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成家

成家

主演:秦岚,艾伦,夏之光,卜冠今,赵子琪,田雷,王媛可,张凯丽,黄灿灿,刘冬沁,宋妍霏,郭晓东,沈梦辰,吴优,哈妮克孜,林枫松,高晓攀,朱刚日尧,刘芸,吴玉芳,刘亭作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成家》剧照

成家 剧照 NO.1成家 剧照 NO.2成家 剧照 NO.3成家 剧照 NO.4成家 剧照 NO.5成家 剧照 NO.6成家 剧照 NO.13成家 剧照 NO.14成家 剧照 NO.15成家 剧照 NO.16成家 剧照 NO.17成家 剧照 NO.18成家 剧照 NO.19成家 剧照 NO.20

《成家》剧情介绍

成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生要强” 的秦天越(秦岚 饰)被派遣至婚恋网站“牵手网”新收购的子公司思缔妮任职经理。理工科毕业的她热衷于用大数据帮助客户筛选和寻找最匹配的另一半,追求电光石火般的速配。 这与原思缔妮金牌顾问冯清鸣(艾伦 饰)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比起效率,他更偏向于观察对方的情感需求,主张“小火温炖”式的培养客户之间的感情。在针尖对麦芒的业务摩擦中,两人克服了各种障碍,为不同身份、背景、诉求甚至是特殊人群的客户寻找相亲对象,处理了相亲过程中形形色色的难题,更帮助了很多在婚恋问题上彷徨不定的人。 在秦天越和冯清鸣的带领下,“思缔妮”婚恋小队也在一次次考验中摸索成长,默契配合,最终成功开创婚恋行业新事业,寻找最适配的爱情,领略幸福真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沧海夜间呼叫黑白有界如果还有明天:来世第四季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最高利益摘星星给我血滴子狂暴魔蛛日落家园第七季日光之城代孕帝国茶馆小菜一碟朝鲜精神科医师刘世丰第二季神探忠犬和殿下一起:眼罩的野心艰难时世实习医生格蕾第五季叛徒沙堡女男变错身我的亲密敌人BJ单身日记非标准恋爱罪孽深种姐妹女孩成长记第三季穿靴子的猫:萌猫三剑客不吉波普不笑

《成家》长篇影评

 1 ) 双影后飙戏,威尼斯金狮奖实至名归!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2024年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戛纳金棕榈奖:《阿诺拉》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柏林金熊奖:《达荷美》如果说《阿诺拉》是对身份、阶级和个人自由的探索,那么今天要聊到的这部影片则是讲生与死。

《隔壁房间》威尼斯影展首映,便获得了全场长达17分钟的起立鼓掌致意,创下当届影展最长的鼓掌时间纪录。

“一位女性决定去死”的故事,为何会如此大获好评?

《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

本片是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英语长片首作,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小说《邻人之爱》。

两位世界级影后朱丽安·摩尔(《汉尼拔》《时时刻刻》)、蒂尔达·斯文顿(《奇异博士》《本杰明·巴顿奇事》)共同担任女主。

01至交好友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饰)是一名小说家,在新书签售会上有读者曾问她:“听说你写这本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与死?

”英格丽回答:“是,我觉得死亡很不自然,我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

(《隔壁房间》截影)影片第一幕就点明了,英格丽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人会死掉。

但在她与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饰)见面后,她有了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隔壁房间》截影)玛莎和英格丽年轻时是好朋友,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

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多年未联系过的她们,如今再重逢却要英格丽面对且接受好友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英格丽得知玛莎因癌症住院。

看望好友玛莎那天,玛莎坦言自己从未准备好潇洒离去,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我认命了。

”玛莎说这句话的时候看起来是外表平淡无奇、心情也很平静的样子。

但当病情恶化时,玛莎终于绷不住了。

与其毫无意义地等待死亡,不如自己主动去死。

(《隔壁房间》截影)玛莎找了三个好友,希望她们能够见证自己的死亡。

或者说,她害怕自己孤独的死亡,希望有人陪伴自己。

但好友均表示,不仅是因为“去死亡”(指安乐死)是不被当地法律允许的,她们能理解玛莎这样做的原因,但不能帮她结束生命。

对玛莎来说,活着很痛苦,死也不能由她自己决定了吗?

玛莎“无理”的请求被众人拒绝了。

唯有英格丽,这位多年未见的至交好友,她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02安乐死药丸玛莎为什么要“赴死”呢?

因为,再活下去,她就失去了尊严。

因为,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勇气。

癌症晚期的玛莎从盲目抱有希望,再到被通知无法做手术,化疗又无效。

看着自己被病痛折磨,除了腹泻、呕吐、疲劳外,玛莎的记忆力也在衰退,无法再正常思考。

年轻时的乐趣也因病痛的折磨逐渐消失了。

简单来说,玛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隔壁房间》截影)玛莎想要自 杀,那为什么不选择让她的女儿米歇尔(蒂尔达·斯文顿 饰)去见证她的死亡呢?

这得从玛莎女儿对她的恨意说起。

玛莎尊重爱人的选择,让米歇尔父亲在战争时期上了战场,导致女儿从小就缺少父爱的陪伴,因此她们母女二人的矛盾到现在也没解开。

玛莎也曾跟女儿表示过她想要放弃治疗,女儿只答:“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隔壁房间》截影)而玛莎和英格丽。

她们之间不算熟悉,却又显得亲密;虽然彼此了解有限,却能懂得彼此。

所以,比起紧张的母女关系,和好友英格丽的相处倒是更自在。

最终,英格丽答应了见证玛莎死亡的请求。

(《隔壁房间》截影)“我弄到了安乐死药丸。

”死亡的房子是玛莎亲自选择的,她害怕在家里死亡,也不愿在充满欢乐记忆的地方去死,最终她选择在一栋林中别墅度过最后的时间。

玛莎希望英格丽能够在隔壁房间住下,只要自己的房门关上就代表她吃下了药丸。

但,英格丽选择了她楼下的房间。

(《隔壁房间》截影)孤独、疏离、寂静又柔和。

这栋别墅的装修风格有着很明显的爱德华·霍普画作风格。

同时,玛莎觉得这里很不错,可以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出现了,玛莎带来了许多生活物品,唯独没有找到那颗“安乐死药丸”。

(《隔壁房间》截影)玛莎写作、发呆,英格丽健身,她们每一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就在英格丽紧绷的情绪放松下来时,她竟见到了好友玛莎的房门紧闭。

英格丽强装镇定却又忍不住无声啜泣,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敢推开房门去见证玛莎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谁曾想,玛莎又从她的房间走了出来。

玛莎还没死吗?

03死亡的“色彩”即使玛莎对患癌这件事再坦然、从容,也不能抵消她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惧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

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学会面对死亡,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

影片另一方面则展现的是“矛盾”,自己既不能活下去,又不能决定自己的死。

玛莎每天都在喜悦和忧郁之间摇摆。

失去希望后,她也只是想让自己有尊严地死去,这竟成了不被理解,甚至需要她编织前因后果来圆谎的犯罪之事。

玛莎死了,但是她犯法了。

(《隔壁房间》截影)那天,天气很好,英格丽外出散步。

玛莎则为自己画上红唇,穿着色彩艳丽的明黄色西装,在泳池边的躺椅上静静睡去。

一个人求生难,求死更难。

警方着手调查并询问英格丽,她是否对玛莎的安乐死计划知情?

如果知情,那么她也犯罪了。

(《隔壁房间》截影)不可否认,本片主题是对安乐死的思考,题材敏感严肃却不压抑。

与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以往颇具争议性的作品相比较,他不再着重表现欲望、暴力、宗教等议题,该片反倒是有些温柔、平静,让人观感舒适。

同时,阿莫多瓦又延续了自己鲜艳色彩的视觉审美,给人一种多巴胺电影的美感。

影片中颜色冲击力很强、对比强烈,用浓烈且大胆的红黄蓝绿的色块拼接出色彩缤纷的世界,淡化了死亡的阴霾。

它就像是在表达“死亡没有被蒙上黑白的阴影”。

(《隔壁房间》截影)参与并见证了好友玛莎与死亡抗争的全过程,英格丽也不再是先前那个无法接受死亡的自己。

她清楚地知道会失去玛莎,但她也领悟到即使在悲剧中依然可以尽情生活。

虽然很痛苦,但她能承受,她努力活在拥有玛莎的喜悦中,同时,心里充满了感激。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以两个女人的对话为核心,重点描绘了病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女性的视角,探讨了战争、生命、爱情、友情 、亲情等主题,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与共鸣。

(《隔壁房间》截影)那么,选择“主动死亡”,优雅地离世,在临终前也能保持平静和尊严,究竟是消极、自私还是体面、勇敢?

影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赞同与否定,或许无法通过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图源于网络/ 图片腊月初八 / 作者

 2 ) #观影手记# 2615

两位女主我都好爱!

男配也特别喜欢!

但这就是坨色彩斑斓的大便!

所有对白味同嚼蜡,看了那么多阿莫多瓦西语片,没这感觉啊?!

难道真是一种语言一种人格吗?说起英语的阿莫多瓦属实无趣。

一直保持靓丽不乏男友的沙白,陪她走最后一程的只有老父亲,就夠悲催了,这位简直惨烈, 只有多年未联络的旧友...况且和多年没联络又忽然交心至此,如许重托,这根本就不合理!

只有女主的作家身份能解释,就不是为了陪朋友,她就是想体验生活,找素菜呢。

说好的隔壁房间,那么轻巧就选了楼下,您可真够心大的,当这是来旅游吗?

摩尔这次的没提名,我一点没意见。

慌什么慌,因为说出实情,亲密的朋友也不肯陪她走这一程,所以对你有所隐瞒,这不正好顺理成章。

而且你只是知道她要自杀又不是辅助自杀,用得着兴师动众找律师吗?

蒂尔达再演女儿,不应该给搞胖点吗?和癌症晚期病人一样的形销骨立,看得我非常出戏。

现在看霍普,不单是孤寂,还真有种死亡气息,阿莫多瓦我狠你。

 3 ) 无关哲学,仅是本能的、卑微的、文学化的“逃离”

《隔壁房间》和《一切顺利》的差异,反映了美国电影与法国电影乃至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差异。

二者的相似处在于行动者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或母亲。

《一切顺利》从平民的视角道尽了人生的丰满与虚无,历经波折只为从苦海中解脱,同时规避法律。

而《隔壁房间》则是两位作家从精神探索者的视角,试图让死亡变得更为轻盈,同样的,她们也要规避法律。

《一切顺利》是亲情、伦理、法律纠缠下的“艰难的决定”,其底色是苦情。

而《隔壁房间》则是友情的相邻为伴,温情脉脉余味长存。

它们共同指向了人类对死亡的思考,在身不由己之中努力寻找可选项:如何死去。

选择即为抗争,即为自由。

这无关自杀道德史,以及古希腊对自杀的罪与非罪的论定,所以虽是方法论,却不是罗马式、日本式等风格化方法论。

更进一步说:无关哲学,仅是本能的、卑微的、文学化的“逃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4 ) 欲望无限的阿莫多瓦——第81届威尼斯金狮奖导演

1、小镇、高压、穷文青阿莫多瓦的新片《隔壁房间》拿下了2024年威尼斯金狮奖。

这位出生于1949年的西班牙导演,一生都在颠覆传统。

阿莫多瓦出生于小镇,恰逢西班牙内战后十年,经济复苏无力,独裁政治高压,民众胆怯顺从。

阿莫多瓦被母亲带大,当男人们外出工作之时,女人扛下了所有。

母亲经常给不识字的邻里乡亲读信,在读信的时候,即兴发挥一些善意的谎言,人们听后很高兴,这种谎言令阿莫多瓦意识到,虚构故事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父母自然希望阿莫多瓦在教会寄宿学校好好念书,成为一名牧师。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宗教作为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渗透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电影教给我的,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牧师。

”阿莫多瓦如是说。

小镇夜幕降临,电影将建筑的墙壁打亮,而在其余时刻,男孩们却在墙角撒尿。

阿莫多瓦搬着凳子,观看了大量的意大利西部片与欧洲艺术电影。

那年他十七岁,狂热于电影,怎么办?

去马德里!

那里有一所国家电影学校!

可是天不遂人愿,独裁者弗朗哥,就在1967年,恰巧关闭了电影学校。

弗朗哥害怕电影。

无处可去的阿莫多瓦,做过很多工作,在底层挣扎,同时他也真正看清了世界。

再多的现实困难,挡不住对电影的爱。

业余时间创作小说漫画,组织剧团表演,自学电影理论和拍摄方法。

“现实需要虚构,才变得能够承受。

”白天工作,晚上写本,平日攒钱,周末拍片!

终于,他的短片和长片,得到了私立电影班和影展、艺术展的关注。

1975年,弗朗哥去世,西班牙也与西方世界的反抗文化接了轨。

阿莫多瓦开启了自己的新浪潮。

《烈女传》1979年,《激情的迷宫》1982年,《黑暗的习惯》1983年,《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1984年,《斗牛士》1986年,《欲望法则》1987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年。

仿佛对西班牙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回应,阿莫多瓦的作品极尽夸张地展现着赤裸裸的欲望和奇情。

2、情欲、女性、边缘异类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阿莫多瓦的电影,那就是:欲望。

阿莫多瓦与兄弟一起成立的电影公司,名为:欲望无限。

阿莫多瓦作为性少数群体,更加关注女性内心。

让电影成为作者的!

坚持一直将个人自传融入创作,电影就是自来水笔。

一方面主角大部分与阿莫多瓦自己息息相关,是导演、作家、抑或同性恋者,另一方面,童年时神父的侵犯、身体的病痛,作为性少数者的情感经历与内心创伤,亲人关系与父子感情,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阿莫多瓦的电影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母亲、情人、女儿、修女、女律师、女科学家、家庭主妇、女芭蕾舞者、女剑士、被强奸的女性、色情女明星,妓女等女性角色。

他的电影,一方面寻求女性形象的突破和解放,及时享乐,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性别二元,关注更多的边缘人,通过女性的坚强和勇气,诠释女性的成长。

例如在《欲望的法则》《斗牛士》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也被放在“被看”的位置,女性也可以成为窥视者,女人也可以凝视男人。

例如在《情迷高跟鞋》《回归》《胡丽叶塔》《平行母亲》中,女人成为秩序的建构者。

通过女性情欲的释放,弑父的行动,男权的反抗,展现了女性的觉醒 。

阿莫多瓦的故事中还不乏宗教、暴力、变性人、杀人犯、瘾君子等边缘人角色。

正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与《吾栖之肤》中展现的,混乱的身份和情感关系与传统道德割裂背离,爱欲的压抑与爆发、暧昧与混沌,身体疾病所带来的精神焦虑与抑郁,激情无处宣泄后沉溺于嗜酒成瘾的病态生活,这些内容贯穿于阿莫多瓦的创作表达。

很多评论者觉得阿莫多瓦创作的故事过于狗血、离奇、通俗!

如同桃色恐怖小报上的古今传奇,或是粗制滥造的奇情故事会。

3、色彩、波普、后现代阿莫多瓦的色彩总是绚烂、高饱和、亮眼、浓烈、跳跃、刺眼。

色彩!

也是一种反抗现实的武器!

红!

就红得彻底!

鲜红的衣服、鲜红的墙壁、红色的公交车、红色的鲜血、红色的辣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烈唇。

白!

就白得无暇!

白色的被单、白色的肥皂鱼、白色的洞穴墙壁,白色的石灰画像。

蓝也是,蓝得高饱和!

不安、迷茫、疏离、冰冷…蓝色毛衣、蓝色信封、蓝色海洋、蓝色墙纸。

不管如何,阿莫多瓦的颜色是刺眼的。

这种刺眼和决绝,我们在他人的电影中很少见到。

色彩的纯粹,并非技术上的浓与淡,而是创作者的性情。

浓烈的色彩,配上波普艺术风格,讲述离奇通俗的故事,这些元素混搭在一起,往往会让普通观众初次尝鲜,就难以下咽。

阿莫多瓦创作成熟时期,西班牙正赶上了后现代主义,主流被破坏,经典被拼贴,中心被解构。

亚文化,拿过来,边缘,拿过来,虚无,无意义,碎裂,不信任,可疑,模糊,通通拿过来。

那时的后现代文化有一股劲儿——破坏,离散,拒绝。

阿莫多瓦正是在这样一个潮流中,将电影摄影机面向青少年亚文化,面向性少数群体,女性话语,通俗读物,波普艺术。

4、舞台、戏剧、元电影阿莫多瓦的亲身经历,悉数融入其电影作品之中。

在别人那里,电影是一种娱乐商品,在阿莫多瓦这里,电影是他精神的裸体。

坦白、打开、释放、剖析、沉思、困扰......电影其实可以无关票房,无关评分,无关誉毁,而仅仅是一段简简单单的心路历程。

——可这样的创作观,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坚持不懈的执行一生呢?

阿莫多瓦从不隐瞒自己的爱欲和激情,他直接将自己点燃,他的作品,注定成为他燃尽生命的证明。

因为阿莫多瓦坚信电影是书写生命体验的自来水笔,所以他故事中的角色会多为演员、导演、编剧、作家、艺术家、色情明星……例如《对她说》《不良教育》《破碎的拥抱》《痛苦与荣耀》……他不介意在电影中聚焦舞台、排练话剧、拍摄戏中戏、创作元电影。

无论评论家如何言说,阿莫多瓦坚持走在自己的艺术道理上。

他说:“我一直对自己的使命坚信不疑,如果没能做电影,肯定会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人。

”“如今,除了拍电影之外,在生活中,我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只有我的猫、灵魂、电影与我为伴。

——吾之所求,仅此而已。

”只因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阿莫多瓦的电影,也在通向无限的路上。

 5 ) 坦然但悲观的

全片用高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美术风格,尝试构建出爱德华霍普式的审美体验,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通过增加光照,在还原现实的基础上,为场景注入了难以言明的孤独和悲伤,Martha选择的屋子非常具有Rooms by the sea的感觉,而把当修长的斯文顿放置在这个场景中,立刻有了Morning Sun的感觉。

这是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七旬老汉突破舒适圈,勇气可嘉。

但在文本层面我会有一点不适感,根源可能在于创作者在使用非母语写作。

一是在进入准备自杀的别墅前情节基本仅靠长对话推动(想象一下锡兰写一个纯英语的剧本可能也会是这样);二是影片中对沃尔夫、乔伊斯、约翰休斯顿、基顿的致敬,有一些非母语者掉书袋的意味(非贬义)。

然而,对乔伊斯《死者》结尾的三段化用十分精妙,尤其是结尾处对主体的变更极其自然,点到即止。

这是一部充满暮气的电影,Martha和Ingrid会不会只是一个75岁老人脑海中的两种想法呢?

“我”可以坦然面对注定到来的肉体死亡;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及每个人)在面对注定的悲剧(个体的死亡、无止境的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时究竟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阿莫多瓦的态度是尝试乐观但悲观的。

险些忘记赞美两位演员的表演了,尽管并没有被赋予足够丰富的空间,两位伟大的演员依旧贡献了极其出色的表演。

赞美给到让斯文顿穿上那些拼接颜色毛衣的任何人,她像把蒙德里安穿在了身上又走进了霍普的画中。

 6 ) 在隔壁房间陪我

现代人没有死亡权:安乐非法,止痛剂受控,化疗低效,教宗唾弃自亡者,医疗忽视疾病预防,科学冷落衰老研究,国家机器严惩协助行为——求死如负罪。

但现代人在加速死亡:战争无止境,气候急剧恶化,社会原子化导致亲情疏离,价值观念日趋保守——苟活多煎熬。

躯干破损衰倦,思绪飞向虚无,我不停地回忆、不停地说话,我只想获得身心的平静——请在隔壁房间陪我,陪着雪花轻轻飘落到我的安眠地,飘落在静默的生者和狂欢的死者身上。

离去

新生

平行生死

 7 ) 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

1、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中的生命是如此燦爛的盛開,醫院的銀杏壁畫,客廳的康乃馨掛圖,露台的盆栽,陽光照耀的森林,還有這兩個女人,英格麗手捧著鮮花,瑪莎備滿的水果,人面桃花相映紅……電影把生命歌頌得如此有詩意,充滿了文學氣息,充滿了笑語,充滿了珍惜,於是生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那種生命完善且毫無遺憾的結論。

2、阿莫多瓦用雪而不用土,冰封而非埋葬了人間的一切。

「感時花濺淚」,「數峰清苦」,花泣山苦是因為著上人的色彩,因此,電影中飄雪之所以是粉紅色,不全然是因為氣候暖化,還是因為觀者有情。

 8 ) 如不能自在的活,不如自在的死

女主英格丽听闻玛莎正患上了癌症,于是过来探望,得知玛莎即将死亡,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玛莎希望自杀,并希望英格丽陪同自己走过这最后一段旅程。

电影的开头给我一种《遗愿清单》的既视感,但本部电影志不在此,电影相比较《遗愿清单》那种人生不应该留下遗憾,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接受死亡的概念,如果不能自在的活着那到不如自在的死去,电影自然也与基督教中禁止自杀的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生死是一个人的权力,但却教义却剥夺了人自己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力,从此看来电影的概念很高,并试图让观众接受玛莎平静接受死亡的事实。

英格丽则更像是正常观众的观念:我能够理解你的痛苦,但我并不支持你的死亡。

于是电影以更多的聊天引入了自己的观念,并以探讨的方式对双方的观念进行论证,并展示了双方观念的交锋。

其实电影在很早的时候便展示了电影的主题,在两人聊天时背后所挂的画上有一句:“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i can tell you it's wonderful.(我从地狱归来,我可以告诉你那里很好)”既可以看成是对于玛莎战地记者的经历的反馈,也可以视为玛莎对于死亡的态度。

电影在色彩和构图上十分考究,所使用的衣服和布景都充满了时尚感,并使用了混搭的风格使得画面十分精致。

电影的色彩饱和度偏高,与死亡这种冷清的话题相较之而言充满了反差,而玛莎离别在躺椅上的画面也像极了肖像画,颇有些《马拉之死》的感觉。

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对于玛莎和英格丽两位的人物塑造并不周全,前半段两人的聊天颇有些旁白引入回忆故事的感觉,但回忆的剧情看起来有一些敷衍的感觉,使得人物的性格和并不鲜明。

同时语言话的引入了ptsd和同性恋视角看来有些过于刻意,当前这种好莱坞的政治正确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这种刻意安排的顾全大局的剧情确实有点大可不必。

且一句一句的金句不由的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的《好东西》,这种以金句证明观点的方式着实不能说是一种高超的技法。

一部关于死亡的小传,长篇的对话略显得有些沉闷,但优秀的画面和妆造使得电影还是有一看的空间,个人评分:7.4分。

 9 ) 自由尊严与死亡

其实这是一部挺好看的电影,除了那些对文艺过敏的人来说。

玛莎是一个精英阶层人士,与她为伍的是作家,音乐家,自然环境学家。

她在青少年时期生下一个孩子,从来没有结过婚,她曾经纵情享乐,也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英格丽后来又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用英格丽的话说,她爱上了战争和这种刺激的感觉最重要的事,她年轻的时候生下的孩子的生父,因为参与战争终身活在阴影之下严重的ptsd让他性情大变,他试图找回宁静的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在一场意外目睹的火灾中,出现了幻觉。

总感觉自己听见它人在哀嚎和求救,最终主动的冲进火场,并且死在了里面。

那个瞬间发生的时候,他无比笃定,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许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忘记战争带给他的灾难和痛苦,这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玛莎曾经握着他的手对他说战争结束了。

可是他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反驳到,战争对于我来说永远不会结束。

也许真正的结束就是在火场里的那一刻,他在幻觉中拯救了什么人,最终在沉重的愧疚之中安详的选择了赴死,痛苦才终于得以平息。

时隔多年,玛莎谈起他,谈起自己的女儿,一脸的平淡,又娓娓道来,这份平淡之下又涌动着深刻的无可奈何,和锥心刺骨。

也许越是这样,越是沉重,就越适合用面无表情来陈述。

后来她成为了战地记者,经历了离死亡很近的几次经历,最终输给疾病。

癌症。

多么可怕的字眼,光是听下就觉得瑟瑟发抖。

英格丽开始拒绝陪同她进行安乐死。

事到如今安乐死在众多的文化中仍然饱受争议,也许玛莎需要的就是一点理解和支持。

也许是在争取点最后还能自己支配的所剩不多的时间,看看风景晒晒太阳,和好友交谈。

喝杯新鲜的果汁,看一场好电影。

再哭一次,再笑一次。

再和朋友拥抱一次。

或许,在某些人眼睛里的,再矫情一次。

即使是要死了,再证明一次,我是一个有灵魂的人,我来过这个世界,然后我选择什么时候离开,以什么方式离开,穿着什么衣服离开,擦着什么牌子的口红离开。

不再揣揣不安的在恐惧中被死亡摆布,而是选择风和日丽的一天主动赴死,表情安静又祥和。

她知道不久后,她的朋友会回来为她料理一切。

她也知道,朋友会读她的信,包容的她的矫情和任性,理解她的每一个举动和语言里的细枝末节,最后宠溺的说上一句,我会给你无论如何你想的东西,和你喜欢的方式。

然后就这么静悄悄的死去。

这个是一部讨论死亡的电影,也是一部让我觉得死亡没有那么可怕的电影,她的一生没有被任何人绑架,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好母亲,但是她很自由,死的时候她穿着自己格调的外套,画了一个精致的妆,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死在如度假山庄一般的精致房间里。

其实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人活着,就应该尽情去体验。

英格丽从非常惧怕死亡,到非常坦然的目睹好友离开并且帮助玛莎和她的女儿重新找到情感链接。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理解可以融化一切,可以消除怨恨的不甘心。

走出恐惧和各种妄念,这就是理解的魔力。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女儿躺在玛莎安乐死的躺椅上,静静地看着天空飘下的雪,一切都消失了,过去的那些恨和针锋相对,如玛莎开始跟英格丽所说的,我寻找的是身体和内心的平静,死亡当下,英格丽仍然能够守住这种平静,并且最终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

也许对于一个灵魂真正自由的人来说,死亡也无法将她囚禁,恐惧更不能折磨她太久。

她永远是自由的,轻轻的来了,又在某一天轻轻的走了。

跟世界说句再见,然后所有人都释怀了。

玛莎死去的时候没有任何遗憾,而是用为数不多的时间再次热烈的拥抱生命。

女儿第一次跳出女儿和母亲的视角,用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玛莎,最终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而英格丽帮助了自己的好友平静的走向死亡,自在的和宗教主义的警察说着谎。

说明她已经接受了玛莎的选择。

也接受了其他人不理解她的这份理解。

坦然的活下去,或者死去,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好好去死的人和好好活着的人一样值得被尊重,因为你知道,她们是那么热烈和充满热爱的活过一次。

灵魂在爱与被爱的瞬间,在宇宙中形成了一颗微小的尘埃。

渺小却不朽。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2025.03,31记

 10 ) 浓情蜜意的她俩,阿莫多瓦的“女性友谊”

文/整理/封面图:深秋小屋配图+预告视频:豆瓣、影片官方社交账号注:点击文中“超链”跳转到另一篇关联小屋推文。

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Tilda Swinton(蒂尔达·斯文顿)和Julianne Moore(朱丽安·摩尔)的新片《隔壁房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18分钟的超长起立鼓掌,还因为这两位女主角充满了强烈的CP感。

《隔壁房间》海报Tilda &摩姨对于姬圈来说, 当中性风的蒂尔达·斯文顿和姬片专业户的摩姨在红毯上手牵手亮相时,简直是姬情四射!

©VICTOR BOYKO/GETTY IMAGES

@zoerosebryant/X.com在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摩姨仰头亲吻蒂尔达的脸颊,还贴心地擦了擦蒂尔达的脸,怕留下自己的唇印。

视频截图,原视频@seohyungsmoore/X.com 两人还公开表达对彼此一起工作的感激之情,蒂尔达几乎一直在紧搂摩姨的腰,手部小动作还特别多。

视频截图,原视频@DEADLINE/X.com之后,两人登上了西班牙版的《Vogue》9月刊封面。

国外网友评论道:“哇!

我真的很喜欢,蒂尔达·斯文顿和朱丽安·摩尔看起来就像一对超级火辣的情侣!

”早在1992年,蒂尔达·斯文顿便主演著名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同名小说改编的奇幻片《奥兰多》(Orlando),影片中,她扮演的奥兰多一会儿女人,一会儿男人,银幕前散发的中性魅力迷倒一波观众。

2013年,蒂尔达·斯文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她站在红场上举着彩虹旗的照片,支持LGBT群体。

该举动被世界各地媒体争相报道。

2021年,蒂尔达·斯文顿接受《时尚》杂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名酷儿(Queer)。

她与剧作家John Byrne育有一双龙凤胎儿女,与现任伴侣艺术家Sandro Kopp交往已达20年。

Tilda Swinton & John Byrne@Getty

Tilda Swinton & Sandro Kopp姬片专业户的摩姨,尽管是已婚已育,大儿子在上个月(2004年8月7日)还宣布和多年女友订婚。

摩姨和老公、大儿子Caleb Moore Freundlich、女友Kibriyaá Morgan参加小女儿Liv Freundlich的毕业礼,©juliannemoore/Instagram但她曾经直言自己是双性恋,并且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公开支持LGBTQ+。

摩姨给宠物狗狗系上彩虹围脖出镜庆祝今年的Pride Month就在今年三月,她主演的最新迷你剧《玛丽与乔治》中,她又演绎了一段老辣的姬情戏。

《隔壁房间》《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改编自Sigrid Nunez的小说《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是Pedro Almodóvar(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语故事片。

幕后:阿莫多瓦在和两位女主角研究电影剧本这位西班牙大导演最近似乎沉迷拍摄英语影片,《The Human Voice》和《Strange Way of Life》也是他最新的英语短片作品。

幕后:摩姨、Tilda、阿莫多瓦、啪姐在阿莫多瓦“华丽”的新片剧情中,蒂尔达·斯文顿扮演Martha,一位顽强的前战地记者、陷入困境的母亲,同时被诊断出患有宫颈癌。

在她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她向一位曾经亲密的朋友——摩尔饰演的Ingrid寻求帮助,Ingrid是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

Martha希望自己要安乐死时,Ingrid能去隔壁房间陪着她。

影片大部分拍摄都是在一个美丽的寓所里,两位女士相互陪伴,探讨关于生存、死亡、痛苦的问题。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一幕——一个晚上,Ingrid和Martha一起躺在床上,她们的半张脸靠在相邻的枕头上,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毕加索式的整体,展现了两人的亲密与差异。

《隔壁房间》以“非常阿莫多瓦式”的风格对死亡进行一种时而狂喜时而沉重的演绎。

该片已经获得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并将角逐明年的奥斯卡奖。

《隔壁房间》并非姬片,但深情且超越友谊的关爱,以及跨越生死的议题,令两位女主角在镜头前充满了魅力。

摩姨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评价——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我们很少看到女性之间伟大的友谊,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友谊……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位电影制作人会这样做。

显然,我们有恋爱关系,我们有亲密关系,这些关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事实上,他选择描绘这段关系,提升它,向我们展示这个爱的故事,我认为这真的很特别,这对我们,对我和蒂尔达来说也很特别。

影片定于2024年10月18日在西班牙上映,12月20日在北美上映。

-END-

《成家》短评

本质上是个欧洲电影。台词写得非常好,逻辑正常且充满人情味,诡异的幽默散落四处,出其不意的转折那么多又那么合理,没有任何对电影主体产生破坏性的处理,加法都是有效的构筑。大师气象就是know everything he does, with space for improvising without losing control. 如何不喜欢阿莫多瓦呢?

6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15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怎么会如此浅薄又水土不服?

20分钟前
  • 卮酒
  • 较差

不懂,只是觉得很诡异

22分钟前
  • Lee_刁
  • 较差

接连几部作品,阿莫多瓦都在用超然的死亡哲学浸染银幕,死亡好像是另一层看不见的色彩,擦过风景、墙壁、陈设还有人物的衣领、妆面和发梢,为所有的情境笼上一层渗透心智点润魂灵的蒙版。Tilda的表演令人心颤,其实自持优雅和尊严,并不一定是体面赴死所必须拥有的状态,她在眼波流转的片刻留下的迟疑和畏惧、懊悔与期待才是最动人的时刻。(2024/10/31, Dagmar Teatret, Copenhagen)

23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电影的美术了得。除了非常明显的霍普构图之外,随处可见的色块组合与Martha在电影之夜穿的毛衣,可谓蒙德里安和罗意威的一次完美结合。主题很深刻,但镜头语言和音乐设定都偏向悬疑恐怖。尤其每当切到Tilda睁眼的特写,都会把观众带回《真爱如血》。另外电影节奏尚有瑕疵,导致要素过多容易主次不分。全片看完,主题应该在人与自己的战斗以及价值观的绑架和部分自由。好比Martha的沉疴难起和糟糕的母女关系, Michelle爸爸的战后PTSD,天主门徒的同性之爱,警察的信仰偏执以及Ingrid对于死亡的恐惧。环境无法改变,但自由是一种选择。当Damian还在愤慨人类对于气候变化无动于衷时,Martha只看到了粉色的雪花。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好东西》里的一句台词:因为我拒绝绑架,所以我相对自由。

28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1.无疑是年度最佳之一,阿莫多瓦依然如此炽烈、澄澈、充满爱意,而恍若更彻底的女性版[痛苦与荣耀]的本片,也更加温柔、从容、举重若轻。2.阿莫多瓦将死亡发而为语言,让英格丽与玛莎在细致的对话与陪伴中彼此疗愈和直面终结,死亡由此变得【日常化】了。3.日常化的另一面便是【诗意化】(恰是在通达爱、生与死这样最为本己、非理性和超越性的处境时,诗才最大程度向你我敞开),一如饱满触目的色彩、对霍珀等画家的致敬与对落雪、鸟鸣的期盼和感怀。4.似乎也是绿色&自然占比最多的阿莫多瓦作品,绿树、草地、沙发、围巾、外套、毛衣、躺椅……在绿意葱茏中归去。而导演至爱的红自然构成对比或互补色。5.因越战创伤臆想救人死于火宅的插叙故事如此令人心碎,还有在战场以性爱抵御死惧。6.面孔交叠&二重身时刻+1。7.在悲剧中仍能尽情生活。(9.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某种程度来说,看阿莫多瓦的作品就像是享受一场馈赠,即使不是最好,也能使你保持一种舒适的心态。而这一部亦是如此。外向地理的异域化和语调改变催生的违和感并未产生太多损伤,反而微妙的关系、当下的对话和色块的风景都在角色迈向死亡的痛苦与喜悦、现实与非现实中更显柔和,一如结尾轻飘飘落下的雪,平等的落在生者与死者,干净与不干净的角落

34分钟前
  • 宫唯明
  • 推荐

死亡这件事,说小也小 说大也大。可惜拍法、演法还有写法都实在是太无聊,充满一遍又一遍毫无意义的解释性台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前半段加上几处莫名其妙的闪回。好在没有过多抓马和撕逼

35分钟前
  • 微软雅黑
  • 较差

全篇布满了精致色彩,服装、病房和山中别墅也是,充满现代化的景观下洋溢着古典情怀。中产阶级们有些矫揉造作的谈论死亡与爱和他们精心搭配的艺术品,安乐死药品也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保持体面的奢侈品,乔伊斯的《死者》和一些对话有些像硬添上去的装饰物,在大多数不体面的死亡议题上也要渲染死亡的明亮、优雅、尊严与美丽,再讽刺一下面对全球危机的过度悲观主义和警察体系中的宗教分子,像一场场作秀的自我感动显得格外的突兀,死亡也有点故作轻盈,语言叙事承载了过多的内容,整体像一个内容廉价的装置艺术品。影评人升华里边少见又伟大的女性友谊,抱歉真没怎么看出来。作家害怕和恐惧死亡还让她去陪伴像强迫,冠之临终见证者的美名,以为她会借助这个事件克服和坦然,但并没有描绘这种内容,甚至没有自我感动的疗愈,感觉很强硬的女女互助情节。

40分钟前
  • L利兹
  • 较差

配色绝了

44分钟前
  • As2O3
  • 还行

剧作和色彩运用一样纷呈又严谨,镜头语言和配乐一样带着恰如其分的电影感却又不失平实性。This is the movie we really need in this decade. Such a masterpiece. 不仅把情感写进角色的台词之中,还植入了电影结构中。朱利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几乎压垮了我们…尤其在女儿登场时,It’s literally shocking. 最后在雪中伴随着静谧的古典乐结束,很值得重复观看的巨作。

49分钟前
  • 辩解莉莉周
  • 力荐

各种水土不服的感受,不断想象如果这是传统阿莫多瓦式的西语舒适区抓马剧情该多么的舒畅。建议阿莫多瓦及时停止勇闯英语区的癫公行为,重回西班牙吧。

51分钟前
  • CC
  • 还行

虽然故事有点太简单了,感情也没什么厚度,但是我觉得还挺疗愈的,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美丽,舒适,温柔体面,干脆整饬,clean and dry,虽然是女性互助养老(自杀)的故事,但有一种《完美的日子》的感觉,一种人生样板间的感觉。(但是谁不爱逛宜家呢

56分钟前
  • 虚清
  • 推荐

画面是好看的,文本是廉价的,在两小时内看着导演不断地摆弄橱窗里的瓷娃娃,用完全不妥帖的互文消费我最喜欢的中篇小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59分钟前
  • 木木木开
  • 较差

#Venezia24# 小品(非褒义)。

1小时前
  • 霧鸢野荻
  • 较差

近期看过最粗糙的电影,中途弃。1. 每次转场都觉得抢了半拍,像是不小心点了快进跳过了剧情。2. Tilda的特写独白效果不佳,也许两位演员该对换角色。3. 样板间布景有些 distracting. As well as 许多没必要的自我陶醉和旁征博引。

1小时前
  • meng
  • 较差

资产阶级审慎的临终关怀

1小时前
  • 东门
  • 还行

没有奇情的阿莫多瓦总觉得差了点意思,除开色彩和头图,只能说是有闲有钱强说愁。几乎塞满全片的管弦乐有点老电影的意思,这种情绪和悬疑表达方式不是我杯茶。纽约窗外的下雪时刻太美了,必须保存这一帧。

1小时前
  • sa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