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之间的救赎——远山淡影观后感看的时候反而不在乎推理情节有多严谨细致,被文艺复古风吸引过多。
黄叶,芦苇荡,晨雾,晚霞和远山勾画出萧条的北方小城,人们生活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比别处慢下来,在慢下来的平日里美好的事物会累积,人和人会相互吸引,严华和林音学习芭蕾就是这样。
从羡慕,模仿,学习到相识相知,两个人话很少,常常用舞蹈让自己驻留在暖阳中,也在无声地相互诉说悲喜。
可人终究抵不过社会洪流,也逃不了生命中的荒诞意外。
林音和严华都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生出蔓延全剧的无力感。
于此,小城里的变态连环杀人犯陈默的心魔在肆意疯长,童年的压抑早早杀死他人性的一面,面对为了成全严华舞蹈梦的林音又痛下杀手。
留不下抛弃他的妈妈,就留下所有要离去这座城的“她”。
陈默扭曲自我,也毁了别人的一生。
结尾的反转道出替身严华,替死去的林音活下去的勇气是谁给的?
是为了追寻自己的舞蹈梦?
为林音复仇的勇气是谁给的?
是觉着对林音亏欠?
我到宁愿认为是林音始终在严华心中的重要,这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严华自己,才让他们相互救赎,成为整部电影最有温度的一部分。
总结:文艺有余,推理稍弱。
远山淡影 (2022)6.6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 贺泉 / 叶硕 周楚濋
总体来说影片构思、拍摄技巧、人物刻画都很细腻,我不是搞拍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内行,就不班门弄斧了。
就影片故事内容说两句,至少有三个疑点:1 严华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林音的死;2 作为最好的朋友,发现林音死了,居然不报警、不告诉领导,还能镇定的回来顶替林音跳舞,这是全剧最大的漏洞;3 当年尸体在二十多天后发现就导致刑警们把林英认成严华了?
这也太夸张了;
偶然刷到这部片子,本来是快进过完的。
觉得画面很美,有文艺片的气息,也拍出了八十年代县城的破败感,男女主都挺漂亮。
看过来目前的一些影评和人物关系解读,最大的bug在于严华当晚为什么会出现在林音死亡的现场,以及她为什么要更换身份远走他乡而不是报警、留在文工团当首席。
如果从严华的角度去考虑,她对林音是无限崇拜的,甚至精神错乱到想变成她,继续走她的人生路。
那个时候没有DNA刑侦技术,破题的题眼在那双鞋。
画面闪回的时候,照相师手里拿的是严华的鞋,严华认出来是自己鞋了,她当时换走了林音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回去参加表演。
我认为是严华精神错乱之后,杀了林音并把自己当成了林音,借机离开文工团和主任的魔爪,过起了林音的生活。
此后发现照相师当晚也去过现场并拿走了自己的鞋,因而有了杀他的动机,连环杀人案的逻辑形成闭环。
本人不爱讲话,只喜欢静静的看电影,国产片极少能给我惊喜,在此mark一下——首先是人物关系:
这里借用知乎网友冰梦竹做的图案件陈述:(那些说看到3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可以跳过下面文字。
)故事主要描写了两个案件“90年代陈默被杀案”与“80年代连环杀人案”(片中的船厂走私案与运输司机犯枪案不算入主案件)。
80年代的连环杀手陈默在90年代被杀,章欣根据目击者老石意外画出80年代被害人严华。
章欣根据烧了一半的日记,老刑警老李,原舞蹈演员梅莉的阐述,发现当年离开的舞蹈队首席林音嫌疑最大,章欣也一度认为林音是杀陈默的凶手。
但是无法解释林音杀陈默的动机。
后来梅莉告诉章欣说林音当初离开舞蹈团是因为髌骨坏了,无法跳舞,这与笔记里“我去了南方后继续跳舞”的描述不对,章欣才猜出是严华顶替了林音。
而严华顶替了林音跳完人生谢幕的舞蹈,用林音的身份去了南方“把人生过的辽阔些”,谁知命途多舛,她来了时代走了,然后意外烧伤,又回到了淮川。
见到了照相馆老板陈默,得知他是杀林音的凶手,然后找“做运输生意”的人买枪,约陈默去芦苇荡将其杀死为林音报仇。
两个案件也在这里完成闭环,片子逻辑线很清晰。
对几个争议最大的BUG的解释:1. 捕鱼老头老石在陈默被杀当夜,看到的应该是被毁容的严华,那他是怎么形容给章欣,章欣又是怎么画出来的?
片中捕鱼老头对章欣说自己“好像记得,又好像不记得”,说明他最多也只是看到了严华的轮廓,并没看清楚烧伤的脸,否则烧伤那么明显的特征不可能会忘记。
另外章欣给他看都是眼睛嘴巴的小本本,估计是一种唤起心理印象的手段。
而沈张问章欣要画时,章欣磨叽解释什么人脸的五官比例,是他也不确定画出的到底对不对,所以把画递给沈张时说的是:“这张是我觉得最准的。
”所以,章欣画出严华也是有运气的成分。
(而从后面严华毁容程度来看,五官比例并非已经完全融毁,还是轮廓分明的。
)导演编剧并不想在片子里说太多关于画像师的基操。
我看过有位上过《挑战不可能》的画像师林宇辉,曾根据美国警方提供的三段模糊成马赛克的视频画出了杀人凶手(B站有,自己搜)。
而章欣根据老石描述画出严华,也绝非不可能。
而导演不着重介绍画像师的能力,是为强调这是命运的巧合(引出前尘往事),是因为这个“巧合”(过程中章欣一度怀疑自己画错了)恰好证明了章欣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所以,这是为了戏剧矛盾而埋下的伏笔,看懂的自然懂。
在此,附上“警界神笔马良”张欣同志的事迹,说剧中对画像师的描写是“胡诌八扯”的,可以看看比剧还“扯”的英模事迹:http://m.news.cctv.com/2018/10/22/ARTI4Mnwe8ChW5xVuiTpn6cq181022.shtml
2. 林音死时,警察怎么会没发现这不是严华?
首先看图,林音面孔已经严重腐败。
其次,林音的舞裙穿在了严华身上,说明严华此时想的是为了替林音“跳舞”完成人生的谢幕。
林音穿的是严华的衣服被埋的。
所以:
叙事性诡计,没看清的别说自己是推理爱好者了
这里有个细节,法医说尸体已经死了两三周了,而“严华”已经失踪(死)了一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从1987年才首次将DNA技术应用于刑侦,试想,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县城,国家刚刚有的技术,县城就能普及到了?
没有用DNA鉴定死者身份,反而说明该剧尊重历史,严谨性极高。
3. 林音死了,严华为什么不报警?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像何不食肉糜一样。
这里的脸盆毛巾,说明严华的起居就是在服装道具仓库里
那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希望如何?
严华报警,剧终——对吗?
现如今看个新闻都得区分是否谣言,怎么到了真正看戏的时候,反倒事实事实的要求起来了?
太可笑了。
更何况,这里的不报警仅仅是为了故事后半段的升华与哲学反思做铺垫。
两个女孩子就此完成人生互换。
然而,报警,只是你的选择,可惜你不是严华。
一个80年代的农村姑娘偏执的热爱着舞蹈,被嘲讽欺负都不敢反抗,卑微胆小,一直自卑的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的人,看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去时,第一反应会是理智去报警?
还是替她先做完最重要的事(林音的最后一次演出)?
反之,如果严华去报警,并不是逻辑顺畅,而是让影片丧失应有的戏剧张力与哲理性,严华与芸芸众生无异,她的人生也不再值得被审视、被反思。
不需要高级的东西,不愿意有一点点深刻,我们看看周围的邻居、同事就行了,不必在艺术中寻求可想象性。
电影,是可以带给我们想象的。
人生仅此一回,但我有想象力!
4. 到底是谁杀了林音?
注意看陈默身上背的,应该是水壶
估计导演不愿意拍出林音惨死的镜头,故此省略,但是这里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远山淡影》是一部极其难得的电影,看片头龙标就知道这个不是网大,更何况获得夏衍文学剧本奖、入围卡布尔浪漫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可见电影节对这部片子的定位十分准确:浪漫的、富有诗意与哲理性。
再看那一堆的出品公司,全片也没有一个出名演员,就应该知道这个是一个小成本、无宣发,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能面世的作品。
无论它是悬疑片,还是文艺片,它都是细节满满,诚意满满的。
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应该连电影都没认真看,就在说这有问题,那个逻辑不对。
电影对我们来说仅仅只有娱乐性吗?
到底是我们不喜爱思考,还是我们配不上深刻的东西呢……
觉得离谱的可以去搜一个名字——张欣。
电影结尾提到章欣要去甘肃出任务,是甘肃的哪呢?
搜完你就会知道是白银。
现实中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画像就是张欣画出的,而且也可以搜一搜画像和真凶的重合度有多高。
现实中张欣也确实是上海铁路公安的一名画像师。
dna检测技术是八十年代末才有的,而且电影中的案发地是一个小地方根本没可能有这项技术。
所以在发现死者的时候是通过体貌特征和身上的衣物来判断死者身份的。
我连着看了两遍,第一遍认真看完,第二遍拉进度带着疑问去看。
主要讲述发生了一起案件引发线索与以前久远年度文艺演出有关。
然后导演用现在和以前交叉切换推进。
以前的部分真的给人年代感,物、人、景以远山淡影相结合,给人妥妥文艺感。
比谋大导拍的某华芭蕾文艺感强多了。
还有里边的台词、场景很深刻,引发人思考记忆。
看第二遍是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笔记本和尸体在一起,还有为什么以前断案的时候把林音尸体当成了严华。
其实里边好多片段让人猜想,没给出所以然,也挺好的。
给人以想象猜测人物内心。
根据只字片语我感觉严华主观为之,告别一段段过去。
整体感都很好,拍摄手法,色彩,演员的演绎。
强推。
我要去买小说看。
夸两位演员,一个角色。
一位是主角画像师。
模拟画像师章欣首先,这样的长相就很符合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光与影的切割下,这样的轮廓实在太贴那个年代。
认真、朴实、消瘦、未经修饰,甚至能感受到他的饮食结构。
一个好演员首先就要忘掉自己的脸,而现在太多“美女帅哥”时时刻刻演自己的“美”,在表现力和整体演绎水平上,画师章欣是合格的。
第二位,林音的演绎者。
她的戏份由海报开始贯穿全文,隐喻着整个电影的精神内核。
“我来了,时代却走了。
”“我的年龄到了,就算没有腿伤,也跳不了了。
”
林音从头到尾只有一滴泪,在天台上,冥暗的黑色身影在舞蹈中、在蹁跹光影间,不知不觉将周围浸染。
她回头,那颗泪珠像流星,下坠深渊前拖出最后的逶逦残影,可怜,却璀璨。
她热情、有天赋,却因为腿伤走下坡路。
她看到严华对舞蹈的倔强热情,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你说她教严华跳舞、让位,是她无私,实际是林音的自私,自私的想延续以为的舞蹈生命,自私的想造一个不属于她的未来,甚至连她出走编的理由“被省舞蹈团选中”都喧诉着她的不甘,可惜最终这些声音也只碎在了严华的选择和时代的脉轮里,无声叹息。
整个影片演员看似淡漠的表情恰恰是她内心的割裂、恸哭堆砌出的悲彻美感,更衬出她的过份热烈,过份孤注一掷,除非你没见过她在舞蹈中延生出的手和眼神。
最后生命意外的结束,她的表情是安详的,我想这个结果恰在她的情理中。
林音这样自傲的人,在舞蹈生命结束那一天已然为自己落下了帷幕,成了一个反叛的孤勇者。
这一生中的高潮,嘶鸣,相识,迎风起舞,然后遗忘,所有悲欢与不甘化为灰烬。
当第一把沙土覆在她的尸体上时,笑容与冷漠一同消失,不会有人知道她在生命终结前孤独过多久。
最后一场舞蹈的画面反反复复,那些荣辱将永远留在被冻结的时光里。
远山淡影,倦鸟归巢。
她转身,凝住了时代的眼泪。
好的地方是服化道,年代感把握的很好,摄影和后期调色用心了,远山淡影的水墨意境有了。
但是情节设计上纰漏太多,队长与章欣的对立情绪铺垫不够,上来就怼,一个库管,怎么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进练功房找团长,改成等团长训完话出来,跟在后面说不好吗,而且那个年代芭蕾舞团还没那么多吧,不如改成革命舞蹈或者健美操之类的,红色娘子军也说得过去啊。
闹市里开枪,端了半天枪,周围都没人有反应,警察纪律都忘光了?
蹲守在墓碑旁,也不能一群人趴在草边上吧。
不过总体上还是网大里的优秀毕业生。
补充一点,同样的杯子太多,呵呵。
在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这些模拟画像师一直都是破案的重要技术支持,片尾的一句甘肃有任务,我猜想应该说的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说起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模拟画像就不得不提刑侦界“神笔马良”张欣,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
从警30多年,他潜心研究模拟画像技术,通过模拟画像和分析推理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700余起。
片中映射的原型应该就是已故的张大师!
导演:贺泉 演员: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上映时间:2022年6月18日时长:126分钟内容简介: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
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
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
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1.5倍速看就可以,丝毫不影响🌈一般我不太看文艺片,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里悬疑凶杀的情节,看是看过之后,又觉得,这更像是披着凶杀外衣的文艺片,不急不躁的讲一个故事,甚至,凶手不再重要,对于死去的陈默也不关心,只是想看完两个女人之间故事,严华和林因。
🌈对于结局不意外,我想看这不电影不要太纠结剧情,无论是画面的质感,还是娓娓道来不太沉闷的节奏,在网大剧里面都是不错的,我很喜欢电影里秋意浓浓,枯枝落叶下女人的侧影。
🌈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来自外在的诱惑干扰少一些,更能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跳舞,比如画像,比如破案,比如而这样的平静下,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执著,会是长久很深远的,如同那个时代,单纯而坚毅。
🌈其实最大的疑问:林因死后,为什么别人认不出死去的不是严华??
为什么?
🌈挺推荐这部剧的,当然不能和众星云集相比,但是,喜欢他昏黄的色调和充满回忆的画面感。
或许错过了一部好片 前半段真的无感
故事铺垫如果更深入一点,人物个性如果再鲜明一些,就更上一层楼了。看过的第二部乌拉圭佳片,前一部是威士忌。
电影节将片名翻译为“爱不宜迟”,觉得更好一些。因为“迟到”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即是“爱不宜迟”。人心的阴暗面里也许都有过抛弃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堪负重,但最后才明白这才是活着的本质,我们必将背负着这些前行。爱是救赎的良药。
冷暴力也算遗弃,一定程度上我也遗弃了爸爸
好辛苦
就是也觉得冷啊
衰老和在生活重压下苟延残喘的疲惫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导演和演员的表演很细腻地把这一切展现出来了。很惊喜的是声音的运用:隔着玻璃的孩子们的打闹声、走神时耳边轰隆隆不断重复并且越来越大像要把人吞噬的扇叶转动的声音、城市的夜晚回荡的风声和机械声。人老了以后像一条家养犬,等着投喂、因为怕走丢而不被允许出门、被遗弃后等在原地一动不动等待家人来接、睡在门廊上。和《困在时光里的父亲》处于不同阶级但同处一种生命状态,大概不存在有尊严的老去这回事吧
堵死我吧
摄影挺特别的。情节比较单薄,其实拍成短片就够了。生活就是能把人逼迫至此啊,遗弃老人或是儿童都很多,看着伤心,说起来我小时候就很怕跟我妈去人多的地方,总觉得她说去买个什么就不回来了= =
完全不知道哪里打动了我。但就是打动了我。
极其精准 搁first上能拿100个奖
虽然拍得有点拖沓,但还是有感触,家里的老太太和怨着却始终照顾着的父亲,不离不弃,想想有点感动
南美的女人五十,细节极其打动,真生活。
@清影 每一个下一秒都蕴藏着不幸的生活,也无法轻易将你丢下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留白过多,以至于有太多的可能性而破坏了本身的美好。
父母永远都是在原地等你回来的人
睡着了
類似於《楢山節考》的養老問題,時代進步了,子女也沒有那麽狠了。
非常欣赏这种故事,克制,不滥情,对于反映老人生活的作品来说,难得如《爱》和《女人四十》。导演的感知非常细腻,突出强调三种声音来体现女主的情感变化:雨声(日常照顾生活)——店牌转动声(遗弃父亲时)——风声(找到父亲时),女主的无奈与“恶”,以及周围人的善都恰到好处,浅浅的忧伤与希望
遗弃那段的处理挺喜欢的。总的来说还是中规中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