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女主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做自己,只是用做自己这种口号自我安慰罢了。
明明她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到了30岁都没有去做。
她心里是认可别人对她的负面评价的,甚至她心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比别人给她的多千万倍。
好不好看其实真的不是生存的重要条件,很多不好看的人都活得很漂亮,她们认可自己,对自己有规划,有原则有底线。
而女主105公斤,不能说是单纯的胖了,鼾声如雷气喘吁吁,很大可能还经期紊乱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绝对的,才30岁啊。
吃那么多美其名曰喜爱美食,明明是为自己无节制的饮食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也是个大胖子,就是毫无节制习惯极差吃胖的,生活中别人的歧视微乎其微,当面羞辱更是从未发生,因为几乎没有人关心别人怎么样,自己的生活已经够忙碌的了。
这部电影根本没有深入分析出胖子的心里状态,没有向内观察,而是大部分描写了一群无关人等怎么对待胖子。
把所有的责任都向外界推了,却弱化了了胖子怎样更严重虐待自己的身心。
小男孩喜欢穿女装跟猛吃的胖子根本不是一个概念,鼓励胖子想吃就吃不顾他人眼光做胖胖的自己,简直搞笑(这里讨论的不包括那些因为药物激素等原因导致的发胖,只单纯讨论我和女主这种纯粹因为自我放纵吃胖的人)。
反正我作为胖子,我真的不想让自己继续吃继续胖了,我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真正的享受美食,而不是哐哐哐吃到200斤,还美滋滋的说我这是做自己,你们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看我你就是不包容我,看我你就是歧视我,看我你就是不理解我,可能吗?
别人才没有看你,是你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啦。
电影初衷是好的,想表述当今社会上的单一审美非黑即白的社会现象,但是水准一般,为了突出主题强扯。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个物品,相信是有意为之。
鱼缸里的金鱼美则美矣,却被束缚在方寸之地,它的美丽也不过是人类刻意安排的杂交、选培。
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的抱团,排挤那些和团体不一样的人群:笨蛋、胖子。
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无意识带入成人社会,某些习惯这种偏见的人更是将其视为幽默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宽容真是一个稀少的品质,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结尾学员、路人的言语都在印证这点。
电影里的快递小哥人设真的很有意思,他应该做了胃绕道手术。
他与女主角间交流似乎带走一种别样的心理:像一个被招安的土匪(没有贬义)去看望曾经的兄弟,你看我现在混的怎么样?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快递小哥极力展示优越感的同时,唯恐女主角发现自己的背后一面。
被发现后选择了逃避。
小宇则映照着女主角的童年、家境。
女主角则是从怀疑到接受,最终被规则同化。
但是同化后的结果真的好吗?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当然,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份不错的结局,两辆车子和谐并排行驶在美丽的街道,减肥中心似乎也有所收敛。
女主最后失去了味觉,正像很多人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质。
当一个社会制定出好与不好的区分后,人们很自然的鄙视不好的人群,并报以“这是不努力的结果”的话语来鄙视这类人群。
引人向善固然很棒,但是能不能给予困境中的人们一点同情,不要再以“不好好学习就要当乞丐”来教育孩子。
2019年,在疫情未来临之前,在我国宝岛台湾的火热季夏,有这样一部小众的影片悄悄上映。
它是导演谢沛如的院线处女作,却一举获得2019年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观众票选奖,并入选2019釜山国际影展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影片女主角“其貌不扬”,却一战成名,不仅斩获2019年台北电影奖最佳新演员奖,同时也入围了第56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
这部小众影片就是《大饿》,它通过讲述一位胖女孩减重的经历,深层次地揭露出社会各界对“肥胖人士”的偏见,扛起“反歧视”电影的大旗。
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叫做阿娟,她30岁,体重105公斤。
她擅长厨艺,在妈妈的教育机构当一名厨师。
因为身材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遭到了很多歧视,例如小朋友们都叫她“大恐龙老师”;邻居李老头对阿娟“袭胸”,围观群众却嘲讽她不配。
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对阿娟感到“羞耻”,认为她的“胖”是因为她不努力,不上进。
在阿娟30岁生日时,她满心欢喜地期待妈妈的生日礼物,却等来一套减重课程。
《大饿》截图在减了十公斤后,阿娟进入了“平台期”,受店员怂恿,她进行了“胃绕道”手术,但手术的副作用让她失去了味觉,作为一名热爱美食的厨师,失去赖以为生的味觉,是极其残忍的。
阿娟在痛苦中挣扎,反思自己手术的正确性;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中,渐渐接纳了自己的身体。
最终,阿娟战胜了符合社会期待的所谓“美好的自我”,重获新生。
这部影片对“胖子”所处社会处境的刻画与展现十分细致,从“大恐龙老师”、“猪头”的称号,到“她不配被袭胸”的道德质问,这些侮辱性的词汇,是我们社会对“胖子”群体的刻板标签,充斥着冰冷的恶意与虚伪的道德。
在当下,每个“胖子”行走在路上,不仅会承受陌生目光的羞辱,还遭受到关于品行与生活作风的猜疑指责。
这种外貌羞辱与品性指责,是“服美役”潮流下价值观的沦灭。
所幸,这部影片打破了传统“减肥类影片”的刻板情节设定——不是所有的胖子都是“潜力股”,也不是所有“胖子”瘦下来就可以成为“万人迷”。
《大饿》截图减肥是合理饮食,健康作息,慢慢接纳自己身体的过程。
瘦不是评价身材的唯一标准,健康才是。
同样,“白瘦美”也不是评判女性的唯一的指标。
美是多样性的,真正的美丽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一颗善良又坚定的心。
如果你是一个胖子,请同自己的身体和解。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胖子,请多给他们一点关心。
春天来了,多吃点健康的绿菜和新鲜的鸡蛋,去户外晒晒太阳吧。
一年好事由春始。
春天,是昂扬着蓬勃绿意的季节,也是是重新认识世界的季节。
最后所有女孩们胖也美,瘦也美因为我们本来就很美。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在进入今天的正题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你的周围是不是都曾有过一个胖子?
《那些年》里,也有一个这些胖乎乎的朋友们,一般都会有和身材相关的外号。
比如肥肥、猪仔、大象……对于这些外号,胖子们看起来都不太介意。
但实际上,他们真的不介意吗?
“肥胖”这个词,本质上只是描述体型的中性词。
可放在当下的语境里,这个词充满了负面的能量。
见面说“你又胖了”,是骂人;吃饭时说“你可真能吃”,也可以算作嘲讽。
连某些人聊天时用的表情包,都对胖子有着深深的恶意。
影视作品里,胖子也多以滑稽、蠢笨的刻板形象示人。
比如《功夫》里的林子聪。
他就是主角的小跟班,到处犯错,频频卖蠢。
还有《疯狂的赛车》里已故艺人戎祥饰演的台湾黑帮大哥。
他一口台湾腔,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的被坑了一次又一次。
甚至动画片里,胖子也都不是“好东西”。
比如《哆啦A梦》里动不动就打人的胖虎。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电影,也是最近讨论度颇高的一部“胖子电影”。
只是它没有再拿胖子当作笑料,而是真实的展现了肥胖人士的苦恼。
它的名字叫《大饿》。
“大饿”这个词,估计有些小伙伴有些迷。
它其实很有来头,来自东汉的《风俗通义》中的“大饿不在车饭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饥饿过度的人,吃饭时不要过多。
大饿的意思,就是过度饥饿。
对于胖子来说,它等同于节食减肥。
《大饿》的女主小白,就是个正在节食减肥的胖子。
她的体重直超200,在幼儿园上班,小朋友们都叫她“大恐龙”。
小白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
她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做饭,作为园长的妈妈却警告她:你这么胖,给小朋友们做饭,人家家长会怕孩子们都吃成你这样。
小白如今已经三十,因为胖,她在外面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幸亏母亲开了家幼儿园,不然她钱都赚不到。
除了找不到工作外,小白经历着每一个胖子都经历过的歧视和污辱。
她出门,会被人叫做“死肥婆”。
她被小区里的孩子们当作怪物。
动不动就对她扔几个臭鸡蛋,看她歇斯底里。
因为胖,小白坐个公交车都要小心翼翼。
她身宽,一个人要占两个座,也没人愿意坐她旁边。
有时看到年纪大的上车,小白想让座,却半天挤不出来。
甚至周围的人,都一个劲的劝她坐下。
一个胖子,怎么配给人让座?
天热的时候,公交车上的气味不好闻。
旁边人的第一反应,就认定了这是胖子小白身上的气味。
很多人天然的认为:因为胖人原本出汗多,到了夏天也必定是臭气熏天。
这些日常的羞辱还算轻的。
电影里,小白竟然还被对门的一位老伯袭胸。
小白反抗时,老伯摔下楼。
赶来的老伯媳妇根本不信小白被袭胸。
她告诉小白:我家老头子瞎了眼也不会搞你啊,你什么样子啊?
周围的一圈人也都说:小白一定是误会了。
就连小白自己的亲妈,都无比的嫌弃自己。
小白生日那天,自己做了桌吃的,等着妈妈回来共享烛光晚餐。
妈妈却迟迟不归,好久之后才回了一条信息,说让小白先吃。
她还各种叮嘱小白要少吃点,不然越吃越胖。
妈妈嫌弃的口吻,小白自然是了解的。
没办法,胖就是小白的原罪。
为了摆脱这噩梦般的境遇,小白决定报个减肥班。
她节食,运动,好不容易减下几斤肉。
妈妈对她的评价是:你还不够努力,还没有达到“社会标准尺寸”。
最令小白扎心的,是小白的梦中情人,小黑。
小黑是个快递员,对小白一直很温柔。
这个朝气蓬勃的帅小伙,一和小白见面就配上路飞式的微笑。
小白被老伯侵犯时,正在送快递的小黑帮她作证,挺身而出。
随着两人关系越走越近,小黑告诉小白:自己原先也是个胖子,所以特别能理解因胖失意的小白。
小白也以为,小黑就是她人生中最完美的黑白月光。
只要努力减肥,一定会迎来朝阳。
哪知道没过多久,小白就发现,原来小黑的减肥成功,是靠催吐。
他吃下什么,就要赶紧跑到没人的地方吐出来。
人前,小黑过得像个正常人,一样的吃喝,一样的玩乐。
人后,小黑一次次的催吐,因为抠喉管造成的手伤,消都消不掉。
这已经是一种病态了。
仿佛因为胖,就连存在都成了罪过。
必须想尽办法瘦下去,让自己“正常”。
节食+运动减肥的办法,小白也觉得太慢,她承受不了胖子的压力了。
于是她干脆选择了切胃手术。
可切了胃,小白食量是减少了,但身材依旧肥胖。
也不知是手术问题,还是小白的心理问题,她还失去了自己的味觉。
要知道梦想成为大厨的小白,没了味觉,就更是个“废人”了。
电影的最后,小白并未逃离胖人的厄运,她还是个胖子。
电影结尾有个镜头:小白看着街边正在欢快吃东西的胖子小朋友,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笑,是一种羡慕,羡慕孩子还意识不到自己肥胖会带来什么。
那笑也是一种苦笑,苦笑那孩子可能就是下一个自己。
《大饿》的评分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爆点”,但我觉得它很勇敢。
在当下电影市场里,它是个逆行者。
毕竟很多影视作品里的胖子,即便形象不差,也都要经历减肥。
还必须最后减肥成功。
这其实正是一种对“肥胖不美”价值观的迎合。
这些迎合之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胖人一定要在瘦下来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但《大饿》告诉你,真正的胖子,哪有那么容易就会瘦下来?
他们要面对的苦难,也不是减肥就治本了。
对于胖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社会审美观的问题。
而肥胖人士应该担忧的,是肥胖引起的健康隐患——这种隐患,过瘦的人也不少。
一个人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从来都只会决定这个人的外貌,而非内质。
如果仅仅凭着颜控两个字,直接就给不相干的人扣上座五指山。
我只想告诉她五个字:。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不去减肥,或追求美。
只是美的标准不应只有一种。
单一化的审美,最终带来的都是对“不符合标准”之人的伤害。
最后再吐槽一下内地视频网站上的《大饿》。
它被删掉了一条故事线。
故事线里,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异装癖的情节。
看来我们不仅仅容不下胖子。
有些事,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我相信未来。
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会从此不再对身边的胖子品头论足,指指点点。
相信大家会从此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异类”。
如果你不爱他们,也请不要伤害。
今天就这样,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小朕
去百度搜索,百度给出的描述是:该片讲述了有着一颗热情的心与精湛的厨艺的“大恐龙”老师姜映娟因为丰腴圆润的身形而饱受歧视,积极减重的故事。
饱受歧视很准确,但是积极减重这里,我想打个问号。
105公斤、如今三十岁的女主角是幼稚园的厨师,幼稚园的主任是她的妈妈。
母亲嫌弃、超市购物被嫌、挤公交让座被嫌、被幼稚园的小朋友取绰号开玩笑、捡球被小孩子捉弄被砸鸡蛋……不管影片故事的进度如何,这些情节都始终会出来刷一下存在感,让人无法忽视。
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女主角的困扰。
如果说以上那些困扰形成了一个炸弹,那么母亲为女主角报了一个减重班作为女主角的生日礼物则是导火索,点燃导火索的一缕火苗则是女主角和快递小哥小吴的互生好感。
小吴以前也因为体重而困扰,现在的小吴已经瘦下来了。
总之,女主开始了减重班减重之旅。
减肥班带着女主运动,后来给女主角推荐辅助产品,在女主角节食运动等都没有效果时进一步推荐减重手术。
她发现快递小哥小吴在使用催吐的方式保持身材,之后送快递的人就换了一个。
女主角去找小哥,小哥在朋友面前装和她不熟。
在快递小哥小吴对朋友称呼她为客户,并且同时幼稚园宣传单上没有放上说好的自己的照片(幼稚园的主任、女主角的妈妈之前答应女主角会放上厨师,也就是女主角的照片)之后,女主角决定去做手术了。
手术完,女主角味觉失常。
她是一个厨师。
结局她砸了减重班的店,和自己和解,不再纠结减重。
我感觉影片还有一个故事线,是幼稚园的学生小宇。
结尾女主角送了小宇一顶蓝色的长假发。
我去查,发现影片未删减版是90分钟,我看的是80分钟。
我猜小宇应该是喜欢穿女装或者认为自己是女生一类的,他和女主角一样容易接收到来自周围的恶意。
女主角送给小宇假发,也是在给予小宇支持和鼓励吧。
回到开头,我为什么觉得在“积极减重”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呢?
我认为“积极”包含主动、开心、乐意去做的意思。
看一看女主角的减重之旅,女主角是疲惫的、压抑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前期与快递小哥相处、或者和小宇一起的时候有过昙花一现的开心。
结局女主角的笑容才更真实、更灿烂。
影片因为有时间等的限制,情节上会夸张一些,细节会放大。
但艺术源自生活。
现实中也是真的会有人面对着周围人的恶意、被亲朋嫌弃。
我自己不算大多数人严重的好身材,但是也在健康体重范围之内。
我自己说想减肥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家人会说,我现在这样很好看,控制体重就行,不需要减肥,如果想减肥一定要用健康的方式。
我想,如果女主角周围的环境不是给她输入“你很胖、很恶心、拿不出手,所以要减肥”的恶意,而是“大体重影响到你的健康,所以要控制体重”的好意并鼓励,女主角不至于如此痛苦,如此压抑,在因为减重遭了很多的罪之后,才想明白。
结局虽然女主角想通了,战胜了心中那个小人,但是也因为手术失去了厨师赖以生存的味觉。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抗住环境压力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我大概率会像小哥说的一样,“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
”但是我永远羡慕和钦佩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
#大饿#看完大饿结局之后有点失望,觉得最后女主和自己和解跟小男孩异装的事完全是两码事在混淆概念。
你200斤就已经是过度肥胖了,伴随着的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的风险,且不管外界因素,这已经危及到自己身体健康了,你在这儿假装和解个什么呢???
在电影中段女主的状态很好,事业有搞头,爱情有苗头,心理健康,减肥动力十足。
但是后面发现被亲妈除名宣传单,被男主撇清关系,开始自暴自弃心态扭曲急功近利最后发展到结尾。
女主从始至终不是为自己的人生而改变,就连去减肥训练营都是被妈妈报名的。
当女主向她妈嚷嚷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我一个胖子都要看吐了,你他妈又不是一天吃成胖子的,你在这儿做什么青天白日梦急功近利一夜暴瘦呢?
但是女主这个问题应该有心理因素吧。
另外电影里外界舆论环境确实应该受到抨击,我觉得任何没有打扰到他人的【健康】生活形态都值得被尊重,不管是那个异装的小男孩,还是200斤的胖子。
不管是同性恋,丁克,还是有色人种,世界应该具有包容性。
但是剪辑版也没反应这个出来,单就女主那条线来说,感觉整个电影的格局也没有预想的那么高,那个什么奖也懒得说了。
最后,暴饮暴食绝对是心理疾病。
P&L
6.9分的评分,说明豆瓣里的大肥猪肯定很少叭。
当然啦,我开学到现在,感觉校园里像我一样的正宗大肥猪也就见到过两三个?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把我们这些大肥猪掰开了讲讲,并没有企图去教育观众“啊我们大肥猪多可怜,大家要可怜我们不要歧视我们”,也没有搞欧美zzzq那套“什么样的身材都可以是美的!
”,而是淡淡然讲讲每一个大肥猪减肥会遇到的困境,并真实地把身边的人展现出来而已。
虽然有隐隐地在说,希望大家无论是异装癖还是肥胖,都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但吴浩仁和小宇又在告诉我们,伪善地跟大家说做自己就好是不现实的,“如果你不负责就不要说这样的话”“难道就没有想过小宇这样会活得很辛苦吗”“你给他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再让他失望”。
是呀,导演也没有想好,对于我们这些异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虽然结局还是倾向做自己,但导演自己也不信吧。
最近流浪狗的话题,也挺符合这个说法了。
好多伪善的人只会展现自己的善良,满足自己的善良感,其实根本没办法负任何责任。
最后的最后,还不是小宇一个人很辛苦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吗。
我们都是河边的错误。
要说不同人之间的感同身受,真的很好笑。
大家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些大肥猪管不住嘴,但都是瘾。
都是逃避现实与满足空虚的一个办法。
就像瘾君子离不开药物,酗酒者离不开酒精,性瘾者离不开性,烟民离不开烟,我们大肥猪就是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肥胖,所以遭人嫌,因为遭人嫌,所以就难过空虚,因为难过空虚,所以就吃好多想找寻最简单的快乐,因为吃好多,又更胖。
作为一个肥了很多年的大肥猪,我并不指望他人能理解我可怜我,就像影片里展示的,我们根本不值得可怜。
我更厌恶我自己。
你以为我觉得我自己恶心吗?
我很恶心,恶心至极。
胖子有三宝,冬暖夏凉脾气好。
脾气好,也是因为胖子的存在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所以我们处处避着人,处处怕给人带来麻烦。
希望我们每一个大肥猪都能瘦下来吧。
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健康又自信的自己吧。
希望我们,也能爱自己。
我们要好好地照顾自己。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顶多只能算是观后感而已。
大娟整部电影围绕着阿娟减肥的心路历程展开,看到片子的前半段,以为又是一个屡见不鲜的励志桥段—一个“胖子”减肥成功,逆袭为美女什么的。
但台湾电影不走寻常路的风格我真的是非常喜欢了,它不落俗套地向人们展示了它欣赏的价值观—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眼中的你。
现在的社会,关于健身减肥的广告多到你烦不胜烦,往往打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旗号。
可是问题来了,什么是更好的自己呢?
像那些广告中描述的就是更好的自己吗?
这种想法难道不是大众对“更好”的刻板印象吗?
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每一个人,为什么要由他人来定义你的人生呢?
电影的中有个桥段让我印象很深刻,减肥中心的老师让大家在不考虑身边人原始体重和已减体重的情况下,闭上眼再睁开,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人回答说看到了胖子,那个老师补充说“没错,一屋子的胖子”。
那个场景让我觉得很难过,明明大家都已经很努力了,但没有会在意你付出的过程,他们要的只是那个结果而已。
这不禁让我反思,我有没有因片面的认识去看待一个人?
我有没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对类似“体格比较大”的人造成伤害。
想到这儿,我去问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身高163,体重大概160➕,具体的数字她从不透露。
我问她,你会因为别人说你胖而难过吗?
她笑着答,我身边的朋友胖子还多呢?
那你会因为朋友以外的说你胖难过吗?
外面的人一般都不会那么说。
这是我母亲的回答,她全程都是带着笑意的,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丝丝心酸。
从她的话语中我仿佛能体会到妥协,她没办法改变别人,于是只好改变自己了。
问答完,我跟她说,我再也不说你胖了,但是我希望你健康。
最后,我想说,别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评价他人的外貌是最没品的的行为,不要让别人眼中的价值观干扰到你。
完
之前看过格格的月半爱丽丝,剧情已经忘了,甚至同样的假特效加瘦身逆袭的还有好几部,有一部是徐璐魏大勋?
可是乌鸦边天鹅,一朝瘦身逆袭,帅哥爱上我的剧情除了让人颅内高潮爽一下并不会或说很少会在现实发生。
中午吃两个巧乐兹而焦虑的我刚好被大数据推荐了这个剧,在下班干饭和干饭后终于看完了。
终于到了再也长不高,生活压力同辈压力却老想让人去吃吃吃的年纪。
女生天然被赋予太多“外在”追求,男生则以“财富”为主。
自己虽然受了十几年教育却还是囿于这一套价值体系,不时想减肥想节食,甚至想zhengrong?
好好生活。
看了这么多电影,只觉得这四个字的感悟越来越深了。
这是一部我关注了很久的影片,自从它从视频平台上线以来,我迟迟没有打开它。
《大饿》这个词,来自东汉《风俗通义》中的“大饿不在车饭”。
意思是:饥饿过度的人,吃饭时不要过多,大饿意味着过度饥饿。
影视作品负责造梦,但它也应该让生活中的小片段被放上大荧幕,让普通人被看见。
又有谁在意过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流泪,通过强制节食来控制体重的人。
《大饿》的主角便是这样的人。
《大饿》是一部讲述女孩在众多打击下励志减肥的电影。
但它又不同于往常的励志电影,在正能量和鸡汤满满的主流电影中,《大饿》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它既真实,又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刺入我的内心,使我无法忘怀。
阿娟是一位30岁的女性,由于体重还有自身对烹饪的爱好,她选择了在母亲开的幼儿园里当厨师。
因庞大的体型和友善的性格,她总被小朋友们称为“大恐龙老师”。
她总是不生气,脸上常常带着无所谓的笑容,与许多其他的胖子一样,她在生活中受到许多不公的待遇: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却反而被别人指责占用了剩余的站着的空间;在小区的座椅上坐着时,被一群小孩起哄嘲笑……所有的一切她早已习以为常,直到生日那一天的到来。
生日那天,她妈妈买了减重课程作为生日礼物,故事从这里便开始了。
阿娟开始与很多和她有相同经历的人一起,在一家减肥机构上课。
这个时候她也遇到了心动的男生。
于是她下定了要减肥的决心。
形体的不足带来了许多不方便,霸凌无处不在。
肥胖者在生活中受着不公平待遇,能力被低估。
为了融入社交圈,不得不靠残害自己的身体,甚至是催吐,来获得少许的存在感。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被爱奇艺老大删去的另一条主线,异装癖的小男孩。
在外人眼里,他和许多小孩没什么不同。
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藏在角落里的他被阿娟发现,穿着裙子手足无措地被阿娟忽然进门的巨大声响所打断。
在大众审美共识下,穿裙子只能是女孩的专利。
男孩子生来是要顶天立地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词——性别角色。
人的性别差异带来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在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中,男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
“这和他们以前学的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多一些时间去接受。
”阿娟这样打电话对那个小男孩说。
刻板印象带来的歧视,让这两个人的心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少数群体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那一片蓝天。
足够的理想主义,一小块乌托邦,让我被深深地打动。
实际上,多元主义文化的现况,并不像电影中那么美好。
许多人在生活中忍受着歧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难以改变。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很少会停下来注意到别人。
负面情绪铺天盖地,人们总是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带以厌恶,甚至于不尊重的态度。
电影带来的讨论和发声,显然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成为爆发点,而《大饿》的存在,就像是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抚慰着大家。
《大饿》不是第一部为少数群体发声的电影。
早在很久之前,李安的《喜宴》就备受人们关注。
去年第三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电影《翠丝》斩获九项提名,给LGBT群体带来了新的深度探讨。
反映少数群体的电影不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性独白,故事填充着更多的背景话题。
减肥作为司空见惯的传统主题,也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不论是影片中少数群体的存在,蠢蠢欲动的感情,对于未来的许诺和期许,这些充满美好意味的侧面描绘都成功地在影片中融为一体。
就算抛开这些类型化的标签不谈,《大饿》本身也足够值得关注。
它并没有摇旗呐喊理解和包容,超越故事本身的更多含义更应该引起思考。
。
他妈的爱奇艺剪了好多
画面干净 但这些stereotypes听太多了
爱奇艺这操作有点恶心了…
中点以前很完美,涉及的问题触达也很准确,包括男孩是催吐一族对于女主的打击👊也很准确,整体我觉得是从小宇上台跳舞开始垮掉的,因为那个舞蹈我觉得是作为女孩上台都不妥的,故意政治正确其实还挺不能让人信服的,结尾我觉得收的过于理想化了,但是我也想不出来这种题材结尾要怎么写才可以…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哪那么多矫情的
啊,前半段尚可
删不删也就那样吧
OK movie. 但是用小孩来说LGBTQ那一part,真的很傻逼。不过呆湾嘛。可以理解。
很有感觉~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多元化的人 也需要每人都能环保 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所以我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来观影
一点也不好看,再加上被总局那群脑残剪得支离破碎的,重要剧情都没了。白白浪费时间了。大家一起诅咒总局人生娃被剪小鸡鸡。
在现在的审美趋势下,做个快乐的胖子真是太难了。电影前半部分太吸引人了,明知道她要滑下去,也只能眼睁睁的看她滑下去。
把草莓填进蛋糕夹层,厨师内心的甘甜无人知晓。把微笑留在巴士车窗,人类兀自的悲欢并不相通。模范生的大脑戴着妩媚的蓝色假发,大恐龙的骨架生出脆弱的少女心情。人生赢家的日常像出浪漫电影,超重女孩就连生日也像荒诞闹剧。妄想切掉了内脏就能改变外貌,梦中的厮打只是空虚的胜利;以为吐出了脏污就能焕然一新,手背的伤疤才是踏实的妥协。阳光快递的员工在深夜里买醉,贵族学校的老师在破坏中清醒,充实的生活也许只是迎合社会规则的假面,大饿的灵魂反而让我们拥抱住真实的自我。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马仕真假混用的?开300万的车以后起,车价给了你买真包的底气,也给了你买假包的勇气。你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天然钻石人造钻石混用?住进6000万的房子就去买人造钻,大克拉也敢戴
这个片的立意给人感觉很拧巴,最后还给人感觉又灌了一碗毒鸡汤
本来想煮面吃,突然看了电影,失去胃口。/ 电影还是隔靴搔痒,又悲伤。因为偷懒没找资源,看了爱奇艺版,剪了足足十分钟,小男孩异装癖全剪光了,这又尼玛何尝不是一种歧视?干你屁事啊剪个屁啊!!!垃圾!
導演的心真狠,開始我還以為是一個香濃雞湯的童話故事,後面突然就黑鏡般魔幻起來,真的沒想到會給大恐龍老師這樣一個收尾。
确实有空间 但我很喜欢
根本没完事啊,现在流行剧只写一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