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电影院坐坐顺便看看牛逼小汽车,于是就去了。
从制作层面上说,这部电影尤其imax,有非常推荐的元素,毕竟现在没法出国旅游,一开篇就是浓浓的南欧风情,再然后加勒比海岸,至少前面一半多时间我都非常享受,这么大的屏这么好的景这么棒的车,真希望快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一直这么演下去,再多去几个地方…但看到后面我就感觉不对了,基本完全没法理解角色动机。
其实也不能怪编导演员,纯粹是好莱坞大片模式穷途末路了。
无论《第一滴血》,还是《终结者》,再到卖拷贝的那些片子《珍珠港》《变形金刚》之类,还有《加勒比海盗》,无论效果好不好,起码是努力让角色先和观众建立起来情感联系。
但是后来,大片越来越大,一部大片需要做到,在不到三小时的容量里,满世界到处取景,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尽量多的爆炸,塞进有趣的配角,主角还不会死,剧情要通俗……如果是007,每部还要换不同女主角。
直男癌时期的007,那些邦女郎好像都是平行时空的,每集都是独立故事;现在邦德形象也得进化,讲求有人情味,所以邦德还要更加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是好事,但放到这个框架下完全崩了。
毕竟,一个正常人类,无论男的女的变性的中性的,每次看见你你都在为一个女的肝肠寸断死去活来,下次你又好了,你又和另外一个到两个女的纠葛很多……而我连这些女角色是干啥的都记不住,实在是太多了我的小脑瓜塞不下了。
007先生你知道有个词叫狼来了吗?
这么肝肠寸断一般默认只能发生一次,顶多两次,你总是肝肠寸断这让观众怎么理解呢?
这种框架下,换任何编导,都无法让观众和角色建立起情感联系。
如果没有情感联系,那无论剧情设定里这个演员多么深情,观众都会觉得:关我屁事???
007爱妻子女儿管我屁事???
他的女人和女儿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毫无印象了。
007失去了他的兄弟关我屁事???
我根本不认识他这个兄弟……007要赴死关我屁事???
我毕竟无法理解007为什么和妻子女儿感情深。
我满脑子都是:你们谁啊?
但是这片子有特别带劲的地方,就是片尾他其实是在暗示,那个大Boss发疯的花园,是在一个日本和俄国的争议岛屿上。
这部分剧情写得非常隐晦。
而007的上司,为了007也为了世界和平,顶着很大压力,把这个争议岛屿给炸了。
这部电影不如直接拍他上司炸争议岛屿的故事,把这个作为基础设定。
007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两个邦女郎一个日本的一个俄国的,007夹杂在中间左右为难,绝壁比现在这个剧情刺激多了。
下一部就这么拍吧听我的!
反正007也要复活的。
还可以找《是,大臣》编剧团队操刀,不要太英伦。
这片要是能拍出来,也是电影行业文艺复兴了。
对于007的影迷来说,《007:无暇赴死》绝对具有别样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仅是第25部007电影,也是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电影,还是整个007电影史上首次“杀死”007的电影,更是一部致敬了过去24部电影的彩蛋大集合。
因为导演凯瑞·福永说:“这部电影里大量引经据典了过去的邦德电影,从场景设计到世界观都是。
”诚如所言,这部长达两个半多小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在致敬过去。
6任007,25部电影,将近60年的时光,有太多的历史、典故、彩蛋能够放进《无暇赴死》中。
所以说这部电影或许不该叫“无暇赴死”,更像是“目不暇接”。
恰好因为这两年补了不少007前作,观影的过程中总是能够联系到很多前作的元素,因而看到了很多的感动之处。
1. “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无暇赴死》最先致敬的是1969年的《007:女王密使》,这部整个007电影史上最不受认可的电影,男主角乔治·拉扎贝也在仅仅只出演了一部之后就马上卸任。
但是今天回头来看,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尤其是为邦德这个角色加入了柔软的一面,就像丹尼尔·克雷格所塑造的邦德一直在做的一样,让这个角色有更多的爱恨情仇,显得更加人性化。
《女王密使》,007与崔西《女王密使》也是007电影史上极少数不是happy ending的一部。
在电影的最后,邦德和女主角崔西在前往度蜜月的路上遭到反派袭击,崔西当场中弹身亡。
此时的邦德像每一个失去挚爱的普通人一样,只是抱着死去的爱人说道:“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在《无暇赴死》的开场,邦德同样也对玛德琳说了一句“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毫无疑问,这是在致敬《女王密使》,也让人不免提前猜到了电影的结局。
除此之外,就连电影的配乐都同样致敬了《女王密使》,就是那首知名的、由Louis Armstrong演唱的《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汉斯·季默也把它融入到这次新制作的配乐之中。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2.“来自兰利的兄弟”
《大战皇家赌场》电影中出现的一句台词“来自兰利的兄弟”(A brother from Langley),指的就是007唯一真正的伙伴——CIA探员Felix Leiter。
所谓兰利,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CIA总部设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兰利。
这个角色最早出现于1965年的《007:霹雳弹》,此后曾在多部电影里为邦德挺身而出,不仅提供物资装备,甚至甘愿赴汤蹈火。
在克雷格的第一部007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里,这位特工就曾出现过。
在克雷格时期的五部电影中,他同样多次挽救孤立无援的邦德。
因此当这次代表CIA的他需要邦德协助时,退休了的邦德也毫无怨言,马上向这位兰利兄弟伸出了援手。
《无暇赴死》最后,Felix葬身大海,虽然算不上同年同月同日死,也算得上兄弟两人在同一部电影里共同赴死吧。
兄弟之间的至高情义。
3. 来自过去的玛莎拉蒂
《无暇赴死》《无暇赴死》的开场有一幕戏,邦德在意大利扫墓的时候被幽灵党埋伏,反派开着一台玛莎拉蒂直冲冲地撞向邦德。
了解007电影历史的观众可能会意识到,玛莎拉蒂并不常出现在007电影里。
或许是因为太现代了,玛莎拉蒂经常出现的电影应该是《速度与激情》。
不过在1989年的《007:杀人执照》,玛莎拉蒂曾短暂地出现过一次。
这台玛莎拉蒂属于反派大毒枭弗朗兹·桑切兹,他心狠手辣地杀害了邦德好兄弟Felix的妻子,还致使Felix残废。
邦德发誓要为其报仇。
所以这台玛莎拉蒂无疑暗示着,Felix也会遭遇不幸的事情。
当然剧情果然也是这么发展的。
《杀人执照》4. 永远至爱的阿斯顿·马丁既然说到车,那就不得不提到阿斯顿·马丁。
作为世界上最顶尖的豪车品牌之一,就连詹姆斯·邦德也无法抵抗它的诱惑。
首先是阿斯顿·马丁DB5这款,从1964年的《007:金手指》开始,电影里就经常出现各种不同样式的DB5。
对于克雷格的邦德来说,自然也免不了延续这一传统。
在第一部007电影《大战皇家赌场》里,他就从反派手中赢来了一台DB5。
《大战皇家赌场》随后在《大破天幕杀机》中,邦德珍藏的DB5高调亮相,大显身手。
这台经过改装的DB5不仅仅是一台炫酷的跑车,更是一台移动的战车,带有防弹功能和机枪设备。
当然最后也被邦德糟蹋成一堆废铁,幸亏有装备大师Q回收改造了它,最终又在《幽灵党》中再次复出。
《无暇赴死》在最新的这部《无暇赴死》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这台DB5,搭配着烟雾、炸弹、防弹玻璃、机枪等武器装备,再一次带领邦德杀出重围。
《黎明生机》除此之外,《无暇赴死》中还出现了一台阿斯顿·马丁,型号是V8 Vantage。
这款车曾在1987年的《007:黎明生机》中出现过。
当年的那台V8 Vantage也非常炫酷,除了带有最基本的防弹功能之外,轮轴上还安装了镭射光线,底盘上安装了雪橇,排气管上加了后燃喷射功能,甚至还在前保险杆上加载了两枚导弹,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
不过《无暇赴死》里出现的这台V8 Vantage只是一辆普通的跑车而已,但是但是看见邦德帅气地掀开防尘罩,一脚油门把豪车开上街头的时候,还是足够令人兴奋。
5.反派专用车路虎除了那些高不可攀的豪车之外,007电影系列中倒是也曾出现过一些稍稍努努力或许也能买得起的车,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骄傲——路虎系列。
在1983年的《007:八爪女》,邦女郎驾驶着敞篷路虎车救援詹姆斯邦德;1987年的《007:黎明生机》最后,也是路虎载着邦德和邦女郎逃出生天。
到了丹尼尔·克雷格的时代,路虎几乎快成为反派的专用车了。
2014年的《007:幽灵党》,反派组织就是开着改装大路虎在雪地上追击邦德。
到了如今的《无暇赴死》们,反派再一次猛开路虎,在林间野地里纵横驰骋。
只不过依旧追不上邦德开着的那台老丰田。
不过说起来,好像路虎在很多电影里都是反派专用车。
毕竟高大、威猛、硬派、全身黑漆的路虎,怎么看都很像是反派开的车,尤其是一连串一起开过去的时候就更毋庸置疑了。
6. 牙买加与“黄金眼”庄园在电影里,退休之后的邦德定居在牙买加。
他的家是一座开放式的庄园,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推开门窗就是沙滩和大海,让人羡慕不已。
其实这座庄园就是007小说作者伊恩·佛莱明的故居,位于牙买加北部的Oracabessa海湾,占地15英亩,被命名为“黄金眼”。
没错,正是与1995年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007:黄金眼》同名。
正是在这个庄园里,伊恩·佛莱明写出了无数部邦德小说。
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个热门度假区了。
黄金眼说到牙买加,其实007系列第一部作品1962年的《007:诺博士》,故事就是从牙买加开始的。
当时军情六处驻牙买加的情报员被暗杀,邦德临危受命,前往调查原因。
一代情报员007的传奇就由此开始了。
所以说,007与牙买加缘分不浅。
让退休的邦德回到故地,也算是导演非常有心的安排。
7.反派品味大融合的孤岛基地在《无暇赴死》中,大反派萨芬的基地选在日本北部靠近俄罗斯的一座孤岛,这座基地的设计基本上是007电影史上各大反派基地品味的一次大融合。
首先,孤岛设计明显致敬了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
在《诺博士》中,大反派诺博士同样霸占了一座孤岛作为基地,他在岛上建造了一座大型核反应炉。
因此电影中的反派工作人员都穿着核防护服,累死的设计也同样出现在《无暇赴死》中。
此外,《无暇赴死》中基地的内部设计,还与1967年《007:雷霆谷》和1977年《007:海底城》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高挑的内部空间,老旧的大型控制室,以及可以停下数艘潜水艇的海上要塞空间。
凛冽的冷战风格再度重现,其实还挺带感的。
《海底城》
《无暇赴死》同样的跟过去无数部007电影一样,电影的最后总是炸毁反派的基地,然后在一片爆炸中邦德头也不回地跑出来。
只不过这一次,邦德选择没有逃出生天。
8.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反派不仅反派的基地设计致敬了《诺博士》,其实就连反派萨芬这个角色也与诺博士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有着神秘的东方气质。
萨芬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带着诡异的能剧面具,穿的衣服也像是改良版的现代和服,基地的位置也选在了日本北边的孤岛,内部设计还带有很浓厚的侘寂意境,甚至包括榻榻米和跪坐的方式,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塑造萨芬这个角色身上带有的东方气质。
而诺博士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国人,中德混血的诺博士也极具东方气质。
最大的相同之处,其实是他们的心脏都长在右边。
在《无暇赴死》的开场,年幼的玛德琳明明射中了萨芬的心脏,但是他并没有死。
第一反应是看着他斑驳的脸,以为他有着特殊的身体机制。
但是一旦把他与诺博士放在一起思考之后,才意识到这只能说明萨芬的心脏也是长在右边的。
诺博士是007历史上的第一位反派,而萨芬从007被“杀死”的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最后一位反派,所以这一头一尾的相似性设计,正是导演巧妙地对起源的致敬,对历史的总结。
9.纳米机器人病毒《无暇赴死》反派萨芬虽然整体表现平庸,但是他确实创造了一种相当残酷的超级武器。
这种超级武器是一种纳米机器人,经过DNA编码之后,一旦接触就能让特定的对象立即致死。
操作方便,精确打击,致死率高,无法破解,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超级武器。
这种武器的设定多少有点致敬《女王密使》的意思。
在这部电影,反派设计了一种可以让所有生物绝育的病毒。
只不过这种病毒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他组织了世界各地的12名女子,让她们把病毒带回家乡去传播。
对比起来,纳米机器人的设定更加高效、精准、先进一些。
《女王密使》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纳米机器人的设定多少也有一些新冠病毒的影子——没有特效药治疗、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极大概率会传染给亲密的家人。
最终邦德因为染上针对玛德琳和孩子的纳米机器人而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几乎可以换言之是007死于新冠病毒。
这样的设定放在2021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恰如其分,也算得上2021年的世纪绝唱了。
10. 最后,酒还是要喝的"Shaken, not stirred!
"只要听到这句,就很知道我们的特工邦德又在点他的至爱马提尼了。
但其实除了马提尼之外,《无暇赴死》里还出现了喜力啤酒、伯兰爵 (Bollinger) 香槟、以及金钟酒庄 (Château Angelus)的红酒。
当邦德和Felix在牙买加的酒吧里,他喝的就是喜力。
当然以我个人对这款酒的评价,我觉得高雅的邦德不至于会爱喝。
要强行理解的话,只能说牙买加小地方酒吧的选择确实不多,邦德也只能入乡随俗。
当然更简单的理解方式,这就是个硬广。
至于伯兰爵香槟则出现在酒保背后的酒架上。
这款酒与007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1973年的《007:你死我活》中就第一次出现。
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几乎每一部007电影都曾出现过这款酒。
到克雷格的邦德时代,在《007:大破量子危机》中,他就与邦女郎共饮过这款酒。
最后重磅出场的就是金钟酒庄的红酒,标志是酒标上的大钟。
当邦德闯入Q家里的时候,Q正在为男友准备约会的晚餐。
邦德发现桌上备好的红酒,看了两眼好像很满意的样子,毫不客气地打开,给自己倒一大杯。
这瓶红酒正是来自金钟酒庄。
《大战皇家赌场》当然这也不是邦德第一次喝这个酒厂的红酒。
在《大战皇家赌场》中,他就曾和伊娃·格林在前往蒙地卡罗的列车上,一起开了一瓶金钟酒庄82年的红酒。
后来,邦德就爱上了这个女人,并且爱得无法自拔。
由此可见,这款酒确实适合约会的时候喝,Q的选择还是不错的。
以上十个彩蛋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如果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肯定还能找到更多。
比如邦德也曾在非正传电影1967年的《皇家夜总会》中有过一个女儿;再比如上一代M的遗物、赠予邦德的、那只披着英国国旗的陶瓷狗也出现在电影里的车库。
总而言之,凯瑞·福永用这种回顾历史、充满敬意的方式,“杀死”了这位一代特工,也向过去做了最决绝的告别。
因为我们都知道,007必须要改变,带着冷战印记的邦德已经无法在新时代继续走下去了。
这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视频版,欢迎关注:https://weibo.com/3094298227/L04sm4LWQ?from=page_1005053094298227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简单总结一下NTTD比较戳我的点,严重剧透注意按剧情发展顺序讲好了。
1. 意大利的pre-credits非常漂亮,马泰拉美到令人窒息,这里的剪辑也非常流畅,难怪很多影评都在夸。
2. 虽然早就知道邦德要去看Vesper,他说I miss you的时候我还是狂哭。
更不要说他写的是forgive me,这么多年了他就没有原谅过自己。
哈哈杀了我吧3. 新007的登场比我想象中的要亮眼,纵观全片她和邦德的互动也比较有趣(比和玛德琳的戏份有趣,哈哈,编剧检讨吧),很喜欢他俩争007这个代号,最后Nomi把号码让给邦德就意味着他得到了她的尊重。
4. Ana de Armas的贡献了本片最精彩的action sequence,娇憨风趣可爱,我好希望她是女主😭(ps她给邦德衣服的时候我狠狠梦回Casino Royale)5. 我没想到Felix也死了,真的救了命了,反复想起量子危机反派说的话“他触碰的一切都枯萎死亡”,而且Felix还是死在水里,不敢想邦德有多绝望。
他这一生面对敌人从未失手过,却似乎注定保护不了最亲的朋友。
6. 见到M的时候我真的嗑晕了,邦德和MI6才是真的family,钱小姐玩他的牌子也好,他吐槽M变小了也好,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很正确,因为他属于这里。
儿女情长什么的根本不适合他7. 和M我要重点说说,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邦德要求见Blofeld,M要求他给他信息,结果两人互不相让。
邦德指责M的酒瘾,还责怪他把那个生物计划搞砸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他一定非常尊敬M,此刻才会这么失望,临走前轻蔑地撂下一句“我看桌子没变”,就非常符合他的性格。
8. 走出办公室之后把牌子随后一抛送进垃圾桶太绝了!!
优雅从容,什么是James Bond,这就是James Bond,丹尼尔在这里的表演值得加冕9. 这之后邦德又和M见面,还是特别好嗑,依稀记得M说如果出事了我负全责,我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可以感觉邦德的态度立刻就不同了,他用临走前轻轻的一声Sir,告诉M他再次赢得了他的忠诚,而这时候他还没复职呢😭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什么是该死的爱情!
10. 在Q家里的戏份大概是全片氛围最轻松的地方,无毛猫太可爱了观众都在笑,Q也可爱,他对邦德真是无条件地支持(虽然会抱怨),可恶说得我都有点想嗑了。
之后Q来到办公室结结巴巴试图掩饰结果被M一嘴戳穿的时候我笑到不行11. 邦德去找Blofeld,瓦叔演技比上一部好了一些的感觉,至少比头号反派亮眼,but,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12. 没记错的话之后就是去找玛德琳,在玛德琳家里的戏份太尴尬了,情话很优美但完全入戏不能,我甚至笑出声……13. 女儿还挺可爱的,在楼梯上玩的那个钢圈圈让我也笑了。
不过我一直不认为邦德有喜当爹的权利,所以可以说没法完全get到亲情戏码14. 反派的登场说实话不太亮眼,他算比较creepy但是跟Mads或者哈维尔巴登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他的角色给人感觉扁平、乏味、缺少动机,就是说我现在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毁灭世界(还有人说他其实演了covid-19我真的狠狠笑死)15. 这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戏算合格了,不过也没什么新意。
然后!!
看到玛德琳和女儿坐船走了我就已经开始哭了,我知道邦德不会再见到他们了。
16. 果然这之后剧情急转直下,他打死了Safin之后,踉踉跄跄,一瘸一拐地走进空荡荡的控制室。
我特么真的哭到难以自理,我满脑子都是当年他在巴拿马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
英雄迟暮或许不过如此了。
看着他的血一滴滴落在地上,我想观众此刻或许也明白,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17. 虽然Safin给他下了毒但我更倾向于他本来也逃不走(如果纯粹因为不能碰母女俩就死了真的太毁人设了),anyway,他一点点爬到屋顶(此刻我已经哭出声😭),或许是为了最后看一眼这个他付出一切也要拯救的世界。
皇家海军的导弹从头顶飞过,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想到的会是谁呢?
18. 虽然我不喜欢玛德琳,但“she does have your eyes”狠狠让我心绞痛了19. 我没看清Q在飞机上是不是哭了,但我竟然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恐慌。
我想他一定深深在乎邦德,出于尊敬、仰慕……无论什么。
最后MI6的人一齐聚在一起悼念邦德,连M都破天荒叫他James,我真的能哭死。
他再也听不到了呀。
20. 总结一下:It‘s good, not great. 作为告别之作,至少煽情上是成功了。
邦德的结局如此崇高悲壮,虽然我不认为007应该死(他就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但不妨碍我哭到看不清……不管怎么说,邦德的角色成长弧线是完整的,看完这几部下来,剧情虽不连贯,但人们能感觉到他的成长,却也明白他其实从未变过。
至于丹尼尔的表演,我夸过了,再夸一遍:bravo 007, bravo!!👏
Every time, he comes a little bit too late. 他从没真正救下每一个对他重要的人。
从皇家赌场的Vesper Lynd,到天幕杀机的Madam M,到这部里的Felix Leiter。
永远,走着走着,只剩007自己。
但这一次,丹尼尔·克雷格那初看并不精干的007形象,那略显健硕的身躯,永远挂着一幅苦大仇深的沧桑脸,在五部电影里都奋力地奔跑,于是在尽头前堪堪第一次跑到了死神的前头,挡在他所爱的人面前。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他会喘着粗气,笑着请死神先生也来上一杯Vodka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都到最后了,总得让我赢一次,对吧”It’s so so British. I’m crying out, but not loud.这是一份对丹尼尔·克雷格最好的告别礼物。
这个角色,这个60年来No Time to Die的神,这一次在银幕上随他而去了。
反派对他说活着是为了留下什么。
确实,一个人做到了,一个没有。
Now, let me tell you a story about a man. His name is Bond, James Bond.(为什么短评要有字数限制!!!
我不想起标题
刚从影院出来,一声长叹,跟过去的十五年告个别(IMAX2D真不好找,不过好歹还算有良心,起码有2D可看)!
布鲁斯南版的邦德正值青春期,看了个热闹,现在回头看皮尔斯硬气不足,油腻有余(此版粉丝勿喷)。
到了克雷格版的邦德横空出世,才开始慢慢读懂这个男人,你的想爱而不得,想退而不能,一步步陪伴着自己成长,十五年一晃而过。
每一部都是集摄影、配乐、服装大成之作,外景更是风光无限,故事虽然老套些,但一部娱乐化的谍战片,都快拍成文艺范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最后的最后,祝两位在那边永远幸福。
这才是爱之火花!
丹尼尔·克雷格演了15年的007,他不是最帅的一任,却是最能打的,同时那双如海水般澄澈的蓝眼睛,也为詹姆斯·邦德赋予了独具的魅力。
然而作为终结篇,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打戏乏味、篇幅冗长、反派脸谱化等缺点,实在致命。
倾国倾城的邦女郎、前卫潮流的黑科技与拳拳到肉的动作戏,一直是007系列的特色。
在超级英雄题材盛行的年代,邦德的那些科技实在不起眼,美丽的邦女郎仍是一大亮点,蕾雅·赛杜真的很美,但仅凭这点不足以扭转糟糕的口碑,因为在电影里塞美女,别人也可以办到。
在特效泛滥的好莱坞大片里,007若想杀出重围,只能在动作设计上下功夫,不知是不是丹尼尔上了年纪打不动了,本片的打戏不仅少得可怜,还特别迟缓,缺乏凌厉感,仿佛在套招。
至于剧情,恶俗的拯救世界,不值一提。
最让人诟病的是,反派的塑造简直是一塌糊涂。
在反英雄主义渐起之势的今天,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完全有可能挽救一部电影,比如DC的小丑、漫威的洛基、星球大战的达斯维达…可惜,我看到的是一个精神宛若分裂,动机可笑、行事逻辑混乱的反派,缺乏灵魂,毫无生气。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反派早已不是当年纯粹的反派了,各个都跟神经病一样,做事毫无逻辑。
大部分都是“心里有创伤”,干什么事都要拐来拐去。
为什么毁灭人类?
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完了;为什么制造病毒?
我曾经受过伤有阴影。
不像以前,反派要么为了钱,要么为了报仇,要么就是纯粹的变态,就是想反社会,简单直接。
总之,《无暇赴死》作为商业片,是不及格的。
真不容易,这部2019年就开拍了,延期与等待两年才上映的007新作我终于看完了。
毫不疑问,这是克雷格的最后一部,也弥补了上一部《幽灵党》的缺憾,草率收场,并没有很好让我们搞清楚blofeld背后的势力,而这一部我们感觉到了。
可以说,前一个小时真是爆炸式的开头,马上让我们代入了《无暇赴死》的剧情当中,也很好衔接《幽灵党》和致敬《皇家赌场》。
imax的效果肯定是极好的,但是我在的普通厅也感受到导演凯瑞·福永对于镜头美感的追求,美丽的异域风情下,我们看到预告里的一个个精彩镜头呈现在大银幕上,惊叹不已。
而且在开头中出现的主题曲也很棒。
Billie eilish那首no time to die没有阿黛尔或者山姆唱的那么伟岸,但是skyfall里出现的那种悲哀,忧伤的情绪依旧在。
我们听得出这可能是一部被爱人背叛的故事,有点让我想起《皇家赌场》。
这个mv不少镜头还暗示了本片的重要主题和内容,画面衔接制作方面依旧一流。
关于本片内容我不敢过多剧透。
但是真的不能小看安娜 德 阿玛斯的配角角色,她真是我看本片的一大动力。
而且这部电影里邦德要做出更多艰难抉择,和面对他过去和现在的敌人和朋友,包括幽灵党这个劲敌。
关于安娜的角色,蕾雅的角色和诺米的立体刻画我真得感谢《伦敦生活》的编剧导演菲比沃勒布菲,她真的让这些女性角色既有英式冷幽默,又在银幕上呈现出极大魅力。
特别是蕾雅的角色,我觉得对她的刻画已经印象到能跟vesper一样刻进dna了。
在结尾我真的是看哭了,看了四部丹尼尔·克雷格电影我太心酸了,真是舍不得这个角色。
特别是这部的丹尼尔,太成熟,沉稳了以至于我快认不出皇家赌场的他了。
希望各位多多支持007的谢幕作品,《无暇赴死》,也感谢不散观影团给我的超前观影机会!
八一八苏富比拍卖在007小说电影中的起承转合,以及苏记前主席「现代拍卖之父」卫尔逊与弗莱明的一段轶闻。
《无暇赴死》是第25部007电影,也是第6代「占士邦」丹尼尔·奎格的谢幕之作。
作为上世纪杰克苏文学的集大成者,初版邦德小说向来是珍本市场上的硬通货,尤其受欧美金融才俊喜欢——有格调、价格平,集齐十四本所费尚不及现当代夜场一件拍品之半数,还有谁比007号特工更能代表买家心中的男人梦?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伊恩·弗莱明创造占士邦的年代,八一八苏富比拍卖在007小说电影中的起承转合,以及苏记前主席「现代拍卖之父」卫尔逊与弗莱明的一段轶闻。
在1983年上映的第13部007电影《八爪女》中,一切始于伦敦苏富比上拍的一件法贝热彩蛋。
原本是冬宫珍藏,被苏联将军奥洛夫从国库中盗出,委高手仿制几可乱真的赝品后调包,赝品放回库房,真品借巡游欧洲的马戏团主“八爪女”之手倒卖套取现金,这秘密被有英国情报局的卧底发现,拼死截获赝品,导致而失去赝品的将军一方不得不在苏富比买下真品,以免国库巡检藏品时败露阴谋。
▲《八爪女》电影海报,由第二代邦德罗杰·摩尔主演 补白 说:007之《八爪女》苏富比拍卖片断▲ 007之《八爪女》苏富比拍卖片断邦德奉命参加拍卖,几番顶拍,引蛇出洞,揪出苏联将军及其走狗——伪装成珠宝商阿富汗王子卡马汗。
原来二人非但利用八爪女的马戏团走私珠宝,还打算运送核弹炸毁美国空军基地。
而八爪女竟是邦德故交之女,又与他有一夕之欢。
结局当然是邦德挺身而出,在成功爆炸前一秒拆除核弹,将八爪女从反派手中救出,抱得美人归。
▲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中的法贝热水晶地球仪,弗莱明在小说中写的是祖母绿,重达1300多克拉。
© Royal Collection Trust这部电影改编自1963年初苏富比委托伊恩·弗莱明创作的短篇小说《仕女藏珍》(The Property of a Lady),收录于1963年末苏富比年报《象牙槌》(The Ivory Hammer)。
小说中涉及的拍品并非彩蛋,而是更为少见的法贝热地球仪。
电影或许是考虑到彩蛋的知名度更高做出这种调整。
▲ 1963年苏富比年报《象牙槌》书影 © The Cary Collection小说情节与电影不尽相同。
在小说中,英国海关截获了一个保价高达10万英镑的包裹(相当于¥1600万),秘密拆箱后发现竟然是这样一件珍品,附带伪造的来源文件,称此乃F小姐之祖父向法贝热工坊定制,此后家族递藏云云,现委托苏富比上拍。
F是英国情报局中的文员,早已被怀疑是双面间谍,英方推测这件拍品的成交价就是苏联向F支付的佣金,拍卖当天F的上线一定会露面。
邦德的任务就是在会场上揪出这位苏联间谍。
弗莱明写道:“全场目光聚焦在那纤瘦、文雅的拍卖师身上,屏声静气,听他低沉轻柔地报价出价......黑色西装穿在他身上多么熨帖,不用袋巾,唯钮孔上别着一朵鲜红康乃馨......邦德紧紧盯着他的眼睛,因为在场都是行家,细微的提笔挑眉即是出价,唯有、唯有追随他的目光,才能发现苏联间谍一线痕踪。
”弗莱明笔下这位拍卖师,就是苏富比当时的主席,有“现代拍卖之父”之称的卫尔逊(Peter Cecil Wilson, 1913-1984)。
二战中在情报局共事的一段经历,启发了邦德的部分原型。
卫尔逊与著名的“剑桥五谍”中的盖·伯吉斯和安东尼·布朗特相熟,除了都是同性恋,他和伯吉斯曾是室友,和布朗特同属英伦收藏界的领军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布朗特身份暴露,英国媒体纷纷猜测卫尔逊就是“五谍”中始终难以确定的第五位间谍。
不久后卫尔逊糖尿病发身亡,这揣测方告一段落。
▲ 六七十年代伦敦苏富比拍卖现场,拍卖官即卫尔逊。
© Homer Sykes/Sotheby's 卫尔逊出身显赫但家道中落,父亲是不成器的花花公子,在上流社会中以好色著称,母亲恨铁不成钢,“虎妈”之威造成卫尔逊腼腆羞涩的性格,按传统他求学于伊顿,后升牛津大学,可他既缺乏牛津崇尚的男子气概,又弱于学习成绩,空有敏感的艺术细胞和高超的园艺技法,不到一年就休学了。
此后的几年,卫尔逊游荡于欧洲,在德国结识年长三岁的大姐姐海伦,海伦性格坚毅,又与他一样爱好园艺,很快结婚并有了两个儿子。
返回伦敦后,卫尔逊先是供职与Spink & Son,也就是古董玩家的都知道的斯宾克。
1936年加入苏富比,第二年太太继承一笔遗产,卫尔逊得以以5000英镑的价格购入苏富比股份,晋升合伙人。
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事。
二战爆发后,苏富比全员奔赴利物浦参与邮政业务。
卫尔逊被调往加勒比海地区更加机密的部门,负责审查德军通过中立国寄往美洲的敏感包裹。
在百慕大,卫尔逊结识了同样供职于情报部门的弗莱明,后者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住在加勒比海沿岸,第一部007小说《皇家赌场》就是在牙买加写成的。
所以二十年后,当苏富比邀请弗莱明定制小说时,弗莱明把故事的起因安排成敌方寄来的神秘包裹,由包裹的解封,勾出奇情的间谍故事——这本就是老友当年的工作日常。
只是这一次,包裹里不是法西斯情报,而是价值连城的珠宝,敌方也不再是邪恶的轴心国,而是铁幕下的苏维埃。
卫尔逊后来调职华盛顿直至二战结束。
在美国的两年对他影响极大,如果没有这段经历,苏富比不会是今天的苏富比。
战争不仅改变了卫尔逊的职业生涯,也扭转了他的个人性趣,他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二战期间交往的,不久后与妻子分居离婚,但毕生都是好友,尤其在园艺上志同道合。
也是在这个阶段,通过共同的艺术商朋友,卫尔逊结识了“剑桥五杰”中的伯吉斯、麦克林和菲尔比,有一个时期他们住在一起,几十年后剑桥间谍案爆发,这扑朔迷离的一段引发不少争议。
尽管情报局希望卫尔逊留任,但他还是在战后回归到苏富比。
从1945年到1983年去世,说他是苏富比的“皇帝”也不为过,一手推动了整个拍卖行业的现代化。
1952年埃及国王法鲁克被迫退位,两年后苏富比取得埃及政府委托,拍卖法鲁克的金币,其中最珍罕的当属美国1933年铸造的20美元“金鹰”,这批金币因品相有小瑕铸出后不久回炉,但有10枚不翼而飞,中央情报局成功追回9枚,唯一的漏网之鱼被法鲁克高价买下,并在1944年中情局发现前几天办理了出口许可证。
直到1954年苏富比拍卖美国政府才知晓,苏记被迫撤拍。
近半个世纪后,2002年再次上拍,取得高达759万美金的天价,时隔二十年,今年春天苏记第三次拍卖,成交价又创新高,1900万美金, 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贵的钱币了。
© Ullstein Bild1957年7月荷兰银行家William Weinberg藏印象派及现代绘画专场。
这是现代第一个被精心策划、面向大众和媒体,而非仅仅是行家的专场,连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都来看预展,轰动一时。
大部分拍品被新兴美国藏家买去。
1958年的Goldschmidt专场开夜场之先河。
在此之前从未有拍卖会要求先生女士像赴歌剧般盛装出席,也从未有拍卖图录以彩色印刷。
十一幅印象派天价成交,标志着艺术市场由古典杰作向现代绘画全面转型。
彻底奠定了苏富比,也就是卫尔逊的业内地位。
转型的不只是作品。
战后美国经济畸形繁荣,美国买家越来越多,欧洲一直没能恢复荣光,流亡贵族越来越多,为逃避遗产税而出售祖产几乎是所有继承者的选择。
卫尔逊有过两年美国工作经历,供职于华府,对美国潜在的购买力有极深刻的认识,当他的同行们还多多少少抱有老欧洲的优越感时,卫尔逊已经为拓宽美国市场筹备许久了。
当时美国最大的拍卖行是Parke-Bernet,其创始人Leslie Hyam手段高明,业务能力极强,原本是苏记在美国市场的强劲对手,然而1963年Hyam突然在汽车里自杀,失去创始人的Parke-Bernet群龙无首。
得知消息的卫尔逊各方派人游说董事会,不到三个月,苏富比变成苏富比-帕克-博耐,拍行国际化始于此。
吞下Parke-Bernet后,卫尔逊源源不断将二十来岁的专家送往大洋彼岸开疆扩土,这当中有一位负责财务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北美区的总裁,这个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J. J. Lally蓝理捷。
七十年代苏富比美国体系成熟,卫尔逊把目光更多放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摩洛哥一带。
此时他已步入晚年,深受糖尿病折磨,长居南法的乡间别墅,与健硕的前英国海军保镖为伴,他在1980年正式退休,但继续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卫尔逊在位时大权独揽,没有培养继承人。
他的离开导致高层遇事不决,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嫌隙丛生,陷入被恶意收购的境地。
待到84年,卫尔逊撑着病体敲定商场大亨陶布曼接手的计划后不久就去世了。
在那之后,苏富比历经了上市退市上庭等许多风波,那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了。
说回弗莱明为苏富比定制的短篇。
1963年首发于苏记年报《象牙槌》,转年1月开始在《花花公子》上连载,当年夏天弗莱明去世。
1966年收录到《八爪女》短篇集中。
1983年改编成电影上映,由第二代邦德罗杰·摩尔主演。
▲ 1964年1月《花花公子》
▲ 1966年6月初版《八爪女》短篇集
007之八爪女 (1983)6.81983 / 英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约翰·格兰 / 罗杰·摩尔 莫德·亚当斯有趣的是,这部小说的标题《The Property of a Lady》由于从未用做过007电影的片名,经常被传言为下一部电影的片名,第十五部《雷霆杀机》,第二十一部《皇家赌场》和二十二部《量子危机》都曾被命名过,或许下一部会采纳这名字吧,毕竟下一任007本身就是女郎。
最后,看完最新一部占士邦,结局实在大跌眼镜,《No Time to Die》出乎意料,还是希望邦德永远《Another Way to Die》。
就以枪姐这首主题曲收尾吧!
祝大家观影愉快
Another Way to Die8.2Jack White Alicia Keys / 2008参阅:MACLEAN,Katherine,HOOK, Philip. Sotheby's Maestro: Peter Wilson and the Post-war Art World ; An Anthology of Memoirs by Colleagues, Dealers and Collectors. London: Sotheby's, 2017.FAITH, Nicholas. Sold: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ouse of Sotheby.NewYork: MacmillanPublishing Co,1985.
二刷。
就是说q你真的好爱他。
五年过去已经决定move on了精心准备好餐具红酒都开好了就等着男方上门约会结果好哇一看007这个死鬼跑上来酒也喝了技术也白嫖了还嫌弃自己养的猫就这样你还让他住自己家。
啥好东西都给男朋友用即使炸成渣渣,拿男朋友试药。
从睡梦里被叫醒穿着睡衣上飞机给男朋友提供技术支援。
叫他詹姆斯。
看着他被炸成烟花。
你真的好爱他 尊重 祝福。
(洞洞拐和蕾雅真的不太配。
蕾雅当然还是和我比较配。
)
童年时期看过每一部007,我很清楚旧派007电影所代表的一整套话语(消费主义、保守主义、殖民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现在不但在东方是political incorrect,在西方,也一样是political incorrect的了。
丹尼尔版5部007,都想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旧邦德电影套路,找到新邦德电影套路。
所以尽管这是唯一一代故事有明确连续性的邦德,风格却最不统一(过去的邦德会有些配角有连续性,但整体并不连续,时空也很错乱)。
《无暇赴死》有很多福永招牌式长镜头,很漂亮。
但相较于影像,这部《无暇赴死》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恐怕还是剧情。
编剧安置了很多老007电影的彩蛋和元素,但核心剧情和角色设定却恰恰颠覆了传统007套路。
当年的邦德上太空,下深海,架着坦克单骑闯荡莫斯科还能全身而退。
《无暇赴死》中的邦德即便身旁有队友帮忙,背后有(事实上根本没有能力在东亚长期部署的)小英皇家海军六分之一主力舰(队)支持,仍然只能勉强完成任务。
旧邦德电影,邦德身边总有无数曼妙女郎相伴,《女王密使》里邦德结一次婚(即便老婆婚礼后即去世)就会导致票房惨败。
而《无暇赴死》中,如果不加几句“为什么他身边总这么多女人”一类官方自嘲台词,可以想见必然会招来批评,而家庭更是成了这一部007的核心情节要素。
作为丹尼尔告别之作,这个以套路的方式反007套路的剧本其实谈不上多好,但情感力度足够强烈。
虽然我早就被国外上映后的评论剧透,但真看到结局,还是坐在影院椅子上愣了几秒钟。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像当年的观众一样真正喜欢007电影了(连我自己都不可能像童年一样喜欢007电影了)。
克雷格版007风格多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007这个系列尚未找到能彰显自身特点,又适应时代的新套路。
《皇家赌场》走写实硬汉风成功,《量子危机》试图延续硬汉风格却走向了失败。
《天幕杀机》全面升级视听品质,在50周年搞怀旧复古收获一番好评和商业成功。
《幽灵党》试图更彻底的搞复古却彻底玩砸,除了一堆只有老邦德迷会注意到的彩蛋以外实在乏善可陈。
《无暇赴死》的反套路结局,固然很有冲击力,但就只能玩这么一次,不可能复制。
归根结底,曾经支撑007电影商业和文化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结构已然彻底改变。
虽然我知道007电影还会拍下去,但即便这个系列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未来的007系列电影也会成为除了名字一样外和我们熟悉的旧邦德电影完全不同的事物。
传统邦德片的命运,或许就像《无暇赴死》结尾邦德的结局一样无法逃避。
历史是公平的。
儿童时期看的第一部007是VCD《黄金眼》。
那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也是冷战后第一部。
小时候的我固然被邦德电影必备的各种香车美女高科技武器震撼,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我的是《黄金眼》片头——革命导师的巨型雕像被一群美艳的裸女砸坏——我第一次直接地经验到东西方巨大的ideology鸿沟。
不知《黄金眼》的片头设计者上会不会预料到,近三十年后,被毁坏的雕像再次成为《无暇赴死》片头的核心视觉元素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被毁坏的雕像名叫“不列颠尼亚”。
整个最后一小时完全垮掉。
看的很感同身受,邦德一个打工仔,他想要休息,但他休息的时候只会感到空虚,他只有死了才能停止工作
看完这集final,再读上次《幽灵党》时自己的评论“不太喜欢这位法式邻家风格的邦女郎,感觉不适合007,居然还牵手了……不知道下集会怎样。” 嘿!嘿!!!本来这次开头看得很激动幸福,结果蕾雅那角色回归之后就开始垮,居然来了family ……太崩溃了!惊鸿一瞥的古巴邦女郎戏份少得可怜,谁要看与克雷格毫无化学作用的法国村妞和痴呆女儿哭哭啼啼啊,讨厌死了!还有那个丑嘟嘟!!会引起外交危机的岛,居然还这么轻易就炸掉了,哈???女007这角色也是十分莫名其妙。没有别的代号了?非要用我们007???!题材倒是蛮应景的,生物武器。唉,回头重看十遍《皇家赌场》洗脑子吧!(IMAX 2D
第六任邦德,真的承载了007系列太多的第一次。 剧情的衔接,丰富的情感,旧角色新演员,老对手新反派。既有对过往彻底地颠覆,暗中又隐藏着一处处心细的致敬。 不破不立。丹尼尔·克雷格作为最特殊、最立体的一任007,早已不再拘泥于原著,是他重塑了这位特工,让邦德系列在千禧年依旧风华正茂。要怎样的谢幕才配得上这位功勋卓著的邦德?不是转身时的一枪、不是片头的舞女、不是“摇匀,不要搅拌”——不是片尾抱得美人归。邦德终于不再孤独,他有了挚爱,有了感情,但这一次,他要死去。已经破了太多,我们绝不会想到,那个一定会化险为夷的特工,居然真的会死去。 作为一位有血有肉的邦德,这样的谢幕也许再合适不过。因为我们都明白,007的故事,无暇结束。 时间不会死去,邦德终将归来。
整个电影气质不对,可以是任何特工电影,作为007电影太拧巴了……为了补充邦德的人性,直接把家庭搬出来,围绕家庭找动机,然后所有的情节、人物、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刻在服务……这味道,看出了速激的感觉和品质。
丹尼尔谢幕多给一星 先夸吧 整部动作戏场面和打斗画面都很好看很流利 开头炫技那段还挺亮眼的 人物情感刻画更丰富了 然后ana古巴出场一小段非常惊艳 但⚠️后续就是冗长的剧情 先是女主长了一张嘴但我就是不跟你说 像一个情感线工具人。接着就是看似影片格局很大 反派出场前跟上一部一样气氛营造很足 但也是同样形式大于内容 系列最恐怖反派❌ 只是把反派仪式感拉满然后结果也没干什么 厉害的反派才能衬托出james的厉害不是吗?你有这么厉害的生化武器就干这?装模作样神神叨叨(一些清洁人类灭霸思想🈶️ )然后为了死在邦德前头就得跟他多唠一会 整个为了死而死 就这拍了2h40min属实是导演编剧占很大问题//我以为我会为邦德赴死而哭 但确实 为邦德些许潦草的结局遗憾不甘(我哪想得到15年了维斯帕还要被炸墓)
这些老脸,蕾雅赛杜也着实看腻了,可算完结(ー_ー)!!
四颗星分别给:丹叔、丹叔的谢幕戏、阿玛斯以及大显神威的阿斯顿马丁DB5,非常非常情怀的一部,并且告诉我们,炸弹是炸不死007的,导弹才可以。主创明显想乘机试试观众对下一代007来个大颠覆的反应,但拜托千万不要。
007本就是个旧日世界的故事,这个系列早该终结了,是丹尼尔克雷格和他接手后第一部成绩优秀的皇家赌场让它又存续了十几年。这部无暇赴死是一个迟到的closure,有了爱和牵挂的孤鹰不再是孤鹰,他的不死神话就此破灭了。
作为真探导演的电影真是太失水准了,极度失望。6.5/10
I’m a huge fan,but too long to finish.
撇看电影本身难看不说,这种行为就让人不齿,你给人邦德弄出孩子来了,给人炸死了,你爽了,后面继任者怎么办?这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丹尼尔克雷格这几部本来也不怎么样,干脆摘出来,从布鲁斯南那边续上得了!净让人生气!
没关系的家人们,邦德没死,他被炸飞,失忆了,被美丽的日本渔女捡回家,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此刻他正在日本捕鱼🐟。(原著党胡言乱语ing)
这不是最帅的007,但已经是这个时代的极限了。
1.又是带着生化武器想play god的反派;2.james bond也开始拖家带口了;3.这个日俄边界废弃前苏联小岛的极端冷酷的钢筋水泥建筑倒真的是,很有味道,侘寂+冷酷苏维埃。纪念在英国的最后一场首映加电影。
20211101 UME 虽然剧情直接崩了,虽然所向披靡的幽灵党直接团灭,虽然古巴大美女只有一场戏,但还是蛮喜欢的,特别是最后克莱格的肉身焚毁在从天而降的导弹之中,一个时代又结束了。开场的追车戏很像《鲁邦三世卡堡》那场被斯皮尔伯格称作影史最佳的追车戏,而莱特死前和007的对话又像是在恶搞《阿甘正传》……
小时候只是觉得007系列难看,但说不上为什么难看。现在看,是能噗呲一声笑出来的那种难看。当你看到一个傲慢、臃肿、爹了别人一辈子的老爹爹,在迟暮之年,开始笨拙地学起年轻人的流行语,那种滑稽中带着一丝心酸,心酸中又带着一丝幸灾乐祸的心情,大约就是看这片的感觉叭。
Ana太可爱啦!圆脸猫眼还有点小迷糊,比起那些满脸写着“我很拽”的人,她的焦虑看起来好自然。好想跟她亲亲抱抱,或者看她当007(。
4.5開場便見證了007史上首部滿版IMAX跑馬燈,為最終回開啟有別以往的序幕,前1個小時有非常密集的滿版畫面,凱瑞福永對IMAX攝製的野心效果絕佳,影片在極長的敘事篇幅之下為克雷格的龐德註下了悲壯又美麗的完結,龐德這一生作為情報員一直在痛失摯愛中度過,從來都抓不住命運的他,這一次有了必須放手一搏的私人原因,也有了願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氣,菲比沃勒加入腳本撰寫真的有差,女角刻畫立體,冷幽默也讓人會心一笑,安娜德哈瑪斯僅一場戲,但是這一場戲足以讓人愛上她,菲比也把龐德一直以來看到女特務就調情的設定揶揄了一番,真要挑缺點的話片長還是冗長了些,但是作為謝幕作,我認為值得一次。結尾流淚了,克雷格的龐德,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英雄輓歌,原因是極為私人美麗的,而他也留下了他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他的愛的結晶。
可惜,丹尼尔·克雷格这五部《007》有着连贯的暗线却执行过于凌乱不统一,唯一值得欣喜的是故事在主题尚未走形时结束。那些在《007》系列中变得老套的阴谋诡计并非和以往那样用于造神,失势的反派反而引出神话主角所没有的至死的孤独,以及无能的父辈。克莱格的詹姆斯·邦德最后一次成为“007”时,他被赋予的任务是终结不断增殖的父辈幽灵——杀不尽的幽灵党,以及那些一次又一次来回着各种冒险之旅的前代007。这一代,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母亲的阴郁而无能为力,但又一步步回归母亲所创造的世界,直到死亡才成为普通人的一生。首次看《007》就是这一代的开篇之作《皇家赌场》,伴随我童年到成人这一漫长的回归之旅实在是过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