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裂痕》如果你能预知如果!
一位反程序工程师,一段已知结局的故事。
在时间上作梗永远是把双刃剑,设定的好确实会让人眼前一亮,相反受困于时间逻辑的怪圈会让整部电影彻底垮掉。
这片的虽说完成度不算低,但整体情节设置的硬伤太多,尤其是男主的一切行为动机是在已知未来的情况下完成的,但他第一次利用机器预知未来时是没有危机意识的,这样就造成高概念的起始点就有偏差,就更别说后面的剧情了。
相对类型相似的《少数派报告》在这点上就做的更好。
5分!
ps:原来本·阿弗莱克不是一直面瘫!
首先它吸引我的,是主角,男主角,新蝙蝠侠。
(女主太丑)其次是悬疑,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放弃了近一亿美刀,而且还被FBI捉。
一步一步的解开那些迷题。
至于科幻嘛,也都不算了。
最后最讨厌的就是动作戏了。
原来男主帮BOSS发现了可以看到未来的机器,因为看到了未来,所以人类处处提放,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什么事都没有干好。
所以,就没有了未来。
于是男主决定要毁了这机器,只是做为观众让我们不太懂的地方,怎么当时没有毁掉,反而先让自己被消除记忆后,再通过自己给自己邮寄的20样东西,一关一关的找到关键点,最后回到BOSS总部销毁机器。
在我看来,这就是个BUG。
初中的一个暑假,一口气看完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菲利普迪克五套短篇小说集。
然后看了这部改编自《记忆裂痕》的同名电影。
那时我不知道吴宇森是何许人也,却为电影无比弱智的设定、情节、和各色人物过家家般的弱智行为雷得外焦里嫩。
那些紧急关头的絮絮叨叨、那些本可以用三言两语就厘清的事情非要拖拖拉拉纠缠不清、那些FBI的儿戏监禁与审讯、那些置生死于身外的风轻云淡、那些枪战的荒诞玄幻……曾在我初中生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象。
后来接触到吴宇森更多,渐渐发现了他有动作、枪战戏份的作品大都是无限弹药、无限体力、无限炮灰送死的世界观,偏偏此公在香港和好莱坞还相当吃香。
鳗,what can I say?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在论坛里看的介绍,说是最费脑的14部电影之一,很好看,但并不觉得费脑,真正费脑的是作者 还有导演,来豆瓣才知道导演原来是吴宇森,且是03年的片子,豆瓣还是很强大的,没想到中国导演也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片子,片子有点科幻,时常会认为这些科幻的东西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现实,抹去记忆、遇见未来并非不能实现,就像算卦占卜一样,这不也是一种和谐的遇见未来的方式吗,话说回来如果能够遇见未来也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那时的彩票业是否要倒闭,股票可能将不存在,预见未来和现实存在总是一个矛盾,片中男主角是先遇见中奖的彩票号码,才设计自己购买从而中奖,还是遇见未来自己中奖而购买的彩票是事情发展的必然顺序呢?
搞不懂。
把20个物件联系起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的逻辑和想象力很是赞叹,同时充分说明一个真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好看的片子,希望未来抹去记忆的发明能够成功,遇见未来就不要有了,还是活在当下探索未来吧。
可以看到现在时空的未来的机器,本身就是悖论观测未来这一行为,本身就影响到了未来part 1关于观测未来的机器:魔兽世界中,艾泽拉斯,这一世界之中孕育着一个强大的泰坦,宇宙中的其他泰坦为之建立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及守护者——黑龙、红龙、蓝龙、青铜龙,泰坦的本意是让龙族们守护这名为艾泽拉斯的泰坦的发育、成长直到它成为一位泰坦,然而能够观测到未来的青铜龙们,为了践行泰坦的意愿,坚持、努力而又固执的守护着艾泽拉斯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如所观测的那般不发生改变。
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如果观测到了未来,看到了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悲剧,不去做什么来make a difference是很可悲的而观测到了未来,看到了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悲剧,还去阻止其它人去改变这种未来,更是可恶或许是观念不同吧,当艾泽拉斯大路上的英雄们看到了黑暗、罪恶的时候,早已知悉一切的青铜龙们把这些当做历史,为了这历史的正确性,不惜亲自动手将英雄们送入死亡part 2一切早已注定未来是一种趋势,方才吃的米饭明天早晨或许就会随着水流进入下水道,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朗因而明天我出门的时候不会带伞,川普当上了美国总统美国吃枣药丸...这些都是未来。
人的现在,是由每一步过去形成的,而人的未来,也是每一步现在形成的。
在《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中,讨论自由意志的部分有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决定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成为不可避免的。
一个人的经验、欲望和知识、他的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成为必然。
”在决定论的观点之下,现在由过去建构,将来由现在建构,人的一生从最开始的部分行走到结束的部分这一整个过程,并非是在个人的自由意志下前行,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认为”是自己的选择、生活、决定、努力而在行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放在人的身上或许会显得有些太过蔑视人本身的自由意志以及主观能动性,所幸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去分辨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切身在意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无论是哲学、心理学、政治、宗教又或者其它,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这样下去也是好的。
这倒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证实了这种观点。
也因此而衍生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地沟油、强拆、PX项目...这些东西可以称之为政治的、经济的、涉及民生的问题,如果让民众知道当年美国、日本、台湾人民都经历过这些事情,或许民众们还会与有荣焉,毕竟这是走向光辉未来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今日美帝之繁荣,就是民日我国人之生活,多好。
然而并不是。
未来早已注定,并不是注定那些美好的部分,而是最为糟糕的那部分。
是爱因斯坦自行车背后的蘑菇、暴风城的夕阳、2008年的三鹿奶粉...虽然口上总说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类的话,但是心知肚明的,我们都喜欢快速的得到满足,后代从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未来这种东西,如果抱着天真的想法去看待的话,将来流出的眼泪都是当今脑子里进的水所以姑娘们不要愁嫁,没有什么事是能靠婚姻解决的,和王思聪结婚也不能解决谢谢part 3未来是什么回到电影本身,男主在多次观测到自己的未来的经历之后,为自己准备了二十件物品。
观测未来本身是会影响到未来的,而男主在观测未来之后做的准备及物品的效用也从侧面反映了男主自身的确是在自己为改变未来做准备的过程之中已经在逐步的改变未来。
与其说是最后在女主的鼓励下一起改变了未来,倒不如说未来早已改变,现在的这个未来,这经历的所有的事情,就是男主在准备完好这二十件物品之后的未来。
香烟和喷雾头,夜视眼镜,电车卡,钻石戒指... 这些物品看似毫无规则,实际上是男主在观测未来之中所找到的适合未来某个场景的物品,而当这二十个物品使用完的时候,男主所改变的未来,已经和最初的未来区分开来,一个新的未来(和女主一起面对邪恶势力的那一幕也在男主所观测到的未来之中,这也是鸟笼本身在最后发挥效用的缘由)。
因而电影之中,男主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其说是主角光环,倒不如说人家的确是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
如同一张试卷,男主提前把小抄带了进来,开考之后就完全是他的表演时间了电影剧本非常不错,富有吸引力,同时也难以感觉出来是吴宇森拍的,除了开门的时候有一只鸽子之外。
这一次番茄酱也比较少,对枪的话感觉起来还是有点尴尬,不过其中女主的表现很不错,战斗力很强啊。
在观测未来方面,《回到未来》系列以及《前目的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同时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科幻小说,名字忘了,简介是80后四大科幻作家各自写的科幻短小说,其中有一篇就是说有一个科学家使用量子级别的电脑模拟宇宙的生成,在尝试多次之中最终他在自己的电脑里面模拟出了我们所在的宇宙,从而可以通过电脑本身观测到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过去可以仔细的观测到,现在会有0.2s的延迟,而未来则只能观测到千年后的未来。
这位科学家发现千年之后,未来的人类们崇拜着一个博士,他在自己的量子计算机之中模拟出了我们所在的宇宙,这种技术最开始应用在打击犯罪上面,但随后使用开始泛化,最终人类生活彻底透明化,人类也从有着七情六欲的个体变为木然的机器,最终灭亡。
人啊,终究还是要对未来抱有敬畏之心啊。
不然晚上吃太多零食早上起来一定会胖的零零散散写了一些,就这么结束吧。
文不对题,着实抱歉
一个工程师发明了能够预知未来的机器,看到了这个机器带给世界的灾难。
由于成功后,他对于这段时间的记忆将要被清除,于是留了后手,凭着预知未来的能力,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了20件东西。
当记忆被清除后,他虽然已经忘了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凭借过人的领悟力,每件东西都在适当的场合被他派上了适当的用场。
应该说这样的创意有点儿意思。
冥冥之中按照过去的自己的指引玩一场游戏,想想就觉得很有趣。
可是当男女主人公重聚之后,他们搞清楚过去三年男主人公究竟干了什么之后,决定去毁了那机器。
于是影片变成了普通的好莱坞动作片,追车、打斗、爆炸等元素一个都不少。
男女主人公,我们伟大的工程师,在那一刻仿佛被兰博、尼奥和李连杰灵魂附体。
剧情也开始变得混乱且无法自圆其说。
男女主人公重聚,男主人公因为过去三年的记忆被清除,想不起在这三年里跟自己感情甚笃的女主人公时,女主人公很伤心,给他看过去两个人甜蜜时刻的视频,男主人公于是恍然大悟,满怀歉意,两个人拥抱、哭泣,感情如同按了开关的台灯,重新亮了起来。
这时候,我在想,如果影片对这种状态的感情深入挖掘一下,探讨一下男主人公如何面对无法记起的亲密爱人,也许不错。
可惜,导演是吴宇森,不是岩井俊二。
吴导有自己的套路,就像无论多牵强,也一定要搞出两个人拔枪互指,一定要有鸽子。
这可以说成是向自己致敬,也可以说成一种可悲的局限性。
另外,看了本·阿弗莱克的表演之后,明白了这厮为什么被称为“票房毒药”。
群众的眼睛确实雪亮,这厮根本就不会演戏。
本身是一个好剧本。
记忆、失忆、线索,让人想到了《记忆碎片》。
以吴导对于枪战的把握能力,如果再加上一个好的结构线索,完全可以成就一部很好的片子。
但是我们看到的,居然是这样。
剧情刚进行到1/3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来龙去脉了。
信封里承载的19条线索,除了开头几个还算可以“设局”之外,其余的仅仅是点缀。
尤其是最后的几个线索,知道最终结局之后纯粹成为了吴导火爆而又俗套的场面描绘。
可惜了小本,类似“特工”人员的扮相倒也不错;至于瑟曼大姐,感觉老了很多,整个一副“怨妇”的样子,有些倒胃口。
几个配角倒是还算眼熟,《黑暗骑士》出现过一个,另一个貌似《24》Season 7也出过场。
进入21世纪,20世纪的传统结构已经不足以让人提起兴趣了。
平铺直叙的描绘手法看得太多,未免有些过于简单。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精巧的框架,如果结构足够复杂,即便故事最终很简单,但是足以引人入胜。
吴导看上去真的是老了,从当年的《英雄本色》走来,到《喋血双雄》的巅峰,以及随后的《变脸》,巅峰期已经结束了。
只是可叹一个本来很有想法的导演,最终也有回归世俗的时候。
看过吴宇森的剑雨、英雄本色、纵横四海、赤壁......看过诺兰的记忆碎片、蝙蝠侠、星际穿越、信条......今天又补了吴宇森的“记忆裂痕(2004)”同样是“记忆”系列的电影吴先生拍出来真的力度不够,水土不服选材是可以勉强拿四星的布景和演技却只能给两星故事的内核更是差得没边科幻故事的内核绝不能单单是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能刻画的情绪有太多太多了:对未知的恐惧 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未来与现在的矛盾 拯救与遗弃理想和现实 人性如何能敌浩瀚宇宙漫长无尽的孤独感 猜想被验证的满足感 人类不可避免走向太空就像原始对鱼走向陆地这是演化的一部分这也是写在基因里的宿命真的不得不说诺兰依旧是我心里商业化导演NO.1
If you show someone their future,they have no future,if you take away the mystery,you take away hope.如果你给某人看他们的未来,他们就没有未来了。
夺去了未来的神秘性,就等于夺去了希望。
This is a scifi-movie, although it combines with John Woo's action and suspense.这部电影总体的表现中规中矩,既没有出现让我惊奇的宏大场面与出人意料的情节,也没有让人从片头就能够直接猜到结局。
20个小物品,一连串的巧合与妙用,把抹去记忆之后的Michael引向了一个似乎早已设定好的未来。
摩托车与汽车的车战,让人想起了香港动作片的场面。
总体上,吴宇森的这部电影剧本与情节把握较好,只是由于动作的注重,冲淡了科幻及悬疑的气氛。
不合理的地方:1.FBI的警员对其态度的转变有些突兀,缺乏情节的支持;2.当人都可以抹去记忆、预见未来的时候,却到处可见破旧的公交、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汽车IC卡,这无法让人接受。
Foresee the future, then change the fate, could it be possible? 预见了未来,又如何去改变?关于此类的电影也是不少了,看见的未来,是依据当前的所有条件下所演算出来的,当一个蝴蝶扇动了翅膀,便可能改变了这些条件,经过时间的推移,未来改变了,转变成了另一个平行世界。
PS: Uma Thurman这次的形象太生活化了,以至于与那个希腊式冰冷高不可攀的美人仿若两人。
噗
剧情一般。
突然覺得我給朱延平的"大宅門"打一星太不公允。要是我知道同時段還有這麼一部垃圾,朱導的作品看來想必也不至於如此難熬。
比较有马来西亚华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