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The Hours,此时·此刻(港),小说人生,岁月如歌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尼斯,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时时刻刻》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时时刻刻》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天舞血腥巡演爱情是什么骑士家事也是事吾家有女艾芙琳再一次快乐结局来自天国的加油声食运中转站请将我遗忘张三丰之末世凶兵无处的男孩汤姆的农场旅行另有他路“骗骗”喜欢你无所作为催命符之劫后重生一分钱小偷业余侦探小犬与女孩迦南乐队来访子弹狂飙圣罗兰传海之始赵树理好孩子攻壳机动队SAC:笑面男扫黑2020

《时时刻刻》长篇影评

 1 ) 死亡是心底的一道暗流

迈克尔.康宁汉该是个幸福的人。

他获得过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他是格拉斯的忠实歌迷。

他在格拉斯重复不安的旋律里摸索出心灵的悸动,写在了《The Hours》里;而这一次,《The Hours》被拍成了电影,请到了格拉斯来担任配乐。

他一定乐坏了。

《The Hours》有多种译法,《时时刻刻》《岁月如歌》什么的,可总觉少了点因时间流动不息而在心底产生的那种莫名无助的张惶。

平和的家庭生活,却幸福得令人绝望。

据说在格拉斯与威尔森合作的音乐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中,演员花了一小时从舞台左边走到了右边而没有任何其他动作。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也许这样才暗合格拉斯音韵的性格。

等待,焦灼,无端的不安,一切尽在流动的配乐与蒙太奇中表现出来。

正如这个故事的精神核心,一位名叫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伟大女性。

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相似的经历与家庭。

她们的内心皆有暗流涌动,穿越时空惊人地弥合。

也许这是最不易察觉却将产生最大共鸣的女性悲歌。

克拉丽萨说,早上醒来,感觉有什么事情会发生。

我对自己说,那是幸福的起始。

我曾在起床后,老远奔赴一家远方的快客,郑重地开启一罐我预感会有大奖的雪碧,那种没有液体的神奇设计。

我曾在进校前,不顾迟到铃声大作,睁大双眼努力看清一个模糊的背影。

我认定那是失散多年的亲人。

我曾料想地球另一端的一次车祸,曾留恋未名晴空的一场大雪。

然而如你所料,一切都是妄自的意淫。

女人自诩拥有专属的直觉,小时候就被范晓萱和饶雪漫灌输了满脑子的ESP。

还在家中的书柜苦苦寻觅隐匿的库洛封印,在无聊的课堂上想像被选召的孩子们斗志昂扬集体出动,唰的一声飞上天去。

女人总容易这样轻易地愚化了自己。

克拉丽萨想了想接着说,其实那个时刻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啊幸福,男人为你迁居僻壤,丈夫帮你买好了花。

你还在苛求什么呢?

弗吉尼亚说,也许吧,我会生活在平静之中——但如果让我选择一个的话,我选择死亡。

“她被流水迅速冲走。

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

”克拉丽萨走出门去,恰好看到水面上浮动的波光。

劳拉也几乎在这样水般的柔情中抛下世界奔赴死亡。

多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

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多洛维夫人的一下午时间,足以漫长犹如灿烂华年。

意识不停纷繁多变,事实难奈空白虚无。

蓦地,维罗妮卡的胸口隐隐作痛起来。

忘记是谁说过,死亡是艺术家们奉献给世界的最后一道珍品。

我感慨柯南里那些心理扭曲的艺术家杀人狂,连炸弹的位置都精打细算得那样好看。

大龄文艺女青年邵小毛弹着不成调的调调,随口唱起哼哼唧唧的喜怒哀乐。

有时遇到不知怎么接的句尾,干脆一路撒娇的语气词哼过去。

我心说哇原来也可以这般唱歌,倒也落得个恣意快活。

邵小毛是个通透的人。

然而世上总有姐姐不懂得妹妹的心。

她怎么就那么脆弱敏感神经质。

弗吉尼亚深深地吻了她,令她难掩面色尴尬。

有人在看过这部大闷片之后精辟地总结道,文艺女青年真是祸害。

妮可.基德曼越来越像票房毒药,然而那股冷艳着实令我着迷。

夜总会里的当家花旦,小岛上的孤魂野鬼,小镇中的天外来客,她永远身负鬼魅,怎么看都不像个正常人。

我偏偏就喜欢不正常的人。

恐是快有分裂倾向,我很痛苦,真对不起。

(看来我也意识流了。

 2 ) 我看《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電影放映前,女友斑馬問我:「妳看過影評嗎?

」我搖搖頭:「看電影之前照例不看影評,免得影響了觀感。

」斑馬又問:「那妳知道主要劇情嗎?

」我回答:「嗯,大抵是講不同時代三位女人某一天自我認同的故事吧?

..」對這部電影真是充滿期待。

果然「戴洛維夫人」,一位穿越時空的鬼魂,幽幽蕩蕩的來到不同時空三位女人身邊,透過靈感、文字以及比擬,交給她們一把鑰匙,開啟一扇生死之門。

分處三個時代的維吉妮亞.吳爾芙、蘿拉以及克萊利莎的生活像一部女同歷史,緩慢的說著「進化」軌跡:面對內心潛藏的同性情感,吳爾芙始終走不出家庭與丈夫的牢籠,只能用寫作與死亡來逃脫;蘿拉雖然丟下兒子自殺未果,卻能下定決心成功離家出走,成全自我;而身處現代的克萊利莎與愛侶共同生活了十年,並且有一個不用知道生父的女兒。

如果克萊利莎能不再哭泣,重生般投入女友懷抱,那麼這一個親吻,是多麼難能可貴。

吳爾芙親吻姐姐,是不正常的心智表現,蘿拉親吻病了的鄰居甜姐兒是恐慌與無措的情誼;克萊利莎與女友之間平常般的親吻,卻像彌補了五、六十年來,從死亡、出走到認同的漫長歲月。

時間不留情的逝去,卻依然給了人們若干改變與希望。

當染了愛滋病的理查毫不眷戀世間名利,翻身墜下高樓,只求解脫時,原來他所依戀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心靈深處難以化解的親情渴求;從小被遺棄的小孩,怎知道母親蘿拉內心深處不為人知深埋的苦痛?

而當理查過世,母親蘿拉現身在克萊利莎面前時,克萊利莎終於擺脫「戴洛維夫人」的鬼魂,轉身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當電影出現女女親吻的鏡頭時,四周鄰座不約而同發出:「噢~」「啊~」的感嘆聲:「原來她是愛女人的!

」「原來她們都是同性戀!

」原來這不容於世的感情,才是她們特立獨行與煎熬的真正原因。

只是,不知道其他觀眾是否都能明瞭,她們真正的苦來自於不想傷害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深愛著她們的人,所以才會那般掙扎。

因此吳爾芙自殺前遺書寫還著請丈夫記得這段特殊的感情,蘿拉躺在旅館的床上,還記起她的小孩,克萊利莎雖然不能保護所愛,卻開始感懷自身擁有的幸福,時間也許喚不回愛人的生命,卻能擁抱更多的可能。

眼淚緩緩的溢出眼眶,身在當下即便還有許多困境與磨難,看著前人的蹣跚步履,我是如此幸運活出自我,忠於情感。

「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體會這齣電影的,除了拉拉..」我喃喃自語著,斑馬卻將我的手握得更緊了。

 3 ) 《时时刻刻》编剧讲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我母亲与我

转载自译言网,译者: zm_1805 原作者:The Guardian原文链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39946/275530我得事先告诉你,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聚会上是很有趣的一个人。

这么说,是因为即使在她过世7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常常把她想象成英国文学界的神秘女士,愤怒且悲伤,从文学史上某个昏暗的角落怒视过来,口袋里还紧紧攥着一块石头。

当然,她有过忧伤的时刻。

这个我过会儿再谈。

但是首先我要向不了解她的人宣布,当她没有沉浸在她阵发性的抑郁中时,她是一个十分热爱聚会的人。

她可以就几乎任何话题谈笑风生。

她浑身散发着魅力。

她对别人说的话很有兴趣(虽然我必须承认,她有时也很打击人)。

她热爱未来,期待着可能发生的奇迹。

身为一个无畏的女权主义者,她却很容易因为别人对于她着装的一句嘲讽,连日自责。

她不容易自我鼓舞。

并且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缺少时尚的细胞。

同时,她对她的作品极度缺乏自信。

她常常怀疑,她在小说方面“华而不实的实践”,很有可能和其它别人无谓尝试的成果一起,被束之高阁。

很多艺术家身前不被人欣赏,在后世作品却大放异彩,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然而,对于伍尔夫这样一位充满魅力却同时敏感脆弱的女人而言,她患有阵发性的抑郁症,性冷淡,穿衣品味奇怪, 说起来就不像个足够坚强,能经历历史狂风大浪考验的英雄人物。

更不用说和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同时期另一位现代主义者)相比。

后者大肆鼓吹自己的天才,如同将军规划一场进攻一样,为自己的不朽英名做足准备。

70年前,伍尔夫投河自杀,享年59岁。

其中部分原因还在于,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Between the Acts),彻底失败。

像她这样,在身前对自己的成就如此不敢肯定的伟大作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从我自己的小说《时时刻刻》(The Hours)发表之后,因为伍尔夫是我文中的人物,我对她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些(也许是很肤浅的)了解,却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公认的这方面的专家。

我很惊奇有太多人这样跟我说:“是,伍尔夫是很了不起,但是她成不了乔伊斯,不是吗?

”她确实成不了乔伊斯。

因为她就是她自己。

她有她的局限之处。

她只写上层社会名流的生活,并且与性爱毫不相关。

她所有的作品里一共只提及了两次浪漫的亲吻--- 一次在《远航》(The Voyage Out)一书,一次在《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一书。

在这两本相对早期的书之后,她再也没有写过任何情色的片段。

但是说真的,我怀疑人们拿伍尔夫和乔伊斯相比,对她的偏见可能更因为她的写作多关于妇女,以及当时妇女主要掌管的领域--- 家庭事件。

而乔伊斯就相对嗅觉灵敏,他写的大多关于男人。

身为女人,伍尔夫特别能够理解没有太多事情可干的女人们所经历的无助感。

她知道,并且强调说,主持家务安排聚会的生活未必就一定是没有意义的生活。

她使我们明白,即使是最恭俭的家庭生活,对于经历着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而言,仍然是了不起的征程,不管它在外人的眼里看起来多么平凡。

她拒绝像其他大多数作家那样,忽视这种“平凡”的生活。

这也许和伍尔夫本身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有关。

而且她也担心自己会被当成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被忽视。

如果她担忧过多或是异常兴奋,她就会陷入绝望的精神状态,那时“抑郁”这样的术语相比之下,就显得十分正常了。

在她清醒的时刻,她很擅长举办聚会。

但别的时刻,她简直叫人无法安慰。

她看到幻觉。

她用天才特有的致命的犀利,猛烈抨击亲近的人,她的丈夫伦纳德(Leonard)首当其冲。

而这苛刻的本领,即使在逻辑丧失的时候,也依然功力不减。

这样的弗吉尼亚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黑暗的魔咒总会逝去,通常也就是几个星期的事。

但是伍尔夫却常常笼罩在对下一次魔咒发作的恐惧中,并且她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太不稳定,而不能维持作家生涯。

当她开始写小说时,她对自身疯狂的恐惧使得她写了两部相对传统的作品:《远航》(The Voyage Out)和《夜与日》(Night and Day)。

她想向自己和他人证明,她(大多数时候)足够清醒,也可以像其他小说家一样写出正常的小说,而不是一个疯女人的胡言乱语和疯狂怒吼。

她尤其要力图证明自己的健康,因为她的编辑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达克沃思(George Duckworth), 而此人曾在她12岁时非礼过她。

不难想象,通过这最初的两本书,伍尔夫想向达克沃思证明,他并没有对她造成长久的创伤。

也不难想象,同时期几乎没有男性作家身陷这样的境遇。

在《夜与日》出版之后,为了缓解伍尔夫的“黑暗魔咒”和燥郁不安,她和伦纳德搬去了里士满(Richmond)安静的郊区,并在他们自己住处的地下室创立了印刷社。

这就是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的发源地。

它早期的出版物包括了伍尔夫高度反传统的小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和伦纳德一起出版她自己的作品,造成了很大的变化。

很突然地,伍尔夫就不再对任何人作出回应。

她已经证明过了她有能力写出类似其他作家的小说。

这样,就迎来了她创作的辉煌时期,该时期一直延续到她去世为止。

她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

《雅各的房间》之后,紧接着出版了《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奥兰多》(Orlando),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这份新的自由对于伍尔夫成为艺术家很关键,却对她的阵发性抑郁治疗效果不大。

抑郁症困扰了她的一生。

当时,心理学还完全没有成形。

虽然霍加斯出版社后来出版过佛洛依德(Freud)早期的书籍,但是当时伍尔夫却没有任何治疗方案可以借鉴。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人们认为精神不正常起源于牙齿发炎,并最终感染大脑。

伍尔夫因此拔过几颗牙,却并没有好转。

尽管如此,如果说伍尔夫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最深痛的悲哀的话,她通过奇特的意志显示,她也比几乎所有人都更擅长传递活着的美好--- 那份能够在一个普通的六月的星期二,生活于这个世间的平淡的喜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粉丝如此狂热的爱着她。

她知道生活有多么糟糕。

但是,她仍然坚持相信简单永恒的美好,尽管美好往往转瞬即逝。

伍尔夫对于世界的热爱与乐观,这份坚定值得我们信任,因为她是一个经历过生活最低谷的作家。

在她的书中,生命生生不息,宏伟奢华,美妙绝伦;它超越障碍与挫折。

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读《戴洛维夫人》。

我很懒,不是那种可以拿本书读得如痴如醉的孩子(而且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就读的洛杉矶的学校专为懒人修订的课程中,并没有收录此书)。

我只是急切想取悦一个当时在读这本书的女孩。

我希望,通过显得有文化一点,我可以获得女孩的芳心。

如果你还不了解,《戴洛维夫人》讲的是一个叫做克拉里莎•戴洛维的女人一生中的一天。

这位克拉里莎•戴洛维是个52岁的夫人。

在书中,她接受了个任务,遇到了已经没有火花的旧情人,睡了一小会儿,办了个聚会。

这就是全部情节。

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并不仅限于克拉里莎的视角。

人物间的思维意识不断交替,就像接力赛中选手们的接力棒一样。

我们进入年老的求婚者彼得•沃尔什(Peter Walsh)的脑海;我们和克拉里莎的女儿伊莉莎白 (Elizabeth)一起购物;我们再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弹震症,精神失常的老将塞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Septimus Warren Smith)一起待一段时间。

我们还进入了一些完全次要的人物的脑海中,不过都是很短的片刻而已--- 一个与克拉里莎相遇于邦德街头(Bond Street)的男人,一个坐在海德公园(Hyde Park)长凳上的老太太。

我们最后总会回到克拉里莎身上,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她平常的一天的展开,她也被身边人的不同的悲喜剧所环绕。

于是我们理解当克拉里莎,或者说我们所有人,在从事日常事务时,我们实际上徘徊于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并无时无刻不以我们的存在改变着它。

在《戴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夫断言,任何人一生中的一天,如果仔细观察,都蕴含了我们对于人类生命希望了解的一切,就像每一股DNA都蕴含了整个生物体的蓝图一样。

从《戴洛维夫人》和伍尔夫其他的小说中,我们知道,没有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只可能是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不对。

我在15岁那年,是完全不能理解这些的。

我看不懂《戴洛维夫人》,而且我也完全没能在那个女孩面前显得机灵(上帝保佑她,不管她如今在什么地方)。

但是即使身为一个无知且懒散的孩子,我已经能够注意到伍尔夫语句的密度、对称性和强度。

我心说,哇,她运用语言就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玩吉他一样。

我这样说的意思其实是,她在混乱与秩序间游走自如。

她信手拈来,然后在句子似乎即将松散无序时,又及时将它拉拢结合进主旋律。

我在此之前唯一的写作经历还仅限于简单的告示。

伍尔夫的句式对我醍醐灌顶。

很有可能别的书籍中也有类似的叫人称奇的语句。

事实上,我后来发现有一些书确实如此。

阅读《戴洛维夫人》逐渐地使我变成了一个读者。

那次的首次阅读,使我既迷茫又心存敬畏--- 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信仰。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试图写一部关于伍尔夫和《戴洛维夫人》的小说。

我虔诚地来实现这个理想。

因为,其一,当一个人和天才站在一起时,他会显得比他本身更加渺小。

其二,我是个男人,而伍尔夫除了是个伟大的作家外,更是女权主义的象征。

长久以来,人们就认为她属于女性群体。

然而,我还是想写一本关于读书的书。

尽管我年轻时并没有读懂《戴洛维夫人》的强大内涵,它却教会我纸笔的力量。

对于我们一些人而言,在特定的时刻读了特定的书,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和传统的带来小说写作灵感的事件(如初恋、丧失亲人、婚姻失败等)一样,是写作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对于写出这样一本书仍有疑虑和担忧,但是我觉得与其写一本完全知道怎么写的书,在这份未知和刺激中锻炼自己更有意义。

于是,我提起了笔。

我的小说《时时刻刻》是《戴洛维夫人》的现代复述版。

我想知道,在当今这个妇女拥有更多选择机会的世界中,克拉里莎•戴洛维的性格会有多大改变。

这很快就被证明其实是我的自以为是,无法让人信服。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戴洛维夫人,谁还想再要一个翻版呢?

固执如我(固执其实是小说家一项重要素质),我很不情愿就此彻底放弃此书。

我试着将它改写成两条线,让关于现代戴洛维夫人的章节和伍尔夫当年写此书时代的情形交替出现。

在那个年代里,她不安多疑,却写下了这本不朽的著作。

我甚至还试过在奇数页写伍尔夫的故事,在偶数页写克拉里莎的故事,这样在每次翻页时,两个故事就会亲吻。

这个主意现在在大众面前说起来很像无稽之谈,但是在我一个人孤寂地思考时,却显得可行得多。

然而,即使加入了第二条线,这本书感觉还是不对。

它始终不能散发出文学的气质,而固执地只是一个小说的构思,而不是真正的小说本身。

到这时,我几乎已经决定就此放手,重写本书了。

但是一天早晨,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思考为什么伍尔夫对我如此重要,以致于我愿意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就她和她的作品,写一篇注定失败的小说。

诚然,我热爱《戴洛维夫人》,但是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许多部作品,他们却很少有人感到有必要为了本旧书来写一本新书。

(我唯一能想起的例外是让•里斯(Jean Rhys)的《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

当然,这本书是从罗切斯特(Rochester)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伯莎(Bertha)的角度来重新讲述了《简爱》(Jane Eyre)。

)那么,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坐在电脑前,我想象着克拉里莎•戴洛维,继而又想象她的创造者伍尔夫,站在她的身后。

然后,完全没有征兆的,我想象着我母亲站在伍尔夫的身后。

我开始思考这一切,然后我意识到我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第三个女性的合适人选。

我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正是伍尔夫称作“宅屋里的天使”的那种女人。

和许多这样的天使一样,我的母亲将她的一生献给了这个对她而言极其狭小的天地。

她在我眼中,一直像个亚马逊女王,却被捕获到这郊区,被迫生活在这个难以容纳她的牢笼之中。

而这一切,又似乎命中注定,难以逃脱。

我的母亲通过对任何细节吹毛求疵来掌控她对生活的失意。

她可以为了决定聚会上鸡尾酒的餐巾而花费大半天。

她每顿饭都做得极其精致,却仍然不住担心做得不够好。

细菌终于决定不再进驻我家,因为它们在此完全没有生存之地。

坐在电脑前,我开始思考……如果你把最终的目标去掉(这目标对其中一个女人是小说,对另一个,是一个任何糟糕阴暗的东西都不能生根的完美精致的家),剩下的,其实是相同的努力--- 努力去实现一个理想,与崇高相接,创建出无论多么了不起的双手和思想都无法创建出的宏图伟业。

从某些最基础的层面上来看,我的母亲和伍尔夫是在从事相同的伟业。

她们都在追求无法实现的理想。

俩人都永不满足,因为她们的成果,不管是小说还是蛋糕,都不能而且永远无法与她们的理想相称。

这个理想,好像永远飘忽在遥不可及的前方。

在伍尔夫的遗志下来看,这样的等价是对的。

她一再强调,没有生命微不足道,女人的生活比男人的更容易被忽视。

因此,我将我的母亲改名为劳拉•布朗(Laura Brown,名字来自于伍尔夫的文章《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Mr Bennett and Mrs Brown)》),这本书被修改成了三条主线并行。

我按照这样的构思写下去。

尽管一个伟大的作家什么时候说起来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不管他或她的人生以及其他事件如何,伍尔夫却很可能是女性生命最伟大的编年史编撰者。

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从不是声明显赫亦不是臭名昭著。

她们拥有的技能都只是传统的女性技能。

戴洛维夫人和《到灯塔》中的拉姆齐太太(Mrs Ramsey)一样,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女主人。

她们都非常擅长组织晚宴,使晚宴上每个人都不受拘束并有参与感。

她们确保食物和中央摆设完美无瑕。

这样的技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已大大贬值。

我们如今更倾向(也最好是这样)女人能够负起更大的职责。

而这些职责,即使在2011年的今天,仍然更多是赋予男人身上。

伍尔夫的天才,部分还在于她从不贬低她创造的女性角色,也从不夸大她们的功劳。

反而是她小说中的男人们让人感觉到有点可笑:理查德•戴洛维(Richard Dalloway)在法庭上干着一份渺小的工作,拉姆齐先生需要人们对他的智力、能力与潜能不断地给予肯定。

在书中,当男人们不断工作,并对他们在世间的地位沮丧叹气时,女人给她们的男人和家庭注入生命。

女人是房间里流动着的电波。

女人不仅是安慰的源泉,也是活力和智能的源泉。

她们知道,当我们的工作最终被年轻人接管,我们的尘世工作被束之高阁之时,我们仍然需要食物和爱。

伍尔夫对于这一切尽管写得十分睿智,真实生活中却并不如此肯定。

这一点其实并不算意外。

在她的眼里,她的姐姐瓦内萨(Vanessa)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瓦内萨有孩子有爱人,有一种敢作敢为的气概,伍尔夫甚至愿意成为瓦内萨的画中人。

伍尔夫承认,她的姐姐未必是学者中最聪明的,却拥有炽热的激情,而她自己,则是个干枯不育的老处女姨娘(她和伦纳德的婚姻是友善的,却没有激情),终生写书。

尽管这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与生儿育女相比,终究相对枯燥。

即使她写出了《一个人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这样的作品,她仍然有着上述想法。

早期的女权主义,实现起来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难。

你也许可以说,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伟大与否,就看他是否能够超越他或她本身的个性、对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其它小毛病。

伍尔夫为女性呼吁平等,但同时,也因为自身没有后代,而觉得活得很失败。

令作者、代理商和编辑们意外的是,《时时刻刻》(这原本是伍尔夫对于《戴洛维夫人》一书最初的命名)不知什么原因,逃离了似乎是它显而易见的命运安排--- 被伍尔夫的一小群粉丝阅读(很大可能还不被认可),然后以仅存的一点尊严,向剩余的读者进军。

它销量还不错(如果以畅销书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最大的惊喜是,它还被制成了电影,且大受欢迎,由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扮演弗吉尼亚,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扮演克拉里莎,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扮演劳拉。

很多人问我,我觉得伍尔夫会对书和电影怎么看。

我肯定,她不会喜欢我的书--- 她可是一个非常凶暴的批评家。

她估计也不大会喜欢这部电影,不过我还是愿意认为,她看到自己由美丽的好莱坞电影明星扮演应该会很高兴。

我的母亲,作为小说中唯一活着的人物,对小说并不满意,尽管她勇敢地表示她喜欢。

我实在愚蠢,居然会认为她会对此事很高兴,因为我把她的生命看得如此重要,必须写进小说。

我却没有想到,她会感到被曝光,被背叛,以及被误解。

母亲们,永远不要让你们的孩子成为小说家。

在小说出版几年以后,电影还在制造之时,我的母亲被查出来患有癌症。

因为长期没有检查出来,到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在确诊后,我母亲活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父亲,姐姐一起,在洛杉矶与她相伴。

我致电给电影制片人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

我说,我的母亲估计看不到电影上映了,能不能请你安排,让她看到目前你已经拍出的电影片段?

鲁丁当时只有20分钟的日常纪录片,他派人送到我家。

我把碟片插入电视,而信使则在另一个房间耐心地等待。

于是我和我身患绝症的母亲,一起坐在从我15岁那年就买回的沙发上,观看朱丽安•摩尔扮演着她,仿佛又回到她年轻的时代,神采奕奕。

这在世间万物之间只能算是一件极小的事情。

它是一件微小的恩惠。

然而,十年之后,我仍然为事情的运作方式感到惊奇。

在岁月长河的一端,伍尔夫开始写作一部新的小说。

她担心这会不会只是一时的好奇心驱使,会不会是人类又一次失败的实践。

而这实践者疯狂远多于天赋,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作家,每天关注于世间普通妇女的生活。

她们被战争、折磨以及整个人类的谋杀所困扰。

在岁月长河的另一端,70年后,我的母亲这样一位理论上可以出现在伍尔夫书中的人物,观看着自己由才华横溢的演员扮演,知道(至少我希望她知道)她的生活远比她自己所敢想的要有意义得多。

 4 ) 《时时刻刻》——达洛维太太的时光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

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

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

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

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

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

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

谁都没有说话。

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

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

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

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

”(《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

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

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

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

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

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

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

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

”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

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

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

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

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

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

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

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

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

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

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

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

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

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

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

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

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

可怕!

”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

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

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

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

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

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

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

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

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

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

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

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

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

”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

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

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

”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

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

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

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

要过多久才能质疑?

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

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

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

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

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

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

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

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

”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

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

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

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

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

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

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

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

最终要了解它。

然后才能放弃。

”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

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

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

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

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

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

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

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

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

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

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

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

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

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

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

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

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

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

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

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

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

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

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

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

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

“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

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

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

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029712/

 5 ) 我所直面的三个女人

断断续续看完的这个影片。

或许是指前三个时代场景交错,走神便无法继续。

于是终于找一天静下来重新看完每个地方。

太理智的面对The hours和太刻意营造的幸福感,都导致了一个走向-过着并非自己的生活。

1941 Virginia Woolf1951 Laura Mcgrath/Brown2001 Clarissa Vaughan三个人,都如此。

那么这些时时刻刻应当如何面对并共处?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她们三个人的痛苦和挣扎。

我将讲述自己所看见的东西。

1.VWWoolf和丈夫住在乡下。

因为W有严重的抑郁症,以及后来我们看见的对姐姐的迷恋。

她处在一个被监视的环境。

医生、丈夫、佣人… 她渴望自由,能够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别人告诉她应当如何,因为他认为自己应当有这样的权利。

但是我们看到佣人抱怨她不能做出指示,却又在听到她的要求后显示出各种不耐烦不顺意。

别人能为要做自己不想做得事儿愤怒,别人希望她做主却并没有真的接受…因此她认为说不定这些小事会杀了她。

Leonard在她要求散步时说”If I could walk midmorning.I’d be a happy man”也重重的灼伤了她。

为了确认她有吃药情况未有恶化,Leonard要求自己守在她身边,使双方都失去了自由和想要的生活。

可是她根本不需要。

2.LMLaura似乎并不真正的爱自己的老公,或许隐隐约约喜欢着自己的女邻居。

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勉强。

早上起来,丈夫会说你在儿子才会吃东西的样的话来绑住自己。

即使丈夫很在意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叙说来把自己的注意吸引到这个家里。

就像最后晚餐时丈夫讲述自己如何给他支柱,她们生活似乎无比幸福…Laura依然会觉得烤一个蛋糕不容易。

对儿子承认不做蛋糕爸爸就不知道我们爱他… 她有一个好儿子。

会将自己的伤悲都看在眼里。

会在睡时哭泣。

会问妈妈”can I help?””can I do it”来告诉母亲自己可以帮她一起分担。

甚至懂得说”it isn’t that difficult””I love u”来安慰母亲,留住母亲。

甚至在母亲自杀未遂的多年后,帮助母亲完成这件事般自我解脱。

3.CV这个会在后面分析。

这个电影本来就没有刻意区分les和女权。

因为的确两者都有也无法割舍在这个影片里。

也并非不是主题。

电影本来通过女性的自我探索和意识的觉醒来表达时时刻刻的生活。

对于这三个吻,也是两者俱有。

看见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很多讨论,所以很想谈谈这一点的象征,1.Woolf&Nessawoolf那个吻,其实从最开始姐姐出现的时候,导演镜头就给得很明显了:姐姐停了一下,然后吻了w的脸来问候,w拉近了两人谈话的距离。

姐姐的停顿是对是否要和woolf亲密接触的一个犹豫,也是对感情的抑制(如果不停顿,我们会看到她们亲吻的并不是脸颊)。

这个镜头可以看作是导演对两人间关系的一个提示。

至于woolf,她一开始就很渴望姐姐的靠近以及理解。

影片前面我们都看到woolf怕和他人接触,甚至于和Leonard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主动靠近姐姐。

甚至之后抱着姐姐。

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里的分析不提史实上,woolf也至少都是对女性并非没有特殊感情的)。

最后吻了姐姐后她说"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其实不仅是对现状,对抑郁症和孤独的生活没人理解的 逃离的质问。

也有对姐姐的质问: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 from us。

另外还可以注意姐姐走之前亲吻了w的手却在眼神对上w的唇的时候突然抽离并挣扎转身离开。

那一场景的演绎就是:天,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回答w关于”escape”的质问也是心虚到说不下去。

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对w来说都不容易。

这个时候woolf沙哑着声音喊着Nessa 的名字,无非是道出这是一场更像是和姐姐之间私人感情的对话:Nessa不要走,你明知道我不能逃出来。

woolf那里站着激动不安的近乎决堤的情绪,除了对看着姐姐离开回到伦敦自己无法得到邀请还有深刻希望姐姐不要走的情绪。

之前她问姐姐回去做什么的神情可以作为映照。

而这段里面穿插着Nessa的孩子对其的呼唤。

当N坐上车抱紧Angelica说着”stay close”眼神却望着woolf的方向。

应该看作是孩子是对其的理智,现实的呼唤。

就像之前她们一起在房里喝茶,woolf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和两个男孩对woolf所言所语的两次嘲笑。

第一次嘲笑后,小女儿Angelica走过去接近woolf,Nessa僵硬的表情转化为面露笑容,然后给女儿解释woolf的才气和世界。

第二次嘲笑后Nessa叹了一口气,像是不满和回过神来。

之前Nessa到来的第一幕,要去安葬小鸟的时候,讲小说情节,离开的时候,都是Angelica陪在身边和特写。

和男孩们的对比,都是表现了一种女性自主的意识,女性应该了解女性给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提到的是,在2001年的故事里,Richard逝世那天,母亲Laura来到Clarissa家谈话完后,也是由Clarissa的女儿来给与Laura理解关怀的。

2.Laura&Kitty至于第2吻,发生在Kitty叙述自身健康面临的困境,依然却十分关心丈夫是否能够接受熬过。

面对痛苦的Kitty,Laura走过去亲吻安慰她并说到”just forget about Ray”。

这句话暗藏了一种希望女性从把男人放在第一的想法里面解脱出来.既然Kitty都是自身健康有问题了就应该更多的考虑自身而不是依附老公只顾虑老公。

从前面的对话我们得知,Laura自身一直都有思考是否男人从战场上回来就代表着能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

而像Kitty,那个时代大多女性是没有自身意识的觉醒的。

同时这个场景下Kitty很享受很顺从的接受了Laura的吻。

并说”u’re sweet”。

其实是暗示内心接受了Laura的安慰,她需要被抚慰但是自己却没有承认。

因此在这刻之后,刚才还是痛苦的Kitty立刻回复了精神并离开。

如果说Laura是有对Kitty的爱的,也是有依据可寻的。

在亲吻后Laura问”u didn’t mind?”。

事实上如果是没有这个感情想法的只是一个出于安慰的吻是不会有这样一个说法。

这是一个试探的问句。

可是Kitty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就走了。

只有儿子Richard将这一切,将母亲所有的忧思看在眼里(这个会在其他部分单独提到)。

丈夫晚上和她睡前的对话,提到Kitty住院了,Laura在洗手间里表现得很难过,自言自语”only I knew that she could disappear”.像是对K的生命和自己下午准备做的事结合在了一起。

她内心隐含了太多苦痛,又表现了她在意K胜过其他人,有些事只有她能了解。

另一方面,对比Laura对丈夫和Kitty的态度能让这个感情有迹可寻。

早上的时候,我们看见丈夫回来做了那个年代身为妻子该做的一切事情。

给孩子准备早饭,自己生日给妻子买花,自己洗杯子…但是在Kitty来的时候问煮了咖啡是否需要。

特别是在敲门的时候,特地整理了面容。

整个场景的安排有对比和暗示的嫌疑。

3.Clarissa&Sally本身两人都是情侣。

这一吻却没有带着更多的情欲色彩。

只是单纯的感激和珍惜。

这个吻发生在Clarissa和Laura的谈话之后,Richard已经离世了,这个地方更多的会从C自身的问题来说。

C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一直认为自身最美好的经历停在了18岁和Richard的相遇/在一起。

一直抓住这样的过去来对比,认为现在这些年的生活似乎都是nothing.时时刻刻都变得很寂寞。

所以R说”Isn’t it strange?most ordinary morning in anybody’s life”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Clarissa她现在的生活和那天印象里最深刻的一天没有区别。

她应该懂得珍惜现在,记住现在的美好。

所以他跳下了楼,希望自己和Clarissa都能够得到该有的解脱。

活在现在。

Clarissa懂得了,她知道自己下午面对路易斯面对自己女儿时的说话都太过偏执。

对Sally也并没有珍惜过她为自己所做的。

欣赏她为自己所做的。

所以她亲吻了Sally,想要表达一种歉意一种珍惜和感谢。

之后结尾,一天结束。

Clarissa出卧室关窗关灯,面带着笑容。

看着柜上的花和房间四周,露出了恍然的欣喜和爱。

她将为自己而活。

整个影片,可能会略显复杂和说教。

但是想表达的东西在这些影片的人物独白里都应该说了差不多。

愿都能直面生活的The hours.正如Woolf所说”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6 ) 还要忍 还很久

2011年11月18日 我今天22岁零3个月我从来没有预想过35岁以后的我是什么样子。

虽然我想过自己死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从不去主动想象比死更可怕的中年时光。

我想,那应该是一个女人最麻木最一成不变的日子。

工作稳定下来,孩子稳定下来,家庭不再有激情,一切在朝着一个最稳定的状态发展去。

我没打算写THE HOURS的影评的,因为我觉得我根本就没大理解整个电影。

太闷的电影让人很难投入,这部亦如此。

我没到那个年龄,体会不到在生活的压迫下,那些难以形容的压迫与无力。

可是刚刚看过《适合分手的季节》的开头,一个长镜头给那个女孩,女孩看着男孩子笑了又哭了,那种挣扎着的无奈,突然觉得有所体会了。

无数人告诉我,去当个大学老师是多么稳定的工作,可以一年有寒暑假,也不用天天朝九晚五的上班。

我身边无数人告诉我,她们想要安定的生活,只要有差不多的钱赚,能轻松就轻松。

可是我超怕那样的生活会把我所有的锐气都磨平,最后我也臣服与那样的生活。

所以选择专业的时候,我选editing,因为我做的将会是永远在变化的工作。

而其他,我没有自信可以把一样的工作永远新鲜的完成下去。

男人喜欢追求权力的快感,不知道女人该去追求什么。

劳拉的困惑每个人都有经历,一种忍无可忍的崩溃,那时候,年轻时候追求的家庭、丈夫、孩子,依旧是当初追求时候的模样,但是自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逃离,当她笑着温柔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心里其实却向往着想达洛维夫人那样的自我解脱。

我们怀念自己还是小孩子,无比向往长大时候的样子,当回不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最好的永远都是成为昨天的今天。

梅姨演的特罗莎,在说起自己的一天的时候,原来这么多的纠结,那么多的慎重考虑,那么多的泪水都化成无法说清楚的“我起床,出了门,买了花……”前几天看《世上最美的离别》,觉得里面的妈妈和我的妈妈好像。

没有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梦想,每天就是耗在照顾老太太和孩子上。

每天都很忙,忙的连觉都没时间睡,然后偶尔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原来只是做做饭,收拾收拾家,一天就过去了。

而每年的每一天,看起来又是这么的相像。

可是电影终归是电影,跨越了时空,没有人真的可以毫无怨言的过这样的日子。

没有人甘心,活这几十年,没有几年是为了自己。

电影很感人,现实很磨人,电影很短,现实却是无法忍受的长。

想想我妈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每天在姥姥姥爷的事情上焦头烂额,偶尔有笑声,也是因为在听别人的事或者看别人的戏。

或许人和人的追求真的是不一样的。

或许老妈的活法就是希望好好的送走姥姥,好好的看我有比她好的生活。

这样不会后悔,但是每一条路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个结果都需要不同的牺牲,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而我做不到,很显然,劳拉也做不到。

老了的劳拉最后的话让我真的明白,如果你要为一成不变的日子活着,真的需要比死有更大的勇气。

抛弃了安逸的生活,可爱的孩子,还有给你很多的爱人,为的是让自己活下去。

那时的生活,只能让劳拉死,而她选择了活。

生活告诉我们,忍忍就过去了。

可是这一忍,要好久,要一辈子。

痛苦或许本来就比幸福要长,但放弃,抑或在十字路口选择另外一条路,陌生的路会不会让你轻松很多。

22岁零3个月,虽然我一直是个不希望环境改变但又讨厌事情没新意的矛盾姐,但还是想幼稚的告诉35岁后的自己,别妥协,moving on.

 7 ) 关于鞋

劳拉的鞋,麻编的捆绑式设计,在旅馆的房间里,她脱掉了鞋坐在床上维吉尼亚的鞋,有两双,一双三条带子斜扣皮鞋,一双系鞋带的皮鞋,都有束缚感的设计意味,她沉没在河水里的时候,鞋子脱离了她的脚克拉莉莎的鞋并没有特别的设计感,但是她在最后也脱下了鞋子,以及外套,围巾,项链我相信这是一个隐喻女主角们在最后都找到了解脱无论是死亡还是离开 又或者新生无论我们认为正确与否

 8 ) 喜欢Julianne Moore

刚看完the hours,觉得非常有意思,三个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女人们通过一本书或是一个人相互联系着。

最后看到Richard的母亲是Laura的时候蛮震惊的,但是又觉得非常合理。

整个电影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被压抑的,她们也在压抑中抗争着,虽然结果可能还是没有结果。

其中Julianne Moore演的Luara是最让我揪心的,有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感觉,尤其后来她放弃自杀去接儿子,让人感觉她有一种绝望的妥协。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她还是离开了那个家。

 9 ) 失眠症女人。

写给三个女人。

1阳光很好。

花草繁茂。

该是很闲适的下午。

但对你显然不是。

你裹上大衣。

步履匆匆。

钢琴声也可以这样混乱不安稳。

你披下的发丝。

低垂的眼神。

你匆匆写就的信笺。

你苍白的手指。

就这样。

一步一步。

此时湖水表面温和。

你知道的。

越走下去越冰冷。

还有漂浮的水藻们。

还有你的丈夫。

你爱的姐姐。

你知道的。

"who will die?Tell me.""The poet will die.The visionary."义无反顾。

你在湖水中消失。

和水藻一起。

2我如此喜欢你的笑容。

荡漾开来那么恬静与温柔。

你柔声细语。

喜欢阅读。

在丈夫的生日烘培蛋糕。

大家都觉得你富足而快乐。

你的丈夫。

你的kitty。

大家都这么认为。

除了孩子。

只有他看到了你的忧郁与哀愁。

你应当听见了他喃喃的"Mum,I love you."你应当相信骨肉相连的道理。

那也是一个下午。

你镇静地将孩子放到邻居家中照样。

然后走进旅馆。

你优雅的提包里是四瓶安眠药。

以及《达洛夫妇人》。

你却改变主意。

你做了"the worst thing a mother can do."于是四十年后,耄耋之年的你走进你抛弃的孩子的房子。

可他已不在。

他实现了你曾经的愿望。

知道么。

你的孩子。

最后说的台词来自你曾最爱的书本。

"You've been so good to me, Mrs. Dalloway."I love you.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ve been happier than we've been."你终于老了。

3其实我无法看懂你。

但因此我更能记住你。

在他面前你看起来精神而愉悦。

我始终记得你的红色耳环和美丽花束。

就算长了皱纹也不会老。

对么。

可你露馅了。

宴会准备的前夕我看到你的慌乱与不安。

一个。

两个。

三个。

蛋黄滑到手心。

你却无法继续。

你终于靠下厨房橱柜哭起来。

捧紧双脸。

这般无力。

你年轻时应当是美丽的。

不让怎会让他如此怀念。

"Like that morning...You, coming out of the glass-door in the early morning still sleepy.The most ordinary morning in anybody's life."他翻向窗外时阳光明媚。

那么明媚。

刺痛了你的眼睛。

4这些女人们。

总是这么麻烦。

这么敏感。

这么脆弱。

这么难懂。

有人在荧幕前努努嘴,换台。

有人被钢琴声整得呼呼大睡。

有人一动不动看完。

直接换下一张消磨时间。

只有一些人。

一些女人。

在失眠的夜晚辗转反侧。

她们在黑暗中。

在微微发亮的荧幕前不发任何声响。

不发任何声响。

除了眼泪轻轻的呐喊声。

寂寞的人儿啊。

 10 ) 从《时时刻刻》看女权主义电影的进步与失落

作为女权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在躁动不安且结构主义盛行的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曾以其鲜明的反抗性和解构主义色彩在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女权主义者对好莱坞电影经典结构中隐含的“模式化女性”符征进行了犀利的批评,同时也对电影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倾向和性别歧视进行声讨。

作为对后结构主义的呼应,从1972年的美国纽约和英国爱丁堡的女性电影节开始,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在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一批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著作相继面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庄士顿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密切尔的《精神分析与女权主义》等,这些著作无一例外的都站在反男性主体化的立场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性向一元论”倾向。

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电影文化中的投射,女权主义从问世的第一天,就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由此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反电影工业化的立场,更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出质疑。

众所周知,电影服务于观众,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从精神分析层面上来讲,是精神的实践与释放,旨在使观众获得自我认同或是满足观众“窥视”的欲望,一直以来,电影的工作者大多为男性,而在社会结构中,男性占有着强势地位,这就使得电影制作不可避免的切入男性化视角。

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在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电影必须要利于消费,最大限度的对观众进行麻醉和腐蚀,改造为“主体”,并被更深地纳入资产阶级的语言、意识形态秩序,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部分。

女权主义批评试图通过改变电影形态来实现女性主体化,却实际上走上了女性“异性化”的道路,更没有为电影叙事提供令人信服的符码。

《时时刻刻》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继山姆·门德斯之后,英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又一次伟大冲击,以舞台剧起家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和编剧大卫·黑尔在英国都是鼎鼎大名,前者的处女作是2000年引起轰动的《跳出我天地》(Billy.Elliot),后者则早在转向电影制作之前,就因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英国现实的作品而享有盛誉,他的改编剧本中更不乏路易·马勒的《爱情重伤》(Damaged)这样的惊世之作。

尽管是一部完全的男性作者电影,《时时刻刻》仍然体现了传记片的一种新开拓,同时也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电影新的力作。

影片借助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本小说《达罗卫夫人》,把三代女性的命运和处境串联起来,诉说了女性渴求独立、又身陷困境的共同矛盾心情。

影片将剧情巧妙的设置于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1923年的女作家伍尔芙、1950年的家庭主妇和2001年的纽约当代女性,她们遇到的丈夫和爱人,是宽容的、良的、愿意和睦相处的,但是女性内心的孤独和苦涩,是男性所完全不能理解,难以相通的。

三位女性在心理上的贯通,却使她们之间形同镜中影像,隔着不同时空彼此映照,从而隐喻了女性精神独立的漫漫长途。

《时时刻刻》出现的一个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重新找回从女性解放主义开始至今走过的三十年,客观追溯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三十年的颠仆不灭历程,体验女权主义的呼声也从激进回复于冷静深挚的思考。

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时时刻刻》中,女权主义电影的内核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激烈反抗和自我解放主义,而是在保持坚定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在自我认同中流露出的浓重的焦虑和迷茫,这种变化是后女性主义时代,个体寻求自立后,难以寻求认同的情绪的折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男性的威胁,而更多的来自自我的困惑以及与男性空间割裂后的孤独感。

一、同性情结在《时时刻刻》中,三个主角都有一次跟同性的接吻动作,而影片三个主人公之一,弗吉尼亚是女权思想的启蒙之一,据历史记载,她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按现代的说法属于双性恋。

表面上看,劳拉亲吻女邻居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影片的修辞格中仍然体现出她有同性恋萌芽。

克拉丽莎则是公开的同性恋,跟恋人同居已十年,并且通过人工授精生了一个女儿。

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片中的同性接吻(或恋情)只是一种符号,一种需要爱、需要活力、需要生命的象征。

女权主义观点面世后的女性电影,开始习惯于把焦点凝聚于女同性恋生活的多个层面,倾诉她们反叛的欲望,有为情所伤的痛楚,亲历离别后的感伤。

尽管剧中人情世故总免不了人群的冷眼相看,但是作者们勇敢地抱定女性立场,关切女人的情感困境。

她们在故事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合法"的权利,让同性之爱不再难以启齿。

在相当一部分女权主义者看来,异性婚姻的家庭制度远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它更象是男性父权文化中的温柔一刀,伪饰在自然人格之下,实施着缜密的压抑与强制,因此,屈从其下的电影难免也会戴上凄美温存的面具,把男女之爱描述得浪漫如歌。

"同志"电影给了我们另一种视角,从更人生的立场来看待我们文明中的虚伪和暴虐,同时也会让人感受女性人格的真正光辉。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对同性情结的渲染,恰恰证明了女性主义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无助与忧伤,她们在拒绝作为传统的附属品同时,并未找到真正的快乐,而只能在同性情结中找寻慰藉。

二、死亡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死亡。

它以弗吉尼亚1941年投河自杀为始,以劳拉自杀为终止,中间穿插着克莱丽莎试图自杀的全过程。

弗吉尼亚对来访的亲戚说:“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

”后来她又诠释道:“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

” 影片给人以“眷恋死神”的错觉,把对生活的热望仍透过厚厚的死亡倾向透射出来。

在三位女角的平行线中,克拉丽莎跟另外两位女性有着反衬关系:弗吉尼亚和劳拉都“克服”丈夫的爱而寻求最后的超脱,而克拉丽莎正在尽力给一个已到死亡边缘的人一丝温暖。

三位自杀者有宿命观,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一种连爱都不能弥补的空虚和孤独。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绝望,也是女性主义根植的土壤,即女性不能以男人的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影片的结尾,三个女主角都已坦然的直面人生,那些彷徨和痛苦已然不存在,虽然个人的选择不同——劳拉选择了远离,弗吉尼亚选择了死亡,克莱丽莎则选择了接受,但是最后他们都通过一定途径意识到人生意义的辩证哲理,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克莱丽莎通过聆听劳拉的心灵独白领悟,而劳拉则被背离家人多年后回归时的那种亲切感受而打动(其实这两个人物对于生活的不同选择从某种角度看来正是彼此以后所痛苦和后悔的原因),他们彼此看到了不同选择的共性。

弗吉尼亚则是通过自己的超脱思想——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精神上的病症,其实这也是另外一种生活(影片中他的姐姐曾对她说:他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有之中是生活在他的小说里)。

正如劳拉所说:“后悔有什么用?

”“这便是我能承受的”。

在当时,那是唯一的选择。

即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痛苦永远存在,幸福往往是一刹那(克莱丽莎也说过:我当时想,这就是幸福的开始。

我没想到,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那个瞬间),她们能做的就只有勇于面对,珍惜一切,不要逃避生活。

一切又正如片尾时弗吉尼亚所言,在领悟真谛之后再抛弃。

我认为这里的抛弃,并不是指否认一切价值的存在,而是抛弃那些缠绕在自己周围和内心的枷锁,同时也是对于他人的一种释放(虽然是不如意的),即便通过死亡来实现。

此时无论那一种选择都已坦然。

对于三位女主人公的最后一次描写超脱而宁静:劳拉和克莱丽莎在关灯之前的脸上带着安详而坦然的微笑,周围的色调和氛围柔和温暖,再也没有了相对以往的压抑和清冷。

而弗吉尼亚缓缓隐没的溪流所散发出的琐碎的光芒,配上行云流水的钢琴声,更是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悟,在感觉上毫无一丝死亡的恐惧,反而充满生命力。

三、心灵感应本片的人物设置具有微妙的联系,确切的说是一种命运或者性格的类同和重复,并通过特写,道具和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暗示出来,产生一种弗洛伊德式的梦境效果。

这种联系是超越性别差异,甚至超越身份和地位的,即是一种普遍现象。

其实除了影片中重点刻画的三位女性,每一个不同人物的设置都很值得玩味(如果你注意仔细比较不同角色的话)。

比如理查,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弗吉尼亚的男性化的展现,也就是说在对于生活情感的经历上男性和女性有某种相同的困惑(比如他在自杀前的话,和弗吉尼亚的遗言就颇相似,并且影片中弗吉尼亚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the poet will die)。

或这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心理上的反衬(理查在自杀前想起了儿时的情形,也许感到了某种悲剧的重复,这里的剪辑尤为精妙)或许这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再比如弗吉尼亚时代的女佣和克莱丽莎,他们的类同是通过“敲蛋”(可以体会这两处场景人物内心的相似点)以及关于“开门”的剪辑体现出来的。

影片刚开始的剪辑就已经透露出这种人物的性质上的类同和重复,每一次镜头切换前后的两个不同人物在影片后面的叙述中都体现出一种重复(可以发现剪辑处的人物在动作上都非常连续),我认为这种美学处理的目的是要表现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真实,也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遍宿命轮回。

所以本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抉择的电影,更是关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生命与选择,关于解脱与爱,于是在这里,死亡变成了拯救,the poet will die,是为了一种contrast,for other would live better.也正因为弗吉尼亚和理查的死,才使得他们自己和所爱的人得到解脱。

四、爱情、家庭女权主义电影通常是以颠覆社会结构和传统家庭模式为基准的,这种模式常被看成是“男性家长制”的王国,而女性则是附属品和二等阶级。

开场的一组三个年代交织的长镜头终止于维吉妮亚,她从楼上下来,对丈夫撒了个不大不小的谎。

当对方逼迫她进餐,维吉妮亚又以灵感突发为由,甩赖地要求上楼写作,虽然只是头微侧、嘴轻撇,但此目光与后来对仆人、姐姐完全不同——夫妻生活虽被其精神病史困扰,但仍幸福——从维吉妮亚对丈夫拿自己无可奈何时孩子般得意的窃笑,不难看出她们的恩爱。

结尾处1923年,莱纳德与维吉妮亚对坐在壁炉边。

当莱纳德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愚蠢?

”维吉妮亚对他的态度明显异于他人,认真作答了:“死是为了突出活的价值,要加以对比。

”姐姐觉得她疯狂,佣人觉得她错乱,然而和丈夫在一起,静静对面而坐,对她来说却是极大的幸福,因为他理解她、爱她——哪怕因为何去何从在车站大声争吵,丈夫面前的她仍然幸福——这与后面,老年劳拉对克劳莉萨的评价“你是个幸运的女人”冥冥中不谋而合。

结尾处另一场,劳拉一边偷偷啜泣,一边敷衍着丈夫,大概此刻,她清晰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中的自己——决定了人生的重大选择。

摩尔这场戏的表演出神入化、无以伦比。

卸妆后进入寝室的劳拉在昏黄的灯光下明显呈现老态。

接着下场戏,老年的她登场。

克劳莉萨不解的是,既然这个老女人知道抛弃家庭、抛弃孩子是作为母亲最恶劣的事,她却能不为所做的一切而后悔。

也许,在精神世界与肉体欲求的夹缝里妥协生存的克劳莉萨永远不会懂,反倒是她女儿毫不吝啬地给了劳拉——为自己而活的精彩的女人一个热烈的拥抱。

五、宿命 维吉妮亚散步前,丈夫一句牢骚惹恼了她,但很快小说女主人公再次牵动了其全部精力。

“她在死着……”维吉妮亚默念,身后整齐穿过的学生路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连微风拂来时律动的花草也是。

行人走下她眼前的阶梯,都从其右手边的岔口下去,而她孤独地坐于长椅却对应着左手边的岔口,中间一道低矮的栏柱仿佛注定了她与人群的隔绝。

正如莱纳德追赶维吉妮亚时,他也不知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车站的方向,而不是另一边,虽然片刻迟疑过——一切都是冥冥宿命。

接下来车站的戏无疑在点明中心思想: “我没有义务为别人进食!

”“我有权利选择我生活的处所!

”“这是人性!

”“我在这鬼地方一天天死着!

”“心如同沉入无尽的黑暗的泥潭!

”……面对维吉妮亚的爆发,莱纳德对她无比的爱与宽容令人感动,当开往伦敦的火车进站时,她终于妥协——其个性不被社会、亲人所容,只能对至爱的丈夫绽放,然而爱又不忍让她把痛苦都让他承担,于是再度收敛、再度自我压抑。

这场戏末了,维吉妮亚一句干涸的“你无法从逃避人生中窃取安宁!

”铿铿然掷地有声。

这既是说自己,也算对刚才放弃自杀的劳拉重新面对人生作总结,并更像告诫因情敌路易斯出现而气急败坏手忙脚乱的克劳莉萨——最终,克劳莉萨渐趋平复,翻过了往事——光阴早已流去,念念不忘只是徒劳。

情节流动到克劳莉萨母女的对话,“某个清晨醒来,你发现自己迎来了幸福的开端,发现未来有无限美妙的可能,但你错了——那一刻就是幸福。

”克劳莉萨在情敌离开后,勇敢地承认她失去了理查——毕竟她们有过幸福了。

作为一个当代电影理论的流派,女权主义批评的独特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激烈的批判立场和高度综合的方法论基础。

它从分析好莱坞经典电影入手,批判并试图颠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结构,它对主流电影的解构和批判尖锐而深刻。

作为一种纯粹的批评性理论,女权主义的理论活动在立场和方法上自觉地与电影创作实践疏远了距离,即不是建设性地、而是批判性地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详尽地解构分析,维护了理论形态自身的自足性和政治、美学批评的独立性。

在社会结构并未有按照预期转型时,电影的工业化本质没有实质性改变,男权主义依然故我,女权主义者们因此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们感受到身体承载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反传统的写作本身不断刺激着影片创作,也不断谋求着生存空间,当然,随着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女权主义电影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形态。

在最近的影片中,女性主义电影开始着力刻画那些有力、复杂而又重要的女性形象,以激发女性观众的再思考。

女性开始接受自己的生理特性,她们力图“从一个独立的、敢想敢做的单身女人变成一个母亲,但仍希望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

是对女性的从属地位观点和所有西方民间传说中关于“力量”描写的一次挑战。

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女权主义电影虽然大胆奔放,无拘无束,敢于打破一切禁忌和既成观念,却对自身形象造成了一定伤害,女性的欲望展现和性别自觉,常常被反复表现并成为争议的热点。

仅以最受争议的《罗曼史》为例,这部由女导演卡特琳娜·布雷拉执导的电影,描写一位名叫玛丽的中学女教师,因男友性冷淡而饱受压抑,她另觅新欢,在一系列扭曲和病态的经历中,企图寻求解脱和慰藉,显示了一种反常的心理。

诚然,布雷拉“表达了一项女性主义的基本诉求:挑战和质疑男权式的女性消费化表现,要给女性欲望以自足的表达空间”,但是,这种诉求和反叛的非理性和变态化,本身也走上了备受质疑的途径。

因此,它在法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泾渭分明。

有人认为,“《罗曼史》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悲观厌世情绪,而它对整个世界的把握,最后也陷入了虚无”。

这种尖锐的批评反映了对该片偏执的创作倾向的否定。

然而,“法国电影的风格,就是各人不同的风格”,这句话用在女导演们活跃多向的创作探索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另外,电影的商业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影响了女性主义的纯粹立场,许多男性趣味的题材,转嫁为表面上的女性立场,在辅以一定程度的关怀主义,就足以穿上女性主义的外衣,一方面消除女性观众的抗拒情绪,甚至引起她们的关心和好奇,另一方面招揽窥奇的观众入场。

例如,著名的女权主义电影《末路狂花》,就被指为旧酒新瓶,不过把传统公路电影类型翻新,把亡命天涯向法律挑战的男性角色改为女性,其内核仍只是一部中性的类型电影,主题也是毫不新鲜的追求自我和解放的代价,暴力的自毁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等。

关键在于换上两位女性为主角,令不少女权分子满足于“男性做的事,女性也可以”的目标,却远离女权主义提倡的独特女性价值如责任感、平等、尊重等主题。

用女性主义分析来电影,通常是把电影作者界定为一种具有明显的女性特质和企图从自身欲望出发的再现者,通常他们还要针对特定的女性观影者,并以种种经典的心理分析来阐述影片文本的操作,这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冒险,它间接阻碍了电影的主题上的广度扩展和深度探求。

女权主义者在电影中,如果只是通过表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处受挫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失望,或是以大胆直露的镜头和禁忌话题,故意挑战色情和艺术的界线,并以此作为自己女性独立的宣言,那就陷入了纯粹为斗争而拍摄,为证明而证明的怪圈。

在这个坚硬疏离的世界中,女人可以拒绝邀舞,让孤独沉默。

却不应该停止追诉关怀与爱;即使不必求助于世俗的认可,不假于男人恩威并施的情欲,却不应该停止温情的一次注视;曾几何时,晓风烟柳,痴情男女,或是清河隔岸眼波流转,或是人丛背后两手不经意的轻执,便已然心动。

纵使女人自己,也难舍纯然婉约的风情,女人注定应该美丽,爱情注定应该地久天长,女人的世界需要冷静的自省同时,更需要男性世界的真实关注。

《时时刻刻》短评

最好看的shit

7分钟前
  • 豆瓣酱
  • 很差

I wrestle alone in the dark, in the deep dark, and that only i can know, only i can understand my own condition, But i still have to face the hours.

12分钟前
  • 磨剪子嘞锵菜刀
  • 还行

幸福的人看不到不幸的人眼前的暗,不幸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的人眼里的光。

1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it.for what it is.at last to know it.to love it.for what it is.and then.to put it away.

22分钟前
  • 12
  • 力荐

妮可基德曼在里面太他妈造作了,真想上去扇她两耳屎,狗屁文艺女青年就他妈一坨翔!!

26分钟前
  • 银角小退思
  • 很差

三个女性的吻镜头语言表达准确,但不得不说故事到了快结尾才渐入佳境,个人认为最出彩的还是化妆……

27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还行

本片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重新找回从女性解放主义开始至今走过的三十年,客观追溯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三十年的颠仆不灭历程,体验女权主义的呼声也从激进回复于冷静深挚的思考。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时时刻刻》中,女权主义电影的内核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激烈反抗和自我解放主义,而是在保持坚定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在自我认同中流露出的浓重的焦虑和迷茫,这种变化是后女性主义时代,个体寻求自立后,难以寻求认同的情绪的折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男性的威胁,而更多的来自自我的困惑以及与男性空间割裂后的孤独感。

31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事实上,我在这部几年前观看会觉得矫情的片子中,找到了共鸣。寻找生活的意义其实只是表象,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其实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否能坚定的选择,不要逃避现实,不要追溯过往,珍惜当下的爱与被爱。这部电影告诉了我答案,其实焦虑的源泉在于你内心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恐惧改变,恐惧放弃,可是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2023年1月1日。

34分钟前
  • 無需男人姐有手
  • 力荐

完全不知所云,一群神经病的聚会,煎熬的两个小时,我看过的最坑爹的豆瓣高分电影。

35分钟前
  • bastien_li
  • 很差

比 why women kill 复杂一个维度,why woman die.

36分钟前
  • 康堤
  • 推荐

和妈妈一起看的,妈妈说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这样想。和自己的灵魂纠缠,也是需要能量的。

40分钟前
  • 时间微积分
  • 还行

时时刻刻,絮絮叨叨。

4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43分钟前
  • 荒木
  • 推荐

看着好累,蕾丝题材跟自己太远了.ps.妮可基德曼大搜索!我看到最后也没看到妮可,还好有万能的google

46分钟前
  • 阿琥
  • 还行

特别的叙事手法,美妙的配乐,三个美丽的女人。有些人注定活在自己灵魂的世界,孤独、自由、充满悲伤和绝望,无论多么体贴的爱人和懂事的孩子都不能弥补这种与世界的疏离感和对死亡的渴望。 “要看透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就能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47分钟前
  • .
  • 力荐

女性电影。

48分钟前
  • AP
  • 较差

此生最爱的电影。

50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每一句都戳中内心。尤其是这一句: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5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不同的时空,三个女人的生活相互交叠、映照。这是一部跨越了时空的电影,可是看到最后你发现,什么都没有变,你永远都无法逃避生活。

58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