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乐与路

北京樂與路,跳豆,Beijing Rocks

主演:耿乐,舒淇,吴彦祖,吴耀汉,俞飞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北京乐与路》剧照

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7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8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9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0

《北京乐与路》剧情介绍

北京乐与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的创作乐手Michael(吴彦祖)因故滞留北京,与一群真心热爱着摇滚乐的北漂青年相遇。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乐队主唱叫做平路(耿乐),队里还有个活泼反叛的领舞女孩儿杨颍(舒淇)。Michael被这群年轻人深深吸引着,他喜欢他们对音乐苦苦的执着精神,一路跟着他们到乡下走穴。 然而,本土文化浓重的北京既可以深刻的诠释摇滚音乐,又可以高傲的把它视为粪土、垃圾。平路他们生活拮据,在音乐的路途上不断碰壁。唯一不变就是对音乐发自灵魂的热爱,如同那歌里一声声的诘问:“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有风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感动每个人的是歌声还有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李天腾与赵小宝剪刀手美少女非凡医者千术2千王之战关中女人暗金丑岛君3高兴石敢当之雄峙天东盛糖乐队凯文·亚当斯:真正的我开膛街第四季唱出恋爱的苦恼爱丽丝学园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另一个我决战中途岛大幕拉开蓝色生死恋万圣节前夜2青山不墨愤怒的时代第一季战栗杀机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九季如果我是有钱人回首尔低俗怪谈第二季步步追魂罗雀高飞花季的救赎逆谋:叛乱的时代

《北京乐与路》长篇影评

 1 ) 《北京乐与路》

通过北漂的摇滚阶层,反映并刻画出了北漂生活的各种困苦,很到位。

浓浓的北京味儿,熟悉又陌生的欣赏着。

吴彦祖刚上场就搞笑,“你们喝小二还加傻B啊”,把雪碧说成傻B的人,呵呵。

舒淇和耿乐这对北漂情侣,性格及生活各个方面,也充分表现出了北漂们的痛苦彷徨,并寻求相互依靠的内心世界。。。

他们很叛逆,他们很狂野,他们很另类这也许是我们看到他们时所想到的词。

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感动,也有爱,也有该存在的各种情感,他们只是不善表达,或者不屑表达罢了。

我想,应该是因为追逐梦想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者说梦想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吧。。。

片子的细节不算精致,但已足够触动我。

耿乐饰演的小路,生命的最后一幕,撞向货车,然后大喊:“没有人比我快!

”…吴彦祖在法庭上收到短信,知道小路已逝,痛哭流涕…舒淇惊奇的看着吴彦祖送的墨西哥跳豆,兴奋的像个孩子,当路人不小心踩碎其中一只,看到虫子露出来,她悄悄的扔进花盆…朴实的小路的父亲,守着儿子的坟墓,李逵(小路的狗)也回来了…北京,还是充满了利欲熏心的地方。

有钱,就可以像吴彦祖饰演的米高一样出唱片当歌手,打人也不用坐牢……我应该庆幸的,因为我没有小路他们那么苦。

是的。

 2 ) 还好有好音乐

和很多人一样,我诚实地将《北京乐与路》定义为烂片,但提起本部电影的摇滚音乐,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有的说说。

音乐远远大于故事的叙述,导演张婉婷将俗套的三角恋情和摇滚相结合,试图来描述摇滚人的新路历程,可惜不很成功。

一上来,耿乐来一首子曰的《磁器 Porcelain Brothers》,确实有点吓唬住我了,因为这首《瓷器》是子曰乐队中,除了《相对》《你也来了》之外,比较喜欢的一首。

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造就了狂热,对,这是摇滚,至少表演和场面调度上,导演排练出一场摇滚戏。

耿乐一头长发,赤裸着上身,有点忘乎所以,加上子曰乐队那种半带说唱半带吼叫的唱腔。

紧接着一段轻柔的音乐,反差效果很好,可是下面的打架斗殴就是那么矫情,音乐断了,戏一下子就降了下去,扯淡慢慢占据了剧情。

《瓷器》这首歌里引用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段在电影中搞得能算及格,迷幻低沉的意味出来了;艳阳乐队走穴过程中,"子曰"的另外两首歌《你也来了》和《光的深处》也被搬上了农村的大舞台,可惜没有光大,甚至《你也来了》出现了4次,“桥归桥,路归路,各走各方?

" 是剧中人的命运?

不知道,也没有看出来,导演也没有表现。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光的深处》过后,导演的扯淡又慢慢的占据了上风,“玩摇滚总比当土匪好吧。

”这是何等荒谬的台词。

谁也知道摇滚,如果真的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音乐形式,那摇滚也就死了。

比如《乖乖的》那段,我们可以看到,悠闲的中国太极和愤怒的摇滚并行不悖,可是没有人欣赏,正是,没有一个乖乖的人可以玩得了摇滚的。

导演设计平路的几首歌,《落魄的人是可耻的》(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和《上苍保佑吃两碗饭的人》(张楚:《上帝保佑吃饭的人》),是导演在影射国内摇滚的摇滚经典?

公司试听那场戏,可疑可笑可怜可悲……导演理解的摇滚人生,也许仅仅是在自己试图玩一个乐队“墨西哥跳豆”,这样的幻梦破灭之后的臆想罢了。

激昂奋进的唐朝乐队《国际歌》也被用到当中,没得挑的,全顾着跟着哼哼了。

说句题外话,印象中个人听到的《国际歌》第一版就是摇滚版的,就是香港红磡体育场那场,再听主旋律版本的,总不那么带劲。

下面就是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也是主题歌,轻柔又温暖;《晚安北京》,颓废和宽广;陌生的城市里,摇滚梦永远没有终结。

导演很惨败的让男主角撞死,是为了表示对唐朝乐队贝司手张炬的纪念?

还有纪念前途惨淡的中国摇滚乐?

撞车后给司机一盘磁带的设想,不知道导演是在怎样脑残的情形下的构想。

《晚安,北京》和《你也来了》,有点早年的MTV的感觉,撞车的那一刹那音乐戛然而止,他交给司机一盒磁带,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你也来了》。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摇滚都需要这么悲情吗?

这样一来,《晚安,北京》成为葬礼上的歌曲,似乎有点主旋律的意味,男主角的影子投射到致力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每个摇滚人身上?

可以唤起集体摇滚人的共鸣?

那为什么电影出来,许多摇滚人抵制?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还好,有这样一份鸣谢的名单,会让喜欢中国摇滚音乐的人欣喜。

 3 ) 只有怒没有乐!

当猎奇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时,就休想看到事物的本来样子。

这部影片压根就是一部猎奇之作,骄矜的香港女导演把大陆和大陆摇滚都彻底猎奇了一番,数数钱拍拍屁股走人了。

剧情就是为猎奇这个目的而设置的:事业无成闯下大祸的香港阔少爷来大陆避难,顺便找点音乐灵感,寻求一点艳遇,这种设定的姿态就像一个故意摆歪了的摄像头,永远不可能,或者压根就不想看到被摄事物的真实面貌,于是我们看到了镜头中光怪陆离的场景:跳大棚脱衣舞的女孩居然和摇滚乐手搞在了一起!

别告诉我你没常识,不知道大棚为何物,那请自己去看吴文光的记录片《江湖》,里面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大棚里确实有脱衣舞表演,这节目确实叫“开放”,但表演者大多是稚嫩腼腆的农村姑娘,她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随大棚四处奔波,看他们表演的也是同为“阶级兄弟”的农村老百姓,城郊农民工,这是一个和城市无缘的群体。

摇滚乐可是城市青年的专利,西方作派,听不懂,不对农村老百姓的胃口。

舒琪在影片中哪像个为生活奔波的农村女,打扮时髦,性格张扬,活脱一个城市骨肉皮(为了和摇滚乐手睡觉,蹭点白饭和毒品,整天和摇滚乐队混在一起的女人)。

把这两样八杠子打不着边的东西生拉活扯搞在一起,真是不伦不类。

剧情在这里已经是一条裤裆早被戳通的牛仔裤,只能硬是露了屁股也要穿出来,丢脸也要装酷!

吴彦祖饰演的香港阔少除了整天色眯眯盯着舒琪,再也没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没有融入这群人也根本不想融入这群人,更不是为了所谓的音乐梦想,影片呈现的他只有一个猥琐不可告人的目的-乘机撬别人墙角;耿乐饰演的“望月”乐队主唱“平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只会打人,发脾气吵架,酗酒,滥交,装酷,随意中止表演,这些西方摇滚乐手脸谱化的性格居然被导演拿来强贴在一个中国年轻人脸上,结果脸不像脸;那些无聊根本说不通的桥段(为了让耿乐更酷而莫名其妙跑出来的摩托车,签约不成抱着大棚姑娘胡搞一通的“床戏”,舒琪在村边洗头的美人甩头图,模仿《成名在即》弄个大巴士搞巡演)拼凑在一起,就像平路最后在高速路狂奔时跨下的那俩破摩托,裹挟着灰尘、唾沫、眼泪、自卑和矫情,最后撞在一辆装满玉米的卡车上支离破碎。

好吧,让我们把思绪定格在平路死前最后一个镜头:平路从地上若无其事地爬起,掏出一盒磁带递给面前被撞之后一脸惊诧的玉米卡车车司机,来了句“听听吧,下面一首最精彩”!

(死皮赖脸硬塞东西给人家,死前还不忘记做广告)在歌声中,平路靠着车厢,仿佛咱在享受自己的音乐,镜头不断切换后我们看到他倒地死了!

就死了?

不少观众一定抱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不是刚才还好好的嘛,还推荐好歌给司机听嘛,怎么就死了?

简直莫名其妙!

看到这里,我唯有哭笑不得,以后打死我也不相信香港这些糟粕导演能鼓捣出什么好东西来!

幸亏大家看的都是盗版,要不那白花花的银子和勉强挤出来的几滴眼泪也算是暴殄天物了。

影片不但浪费了你我的宝贵时间,还糟蹋我心爱的摇滚乐,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先看看这些罪状吧:舒琪饰演的大棚女杨颖说:“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嫁给搞摇滚的是其中之一”。

乐队的其他成员说:“活着就是等死,摇滚是最快乐的等死方式”当戴眼镜的那只呆鸟对着镜头无耻地说:“我搞摇滚的目的就是要戏果儿(果儿就是骨肉皮的北京说法,戏就是泡,玩弄),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收到美国邮寄过来的一个冰冻洋妞!

”之时,我已经无言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导演张婉亭女士眼中的摇滚乐就是泡妞、打架、自杀、装酷这几个无聊的词,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大陆摇滚和产生大陆摇滚的草根精神,她只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被西方摇滚浪漫情结毒害的香港雅皮士,她拍影片的目的只是为了圆她年轻时未遂的摇滚梦,她需要一片比香港更广阔更廉价的背景来圆她这个自私的梦,于是选中了北京东北郊这个外地摇滚进驻北京的中转战——树村、霍营、东北旺,因为摇滚集中在这里,因为这里廉价,因为这里依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所以这里可以被任何猎奇的人随意扭曲,张婉亭女士甚至不愿意走进摇滚乐手的房间看一眼,如此矜持娇贵的导演能拍出如实反应摇滚的片子么?

颜峻真敏锐,他及时注意到这点,于是一份还算为时为晚的《树村声明》出台了,声明表达了摇滚乐队们不愿意跟随张婉亭女士歪曲自己,给摇滚继续抹黑的主张,摇滚乐队纷纷退出影片拍摄,婉亭女士莫名惊诧了,这只能怪她自己,谁让她走马观花外地人拍外行呢,摇滚乐远不是她想的那样,何况她的导演水平也实在不够格。

 4 ) 乱弹—关于《北京乐与路》里的音乐

乱弹一个关于摇滚者的故事。

其间有很多原始的快乐很多执着的激情很多无奈的挣扎。

可能会没有痛楚,甚至也没有遂愿。

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孤独愤怒的男人在自己离去的音乐里追问命运,然后落幕。

悲怆么?

这年轻和摇滚和你我所看不到的,宿命或者其他。

总是在完结的音乐响起时僵硬着身体看屏幕愈来愈朦胧。

我不敢承认我是被故事打动了因为朋友说一切都是假的。

可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我又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心情会总这般无端失落呢。

不想看到你脸上的同情,听听故事里回旋的音乐。

真实。

一些摇滚。

你听到了什么?

《磁器》音乐响起了。

是磁器。

秋野与子曰乐队的一首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鼓声震耳欲聋,音乐很钝重却撕心裂肺。

听这歌很容易就变得亢奋,就像一下子被他们点燃了一样。

我会和着节奏跳啊跳啊一边还点着头吼同胞兄弟同胞兄弟。

我敢肯定这时我的几个舍友就会立刻用手指头堵住耳孔然后瞪大双眼看着我大骂SB。

是在看《北京乐与路》之前听这歌的,所以在我意识里它不带一丝电影的味道。

隐约只记得平路在一家酒吧里对着麦克风摇摆着唱这歌。

子曰的摇滚总这么激动人心和出乎意料,带着京味,原始朴素得我想顶礼膜拜。

《磁器》里还有一段背景独白,好极了,我只能这么说。

在《第二册》里这种独白式的背景很多,似乎是想让听者在被音乐麻木的间隙里清醒。

找不到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子曰。

隐藏愤怒刻意诙谐。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歌要叫作“磁器”。

我说大概应该是瓷器但是他们故意写错了吧要么就是表示之间有磁性的什么东西比如人和人。

朋友朝我冷笑。

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同胞兄弟!

同胞兄弟!

他们怎么了?

我们怎么了?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们亲亲热热/拍拍握握/怎么着/我们是同胞兄弟/磁器!”《你也来了》也是子曰的一首歌。

带着有如宗教般的说教。

“你也来了/赤条条同我在同一个地方/你也来了/大睁着恐惧的眼抖如筛糠/你也来了/为了上一世因果在这里得以报偿”这是在说故事里的人们吗还是在说芸芸众生。

恐惧的来,只为前世的因果。

前世???

音乐里没有唯神或唯物之分,在音乐里,前世就是空白饥渴乏力,就是起点。

香火渐散,我从菩提印珠被罡风吹过掉落的尘片里窥见了九幽。

到处是刻上了年轮的欲眼。

那里是不是也会有这样清醒的音乐。

“你认命了吧/走过了奈何桥奈何又妄想/你忍住了吧/泥巴莲花本同路都在桥下”子曰在虔诚地唱。

子曰是说,不管即将或已经发生了什么,你和我每个人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

命而已,注定的。

镜头中平路站在台上唱,流了一脸的汗:“只不过/只不过是汝矛来剌汝盾/一个尘劳/一个业障/只不过/只不过是用凸的应付凹的/一块丰碑/一面牌坊”音乐很疯狂唱歌的人也很疯狂,就像发泄着一语道破尘世幽怨的快意。

台下的人开始骚动,有些人很不满在大声斥问这叫什么歌有些人干脆愤愤的走了。

只平路他们还在制造音乐制造疯狂。

没有耳朵在听。

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子曰说的是对的,谁都没有错。

故事、摇滚以及看客。

心情很糟,但我得听完这子曰:“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一首在整个《北京乐与路》里相比之下较平缓的歌。

主唱汪峰。

喜欢汪峰,他有着深情破裂的嗓音和干净的脸庞。

这个男人懂得掩饰骨头里澎湃的暴戾与愤懑,他甚至用有一些贴近主流音乐的来发泄郁闷。

不过这次,他作了小小的妥协。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的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是在电影结束后升起字幕的时候响起这首歌的。

音乐元素很简单,旋律很美很动听。

低回的男声加上钢琴与吉他默契的糅合,似乎在诉说激情退却后的爱情。

不平凡的爱情。

电影里杨颖深爱着平路,就像平路深爱着摇滚那样执着。

但结局呢?

也许如同朋友们说的一样——摇滚,与爱情无关。

它是首好歌,真的。

《晚安,北京》第一次听《晚安,北京》就是在《北京乐与路》中听的。

钢琴的声音随着画面飘出来的时候我竟被打动了。

汪峰的音乐语言和嗓音是这么恰当地撞击着听者敏感的心灵。

“我曾在许多的街头失眠 它的城市梦幻的空间 它的子无虚设的阻力 在疯狂的边缘失眠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我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 继续着隔壁提琴的抽泣 说着事事如非的蹂踏 越来越有些疲倦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从头到尾我都在静静的听。

我想我能感受到那种落魄的无助和对世俗麻木的宽容。

七分钟的灵魂与身体尖锐的撞击伴着电子特技音色久久不散,这就是本土的北京摇滚么?

在《北京乐与路》里的此刻,挣扎着的是灵魂,冷漠着的是北京。

喧嚣已过。

我要说,早安,北京。

没有人知道在昨夜里,在寂寞美丽的黑夜里,曾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激情。

《光的深处》是“光的深处”这四个字说服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还是子曰的一首歌。

但它与其他的不一样,至少在于我,它是。

吉他的声音打破沉寂,然后秋野开始唱。

秋野的声音有些怪异,恍恍然似乎是在刻意去表达什么飘渺的事实。

“靠近窗/摸风的声/玻璃挡住我说:/‘不行’/贴着墙/躲避身影/光线却罩住我说:/‘我能’/‘是谁能穿透谁的身体/又是谁在让谁发出的响声’”。

如果不看歌词我绝听不出来他在唱什么。

但我宁愿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因为我喜欢那种感觉:迷离的幻影无措的人,光明的深处渴望的心。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在金属刚烈的磨磋中,子曰开始了他们向往的呐喊。

电影里的平路也反复这么唱着:“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是啊,光的深处,那会是什么。

大概所有黑暗中的摇滚者都想冲脱无边无际的黑暗去接受阳光的照耀吧。

可真正的摇滚却是属于盛放在暗夜中的植物,除了那些幸运的伪摇滚外,所有人都承当得起光的重负。

或许你已经读出来了,在光的最深处,还是茫茫的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在用音乐追问,用摇滚赋予的某种精神或力量在挣脱。

一如子曰,一如平路,一如所有真诚的摇滚。

故事结束了。

所谓的宿命已在无尽的旋律里被铭记。

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北京乐与路》是在宣扬摇滚还是在嘲笑摇滚。

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种叫墨西哥跳豆的东西出现。

我可以看到裂开的壳里一只小虫子正舒展着洁白而顽强的躯体。

新生命在痛苦的微笑。

不管他有或没有什么寓意,我不喜欢虫子。

平路死了。

但所有的音乐还在。

再见,《北京乐与路》。

晚安,人们。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杀戮的<活者>这首歌吧还有秋天的虫子的一首《永恒的小夜曲》

 5 ) 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清醒

我是在02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看完这部片子的,之前我已经一个人在酒吧唱了一整夜的卡拉OK。

耿乐、舒淇和吴彦祖,三个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北京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另我感兴趣的摇滚题材,首先感谢张婉婷让这一切糅合在一起。

我其实已经期待很久了,也关注过各种报道。

看完整部片子,在“鲍家街43号”那首《晚安,北京》的旋律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生活中的我,之前有点像吴彦祖,由于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原因,对生活意义的了解很少,颇有些白痴。

因为不知道,所以什么东西都是梦幻和美好的,不肯向不完美妥协。

虽然辛苦,但自己不觉得,因为太幼稚。

后来我才发现我其实是个大笨蛋,多数的时候,我和耿乐一样,也许是在过于理想化的意识清醒后,无法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也许现实并不残酷,只是由于之前的幻想太充实,脑海里根本没有给现实世界留一点空间,用幼稚来排斥成长,逃避责任和义务,在社会里没有自己的任何位置,不但如此,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冷笑世人的愚蠢。

其实,我才是真正的笨蛋。

对于舒淇所扮演的角色,开始我是不屑的,后来,当她把那颗破碎的“墨西哥跳豆”偷偷放进花盆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她才是活得最性感的一位,该疯狂的时候,她放纵,该清醒的时候,她明白。

她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善解人意的,由于她的举动,吴彦祖还是继续沉迷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多好。

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清醒,或是清醒后的无法适应。

真相都是要人命的.请你不要醒来,若是你有一天醒了,请你学习舒淇,不仅自己要勇敢面对,更要善意欺骗那些沉睡的人,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

 6 ) 香港对北京摇滚圈的想象力泛善可陈

国内的摇滚电影,基本上都不会深入描绘摇滚乐手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是把摇滚乐手当作个角色,然后生发故事。

摇滚乐手都是地痞一样的混混,在电影里都绝情和歇斯底里。

《北京乐与路》也是这样,耿乐费尽心思饰演的摇滚乐队主唱,脱不开“浑浑噩噩的幼稚理想主义青年”的固定标签。

他唱着子曰乐队的歌儿,却没有那几位爷的气定神闲。

演出在歌舞厅也就算了,大棚里唱也能当作实在没招儿了,但舒淇的一口台湾腔如何能成功演绎北京摇滚歌手的情儿呢?

看“秋天的虫子”在台上露脸,真是觉得电影是个太诱惑人的东西。

摩托车、灌酒、乱搞、没钱、自以为是、凑合活着,就是电影为我们呈现的北京摇滚圈子。

这满满的负能量把摇滚和土气结合到了一起。

连吴彦祖都连带着真像个香港农民了。

耿乐最后出车祸,一下子就彻底把电影打入剧情乏力的大闷锅里了。

对着镜头说话的梗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乍一看以为自己在看电视台专题片。

整部电影所有人都成为了最丑的那一个,包括舒淇。

她穿着短裤渔网袜站在台上蠢蠢的样子,令人不禁知道了为何耿乐总会偷腥。

您至少弄个鼻环啊!

就肩膀上纹个情侣纹身,这才不是摇滚青年呢讨厌。

2015年7月28日

 7 ) 文艺青年不装X

《北京摇滚》蛮唯美,那几首摇滚不错,故事情节有点傻,也有点矫情。

很多人说是烂片,但我不能否人它的几处细节打动人心,比如小路老爸的出场。

小路的死是个败笔,太俗套,明显就是编剧灵感枯竭,二流小说就是这样的,关键人物不死一个不能解决问题。

他又不是一个悲剧英雄,只不过不懂游戏规则不会推销自己,完全没必要以死明志吧?

这个极度自我中心的文艺青年,放大了现实中文艺男青年的通病——自负自大、表面耍酷其实只会朝女友撒气、顽固的理想主义。

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因为一时冲动就撞死了,怎么对得起他老爸还有爱他的女孩呢。

文艺青年成熟得早, 却世故地晚,越长大就越会明白,叛逆是最不值一钱的东西。

平路一直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从看男人的角度来说,除去他的才华,他只有这一点是好样的——文艺青年不装X。

那个墨西哥跳豆的结尾很有意思。

或许舒淇懂得看透了却不说穿,才是她得到两个男人心的原因。

说白了这片子没有什么精神。

只是一群摇滚青年肆意挥霍青春的画面,还有寂静的夜北京,让我觉得很美好。

姑且把它看作一个另类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养眼就好。

这部片子自始至终是以一个香港人的视角看北京摇滚,所以看它还是不要太认真,想从里面寻找摇滚精神,那就明摆着要失望咯!

不如去看BENJAMIN写的《地下室》,其可贵之处同样在于真实坦白,不装X。

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软弱无力却继续戴着镣铐跳舞,向最后的涅磐逼近,这才是在生存夹缝中做梦所必须的执着和觉醒。

不觉醒就要死,这个结局是不是太残酷也太苍白了。

中国电影看得不多,最近才很HC地发现,吴彦祖长得真好看。

他在《美少年之恋》和《北京摇滚》里面的两个角色,实在让我太喜欢。

安静的气质,腼腆的笑,所谓“明媚忧伤”,或许就是吴彦祖最擅长的表情。

总是安安静静,默默付出,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你却从不说出来。

一边看一边感慨,在猥琐之风盛行的今天,这样美好的男生真的快要绝种!

这角色不需要多少演技,要得就是气质,不浪费了好身材和那张脸。

 8 ) 走路,不是毁路

  我今天刚看了那个出名的烂片儿--北京乐与路.一切当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或是至少有思想的摇滚歌手会象平路那样脆弱和单纯--到一切都好象在作假.  他看着印有雷蜂头像的第三期我爱摇滚乐,却一边儿说:我被音乐玩儿了.  音乐没有玩他,甚至生活都没有玩儿他,摇滚没有,他自己自玩儿了.如此任性的人,自我中心自以为事,仇视他所看到的那一切丑恶,在爸爸面前觉得很丢脸于是下去了.有血有肉却没有概念没有信仰没有归宿.再好的看客 也只是看客.  平路他不知道自己要玩儿什么,他没有说服自己--我的摇滚乐为何优越.他有着一个好的吉他手好的贝司手好的鼓手,当他要唱的时候他唱自己的嘲笑和思考.这样的人却不懂得自己鄙视的人的模样.唱片公司的高层不会耐心到等你放了很多录音质量奇差的歌儿之后那一首--最好的.你在走穴中和艳舞女郎摆在一起,你寻找那一声赞同,市场的,人民的,你的哥们儿想着遥不可及的美国妞儿,梦想激情,更确切地说是摇滚本身支撑着你走下去,怎么样,这就是我所热爱的生活状态,他和其他的生活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差别,关键是我和我的梦想和激情极大可能的贴在一起.我愿意这么耗儿,一直到我不能耗为止.  我前一阵儿忽然犯傻不愿意念大学了,就差点儿直奔北京.我妈说你个傻比别做傻事儿,你搞地下音乐你犯法你干坏事儿我怎么能够放心呢.我是一个脸洗的干干净净地混迹于人群之中却被认出来并被冠以傻比做作爱炫耀的真朋克.我乐得被认为是人们严重的我,我没有被伤害到吃不了下顿的饭,我甚至连有没有饭吃都不在乎,那广大的中国现实里令我害怕和不满的是一些东西.  在火车上坐上22个小时无烟区的脏地板,和全是口臭的大爷和大娘们一起,不舒服,憋着尿一直憋到肚子涨的牛仔裤紧的肚皮都是印。

或者在大街上电话亭里躲着被小流氓拽到角落里轮奸了,第二天早上迷迷糊糊全是落寞和迷茫。

或者是躲在家里光做梦了24小时不出门儿。

这世界上勇敢坚强有用的人民太多了。

个人经验还能煽情是因为人们还抱有梦想和不顾一切。

龌龊的忘记了,美好的留下来。

但我知道我如果英文不是那么流利我没有看过那么多电影,我不知道这回事儿那回事儿我就不可能有机会和一群外国友人在好的演出场地偶尔演上几场并发现自己是个苗子。

如果我能够放下手头的一切去一个人干那么我很可能可以一直演出一直摇滚了。

生活充满妥协,但妥协不是折衷,不是丢脸,而是最优方案。

我可以继续在这儿混上两年,多看电影多听音乐,多看书,多认识和我一样还没有做成音乐的人多让我的吉他忍受我傻乎乎的扫弦。

两年之后我丢了这样的青春,却总比自己虐待自己出去做一些我不擅长的生存,花更多时间担心 第二天早上的天津煎饼,并被平庸和打击淹没好的多。

偶尔,我会突然之间发疯,逃上几个星期的学,然后睡死在自己的窝里。

现实不容许你和他对着干。

但现实是你的爸爸妈妈,你换个角度换种态度,他会给你送来你掏到的ben kweller,会送来刚买的摇滚杂志和图书馆免费的哲学书,还有一周一次的观演自由。

很多人都为理想和金钱贡献了很多好东西,一个好的青年不应该找不到为什么,或者把理想和金钱变成绝对的死对头,然后让自己压死在车轮或者叶子或者姑娘的大逼之下。

是人,就是偶尔发呆,偶尔犯傻,偶尔激动,偶尔无聊,偶尔深沉,偶尔进取,偶尔自我保全,当你觉得自我保全很令你羞耻,到菜市场卖大口碟令你不好意思你觉得绝对不能干的时候,那么你不是牛比。

你和自己硬耗耗不久。

一死也就白了,那果儿的伤心其实你是不在乎的。

切,我只在乎音乐,其他我都不在乎,这才叫纯洁。

但这种纯洁是特定条件的产物,你努力往这个纯洁上靠,很多时候被生活发现你的虚伪,倘若能一笑了之,那你的音乐就有生存的希望。

平路其实是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人,因此借着一个惨情故事的壳儿成了电影男主角。

直到自己要干嘛的人,被问到平路这事儿的时候会很愤怒地骂他太假。

但人们还是纪念张炬,因为他是哥们,知道他的人感慨,不知道的人拿他的专辑卖钱。

你的专辑不能卖钱,那纪念的人有多少颗心都没用。

于是,保持一颗红艳艳的心。

就是在这部傻片的催化下哭哭鼻子,继续因为可以用电脑的音箱听babyshambles而高兴。

因为假如我去别人家里当了保姆,那我真没什么时间听歌了。

 9 ) 凑和

追着张婉婷这个标签,找到了这部影片。

我算是个落伍的人,看了下时间,竟隔了有7年。

每次,特别有感觉的东西反而写不出长篇大论,只有散乱的几个123。

1、北京。

一开始晃动的北京街头的影像是典型的纪录片语言,再配上摇滚,我一下没认出来是张导的作品,倒是想到了李玉去年的《苹果》。

据说片子是导演很多年前的作品,只是一直没通过审批。

北京是个素材特多的地儿,而所有围绕北京的片子,不是古代就是底层,穷得让人心难测,少有光明灿烂的东西。

有一点倒是挺好,北京人一点也不媚外,对于香港人,完全可以不鸟。

人民商店的老板告诉香港小伙子米高,这里人民说了算!

乐队里的人叫米高“港农”,骂人也要人文主义。

2、对比。

一处是关于北京和香港的对比: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穷;香港摇滚什么特色?

香港摇滚没有特色!

——是啊,摇滚源于愤怒,香港人没有愤怒,也没有时间去愤怒,自然就没了摇滚。

(杨颖和米高黑夜一起去上厕所的路上对话)大陆的黑是一直这么黑下去,而香港的黑是一阵后又能亮起来——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啊!

一处是两对父子的对比:平路声嘶力竭告诉父亲“我签约了”,父亲却什么都没听见,他希望的只是儿子回家一趟,看看母亲。

米高老爸处处给人赔笑,死命地喝酒,还要忍受别人对儿子的耻笑。

这时的米高再也拽不起来了,他只有低头,抢过酒瓶一醉方休。

3、张导好像非常钟情于舒淇,《玻璃之城》里用了她,这里也是,一开始彩色头发出现的摇滚乐队老大的女人,却是心地单纯。

我却发现,舒淇真是要多土有多土,要她像乡妹子真是可以非常到位。

而那个第一次上台救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后的一鞠躬倒是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无论是舒淇本人还是她演绎的杨颖这个角色,都是很有潜力的。

4、同样不是一部纯粹的摇滚片,贴上标签,带着张氏特有的时代感。

影片里用舒淇之口两次说出了“千禧年”“新纪元”这些有着各自特定含义的词语。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群人的命运总是要和时代连在一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被记录被刻画。

当然,语言在这里也是一个惯用的标签。

米高一开始那口港式普通话让乐队人都笑了,给他一个封号,叫港农。

5、除了开头的纪录片风格,中间插入的四个人的自述同样也是。

每一个人都对着镜头来一段陈述,内容包括: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6、影片最后打出字幕:特别感谢罗大佑。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

 10 ) 乐与路的纠缠

耿乐演的平路让我想起了春树在《北京娃娃》所写的有关北京摇滚艺人的生活。

真的就是这样,就象我几年前读到的文字给了我一个抽象的轮廓,今天则让其具象化、色彩话和丰润化。

从一开始,成长就注定了某种不平凡的生命。

“玩摇滚总比做强盗好罢”或者起先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后来却渐渐与自我的生命融为一体。

平路反叛、焦躁、自我,这几乎构成了一个地下摇滚歌手的典型;同时,他理想、无畏、不屑于现实。

可是这一切,最终却一点点地被摧毁,统统化作对生活的绝望。

当他说:“我非常喜欢狗,因为人饿了会逃跑,而狗永远不会”时,我相信他对于人性的绝望;当他说:“我每次出远门都把狗寄养在朋友家里,他们都是与我一样的玩摇滚的穷鬼,而回来后朋友总是告诉我狗跑了,哭得比我还伤心。

其实我知道狗一定是被他们吃了”时,我相信他对于生活的绝望。

现实将他逼得走投无路,他开始变得暴戾和反复无常。

这就是春树文字的再现——我相信它的绝对真实。

然,当平路被满载着玉米的卡车撞倒在地后,他惨白着脸与唇,艰难地爬起来,走到卡车司机面前,右手从牛仔裤的口袋里拿出他们乐队的样带递过去,平静地说:“最精彩的部分在……你一定要听下去……”我终于受不了,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绝望与希望。

此时,我开始明白安妮所说的:常常绝望却不轻易失望。

原来,绝望越深,心中对美的憧憬与希冀所抱的希望就越大啊。

这样的人,注定要死在自己思想的手里: 敌不过死亡,战胜命运。

舒淇所饰演的平路的女友,也是个够“摇滚”的妞!

她是一个大棚里的艳舞舞蹈队的领舞。

十几岁就独自出来闯的女孩。

她在自述里说:“我知道自杀有很多种方法,但嫁给一个摇滚歌手无疑是最痛快的一种——死得既痛又快”她与平路的爱情就象是一种互为救命稻草的依赖,一样的绝望让他们或者成为了彼此的救赎,或者因为遇到彼此而开始懂得自我救赎。

她说:我们注定就是要这样在一起的,无论小路多暴躁,无论我们吵架吵得多凶,心里却始终认定了对方——你可以不认同这是一种爱情,只是对于绝望的人而言,有爱就会拼命地抓住。

平路死后,舒淇对吴彦祖说:“小路就是这样,他心里有再多的事都不会说出来,从来就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她无意间发现墨西哥跳豆的秘密后,她也开始学会不说出来,放在心里了。

平路予她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这种感情将占据整个生命。

吴彦祖的角色也一样的无奈。

只是很喜欢他在平路问“香港摇滚的特色是什么”时的回答:香港?

……香港根本没有摇滚 是啊,摇滚,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才能摸索到精义所在。

“红的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在里面听话。

你这样的脾气是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混的。

”这是平路去唱片公司时听到的话,就是这句话让他忽然间失去了坚持和勇气——原来自己苦苦撑着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如此不值一提——那么,意义何在呢?

平路的死也许暗示着张炬的逝世 乐与路的纠缠 还不知走向何处

《北京乐与路》短评

我终于发现了一部比《死了都要爱》还tmd难看的讲乐队奋斗史的影视作品!!!看到秋天的虫子那帮人我好伤感又好想嘲笑啊!

3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较差

摇滚是种病,得治............其实到后面父子情深的情节还挺煽情的...........

8分钟前
  • 大使
  • 推荐

还凑活,少见的关于内地摇滚的主流电影,摇滚圈内很多重要人物也为原声音乐出力,鲍德熹的摄影很出色,记得有一个耿乐开摩托车穿过秋叶林的镜头很棒,舒淇有几个镜头拍的也挺美,最后耿乐开摩托车在公路上行驶此时汪峰的《晚安北京》音乐响起,全片达到高潮...

11分钟前
  • 我不爱你
  • 还行

剧情音乐都太TM操蛋了,fuck off,没搞懂蛋妞儿怎么接这个啊

16分钟前
  • Mioko
  • 很差

看了个开头就懒得往下看了 作为独立摇滚电影居然连配乐都那么烂

19分钟前
  • 大红苹果
  • 较差

路总是有疲倦的时候

20分钟前
  • 东学西读
  • 较差

可以表现他们恃才傲物、率性而为,但前提是,他们的才情得被人感知。这电影就面临这样的窘境:我知道他们清醒而痛苦,他们心怀梦想不愿放弃,但他们的作品又丝毫不能打动我。这种诡异的间离感简直贯穿始终,大卡司也拯救不了。又也许,这还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寓言?

21分钟前
  • 小东邪
  • 较差

还青春的时候看过,很喜欢。如果现在再看,肯定不会再有当时的心情。

23分钟前
  • 远山
  • 力荐

#张婉婷02 太jb摇滚了,更nb的是,太jb中国了。说这片不摇滚的,一不了解摇滚,二不了解中国。《夏日暖洋洋》里千禧北京城市风光的一次延展,聚焦摇滚青年的爱与梦,更聚焦阶层层次和对比,厉害的是大环境和小情绪都拍进去了拍融合了。唉,还是那个时候敢拍,还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敢做。而且张是真的会拍情感,太细腻了,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

27分钟前
  • 要丸
  • 推荐

麦扣:喂,您好!老板:买点什么呐您?麦扣:有没有墨西哥跳豆?老板:什么豆?我这有香辣豆,蚝油豆,胡豆,您要的是?麦扣:不不不,墨西哥跳豆。老板:没这东西。麦扣:不是零嘴,是乐队啊。老板:没这零嘴乐队啊。麦扣:不是零嘴乐队,是香港很红的。老板:很红的?诶,不是跟你吹啊,这红不红啊,可不是自个儿说了算,诶,我这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我这人民商店没卖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叫红,人民当家作主,ok?

28分钟前
  • 黑阳
  • 推荐

为什么不红呢?!永远记得小路自杀前说的话--“没有人比我快”

29分钟前
  • 小圆是只猫
  • 力荐

在咱们国家想做一个有个性,特立独行,不随世俗而活的人,实在太难了,何况还是地下文艺青年,通常要么众叛亲离,孤独一世,要么放弃自我,做条哈巴狗。因为没人能够理解这样的人,他们注定是小众的,除非你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同类。我绝对没有个性,也不是文艺青年,更不是摇滚爱好者,但我孤独,所以反而把这部电影看到心里去了。摄影和配乐都是上乘,表演方面除了耿乐是超神演绎外,舒淇和吴彦祖也都发挥了他们的魅力,超棒的卡司。主题曲《晚安北京》可谓神作。

33分钟前
  • 欢场华佗
  • 力荐

Michael:“有没有墨西哥跳豆……在香港很红的。”盗版CD老板:“红?我这盗版有卖的就叫红,盗版没有的,就不叫红,红不红,得人民说了算。”

3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可可爱爱的片子!居然可以直接看~还有舒淇好好看啊!

37分钟前
  • 推荐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38分钟前
  • 汽水|不core不得嗨
  • 推荐

我不懂摇滚,我不懂摇滚的真谛和意义,我只知道,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坚定要努力,不能放弃。

42分钟前
  • Stephanie
  • 推荐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43分钟前
  • Haru
  • 还行

挂羊头卖狗肉

45分钟前
  • Over5
  • 较差

虽然内容不是特别好 但是也是一部不得不看的摇滚电影!

48分钟前
  • 假摇滚
  • 推荐

杨颖(舒淇 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的痛苦,又痛又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唱摇滚的够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天安门的台上,唱一首歌 。如果可以跳一支舞,就他妈的更好。—— 片名来源:该片在上映前夕一直是贯以《北京乐与怒》的名字,因为摇滚(Rock &amp;amp; Roll)在香港被翻译成“乐与怒”,但北京与“怒”相联系就显得不适宜,因此电影局要求导演对影片的名字做一下修改。经过一番讨论后,将片名改成了《北京乐与路》。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