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台词:你可以说我们都是傀儡,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差不多片长90多分钟的电影叙述的像记录片,但是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特别是喜欢心理方面的朋友,这电影值得看,更值得思考,追求宣传的国产爆米花永远达不到这个层次。
人性是善良的,无人生来从恶,只不过有时候会被大环境影响,从众心理从淘宝卖家花钱雇水军刷单都可以看出,人人都喜欢选择大家选择的因为觉得那样更有安全感毕竟他人已经体验过并且从众不会显得自己不合群,这就是国人几千年的中庸理论。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人不是笨蛋,别人选择的肯定是经过思考不会存在问题和风险,为什么做刻意自己却去选他人不选择的事情而让自己冒险。
每个人生而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而不是整个社会都追求名利,但我想造成这样的恐怕也难脱离我们活的大背景,大中国,大统一,唯官论,无民主。
评论想说电影说着又远了,毕竟看完电影让我思考很多。
活着就该乐观,指不定哪一天,活在天朝下的我们也能有民主,自由的那一天,百花齐放,扬我中华威。
总之这部电影适合打发时间看,内容不比好莱坞科幻或者动作片,但是想静下来和思考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没有谁有权利剥夺他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权利,因为喜欢不喜欢都是自己的事,不关别人别人也管不着
1、Stanley Milgram: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生命倒着看才能被理解,但是都得向后活。
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好像都想给你留下印象。
3、Stanley Milgram:我在这,仍然试着给他留下好印象。
人类的天性可以研究,但是永远无法摆脱。
尤其是你自己的天性。
4、Stanley Milgram:Not all my ideas are brilliant.并不是说我所有的设计都很好。
5、Carnap is an odd name.6、加奶还是加糖?
Cream?Sugar?7、但是根本上只有一个问题:How do these things happened?How are they institutionalized?怎么会成惯例?
8、Stanley Milgram: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没有能力去抗拒权威。
但是人们不喜欢这个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
a kind of flaw in social thinking.9、Kafkaesque's quality.卡夫卡式。
10、Stanley Milgram:人类本性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11、蒙恬说,人类具有双重性,我们活在悖论中。
你憎恨什么,你就是什么。
We cannot rid ourselves of what we condemn.12、你有没有突然觉得自己是个透明人?
Yes and no.一半一半吧。
13、He tortures people with electric shocks.14、但是现在,人们经常看不到全局,只看到一部分的现实。
劳动力是分配好的,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没有上面的指令我们就无法工作。
and we can't act without some kind of direction from on high.我把这叫做代理状态。
the agentic state.个人服从权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分开。
人是有选择的,可以选择进入代理状态。
而你一旦进入了状态,就很难出来了。
But once you assume the role,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go back.15、Piaget.皮亚杰。
在翻译《Piaget》我读到一段关于儿童发展的一句话。
儿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当一个孩子能够分辨现实和幻想的时候。
When the growing child is able to recognize a gap between what exists and what might exist.这让我想到,你选择了和谁结婚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妻子:但是婚姻不是幻想。
)是,是,不是。
我选择了你,我每天都会选择你。
16、Sing:Who can explain it?Who can tell you why?Fools give you reasons.愚蠢的人给你起因。
Wise men never try.明智的人从不尝试。
17、我的服从电影在西点军校的第一节课上放映。
every incoming lesson18、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Life can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Human nature can be studied but not escaped, especially your own. We have double inner selves, what we believe we disbelieve, we can’t rid ourselves what we condemn. On the whole, both men and women are highly critical on studying photographs of themselves. The vanity factor is extraordinary when people judge their own images. We choose our reality when we choose another person.Marriage is not a fantasy. No, right, but it is a choice. You have to know, that I choose you. Every day I choose you.Who can explain it? Who can tell you why?Fools give you reasons, wise men never try.We are puppets with perception, with awareness. Sometimes we can see the strings. And perhaps our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in our liberation.
一、房间里的大象当米尔格拉姆教授从耶鲁大学灰蓝色的走廊尽头缓缓走近,直面镜头说起大屠杀时,一头大象突然出现在他身后不远处。
正在讲述的主人公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镜头也没有给予这头大象任何关注。
这头庞然大物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显然导演想用看似荒诞的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于2006年出版过一本关注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的著作,书名就叫做《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用房间里的大象比喻“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大屠杀就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要说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想不明白远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和散发的恶臭是怎么回事,未免太不可信。
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只是因为没有人站出来说“房间里有大象”,大象也就不存在了。
大象再一次出现的场景与第一次十分类似,教授依然直面镜头,但他谈的不是大屠杀。
而是服从实验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二次出现的大象与第一次相互呼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照。
集体性沉默不仅发生在大屠杀的时代,在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当中以及成果出来之后仍然阴魂不散。
二十世纪的人们不断地反思,批判,而这头大象如同梦魇一般时不时地从走廊镜头突然出现,考验所有人直面现实的勇气。
米尔格拉姆的老师所罗门•阿希在听说他这个实验之后放下咖啡杯慢条斯理地说:“你怎么不看看人性光明的一面呢?
”在米尔格拉姆告诉他,这个实验换了地点换了施测方式换了被试人群结果依然如故之后,阿希沉默。
在学术评委会讨论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质疑这个实验的目的时,米尔格拉姆拿出不容置疑的数据,回答他的依然是沉默。
米尔格拉姆在学术界磕磕绊绊几十年,不管他愿不愿意,服从实验终究是他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正因如此,房间里的大象也像一个巨大的幽灵一般跟了他几十年。
二、米尔格拉姆与所罗门•阿希米尔格拉姆在哈佛的第二年师从所罗门•阿希,这位导师对他确定未来研究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年哈佛教社会关系学的老师跑去剑桥度假了,就邀请阿希以客座讲师的身份来顶替他。
当时阿希在心理学界已经广受赞誉。
米尔格拉姆被派做阿希的助教。
阿希觉得这小伙子很不错,当时还特意写信给系主任夸了他。
1959年阿希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写一本关于从众的书,邀请米尔格拉姆协助他做编辑工作。
收到邀请米尔格拉姆很纠结,他觉得自己在哈佛当了一年助教已经把阿希学得差不多了,这份工作在提升学术水平方面不大有用。
但拒绝一位大牛前辈显然不好,况且这份工作又能挣钱,又能抵学分,以后写在简历上也漂亮。
最后他还是选择接受了。
结果现实很残酷,米尔格拉姆在研究院丝毫找不到归属感,用一张纸都要早请示晚汇报,研究院也没给他安排住处,他不得不独自租了一间小屋子。
此外他在研究院就像一个隐形人,阿希和学院管理层之间的来往信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
编辑工作很繁重,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自己的博士论文只好挪到晚上和周末写。
虽然论文和编辑工作最后都如期完成了,沉重压力和在研究院的憋屈日子也让他一年以来倍感压抑沮丧。
最让他不能忍的是,自己一整年都在为阿希忙编辑的事,好不容易书出版了,阿希好歹也该在扉页上表示一下吧?
结果人家阿希只在前言里面简单写了一句“感谢”。
米尔格拉姆窝了一肚子火,在写给阿希的信里(这封信最终并没有寄出去,这一肚子火也始终没消掉)为阿希的书设计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封面:反从众的独立性作者:所罗门•阿希尽管还有:S.米尔格拉姆-(S你简直是太傲娇了。
)大概正是出于这一用意,电影里面只要是和阿希有关的场景,都使用了黑白布景和彩色人物结合的手法,个人觉得用这种风格表现米尔格拉姆与阿希的关系还挺搭。
导演作为莎剧死忠粉,在营造舞台剧效果方面也是得心应手,师生夫妻四人组的下午茶谈话片段不失严肃又稍带俏皮,黑白背景配合米尔格拉姆的自说自话,很容易把观众带回青年时代的回忆,同时不忘黑一下普林斯顿的官僚主义。
三、米尔格拉姆与汉娜•阿伦特以及乔治•奥威尔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把他与两个二十世纪文化名人联系起来,一个是汉娜•阿伦特,一个是乔治•奥威尔。
1960年,阿根廷政府特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道夫•艾希曼家中将其秘密逮捕,空运回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对其进行了漫长的审判。
1961年12月15日,因为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滔天罪行,艾希曼被判处死刑。
死刑执行日是1962年5月31日午夜前。
就在四天前,5月27日星期日,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最后一名被试走出实验室。
第二年,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发表。
米尔格拉姆谈及这本书时表示:在服从实验中,数百名普通群众臣服于权威。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阿伦特的“平庸的恶”如此接近真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那些埋头分内工作、对自我角色毫无异议的普通人,会成为可怕的破坏性行为的媒介。
而阿伦特在谈及米尔格拉姆时却表示出忧虑,她担心米尔格拉姆做的这类实验会把人们道德上的软弱正常化。
在六十年代,关于阿伦特的争议绝不少于米尔格拉姆受到的质疑,有人嘲讽,有人辩护,真正静下来揣摩书中思想或实验结果的人却并不多。
二十年后,1983年秋天,米尔格拉姆又和乔治•奥威尔一起被提及,成为公众热点。
这时距离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中描述的年份已经不远了。
米尔格拉姆五十岁,这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心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
他收到了雪片般的演讲邀请,主题多是探究服从研究和小说中的极权社会之间的关系。
米尔格拉姆没有回避这一文化热点,在1983到1984的学年中,他在各大院校进行的演讲都以《1984》中虚构的国家为主题。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和奥威尔有关的元素,在“熟悉的陌生人“实验里,车站里的女人手里拿着奥威尔的书,在独白段落,米尔格拉姆也阐述了自己的实验和《1984》的关系。
四、传记煎饼,记录薄脆,科普酱点题《实验者》,电影在拍摄实验过程时有意使用各种手段避免长段落单一记录被试举动,将主要篇幅放在主试的细微心理变化以及主试、被试之间的情绪交替互动上。
比如在实验结束后的主试提问阶段,利用实验室环境里有大量平面镜这一先天优势,让摄影机处在被试身后的位置,面向靠墙坐着的主试。
主试左边是一面大的玻璃镜。
被试坐在主试对面的椅子上,镜像呈现在玻璃镜中。
这一中景镜头相比于常用的双人对切中景镜头来说更加简洁,又比一般的双人中景更容易表现人物面部及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
在拍摄实验过程时也有意把主试和被试放入同一画框,主体位置的被试充满内疚、焦虑的表情和正后方背景里端坐在桌前的主试的扑克脸形成鲜明对比,比较有表现力。
导演莎剧死忠粉的又一个证据是:主角又时不时地对着镜头唠嗑了。
虽然这种打破第四道墙的手法早已经不算新奇,而且最近几年好像有格外流行的趋势,但不得不承认用在传记片上还是很讨巧的。
对于不了解米尔格拉姆的观众来说,这些独白对于解释人物经历和剧情的前因后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及总结升华立意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威廉•夏特纳主演CBS根据实验改编的电影《第十级》的拍摄现场的段落,戏中戏和人物独白两种手法的综合使用使主人公有机会跳脱出来面对观众进行自我审视,这一处理方式莎剧也早已出现过了,导演应该只能算是继承了躯壳吧。
作为一部主人公是心理学家的人物传记片,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电影里出现的实验有很多,有些是直接搬出当时的实验视频,有些是剧组演员情景再现。
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这些:1、服从实验(电影中最核心的实验,包括四个变体实验,即四段距离系列)2、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3、丢信实验4、六度分隔理论5、电梯从众6、仰望天空从众7、“熟悉的陌生人”总结可能不全,但已经俨然一部社会心理学从众专题经典实验科教片了是不是。
五、服从毕竟是人性在为老师阿希《反从众的独立性》做编辑工作时,米尔格拉姆受到普林斯顿的冷遇,工作不顺,占用了大量写论文的时间,这样巨大的压力让他一度无法忍受。
他曾写了一封辞职信,准备放在阿希的邮箱里,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
在阿希拒绝在新书扉页上给他一个更具学术价值的名分时,他写了一封讽刺信,表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但最终也没有寄出去。
在哈佛任教时,他从朋友手中购得一辆炫酷的白色捷豹,嘴里说着满不在乎院方会对他这个大学助理教授开捷豹有什么看法,但最终还是在评职称之前匆匆卖掉。
CBS要把他的实验拍成电视电影,付了5000美元作为顾问费。
米尔格拉姆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老掉牙影像,根本没有抓住实验骨子里的戏剧性,但是制作方并没有采纳他的修改意见。
他感到愤怒,回到家中仍然情绪激动——这时的米尔格拉姆和他的服从实验里的被试似乎没有区别,他沮丧地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事实上,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就是他的生命。
他的实验阐明了特殊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当他自己处于特殊环境中时,他自己的行为也成为他实验结果的最好注脚。
在这个意义上,他早已不是纯粹的“实验者”,现实生活使他必须从单向玻璃后面走出来,成为被观察的对象。
这位研究权威服从的实验者也会服从权威,同样地,他也喜欢成为课堂、实验室和研究院里无可争议的权威,他享受这种感觉。
电影毫不避讳地表现了这一点,在米尔格拉姆的内心深处,估计早把自己的职业和他本人合而为一了。
这也并不奇怪,毕竟人家研究的就是人性。
六、看见提线的木偶耶鲁大学的蓝灰色走廊在电影中不断复现,正如米尔格拉姆的一生从未成功走出服从研究的影子。
他一生参加过约140场演讲和研讨会,超过三分之一都与服从实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76年他写信给友人说:“我1960年开始研究服从,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应该继续前进……但是职业生涯将我带进了一个蜗牛壳,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围着一个点绕圈,蜗牛壳绕得越来越大,怎么也走不出去。
”听到人们把服从实验称为“米尔格拉姆实验”,他会很生气地反驳道:“你说的是我的哪一个实验?
”但不管他自己怎么想,服从实验都已经成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核心,正如他在家里和同样是少数族裔的朋友聊天,说起自己准备进行新的实验,朋友说,相信我,你总会回到服从实验的问题上来。
大概这是米尔格拉姆和阿伦特这样被贴上标签的二十世纪犹太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看到自己新书的德文版封面上狰狞的铁丝网时,米尔格拉姆能做的,也只是苦笑一下罢了。
正如电影里同样反复出现的克尔凯郭尔的名言:“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
”这句话正是米尔格拉姆在服从实验之后希望做到的。
米尔格拉姆一生都在为他的服从实验带来的伦理质疑进行强有力的辩护,而服从实验的余波从未离他远去。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过种种争议和攻击的服从研究终于得到了冷静的看待和客观公正的评价,米尔格拉姆的众多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必修专题。
我们可以说这个实验非常冷酷,根本不应该进行;我们可以质疑这种复杂的欺骗到底可以得出多少真相,但是实验结果就摆在那里,真实地摆在那里,并且被不断地重复着。
其撼动人心的意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最后,电影不忘给观众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米尔格拉姆对着镜头缓缓诉说:这些实验结果,以及所谓的“代理状态”,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只是木偶,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看得见上方的牵线,我们意识到这些线的存在,并且有能力去抵抗。
但愿如此。
-正文结束,以下纯吐槽心理学家有多么艰辛你们造么!
你们造么!
我有一个搞心理的同事,在自己家里吃着麦片,吃得好好的心脏病突发,死!
掉!
啦!
我整天熬夜赶paper,经常服用致幻剂,51岁就因为心脏病死!
掉!
啦!
本来可以再战30年paper的啊!
学术界多大的损失啊!
不管说什么,不管做什么,大家都以为你又在拿人做实验哪!
你一定是在逗我们哪!
人大总统肯尼迪遇刺对吧,多么悲伤的故事对吧,你一脸严肃告诉班里学生,结果怎么说人都不信哪!
收音机都拿出来了,新闻都播出来了,多么有诚意啊,结果这帮熊孩子非说是你串通好的哪!
说白了,大家都觉得你这个搞心理的就是个大!
骗!
砸!
筹经费拉赞助多困难你们造么!
我是搞学术哒不是卖安利哒!
我好哥们津巴多搞一个监狱实验居然拉到美国海军官方赞助,这么粗壮的大腿你借我抱一抱啦!
不说了,心脏病好像又犯了,去找速效救心丸了……
感觉和《黄金时代》的手法类似,《黄金时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叙述。
常说中国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权利的屈服。
但这个实验是以角色扮演为基础。
很多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知道那是错的,但容易被赶着继续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是乱了心智、失去理智的。
关于大众心理,我们主要是受环境的压迫。
当你的行为异于常人时,你很容易被隔离。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抛弃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认为大众是对的。
就像皇帝的新衣。
又想到了思想统治的威力,洗脑的强大功效。
搞学术是很无聊的,无趣的,平淡的,像吃一口馒头,就一口菜,没有什么的多余的新意和起伏。
很多评论和媒体认为这部电影平淡,excuse me?
搞得轰轰烈烈你觉得假,搞得平平淡淡你又觉得无聊?
为了评论而评论,你不是喷子?
科学是平淡的,我们要做的是感受到这份平淡里的力量。
将学术和现在已经无比商业化的电影结合,到底谁应该占上风,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但终究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学术上的一份冷静和平淡不应该是这种自传类、包含学术元素的电影需要避讳的,相反正是需要表现的。
观众应该从电影中能分辨搞学术和搞社会工作的差别,从而对科学带有一分敬意和尊重,这是这类电影在现在社会需要传达的意义。
如果这类电影和其他电影给观众造成的刺激点是一样的,那着实是可悲的,我也不会在热衷于此。
电影以一种自传的形式,展示了米尔格拉姆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的几个实验,在电击实验中,充当“老师”的实验者一次次将电击伏数加大。
当然在他们加大的过程中有着挣扎,不安,但当他们提出停止实验的时候,当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知实验要继续做下去的时候,他们大多还是继续了下去。
尽管听到里面的人的痛苦的喊叫,但他们的电击没有停止,就是因为实验室的人告诉他们这样的电击并不会造成组织的永久伤害,也就是没有危险。
因为这是实验室的人们所说的,所以他们就会相信这样的实验真的不会对受到电击的人造成伤害,即使那人的惨叫声就响彻耳边。
这是对权威的盲目认可,盲目服从。
电影中有多次出现一个经典的镜头。
就是米尔格拉姆走过实验室的走廊时,他的后面跟着一只大象,大象呆板的跟着他。
即使没有绳子牵着大象,可大象丝毫没有要离开米尔格拉姆的意思。
对于权威所说的话,我们盲目认可崇拜,米尔格拉姆对于纳粹集中营发生了惨无人道的行为不解,纳粹集中营的建造者在法庭上也对自己的罪一概不认,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服从上面的意思。
他们在服从上面的命令,权威的意思,在服从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思考。
纳粹党并非都是冷血残酷的人,但他们对他们的元首希特勒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这种崇拜让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了权威的工具。
在中国的教育界,学生对老师有着过度的崇拜,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
对于老师的命令很少拒绝,这一酿成了不少惨剧。
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给明星打卡应援的视频,这样的权威命令已经开始将磨爪伸向小孩子了。
然而家长们对老师也是一味的服从,在各种家长群里,家长对于老师的各项命令也是盲目执行。
整个社会对于权威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权威的服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伪权威相继而出的原因,权威的出现人们都已经不会去怀疑,想必大家都知道经常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卖药的权威人士,有许多已经曝光是完全做假的骗子。
他们假扮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对他们信任,会去买权威推荐的产品。
在权威面前,整个社会集体呈现出一种丧失了自我意识的趋势。
自我意识丧失,社会的发展何去何从,权威不代表不会犯错,而当人们一味的相信权威,权威犯的错将会无限放大,影响整个社会。
伪权威的不断出现,也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去质疑权威。
这是可怕的。
当我们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意识,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严肃的传记电影,讲述了服从实验的创始者米格拉姆一生。
严谨、平实的叙事风格,穿插生活片段、试验挫折、旁人评价。
实验很有意思,招募志愿者,对被试者提问,错了电击,按照错误次数逐渐加大电量,最后达到人体无法承受的450伏。
志愿者都是良善公民,被试者是安排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并无电击,只是大喊大叫或装昏厥。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都犹疑、提出停止、痛苦、出汗,但最终都在未胁迫的情况下执行了指令,对被试者用了最大电量,哪怕是已经知道了被试者已经发不出声音,无法答题。
只有一个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勃然大怒,断然拒绝继续进行电击。
(这百分之0.1的比例我认为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进而得出结论:人类的天性中有服从的本能,哪怕没有暴力威胁,人们在从事工作中,会把我和我的工作分开来,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参与其中,他们在私德方面没有问题(《朗读者》中有也有涉及),那个把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刽子手艾希曼,他在被审判时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指令。
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伤害别人,可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片子当中有另外一则实验。
六个人,其中五个是工作人员,只有一名是志愿者。
给出线条图,只需要指出两条一样长度的线条。
那五个人给出错误答案,志愿者也跟着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从众心理。
服从心理加上从众心理,导致集体无意识状态,著名的《乌合之众》、《1984》阐述的也是类似问题。
然而实验广受争议,在实验中的欺骗(如果这实验不欺骗,直接告诉被试者人家不会被电击的,那还怎么进行啊)和得出的结论(人类无法接受自己丑陋面目是导致愈加丑陋的根源)让实验者以及广大民众备受伤害,米格拉姆因此未能获得哈佛的终身席位。
(原来热爱正能量并非我们独有)由此我想到一件小事,今年夏天去德国之前,闺蜜问我带不带阳伞,我说带啊,不然要晒黑啊!
闺蜜说,可是外国人都不撑伞的,他们不在乎晒不晒黑。
我说: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系统深以为傲的准军事化管理,服从和统一就是精髓,可是在非战时期,我们有没有质疑和反思过,牺牲独立意志和自我判断,究竟是幸是哀?
人性中的黑暗和懦弱很难探究,男主角在片中一直都眉头紧锁,难展笑容,以他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愿我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靠自由更近一点,勇敢多一点。
#人间是剧场#
Personal Critics-UKehamCriteria: [A.没意思 boring; B.可以看看 fine; C. 好看 nice; D.非常值得看 Great ]。
Personal rates:B。
Brief:讲诉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几个实验其中一个最重要和有争议的是电击实验的过程及后续,该实验表明人性的顺从性和平庸的罪恶,片子整体有点无趣。
Base on a story of a famed social psychologist of Yale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1961.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was electrical shock experiment concludes the theory of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d consents the theory of Mediocre evil.
电影里面伦理委员会争论的那些,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博士应该算是欺骗了被实验者。
他告诉“老师”,这些电击完全不会对“学生”的肌体造成任何损害。
那么如果“老师”信以为真,认为即使450伏的电压也电不死人,认为即使“学生”痛苦地喊叫,电击也不会实质上对他造成什么伤害的话,“老师”的罪名,可否洗脱一些?
“我按下这个按钮,只是让他痛一下而已,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他是安全的,实验结束他仍将健康地生活着。
”“老师”如果始终相信博士的无害保证,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是否就与真正意义上执行伤害命令的屠杀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为什么电气工程师会站起来拒绝,因为他知道450伏绝对会电死人,所以他不相信博士说的无害论,他不想伤害别人,他很坚决的走了,离开了这个实验。
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个专业知识,再加上博士的保证,即使听到撕心裂肺的喊声他们也在犹豫,犹豫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相信,一定有坚信着电击无害,因而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里博士搞了个玩笑。
他的电击因为没有实际执行,所以的确是对“学生”没有任何伤害。
因此你没法说他欺骗。
但这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左右实验结果的很重要的点。
当时的情形现在已无从知晓,电影当然也是选择性呈现,我只是觉得,结论是人下的,用结论去检验过程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在没下结论之前。
相当不喜欢这种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闷,伪纪实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中途又睡过去了,没有看全。薇诺娜没什么发挥,很鸡肋的角色。电影院热到无法集中精神看电影。
无聊的传记!
实验虽然早就耳闻,通过影片表现出来还是震惊!还有那个同伴压力的实验……人的行为不仅受自己的情感控制,有时候外界压力会胜过自己的情感!貌似平淡的电影,但是我超级喜欢!
“独立思考是迈向自由意志的第一步”。原来那些知名的实验都是出自于他手。
Do not be messed up with human nature, it's a black hole, but intriging obviously.拍的很有意思,台词去细细琢磨加上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回忆,会发现其实并不会枯燥,唯一没看明白的是背景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看见表象下的人性:规则合理、权力加持下,意识服从,权力运用的狂喜与疯狂;极权或不安的社会里,没有人再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我一直都是性恶论的坚定支持者
学界好辛苦
很学术的骗子,拍摄手法也很另类。
去向是好的但是加了兒女私情電影變乏味
很有意思
不错,有点意思
真的有点无聊薇诺娜的角色好鸡肋啊→_→
我的妈呀,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电影。这么有名的实验被编排的这般无趣,唯一能加点分的就是类似舞台化的形式和表演方式,不然真的是零分。一个半小时简直度日如年。
感觉好像上了一节课。。。
已经下载,但是看简介,不打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