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窃听者(港),他人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别样人生,The Lives of Others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马蒂娜·格德克,塞巴斯蒂安·科赫,乌尔里希·图库尔,托马斯·蒂梅,汉斯-尤韦·鲍尔,沃克马·克莱纳特,马提亚斯·布伦纳,查理·哈纳,赫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6

《窃听风暴》剧照

窃听风暴 剧照 NO.1窃听风暴 剧照 NO.2窃听风暴 剧照 NO.3窃听风暴 剧照 NO.4窃听风暴 剧照 NO.5窃听风暴 剧照 NO.6窃听风暴 剧照 NO.13窃听风暴 剧照 NO.14窃听风暴 剧照 NO.15窃听风暴 剧照 NO.16窃听风暴 剧照 NO.17窃听风暴 剧照 NO.18窃听风暴 剧照 NO.19窃听风暴 剧照 NO.20

《窃听风暴》剧情介绍

窃听风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魏斯曼(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饰)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塞巴斯蒂安·科赫 Sebastian Koch 饰)及其女友演员克里斯蒂娜(马蒂娜·格德克 Martina Gedeck 饰)的生活,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一篇刊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头目的注意,他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德莱曼写的,并逮捕了克里斯蒂娜,希望能够从她口中得出她丈夫的秘密?而审问克里斯蒂娜的正是魏斯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须多言如果我能冬眠海的故事为母所盗:卡蜜亚·莫布里的故事我们的新生活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圣安娜奇迹猎毒者2奇葩一家亲蓝色时期思猫症指环王1:护戒使者海盗青囊传王者天下2无懈可击心灵迷雾报仇雪恨一家人SugarSugarHoney笼中人我们的存在(上)暴走狂花之正义校花鳄鱼莱莱天使的诱惑有趣页面狂花凋落立食师列传旅街晚间秀柜中美人

《窃听风暴》长篇影评

 1 ) 令我惊讶的电影情节

荣获2006年度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中最令我称奇的情节就是最后柏林墙被拆毁、东西德终于合并之后,人们竟然可以查阅自己被窃听的记录文件,甚至还可以查到是哪一位谍报人员曾对自己进行过窃听。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文化与观念才能保证如此的民主与开放,是什么使得人们拥有如此的胸怀而不会去互相报复呢?

我们见过太多的政治斗争,一方胜利后总是会对失败的一方进行残酷乃至血腥的清算,成王败寇,我们已然习以为常。

我们也总是见到,这样或那样的内幕或真相因为政治的原因,披上神秘的外衣,神经兮兮,从不对外宣告。

而突然见到这样一种温情、平和、开放的政治,我自然惊奇不已。

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

这真的很难说清。

也许真应了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有些革命是英雄对英雄,有些革命是流氓碰流氓。

 2 ) 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

黄金甲和这个片争竞oscar最佳外语片奖,可谓蚍蜉撼树.oscar当然要选择政治正确,无为歧路,意识形态,今日的我们自能洞察艺术奖项后面的政治之眼.不过oscar之可信,是建立在政治/艺术两手都要抓的基础上的.要是黄金甲真的中标,参标单位多数要说有黑幕的.国人的弯曲肠子都是被逼出来的,自家人不争气,我们只好间接感谢这位导演的处女作,若让日本人的《硫磺岛岁月》占了上风,那可真是难堪耻辱了。

我们这么强大的宣传机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让人好生气闷。

现在中文翻译为争夺眼球,走大片路线,用词凌厉非常,却让人懒次回顾。

历次“审计风暴”“反贪风暴”都是如此色厉内荏。

“别人的生活”,生活在别处,人云中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富有历史感,可为什么德国人的历史反思更令人信服得多?

此片可和《帝国的毁灭》参照阅读。

翻案也罢,立案也罢,浅尝辄止来蒙事,总归不成样子的。

我们对待历史,有时像无可无不可世故宿命的糟老头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既然循环,个人何须努力较真;有时却像复仇主义者伍员或美狄亚,天翻地覆慨而慷,鞭尸历史,你鞭过来,我鞭过去,赢者通吃,一朝天子一番说话。

枭雄曹操在京剧里可是个丑角,我们演义的历史就像戏剧一样天真,道德和因果报应笼罩着一切。

——这是我们乐见的历史。

枭雄要么是枭雄,要么是豪杰,可是,怎么也不应该涂抹为小丑的。

粱任公曾愤怒过“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谱也”;——我们既认识不到英雄的残酷和伟大,也不肯承认普通人在历史涡流中的生存意义。

至今我没看见过关于文革像样的电影,把那个年代涂抹得很bt的电影不少,可这是浅尝辄止的bt,坏人穷凶极恶,这丑角的力量孤零零的。

《无极》里没有人,《英雄》里没有人,《黄金甲》里还是没有人。

《无极》里有为了一个馒头而被葬送做好人机会的偏执狂;《英雄》里有面对大一统皇权匍匐在地的刺客,《黄金甲》里有乱伦有阴谋有秘药有颓废长子有被宠坏的小儿子有虎狼之年的继母有“朕不给你,你不许抢”的一家之长……这里没有尊严甚至没有历史。

——它所宣扬的都是当代心史,刻板的教育,刻意的恫吓;和谐有理,阵痛有理,忍耐的好孩子才会有糖吃。

几年前那部脍炙人口的《再见,列宁》相比这片子就有点讨巧了。

其实《再见》路数和港片《金鸡》挺像的。

而这部片子,大抵称得上“不稳不火”,结尾略煽一把,也是意料中事。

很多时候是观众承受不了更残酷的东西。

(《南京梦魇》那记录片,可真够梦魇的。

让人反胃恶心而生就爱国之心,这的确太野蛮了。

)细节1:某小哥讲述了一个关于民德主席罗里克的笑话。

“早上,罗里克对太阳说:我起床了,太阳你好。

中午,罗里克对太阳说,太阳日安。

晚上,罗里克对太阳说,太阳晚安。

太阳终于说,你这混蛋烦了我一天了能不能消停会儿?

”安全局负责人忽悠他讲了这个笑话,又问询了他的姓名工号,一席人面如土色。

负责人一个人肆意地大笑,居然亲自讲了一个关于罗里克的笑话,“罗里克和电话有什么区别?

都是接起来放下。

”xx7被斥退到信件拆分办公室,某小哥就在他的身后。

一切不言中。

最佳报应是,热情饶舌的某小哥最后又八卦了下,“柏林墙推倒了。

”细节2:XX7最后到一家名叫“karl marx”的书店买书。

那本书29。

8欧元,上面写着,献给XX7。

“HGW XX/7 gewidmet,in Dankbarkeit (深表感激地赠与HGW XX/7)”那本书的名字叫:《来自好人的旋律》(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

这也是诗人在得知朋友自杀后弹奏的曲名。

细节3:布莱希特无疑作了这电影的精神道具。

Wiesler偷走的那本诗集,正是Jerska在诗人生日会上独坐一边读的那一本。

字幕翻译如下:初秋的九月中每一天都是忧郁的那些笔直的小树向着天空就像爱情一样茁壮地生长着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空中飘着一朵棉花般洁白的云彩而只要你心中有信念它将永远不会离你而去其实德文原诗如下:Erinnerungen an Marie A.1An jenem Tag im blauen Mond SeptemberStill unter einem jungen PflaumenbaumDa hielt ich sie, die stille bleiche LiebeIn meinem Arm wie einen holden Traum.Und über uns im schönen SommerhimmelWar eine Wolke, die ich lange sahSie war sehr weiß und ungeheur obenUnd als ich aufsah, war sie nimmer da. 2Seit jenem Tag sind viele, viele MondeGeschwommen still hinunter und vorbei.Die Pflaumenbäume sind wohl abgehauenUnd fragst du mich, was mit der Liebe sei?So sag ich dir: ich kann mich nicht erinnernUnd doch, gewiß, ich weiß schon, was du meinst.Doch ihr Gesicht, das weiß ich wirklich nimmerIch weiß nur mehr: ich küßte es dereinst. 3Und auch den Kuß, ich hätt ihn längst vergessenWenn nicht die Wolke dagewesen wärDie weiß ich noch und werd ich immer wissenSie war sehr weiß und kam von oben her.Die Pflaumenbäume blühn vielleicht noch immerUnd jene Frau hat jetzt vielleicht das siebte KindDoch jene Wolke blühte nur MinutenUnd als ich aufsah, schwand sie schon im Wind. 国内有黄先生译本: 回忆玛丽·安布莱希特著 黄粲然译 那是蓝色九月的一天,我在一株李树的细长阴影下静静搂着她, 我的情人是这样苍白和沉默, 仿佛一个不逝的梦。

在我们头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当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

自那天以后,很多月亮悄悄移过天空,落下去。

那些李树大概被砍去当柴烧了,而如果你问,那场恋爱怎么了?

我必须承认,我真的记不起来,然而我知道你企图说什么。

她的脸是什么样子我已不清楚,我只知道:那天我吻了它。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记,但是那朵在空中漂浮的云我却依然记得,永不会忘记,它很白,在很高的空中移动。

那些李树可能还在开花,那个女人可能生了第七个孩子,然而那朵云只出现了几分钟,当我抬头,它已不知去向。

电影为了此主旋律,当Wiesler开车送上司回去的时候,镜头特意照向那明亮的天空,照着天空下面交织的细长的树枝。

八卦1:导演33岁。

九年前,东诺士马克还是个慕尼黑电影学院的学生,有一天在家中发呆,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突然想到列宁当年是怎么谈这个奏鸣曲的:没有比《热情奏鸣曲》更美的音乐了,惊人、超寻常的音乐!

它总让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样由衷地觉得自豪——怎么人类可以创造出这样奇迹似的乐曲。

(苏联电台到此为止。

美国电台则播出列宁这段话全文:……让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样由衷地觉得自豪——怎么人类可以创造出这样奇迹似的乐曲。

但是我不能常听这个乐曲,因为,它会影响我,使我有一种冲动,想去赞美那些活在污秽地狱里而仍旧能创造美的人,想去亲抚他们的头。

可是这个时代,你不能去亲抚人家的头,除非你要让你的手给咬断。

你得重击人家的头——毫不留情地重击——虽然说,理论上我们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的……我们的任务真的很难搞。

”八卦2:此片饰演窃听人员的男主角,其真实经历恰如诗人,他的妻子曾经向斯塔西告密他的生活种种。

龙应台关于此片评论:http://ent.sina.com.cn/m/f/2007-03-05/09291466821.html

 3 ) 如果我是德莱曼,我敢不敢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

电影是一门艺术,人们都说艺术是真正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而存在的东西。

我们看德国人的电影,也能看到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免不了政治文化上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共鸣,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反映的全人类的历史苦难、全人类的人性选择、全人类对未来的企盼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共享的东西。

看完电影,还是忍不住看了很多影评。

当然,不外乎都是从别人的苦难中看自己,看现在中国的“窃听风暴”。

看电影的时候我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的,觉得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介于德莱曼亦或卫斯勒之间的人——明明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和事业,却总是被社会制度劈头盖脸地打压,只能做他们需要我们做的事;好像也很想相信社会告知我们的都是对的,但内心却经受着折磨和质疑。

《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是有历史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它所得到的大奖足以证明它的意义。

然而,国内的影院里随处可见各种浮夸卖弄的影片,却极少会出现这样的经典。

正巧不久前刚刚回顾《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曾在内地禁播),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剧情却在我心里碰撞融合了。

让我禁不住想问,是不是有些细节太精致,太真实,真实得不像电影而像现实,真实得足以唤醒人们那似乎麻木已久的心?

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作品说明有人怕它们?

我确实这样想的,越想越觉得自己和主人公一样痛苦而迷茫,越想越希望自己能够逃离现实,然后就不敢想了。

下课回去的路上,我一个人走,一直在问自己,如果你是德莱曼,如果你是卫斯勒,你敢不敢坚持你自己热爱的东西,敢不敢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敢不敢舍弃一切维护最真实的东西?

我到现在依然无法回答自己。

 4 )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当永远穿着灰色夹克衫旧西裤的魏斯曼拖着要送的邮件机械般得走过一个书店时,他看到作家的新书宣传海报挂在书店窗户上。

过了一会,他回到画面中,进入了书店,翻开了那本书。

一页页得翻到献辞的那一页时,上面写着:献给好人的奏鸣曲——HGWXXX/7。

他合上书本,依旧面无表情得毫无声响得走到收银台。

当收银员随口问到,这是送给别人的吗?

魏斯曼的眼神从未如此得温柔,仿佛春风吹过从而融化了严冬的第一滩雪,如此的单纯,仿佛一个小男孩得到了父亲的赞许。

除了他的眼神,他的面部依然如面具一般。

他依旧操着那个低沉的声调说,这是给我的。

音乐响起,画面定格在他的那张永恒的冰块脸上,而冰块脸的中间是一双严冬中如火炉般充满生气与灵魂的眼神,仿佛在渐渐地融化整一个冬天。

这一幕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次。

一开始我没有弄明白魏斯曼到底是正派反派。

他仿佛是被组织训练到毫无感情的特工机器人,永远冷峻无表情,声音不带任何感情,毫无私生活,真正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放到生活中就是一副及其boring的肉体。

可是,当他在那黑暗的仓库中戴着大耳机听到作家演奏钢琴曲时,在黑暗中他流下了两行热泪,我开始不解究竟为何;当他在小酒吧里,训练有素得隐藏在灯光的阴影中,安慰作家的妻子,那个剧作家,说观众很喜爱她的表演时,我还在疑惑他是否来害她的;当他埋在妓女的怀中却被妓女退走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如此的可怜又可悲,对他有一种既同情又冷血的态度;直到他在打字机上记录作家他们是在编写共和国成立纪念日的剧时,我才确定,他或许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一个隐藏在程式化冰冷的面具下的炽热又克制的灵魂。

或许是他尘封已久的心灵被作家的激情所触动,或许他是个良知未泯的特工(在他被贬去做拆封信件的工作人员时听到柏林墙倒了的消息时,可以感受到他的一种解放、感动、隐忍的喜悦的心情)。

这个演员实在太impress me,单靠眼神就可以讲述一部动人的故事。

特别是当Christina居然招供出了打字机的所在地时,他的眼神仿佛一瞬间有震惊,有难过,有愤恨,有惋惜,仿佛在吼叫着:你怎么可以说出来?

你怎么可以说出来?

你是他最爱的情人,你怎么可以出卖他?

可是他的感情流露永远是一瞬间。

他依然面无表情的完成了所有审问流程。

而他的感情流露最多的一次便是Christina无法忍受自己背叛的行径从而自己冲上马路被大卡车撞飞的时候,魏斯曼跪下来,仿佛要哭出来,喃喃地说,我已经把打字机拿走了,我已经把打字机拿走了,他不会有事的…或许观众在期待着他抱着那个女人痛哭,将一直以来所背负的苦痛和秘密全部发泄出来,可是当作家他们赶来时他只是默默的站起来退到了后面,整整衣服,又恢复了一副冰块脸,随着警官离开了。

当作家在多年后翻开当年记录自己的档案时,他震惊地发现他最爱的女人竟然签下了同意监视并汇报他行径的保证书,他更震惊的发现当年他投稿反动文章到西德的如此的大风波竟然在监听记录中找不到蛛丝马迹。

他不停地看到HGWXXX/7这个代号。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前台的助手在一堆堆的卡片中寻找这个代号,那些卡片如此小如此多,让人觉得生命这么伟大的事物也只能是一个代号,是一张被遗忘在角落的卡片。

我曾遗憾为什么作家明明远远地看到了魏斯曼却不上去表示他的感谢,那个曾经救了他生命,救了他创作生命的英雄,如今在寒风中一家家得投邮件并将继续投20年。

某种意义上,他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另一个生命,用自己喽啰般的未来换他涅槃而绽放的生命,用自己的生活为他人的生活铺路、燃烧。

Lives of others。

直到4年后作家写了那一本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我想,这大概是最完美最深沉最超越平凡的答谢。

我本以为这是一部间谍剧,或者是一部讲述众叛亲离出卖背叛的故事,但它讲述了即使在如此恶劣黑暗的环境下,人性中伟大的光辉依然熠熠发光。

 5 ) 《窃听风暴》——你要做好人。

1984年的东德。

距离乔治奥威尔开始写作《1984》的1948年,36个年头又过去了。

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袖发动的反右运动28年。

距离文化大革命爆发18年。

奥氏在书中描绘的大洋国,已在东方与西方开花。

相似的审讯,将人的尊严践踏到最卑微。

待遇等同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者、有思想的人、有良知的人、不甘于无知的人……沉默,失踪,自宫,自杀,暗中反抗,在最黑暗里通向必经死亡的路,选择仍在发生。

这是无所不知的世界。

1984大洋国的电幕, 和1984东德的窃听,知道的是老大哥,无知的永远必须只能是屁民。

即使是已被制度驯化成为果敢决绝地为了“主义”“安全”“稳定”做一切见不得光的勾当的窃听者,依然会有制度灭不死的欲望。

当妓女肥大的屁股为着赶着下一场交易而从他的面前决然离去,他的脸部有一丝抽动,我听到某种东西死去的声响,那里面,不只是肉体的绝望。

在庞大机器碾压下侥幸不死的灵魂们,终于,或者为了恶的被揭发,或者为了恶的被避免,为了那将女人的肉体作为政治献礼的肮脏国家,为那可以让满腹文章的男人变得如婊子般无义无耻的制度,与恐怖作战。

即使是一首再简单不过的小诗,那白描勾勒的明净世界,已足以让灵魂干渴者第一次感到自己所处时代的荒谬。

艺术家的演奏声中,窃听者潸然泪下。

或许在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多年前失踪的母亲在自己儿时温厚的脸,和母亲说过的,要做好人。

你要做好人。

和主义无关。

和信仰无关。

和组织无关。

和领导无关。

和强制无关。

和恐惧无关。

和名利无关。

和死亡无关。

你要做好人。

因你对恶天然的反抗,对善不可抑制的趋同。

因你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唾弃。

你要做好人。

因你所承受的世界,并不因为它正存在着,就是合理。

掌权的人狂妄着叫嚣,你这不听话的蠢货,你要被派去做最差的活,二十年!

哈哈,二十年!

至少的,直到你死去。

那是个万劫不复的结局。

只是4年又7个月过去了。

1989年11月9日。

昔日的窃听者,今日的拆信人,在身后人猛地一声惊呼中——“Die Mauer ist offen!

”(柏林墙开放了!

)——缓缓转身。

观影的我已然对着电脑,簌簌泪流。

你要做好人。

因你的好,不只会拯救一个人,更会拯救整个世界。

又过了21年,东方的铁幕继续自顾自的深沉。

曾有位德国友人当面再次推荐,我低头说,我知道,只是我仍不敢。

今夜。

翻开已经存了三年的电影,看这部伟大的作品向着历史罅隙里不曾堕落并将被永远铭记的人性致敬。

想起2009年12月7日,站在柏林墙前,从昔日的东柏林望向西柏林时,仰起头看到的那抹光。

身陷囹圄的人啊,你的自由只在你的心底,只要你要她,她就会来找你。

你要做好人。

你可以选择,即使你被告知那反抗是无益的,即使你可以心安理得的将所有的罪孽在体制的名义之下正当行使,即使你的周遭已然万劫不复。

因为——墙,终将倒下。

 6 ) 极权政治下的性苦闷

(本片最让人激赏的是三段“床戏”,这三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床戏”,充分展现了背景,生活完全不同的三个男人的性格特点,堪称塑造人物性格的经典,也是特色,尤其是女演员在奔驰车上被文化部部长“潜规则”那一段……)关于1984年的东德,我认为完全可以用性虐理论去支持,当人民被一种显而易见的体制完全控制了思想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对于“体制”的爱,一种信赖式的受虐情绪。

这点在维斯勒的心灵被作家德瑞曼点醒以前一直存在。

他相信一个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信心,甚至质疑的“不安分子”极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危险,维斯勒的工作就是维护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态,保证每一个人真诚地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这个国家。

为此,维斯勒觉得自己干的这活儿非常有意义,他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这“见不得人的事业”。

最终,连他的领导也不得不承认:维斯勒在审讯可疑对象时的确有一套。

这说明他的内心有极强的国家意识,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全”,维斯勒不惜采用各种“非正常”的手腕去折磨一些“和体制作对的人”,即使遭受自己学生的诘问,他也无怨无悔。

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做事,国家要这么做总有它的道理,他热爱这个国家。

可是,德瑞曼一家的遭遇,尤其是全天侯的窃听让他的内心领略了一次巨大的挑战……忽然有那么一天,或者是由于长期隐约的感觉得到了证实,维斯勒发现这个国家的权利正在被一群丑陋的人把持。

脑满肠肥的文化部部长可能是电影中性欲最旺盛的人,直到电影结束,作为男人,他依旧是个胜利者。

他是邪恶的,自私的,他利用了他的职权强迫德瑞曼的老婆成为自己的情妇,并积极地参与党内的争权夺利,即使在柏林墙倒掉后,他还用可怜人的“床上功夫”作为嘲笑他的资本。

仔细想想,他这个人实际上也是很苦闷的,每天面对的无非就是自己人整自己人,结党营私,互相倾轧。

一个党员,一旦失去信仰后,他的业余生活也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偷情中寻找做人的快感。

在片中,从他由于性生活过度而麻木的表情中你完全看不到任何关于共产主义的影子,他急吼吼脱下裤子,拽有夫之妇的胸罩,又啃又咬的姿态,恐怖地展现在电影屏幕上。

瞧吧!

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出的国家干部,如此栩栩如生地演绎了一出疯狂的“绝对权利”,他的大屁股,还有他的赘肉……然而,这一切的杰作恰恰是维斯勒窃听的结果,他把搞到的第一手资料交到这帮官僚手里,纯粹是出于“责任”。

可是,他们呢?!

只关心自己的私利。

这些人从不在乎什么国家利益,什么理想主义,他们每天说的话统统是谎言。

这也是维斯勒从德瑞曼老婆,德瑞曼,以及他们周围朋友们身上窃听到的答案,他一贯冷漠的心,一贯的“问心无愧”在脆弱的人性前、在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自杀前,在那首“献给好人的曲子”前觉醒了。

那一刻,他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爱上了他们纯粹、坦率,自由的生活方式,进而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甚至质疑自己是否还是一个好人。

是的,作为“斯塔西(东德国家情报局)”的小领导,他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

但他什么也不能说。

因为他自己就是体制内的人,他陷得实在太深了……这时维斯勒的灵魂又回归了一个普通人,他的“国家意识”被血淋淋的真相击碎,他很伤心,这“伤心”不仅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职业的可耻,以及那一帮官僚言行的可耻,他伤心的很大一部分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望。

试想一个完全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写作的老导演,一个倍受人民尊敬的老导演,仅仅是在作品中体现出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就被“斯塔西”的人监视。

最终,被他们逼死——而且,高层人士为了刺探另一个“勇士”的政治立场,私人目的竟然是为了占有他妻子的肉体,然后通过维斯勒的“尽心尽职”体现出“某位领导同志的政绩”,打击政治对手,从而在权利的争夺中为他自己占据有利的位置。

通过窃听与多年的观察,维斯勒对此心知肚明。

这还是社会主义吗?

——如果是,那什么又不是社会主义呢……如此黑暗的实际情况,怎能不叫一个真心实意坚信这个体制的人感到心寒?!

执政者正在亵渎他们自己的誓言,这难道就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吗?!

这些不可一世的当权者,难道就是这样爬上去的吗?!

维斯勒在煎熬……更可怕的是,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了成效,一定会再次得到晋升。

而一些真正为人民说话的艺术家们从此也将跌入黑暗的深渊,万劫不复。

维斯勒的良心哭泣了,他十分清楚自己一旦利用手中的职权倒戈,肯定会被上级发现,自己从此的前途也完蛋了,他也知道自己眼下是可以拯救这对可怜夫妻的。

于是心烦意乱下,他找了一个妓女……妓女是按钟点收费的。

就在维斯勒尽性地折腾这堆肥硕的人肉时,时间到了!

他还没玩够,表情一变的妓女立刻离他而去。

恍惚中,他在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发现长期的特殊职业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完全冷漠、克制、理性的怪人,就连电梯里的小孩子也不待见他。

是呀,他自己何尝不是政府雇佣的婊子呢?!

这在性的问题上已有了足够的反应,维斯勒生理上无法满足。

心理上,窃听到的话又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极权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现在!

他必须找回自我,假如说他还想做一个正常人的话;假如说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值得他去爱的话……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后拯救他人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维斯勒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也就阐释了为什么德国统一后,他依然选择了隐藏秘密,默默无闻地过完此生。

我相信,片尾当德瑞曼在车上看见他倒垃圾时,作家其实也已经敏锐地意识了这个人的心意。

他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恩人”的生活,他知道这个曾经代号为“HGWXX/7”的男人,他只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尽管他在即将被人冷落的时刻做了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但他毕竟是渴望平凡的,仅此而已……反观德瑞曼这个人虽说早泻,但他对于老婆的爱也是真挚的。

而且他很有才华。

他理解文化部部长的欲求不满,这的确很能激发了一个女人受虐的期盼。

作为有文化的男人他只能企求老婆为了真爱而留下。

可是,专制下充血的权杖,那条威力无比的“生殖器”无法让他找回做为男人的“尊严”,他甚至在发现自己家的确被人24小时窃听时,心情也不怎么激动,他知道这一切早成为了历史。

他爱的女人死了,部长依旧活得很好,他甚至还可以去找别的女人,一切皆是悲剧。

只有那个“老男人”与他有一种心灵相通的体验。

他感受到了一种失而复得的爱,一个不怎么起眼,却异常感人的爱。

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希望给他的好人送去一丝善意的安慰,在这里他的“性观念”已然得到了一次升华。

90年代的维斯勒无可挽回地渐渐老去,他欲望也不怎么强烈了,一个人早孤独惯了,这也挺好。

此时此刻,这两个老男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是不能强迫的,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女人、还是对于一个意识形态。

只有当这个人发自内心地说“我愿意”时,爱与被爱才是“真和谐”,而不是“被和谐”,性爱也是如此,迫害狂式的“硬搞”只会导致一种畸形的病变……“国家”实际上和一个人是一样的。

一个人得病了,他就得打针吃药,无药可救的情况下只好去死,这不是以他的个人意愿为转移的——美丽的克里斯蒂娜被意外地撞死了,东德也死了,这也不是“以她的个人意愿为转移的”。

这是该电影所要揭示的一个象征——“信仰的促死”。

在她生前,导演(她的丈夫德瑞曼)爱她,观众(主人公维斯勒)也爱她。

可是,她仅有的一次性高潮可能并不是爱她的人给的,一个只想和她享受性爱的“大官僚”把她变成了泄欲的玩具。

这才是本片最大的讽刺!

他们被官僚体制强奸了。

在同一片乌云下,所有人活得都累,看不到丝毫的希望。

他们中有些人终于爱上这可笑的生活,比如维斯勒的顶头上司,而有的人选择了低调,沉默是金——这也是中国人最能感同身受的一种选择……

 7 ) 救赌自己的人生

给个不太看电影的朋友推荐了几部电影,朋友看完了说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中国就没有。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话说北京一个机场有一幅大的裸露的壁画,有个台湾商人在大陆经商,每次路过都要去看一看,只要那幅画还在,他就放心了。

很可笑,不是吗?

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联系到一副画上。

这里我要说,什么时候你看中国引进窃听风暴这部电影,那么中国电影就可以拍出我那朋友想要的好电影了。

呵呵,只是开玩笑的说如果真能到放开的那一天,中国会拍出比那还好的作品,我坚信。

 8 ) 默默的伟大,静静的浪漫

感觉像是辛德勒的名单,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感动。

故事发生在前民主德国,在看了hustwj提供的背景资料之后(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47371/),片中的那种人人自危的紧张状况并不是导演在故意的夸大,前民主德国有85000名秘密警察和数十万名埋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线民"。

着确实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病态心里。

德国人性格严谨细致是出了名的,上海地铁一,二号线的设计查别让很多中国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这部影片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为特工学校教授的主人公Wiesler原来是一名监听特工,是一个民主德国统治人民的国家机器,一个很合格的特工人员,他不苟言笑,业务熟练,虽然已经身为老师,在上课学生提出一个关于人权的异议的时候,他还会不自然的在学生的名字上打叉。

生活中几乎没有其他的表情,对时间敏感,生活有条不紊,他是那个时代很多德国秘密特工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合格的特工,他也是个木讷的人,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心里想法,但也正是他这样的人,没有可能成为他的同事那样的高官,永远只是作为一个螺丝钉在慢慢的工作着,在这样一个平常的人身上,会有怎样的事发生呢?

一天,一个已经身为高官的安全局的老同事来找他帮忙,完成对作家Dreyman和他的夫人Sieland的监视。

在监听这对艺术家夫妇生活的时候,wiesler慢慢的爱上了热爱和崇尚自由的他们,在他们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另外的自我,对于这对夫妇,他现在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幽灵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他们,但却像上帝一样控制改变着这他们,他通过安装在门铃上的电线,让作家知道了妻子为了自己而和文艺部长约会的秘密,而也是他在酒馆里见到了女演员,通过自己的话感动了她,让她回到了作家的身边。

他完全被他们吸引了,感动了…….有一个镜头是而艺术家夫妇幸福的拥抱在一起,而他在耳机的另一边也侧着身体,环抱着手臂,仿佛是在安抚着爱人,这时另外一名接班的特工来了,他马上坐正身子,严肃的说:“你又迟到了5分钟”。

当晚,他找来一个妓女用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幼稚得要妓女配多陪他一会……他在被这对夫妇的生活感动的同时,也渐渐的厌恶了体制下的人们:文艺部长要求调查打压Dreyman的真正目的是要追求Sieland, 在局中老同事作为上司变态的调侃恐吓一个年轻的职员.同时他的内心也异常的矛盾着,真正的转变点是他掌握了Dreyman足够的证据要向老同学报告的时候,却犹豫了,彷徨了,最终,他选择了要求一直信任他的同事撤走所有的其他的监听人员,自己一个人来保护这对夫妇。

他知道所有的真相,而且他的高官朋友也和他说了不只一次,如果这一次窃听计划成功的话,他们都会得到提升的,而且也表明了失败的后果,这里面甚至在暗示他只要断章取意的抓住一点把柄就可以。

但是,他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去保护这对夫妇。

当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不幸被汽车撞死的时候,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冲动,不顾自己特工的身份,像个孩子一样疯狂的冲了上去,跪在女演员面前,女演员对他说:“我不会忘记你做过的一切的”他说:“别说话了,你不会死,我已经把打字机转移了”这时,作家从楼上冲了下来,而Wiesler,像影子一样躲到了一旁,作家抱着 痛苦失声的时候,Wiesler的心中也在为自己的爱人默默的流着泪。

最后,当作家知道真相的时候,他去找Wiesler,而这时Wiesler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邮递员,拉着一个小车子,步行在街上,一家,一家的送邮件,作家最后还是决定没有去影响他现在的生活,而是决定写一本书,来纪念这个曾经保护过自己的人。

==========================================影片最大的亮点==========================================影片表现前民主德国人们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向往,文中的主角应该是那对艺术家夫妇,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作品的震撼力必定会大大降低。

创作者很巧妙的选择了窃听特工这个特殊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普通大众的一员,他的心路历程在体现了人心所向;另一方面,在他决定用自己的前途命运作赌注来挽救这对夫妇的时候,一个平常人的这样的决定,其本身的震撼力就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们所做的一切,而这个动人的故事又与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足以撞动每个人的心弦。

片中wiesler所做的无疑是伟大的,也是浪漫的,这可能也是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德国式的含蓄的浪漫,他似乎也想让我们了解,真正的伟大与浪漫,永远来自与普通人........======================================================================================================

 9 ) 别样的人生

九月的这一天,洒下蓝色月光洋李树下一片静寂依偎在我怀中,宛如美丽的梦夏夜晴空在我们之上一朵云攫住了我的目光如此洁白,至高无上我再度仰望,却已不知去向。

影片又译《别样人生》、《别人的生活》,举重若轻地将民主德国情报局令人发指而不为人知的大规模窃听行径对无辜人士的迫害公布于众。

但作品让深不可测的黑暗迎来一缕人性的曙光,颠覆了盖世太保、克格勃横行的“冷血特务滥杀无辜”俗套--不经意间同情上窃听对象的男主人公,在明白自己截获的所谓情报不过是一段真挚爱情时,开始反思该行为是否正义,并最终参与到这对无辜鸳鸯的生活中,为保护他们而不吝冒险。

 10 ) 《窃听风暴》中关于极权主义下的人性和同情心

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是一部非常真实的东德时期的生活写照,但最重要的是,它深刻地研究了极权主义下的人性和同情心。

也被成为21世纪最好的德国电影。

作为导演兼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电影处子秀,《窃听风暴》准确捕捉到东德极端的政治幽闭下的恐怖气氛。

这1600万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受到了被称为“斯塔西”的国家安全部的密切监控。

据估计,斯塔西雇佣了9.1万名员工以及20多万名线人。

它的口号是“党之盾、党之剑”,目标是“无所不知”。

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是历史上渗透最广泛的特务机构之一,并以使用酷刑和恐吓压制、腐败和摧毁异见人士而闻名。

出于个人的经历与喜好,导演决心准确地描述他的故事,因此他花了四年时间研究这个主题,甚至聘请了一位电影历史顾问。

他坚持要在柏林墙倒塌后一条少有没进行改造的街道上拍摄这部电影。

在视觉上,电影以灰色和棕色为背景拍摄,以捕捉前东部地区的单调景象,并增强民主德国的压迫和恐吓感。

这部电影在评论界和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是有趣的是,冯•多纳斯马克的政治惊悚片是统一后为数不多的几部真正揭示斯塔西时代残暴的电影之一。

事实上,两德统一后制作的电影很多都把东德描述得很感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民主德国“美好往昔”的怀念。

这部电影发生于柏林墙被拆除的五年前:在1984年,特工魏斯勒是一名技术娴熟、效率极高的斯塔西军官,也是东德执政党忠实的成员。

这位冷冰冰的“监听机器”在审讯方面才华横溢,充满热情。

在开场的片段中,魏斯勒正在教他的学生们如何辨别嫌疑犯是否在撒谎:“犯人如果无罪,会越来越愤怒,由于受到不公平对待。

他会咆哮,甚至暴怒。

如果有罪,不是越来越镇定沉默,就是痛哭流涕,他知道自己会来这。

证明有罪或无罪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地审问。

“演讲的镜头与真实的审讯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审讯的结果就是嫌疑人承认自己的罪行。

而这些罪犯往往都会收到“非人般“的待遇,甚至还不如一条警犬。

接着在他的前辈奥伯斯特南特·安东·格鲁比茨的邀请下,魏斯勒参加了格奥尔格·德莱曼(塞巴斯蒂安·科赫饰)创作的一出戏剧。

德莱曼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被许多人视为“忠诚公民”的终极典范,也是东德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与他的大多数朋友不同的是,他成功地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忠于自己的艺术原则,又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

德莱曼是一个正派的人,在艺术界很受尊敬,因为他利用自己的安全地位,帮助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同行。

于是魏斯勒立刻有了一种直觉,认为德莱曼不可能像他看上去那样“干净”,他认为需要监视。

文化部长亨普夫对此表示同意,于是斯塔西可怕的机器就行动了:德莱曼的任何行动都被记录下来,包括他和他的女朋友克里斯蒂娜居住的公寓。

魏斯勒在楼上的阁楼上设置了一个秘密监听站,在那里他记录下这对情侣的每一个声音、笑话、争吵等等过程。

等到下班后,魏斯勒回到他的小公寓,吃了一顿简陋的食物,然后看了国营电视台里的无聊节目,独自上床睡觉。

他的全部都献给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是空虚的。

为了抑制自己的孤独,魏斯勒命令妓女填补他生活中的空虚。

当魏斯勒船长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听着德莱曼和他的女朋友说话时,他开始喜欢上他们充满文学、音乐、友谊和爱情的丰富世界,这与他自己沉闷、孤独的生活截然不同。

他花在偷听上的时间越多,他就越在意他们。

魏斯勒通过对德莱曼的监听了解到了音乐和诗歌的人性化价值。

他被他们本质上的善良所吸引。

当魏斯勒发现调查的真正原因仅仅是文化部长为了从美丽的克里斯蒂娜身上榨取性利益,从而让他的艺术家对手离开时,他的世界崩溃了。

如果这样的腐败和驱虫存在于党的最高领导层,一个好人,一个像他一样尽职的共产主义者,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一无法预测的困境,这个曾经严厉的斯塔西特工开始尽可能地保护德莱曼他们,并在他的报告中省略大量的监听细节。

即使德莱曼第一次被卷入异见活动时,魏斯勒也会采取措施掩盖对他不利的证据。

随着扣人心弦的情节接近尾声,故事的固有悖论变得越来越不言而喻:艺术家和秘密特工似乎是真正相信民主德国社会主义理想的唯一两个角色,但这个国家机器却在利用他们的忠诚与信仰获取不可告人的私人利益,那么他们表达忠诚的唯一方法就只有犯叛国罪。

尽管他们在整部电影中从未见过面,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有着必然相关的联系,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一个道德觉醒的过程,迫使他们接受他们所生活的谎言,并最终投身于对残忍专制政权的斗争。

当德莱曼坐在钢琴上演奏'好男人的奏鸣曲'时,我们了解到了一位因持不同政见,而被迫自杀的戏剧导演杰兹卡。

他是斯塔西常用的“分解”手段的众多受害者之一。

这种手段旨在系统性地摧毁个人的职业和社会生活,在一个人的社圈子里散播恶意谣言和恐惧。

这是一种心理折磨,有效地耗尽了受害者的生存意愿,是一种比任何酷刑都管用的工具。

演奏完奏鸣曲后,德莱曼转向克里斯塔说:“听过这首曲的人,我是说真正听过的人,还会是坏人吗?

”在这个问题中蕴含着电影想要传达的希望和人类尊严的信息。

这表明,无论极权主义政权采用多么先进的洗脑技术,它们永远都不会真正的成功,因为人类的灵魂、人性是抹不去也禁不住的。

也暗示出正在听这段音乐的魏斯勒也是好人,最起码不再是个坏人。

魏斯勒的转变是一个典型的证明。

即使是最冷酷的心也能感受到善良和同情心,即使是最没有人性的人,也能对突如其来的耳语,含蓄的优雅音符做出反应。

无论是在遭受压迫的,甚至是那群压迫他人的人中,总会有潜在的自由意志,来执行微小的、不可预知的反叛行为,并开始一次安静的抵抗直到有一天成长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电影撕开了斯塔西时代在德国那道沉痛的伤口,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全国性辩论。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价值和必要的杰作。

但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不仅不尊重受害者,而且还担心这部电影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的斯塔西代理人,它可能会促进一种新形式的专制,或最糟糕的是,它可能会为赦免罪犯做辩护。

许多评论家指责冯·多纳斯马克给了魏斯勒一丝良知的暗示,从而粉饰了斯塔西的残暴。

认为他的转变非常不可信,因为从来没有记录证明这些特工会同情或保护他们的监听目标。

然而,电影有它自己的使命,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冯•多纳斯马克在他的《导演声明》结尾写道:“最重要的是,《窃听风暴》是一部人类戏剧,讲述的是人类做正确事情的能力,无论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上映十余年之后,我们可以放心地说《窃听风暴》的初衷当然不是想要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波对斯塔西的同情。

相反我们可以说它向许多观众暴露了这个系统的恐怖,新增了对这个组织的认知。

即使有些看起来不太切实际的描述,尤其是关于魏斯勒救赎。

但同样的,这部电影必须因其对人性的真诚表达和令人难忘的艺术价值而受到赞扬。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部关于普世人性的电影,它超越了时代与国籍。

毕竟,这就是艺术的本质:普遍性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影评最TOP

《窃听风暴》短评

TSPDT Top1000 No.494好莱坞式虚构片,超级虐女zz片,与《86 -不存在的战区-》有异曲同工之妙(贬义)

5分钟前
  • Orbiu
  • 较差

初秋的九月每一天都是忧郁的    那些笔直的小树向着天空    就像爱情一样茁壮的生长着    头顶是湛蓝的天空    天空飘着一朵棉花般洁白的云彩    而只要你心中有信念    它将永远不会离你而去

6分钟前
  • jinleileiking
  • 还行

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7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只是觉得铺垫得不足,这样的窃听人员竟这么轻易被打动?

10分钟前
  • Iker
  • 还行

2020/4/16重看,评价没变仍是三星。国家层面的sadism,角色们选择与它同流或忍受精神痛苦。本片视角不但是西方中心的而且是男性中心的:东德秘密警察必须是机器人一般、必然要在片中通过音乐和文学的洗礼而被“人化”;牺牲的必须是女性而得到救赎的必然是男性。这是想象生活的能力的匮乏。 【2007/4/8纽约Angelika Center。】

14分钟前
  • 沁云
  • 还行

女演员被车撞死真是一个太过明显的瑕疵

18分钟前
  • 何生生
  • 推荐

德国特工里的好人 女主的咪咪很大

19分钟前
  • 圈圈叉叉圈圈
  • 还行

评分很高但是我看不下去

21分钟前
  • 井上
  • 较差

电影看到一半就开始怀疑,在东德当时的体制下,并不会存在维斯曼这样的秘密警察。对体制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和黑暗的了解让我并不相信这种过于“轻易”的人格复苏。布莱希特的诗,贝多芬的钢琴曲,是,很迷人,从来都是我的最爱,还有女人,那些美好的事物。。然而,它们真的就那么容易打动人吗?它们足以对抗体制吗?也许最复杂的感受就是一边在理性上嘲笑这电影的过于天真,一边仍不自觉地为它留下眼泪。对黑暗知道得多又能如何?人的眼睛是会流泪的。

26分钟前
  • 黑伞
  • 推荐

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但确实是部无法挑剔的电影,意料之中的结尾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两条线,两个男人,两个故事,两个互相打捞的故事。丢了一个,彼此的人生都会沉入海底。当剧作家在街头,看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特工时,他本可以上前喊住他的。但是终于是没有。就像哈代所言,呼唤的人与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他们最终选择了沉默地相互记录。

30分钟前
  • sogdiana
  • 力荐

没提前看介绍,也许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还是觉得做作了。

31分钟前
  • Will
  • 较差

很感人,极权主义下的众生百相。人性、爱与背叛、欲望和自由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天哪这分数真的虚高到离谱。用历史和政治背景包裹并不能掩饰一个孱弱无力的剧本。这部电影我看了3遍,第一遍分了8次才把它看完,第二遍凭着极限的耐心一次性拿下,第三遍带着豆瓣人的影评又分了3次才看完。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以凭着其无聊程度申请世界之最。虚高的分数和故弄玄虚的影评真的害人不浅

36分钟前
  • 不完备少年
  • 很差

看的好着急,最精彩的在最后30分钟

37分钟前
  • 安澜
  • 还行

想了想,为那份沉稳、不滥煽情撒狗血的气质,打五星。

39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并没那么惊心动魄,只是人文意味十足。

41分钟前
  • liudae
  • 较差

这本小说谨献给HGWXX/7,致以最深的感激。

45分钟前
  • 泽帆
  • 推荐

不是史实的东西乱拍还能拿奖,真是很难理解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50分钟前
  • Jason
  • 很差

现实中的“智子”,智子无处不在。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