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木许开始拍大片子了.贾木许开始较真地想要说点什么了.贾木许开始让一部分原本喜欢他的心生距离甚至畏惧了.《极限控制》,是一部抛弃了特效与功夫等保险可看元素的MATRIX——这样说当然极其偏颇——但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不能不叫人兴奋.《极限控制》也可以是一把尺子,一条试纸,它试的是:你真的喜欢贾木许吗?
或者说,你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
你喜欢他的什么,又不喜欢他的什么?
你是喜欢作为一种趣味或者说情调的贾木许,还是潜藏、游离在这些之后之外之间的这个人内心的敏锐与满脑子的胡思乱想?
这一连串的问题大概只能让人更犯迷糊.还是先回到影片.就我看过的范围而言,这是贾木许最大的一部片子.大,当然不是指制作之大.而是说,导演的野心之大,诉求之大.不能说贾木许没有大过(如《离魂异客》),这不是他第一次去触碰世界或者说生活的本原这个命题,在他之前的作品中,这个命题多半是信手拈来,点到即止,柔化为一种可以让人审美可以欣赏的意境,进而命题也就随之消弭,追问戛然而止.作者保持了含蓄或者说自我隐藏,观者也获得了愉悦,更重要的是,安全.观影对体力脑力的消耗不会太高,也不会被作者逼问到死角不得逃脱.其实贾木许一点也不晦涩,这是因为,他始终是幽默的,这种幽默相当含蓄,但贯穿始终,在每一个细节里头,成为一种质地或是底子,完全没办法把它切分成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的桥段与安排. 这种幽默让观者获得了会心或假装会心一笑轻松跳离的机会,而不必深究于幽默下的意义追问.同时贾木许又意味着一种标志性的风格,标志性的美学,标志性的情趣,仅仅是摇滚或爵士音乐响起,简洁、景深控制严谨考究的画面出现,人物摆出这样那样别有意味的POSE,以及那些看似重复实则微妙相差的细节,就足以令人置身于特定的境界之中,直接抵达愉悦——由此又能完成之前所说的"轻松跳离",与"晦涩"保持安全车距.可是贾木许又是实实在在的严肃着的,说是晦涩也不算过分.这还是因为他的幽默,这种与生俱来近乎骨子里的幽默,成为他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独一无二的语言.他的严肃与晦涩无处不在,如同幽灵一样潜伏在一切看似无聊、琐屑甚至逗趣的作品细节铺陈之中,令你若有所思,却又没法聚焦一点,获得头绪,不得不在影像流动的同时随之漂浮,直到影片结束,累积一些莫名而难以述说的情状,品之不得其味,挥之不去其影.也许东方式的禅机曾经启发过他,但最终的呈现却是彻底西方的睿智与通透.我们也许可以将贾木许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品式的,片段式的,高度趣味化情调化,简洁,相对单一甚至封闭,整体紧凑精致剔透,令人一见则喜爱不释手.这一类能够装下他大多数的作品,如《法外行走》《咖啡与香烟》.而第二类,也许只有《离魂异客》,最多再加上《破碎之花》.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类,《极限控制》,作为第二类的发展和蜕变结果.《离魂异客》与《极限控制》的差别在于,虽然它也是在触动终极与本原,虽然作者也在其中较真地要说点什么,虽然它也复杂乃至晦涩,但它还不够大,或者说还不够专注、系统,更要命的说法则是,它太美了,太诗性了.极美则至轻,灵动则飘忽,它的美就像导演赋予观者的凌波微步,一路晕着嗨着醉着就安然逃离了追问现场.《极限控制》的摄影,是杜可风.在创作纪录片中,贾木许开玩笑地谈到与杜合作让每一个镜头都很麻烦.于是我们看到此片的影像将贾木许一贯的简洁发展出了一种特别的"饱满",这个饱满的实质,也许是导演与摄影的互相妥协.场景与空间的相对静止、稳固,是杜可风向贾木许的妥协.而暧昧、不甚分明、光影色彩鲜美流动的柔和画面,是贾木许向杜可风的妥协.《极限控制》的本原性,既指向我们身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也指向电影乃至整个艺术.当剧中身穿PRADA的名媛借着老电影情结泄出"DREAM OR FILM"的天机时,我们不难窥见贾木许本人的某种基本态度.当然,我相信,更多人还是更欣赏贾木许那种信手拈来哀而不伤的安全的严肃,你可以选择置身事外,也可以选择略一沉吟转而忘却,就像《咖啡与香烟》结尾处那个在“对于这个喧嚣的世界,我已死去”的歌声中怎么也叫不醒的老头,大多数人还没等及看到这里,就已经在影片那漫长而琐碎的对话中睡着了.真美.我为此而遗憾.
Jarmusch的這本片子,在我看來,是一則寓言,也猶如一樁禪宗公案。
刺客,深居簡出。
日復一日,喝著同樣的兩杯espresso, 聽著陌生人同樣的對話,交換火柴盒和點滴訊息,然後繼續上路。
日子如同他每日修煉的太極短式,平淡枯寂,波瀾不驚。
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就隨遇而安。
終於一日,風起,劍出鞘。
人生,其實亦如是。
從一地到另一地,看似簡單重複,而動物本能般收取過濾相關信息,有時蜇伏,有時躍起,有時轉向,回頭看樣樣自有真意。
它像一列你偶爾登上的火車,不知沿途風景如何,你只有繼續,行至雲深水窮。
接近內核的時候,一切會瞬間透徹澄明。
Jarmusch這本片子,也是對王家衛的致敬。
經歷風塵滄桑的杜可風,鏡頭運用得隱忍而流暢。
Boris的音樂。
那一小段掠去人靈魂的flamengo。
“要參透人生真諦,那麼去看墓地。
到最後一日,我們都是一小捧塵埃。
”等著看今晚記錄此片拍攝幕後的紀錄片"Behind Jarmusch", Léa Rinaldi在Sevilla跟班拍了三天。
因为一贯的感官刺激需要本人很喜欢看好莱坞大片,至少是悬疑片。
今晚看了这部控制的极限,比较喜欢。
对比前几天刚在影院看过的2012,感觉好莱坞大片就像是个笑话。
这部片子很对本人胃口,基本不对话以及没有表情的罗圈腿杀手,每天似乎不睡觉只是清早练一段气功说一句“阿弥陀佛”,根据火柴盒里字条的指示逐步深入的接近目标,每次都约见一个神经质的接头人继续他的旅程,接头人每每都要说一段废话——这些废话之间的情节其实是有联系的,比如吉他的话和墨西哥人、司机车上的口号,日本小妹妹关于分子的看法针对杀手莫名其妙的就进入了戒备森严的“基地”之间的联系。
清冷的氛围,大量静止的和空镜头,给人特别的感受,再配合恰如其分的后摇音乐,影片渲染得很不错。
从影片整体的理念来看,导演希望灌输的就是金刚经里所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这部电影或多或少是来试图解释佛法的,至少杀手本人表面上就是一个佛学实修者的样子。
虽然从佛法的深度来看电影还有些没说透,但是已经难能可贵,一路上的对话,包括杀手前后在博物馆里查看的艺术品,而最后被杀者与杀手简短的对话——凭借想象进入基地,或者杀了我也不能破坏这啥啥,就是一次存在于现象之间的直接交锋,作为存在本质的言说者杀手杀死了 固执的现象代言人的隐喻,正是反映了导演力图突破表象揭露存在本质的尝试。
当然,从纯粹佛法的角度来看,存在与现象之间本无实质差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导演未能表现,我认为这是他认识上的一点不足,所以我总体看这导演在佛教符号的瓶子里装的存在学旧酒,且没有上升到海德格尔的高度。
这样的电影较之感官刺激的好莱坞大片还是有些高度,当然对于各类电影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是在宣泄之余还能感受到导演编剧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自己思想的火花,也未尝不是一桩美事。
片名叫《控制的极限》,实在是测试你忍耐的极限。
片子有两种:故事性的和意象型的。
不幸的是,我是一个习惯把电影归为故事片的人,所以越看越糊涂,看完了更糊涂。
原来这是一个意象型的片子,意识流,这种片子你不看大量的介绍和影评,基本看不懂。
本片导演剔除了故事性,一切的角色都是不同意念的代表,在构筑一种文化冲突下的矛盾,手法是艺术爱好者诚惶诚恐的接头、被绑架和杀掉。
展示它,并表达导演深藏的意图:弘扬自由的艺术理想,干掉现实对艺术的束缚。
表现的手法,主要靠被宰的老大说的最后一段话“你以为杀了我,就能干掉现实吗”。
如果换成“你以为杀了我,人民币就能战胜美元们吗”,那么电影主题就成了“世界两大国货币战争”了。
主角是《鬼狗杀手》的配角,这次转正啦。
主角接到任务,干掉一个代表现实约束的老大。
主角前后与艺术家、电影爱好者、音乐家、舞蹈家、科学人士接触交换情报。
最后莫名的进入重兵守护的别墅干掉了老大。
从故事性的逻辑上来说,好多不合逻辑。
看别人的影评得悉,导演就是要拿掉这对电影艺术“控制的极限”,只留下艺术。
镜头很美,美工、服装都很到位,那位西班牙舞娘,跳的真好。
对白不多,装酷到底,味道真的很赞。
没这点我早看不下去了,片子沉闷,确实碰触到了我忍耐的极限了。
控制的极限2009年,美国独立电影宗师吉姆·贾木许拍摄了一部鹤立独行、让别人无法复制的电影《控制的极限》,有人说此片是讲艺术和现实的对抗;有人说此片是讲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对抗;也有人说整部电影其实就是杀手男的心灵之旅;更有人把此片看成一部充满寓意的魔幻片,认为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幻觉,并对影片中出现的人物、道具、情节一一剖析,解密其中的暗示、寓意,比如:杀手从未和接头人之外的人(即现实世界)发生关系,杀手拒绝了手机(外界沟通工具),杀手“用意念”进入了BOSS老巢。
当然,这些人物也都是幻觉的一部分,这也是裸女为什么能无处不在的原因。
你得承认这是一部很有张力的影片,容易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当你无所适从的时候,我对《控制的极限》的另类解读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面对一个复杂的方程式,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习惯用特殊值带进去,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读这部电影,这种方法同样奏效。
我取的特殊值是:这部电影是反霸权题材,杀手男的终极目标就是杀死美国驻外的情报机构首脑,向美国的霸权主义示威。
有了这个特殊值,电影里所有的谜题顿时迎刃而解。
1、较量双方的实力对比电影开篇就是雇佣杀手,奇怪的是,他们不谈佣金,却对杀手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与杀手接头的人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国家,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无论是杀手方还是被杀方,其财力、物力、人力都十分雄厚,其势力几乎遍布全球,无所不在!
所以,片中反应的绝不是个人恩怨,也不可能是帮派之争,黑手党算是大的帮派了吧,但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只局限与意大利、美国等地方。
因此,除了美国的情报机构和世界反美反霸权势力具有这样实力外,你还能找到更合适的目标吗?
有人说影片讲述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在计划一桩罪案,他一直谨慎地把握着和法律制裁之间的界限。
在整个过程中,他不信任任何人,他的目标也没有暴露,他始终游离于专注和恍惚之间...... 这简直是胡扯!
2、杀手男为什么不停地转移、接头?
美国情报部门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杀手男如果直奔目标,必然会引起怀疑,他不停地转移、接头,目的只有一个:迷惑对手。
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钟爱电影的白衣女子还是暴露被抓。
3、众多的单线联系人杀手男和众多的单线联系人接头,这些联系人有中,有谨小慎微但热爱音乐的中年男子(路伊斯·托沙 Luis Tosar 饰),有打扮出众酷爱电影的白衣女子(蒂尔达·斯维顿 Tilda Swinton 饰),有醉心波希米亚文化的老人(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更有沉迷分子学的神秘东方女性(工藤夕贵饰)。
他们和杀手男分别谈论了音乐(提琴男)、电影(白发女)、科学(日本女,当然《神秘列车》里的女人,老了)、波西米亚(即流浪,John Hurt演的老杆子)、迷幻药(墨西哥男)。
这些人国籍不同,身份、职业、性格、专业相去甚远。
这些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甘心情愿加入刺杀行动?
是发自内心的对霸权主义的憎恨,把这些人凝聚到了一起。
4、不时出现的直升飞机和白鸽直升飞机每一次出场,几乎都有白鸽出现。
白鸽代表着和平和自由,可是飞机的出现,惊扰了白鸽,打破了宁静与和平;在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中,直升机的出现是那么的不合时宜,那么的令人厌恶,因为它代表着掠夺、战争与罪恶!
小男孩看见飞机,没有丝毫的惊讶,指着飞机道:那是美国人。
真是意味深长。
5、其他一些细节杀手男永远只点两杯咖啡,在无聊的时候练习太极,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即使裸体的美女在他身边,他依旧作怀不乱;唯一一次表现出微笑,是在一个排练大厅欣赏长段的歌舞,听着优雅的琴声、深情的歌唱,看着优美的舞蹈。
杀手男为什么会这样?
可以设想一下,杀手男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钟爱的妻子,可是,他的妻子却在一次空袭中丧生了。
排练厅那一幕,勾起他对曾经美好幸福生活的回忆。
所以,杀手男永远只点两杯咖啡;所以,杀手男可以对近在咫尺的裸女无动于衷;所以,杀手男可以不计报酬,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刺客!
接头信物始终是红色或绿色的火柴盒,是否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呢?
杀手男为什么一定要用曼努埃尔 塞维利亚诺的琴弦勒死美国情报基地首脑,必有其用意;可惜我孤陋寡闻,对此人竟然一无所知。
学识广博的朋友不妨为我做个补充。
杀手男如何进入情报机构基地的?
当然不是依靠什么意念,不过是导演也不清楚,或者已无关紧要。
裸女的雨衣、裸女的尸体,说明裸女暴露了,背叛了,被处死了。
是在告诉杀手男,你安全了,你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吧。
于是,杀手男扔掉压抑的深色西装,换上颜色鲜艳的休闲服,融入到人流之中。
我的另类解读是否靠谱,有待大家去玩味探讨,但吉姆•贾木许这部《控制的极限》无疑是成功的大作,不仅对影片中人物的控制达到了极限,对电影观众的控制也达到了极限。
难怪有人说:如果你能坚持看完这部影片,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修炼。
《破碎之花》真的是当年的一个惊喜,不过当时没觉得,只是认为吉姆·贾木许 Jim Jarmusch也可以那样行为。
《控制的极限》的他重返套路,仍旧那些老东西:反戏剧化的叙事,慢调的节奏,碎片式的结构,对静物嗜命样表现,静止般的表演,除了杜可风加入了少量自己的风格镜头,一切都还是老贾的东西。
另外挺喜欢影片中电音吉他的运用,好像任何形式的音乐都能通过一种形式作用于他的作品。
如果你是他的追崇者,不会令你太失望,即便你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但与那些杰作相比,只能说维持基本水准。
好像他的每次转变都会获得更广大支持,第一次走回头路手不受待见还得静观。
“The Limits of Control”这个名字其实挺玄妙,我个人觉得更多是贾木许松弛而无力的表达。
就如同他自己说过:“有人像希区柯克,不容外务干扰故事进行,每个镜头都预作计划。
但他自己就说拍片无聊死了,因为早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反其道而行,我控制不了的东西会变成电影的一部分。
” 主演科特迪瓦裔演员伊萨赫·德·班克尔 Isaach De Bankolé第四次与贾木许合作。
因为Astro Boy失约法国院线,所以找了这部贾木许的新作,看完就一直琢磨,琢磨的脑袋疼,还特饿,最后也没搞懂。
总结起来这就是一部闷骚的电影一个鼻孔占半张脸的男人去完成一个什么任务,经过几趟火车,任务完成,回家,就这样,电影里故事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像,西服,火车,火柴盒,咖啡,裸女,太极, 透明雨衣电影里每一个镜头仿佛都在说话,刻意的构图,强调情绪的特写,极度深入心理的音乐,这些元素让这电影实在太让人困惑,我每次看电影都会有很强烈的感性情绪,只有这部没有,因为他太抽象了看到最后的字幕,愕然发现摄影杜可风,好吧,难怪,每个镜头都像刻意画出来的,静物的排列不规则但符合美学观念,杜可风好久不见,太想念这些富于想象力的镜头了,王家卫没有他失色很多音乐,电影的音乐很好听,但很极端,有点电子乐和摇滚的结合,音乐很适合电影的情绪,里面的人脸都是很冷的,或是没有表情的,台词也很少,音乐就成了表达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配乐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在普通电影里演员该做表情的时候,这部没有,完全靠听觉,然后制造或悲伤或恐惧或孤独的心理活动。
看完电影出来一个老太太抓着我愤怒的说,他为什么要杀了他,不明白,然后周围几个人小声对同伴说真是奇怪的电影,现在明白为什么艺术片可以在欧洲活得这么好,片子很闷,但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睡觉,好吧,我又被法国人的小资矫情熏陶了谁看了电影麻烦给我讲讲,我脑子转不动了,意象太多,琢磨不过来了
每当在与人相处时遇到麻烦,不知如何处理,我就会翻出贾木许的电影来重温一下,学习他是怎样待人接物的。
因为看贾木许的电影,总能为我开拓出更多人际交往的可能,比如:你我彼此讨厌,却不耽误我们成为朋友;你我谁都不理解谁,但我们可以祝福彼此;我对你如此之好,但如果你不接受我的好意,甚至你恨我我也觉得OK……“人们到底有哪些交往的模式?
我可不可以开拓出更多?
”我觉得这就是贾木许的人生课题。
下面会选取他的几部代表作品来加以说明。
《不法之徒》《不法之徒》,它刺激的片名下其实是个温情的故事。
Zack和Jack两个倒霉鬼因为遭人陷害在同一天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们性格不合,互相看不顺眼,却也无可奈何地一同经历了越狱、互帮互助、最后各自走入新生活的重要时光。
在影片最后,Zack和Jack在岔道口分手,他们直到这一刻还在互黑彼此的穿着,连一个简单的握手都做不到,但Zack和Jack是朋友吗?
当然!
虽然是那个一回想起来就让你骂脏话的朋友。
我讨厌你,你不喜欢我,我们却有缘分一起度过人生重要的时光,也不耽误我们成为朋友,说的就是这两人。
分叉路口的Zack和Jack《地球之夜》五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出租车司机,在这一晚都载到了一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乘客。
选角导演自认为所有女孩儿都希望当上大明星,女孩儿却拒绝了她的好意,说自己只想当个修车师傅;潮流男孩儿遇到刚进城的乡巴佬,他们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还不通,但都给到对方片刻温暖;黑人小伙儿好奇地向盲人姑娘问东问西,并无意冒犯却使得姑娘反感。
他见姑娘补妆为姑娘开灯,被姑娘认为多此一举,他为姑娘减少路费,原本49的车钱只收40,被姑娘认作是一种怜悯。
好像在这一晚小伙子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的,但这又有何妨,告别时他还是诚心诚意地叮嘱姑娘要注意安全;飞车党司机搭载上一位患心脏病的神父,他崇拜神父,很认真地一定要在车里向神父告解,神父却吃不消他的车技,最终昏死在了车里;醉鬼和出租车司机一开始剑拔弩张,谁也不理解谁,却在诉说完各自悲惨的人生经历后和解了。
我实在搞不懂你在想什么,你当然也可以搞不懂我。
你我谁都不理解谁,但我们至少可以彼此祝福。
这就是《地球之夜》五个小故事的共同主题。
总也对不上号的黑人小伙儿和盲人姑娘《破碎之花》这个故事讲的是年老的花花公子因突发事件不得不去拜访他年轻时的风流对象们。
这些女人有的对他余情未了、有的对他心怀恨意、有的对他若即若离,有的对他高冷疏离,但无论她们变成怎样,男主这一趟怀旧之旅再也给不了他当初的感觉,旧时光的美好滤镜被一一打碎。
贾木许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叫《破碎之花》,一个角度的破碎是美人不再,旧梦难以重温,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角度的破碎是男主本人的破碎,就是说当男主寻找这些旧爱时,虽然夹杂私心,但态度是真诚无恶意的,可他的这份真诚无恶意并没被旧爱们看见,旧爱们对男主的态度大多是冷漠无情的,更有甚者大打出手。
所以《破碎之花》讲的不再是温情故事,它主打一个真心被错待。
我对你如此真诚,但如果你不愿接受,甚至你还会恨我,我也无可奈何。
男人的善意被女人误解成恶意,这种无奈不止一次出现在贾木许的电影里,《破碎之花》算是对这一情节最全面、正式的梳理。
破碎的是迟暮的情人们,也是男主自己贾木许还有一部很不温情的电影,这部片子的主题甚至都不是真心被错待,而是——我欣赏你,我爱你,但这并不耽误我杀死你。
它就是《唯爱永生》。
《唯爱永生》《唯爱永生》全片用了99%的内容来用力讲述了两个吸血鬼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贾木许对音乐、阅读、建筑的好品味,也被尽数体现在了这部电影里。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电影结尾处,这两个高阶文艺吸血鬼,他们比人类本身还更热爱人类的精神,在本能驱动下不堪一击,饥肠辘辘的两只毫不犹豫就把利爪伸向了他们最钟爱的人类,也是很讽刺了。
老贾的音乐品味真的绝所以总体看来,贾木许拓展出了多少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呢?
我讨厌你,但也可以和你成为朋友;我爱你,但也不耽误我把你杀了;我不理解你,但我愿意祝福你;我对你有感情,但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不接受。
我看贾木许的电影,觉得他一直在教我松弛。
有一个声音会告诉我说,与人交往的奥义就是允许对方做任何事,他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他是人不是神。
一旦你给对方设限了,就是你在尝试控制人性,人性怎么可能被控制?
一个尝试控制自己的人性和别人的人性的人,他是交不到真朋友的。
我觉得这和我之前接受的教育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
顺序不一样。
贾木许先允许我做人,我做人做得不错,心境就越来越宽容,最后宽容到有点接近神。
而之前我被教育的都是不能做人,必须抑制自己的人性去成为神。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厚往薄来”、“孔融让梨”、“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们的体系里存在着各种能让你迅速成神的“咒语”。
但现在我会去想,这样硬凹成的拥有神的外壳的神,都没允许自我成长就速成为神的神,他们是真神吗?
最后,贾木许的《控制的极限》可以看一看,这是他“人际关系多样性”这条逻辑线上的里程碑。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遇见人,但人也不再是人,男主遇见的每个人都代表一种灵性的思考,他们分别是音乐、电影、科学、舞蹈、建筑、性爱……,男主,这个把自己控制到极限的异常紧绷的人,在与这些灵性思考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学会松弛,终于放下了对自我控制。
贾木许真的教会了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放下对错,放下控制,当我被允许做一个人,我周围的人也可以安心去做人,我们就都松弛下来了。
“当我来到无法渡过的河流,我感到再也没人能指导我如何前进了——兰波” 看贾木许的《控制的极限》。
一部西班牙风光片+伪犯罪+伪悬疑+伪情色片,你把它当作任何一种类型片来看都会觉得索然无味。
我不想谈让人头大的隐喻有多深刻,使命与剧情一样毫无意义,只有那些闲扯才是生命的本质,那些音乐、电影、科学、波西米亚、致幻剂……
#ICA 好怪的影片,片中暗杀任务作为表象明显不是重点,电影想讨论的也绝不是任务,所以以公路片的形式反推感觉电影可能是对波西米亚精神的一种解构,自律(内在自由)与自由,规则与反叛精神和生活与艺术的对照贯穿整部电影,对比于波西米亚的传统观念影片中的“自律即自由”更像是从康德的哲学角度出发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道德法则实现自由,这与波西米亚的随性和不受约束形成了一种对比。
电影的结尾还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对于这类高概念的作品,对身份的剥离似乎预示着重启人生,这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也可能是放弃,总体感觉还是方式,结果其实并不重要,火车沿路的风景和这一路遇到的人才是。
风格上,明显有着他自己的公路片的特点,角色上则是带有《独行杀手》的设计,慢节奏和角色间的距离感也很熟悉,整体的呈现还是蛮喜欢的。
视听上好多都遗忘了,视觉呈现没有特别不是的地方,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蛮多的,还有重复性的疑问和沉默,印象最深的还是俯拍的规则和太极拳时的消音,那个消音效果太好了,冥想时摒弃一切的感觉。
不过这……打太极说着“阿弥陀佛”这种佛道双修的情况让我想起了郭德纲相声中那个手在胸口画个十字大喊“弥陀佛”的道士。
演员阵容算是很不错,但总体一般
看了三分之二都不知道在讲什么
说的跟多大事儿似的,小秘不错
浪费了超强卡斯阵容,凯瑟琳我多么希望你能美的再有气质一点,肉毒的量该减减了亲。
狗咬狗的领域
看得人头绪千扯混沌一片~~马克的老婆在这戏打哪个牌子的酱油啊???就是为了露一下增加卖点吗???
这么多大牌,都糟蹋了呀。我倒还比较想看片子里的kiss of life..= =....
一般般
离婚好了嘛,整那么多把20亿搞没了!!
马科沃尔伯格+罗素克劳+凯泽琳泽塔琼斯=屌丝跪添高帅富女神舍身坑老公,0分
有些无聊,虽说有许多大牌坐镇,导演不咋滴
哎唷,WTF!
太乱,浪费了这么强的卡司,太差劲了这电影
看得犯困啊
皱眉看完,够烂。
看点有:1.市长的竞争对手巴里佩波表演很有张力2.马克打人动作还是可以的3.娜塔莉很漂亮啊4.人物关系很复杂,这个设定也很高明啊5.电视辩论那段罗素克劳也爆发了一下。。。总之5.5分太少,7分吧,罗素克劳前面好怂的样子
我看过呀
剧情比马克沃尔伯格的大脑更为空洞
真相本身一说开来,很简单,就像麦谷芬了,关键是为什选了他来chasing the goose ,十足的dilemma setting ,七年埋伏的人选。两人演的都不错,Russell 演技更是稳重。
如果以市长的角度来拍摄,会不会显得更智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