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还记得2020年1月24日 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疫情。
讲述了2个学校的故事,一个是严谨又开放的四中,一个是军校班教学的一中,两个不同风格教育理念的校长。
讲述了 5种不同家庭的故事。
周博文四中学霸,但是有个沉迷于游戏 不帮家里干活的父亲,家里全靠母亲维持,母亲对父亲是宠上了天,但家庭还算温馨。
两个父子斗智斗勇,周博文用尽一切办法逼父亲去工作。
经历了疫情,经历了二胎,父亲也逐渐开启了自己的小工作。
尤其是卖烤肠和高考大雨两个人和解了。
这次高考不仅是周博文的高考也是父亲的高考。
田雯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自己从小和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老房子。
自己一个人经历了 小偷,一个人发烧,也因为父母感染了新冠,最后高考因洪水被困,父母却不在身旁。
一个高中生的坚韧,不过最后父母也卖掉了老房子,选择守护女儿心中的“慰藉”。
经历了疫情 之后 等到高考,看到了曙光以及希望。
以及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
吴家俊家的生活条件很好,有个强势的妈妈,他们家的生活焦点在于孩子想要艺考,母亲却不同意,双方的斗智斗勇,最后都彼此后退了一步。
潘小宣是个富二代,对生活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父母离婚,平时也都不在身边,但是爱却不少,平时看似没心没肺的,却得了抑郁症,最后在王校长的陪伴下治愈。
高铭宇一个真正穷苦家的孩子,和爷爷相依为命,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这部剧还体现了教育者和医疗者的无私奉献。
面对灾情大家内心的焦虑和煎熬,不少出现了 心理上的问题。
史校长说:任何情况都要考虑实际情况,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高考还是选拔人才最公平的。
总有一天你们会知道,公平是最重要的。
总有一天 你们会明白公平是最重要的
七月的风 八月的雨 带上无限陪伴 祝福远方的你
有人推荐,抽空这几天刷了一遍这个剧,刷完瞬间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时光。
几个典型人物,青涩、懵懂,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曾经的影子。
周博文,四模能考出703分的学霸。
戴着框架眼镜,应该是学生时代很多女生的爱慕对象,又高又帅成绩又炸,对同学也好。
特别是对田雯雯,遇到困难时经常一起谈心,还在高考暴雨当天去救她,不过可恨的是,最后雯雯等着他的表白,他却说要一起考驾照,太“直”了。
可惜的是,家里有个废柴老爸,天天打游戏,妈妈却万般宠溺。
庆幸的是,最后妈妈意外怀孕,老爸在自己各种被骗后也意识到生活的不易,终于浪子回头,改邪归正,实属难得。
田雯雯,全剧最惹人怜爱的女孩。
父母在武汉经商,从小得不到照顾,自己独自住在奶奶老屋。
一个人面对小偷的威胁、一个人发烧、一个人在妈妈面前隐瞒爸爸感染的消息、一个人在高考当天被淹,全剧她承受得最多。
她是善良的,组织“蓝光”QQ群,让同学之间相互比惨,互相开导。
她是向上的、懂事的,自己被感染隔离也不忘学习,返校后遭同学异样能在第一时间诚恳道歉,在课程结束时带头向老师致谢,在考完后带头向所有场外人员致谢。
因为她的有心与懂事,全场泪点也最多。
好在最终父母生意渡过难关,老房子也没卖,全家也解开了多年以来内心的隔阂。
最后走出考场的那一刹那,一家四口露出了全剧难得的团圆的笑容。
周家俊,一个硬是被妈妈逼成要上“985”的男人。
典型的叛逆学生的代表,文化课成绩尚可,但在艺考的路上自己强力坚持,与其母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与妈妈“决裂”逃至奶奶家,搬出保姆的绯闻分散妈妈的注意力。
好在敬业的警察爸爸两头倒,各种佛系撮合,母子在相互误以为对方抑郁后也终有所领悟,最终母子握手言和,家庭相互理解,目标达成一致,开始为自己的动漫梦想不懈努力。
高铭宇,大山深处穷苦学生的代表。
强烈的“功利心”在最后的脱稿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孝顺的,为了照顾爷爷这个唯一的亲人,疫情期间跑回家,高考前夕请假一个月打工帮爷爷还医疗费。
他是有骨气的,在接受潘小宣的手机时、接受王校长和村里人的馈赠时,囊中羞涩的同时又充满感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他的真切体现。
潘小宣,生于父母离婚各自飞的家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不过他家唯一的好处是不缺钱,这其实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在学校他是最自由的,因为可以拼爹去国外,可正因为如此,他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在工厂他是拼搏的,能在各种刁难中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
后返校回去,也终于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
秦司遥,县教育局局长的千金。
出场次数不多,花瓶式的存在,没有受过挫折的她想法很天真,几次落泪表现不满后,都在父亲的鼓励和安慰下喜笑颜开,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好在爸爸是个正派人物,也算将她培养得心地善良。
大人们,毫无疑问,史校长、王校长、秦局长都是无比敬业的代表。
家长们,虽然各家情况不一,但在孩子的“大考”前,目标都是一致的。
在疫情下、在洪涝下、在各种家庭琐碎的羁绊下,大家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终于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考。
其实人生当中,有很多次的“大考”,每一次背后都有无数无私奉献的人。
无论怎样,确应以此片作为纪念,纪念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每一位在背后辛苦付出的人。
对照工整,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角度全面而不偏激,这应该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精良、也最切中我心意的一部央视正剧了。
这部剧的人文关怀程度不亚于我初看日剧、韩剧时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彼时我曾赞叹、羡慕不已,此时我万分自豪!
曾经我以为人就应该是那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思考、感受,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适用于我生活中那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我们本国的文化—我就在想中华文明能存在五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那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然后我就发现,是的,相比于外国的某些观念,我确实对于本国的文化理念天然就更加认同、更加亲近,也确实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真的很了不起!
小时候看国产正剧觉得枯燥教条,成年再看感觉国产正剧也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了,看见了以前没有的,也看见了以前被我忽略的或者说小时候看不懂的,真的非常惊喜。
这么多人打一星,虚浮的人太多了。
友情提示一下,请先看完全剧,再来评价,不然你会错过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尤其是在如今这种剧荒的时期。
这部剧并不虚浮,甚至只是刻画出了现实的一部分真实。
剧里的金和县原型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原徽州府府衙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中华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里更是诞生了璀璨夺目的徽文化,徽文化有多强大呢?
仅从建筑来看,目前的所谓新中式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就是以徽州建筑为基底,虽然大部分地方都模仿的不伦不类,但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建,连东北西北华南都时不时出现此类建筑)。
剧里面的金和县一中和金和县四中,分别是歙县中学和歙县二中。
其实有一点不同意剧里面的设定,剧里面将一中设定为管理严格,学生天性被压抑,强迫学生们上自习,校长擂鼓打鸡血的学校,而四中则是校长开明,老师活力,学生们活力满满的学校。
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
现实中的歙县中学是省示范中学,一本率常期排在安徽省前列。
十年前曾在这里求学,不说所有的老师都很好,但至少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开明睿智,富有激情与活力的。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晚自习大家都很自觉的来到自习室自学,一般都会有老师坐班,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远远看去,整座校园的教学楼灯火明亮,却静谧安和。
校园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校门—三元坊,上面刻了许多进士的名字,还有下马碑,用满汉双文写了“文武百官一应到此下马”(或许是这几个字)的字样,校园后面还有布满岁月痕迹的碑刻,有从前的府学—明伦堂,有问政亭,有惬意游于水塘的大鲤鱼。
元旦会有文艺汇演,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春游或者秋游,会去周边的古镇野炊,会去杭州游玩,参观浙大,会去南京逛玄武湖,爬中山陵,参观南大仙林校区,会去爬黄山。
浩浩荡荡一千多人,一起出动,真是难忘的回忆。
当地人一直都把县中当作骄傲,因为他们明白这所不那么精致的学校给古老的徽州带来了最大的希望,整个黄山市屯溪中学和歙县中学是最好的两所中学,屯中走“少”路线,专注尖子生培养,县中走“多”路线,不放弃每一个努力的学生,不仅是本县,歙县周边的休宁,绩溪,祁门,黟县等县市都有学生前来求学,依稀记得当时的同学中,有祁门的,有绩溪的,有屯溪的等等。
虽然近年来,县中颇有没落之感(全国各地的县级中学很多都存在这种情况),北大清华已经难得一见,生源流散于合肥,师源流散于江浙,但仍然不妨碍这所学校是希望所在。
毕竟要知道歙县中学仅仅只是一个县级中学,一个财政资源非常欠缺的中学,老师们的工资相对不高,学生们的学习硬件仍旧不足,现在的塑胶跑道,新食堂,新教学楼都是近几年才盖起来的,在七八年前学校里面的宿舍都还没有空调,没有热水澡间,记得高一的时候,宿舍里面一共住了16人,还是两个班混住,经常发生矛盾。
一栋宿舍楼仅有几个洗澡间,还没有热水,只能夏天的时候洗洗,冬天的时候,要么花钱去外面的澡堂洗,要么只能打桶热水去水房兑冷水冲,打热水还要钱,一般一热水瓶还要两毛钱,当然天天这么冲挺锻炼身体的。
当时乒乓球桌只有几个,篮球场一半是泥地,一半是水泥地,还总共只有四五个。
一到周末,没地方打球的学生就跑到校外,去旁边不远的徽州师范的比较多。
食堂有两个,菜品不多,依稀记得有同学喜欢吃那个蛋炒饭,每天早上都要买上两盒。
食堂里面倒是挂着电视,NBA季后赛的时候,经常有很多学生周末晚上挤在那里看球,气氛倒是热烈。
县中的学生,到了高三,或者是到高二下学期,很多家里面都会去陪读,尽量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县中周边的房子外租的比较多,很多陪读的家长们都会找点小工,或者是做钟点工,或者是剥山核桃,赚点不多的生活费,毕竟小县城,有钱的又有几个呢?
就是在这样的陪伴下,县中的孩子们度过了高二高三,度过也许不是最重要但绝对排前列的高考。
曾经辉煌的古徽州似乎已经远去,又似乎仍旧在那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注重文教的徽州从来都把读书看做头等大事,古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也更应如此。
后来,当我来到某热门二线城市读大学,一次闲来无事走进一所重点中学,看到的是精致华丽的教学楼,充足的体育场所,阔大的塑胶跑道,教室里面各种硬件齐全,教室旁还有储物柜,有完善的各种社团,有大礼堂,下课后看到学生们鱼贯而出,有的学生还背着乐器,应该是放学后还要去练琴。
突然就想起来几百公里外老家的母校,以及母校里面那些还在求学的学生。
原来人生来有如此大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少年们的生活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原来每个人的起始点就差了这么多。
但还好,还好还有高考,少年还有努力的机会,少年们也还在努力着。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来记录时代,目前还在讨论,但绝对不是这种。
想起来戴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炮火隔了岸,宛如看烟花。
”岸?
在这里当然不是指这三年的时间,而是本片并没有用生活逻辑记录这段历史。
第一集,高三、武汉、独居女孩儿。
第二集,疫情开始,但是没有慌张,没有错乱,它平静地开始了…第三集,隔离、网课,一切顺其自然。
当然,站在三年后的视角来看,这些事件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影视作品记录历史的第一要以,就是重回历史的在场。
一切的顺其自然,在时候看来都不失为一种对灾难的低估、对曾经奋战的亵渎、对曾经茫然的忽视。
我没有跟随影片回到历史的在场,自然我的情感也不会在场。
另外,所有人的表演都无法打动我,他们仿佛都知道未来的疫情该如何发展,都表现出来一种“不怕不怕”、“没事没事”,而相对于我的经验来说,当时的那种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失措无助的情景不见了、消失了,所以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叫“疫情”而已,却全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新冠疫情”。
我们需要一部影视作品来回望历史,但绝对不是这种。
本来我没有写剧评的习惯和文采,但是看到有些剧评,我真的忍不住想说几句。
有人说,不过是高考,至于吗?
有人说故事太碎。
有人说,干巴巴的弘扬正能量,没意思……果然,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没有真正参加过这几年高考的,是不能真正的与这部剧共情。
高考之前的种种波折,疫情,家庭,情绪,洪水,种种事情冲击着一个个考生,一个个家庭,如果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人,是真的很难做到平静,淡定。
严重甚至高考都考不好。
不要说这么多困难了,就是一切如常的高考,一样会让人心态炸裂,当马上就大结局时。
我看到那突如其来的洪水,真的让我心头一紧。
看到那一个个奔波的老师,工作人员,伸出援手的普通人,真的让我喉头一酸…高铭宇演讲的那一段,让我不由得想到了衡水的某一学生,他要高考了,却被拉到网上骂,别人的措辞不恰当,网友的行为就恰当了?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小乡村的学生跟大城市的可比不了,大城市的孩子看不上好的大学,多的是出路,可小乡村的孩子,学习占据了整个生活,不高考,哪有未来?
哪有活路?
所以,网友真的对吗?
这个剧写的是疫情之下的高考生,是20年高考生。
这届学生在高三备战高考的时候疫情来临了,这部剧就是描写这些高考生的生活。
海报首先,这部剧选择的学校很好,选择了一个乡镇学校,而没有选择城市学校。
乡镇学校更容易刻画上网课的艰难,更容易体现高考对乡镇学生的重要性。
不太好的地方在于最后过度煽情,看得尴尬症都犯了。
剧照我也是一名小镇做题家,高考好像没有改变我的命运,我依然是底层打工狗一枚,所谓一考定终身是不对的,但是高考是一条相对平坦公平的捷径,高考让我们这些普通孩子知道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事情我们有了选择权,不再只能怎样怎样,也许这就是高考最大的意义吧。
疫情下的高考,重压下的考生和家长面对着更多的挑战。
《大考》选取了一个中部地区的县城为蓝本,展示了几个普通家庭的学习和生活。
里面亮点很多,吸引我的有:怎么处理学生和家长在学习、报考志愿时的冲突,一中、四中两座学校和两位校长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个逐渐长大的儿子和爸爸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调整等等,当然还有同学之间的同窗情、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家人之间的亲情、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懵懂爱情,都拍的很美好。
特别要提一句的是不管是老戏骨还是小演员,甚至是群众演员,演技都很在线。
我会考虑,以后能跟我儿子在高考这个特殊阶段,重温这部作品。
最后一点小遗憾就是,结束的有点快,很想知道:他们考的怎么样,两个小孩有没有再一起。
自己的高考二十年之后刷了这部《大考》,自己高考的各种已经模糊,感触来自隔着时光和屏幕共情别人的峥嵘岁月。
剧情不合理及强行煽情部分抛开不说,情节还是能够吸引人的。
《大考》之前看了《小欢喜》,相比之下这部更真实,《小欢喜》那类就有一种强说愁的味道。
金和县的考生是真的惨,一整个诠释了“麻绳专从细处断”,尤其是高铭宇。
看到最后洪水来了简直绝了,作为观众心态的快崩了。
大部分眼泪贡献给了高家爷孙。
周博文一家最圈粉,一家三口都很惹人爱。
第一次发现胡先煦演技这么好,颜丙燕声音好好听。
心疼田雯雯一万遍,爹妈从一出场就像不是亲生的,到最后一集看到她被水淹醒简直心态爆炸。
还好她有个周博文。
李庚希演技也不错,田雯雯身上一点乔英子的影子都没有。
对,一直死磕周博文&田雯雯,以及周博文一家。
老师当中最爱史校长,那才是心目中校长的样子,老戏骨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王校长就比较一言难尽,有点像《美好的日子》里齐向前半上身。
剧集整体不错,虽然主旋律味道比较浓,但也是大势所趋。
就是太短了没看够。
《小欢喜》那种剧都能扯49集,这部实在太干脆。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看电视剧《大考》,主要就是为了看周博文一家三口?
《大考》的主角,原本是三个孩子,周博文、吴家俊和田雯雯,还有两位校长,史校长和王校长。
但是,史校长和王校长好是好,就是不那么接地气。
尤其是王千源饰演的一中校长王本中,他一个堂堂校长,整天干的却是一个班主任该干的活儿。
这样事无巨细,过于平易近人的校长,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我理解影视剧中,对于高中校长这样的教育一线人物,有所美化和拔高是难免的。
但是,角色的真实性和复杂多面性未得到体现,其精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吴家俊代表的是想参加艺考的孩子。
他的爸爸妈妈,就是现实中常见的,“虎妈猫爸”的家庭模式。
而田雯雯则是留守学生的代表。
她懂事得令人心疼。
最新剧情当中,高考的清晨,县城却突降暴雨,雯雯一个人被困家中,无助又可怜。
我真的觉得田雯雯的父母不合格。
在女儿高考这么关键的人生时刻,父母两个人却双双缺席,且不说给孩子多么温暖有力的支持了,如今,就连最起码的安全与守护却都做不到。
比起田雯雯来,周博文就要幸福得多。
虽然,周博文有一个看似那么不靠谱的爸爸周美仁。
没错,周美仁懒惰、贪玩,多年来沉迷于打游戏,不去工作,不挣钱,甚至,都不知道去老婆的小饭馆搭把手,帮一把。
周家的一切经济来源,就全靠着周母赵珊开的这个小饭馆。
但是,周美仁自有他的好处。
他知道老婆辛苦,儿子学习重要,所以,他在老婆孩子面前,完全是一副顺从的脾气。
顺从妻子,顺从儿子。
老婆的话,儿子的话,都是对的。
儿子博文没收了他的游戏账号,他不会暴怒,只会求助于老婆替他说情;博文对他冷嘲热讽,他也乐呵呵听着,完全没脾气;而且,他擅长撒娇,知道说一些甜言蜜语逗老婆开心。
周美仁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但是,他自有他的几分可爱。
有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赵珊对这样一个无能又无用的丈夫,还这么宽容又喜欢,像宠溺儿子一样宠溺着自己的丈夫。
我想说,因为周美仁能给妻子提供情绪价值呀,能让赵珊有幸福感呀。
其实夫妻和家庭的分工模式,未必就非得要传统观念那样,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有能力也可以挣钱养家呀,只要两口子都感觉到舒服,这样的夫妻模式就没有问题。
当然,最理想的夫妻模式,自然是两个人能一起同甘共苦,一起打拼和经营家庭。
但现实中的丈夫和妻子,有几个是完美的,能够同步的,普通家庭的夫妻,也不会因为丈夫无用或者妻子懒惰,就都去离婚去,还是得想办法把日子顺顺当当地过下去,还得争取过好。
更何况,后期周美仁慢慢变得勤快、有担当了。
尤其是赵珊怀了二胎以后,小饭馆的生意又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冷清,周美仁先是去卖瓜子,后来决定完全戒掉游戏,踏踏实实帮助老婆搞好小生意,赚钱养家。
比起吴家俊和田雯雯来,周博文的家庭氛围很宽松很自由,有着家常的温暖和幸福。
周美仁这个角色,原本可能不那么讨喜,甚至会让人觉得讨厌。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尤其这个男人还是一个父亲,总是令人鄙视的。
可是演员王骁,凭借着自己精湛出色的演技,以及一些生活小细节的细腻处理,成功将“周美仁”这个角色,演绎成了一个十分讨喜的角色。
一个另类的可爱的父亲和丈夫。
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一身家居服穿在身,在儿子面前贱兮兮的嘴脸,在老婆面前时不时抱怨几句撒个娇,这是游戏迷爸爸周美仁的标配。
后期周美仁逐渐告别游戏,开始帮助老婆做烤肠、卖烤肠以后,周美仁的形象也逐渐开始变化,头发不再乱蓬蓬的了,不再天天穿个睡衣走来走去了,干起活来手脚也麻利了。
王骁通过一系列的对角色形象、动作、神情、眼神,甚至是微表情的精细设计,让周美仁这个角色变得非常立体生动、真实可爱。
例如,以前周博文跑步,从来不屑于带父亲,但是父亲的积极变化,他都暗暗看在了眼里,对父亲的好感也逐渐增加了。
这天晚上,他在准备出门夜跑时,随便对着正在绞肉的父亲喊了一声,问他要不要一起跑步。
这时你看周美仁的表现。
周美仁听见儿子竟然喊自己一起跑步,简直受宠若惊,一边起身,嘴里忙不迭地答应着,一边赶紧摘下口罩扔进桌上的筐子里,快速小跑步着去追赶已经跑出门的儿子。
大长腿的周博文跑得很快,小短腿的周美仁一边在后边拼命追赶,一边气喘吁吁地喊儿子慢一点,等等他。
剧中还有许多许多,周美仁和儿子对峙的细节,周美仁与老婆互动的细节,都非常生活化,非常细腻,而且带有王骁独特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王骁真是把周美仁这个角色演活了。
而且成功让大家喜欢上了周美仁,迷上了周美仁。
这就是好演员的演技和魅力。
不服不行。
同样演活角色的,还有颜丙燕。
多次获奖的影后颜丙燕,早在25年前的军旅剧《红十字方队》中,就凭借一个比主角还亮眼的配角形象,深入我心,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她饰演的女军医肖虹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心上。
2013年,颜丙燕又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奉献出了教科书般的精湛演技。
近两年,颜丙燕又重回电视荧屏,在电视剧《对手》中,饰演警察段迎九,其演技,同样令人赞叹。
在《大考》中,颜丙燕饰演周博文的妈妈、周美仁的妻子赵珊。
颜丙燕的演技太自然了,演谁像谁,可以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当中去。
剧中这个随意扎个马尾辫,穿着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赵珊,皮肤粗糙,泛着油光,脸上的皱纹和斑点清晰可见,一看就是一个城市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朴实自然,仿佛就是我们的身边人。
颜丙燕演绎的这个角色,完全看不出表演痕迹来,就像是她就是赵珊本人一样。
赵珊虽然平凡普通,整天为了小饭馆操劳,但颜丙燕并没有将这个角色演绎得苦大仇深,而是演绎出了赵珊在平凡生活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虽然儿子博文,一直以为妈妈找了爸爸这样一个不成器的丈夫,一定苦不堪言,甚至怂恿着妈妈和爸爸离婚,重新开始新生活。
但是博文还是太年轻了。
他不了解妈妈对爸爸的感情,也不理解妈妈对爸爸的感情。
虽然周美仁十年不干活只打游戏,但是,两口子一直感情很好,而且,周美仁对妻子其实很依赖,而赵珊通过丈夫对自己的依赖和听话,得到了一种踏实的满足。
所以,你看赵珊和周美仁日常的夫妻互动,每一个举动,每一句笑骂,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剧中,颜丙燕也为赵珊设计了许多的生活小细节、小动作、微表情,充分体现出赵珊对丈夫的爱、纵容、宠溺、威严和驾驭。
颜丙燕今年50岁,王骁44岁,两个人从外貌和日常相处的模式中,就给人一种姐弟恋的感觉。
但是通过颜丙燕和王骁这两位好演员的演绎,赵珊和周美仁这对夫妻,传递出了浓浓的幸福感和家常感,让大家忍不住去喜欢,去讨论,甚至有几分羡慕。
比起那些妆容精致、发型经过了炮火洗礼也可以一丝不乱的流量明星来,颜丙燕的眼角皱纹、王骁头上翻翘的乱发,打了多少人的脸?
真正的好演员,连眼角的鱼尾纹、眼睛下的眼袋,都是可以演戏的。
这句话看着好像是个段子,但其实描述的是事实。
一对平凡夫妻的烟火气和爱情,都写在颜丙燕的皱纹和王骁的乱发里了。
如今,太多的电视剧,尤其是都市剧,过度使用美颜滤镜,再加上剧中演员精致的化妆,导致演员脸上的微表情完全看不见了。
女演员的脸光滑如刚刚剥了壳的鸡蛋,男演员的脸也细腻得没有一个毛孔和胡茬,这样的脸、这样的滤镜,你能指望从中体会到什么人物内心情感,能够感受到多少来自生活的粗粝体验呢?
演员袁泉因为在《相逢时节》中被某些观众批评太老相,所以到了《玫瑰之战》中,脸部进行了滤镜磨皮,导致脸白嫩虚假得像一个蜡像。
所以在希望电视剧演员们,都能勇敢真实面对自己的皱纹和脸部缺点时,也希望观众们对演员,尤其是中年女演员们的相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人谁不会老呢?
演员也是人,自然也会衰老。
而且,皱纹代表的是岁月的侵蚀,代表的是生活,一张没有一丝皱纹的中老年演员的脸,是可怕的,不真实的。
这两天,看了两部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电影。
一部是吴彦姝和奚美娟主演的国产电影《妈妈!
》,一部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英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如果这两部电影也用美颜滤镜,把演员脸上的皱纹P掉的话,这电影还能看吗?
扯远了。
还是回到电视剧《大考》中来。
《大考》里的老中少三代演员,都表现出色。
从老戏骨陈宝国(饰演史校长)、秦焰(饰演高爷爷),到中年实力派王千源、郭涛、梁静、翟小兴、曹曦文、张瑞涵,再到年轻演员胡先煦、李庚希、荣梓杉、郑伟(饰演潘小宣)、徐一航(饰演高铭宇),演技都很棒。
但演技最出彩,最令人喜爱的,我觉得还是要数颜丙燕和王骁。
演谁像谁,不固化,剧抛脸,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最后想说,《大考》还有两集就大结局了,真的有点不舍。
最不舍的,就是周博文一家三口。
(文/第一滴露珠)
挺感动的,这一代的高考生很勇敢
这不是我们的高考,是谁的不知道,看着很不舒服
终于有这题材了,虽然现实远比这夸张。然后谁会看啊
最后两集最精彩
目前看来还不错
剧情真是俗气到了极点 唯一有点意思的就是周美仁一家 胡先煦还挺帅
吴家线焦虑,周家线有趣。翁婿思辨,熠熠生辉。
适应时代背景下的巨作
艺术可以升华,但是真正的高三生活、真正的2020年高考似乎比这个剧情更加紧张,里面的人物家庭看起来都不是很完美,这样的编剧思维只能让剧中的几位小人物在未来大学生活失去自己的表达。
装的挺像的 太理想化了
好啦,看出来你很用力的告诉观众你贴近生活,展现真实写照啦。广电下达的任务剧,还能多大指望?颜丙燕梁静演的最好,小演员们都很棒
如果这是普通一年的高考,拍成这样无可厚非。可这年太不一样了,对疫情的草草带过,其实很可惜。我们需要一些“记忆”,正视那段慌乱的时日,记录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们,记录那些无能为力却也坚持不懈的普通老百姓。大考,不只是对学生,也是对整个社会。
对于现在还在疫情中的我们,看这种剧真是自我折磨。
当纪录片看吧,值得夸的地方就是把镜头对准那些小县城真正因为疫情生活学习受阻的孩子们
很一般。很悬浮。。。武汉很快就封城了。哪里还能到处跑。。。荣梓杉那个妈妈演的根本不想正常妈妈像焦虑症患者。。。小县城的医护怎么会被拉去武汉援助。各种说不通
只看陈宝国老师
这也能被和谐掉????这么急着捂嘴是不是太容易应激了。那我再说一遍,这剧是拍给外guó人看的,因为基于我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我无法信服!现实是长时间的qiáng zhì核酸,不然分分钟没有绿🐎,在剧中疫情刚爆发+武汉周边的背景下变成居委会轻描淡写的“不强制但是还是建议做一下”。防yì过程中普通家庭的种种困难被轻描淡写了。你可以展示美好的一面,但不能美化大家真真切切经历过的苦难。一点都不了解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上级领导的各种任务检查都应接不暇,大校长还有时间管你个普通学生?除非你说剧中展示的是幸存者偏差。睁开眼睛看看真实的世界吧谢谢。两颗星给可爱的演员们。ps:人物脸谱化,设定老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永远焦虑的中产、有钱但是不幸福快乐的有钱人……胡先煦值得一夸。
一些个既得利益者演学生,曾经作为学生且实打实熬夜学习,焦虑失眠过的我都觉得晦气。
翻来覆去考来考去加点主旋律
又是一部主旋律,看了5集,感觉还能看,周博文跟他爱打游戏、扶不起的老爸的戏,最好玩,其他就还行吧,总是紧扣主题,端着挺累的,作为观众每次打开也有点心里负担,不是不好,就是觉得太板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