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越是老导演的片子反而更加返璞归真,影像也不难理解,还能拍摄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是那种意大利导演擅拍的Nostalgia。
Bravo!放得下的归土,放不下的归海。多么蓝的大海,多么红的头发!作家手执长钉,永负其罪,直至在红发中燃烧。灯将灭,方见其棱,其骨,其心。抬头,他就在。
作者已死 ,群魔乱舞。/不要再问钉子有意是何故,试着问问钉子从何来吧。
形式规整的艺匠之作。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所造就的割裂感为保罗塔维亚尼对哥哥溢出景矿的悼念惜别之情所弥合。兄弟二人阴阳两隔,影像色调两相映照,生与死之隔阂被投射于银幕之上。既得影像的借用较主竞赛另一部作品《巴黎夜旅人》更为成熟流畅,34-45年的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历史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影像(我只看出了罗西里尼的《战火》)以点绘面,省略式的春秋笔法道尽了意大利人民遭受的痛苦。《钉子》这一篇还是有未完成的感觉,质量确实不如送葬皮兰娄德的部分。/已是兄弟俩的最后一部作品。2022.6.17
VIFF 2022. IV9. 要给意大利电影的构图和打光满分,不,超出满分的水准。大概一小时左右,从山上的雕塑家的情节,黑白转彩色,由黑白的Pirandello骨灰从罗马到西西里的故事,进入他生前写过的最后一个布鲁克林意大利小孩的钉子谋杀案。虽然感觉穿插两个故事(而不是由他的故事带出他写的故事1,2,3,这种比较常见的架构)有点点突兀的设计,仍然不妨碍教科书式的构图,色彩,打光,犹如在博物馆里看几百年的油画一般的观影体验。爱!
虽然叙事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摄影绝美且兼具诗意与幽默感。影像质感像前年看的麦克白悲剧,开头甚至有点伯格曼。想把这位文学家对标一下博尔赫斯。火车找箱子那一段调度绝佳!甚至让人觉得前几天看的电影未免有点太粗制滥造。偶尔的跳切反应镜头也让人忍俊不禁。景选的真是太美了。对死亡的三重探讨其实是近十年来网络上的老生常谈:肉体死亡是第一段,社会记忆是第二段,证明自己存在的物品是第三段。
故事的黑白和彩色部分很是割裂,但意外地不算难看。人死万事空,但活着的人却必然还要折腾一番,哪怕是一盒骨灰。运送的过程有点意思,无论是因为中世纪的迷信不起飞的飞机,还是火车上一团乱中被作为牌桌差点丢了的骨灰箱子。
喜欢黑白镜头转变为彩色的那一瞬间 蓝色的天际 骨灰撒入大海 后面的镜头和画面也非常的工整
#Berlinale72主竞赛 影片开始后出现字幕“献给Vittorio”🥺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他/她可以拍出”,Taviani兄弟的电影便是如此;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年长之人可以拍出”,本片即如此。片中渗透着对文学大师、电影大师和电影艺术无限的敬意与爱。希望……额,算了,我还是别希望了,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男人之于故土与历史的书写,再怎么告别的缱绻情深,也只是自己深陷其中。幽默并未稀释其凝重与肃穆,像是尘封了岁月的纸书,总有种陈旧的灰尘气
如果没有最后部分就是完整的欧洲回忆录和意大利笑话组成,浑然天成的乡愁 (不会拍美国就别拍好吗...你意的阳光怎么能假装成纽约
《无感》
喜欢骨灰洒大海那一幕
3.5
不是所有人生都明明白白,就像不是所有电影都明明白白。#BJIFF2024 终场 @保利天安门店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
属于今年主竞赛里完成度比较高的前排梯队了,尤其是车厢里的布光很精巧。似乎为了避免类型化故意增加了枝桠(死者独白、古质画面、彩色情节剧),只不过大有修剪的空间
14thBJIFF丨极度干净的影像,送葬之路窗台俯瞰的人(「你的演员」、眼泪与荆棘王冠),剩余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片中片,情中情,无比私人化的沉重告别,配乐不够克制(当然也理解对至亲的情感是无法克制的。「钉子」结尾与开场黑白穹顶叠化重合,灯暗谢幕。在可能不超过十个人的IMAX影厅观看很爽。
ku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