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看的,補一下感想。
《上車走吧》說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北漂故事,有結局但沒有解答,北京城居大不易,人生宛若在上車下車之間不斷選擇,今天在這站與某人邂逅了,明日可能便在那站分離,前方只能靠自己去奔。
黃渤貼切詮釋了一個鄉下小伙子的樸拙土氣,為迷失定位而憤怒而無措,為失去一份不成熟的愛情而軟弱而哭泣,然而相較第一次演戲的黃渤的青澀,高虎的角色跟表現在我看來都更具分量一點。
兩人所飾演的角色在城市中一再受到同行欺凌,最終高明(黃渤飾演)決定回老家娶妻生子,不能說他失敗了,他嘗試過,但北京不屬於他,他也不屬於北京;相反地,劉承強(高虎飾演)對北京有著更強大的嚮往與企圖心,或許是美麗的女老師麗娟(陳寧飾演)給他的啟發,又或許劉承強比之高明,本來就更勇於挑戰未知。
同樣走302路線的小巴車掌大英子跟司機大頭大約是所謂的地頭蛇,他們不見得是老北京,可能也是北漂多年的異鄉人,只因駐紮較久的優勢而處處為難劉承強跟高明這兩個初來乍到的「土老冒兒」。
同是討一口飯吃,這兩人顯得格外面目可憎,不僅惡性競爭,甚至不顧無辜乘客的安全去破壞對手的小巴,相反的,強子跟高明卻無法對落單又犯了毒癮的大頭痛下打手。
電影透過刻畫一群市井小民的生活面貌,點出在面對現實困境與壓力時,一個人尊嚴的持守或喪失,有些人失去道德底線(大英子跟大頭),有些人迷惘而掙扎(強子跟高明),有些人隨波逐流(選擇當舞女的小辮子),而扶持強子高明開小巴的剛建哥,或許有過輝煌的歷史,有過某種影響力,而今也必須在一方執法者面前放軟身子扯著笑臉去遵守這個城市的遊戲規則,多少令人唏噓。
然而,導演雖有意無意點出人性的可憎可惡可悲,內在本質還是傾向擁抱希望的,結尾劉承強站在天橋上看車水馬龍的街景,在陽光下露出了微笑,他對這個城市懷揣的夢想不曾消失過。
P.S.〈和自己賽跑的人〉這首歌很加分,我因此跑去youtube聽李宗盛的演唱會。
2015.8.14
《上车走吧》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一曲充满情感的人生交响乐。
这部影片以其细腻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表演和卓越的技术制作,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共鸣。
影片的情节设定巧妙,通过对两个年轻人在城市中打拼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当代社会普通人的奋斗与挣扎。
每个细节都透露出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与无奈。
电影的主题与基调更是深入人心。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基调既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禁为之动容。
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真实而生动,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尤其是两位主演,他们用自己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技术层面,这部电影也堪称佳作。
导演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剪辑,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十分出色。
配乐也恰到好处,既有动感的音乐为影片增添活力,也有抒情的旋律为情感渲染加分。
电影摄影和制作设计也充分展现了导演的才华和用心,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然而,即使是一部佳作,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在特效方面,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在某些细节上仍显得有些粗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体验。
此外,部分对话也略显生硬,缺乏足够的自然流畅感。
电影里出现数次的中央电视塔镜头,航天桥立交桥。
1999年的航天桥,西北角赫然三个大红字核二院。
西南角是一排小饭馆和部队大院,西南角再往南点就是中央电视塔,那时的电视塔下还是一片无比拥挤混乱的城中村。
东南角是华融大厦和国税局。
东北角就是片中结尾时丽娟上班小强送水的光耀东方,那时还叫金玉大厦。
那年的我还没上小学,如今一晃已经二十五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好想回到那年去看看那年的航天桥,那年的北京,那年的人。
人总要生活 这部影片给我很大的感触 有些人活着 为了活着放弃了理想 有些人活得潦草 却尚有些苦涩的趣味 有些人更好地活着 放弃了尊严 却不知道还会不会哭笑这些肤浅的表情 不知道是社会残酷 还是人残酷 总之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艰难的抉择 像里面陆老板说的 没有过不去的坎 总归会适应的 或许没有对错 出卖尊严只不过是想活的有尊严 萎靡龟缩也只是对现实愤恨的低吼 他们都是这个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当权显贵眼中他们的命运是可以随意摆弄的 这只是一部电影 我们都知道 当今中国这种现象有过之 农民不可笑 经常使坏的大头等人不可恨 风尘女子也不可耻 他们都是为了生活 怪只怪他们永远不会存在于中国金字塔的上层 不管那些CCAV什么的什么文艺什么的怎么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总之生活的艰难是不能摸擦的 人民的痛苦在与日俱增 生活 要么忍 要么残忍
看完电影之后查询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是未来的影帝黄渤的第一次出演电影。
当年来自青岛的帅小伙应导演的要求找一个长的不那么帅、会说山东方言的小伙子一起演。
高虎推荐了黄渤,结果黄渤寄了一份“照骗”,高虎一再保证黄渤本人比照片难看,才有了影片里可爱的两个小伙子。
这也就成了黄渤北漂的第一步,和电影里的明子不一样,黄渤选择在北京留了下来。
现在再看似乎命运像个大玩笑,两个人的命运恰好与电影里颠倒了过来。
再说电影本身。
两个从山东老家来到大城市北京的老冒,那个年代的北京远没有现在的开放包容与现代。
外地人被嘲弄地叫做老冒,这应该是句北方方言,全称是土老冒。
大头和英子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抢生意、背后捅刀子。
放在当下,不过是换了衣服换了地点,哪里都有英子和大头。
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只是为了讨生活。
强子、明子、小辫子以及丽娟代表着底层小人物的几种不同又典型的状态。
强子带着不服输要在北京闯一番天地,虽然他意识到自己在阶层上与城里人有差别,但是他想着是努力缩小阶层,在北京立足。
这也是如今千千万北漂的写照,为了一间房一口食或是一张北京户口,在隐忍在踏踏实实的努力。
明子在北京碰了壁,经历了爱情又败在了现实,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照顾父母,结婚生子。
并没有谁对谁错,明子和强子代表着两种选择。
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之后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人都可以去自由的想象。
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勇气,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
小辫子是简单单纯的女孩子,最后坐上轿车离开,与明子哥的道别,与第一次亲吻明子哥一样,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
小辫子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这车水马龙霓虹里的一份子,她选择了最快的一条捷径。
她还只是初次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从开始被小流氓调戏一个人背着哭到主动亲老板,小辫子日后才会知道这个城市不止繁华还有背后的复杂。
丽娟渴望纯真却又疲于奔命,她也是在不断的选择,努力的活在北京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她同样是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坐小巴车,努力换更好的工作,被英子欺负了也只能说一句我不坐了行了吧。
上车走吧,每个人都在人生这个旅途里上不同的车走不同的路。
第一次是高中时看的,电影频道又多次重放;于是《上车走吧》也就成了自己心中一部经典电影,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我就喊出来,这不是那个中巴卖票的嘛!
但现在看黄渤已经没有当时的羞涩,但相比我却更喜欢之前的他。
斗转星移,自己也随着成为了一名北漂;同样,当时来北京的目的同那哥俩一样,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匆匆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娱乐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几年生活洗尽铅华,繁华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属于自己?
每次透过橱窗欣赏展示的商品,忽而觉得自己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
每次走在街上,听着周围操着各色口音的过客,有的早已饱经风霜,有的人神色间充满倔强,有的话语间仍天真无邪...我想:长时间呆在伟大的首都,它能够轻易的将你的情绪和性格玩弄於掌间。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苦涩和辛酸又有几人能知,至少皇城根下的那些八旗遗少们是不知道的。
重新领略影片,片中曾经陌生的画面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生活的地方。
亮马桥的车站,自己也无数次的在那里等公交;隔着天桥,远处就是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
幻化成梦境,自己这边就是老百姓的简约生活,远处的长城饭店就是北京奢华生活的剪影,但横跨的天桥早已不见踪影。
片中的歌曲一直激励着我,《和自己赛跑的人》,一首不算热门的歌曲;K歌时,与一位即将远赴欧罗巴的朋友同点此首,别人不解,我俩相视一笑,滋味不言而喻。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
黄渤,《疯狂的石头》里面的黑皮,这里的板儿带,这个家伙。
我对他有点看好,一定能火了!
我这个人别的没有,眼力还是不错的,那年,是92年吧,皮埃罗还是愤青的时候我就看好他了,就火了吧,而已火的已经快不火了,呵呵!
一晃眼20多年过去了!!!!!!!!!!!!!!!!!!!!!!!!!!
:!!!!!!!!!!!!!!!!!!!!!!!!!!!!!!!!!!!!!!!!!!!!!
…:!!!!!!!!!!!!!!!!!!!!!!!!!!!!!!!!!!
:!!!!!!!!!!!!!!!!!!!!!!!!!!!!!!!!!!!!!!!!!!!!!
…:!!!!!!!!!!!!!!!!!!!!!!!!!!!!!!!!!!
:!!!!!!!!!!!!!!!!!!!!!!!!!!!!!!!!!!!!!!!!!!!!!
…:!!!!!!!!!!!
重温了这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北京街头还有小公共、豆瓣也还没诞生的影片。
剧情很简单,以现在眼光来看甚至可以说过于青涩老套,所以看到很多友邻评分基本都在2、3星,一点不觉得稀奇——没有一点与片中生活的交集,只看剧情自然很难共鸣。
不过从一个北京本地人的立场在二十年后再看这部片子,就是满满的回忆和亲切感了,即使剧情与技术层次不够高水准,也不能打消掉我对这部片子的偏爱。
感谢管虎导演近乎完全的街头拍摄,保留了世纪之交时北京的模样。
作为影片叙事背景的302路小公共,是我小学时候往返于奶奶家和自己家每周都要坐的,蓟门桥-燕莎,横贯北三环,并且恰恰经历了这部电影展现的那个时间段,可以说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交集。
作为亲身经历者同时又是公交爱好者,很容易看出片中一些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在此列出一二,权当另辟视角,并没有责备批评之意。
第一,北京人从来不把小公共叫小巴,从乘客到司售到媒体,从八十年代诞生到奥运前夕结束运营,就是叫“小公共”(此处“共”字会有个弱儿话音),影片中一直喊着小巴,即使大头和陆建刚这种街头老混混和老炮也一口一个“小巴”,听起来真是刺耳。
可能是为了全国观众都能接受才叫做“小巴”的,却丢失了一种在地感。
第二,影片中屡次出现大头边喝啤酒边开车的镜头,这也过于彪悍了。
虽然当年小公共运营秩序混乱,违规现象多发,无非是不准点发车、压大公共、乱截头乱并线、开斗气车、甩客、超载这些,这么赤裸裸地当着乘客的面喝酒,着实也是没有的。
大头不仅酒驾,还是个瘾君子,开车时候都能犯瘾,这在现实中也很难说是存在的。
有趣的是,片尾还致谢了巴士公司,说明巴士公司应该是知晓拍摄内容和过程的,并且提供了道具车。
当年巴士公司也真是心大,如此“黑化”自己旗下的小公共,竟然无所谓。
说到道具车,也是很真实的,直接从302小公共找的车,刘承强高明和大头大英子的两辆红叶BK6590H,就是当时302小公共的主力车型。
影片末尾曾经管大英子叫姐姐帮她喊过票的送水年轻人所在的开往黄村的901小公共,也是无比真实的,因为是远郊线路,车身涂装是白底红条,不同于市区线路的白底蓝条。
道具能做到这份上,令我等公交爱好者感动不已。
这些年的影视作品,但凡涉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无论公交铁路还是航空,很难有准确无误的。
说从北美回国,客舱也是宽体机,落地时的外景镜头出现了个飞不了长途航线的窄体机,类似的非常粗糙随意的素材剪贴经常出现在国产影视剧中。
第三,片头就说主角二人是98年夏天来到北京,但以影片36分钟-39分钟间出现的718路金龙XMQ6100SL“色狼”和300空调/830路BK6820KLPG“蓝蛤蟆”这两种99年才投入运营的车型来判断,98年这个时间点选的不恰当,哪怕往后推一年,让主角二人99年夏天来北京就完美了。
第四,跑小公共也是个辛苦活,早出晚归。
早晚高峰是客流量最大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挣票款的时间段,再懒也要把晚高峰跑完才能收车啊,而我们的主角收车回城中村却总在天色乍黑之时。
他们租住的洼边村在现在的奥森公园南门附近,302小公共的西端终点一般是人大、黄庄、中关村,东边一般是农展馆或团结湖(小公共和大公共终点不一致,更随意一些),无论从哪边终点空放回洼边村,都得至少半小时,这样推算两个山东小伙夏天19点多一点儿就跑到终点了,空放回家顶多20点,下班也未免早了点儿,既然来北京是为了多挣钱的,这可有违挣钱的精神了。
就我自己的乘车经历来说,即使20点多也还有很多302小公共在运营呢。
第五,刘承强开小公共带丽娟兜风,直接开上了长安街。
我没有搜索到当时的法规和条例是否允许非运营小公共上长安街,但凭不太靠谱的记忆,似乎不太行。
到2000年9月,长安街就彻底禁止小公共通行了,即撤销长安街上的小公共线路。
2000年以后,由于小公共发生了一系列恶性事件,外加月票无效的6、7、8、9字头专线、空调线路开行越来越多弥补了运力,小公共变得不再那么受欢迎了,北京市也籍此对小公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将依附于大公共的临时性小公共线路逐渐取消,变成几十条有独特走向的“小”字头线路,定时定站,像大公共一样。
所以,即使高明没有回老家,他们的小公共也干不下去了。
他们没有北京户籍,没法升级为巴士专线线路或“小”字头的司售。
而大英子的送水“弟弟”,也去跑由西三环开往大兴黄村的小公共了,这个变化几乎完全反映了现实——北京市政府对小公共的治理是由内到外的,郊区线路撤销的比市区晚一些,302跑不了了,去跑远郊区线,合情合理。
不知道剧本写作时就考虑了这个实际因素还是巧合,总之这个前后剧情衔接冥冥之中透露了时代的变化。
这不能算作影评,只是一些以个人的公交爱好者视角出发的质疑和感触,一些边角料,不喜请轻喷。
大概是在一周前的某一天,我中午起了床,习惯性地打开电视,一阵换台,突然看到央六闪过一个熟悉的片段,定睛一看,是一部很久很久前看过的电影——《上车,走吧》。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大概还是在高中,当时觉得女主角非常具有成熟女性的魅力,很吸引人……于是,勾起当年情怀,恰好影片也刚刚开始,便慢慢品味起来,没想这一品味,竟有了更多感受。
电影的导演是第六代:管虎;主演是:高虎、黄渤、陈宁和孙逸飞……这些现在已经颇有名气的电视剧演员,在90年代末刚刚出道时还无人知晓,而当这些人先后成名后,就几乎都再没有再拍摄过电影,包括管虎。
这部并未被多少人注意的电影,当年还获得了2001年中国电视电影金鸡奖。
梗概:90年代末的一天,山东农村的刘承强(高虎)和高明(黄渤)俩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
在建刚哥的帮助下,他们成了北三环路上302沿线“小公共”中的一员。
强子聪明、有上进心,负责开车;高明土气、拘谨,负责收票、报站。
初来乍到,他们常受同开一条线路的大英子与“大头”欺负;挣扎很久,在他人点拨下,他们开始用老家山东话报站拉客“上车,走吧”;这一轻松有趣的方式真地打开了局面,吸引了不少乘客;嫉恨的大英子和“大头”先是举报他们没有准运证私自营运,又将他们的车做了手脚,结果车毁人伤,恩恩怨怨最终两败俱伤,一方进了班房、一方没了生计。
影片的另一面展示了这两个人的感情生活。
高明一早结识了在朋友店里打工的四川妹“小辫子”(孙逸飞),他们的感情发展很快;后来“小辫子”不愿做既苦钱又少的服务员,去KTV做了小姐,傍上大款后两人分手。
而强子对常坐这辆小巴的一位漂亮都市白领丽娟(陈宁)产生好感,丽娟是一名给老总们教授英语的教师;丽娟最开始排斥这个打工仔,但强子的朴实善良慢慢拉近他们的距离;最终在强子明显表露出爱慕之意时,丽娟很现实地婉言拒绝了他。
高明受不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强子继续留在北京,不停地换着工作,寻找着未来;丽娟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她不再乘坐那部公共汽车,当然强子也不再做司机,他们的距离更加遥远。
影片的最后:强子到丽娟所在公司送饮用水,丽娟发现他下楼,追到窗口,看见强子站在建国门的人行天桥上,微笑着看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当年他也开过的302路公共汽车……这时画面切回到影片开始时俩人离开家乡的场景,画外音说道:“1998年7月4日,我和高明离开了生长了20多年的家乡,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我们是悄悄走的,没有告诉任何人。
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当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记忆:强子载着丽娟出去玩,丽娟的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善良质朴有趣而又有点腼腆的男人……晚上,他们开着车行驶在北京的夜色中,凉爽的风从窗户吹进来非常宜人,强子对身旁的丽娟说:“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而这种话也同时出现在高明口中,他说他小时候奶奶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说可以赚着一把钱去大城市到处逛……结果变成了售票员。
当在车上强子与丽娟含蓄表白的时候,丽娟沉默了,强子马上说:“我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我没必要异想天开”……丽娟用“我一直拿你当我的弟弟”来化解尴尬……其实每天跟交通局长那些城府之流接触的丽娟对他也非常有好感,因为她说过:“你跟其我认识的其他男孩不一样”,强子有着已经被社会污化了的大部分人所没有的善良和质朴,但为何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穷打工的,他跟她是两个世界的人。
当涂抹着浓妆成为坐台小姐的小辫子将站在夜总等待她、为她送饼干的高明报以冷待后,朴实的高明痛苦地借酒消愁;终于,车毁人伤后小辫子向他提出了分手……她遮住了高明的眼睛轻轻吻了他一下,含着眼泪说:“对不起,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然后回到轿车中与她傍的大款再接吻……之后,高明选择离开这个让他悲伤的城市,回到农村娶妻生子,过跟他父辈一样的日子……他的一切梦想,一切尝试与努力,都被这个处处碰壁,处处让他绝望与寒冷的城市,残酷地打碎了。
在高明走前的那一夜,强子跟高明被北京当地的城里人带去了酒吧,北京哥们在酒吧弹起了吉他,唱起了那首:“和自己赛跑的人”……他们喝了很多酒,车没了,他们步行在北京的大街上,无助异常……他们互相逗着对方,“北京是你的,不是我的”,“不不,北京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们学说着北京话,取笑着广告牌上代表着城里人的美女,然后又用家乡话说出了那句:“上车,走喽!
上车,走吧!
”感觉:重赏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震撼,而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刻感到的是一种共鸣,一种只有在陌生城市漂泊的外地人才能体会的共鸣。
“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短暂的自豪感,虽然长夜过后迎来的依旧是残酷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许是想拍一部励志的电影,因为最后刘承强留下来了。
但看着他站在天桥上望着下面的小巴,我分明看到了一种无奈……两个世界的人?
小辫子其实与高明并不是两个世界的人,她只不过是个有钱人养着的坐台小姐,但她需要的物质生活,高明没法给。
电影中充斥着流氓,从踢门查暂住证的公安到地头蛇使坏的地痞,一个个欺软怕硬,以貌取人的生物链流氓,这确实不是他们生活的世界。
今天还看了一篇愤文《愤青狗眼看上海》的文章,虽然作者愤世嫉俗,但还是毫无掩饰地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自己是什么阶层的人,如同那部电影,虽然电影中是两个来自农村的打工仔,但我感觉,在大城市中,我跟那些每天送水、快递、跑业务的外地兄弟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同样挣扎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金字塔的最底层……陌生的城市永远让你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种种的愤怒与迷惘,种种的苦楚与伤感,看着街上匆忙的人流,好象都和自己无关,是一种很难说出的、无法被城市接纳的感受。
我也总结出来一些道理:我没有必要再去打肿脸充胖子。
如同文中言“青春不是赌注,辛苦赚的钱也不是用来做毫无意义事情,还在漂泊的我没有资本去挥霍金钱与青春。
”我甚至一度想过:“我必须离开上海,离开这座充满浮躁、物欲与不现实,并一次次让我崩溃的城市……我想去心中的文化圣地……北京。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解脱。
但,那只是我理想主义的妄幻,可这种失落真的并不是百分百由哪个城市造成的……我去北京,但那只是从“海漂”变成了“北漂”,除了精神层面“文化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的归属感外(当然,我很在意这些),面对着现实中的柴米油盐这些生存的问题,我的陌生感又能少多少呢?
……我想,只有当一叶孤舟停止漂泊的那刻,才是成为主人的时候。
PS:我又想到了一部老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外来者……这些元素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连条当地的狗都看不起你。
王启明刚到美国,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看到加油站是一个北京人,便去求助询问他要不要打工者,但却是被一顿胖揍,那个北京人说:“你们在国内当惯了爷爷,当惯了艺术家,到了这里不拉小提琴改刷碗不习惯吧,我在这儿也是天天当孙子,但白人不敢揍,黑人打不过,今天就拿你出气,我现在就能在你面前当爷爷。
”而后来,如同王启明说的“我早就把我那点自尊和面子跟着飞机一起运回北京了”,现实将他所有的理想一点点撕去,他眼中只有金钱,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仇恨……“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王最终成功的时候,他把当年看不起他、并夺他妻子的DAVID搞的身败名裂……所以,孤芳自赏要不得,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你的上面永远可能都是你鄙视的人,但你必须装孙子,你只有哪一天自己站到了比他们高的位置,你便可以享受那种鄙视别人的快感。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到了何时,这座城市依旧很陌生……
在疯狂的石头出现之前,我娘就对这部只在央六播过的电视电影推崇备至。
电视剧质感,迷之荷兰角构图,叠加渐变的文艺效果,青涩却拿捏准角色的黄渤。关于城市乡村的北漂抉择,影片的切入点过于喜剧化。切入点是两段平庸的小恋爱及一对使坏的夫妻。
和自己賽跑的人。。。歌词错了。。。
年轻时我们一定拥有很多冲动,或许无所畏惧本身就是一种代价,它会让我们拥有并感激那些走过的路以及、错过的人...
像极了小学生作业。
唯一的不解是丽娟太年老了。
那时候的黄渤和高虎真嫩啊,那个时候的管虎拍的东西也很接地气
7分?北漂我共情不了,再说北京人也没见就不难了。生活不管在哪在什么时候都是各有各的难,有什么新鲜的。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黄渤和高虎,这种看着又土又憨,但应该很有担当也很直男的男的曾经一度让我觉得是有魅力的和值得托付的…那谁年轻时候还没点傻逼的想法了。但现在我看这种农村穷狗只有一种发自胃部深处的想吐,因为没有片子去刻画农民有多恶心,因为**还是农民的**,但是我可太了解了。他们当中出一个品格高洁的概率,知识分子城里人这边都出了一个连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滚吧 开特么什么小巴
脚丫子拍的玩意儿,强行几把加感情戏
管虎的电视电影,还行。
啧啧…高虎跟黄渤那时候都好黁啊~~~……剧情就不吐槽了…倒是挺想念那时候的帝都的……
看着舒服 可能还是因为熟悉吧 想起了小时候逢年过节晚上从奶奶家坐小巴回家 坐在爸妈腿上就不用花钱 最喜欢的是买票人做的座 最常坐的是发动机台子 最酷炫的是发动机旁边的俩座
看了三十来分钟,本为看黄渤实在坚持不下来。配乐、演员表演轻重、情感的火候、事件的选择、节奏等等都存在问题。管虎是京人,重实事,不雕琢连西施眼里的锐意也没了。即便是电视电影也不应该这么糙的。
好原生态的电影作品:制作粗糙却充满质朴醇厚的真情。残酷的现实世界真是让好人活不起:努力奋斗地生活却不幸遭黑心人的暗算;互述真心的爱情却败给了阶级贫富的差距;……观影时偶尔被逗乐甚至起鸡皮疙瘩,但更多的感触却是无奈的心酸。……挣钱是一个反复被提及而我却不太会但还是得面对的字眼。……
青春如丧梦未丧,反认外乡是故乡。殆耗年华皆不顾,为他人作嫁衣裳。
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上车走吧!渤哥表演处女作,陈宁气质真好。#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自洽最重要#
十几年前我就是每天坐302小巴上下班的,管虎场景还原的特别真实,有生活~
在青岛一家饭馆吃饭时瞅见电视里放,回来就找来看了,定义为电视电影更准确,剧情完全是电视剧式的,从摄影、布景到道具等技术项目都很粗糙,大量摇晃的镜头营造了一种漂泊的不安。管虎和黄渤的黄金搭档早在十几年前已经试水,讲述北京外来打工者的种种不易与困惑,却并非日后蚁族的那种高知者的迷惘。
在我眼里这是有摇滚范儿的小片。当从家庭走进社会,人与人的漩涡之中,该舍弃什么,又该抓紧什么,所谓忠贞,所谓尊严,所谓梦想,所谓爱情,梦幻与美好是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陆建刚算如何,拥着几间房子和几条关系,生活安定却依旧破烂不堪,这仍不算活着,丽娟也不算,强子才是唯一追求美好的人
北京,一个多少人流连和感叹的地方,我从来没去过,只在影视和书籍中看过和了解过。这部老片很粗糙,但是感情很真挚,身未至,心却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