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天堂》是教我团体心理咨询(以下简称“团体”)的老师推荐必看的影片,我也站在团体的角度老老实实看了两遍,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知道方向的人。
主角丹尼尔小时候就想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2分47秒处),回到小镇上丹尼尔再次谈起自己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最终当他见到经纪人被问到“为什么是这群人”的时候(我理解为:为什么和这一群人一起能够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丹尼尔说“They love me”,话音未落,他就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丹尼尔是知道方向的人,他为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努力半生。
试想一下他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丹尼尔不知道能打开心扉的音乐是什么,他只知道已经演奏过的音乐都不是。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很难确定喜欢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知道方向的人。
找到答案的过程也很耐人寻味,丹尼尔是在回答经纪人的问题之后,才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此刻的答案,是诉说之后的明白,是做到之后的诉说,是一切都已发生后的确认和明悟。
答案来的时候静悄悄,回眸乍见而非翘首以盼时出现在前方。
假如命运中安排了一个属于你的答案,方案A某人告诉你通向答案的路径,你相信某人的说法于是上路;方案B某人陪你一起上路,谁也不知道这条路会途径哪些地方,走着走着某一天偶尔一回头,发现答案早就找到了。
你会选择方案A还是方案B呢?
电影里丹尼尔走了方案B的路,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常态,陪你走上一段旅程。
方案A也很常见,比如成功学和很多培训课。
让我们回到团体的视角,最后丹尼尔说“They love me,I love them”,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团体与带领者的关系恰如此。
有的时候团体是一种放大镜,会放大带领者个人议题和自我冲突,也会放大带领者的初心和他选定的方向。
丹尼尔作为带领者,他知道要去的方向,答案是团体一起经历这段旅程后,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发现的答案。
我想这一点对带领者和团体成员都有点挑战,带领者要面对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现状,团体成员也要接受答案必须共同创造的现实,大概会激发团体里的攻击和受挫吧,团体和带领者也一起经历着攻击和受挫。
二,衔接团体和这个世界的人。
丹尼尔第一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他主动去找牧师争取的,后来牧师急不可耐得在丹尼尔吃早饭的时候就冲过来,宣布撤销他的指挥职位。
那一幕牧师站着,一身神父常服,丹尼尔坐在餐桌旁,看得出刚起床连衣服都没穿好,一高一低,一穿戴整齐一半身赤裸的双重对比,颇有审判意味。
丹尼尔第二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团员们主动离开教堂来到小学校,再次失去指挥权是最后一幕,丹尼尔在卫生间听着合唱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歌声渐起。
这里存在着一个抽象的“教会”,有别于牧师所领导的具体的教会。
须知小镇居民们都是同一个宗教信仰,在第一轮指挥权的得失过程中,丹尼尔积极主动配合(具体的)教会,按流程走,不争辩不反抗。
第二轮看似是被团员们所赋予的指挥权,换个角度来看,信徒们在哪里聚集教堂就在哪里显现,小学校有爷爷画的天使壁画,团员们在学校里一起唱诵圣歌,这不就是教会吗?
最后一幕的大合唱更像是某种教义的现实注解。
可以说两轮指挥权的得失,都符合教会(具体&抽象)的规则。
我们常说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如果社会是奔腾的河流,团体就是这条河里一颗大大的水滴,而带领者是这滴水最外层的膜。
带领者既要维护设置把这滴水从河流中区隔出来,也要让大水滴里的水分子能自由得回到河流里做一小滴水。
团体带领者必须要让团体在社会大环境中安定下来,也要让成员能从团体中走出去回到各自的生活。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心理咨询师要自觉纳税,这是咨询师在社会规则中安身的标志性动作,做到这一点咨询师才有能力让团体在社会规则中安身,先安身再谈立命。
三,改变的涟漪合唱团中最先发生改变的人是谁?
是丹尼尔。
丹尼尔的改变体现在两个地方:①第一次跟合唱团一起排练,丹尼尔对大家说要聆听音乐,团体成员们面面相觑,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丹尼尔回去就联系智囊团帮助自己,于是第二次合唱团排练变成从肢体互动开始。
②有一幕丹尼尔为大家不专心而发火,下一秒传来热水烧开的声音,合唱团开始咖啡时间,这边气鼓鼓的丹尼尔还是先和大家一起咖啡时间再排练。
这两处都体现了丹尼尔作为指挥是跟随合唱团的情况在调整自己。
在团体中发生发生改变的人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娜和盖比埃拉,这两位妻子在团体中发生改变后,她们的生活也跟着发生骤变,无辜的丹尼尔因此遭到两位团体成员家属(牧师和康尼)的报复。
最后几乎人均改变的团体在赛场上带起全场大合唱,将改变的涟漪传递给更多人。
团体永远不会按照带领者的预期展开(也没啥好预期的),在团体初期经常是团体自然发展,带领者跟随着团体能做啥就做点啥。
当一个团体里的成员纷纷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被大家从团体中带回各自的家里/公司里,改变会传递给更多人。
这里是我看完影片留给自己的拷问,是否有信心传递这样的改变,是否能做到从自己开始让改变的涟漪振动起来。
我爱团体,我将永远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愿意为促成这样的改变而努力。
带领者指出改变的方向,每位成员为共同的方向来到团体中,我们一起迈向改变,也将一起找到答案。
本片主要讲了一个指挥家丹尼尔在得知自己患有心脏病后,回到童年时的家乡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
在这期间他也遇到了许多的误解与质疑。
首先是牧师史迪格对他来到这儿目的的怀疑,以为其利用在唱诗班教他们来达到自己的私欲。
不过他的妻子英娜却看穿其伪善的一面,虽然作为牧师,却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检点。
在英娜和他进行了夫妻之事后,史迪格却对着耶稣忏悔,他认为性是一种罪过。
在宴会上英娜的尽情放在自己在那儿跳舞,在丈夫眼中却是一种罪过,可惜上帝并不会因此来惩罚。
不过在背后,他却喜欢看那些色情杂志,真是一个伪善的基督徒!
在丹尼尔来到小镇上后,他作为牧师,却渐渐失去了尊重,没有多少人来到教堂,更多的人去唱诗班了。
后来妻子离他而去,慢慢的丈夫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其次是贾布丽亚,她经常被丈夫康尼暴打,可是因为恐惧却不敢离开他。
在丹尼尔教他们后,她渐渐发现发现了自己,敞开了心扉,后来终于战胜了自己,离开了他。
接着还有莲娜,以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爱的那个医生有妻室却不告诉她。
在她深深爱着对方两年后,她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她主动要求他单独培训她,她教他学会自行车,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彼此,并且一直牢记着彼此认识的天数。
也许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丹尼尔一直很害怕与她发展下去,并经常拒绝她的主动。
后来在奥地利参加比赛时,也许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敢于向莲娜说出心中的话了。
在问莲娜你怎么知道爱上了对方?
莲娜说与他在一起时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当他不在身旁时会很想念对方。
当丹尼尔的经纪人问他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群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因为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也许是爱,才能成就一个人梦想。
因为爱,才能让彼此敞开心扉却认识对方;因为爱,才能让我们长久地专注在所热爱的事物上;因为爱,才能让我们不断创造出生命中感动。
在一个报告厅和很多人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在很多的细节处,观众都有很自然的共鸣,就如同电影中自发的加入歌声类似,达成一种和谐。
即使基调是有些悲剧的,却偶尔的发出阵阵的笑声,轻松的却可以思考很多问题。
是一次精神分析讲座一起赏析的电影,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详细剖析唱诗班中的每个人的精神层面,原来如此丰富。
当然,纯粹的欣赏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让我激动的影片!
仍然是一部关于唱诗班的影片。
还记得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心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惊喜。
《其实在天堂》,音乐家丹尼尔•达烈拯救别人、拯救自己的经历。
我喜欢这部影片中塑造的人性流动的音乐家形象。
他不再是万能的救世主,他手无缚鸡之力,从小就被那个叫康尼的家伙欺负,为此他母亲在他七岁那年带他离开了这里。
若干年后他再回到这个小镇的时候,他也是嬴弱的,是一个垂死的心脏病人来到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聆听”,他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爱的能力,只希望自己能在“聆听”中获得宁静。
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拥有惊人无比的力量,他的存在让小镇上的每个人悄悄发生变化,这让牧师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被夺走了他一直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神采奕奕的牧师接受了他来到教堂工作,他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
他开始教唱诗班每个人将身体放松,放开,在舒适、愉快的状态中寻找内心的震动,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贾布利娅,时常遭到丈夫康尼的毒打。
丹尼尔刚来的时候,看见康尼毒打贾布利娅的时候曾上前救助,但反而被康尼打倒在地。
后来他为贾布利娅写了一首歌,起初她不敢唱,但后来她演唱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演唱,而且是一个长久压迫之下的女人的独立宣言。
她从中得到的是离开康尼的勇气,自强自立的信念。
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演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这短暂存在属于我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
通向天堂的路途遥远,但是我的执著与信念,必然领我走向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要自由自在。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从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沉睡一时。
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活得快乐,作真正的自己,自强自立,在这里看着白天又黑夜。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这里,我定能找到它。
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音乐家在每个人心中唤起了自由,这与让每个人有罪恶感的牧师形成了对立。
当牧师的妻子英娜大跳戈戈舞之后受到丈夫的责备时,她不由大声喊出“根本不存在罪过,所有的罪过都是教堂强加的,它一只手强加罪恶,另一只手给出救赎,这是用来压制人民,获得权力的谎言”这样的惊人之语。
音乐家让每个人懂得,把握自己的生活就是天堂,但是他自己却很胆怯,他不敢确定爱,不敢确定爱情。
活泼开朗的姑娘琳娜教他骑自行车时说他“总是把平衡挂在嘴边”。
是的,起初,更多的时候,他是思想者而不是行动者。
当他在琳娜的帮助下颤颤悠悠地学会了骑自行车,这是否也同时意味着他在琳娜的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呢?!
真正的音乐是带给人力量、自由,是发自人的内心的。
他创造出了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救赎了小镇人们,也救赎了音乐家自己。
他在一片宁静和谐的音乐中带着微笑离开了,留下的是获得了救赎的人们。
也许,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比如有点矫情,比如过于理想化。
但是,谁不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呢?
因为它在每个人心中唤起的,是激动,是希望,是身边的天堂!
2005年有一部瑞典片子进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大家对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定不陌生,而《As it is in heaven》这部瑞典电影,也是说的草根合唱团的故事。
虽然,故事有点老套,但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演员的表演,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还是让其入围了提名。
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厌倦职业生涯,回到儿时的故乡,和村民组建了一支合唱团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包括指挥家自己,都彻底放飞了被压抑的心灵,去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其中有虚伪的牧师,和他的妻子,弱智会尿裤子的青年,总是挖苦别人的小店老板,老是被酗酒丈夫毒打的孩子母亲,还有等了六十多年才向对方表白的老人。
里面的一首歌,非常好听。
是用瑞典语唱的,英文字幕,我把它翻成了中文,因为今天时间仓促,翻得不太理想,希望大家能帮着改一下。
歌词:此时此刻,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的夙愿带我来到这里。
伴随所有我的得到和失去。
而短暂,是我在地球上的日子。
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我的坚信超越了一切文字。
它让我看到一片小小的,我从未找到过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有生之年,与我的渴望同在。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除了入睡,我从来没有迷失自己。
也许,我从来就没有机会选择过,只是活着。
我想要的,只是快乐地做我自己。
坚强而自由,看白昼替代黑夜。
我在这儿,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将在不远处找到我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为自己活着。
这是一部用生命寻找音乐,从音乐里发现生命真谛的电影。
关于剧情,豆友们各有理解。
世界本来也应是这样千姿百态,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
本人属于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一类,所以在看片中屡屡眼泪欲夺眶而出。
毫无疑问,卡百莉引吭歌唱的一段,是最触动内心的时刻。
如此地喜爱这首歌,以至反复播放,并将歌词抄下。
为自己,也为我妹妹,为所有可能喜爱这部电影的朋友:-start-我的生活属于自己,这短暂片刻属于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
通往天堂的道路遥远,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必然带我走上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要自由自在,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从来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一时沉睡。
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过得快乐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在这里看白天黑夜。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end-寻找你内心里的自己,让影片里天籁一般的和声深深打动你的心灵。
上个学期末的时候看完的,今天没事又拿出来看看,也是简单的感动。
小镇上,几个性格各异的人,一个简单的故事,一首发自内心的歌。
不在金色大厅,丹尼尔发现音乐的旅行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慢慢的,村里的人们自己也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生活的变化,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丹尼尔带来了音乐,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也开始了发现音乐,发现自己的旅行。
现在想起来原来丹尼尔在家乡被家暴男打呀,和牧师对质,也是自己的一种牺牲。
或许家暴男感受到的是嫉妒,是没有理由的仇恨,或仅仅是没有趣味的生活。
而虚伪的牧师当小镇上出现这样一个用音乐唤起了所有人内心的声音的人的时候,也不禁脱下了自己的面具,甚至是伪君子的外壳。
当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在丹尼尔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自己的平静,却有陌生人看不出来的不平静。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大概没有了曾经的平静。
不知道丹尼尔走后,还能不能回复原有的平静。
或许你走过的时候,能听到一种新的声音呢?
作为外国人的我看来,这个瑞典的小镇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化的社会,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人那么纯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样子(但并不是不聪明)。
音乐家回到家乡的小镇,有一句话是点题的:我要用音乐启迪人们的心灵。
大概是这么说的。
他小时候受尽的当地小孩的欺负,7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小镇。
这里有点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为什么这么悲惨,为什么缺少欢乐,思考的结果应当是人们的心灵处于蒙昧的状态。
人们都不愿意敞开心扉。
这一点可以佐证少女莲娜的遭遇,她爱上当地一个外来的医生,两年后才知道这个医生原来在布拉格已经有家庭。
而实际上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可以他们都没有告诉莲娜。
也可以解释卡百莉处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
他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自我无法解脱而将痛苦诉诸对妻子的暴力。
而每次他从唱诗班强行拖走英娜时,没有一个镇上的邻居出手帮助卡百莉。
他们就像鲁讯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他们在伪宗教的精神重压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这是关键。
而音乐家丹尼尔成功的用音乐拨开了心灵的迷雾。
看到1/3的时候我曾经以为他是要回来报复童年时欺负他的那些人。
但是他因为要帮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时候欺负他的人)揍了一顿之后,他突然下决心要担任唱诗班的指挥。
因此我得知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行动,挽救,而不是报复。
几乎没有人不会哭泣,当看到卡百莉的独唱时。
我也只能强忍着泪水,不让它们流下来。
她克服了内心懦弱的东西,站在台上高声歌唱自由和幸福,让音乐打开她心灵深处的枷锁。
他的丈夫也站在远处泪流满面。
从唯心的角度来看,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
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音乐启迪了镇上压抑的村民,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
伪宗教的教会集会没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唱诗班的活动。
影片最后,唱诗班在奥地利的比赛现场不约而同地发出和声,达到最后的高潮。
全场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觉的站起来一起发出和声。
那和声就像来自天堂,来自不受污染的地方,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Coolwinter2005.12.20
看着这电影名,心中一阵淡淡的温暖,虽然丹尼尔离开了,但是他心满意足,满怀欣慰。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男生合唱团的现场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给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随着他们的演唱泪流不止,莫名的无比感动。
于是决定看看电影。
也许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电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着确实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当主题歌唱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又飙泪了。
As it is in heaven,没错,拥有纯真心地的人们,其实就是在天堂。
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导演踏实又花心思的作品。
场景,和演员都朴素无比,包括叙事的方式和镜头,虽然朴素但透着无比的真诚。
所以当你用心感受时,那种共鸣和震撼真是泪水都无法表达的。
可以说每个角色我都喜欢,虽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实。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
虽然有时伤悲,但我们其实真的在天堂。
如果说稍微有点瑕疵的话,我觉得结尾稍显仓促,交代的不够明了。
也许着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不要悲伤,勇敢起来,其实我们就在天堂!
一个美丽的音乐故事外带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故事简单明快却又震撼人心怎么知道喜欢一个人呢自己去看吧结尾很有天堂的感觉可惜不太现实管他呢哪会有现实的天堂
我们并不需要飞到太阳上才能找到温暖,其实在天堂
当他们一起唱起天籁一般的歌声时,我的全身都在颤抖,眼泪止不住的流淌。音乐真的可以抚慰心中的伤痛。在冲突发生后,每个人都给自己及他人留有空间。生活中充满了压抑、试探、欺骗、猜忌、愤怒,但我们仍勇敢去面对,真实而坦率的寻找自己的声音。只有真情的碰撞,才能寻回来时的路
将人性简单化,人物模式化,故事煽情化,这种做法十分美国,一点也不欧洲。
现代音乐版的耶稣受难记 指挥家对位耶稣 神父是犹大 金发女朋友对位抹大拉的玛丽亚 音乐家启发大家的音乐感 带领大家走进音乐的世界(天堂)有一幕在音乐家家里 夕阳将窗棂投射出十字架的形状 墙上画满天使 音乐家刚好在十字架的阴影里 最终音乐家倒在血泊里 而他的信徒感召所有人合唱
探讨了很多
为啥整体下来无感…并没评论那么逆天啊…甚至感觉最后有点过度煽情
音乐取代了宗教取代了信仰。
人生最美丽的完结就是笑着离开。
用音乐弥补心灵的伤痛,挺感动的,受伤的老男人确实很有魅力
能被故乡治愈,蛮幸运的
20060713 1925 bc
成人也需要放牛班的春天。
要面包,也要玫瑰。行走人世间,各有各的烦恼,坚持面对困难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另寻一处来打造自己的天堂,去对自己喜欢的说喜欢,对不喜欢的说不喜欢,这就是业余爱好的重要。本片有立意有亮点,但不算得上好看。
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段话:只要音乐还在,我们就有希望
鸡汤类。
当你唱歌的时候感到快乐
wie im Himmel
两星是给我的期待值的——为了看个开头的布二我容易么!我一直相信文泽尔的判断的,可这次大失所望。我就是来听开头布二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挺丰满但每一秒中无不在歇斯底里,当个唱诗班指挥比费城还难待,还得挨枪子儿,有必要吗?傻子演得最好。
闻名的音乐家回到家乡小镇,带领家乡唱诗班进入世界合唱大赛!比赛改变命运,音乐也改变了生活!小镇里的人们如同社会一样,自私冷漠,但因为唱诗班冷酷内心渐渐发生美妙改变,被音乐的特有的力量所化解!片尾男主终于倒下,但同时音乐家的灵魂得以升华了!情节平缓的瑞典文艺片,近两小时片长,如果没有耐心,看惯了快节奏大片,或是手机党们最好不要观看!
看到一位豆友短评说资料馆早已不是文明观影天堂,简直想点100个”有用“,今天坐我旁边的哥们一直在吃饼干一样的东西,还吧唧嘴,行为跟在自己客厅无异,素质相当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