的发现舒琪所扮演的原型就是我很久以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那个酷酷的双性恋女生欧阳靖的时候,我才开始猜测侯孝贤到底想要说什么,即便是一个德裔混血的女子,即便是如此颓废而又美丽到不可救药的女子,无论她的生活离我们的有多么遥远,她依然有她最好的那段时光。
最好的时光永远只能是片断,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前世和今生,若生生的是要问什么因果后来,那么一切就将不复存在了,秀美和少年可能结了婚,可能分了手,结婚后,他们会为生计奔波,养一些孩子,有一些口角,艺旦姐可能老大嫁做商人妇,做妾做小,夫君对她如何,只能是听天由命。
阿靖和阿震可能终究会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做爱,然后空虚,然后老去。
因此,你看,所有的故事只能讲到这里,也就只讲到这里吧。
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让它嘎然而止,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曾几何时,我会很喜欢问,然后呢。
并且深以为自己的问题很聪明,很练达。
但这也不过是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方式而已,我们总是兜兜转转的回到原来的地点,才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现在如果让我再来讲这个故事,我会说,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然后,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为他们人生中这段最好的时光而欣慰,虽然他们未必能够记得住。
和尚问智门光祚禅师,莲花未出水之前是什么,禅师说,是莲花,和尚又问,出水之后呢?
禅师说,是荷叶。
很多年前我就看过这个故事,但是我不知道它的答案,很多年后,一个电影让我恍然大悟,也许这个答案,也和这个叫侯孝贤的男人没什么关系。
其实,知道了这个答案,到底有什么用呢?
无他,只是知道莲花总要开放,最好的时光总要过去,对这人生中的点点的小幸福,多了些珍惜,少了些怨恨而已。
凌晨再次温习了侯导05年的这部作品,脑中一闪而过的是法国童话里的一句话:“你们要知道,一个没有人讲的故事,一个被遗忘的故事很快便会日渐萎蔫,直至衰竭死亡。
”不知道有多少故事曾经降临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又由于没有被讲述而死去,烂在泥土里,连化石都变不成。
突然我会发疯的想把这些故事挖出来,好好端详,再献上一个吻。
因为理应消亡的应该是肉体而不是故事。
侯孝贤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他的故事讲述的不是一些情节,而是一些情绪,他的电影像杜拉斯的书一样,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能保持在一种色彩里,暧昧的,粘稠的,忧郁的,纯真的。
秀美和平头男人在雨中的小摊吃一碗温热的馄饨,在伞下轻轻握紧双手。
你不得不赞叹,当时光易逝,记忆模糊,还有一个人在提醒你那碗馄饨和那双手的温度。
那么,此时你想到了谁?
想起了哪一段?
是否我可以透过你的眼睛看见你对过去的虔诚?
当电影的片段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一个故事呼唤起千万个同类,你会突然体会到挨在一起的拥挤的爱的温情。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在外地,很巧的和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一同看,当看完第一个故事时,她让我按暂停,然后用侯孝贤式的叙述给我讲了已经过去的她的美好的往事,她像讲述夏夜的星空一样把那一段讲的闪闪发亮,因为这个故事,那个夜晚有新的体验的触感,因为故事我们都开始有了温柔的心绪,于是重新找到了善良。
侯孝贤说所有的时光都是被浪费被辜负的,当你从中抽离才发现美好,这和普希金说的“那些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如出一辙。
于是我们有时会停下来,让过往的光亮照进现实,带着这样的温度继续上路。
是的,我们依赖过往,又爱又恨。
曾有一个好朋友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是侯孝贤讲述的第二段时光。
第二段里充斥了一个女人哀怨的歌唱,一些散落的中国乐器的声音,一些神情,一些沉默。
画面没有离开过那层楼,禁锢是酝酿自由梦最好的温床。
当那个女人最终了解了自己的卑微,自由梦想的卑微时,信上的那句话让她潸然泪下:“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我爱的便是这一句,讲述了所有的渴望和挣扎。
第三段故事在我看来通篇都在讲述孤独,讲述由城市和现代文明所衍生出来的毒汁,讲述他们怎么靠这种毒汁活下去,怎么日渐被消耗,怎样用空洞的顽强来对抗。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很美好,第二个故事认真去希冀去渴望去相信是一种美好,那么第三个故事的美好在哪里呢?
是的,侯孝贤,只把最美得献给已逝去的。
他一直在拍的也最擅长拍的是回忆。
也许当我们初次相识时,我们应该交换一段最好的时光作为见面礼,这才是最完满的礼物。
那么你会对我讲什么呢?
讲你有多久没怀着干净的心情去写一封长信,讲曾经你路过的草原,你躺下来看见漫天的繁星,末了你也许还会说,认识我很高兴,让我们一起把美好的未来变成可以讲述的美好的过去,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分离,你还会在什么地方对别人讲述我。。。
很好奇,在我们认识时你会和我交换哪一段时光,你在讲述时,我去帮你冲一杯温热的牛奶。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另一个人。
于是在这一部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里,我们看到舒淇和张震两个人,演绎了3个年代的故事。
1966年,一个服兵役的少年,恋上了撞球室的计分小姐;1911年,一个爱国志士和青楼的歌伎情深意长;2005年,他是一个小店老板,爱上了前卫女歌手。
有时候,我们爱上的是爱情本身,或者,是透过爱情,爱里面的自己。
至于对方,也许换作另一个,也没什么不可以。
于是,我们看见,那个喜欢打撞球的男生,喜欢写信给计分小姐,走了一个,也无妨,就写给下一个。
不过下一个走了,他却要去找。
是真的爱吗?
或者只是当时很需要一种爱的感觉。
他一路找寻,高速公路边是陌生的田野,是似曾相识的路名,正如周瑜的火车,陶醉在那种即将来临的快乐里。
没什么比这一路的感觉,更加像是爱情。
一种期待,一种惶恐,一种激动,还有一种惴惴不安。
找到也好,找到了,就是舒淇那种抑制不住的笑,双手交缠而手足无措,只是会望住他笑,末了想起要喝水,要抽烟否,请他坐。
那个一路狂奔的少年,也许不过是为了给对方一个这样的礼物,看见对方高兴的样子,就是最大的奖赏。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找寻上,见面不久,就该归队,却没有车,两人等车,终于,他的手试探着拉住了她的,没想到她也应合,十指交缠,终于有了一种结果。
那是1966年,是为“恋爱梦”。
这段故事来自侯孝贤自己的经历,不过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结果。
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并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所有的付出,看似为爱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其中的自己。
那男生一定享受着计分小姐见到他时那种一览无余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说,爱原来就是这样吧,可以让她笑,而看见她笑,比什么都好。
第二段“自由梦”,青楼里的红颜知己,和追随梁先生的士人。
他跟她谈所见所往,把她当知己,她知会他青楼里的妹妹要嫁人,想赎的人缺银子,他慷慨解囊。
女人是个委婉的,几番试探,终于忍不住问我的终身怎么办?
男人却是不语,沉默。
他虽然反对纳妾,可是妹妹嫁给人家为妾,他并不反对,因为妹妹总算终身有托。
轮到姐姐,他却不敢收。
武昌起义前,女人接到他最后一封信,涕泪长流。
一个为自由的男人,终于不能儿女情长。
转过来2005年,舒淇演的角色根据欧阳靖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欧阳靖叛逆,前卫,双性恋,有才气,做很多跟艺术有关的工作。
舒淇演的靖疏离、冷漠,眼睛涂着浓重的黑眼影,冷酷却带着感性。
这一段名为“青春梦”。
靖的所有大胆的举动,正是那一种青春。
绽放,放荡,无所顾忌,不怕犯错,向死而生,从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没人比她更自我。
但是那一种怒放的青春,我们不敢,我们羡慕。
全片里,唯一个段落让我湿了眼眶。
就是阿震给靖带去冲好的照片,把一个项链挂在靖的胸前。
靖说,去你家。
于是他们骑着摩托车一路飞奔。
镜头就跟住了这样的两个人。
他们在车子之间出没。
靖靠在震的背上,有种小小的安心。
还有镜头外的音乐。
如是看着,突然觉得,这就是青春,一路飞奔,不知道目标,因为可以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不管他要带我到哪里去,我的车站,在他身旁”——如三毛所写,这样的镜头,一再连续,于是一瞬间,接受了导演的暗示,看着画面里飞驰的两个人,相信我们所有错过的青春,原本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由的像风一样,只有你和我,不知不觉,就湿润了双眼。
因为太喜欢寻找意义,不知道有时候快乐很简单。
只这样的一个镜头,就定格了尽可能美好的青春。
不过是这样,一辆摩托,两个人,一种飞翔的理由。
朱天文的编剧,三段式的故事,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
三段故事里,都少不了的是,青春和爱,它们构成了人生最好的时光。
个人总是逃不开时代。
即使有了最美好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里,爱就有了不同的面貌。
1966年含蓄的爱很珍贵。
1911年,不能圆满的爱令人惋惜。
2005年,想爱就爱的爱少了回味。
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时光呢?
相比之下,2005年的爱是最轻飘而没有意义的,因为里面的人轻易就背叛,靖迷离的眼神,似乎在说,如此丰富的她的人生,其实就像一个梦,最终还是虚无的。
即使同性爱女伴写下遗书,她也只是点起一只烟,迷茫的倒在床上,不知所措,她甚至抓不住自己,怎么拯救别人呢?
在一个最多可能性、一切如同儿戏、得之轻易不懂珍惜的时代,偶尔的亮色就是靖和震骑着摩托飞奔的那一幕,觉得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时光可有最好吗?
很多人爱说最好的时光不再,转过10年,却想起10年前。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人们忙着恋爱,忙着受伤,忙着被折磨也折磨别人,终于,把这最好的时光耗尽。
时过境迁,坐在夜晚的清灯下,说,哦,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人生无非如此。
我承认我欣赏不了这样缓慢晦涩的电影 也许是心不够静
有味道的电影,值得回味。
舒淇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最美
如果你看文艺片是用来催眠,建议直接通往第二段。
一点都不好看 烦~~~
实话,没看懂
我再也不想看侯孝贤的电影了
导演对自己很好的概括,三个阶段,三种风格,每一部片子都能套到这三段里面去,不禁感叹导演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抛在了第一段”回忆“中啊
rain and tears怎么能是披头四的呢,,,囧
不会欣赏
2013Jan2,长乐路婴候诊,IPAD网络观看。舒淇演六十年代女子最像,默片的最好看,无声的甜蜜无情的拒绝,现代的有点乱。侯孝贤现代的总拍不好,这个杨德昌厉害。
看之前对本片充满了期待,之前就久仰侯孝贤的大名了,但之前没看他的电影;张震、舒淇都是我喜欢的演员。但看完没特别大的感觉,特别是第2部分的那个默片的手法感觉很莫名。
实在是匪夷所思,很闷的文艺片
最爱恋爱梦
可能看的时候没在状态。。但实在是!!
片中几位女子都养眼,舒淇的最佳之一,怪不得评此片摘下影后。看时状态不佳,没太看透这部电影~~
侯孝贤
hhh不适合拍短的,分大多都是给李屏宾的。
总是跟不上那个调调 是太快还是太慢?
大帅你转的啥破短评,他懂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