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睡美人

Sleeping Beauty,色谜睡美人(港),陪睡美人(台)

主演:艾米莉·布朗宁,迈克尔·多曼,米拉·福尔克斯,瑞切尔·布莱克,彼得·卡罗尔,詹姆斯·弗雷泽,克里斯·海伍德,休·基斯-拜恩,伊文·莱斯利,塔米·麦金托什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1

《睡美人》剧照

睡美人 剧照 NO.1睡美人 剧照 NO.2睡美人 剧照 NO.3睡美人 剧照 NO.4睡美人 剧照 NO.5睡美人 剧照 NO.6睡美人 剧照 NO.13睡美人 剧照 NO.14睡美人 剧照 NO.15睡美人 剧照 NO.16睡美人 剧照 NO.17睡美人 剧照 NO.18睡美人 剧照 NO.19睡美人 剧照 NO.20

《睡美人》剧情介绍

睡美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剧本由自澳大利亚小说家茱莉亚·丽(Julia Leigh)创作,同时这也是她的导演处女作。 这部作品入围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的获得些许殊荣。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现代女大学生身上的童话故事。露西(艾米莉·布朗宁 Emily Browning 饰)白天是一个单纯的女大学生,而到了晚上她则有另外一个身份——“睡美人”。这份特殊的工作让她在一个陌生的房间内沉沉睡去,醒来后则完全记不得任何事情,仿佛一切都未发生。在梦中她身处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隐秘世界,那里美丽,同时充满着欲望。露西深陷迷惘之中,对每一晚发生的离奇经历逐渐产生疑问,她急切想知道,在她沉睡的时候到底发生过什么,她将如何找回自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二季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第二季得闲炒饭新江湖情金大花的华丽冒险小森林九州天空城之时光回转还魂2:光与影不在远方大秦帝国之裂变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德雷尔一家第四季我最好的朋友会驱魔镜花缘之决战女儿国鲨卷风:锐利之心新亮剑苍穹浩瀚第四季看护中怪兽在巴黎雪山奇迹四重星皇家龙虎豹深度打击崂山道士黎明校花的贴身高手3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芝加哥打字机拆·案魔女嘉莉

《睡美人》长篇影评

 1 ) 叩问美好的世界

《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

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标准的最佳外语片配置。

宏大又能够细微的深入人心的主题,导演出色的控制能力,演员集体的出色表演,了不起的剧本以及完美的摄影和配乐。

通过极具质感的影像表达出导演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最喜爱的。

由于评委必须看过五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投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所以在评委会内部知名度最高的《美错》其实并没有捞到多少的好处。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然而,每一天他都必须面对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暴力摧残的贫苦非洲百姓,生与死就像是一层薄纱一般,仿佛一阵风便可以将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带离这个充满了暴力的世界。

他坚守的文明在这片生命转瞬即使的疯狂大地上被暴力放肆的践踏。

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生命让他必须接受爱的遗失,这是生命的赠与或者说考验。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非洲某暴力分子的头领向医生求助时,此时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之间出现了矛盾,连文明与文明之间都存在着的冲突,心中完美的世界我们何处去寻找。

然而当头领出言不逊,侮辱生命时,医生愤怒的将他赶出营地任其被人砍杀,他再一次陷入了迷惑,我们心里完美的准则一次一次被摧毁,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

因为自身是学医的,对这一段的冲突以及男主人公的困惑和挣扎很有感触。

 2 ) 困境与矛盾

 电影《更好的世界》开始于漫漫黄沙,结束在丛林原野蓝天白云,好像荒芜的生命淋过雨滴,于是郁郁葱葱起来。

空灵的音乐、精确的表演、含而不露的结构伏笔,以及那宏大又细微的关于生命的主题。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3 ) 更好的世界-解构影片

如果看过圣经就很容易看懂导演或编剧的意图,马太福音,5:38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影片如此直白地按这段经文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丧母小孩Christian,一个是义人医生安东,中间有个场景医生被打耳光后平息怒火去游泳时清晰地看到了纹在肋骨部位的十字架。

这个一晃而过的场景其实是整部戏的戏眼。

这是一个关于罪和饶恕的故事,影片设置的两个平行的场景,学校和非洲,由于原罪,由于不饶恕父亲,罪缠绕如此之小的小孩,一步步把小孩Christian拖向深渊,走向毁灭的行动一次比一次破坏力大,罗马书中说罪的工价当是死。

好在最后也是另一小孩爱的牺牲换来了Christian的救赎。

凡是爱的都是来自于神的,神所悦纳的。

另外一个场景中非洲大佬则是一个反面典型,由于不悔罪导致了他的灭亡。

影片后面的美妙景观,无疑是导演向神的致谢,造物主创造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

国外获奖的电影,如果不了解圣经是无法从人性、爱的角度去解析影评的,唯有从圣经的角度才能到达人性至高点,这也是今年来国内影评无法得奖的原因。

 4 ) 碰到混蛋怎么办

讨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就是说如果碰到混蛋了应该怎么办。

孩子给出的答案往往是最直接的,就是去反击,去让混蛋知道自己不是好惹了。

但是如果沉溺在这样反击的快感里,一方面像片中父亲所说的,你打我,我还你,你还我,这样下去没完没了,就像战争一样了,另一方面就像片中的爆炸一样,会搞大了。

孩子这条线,最后妈妈的和解,我更多觉得还是被胁迫的,因为那个男孩儿肯定是感激的,他父亲也是知道前因后果的,他妈妈的和解也是意料之中的。

相对来讲,我觉得非洲这条线讲的更好一点,可能是因为在那条线没有法律这根理智之绳的缘故,可能也是因为对立更鲜明的原因。

一面是无恶不作的混蛋,一面是医者治病救人的职责,这样的对撞把父亲心中扰得是一团乱麻,最后他治了他。

但最后赶走他的时候又让他直面那么多仇人,他被围殴,结局也很显然,这边的对混蛋的处理更原始但也更遵循人心,因为法律是缺位的,也只是这种人心的抉择让父亲心中一团乱麻。

2022-6-3看

 5 ) 崔卫平:琐碎之恶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了丹麦女导演苏珊娜·比尔的影片《更好的世界》。

这部影片被认为“在每一个方面都不落俗套”。

它所处理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却可能会造成重大后果。

两个人为一点琐事吵架,结果却闹出人命。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在发生。

影片有一个国际化的生活背景,安东是一名外科医生,身为瑞典人在丹麦定居,工作却在千里之外的非洲某难民营。

他穿梭在荒凉干燥的沙漠与如景如画的丹麦海滨城市之间,一再令观众陷入时空倒错。

他的手术台上,不时地躺着被切开肚子的孕妇,这只是因为当地一个叫做“大个儿”的人,与其他人打赌,看看年轻孕妇肚子里怀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人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作为医生,安东的工作限于将这些女性开膛的肚子再次缝上。

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恶,情节恶劣却没有根基:作恶者仿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去做的结果,给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

他像是一个盲者,完全缺乏某种能力及某些器官,来想象他人的遭罪,体验他人所遭受的痛苦。

他在这个世界上“独来独往”,逞一时之兴,想要怎样便怎样。

他表达自己不可侵犯的方式,就是去侵犯别人,以此为乐。

在那个时刻任何人不要阻拦他,否则就是“不识时务”。

这种恶不管在非洲还是在丹麦同样存在。

不仅在成年人当中存在,在孩子之间也经常发生。

安东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伊莱亚斯12岁,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

他自行车的气门芯经常被人拔掉,在路上走会被人无端拦住,在班上提及他的名字甚至都是一片哄笑。

人们嘲笑他的理由有:瑞典人的身份,他的长相,他的牙齿。

他的朋友克里斯蒂安帮他出了气,两人陷入被警察调查的麻烦之中。

学校孩童们之间的这种恃强凌弱,令人想起那部德国影片《浪潮》(2008)。

其中那个绰号叫做“软脚虾”的男孩,也被他的同学们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后来在极权主义试验中找到了归宿。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苏联影片《丑八怪》(又译《稻草人》,1986),也将孩子之间的勃险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她)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纯洁无瑕。

成年人力图加以掩饰的恶行恶习,在孩童那里暴露得一览无余。

安东的小儿子大约两三岁,在儿童游乐场与一起玩的孩子发生争执,这本来是常事。

但是那孩子壮硕的家长走过来,不由分说在安东的脸上连扇几次:“不要碰我的孩子。

”这之后他也没有心满意足地离去,接着将气撒到自己的小家伙头上。

他暴躁的身体中埋藏着太多的戾气,恨不得将整个世界都当做他的出气筒。

这就是我所说的“琐碎之恶”。

它是一种没有根基、没有必要的恶,以一种琐琐碎碎的方式,遍布和侵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他不能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不知道眼前的状况与未来的状况是不可分割的。

伤及他人便是伤及自己,伤及眼前也是伤及未来。

某种情况像那个寓言里所说的,洪水中青蛙驮蝎子过河,蝎子也认为不能将青蛙蜇死,那样它自己也就活不成了。

但是到了湍湍激流的中途,蝎子还是蜇了青蛙,双双沉入水中。

青蛙临死前发问:“为什么要蜇我?

”蝎子回答:“因为我控制不住。

”在这样一种攻击行为的底部,蹲伏着虚无主义的种子。

这个人自己从来没有被恰当地对待过,没有生命被尊重被珍视的体验,他因此也不知道尊重别人,感受不到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抹杀的。

当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别人一钱不值。

他被忽视得太久,他的怨气不知不觉地在生长,直到将自己长为一根尖锐的刺。

只有在刺痛别人时,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价值”。

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便建立在这种不停地互相攻击和某种“战争”状态之中。

他习惯生活在一种密不透风的状态,既没有感受力也没有透视力,无暇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非洲的那位“大个”其实也是如此。

他的行为轻浮随意、满不在乎,这让我想起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所说,“不仅仅是暴行的残忍,同时还有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

”捷克诗人赫鲁伯有一首关于阿基米德的诗,也道出了某种真相。

那位伟大的数学家死于误闯进来的入侵士兵之手,诗人这样形容这位士兵:“他轻轻一捋/杀死了圆,正切/和横切之点/以至无穷”(《杀死阿基米德的下士》)。

愚蠢的家长还没有结束他的蠢行。

当时不还手的安东,事后带着三个孩子(加上克里斯蒂安)前往他工作的汽车修理站,这位修理工居然还要发威,吼叫着“你这个瑞典人滚回地狱去”,接着又扇了安东的嘴巴,声音清晰响亮,所有的人都听到了。

这时安东的态度,成为整个影片的核心。

也许因为此,这部影片被称为“在每一个方面不落俗套”。

其实只要在某个重要的方面“不落俗套”就行了:它构成对于这个世界上流行做法的矫正。

安东对儿子解释说:“他是个白痴。

如果我去打他,我一样是个大白痴。

我会去坐牢,你将没有父亲。

他赢了。

”儿子问:“你怕他吗?

”答曰“这不是问题所在”。

哦,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应该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理由,尤其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有时候,事情的不同方面就是这样含混不清地搅在一起。

实际上太多事情也不可能仅仅归结为怕与不怕的问题。

在这个“怕”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考虑。

一个人行为的理由,在某种意义上,比他的行为本身更值得看重。

面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安东一字一句地说:“我带孩子们来,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不怕你。

”“你是如此一个大白痴,当我带孩子们来的时候,你却不道歉,却继续好斗。

”“这不能够伤害我,我没事。

”最后这句话真正将那位粗鲁的家伙激怒了,安东的做法让他感到自己彻底失败。

他提高嗓门在喊:“我不能伤害你?

那正是我想要做到的。

”面对男孩们的愤愤不平,安东开导说:“他迷失了。

他是个白痴,不值得我们花时间。

”让一个白痴占据甚至为此付出自身生命,这真是一个划不来的主意。

也许,一个人不仅要选择好他的朋友,也要选择好他的敌人。

当然这可能值得讨论,同时也要设定主题的严格限制——针对什么样的恶,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更为恰当的。

至少这部影片提供了某个参照,不能掉进“琐碎之恶”的陷阱,不能拿自己的生命与这种没有根基、没有来由的恶下赌注或互相交换。

对于少年克里斯蒂安来说,他还需要经过一段历练之后才能明白——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他用家里储存的火药去炸那个修理工的汽车,差点搭上了好友伊莱亚斯与自己的两条命。

安东让他明白,原来“生命与死亡只有一层面纱之隔”。

“我也是个白痴”,克里斯蒂安在影片结束时说道。

比较起来,同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日本电影《告白》(2010)其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

两名少年杀死了女老师年幼的女儿爱美,残忍的做法中透露出同样的轻率无知。

其中A(受害老师这么称呼他)与上部影片里的克里斯蒂安有点相似,因为失去母爱有些心理失衡。

不同于克里斯蒂安母亲患病去世,A认为自己要强的母亲抛弃了他。

他因而要做出一桩惊天动地的事情,让母亲瞧瞧。

这中间还有一些琐琐碎碎的因素。

最终将无辜女孩置于死地的是B,这个少年生性怕事,在家被过度溺爱,也因此他有强烈的失败感,需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个“残破品”。

A同学在接受老师盘问时,竟掉头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并说了声“开玩笑的”,仿佛全然不知道自己做下什么。

B同学的母亲在听整个事情过程时,不停为自己的儿子叹息,完全忽视了被害小女孩。

老师本身也认为,“A有杀意,可是没有杀人;B没有杀意,却害死爱美。

”两少年在一种几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行。

显然,学校与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席,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影片中的女教师怨恨法律不能具体地惩戒这些少年罪犯,他们实际上与成年人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她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有步骤的复仇计划,并付诸实施。

她声称已经让这两个学生喝下了含有艾滋病毒的牛奶,从而在精神上折磨他们,让他们接受苦果。

B同学因此发疯而不能上学。

受困的A则在“野心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用自制的炸药炸死了他一心想要见到的母亲。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变态的故事。

你可以说,痛失爱女的女教师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影片最大的缺点是少了一种价值观的透视,对女教师的行为缺少一种评价。

与少年们一样,这位女性后来只有从伤害他人的报复行为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疯狂地折磨他人,她才得以获得一点平衡,她的做法在精神上是没有出路的,只有陷入“恶—恶”循环当中。

尤其是我们如果将这两部影片对比起来看更显出《告白》之缺憾,也更加能够体会到《更好的世界》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对于价值观的关心及一种自我反省的立场,而不只是如《告白》那样制造人性的奇观。

(《财经》杂志 2011年第08期 作者:崔卫平)

 6 ) 更好的以及不好的

《更好的世界》讲述了无法消解的暴力与复仇,人要宽恕对方,对得住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

影片借助两个全然不同的时空,连接起了北欧和非洲。

北欧那边生活富足,精神的创伤却难免。

非洲那边难民成堆,每天都会发生惨剧。

而同样的暴力因子和复仇手段,却在两地滋生上演,逐步卷入黑暗边缘。

不仅如此,片中还出现了两个小孩、两对父子和两个家庭,导演不断放大个人体验,扩充至世界局势,开展了一场危险的试验。

选择忍让还是报复,是继续生活还是走向毁灭,这是个体麻烦也是世界问题。

许多人指出,女导演苏珊娜·比尔野心不小,答案正是在此,影片包含了一种宏大的世界观,有如大爱。

如果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好的世界》可能不大会受到关注。

因为这种类型的片子,简直就是奔着奥斯卡而去。

尽管有大气且漂亮的摄影,人物情感也很丰富,但难民、动乱、医疗援助、直接指涉,说起来真是太露骨了。

对戛纳那样的电影节来说,他们可能更希望你老老实实说中产阶级的破事儿,再不然就玩得隐晦点,不用说得太明白。

所以像《更好的世界》的结尾,关于生死和白纱的跨年龄谈话,那简直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这种话应该是让评论者和观众发挥联想,自己去说。

更不好听的讲,这分明就是自我粉饰,追求和谐。

毕竟以奥斯卡的做法,它很少会选择问题没解决的“低落电影”,而会倾向于《入殓师》和《更好的世界》这般。

大家彼此伤害,误会难免,但结局一定要追求融合团圆,看似积极。

电影前半段很抓人,帐篷里的景象总是触目惊心。

赤裸裸的伤口,即便黑色肌肤和凝固的血液会让人分不清,可是一旦回到那种环境,面对那些麻木绝望的眼神,观众都会不舒服,医生也总是疲惫不堪地拖着身躯回去。

如果非洲世界的拍法还是标准流程,显得过于遥远,那讲述个人家庭经验的北欧段落好像非常真实。

这分明是在重复许多人的成长体验,如果有人打你、欺负你了,父母会怎么做。

我所认识的人里面,许多父母也就是跑去告状,于事无补。

再不然就是片中克里斯蒂安做的,打回去,而且要打得狠,打到他血淋淋,永远记住那教训。

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后者的做法是对的,一味的忍耐不是办法。

你可以不作恶,但你首先要让自己强大。

或许这是所谓的人性悲观,可就好比眼前的社会现实和世界大局,不是人与人的瓜葛,就是国与国的战争,麻烦从来没有一天会终止。

说到这该死的暴力,北野武曾被记者追问,为什么痴迷于表现夸张的暴力。

北野武自不相让,反唇相讥了一把。

拍了那么多美好爱情动人电影,这个世界有变好吗?

因此,这也是面对《更好的世界》结局,许多人会心生出的一种幻灭。

这边是解决了,可在那边呢。

医生忍无可忍,发飙了一把,但他也只能交给难民去解决,任其发泄。

他自己,还是保住了双手的纯洁。

医生一直坚守个人准则,被打不还手,可是他的人生准则在非洲行不通。

面对人性戕害,面对那些亲人被残杀的难民,他在情理道义上,根本说服不了对方。

谁敢保证,如果他当时手里有枪,就不会朝地上的黑老大打上一通。

毕竟他也要疏导自己的愤怒,不可能无限量吸收下去,好似无底黑洞。

人无非痛恨自己或者痛恨别人,一旦放任这种情绪,结果便会不可收拾。

李沧东的《薄荷糖》曾讲述了一个被暴力所毁灭的男子,他本是暴力的受害者,最终却陷入施加暴力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救。

他问一个被自己拷打过的人说:人生是美好的?

对吧?

对方听了,战战兢兢。

几乎可以说,美好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尤其是教会成长期的孩子,这并不容易。

克里斯蒂安的所作所为不是单独存在的,如果跟《大象》等影片里的孩子相比,他的暴力倾向简直有理得很,谁希望痛恨自己。

《更好的世界》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孩子的不对,总是来自于家庭之失、父母之过。

克里斯蒂安把对父亲的恨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从他埋头打CS一幕,便不难猜出导演在想什么。

当然,正因为这样的想当然,太多的倾向和想当然,这也是我觉得《更好的世界》难以再往前一步的原因。

孩子问题在家长,世界问题在报复。

如果每个问题都能找出规律和原因,为什么这个世界依然这么糟?

《更好的世界》把问题说得太明白,倒不如留点思考的余地。

《更好的世界》的点可能在这里,医生的作为优先,他可能只是教会了孩子什么,可能只是救了一些人。

然而他让世界变得好一点了——比你刚刚见到的,要好上了一些。

只是话说回来,不知道这是一种盲目乐观还是自我安慰。

比如放到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人类好像迎来了崭新局面,结果还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更加糟糕的境地。

人在一个环境生活久了,那么他们的看法便会根深蒂固,难以改观。

对北欧国家来说,他们好像已经进入了无欲无求的境地,然而这些人一样活得很累,一样摆脱不了做人的难题。

这部电影努力在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但反过来,这种力量有时候很有限,就好似精心设置的说教,编得太圆。

它还不如更尖锐一点,直接告诉观众什么是错,让主人公发现一个置身其中却又无法收拾的痛苦局面。

这种体验,恐怕要黑暗出许多。

如果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存环境,在伴随着动荡和动乱、饥饿与死亡的许多地区,暴力经常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

这才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一点都不美好。

【国际先驱导报】

 7 ) 更好的世界·电影笔记

1、片子不错,不矫情,摄影很棒,最近五年奥外这个最好(比《他们眼中的秘密》和《窃听风暴》都好一些,前者当然剧作还是不错的就是太商业太美国口味,后者太甜太右太人性)。

算得现在欧洲文艺片(不是艺术片)里的较高水准了。

2、看了花絮里的导演访谈,不喜欢这个女人的气场。

很奇怪她的电影跟她自己说话完全两个风格。

尤其不喜欢她对所谓“欧洲电影传统”的吐槽,以及她认为此片是一部“客观的,不予评论的电影”的论调。

3、再说说摄影,说它好不是因为其间各种国家地理美图式的空镜,而是如用光、长景、移动等等细节。

手持摄影是潮流,此片的低照度处理的很好。

不少心理化的用镜,也不忌讳变焦推拉(有几处用得还真好)。

剪辑也不错,有一处叠化(非洲到丹麦那个转场)印象很深;不少地方跳切很到位。

4、看过这位导演的《兄弟》,唔,看来她喜欢拍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哈……克里斯蒂安黑化的过程确实写得不错(要加上删掉的片段看)。

5、看到了《白痴》的女演员Bodil Jørgensen。

演学校校长(?

)。

6、关于剧作烂尾,看了删减片段,完全删去了克里斯蒂安他爹和伊利亚斯他娘的那点小火花,删去了伊利亚斯爹娘的冷战,删去了学校文化节上的小八卦(这场戏绝对不该删)。

而结尾也是删掉了的,原本的结尾是两个小正太在病房里玩遥控汽车,汽车开出了病房然后在走廊上一通横冲直撞,非常富有隐喻的一个结尾。

当然,导演认为自己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同时她认为此片讨论的是复仇、宽恕和正义。

其实直到90分钟此片还没有什么剧作问题,而最终的剧作问题,倒不是技术失误,而是时代大环境使然。

这是个症候,用文化研究分析比较趁手了。

 8 ) 立意可,稍做作

这类型的片子还不错,让我们能看到世界更远的地方,总会有让人诧异所在,比如非洲头目强行割开孕妇的肚皮来赌是男是女。

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好的,暴力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中间医生到修理厂那段觉得做作了,息事宁人就罢,非得自取其辱么。。。

我不能认同。

凡人不是上帝,打了你左脸就罢了,为何要伸着右脸等人打?

北欧拍摄所以异常深邃大气,剧情稍显拖沓了,说教意味也很重,不如焦土之城来得自然真实让人透不过气。

这片看得稍稍有些不安和烦躁。

 9 ) 人性的选择

一个小片段,小孩为了保护散步的妈妈和孩子,奋不顾身的制止,自己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无时无刻坚定人性的选择,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守护。

 10 ) 不存在的乌托邦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

”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

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

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

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

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

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

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

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

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

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

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睡美人》短评

苦逼的正太最具杀伤力,行动力强破坏力大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8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好他妈蠢的电影,全都是傻呗,

10分钟前
  • 阿昊
  • 很差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1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14分钟前
  • 醒夢一如
  • 力荐

有不错的故事,但是有不少不必要的部分,应该剪枝

15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父母的离异,母亲的去世,让两颗心靠在了一起,生活本身就弥足珍贵,珍惜吧,童鞋们ps:chris可以拿个奥斯卡提名

17分钟前
  • ddr
  • 还行

在瑞典和丹麦天堂一样生活的人们的小烦恼,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无病呻吟。来天朝生活,岂不是一天也活不下去?摄影一流。稍嫌沉闷

20分钟前
  • 公子羽
  • 还行

老爹似耶稣沉重的表情和儿子以以牙还牙的愤怒形成强烈对比。电影讨论的焦点在于被施暴者殴打后,不恐惧的挨打者赢还是施暴者赢

2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为毛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我太肤浅

25分钟前
  • luoyf211
  • 很差

高高地拿起再轻轻地放下。有点恐怖失望

29分钟前
  • yeti
  • 较差

亲情多美好

33分钟前
  • v13020044
  • 很差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冲突,好片。

35分钟前
  • 我爱德芙
  • 推荐

2011/04/04 @ bc, Oscar winner???

39分钟前
  • lock
  • 还行

不想再看这类型的片了啊。

44分钟前
  • Diealright
  • 还行

更像是一部全然没有宗教色彩,但却讲的尽是教义的传教片。如果你的左脸被打了,那继续奉上你的右脸吧。面对暴力,复仇除了害人害己毫无用处,只有宽恕与忍耐才能换来最后的救赎,甚至迎来奇迹的发生。苏珊娜对于好莱坞的熟悉使得她可以轻易拍出一部讨得大众喜欢的获奖电影。

49分钟前
  • deus
  • 还行

2016-09。44F

52分钟前
  • 奀坤
  • 较差

四点五星,虽然故事讲述和镜头拍摄相对粗粝,却无法掩盖导演那颗悲悯的心: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勾勒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却无奈世界的运转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思维轻易践行。于是两个世界都有着罪恶之花的耀武扬威,也会有良善之人的不倦悲悯。一部非常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不能说他不好看也不能说他很好看…既然人文就该触及情感吧,反正又没触及我。所以只能说还行。本来想再给空镜加一星,片头女人那镜头惊艳到不行,但跟主线的交融又不够好,所以还是算了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结尾非洲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尘土飞扬中挥起的手,被这一幕秒杀。摄影很美,远景空镜头和几处切换让人印象深刻,演Christian的小正太很有前途。有几场戏很心酸,理解仇恨并不难,宽恕才是最大挑战。孩子们惊恐愤怒的时候,父亲一再亲吻他们。坏人面前好人的隐忍真虐心啊。

1小时前
  • Dreamer-Echo
  • 力荐

只有相信爱

1小时前
  • D4j7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