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这剧看到一半都不到就疲倦了,几乎每一集都有大量的镜头和台词阻止分析科的行动,最开始那个女刑警也是一言难尽,还有那些不知道干什么的上级,虽然这是戏剧效果,但是依然觉得这剧不值8分多* 分析组遇到的那些困难,李玫瑾也曾在早期研究犯罪心理时遇到过,她说在案件的侦察期不会给你机会与犯罪嫌疑人接触,后来犯人又移交检察院了,大概是这意思,所以早期确实很不容易* 咖啡的广告真的有点让人出戏啊,肥肠的广告就还好
短评净是说什么剧情和元素老套的、心灵猎手珠玉在前的,真就无语,所以有美剧拍过一个事儿了感情其他地方其他人就都甭拍了?
这什么思想垄断机制啊,老跪着累不?
心灵猎手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这一部背后实打实的史料却是值得咀嚼。
简介写的是根据小说改编,或许如此吧。
但原著小说也一定是源于真实案情。
去年有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雨衣杀手》讲这段历史,透过访谈中侧写师的讲述,勾勒出了汉江奇迹的年代社会变革与急剧拉大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用杀人表达不满的韩国第一位连环杀手柳永哲的诞生和追捕。
那位侧写师前辈眼界、学识、洞察力俱佳,可以说几乎凭一己之力把纪录片拉高了一个档次。
参与侦破案件的鉴识科女警员、韩国第一位女警察局长,也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剧讲的就是那位侧写师的故事了。
纪录片里,天命之年的他功勋无数,位至警正(韩国最高阶的警察级别,没记错的话),光荣退休,还不辍带教。
纪录片观众只看到他人生故事的辉煌终章,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奋斗才让犯罪行为分析在韩国执法界立足生根。
一个学科/部门如何从无到有,早期是多么艰难,会遇到什么障碍?
这部剧讲的就是那些。
所有真实的人物和关系,眼见在剧中逐渐铺展开。
关键的案情转折和人物选择,都能找到对应,但又不是完全拘泥于现实情节的生搬硬套。
这对看过纪录片的人来说实在是充满了隐藏乐趣。
人物塑造绝佳,主角形象丰满,男主和无人知晓的金瑞亨异曲同工。
背着悲伤往事前行的孤胆警探,演好了真的是永远不会腻。
金南佶那眉目多情的脸始终隐忍沉默,可称面瘫影帝又一位了。
身为警察 共情的成分应该在什么程度下比较合适呢?
或者 不仅是警察 在看惯生死的职业中 警察 医生等 共情的程度应该是怎么样呢?
若太冷静 会被人指责没有同情心 若太容易共情 又会耽误事情的处理进程而在这部剧里或许有了一些答案男主宋河英,由于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共感,成为了一名侧写师,分析类似案件抽丝剥茧找到其中的相同点构成庞大数据库,预防后续事件发生,并在审讯时把握对方心理促使其有罪认罪。
虽表面看起来冷心冷情,十分冷静,好像对很多事情都不在意,但心里有自己的标杆,有自己的柔软。
更令人心疼的是,由于共情能力非常好 他能切身处地感受到被害者的痛苦,但每次总是将痛苦藏起来,在一人独处时默默消化。
每次看到他给被害人家属送雏菊;看到一个人回到家想起被害人被害时默默流泪的样子,总是觉得要是共情力没这么深就好了。
我本以为 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宋河英会凭着他的能力一步步走得更精确 更完善 却忘了警察也是人 宋河英也是人 他也会承受不住 他也会崩溃 他也会被痛苦压垮 他对人性再怎么有希望也会因恶人的存在而绝望 ……同事允泰久说:“在与怪物的战斗中,要小心不要成为那个怪物。
”宋河英用了尼采的名言回复:“长时间凝视着怪物的深渊,那个深渊也将窥探我们”或许这里已经有所暗示 再后来的剧集中 男主总是做出和罪犯同样的举动 把自己当成罪犯 认为只有完全成为罪犯 才能理解那些杀人犯心中的想法可他的状态越来越差 会一直乱想 思绪越来越重 罪犯、被害者、被害者家属在脑海中交替出现 结果便出了车祸 醒来后与组长说了辞职 被组长先按下不表幸好,光一直在。
在住院期间,妈妈一直陪着宋河英,同事朋友也会经常来看望。
还遇到了当时一个案件被害者的家属,是这些人们,再加上河英的初心(就一直想着被害人与被害人家属吧)一步步将他带了出来。
还好,还好!
或许共情的程度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生活 随着经历的事情一步步在发生微小的变化 本来世界就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吗剧里的角色是警察 共情能力或许比较特别 那就谈一谈平凡的普通的我吧我觉得我是一个既能共情又比较冷情的人。
比如,朋友找我倾诉,我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但同时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逐渐很少能感同身受的流泪、心痛;我也能理解家人,但逐渐会在先考虑自己的前提下再尽可能让家人省心;我看剧的时候看到感动之处也会难受,但对于社会上许多重大事件逐渐没法感同身受,逐渐习以为常。
这共情也在变啊变 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看完这部剧,除了宋河英之外,国英久 这些杀人犯 被害者家属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国英久,身上也有很多压力。
对于孩子们,很想念很自责却也只能独自消化。
对于河英,组长又抱歉又心疼,总是能了解到河英内心的痛苦,去帮助他,拉他一把。
对于分析组,从成立到差点被取消再到一直发展,组长一直在坚持,在预防犯罪这条路上组长做了太多太多。
虽然看起来组长一直付出,但实际上组长过生日自己忘记却有很多人送来祝福,是双向的啊!
被害者家属,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是没有办法弥补的,也没有办法忘记,只能带着这段记忆艰难的度过这段时间,再继续生活。
还是要好好珍惜,想到什么就去做!
杀人犯,我本以为,人都得有共情,他们是真的一点没有,没有反思,没有后悔,什么都没有。
他们也很可悲,只能体会到一点点,只能在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断腐朽,只能去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
观察其背后的原因,与《少年法庭》一样,与家庭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
所以,对于孩子,要是没做好准备,不如别把他带来这个世界。
还有这样的人啊 还有那样的人啊原来也会有这样的人 原来也会有那样的人 原来我的思想还是有一些闭塞 慢慢走着吧 还年轻!
这不是一部悬疑刑侦片,如果单纯追求案情和刺激的,会像我一样,一开始默默降分了。
直到看完整个故事,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默默坚持付出,从没有冷气的仓库,直到真正警队一份子的侧写师队伍。
能感受到的是,这些人不是像美剧里的那样,十几分钟就能定位凶手,一个小时就能破案。
一年又一年。
他们能做的分析,也不是分分钟锁定到几个关键嫌疑人,实际上提供的分析内容也是从粗糙、模糊,到一步步给予帮助。
温暖人心的故事,全集,五分。
看这样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
平静的生活中,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你猜不到他们的想法,看不透他们的心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无妄之灾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安又恐惧。
这些令人发指的罪犯们或许有着痛苦的经历,有过悲惨的遭遇,也曾被命运反复捶打,可这是他们将自己的残忍行为合理化正当化的理由吗?
抓住了一个犯人,马上就又有更狡猾更残忍的家伙出现;依法量刑,释放后的罪犯不仅没有悔过,甚至变本加厉。
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面对这种人的侧写师们、刑警们真的是太辛苦了。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真实。
犯罪侧写师不是神算子,他们也要埋头在案件报告中,也要奔波于犯罪现场间;证据也不是靠推理就能轻而易举发现的,需要看不到尽头地搜索,通宵达旦地科学分析;实打实的犯人也不是一个个都那么容易坦白的,需要巧妙的审问技巧。
至于说这部剧最终也没有给出重案犯之所以成为重案犯的原因这一点也是那么真实,他们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和普通人不同的?
这个问题人们研究了太久了,家庭环境?
情感创伤?
悲惨经历?
基因?
可能都是,但又都不是。
剧里的记者们也挺让我在意的。
似乎对媒体而言,点击率、关注量、新鲜度就是全部,但真的只要博人眼球就好了吗?
对于崔记者而言,穷凶极恶的罪犯怎么样都无所谓,对受害者遗属予以安慰才更重要吧。
虽然在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这么多邪恶,暴行,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对生活感到绝望,但总有人性中的体贴善良在发光。
p.s. 演得都太好了,情绪代入感太强了。
首先,这部剧埋了很多矛盾,丰富了剧情但是处理矛盾的手法有些粗糙。
男主不懂人情世故,超出同事理解的办案方法造成的与同事们的矛盾,女主作为女性被垃圾上司性别歧视的矛盾,还有男主与女主因为过往存在误会的矛盾,处理的都很粗糙。
其次,就是两位主角的成长历程表现的很平面,不能引起我的共鸣。
男主是很常见的“孤独天才”的人设,他从不会和人相处变得会相处,这个转变很生硬。
剧情中,埋了和同事、母亲无法好好相处,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契机,单纯归功到好上司的头上,没有信服力,我个人觉得有些生硬。
女主是在警察这个男权工作中努力工作的女性,垃圾上司揪着她的过往不放,这段过往没有交代清楚我只能全程脑补,但清晰交代会对男女主的关系有更好的说明。
虽然有以上两个缺点,但是整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
毫不遮掩地展现出那个年代技术新旧交代的变化,总是有人在追求新的知识,渴望更加理想的社会,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就像男主所说,要拥有盲人提灯的信念来破案。
看剧时我真的很害怕男主的心理会崩溃,他会被罪犯同化而去犯罪。
最后一幕他们在圆月下许愿,罪犯会层出不穷的出现但是正义的人们也会一直都在。
记录韩国首位犯罪心理侧写师成长的韩剧,细腻而惊悚。
饰演连环杀人犯的演员们都很精彩,就是变态既视感。
我是从热血司祭刚过来,那会还没入金南佶的坑,但大长腿太吸引人了,哈哈哈。
这部看完金南佶真的是个宝藏演员,希望佳作继续!
韩剧刑侦剧有一点很棒,没有烂配角。
但很难相信这是网飞出品,毕竟上一部看的是感官极度刺激的鱿鱼游戏啊!
看完了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看了看豆瓣评分,咱就说一个大无语。
一个以犯罪侧写这种被拍烂的题材的剧,居然还能被拍成这....剧本实在是,远观和侧写有关,近看,几个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基本_上被抓到和侧写无关。
p1,第1个案子,嫌疑人,白天因为入室被抓到了,男主在这个案子的侧写就还行吧,根据身高这一点把嫌疑人留下来进行审讯,但是吧后面就一个大无语,男主让嫌疑人写1、2、23、223这几个数字,嫌疑人自己心里没有数吗?都是他做标记使用的数字...行吧p2,第2个连案子,嫌疑人正好又去了以前买东西的便利店买喝的,恰好警察在店内查看监控,送上门来了,好吧。
p3,第3个案子,嫌疑人,绝对是一个心理变态,而且心理素质也是可以的,不知道怎么就被抓了,还以为后面会说一下,没有说明怎么被抓了,男主开车旁边搭档接到电话说嫌疑人抓到了,行吧。
后面在审讯的时候,这个领导没有什么审讯重大嫌疑人的经验,男主教了他几句话,拿着两沓纸进去,说了几句,嫌疑人就吓得屁滚.尿流全都说出了,这审讯五分钟都不到吧,这符合这种嫌疑人吗,行吧。
还有,有一张鞋底花纹,技术员搞不明白,搞侧写的人一看就是知道是登山鞋!这鞋底花纹,你说是皮鞋还是运动鞋倒还行,一看就知道是登山鞋,是不是有点过了。
p4,第4个案子,嫌疑人,一个拥有比较强身体.素质可以轻松跑10圈的人,专门在夜里啥独自行走的女生以及后面入室,只行凶不拿钱,后面进入到两个男人住的房间,发现是男的后,变成盗窃了,被起来的两个男的控制了,后来报警被抓了,行吧。
p5,第5个案子,嫌疑人,应该说完全是靠监控来抓到的。
从这几个案件中,除了第一个案子,其他的看不出来是依据犯罪侧写来抓到嫌疑人的。
既然你的定位是,在没有监控的时代,犯罪侧写师们如何抓到嫌疑人以及他们的成长,那么后面的案子你就要是以侧写加上其他手段来抓到嫌疑人,但是这部剧并没有。
局里当然有犯罪侧写,但是很多是“稀里糊涂”抓到嫌疑人后由侧写师们进行讯问整理出来的一些侧写理论。
案件很大,破案超级简单,逻辑有漏洞,所以觉得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犯罪侧写悬疑剧。
依靠滤镜、背景音乐及氛围烘托出来的悬疑,徒有其表。
这部19禁的剧,比起惊悚的画面,心理较量的桥段才是静水流深的惊心动魄。
男主因为心理侧写师的角色,语言和情绪波动都不多,大都是靠眼神表达,演得也太好了
眼神看起来是空洞的,但背后是一种洞悉世事的抽离感,充满逻辑的理性和悲天悯人的感性交织而成的强大内核。
原来好的演员是可以用眼神表达出人物深邃精神世界的层次感的…这种题材的剧应该演起来很费神吧…不共情角色本身,怎么能表达得这么自然丝滑呢?
宋永霞某种程度上真的是理想情人(没有任何磕cp的意思)心思细腻同理心很强。
有时候,一句肯定一份尊重真的能让人热泪盈眶。
无论是对罪犯还是同事。
剧中设计女刑警和宋永霞的两次追捕罪犯的场景也很有寓意,女刑警从第一次被救时候很不刑警的反应,到后来被重伤还是起来协助制服了罪犯。
一路艰难,一路成长。
这部剧算是不太套路的警匪刑侦剧吧?
男主角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柯南,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破案超能力。
但是不影响它刻画侧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
真心希望国产剧有朝一日也能有一个细腻的故事,而不是卖腐和炫技,说的就是《猎罪图鉴》。
节奏慢,看着和犯人对话我都要生气了
剧情简单且拖沓无关主线的剧情太多所有犯人都抓住的太轻易了并且所有的杀人犯都有一个不合格的父亲营造出杀人犯都有不幸的童年这未免太绝对了一点也很没有创意
垃圾
男主表情缺乏张力,总是苦大仇深
三星半 被拍烂了的题材但是第一次get到金南佶的演技 ost好好听
好压抑,好憋屈
平平淡淡。没有宿命感,没有新奇感,没有压抑感。
韩版《心灵猎人Mindhunter》,若無暗黑醜惡,怎證烈日灼心。
垃圾死了,又不是破案,又不是研究心理学,搞什么啊,看了八集,每次男主狗屁研究组都没啥屁用,还不是嫌疑犯自己送上门的?所以他们这研究组的意义呢?这个剧也不是讲破案怎么破的,纯粹浪费时间,无聊。当中略过很多年啊,去监狱跟犯人聊天,也不破案,好,那你该积累经验了吧,但是遇到连环杀人凶手,仍然毫无用处?要这侧写干嘛用的?还有那个忙内,好多余啊,整天也不知道干嘛的,像硬加的角色一样🙄
剧情臭而蠢,破案全靠民间被害者
最后那位普信的过头了啊,以为自己多优秀呢。。。能被这样的人骗上车又被杀了人也真是有点无语
喜欢戏里的方言口音,也喜欢很多不完善下的努力,更喜欢他们坦然承认是社会病了才会有那些连环杀人犯。
剧情也只能让人坚持到一半而已
难得的质量和娱乐共存的韩剧,也是难得的描写人性和推理都尚可的悬疑片。
停播三周后就不想看了
又到了我最喜欢的犯罪悬疑推理题材!!是正经推理不是科幻玄幻那些啊!金南佶太帅了啊啊啊啊我好爱!!!看到他真的满满的安全感!!全片没有多余感情戏也很棒,不恋爱的大男主太爱了!!!
7.0 雖說是韓版mindhunter 但側重點還是在行爲分析而非深度對話探尋犯罪心理 ep5后漸入佳境
这部剧不侧重悬疑破案,想讲速侧写师的历史和内心的对抗。 结果两方面的都没讲好
个人觉得案子一般,人和人的互动没啥看点
男主几近黑化边缘的演技带感又莫名好笑 三层装得满满当当精致饭菜的饭盒和那袋热腾腾的烤红薯看得泪目 剧情紧凑演技真实 有恶寒也有治愈 期待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