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天使的孩子,安吉拉一家,安吉拉的灰烬

主演: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迈克尔·莱格,夏兰·欧文斯,乔·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0

《安琪拉的灰烬》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安琪拉的灰烬》剧情介绍

安琪拉的灰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情克利夫兰第一季别恋六年之痒不完美的她台北焦油你们这些人怪物弹珠THEMOVIE空之彼方异能学姐人间失格红色幽灵问厨哪来清如许追凶十九年木乃伊狂鲨立案侦查维尔·达斯:异乡游子EVA爆笑学园麻辣追杀令我爱冒牌机器女友跑赢老板阴阳镇怪谈鲁班奇术迷情N小时凡人歌T台魔王山精图兰朵:魔咒缘起劫持游侠陌生的恋人喵卷风外星居民第二季

《安琪拉的灰烬》长篇影评

 1 ) 神,下次掷骰子时,请忘了我

美好的爱尔兰🇮🇪你曾经让我沉浸于《凯尔特的薄暮》,来自爱尔兰风笛悠扬地倾诉也曾让我泪流满面。

今天,当我从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里重新看你,我终于明白,那是怎样的屈辱和不甘。

摘自于豆瓣网友: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震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这段人生故事里给出了三道 无解之谜:1.他们相爱,他为父、她为母。

但是他们却彼此折磨,这层阴霾延绵至下一代。

是世道摧毁了父权,还是人性强迫着母性伟大?

故事里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分别位于爱尔兰的南方和北方,这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 -- 北方人都是粗鲁的异教徒(即口音、行为、舞蹈和信仰),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说要去美国布鲁克林闯出一番天地,最终却灰溜溜而归,落魄地投奔娘家。

原著中这样描述母亲:“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2.弗兰克明明属于爱尔兰,却向往眷恋着『 自由之国 』。

他始终认为称之为 “美国” 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故乡。

这是故乡的不幸?

还是关于信仰归属感的扭曲?

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电影节选:法兰克:“我的作文题目是-- 耶稣与天气。

我不认为我们的主--耶稣,会喜欢利默里克的天气,因为总是在下雨。

香浓河让整座城市一直都很潮湿。

我爸爸说香浓河是凶手,因为它害死了我两个弟弟。

看看耶稣的画像,他总是裹着床单信步游荡在古老的以色列,那里从不下雨,从不会听到有人咳嗽,也不会得肺痨这样的疾病,那里的人也不工作,只要懒散的消磨时间,吃着天赐食粮、摇着拳头,奔向受难十字架。

每当耶稣饿了,他只需要走向无花果树或是橘树吃个够。

如果他想喝酒,只需一挥大玻璃杯里面就有酒。

他也可以去拜访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她的姐姐玛莎,她们肯定会为他做饭。

所以耶稣决定降生在那片温暖的土地。

做犹太人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生在利默里克他会染上肺痨,不出一个月就会死。

那么也就不会有天主教,我们也就不会写关于他的作文。

结束”

3. 人生儿不同,为什么彼此终有芥蒂?

我们渴望融合却又拒绝彼此。

人类的终极归宿究竟是 『 合 』还是 『 分 』,究竟会迎来最后的公平、还是永无尽头的不公?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由大不列颠岛 和 爱尔兰岛组合而成。

大不列颠岛上有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上有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虽然爱尔兰在爱尔兰岛上,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因为!

早在差不多100年前,爱尔兰民族就爆发独立运动,当时英国联邦就和他们签了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自由邦”。

也就是说,爱尔兰从那时起就独立出去了。

只不过北部的6个郡仍然属于英国,也就是现在的北爱尔兰。

我们故事里的 利默里克 属于独立的爱尔兰。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的唯一一所爱尔兰大学就是位于利默里克 香浓河畔的利默里克大学。

那里已经风景优美,让人很难相信它曾经吞噬了无数病死的孩子们。

在弗兰克的心中,信仰的争端、种族的歧视、阶级的划分、父亲的醺酒与无能都无法熄灭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因为热爱才会爱音乐、爱文学、爱钱、爱女人、爱自由。

他爱死去的兄弟姊妹、父亲、外婆,他爱他忍辱负重的母亲。

他爱那个死于6岁的自己……

一切源于爱源于爱源于爱……

 2 ) 安琪儿的火星

5岁到15岁的弗兰克的成长,爱尔兰城市,贫困,穷街陋巷。

在母亲安吉拉德的灰烬里有火星闪烁。

弗兰克长大成人,实现愿望,即便这个愿望就是重返美国,也是个奇迹。

贫困是泥沼,它只会让人越陷越深,让人逃离也越来越费劲。

这是个爱尔兰家庭故事,但宗教和美国真能拯救弗兰克和他的亲人吗?

暂且存疑。

也许只有逼视这生活的猥琐和肮脏,你才有力量逃离;也许只有不停地祈祷,你才有运气逃离。

祝福弗兰克。

那个美国女神像在海上升起的镜头在无数电影中重现,仿佛是乘诺亚方舟飘摇数日在海上终于到达重生的陆地——自由女神的眼窝里是鸽子屎和污迹,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无论是好莱坞制造了,它还是法国人,感谢它还伫立在那儿。

 3 ) 20240702 安琪拉的灰烬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4 ) 路之担当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5 ) 第6名:美国爱尔兰影片《天使的孩子》——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我曾历经沧桑《天使的孩子》 Angela’s Ashes 年代:1999年 /导演:艾伦·帕克 / 主演:艾米丽·沃森、乔·布林、赛伦·欧文斯、迈克尔·雷基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从美国而起,又终于美国。

在弗兰克的心中,美国是他的出生地,而爱尔兰只是一个旅居地。

不过事实上,他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只不过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他们选择在美国布鲁克林区生活,可是对于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应。

可是他们的下一代人,却想方设法要回到这个地方,并坚定地认为这里才是自由的乌托邦。

或许,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这种代际之间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和谐。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在外婆看来,北方人都是粗鲁的,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还得投奔娘家人。

作为一个男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弗兰克的爸爸实在有点扶不上墙的意思。

他找不到工作,又死要面子,为了所谓的尊严,不让儿子去捡地上的煤球,结果则是大着肚子的妻子带着孩子上街拣煤球。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结果赚了第一笔钱之后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半夜唱着歌回家,闹得鸡犬不宁,第二天起不来,结果丢了工作。

男人一旦战胜不了酒精,只能是个没用的撸瑟。

安琪拉也这么说他,可是男人都是爱面子的,他哪里挂得住这样的羞辱。

在离家寻找工作之后,他就再也没回过这个家。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失去了自我,他除了孩子就是老婆,唯一的乐趣酒又成了他最大的阻碍,他已经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了,于是就迷失在了暗处。

相比之下,安琪拉则是个伟大的母亲。

原著中这样描述她:“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当丈夫离家打工,需要她独自带大几个孩子时,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怯懦,没钱了。

就去包租婆那里借,没柴火了,就拆掉楼板,实在没地方住了,她也就只能委屈自己的身体,跟她的表哥同房。

可是她的隐忍非但没有获得孩子的认同,反倒被弗兰克扇了一个耳光。

她什么也没说,只有默默流泪。

她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她的内心也无比煎熬,可是又有谁会拯救她呢?

会是上帝吗?

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创造世界,并为此牺牲了自己。

信仰在西方人眼中是必不可少的,要感恩这这世间所赋予自己的一切。

从美国回来的夫妻俩,被娘家人嫌弃没有信仰,而他们恰恰来到的是一个极其尊重宗教信仰的国度。

在这个灵瑞克的小镇,孩子们要接受圣餐,也就是一张纸片;有灵车经过,每个人都要站立祈祷;做了错事,还得去教堂去忏悔。

显然,这些事情在刚到爱尔兰的安琪拉一家来说,还都是不习惯的。

家里原本有一副教宗的画像,可是当生了孩子之后,安琪拉就说:把教宗淹死吧。

如此过河拆桥,令人讶异。

外婆总说安琪拉嫁了一个“北方的新教徒”,语气中透着鄙视。

或许,正是因为信仰的混乱,才酿出了这些不和谐的音程。

再没有什么比用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叙述苦难,更让人心寒的了。

小小的弗兰克就亲眼目睹了弟弟妹妹们的死亡,在他还并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

灵瑞克貌似每天都在下雨,湿淋淋的小城,孕育着潮乎乎的生活。

他们住在满地是水的房子,几口人挤在一张有跳蚤的床上,经常是吃不上饭,父亲还总在外面酗酒。

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除了要看护弟弟,还要去挖煤干活来挣钱,最后得了严重的角膜炎。

没有鞋穿的他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不得不扔掉那双滑稽的皮鞋。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段青涩的初恋,那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他一见钟情,全然不顾她患有肺结核的事实。

可是他没有被传染,女孩却悄然上天堂。

死亡来的是那么轻而易举,生和死好像仅仅是一步之遥。

你们会懂弗兰克的心吗?

他十几岁的生命,被注入了那么多沉重的污水,他无路可逃,也无处倾泻。

离开就是他最终的路。

幸而他做到了,可以想象当他踏上美国之后,纽约只不过多了一个看上去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他曾经历经沧桑。

在线观看地址http://film.qq.com/cover/y/yowzj24zukod90f.html?ptag=douban.movie (付费)

 6 ) 最后的希望

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

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

积小善成大德,汇小善为大仁。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行中,常怀感恩之心,常动悲悯之情,常予成人之美,知善、行善、扬善、乐善,不断弘扬“善”的精神,升华“善”的力量。

让行善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洪应明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苏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

 7 ) 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是Angela一家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用不同的态度的去结局。

母亲Emily Watson 饰演的Angela起初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而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上刚不久过世的丧子之痛,但这并没有打败他们生活的勇气。

他们决定搬回家乡Ireland,希望在那里能生活得稍微富裕一点。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依然遭受身边人的冷眼旁观。

每次当丈夫对生活丧失信心再没有勇气扛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时,Angela总是会义无反顾的背起来这个艰巨的责任。

但命运无情的给Angela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也相继去世。

此时,丈夫决定远赴英国谋生,最终却没有改善贫困的家境。

而Angela则一直为了孩子Joe Breen饰演的Frank寻求帮助,并教会孩子对生存的渴望和尊严。

Frank辍学后开始挣钱,当他挣到第一笔钱时,他感到异常兴奋。

他感觉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而欣喜,同时也理解父亲酗酒的心情。

本片值得学习的是Angela对生活不屈,对生存的渴望。

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萧条,失业率急速上升。

影片也借此批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

然而贫穷不能阻碍你前行的脚步,奋斗才是生命永恒的韵律。

个人认为本片结尾有些不足,主人公踏上轮船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唯一的败笔。

 8 ) 几十年前,英国也有现实主义影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9 ) 放过孩子吧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10 ) 观后感

所有女孩子一定要看的电影,因为它告诉我们养不起就别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不了孩子父爱也别生孩子。

如果没有肺痨女人那段戏这部电影我会称为神作,可惜,男人的成长为什么总要以性、以女人的牺牲为标志。

男主的阿姨给她买衣服那段太感人了,只是可惜后面没后续了。

男主十岁时就懂得赚钱干活,而他的妈妈也知道男主挣的钱一部分可以自己用来享受,很难得。

反而他的爸爸一个死要面子的懒鬼!

但男主骂妈妈那一段,如果他妈妈不那样他们又哪里来的住所呢?

他妈妈有时候对儿子的教育,对爸爸的质问很清醒,却又不能真正清醒,舍不得一个烂人一样的爸爸。

尽管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可是小孩子总会在满身缺点的父母身上寻找优点,甚至庇护父母,因为年幼的他们是多么地渴望父爱母爱!

可当他们懂事后,15岁左右,他们会看清父母的为人,他们才会明白和怨恨父母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童年?

一些父母不努力不上进,因为有父母的父母给他们兜底!

而身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他们总会在和其他孩子的对比中,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们?

父母是否合格?

男主父亲一个喝酒比孩子还重要的男人。

就像那个孩子年幼的父亲,出去打工,却怕这怕那,带不回来一分钱。

跟孩子的交流少得可怜!

就好像孩子的出生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从男人变成父亲的身份转变,依旧让他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依旧我行我素,过着男人时的任性生活。

这样的父母,你说孩子长大如何与他们和解?

《安琪拉的灰烬》短评

太苦了,生而为普通人,尽量不要透支当下的好生活,因为不能对任何前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啊

3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勉强两分。看睡着了。爱尔兰底层男孩无主题的成长流水账,这一家人都没什么性格特征,所经历的事也平平无奇无甚看点。老妈就是一直生孩子(然后孩子突兀的死掉),偶尔抱怨生活局促,但她最主要的形象是抽着烟好像心里啥事也没有;老爹酗酒,但也会讲些乱七八糟的故事给孩子们听,他没法稳定工作养活家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个家还没散,我看不懂。小男主就是一会跟姥姥打交道,一会在学校上上课,宗教在这两边都有很明显的存在,比如姥姥抱怨他父母的信仰不同,老师总是严厉可也会用耶稣的故事帮他解围。总之全片就是这些鸡毛蒜皮、没有矛盾、没有趣味,也不会令我联想起往日的小事的堆砌。摄影的表现还可以,在帕克标志性的调色上,拍外景时很自信,当然这家人的陈设有时未免太齐整了不符合经济状况。片头从美国回爱尔兰,片尾又去美国的循环

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温暖的力量。

9分钟前
  • 嘟嘟
  • 较差

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主人公踏上轮船向着朝阳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真得好倒胃口。转眼间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孩子就把自己的过去和仍然疲困的家庭抛在脑后了,不解。。。

12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15分钟前
  • 说好了不动情
  • 还行

总是在下雨的小镇,布满积水的街道,肮脏破败的房子,无能的母亲,不负责任永远没带来过希望的父亲,萌芽而早夭的爱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竭力生存受尽白眼的一家人,以及离开又再见的自由女神...从来没看过一部电影能把贫穷和生活的灰暗表现得这么真实而绝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在这样的生活面前,早熟懂事也似乎并不能起太大作用。贯穿始终的都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困窘,趟不尽的水坑就像生活尝不尽的辛酸。所幸男主还有信仰,虽然不能借此摆脱艰难的生活,至少可以带他慰藉和希望,带给他心灵的救赎,这也就是信仰得以存在的原因吧。除了宗教,还有美国梦,支撑着男主咬紧牙关长大,熬过最艰难的岁月。教育和阅读某种程度上真的能改变命运,越穷越生的家庭真的可怕,邮递员是份好工作。

16分钟前
  • 夜阑听雪
  • 力荐

天空是灰色的 梦想是彩色的

18分钟前
  • Atacama
  • 推荐

感觉反映了方方面面,宗教,国家,种族,以及教育。爱尔兰人与北爱尔兰人,天主教与基督教两大对立。这里尤其讨厌父亲,懦弱无能又自以为是,没有生存的技能,却逼迫母亲生了一个又一个,拿着外祖父给孩子买奶粉的钱去喝酒,明明揭不开锅了,还死要面子,活受罪,都不能为了儿子们付出一丁点,今天挣了钱,就买酒喝,喝完呼呼大睡,隔天就被炒鱿鱼。但父亲在某一方面,又是个好父亲,给孩子们讲故事,培养了弗兰克叙事能力max。对于,真是又爱又恨。母亲极力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带给他们真正的人格,但那个晦暗的时期,都是为了一口饭呀,为了孩子们,屈服于社会……外祖母与姨母和姨父真是善良的一家,刀子嘴豆腐心,救急不救穷。至于主人公我来说,我的身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贪婪,好玩,欲望同时又夹杂着独立,等诸多情感……

21分钟前
  • 冰可乐
  • 推荐

离开爱尔兰前夜发生了月食 叔叔说这是好运 阿姨说不这象征着厄运 大家站在街上祝他好运 伴随着蒸汽轮船的轰鸣 他终于看见了久违了的自由女神像 以为一切从此都会好起来的..

22分钟前
  • 肉脸花花
  • 还行

一般

25分钟前
  • 喵嗷
  • 较差

主要表达两个意思:一,被酒瘾控制的男人,别指望他能对家庭负责。尤其是在一个贫穷家庭里,恶性循环会愈演愈烈。二,爱自己,才能爱万物。另外,这不是一部童年题材的电影(被海报误导)。小孩子遭遇太多不好的事,似乎长大以后处境会变好。现实是,成年之后会有更多不好的事等着他。

29分钟前
  • 还行

电影故事一般,还没小说好看。但是消愁解闷,音乐不错,颜都很正!

30分钟前
  • 周十万
  • 推荐

在所有的痛苦中,贫穷(不是无病呻吟的那种,而是要活活饿死的那种)一定是排在头号的。

35分钟前
  • 迤逦618
  • 推荐

对原著小说很好的还原:因为贫穷,所以从小想挣钱摆脱苦难,以至于愿意偷窃死人钱财也要踏上去美国的轮渡,然而他又如何知道等待他的是不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美国梦呢?祝麦考特好运吧

39分钟前
  • 苍穹的幻想
  • 推荐

很难说的感受。像潮湿肮脏褶皱满布的旧报纸。

44分钟前
  • 杨树树✨wink
  • 还行

恋爱脑是要不得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不是啥好出路……

47分钟前
  • 看剧达人
  • 较差

两个多小时沉浸之后心情比较复杂,来豆瓣翻翻影评,才发现我看的又是一部被阉割的作品,激烈的情绪需要有合理的刺激点,被过度“保护”的国人,缺失了思考的出口。

50分钟前
  • 团团的加菲
  • 推荐

女人生子、养家,几乎承担了所有,却只得到了“婊子”的侮辱。男权社会里的男性,从女性身体里出来,得到女性的养育,得到了女性的帮助,玷污女性的身体,但依旧无底线地伤害女性,女性在他们的叙事里,不是成为婊子,就是成为“贱人”。家庭,贫穷已经很糟糕了,如果没有爱,更是地狱。

53分钟前
  • 费尔巴哈的寂寞
  • 力荐

同样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而破碎返乡爱尔兰。孩子们的命运如此这般凄惨模样,就连天使亲吻过的灵魂也惨叫把他们送来把他们送走;自由人的一生比神还要精彩。事实上,上帝都是用来祈祷身处于困镜的社会阶层里的人。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and God will forgive you ,itself the truth be worth but you must believe and forgive youself.

56分钟前
  • Anderson.
  • 推荐

贫穷曾经给人善良朴素老实的联想,后来逐步变化,又给人弱智变态猥琐的联想,比如马加爵凤凰男之类。这部电影展示了穷人之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意的老师告诉他有穷困的生活不要紧,要保留一个美丽的心灵。他还有一个顽强生活的妈妈,支撑他长大去寻找美好生活。然而少年的贫困,总会是他心底永远的痛。贫穷不是好东西,这种展示也没什么意义。这部电影和原作据说都很受欢迎,难道是会让观者产生自己比主人公幸福的感觉?

57分钟前
  • 咕咕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