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早几年看的话不会给这么高分,现在看起来这剧的优点是,没有古装剧的一些臭毛病,比如主角一定高大上,出身显贵,心怀苍生。
当然,朱元璋肯定不能高大上且出身显贵,但剧中没有给他草心怀苍生的人设,吃不饱痛恨元军所以参加义军,地盘大了想当皇帝所以统一天下,并没有可怜百姓要拯救他们于水火。
朱元璋后期杀功臣是难以回避的,电视剧没有草什么逼不得已的小白花人设,至少前期起义的时候就用很多情节表现了朱元璋急躁、记仇、翻脸不认人的性格,也算是为后期杀功臣埋下了伏笔。
这是最难得的,好久没看到有缺陷的主角了。
马皇后和朱元璋算是帝后爱情里难得的佳偶了,电视剧也没有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设定,朱元璋敬爱马皇后,也拦不住他喜欢别的小姑娘,没有忍痛含泪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以娶这个娶那个的男公关行为,马皇后也没有要求朱元璋只爱她一个,完全是封建社会正常女性的做派。
打算接着看……
思前想后,我本想打个两星可是这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几个演员的演技还是蛮有味的,但是大体上看,他确实是个不称职的历史剧。
历史剧不是不能够改编,历史剧一样能戏剧化地表现,但是它的尺度相对严格,举个例子吧,就说很多人诟病的《康熙王朝》里面有段正大光明殿训斥群臣的情节,你说他真实吗?
实在不真实,实在是很戏剧化地表现,你说他好吗?
我觉得是好的,台词好演的好,也依托了史实,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康熙王朝》,他里面为了宣扬主角的正确过度美化了历史,就说这个三藩之乱,康熙真这么有底气吗?
其实不然,历史上三藩之乱的转折点是吴三桂病死,在此之前清政府都是呈被动防守的态势,但是电视剧为了美化主角就写成了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就被打败了,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但是这样的改动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立意伤害大吗?
实话说没太大影响,但是这部剧就不同了,作为一部标榜正剧的历史剧,从头到尾不断使用民间的戏说全然不尊重历史,既有给徐达寄烧鹅又有刘伯温死后留天书,这不是历史剧这简直是个古装剧。
作为一个编剧要有基本的底线,不能什么东西都往进塞,拍的是朱元璋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评书也不是话本,就好比为什么《三国演义》可以把历代的评书话本汇粹在一起,因为他拍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古装戏和历史剧看着很像但是给编剧的发挥空间是不同的,这部剧我既不怪演员,抛开情节只谈演技他们都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也不怪导演,具体的内容是编剧在把控,要怪我只能怪编剧把好生生一个正剧写成了古装剧,拍成了《九岁县太爷》、拍成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且又由于编剧自我感觉良好半文不白的台词、戏说的内容,作为一个古装剧他也远远比不上《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上乘佳作更况论他是一部正剧了。
先吐槽一下雷点。
这剧粗看还可以,写意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主角刻画的也还不错;但是近看细节忒不讲究,很多配角的造型和演技令人不敢恭维,一些对史实的改编也别扭。
比如陈友谅的大光头(真的不是影射什么吗),徐达成了莽夫,蓝玉的事迹移花接木,又比如一些奇葩台词,什么“大人太浪漫了”、“扬州三年复兴计划"(真的不是又在影射什么吗),古代的帝王将相时不时的蹦出几句现代党政报告的语言,简直穿越。
哭笑不得之余百度一查,编剧朱苏进……新三国的编剧……也就见怪不怪了。
吐槽完毕进入正题。
胡军是个好演员,演得非常有层次,剧中的朱元璋,年轻时候文韬武略,知人善任,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质朴可爱的一面,有时候耍耍驭下的手腕,嘴一撅狡黠一笑,冲淡了帝王权术的寒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基业的建立,百业复兴,可爱的义军首领朱重八渐渐成为了专断多疑的大明天子朱洪武,夫妻,父子,亲戚,朋友,同乡,这些人伦都被君臣二字压过去了。
剧末苍老孤独的朱元璋建起了皇权最稳固的帝国,也失去了最爱的发妻和最倚重的长子,失去了当年白手起家的老战友们。
夫妻的爱情,父子的亲情,朋友乡邻战友的友谊和义气,这些都是人的感情。
富有四海的朱元璋,是一个皇帝,是明帝国的至高独裁者,是一个政治机构,是权力的符号,唯独不是人。
正常人当不了独裁者,独裁者都不是正常人。
百官觳觫,百姓就真的能安居乐业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
和蒙元异族、元末乱世比烂,那是耍流氓。
再说刘伯温,郑晓宁演的刘基,不是民间传说里的神棍刘伯温,而是被理想信念(或者说名垂青史为帝王师的欲望)绑上权力战车的可怜儒家知识分子,他是个智者,并不全知全能的、有缺陷的智者,早早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却又无可奈何,挣扎着想抽身自保,却依然一步一步陷入泥沼。
开头那位意气风发、清高倨傲的高山名士,被朱八八连哄带吓唬折腾了三十多集,虐成了病弱小媳妇,有病不治只求一死。
他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也看到所有人的结局。
他看到了朱元璋是可怕的,伴君如伴虎,可是作为一个古人,他也跳不出君臣的圈子。
绝对权力是可怕的,剧里一个个围绕权力营营汲汲的文臣武将不论忠奸贤愚最后都逃不过白刃加颈,不死也得丢掉半条命。
刘基死了,解脱了,儿子没逃过去,那是后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想”藏之名山‘的遗稿,到头来还是要给皇帝的。
电视剧里,编导让刘基临死前想的还是朱元璋、马皇后的知遇之恩,殊为可怜。
古人也就只能这样了,希望后人可以不至于此。
PS:大爱郑晓宁老师,老帅哥,嗓音迷人,自带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气场,穿上士人的袍服,太像想象中的古代高级文官,苏苏苏苏苏。
李善长演的也好棒,老演员演技就是好,长得虽然不是帅爷爷,但让人挪不开眼,演起来非常有层次感。
剧里的李善长,跟刘伯温是一黑一白,一阴一阳,互为对照。
他们明争暗斗了一辈子,谁赢了?
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
通篇看下来,剧中的两对师徒,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杨宪,可以说是两两对照。
权力欲弱的刘伯温,没能全身而退,权力欲强的李善长,逃不过权力反噬。
杨宪,胡惟庸,更是下场极惨。
刻画杨宪,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历史上的杨宪是有争议的,案子是不是冤案,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我只说电视剧里的杨宪,亮相无比主旋律,儒生肩挑重担,胼手砥足,重振扬州(复兴扬州的三年规划超额完成这个设定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是影射),帮助老师刘伯温对抗胡惟庸射来的明枪暗箭,怎么看都是个正面人物。
但随着剧情一步步推进,他的真面目也显露出来,一个可怕的酷吏,而他被惩治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酷吏,是因为他搞面子工程欺骗皇帝。
他死了,被胡惟庸奉旨处死了,这不叫伏法,叫死于政治问题。
胡惟庸也一样,我们都知道他是奸臣传上的人物,演员长得也着实不像好人,开头貌似忠厚可靠,其实笑里藏刀,处处针对被观众预设为好人的刘伯温,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奸臣。
但电视剧里胡惟庸死得比杨宪像样,倒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佞臣(。。。。
),颇有一点生不得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的劲头。
演员演得其实不错,但长得,一看就是反派好吗……多眼拙才会认为他忠厚……最后胡惟庸也死了,死得很惨,可他这也不叫伏法。
剧里没人是伏法而死,因为根本没有什么法。
马皇后演得也非常好。
对剧雪的印象是蔡文姬,好美好端庄。
剧中的马皇后,代表了朱元璋的人性。
马皇后死了,朱元璋身上也就没有什么人类的东西了,只剩下皇帝这个残酷无情的政府职能机构。
可惜,可怜,可叹。
汤和的演员,是小时候看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庞涓,帅大叔上将军哪儿去了,这个胖大叔是谁啊,泪奔。
徐达的人设不吐槽了,这个赳赳武夫是谁啊?
说好的儒将呢?
剧里采用了朱元璋送烧鹅的设定,真真假假就这么一看吧。
我看着这演员就想起耶律洪基,这儿跟萧峰再续前缘了,当年耶律洪基逼得萧峰自尽,如今徐达被朱八八送了烧鹅,真是冥冥之中的轮回(呸)。
想起金庸小说里,也不知是原创还是哪儿找出来的曲词: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
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
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
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
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
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最后借用一句评论金瓶梅的话评论这一版《朱元璋》: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希望,也仅仅是希望,这段儿充满了即视感的历史,永远只是历史。
太好看了!
也就是因为演员不做作,真实!
编剧写的靠谱,导演也是人才!
才造就这部佳作啊!
朱元璋,汤和!
刘伯温演员都太好了!
真的喜欢!
这剧起码9.5以上!
比大明1566好看太多了!
塑造的朱元璋霸气!
接地气!
阴狠毒辣!
而又心系百姓!
刘伯温慵懒!
一身正气!
无所畏惧!
蓝玉豪气!
是个嗜血疯子!
印象最深就是这三个角色!
最后几集的篇幅有点太赶了,42集刘伯温辞世,43集胡惟庸被处刑,44集皇后归天,45集太子暴毙,李善长、蓝玉倒台,徐达病逝,46集大结局朱皇帝驾崩,明明前面杨宪的篇幅可以稍微缩减一些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剧。
我以前真的低估了胡军老师的演技,从30岁演到71岁的朱元璋,从乞丐和尚到皇帝,完整的传奇一生。
他的刚愎、多疑、自大又勤政、爱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基本是符合我心中朱元璋的形象。
朱皇帝驾崩时候的最后一句:日出紫金,日落栖霞。
配上他静静的靠着躺椅上,背后是渐渐落下的夕阳,只留下一个迟暮老人的剪影,可不就是英雄的落幕,这一幕太好哭了。
再说刘伯温,谦谦君子的儒雅形象也是刻画的入木三分,从青田到京城,从高官宰相到街巷摆摊卖画,从显赫到布衣,从意气风发到含冤而死,不管经历什么始终镇定自若,心中有沟壑,这就是刘伯温的风采。
刘伯温含冤而死,百官只有吕昶和宋濂二人送行,兴许对他而言是解脱了,顺便带着一丝人走茶凉的悲凉,对于旁观者的我而言,那是不甘心呀,他的才华绝不该断送于此。
这是一部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朝堂历史剧,关于皇后的篇幅其实不多,但是马皇后的每一场戏都非常出彩,每当她一出现,我都觉得整个画面都变得柔和了。
剧雪老师的演绎也完美符合我心中的马皇后。
仁德、宽宥、聪慧、贤淑,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
青田山上的日出,五桃一叶,落叶归根,糊了的烧饼。
皇后与伯温呀……如果没有皇后的贤德,刘伯温估计也不会为大明这么鞠躬尽瘁。
剧中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徐达、汤河、蓝玉等人把官场的弯弯道道也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刚追完剧,太难过了,语无伦次的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追的剧。
朱元璋身上的草莽感和当了皇帝的杀伐果断,让胡军体现的淋漓尽致!
没成功前表现出的兄弟情谊,快成功时的防范猜忌,乃至成功后的狠辣果断,完美展现出朱元璋的帝王本色,可以说仁慈爱民是朱元璋,仗义秉公是朱元璋,残暴无情是朱元璋,阴险毒辣是朱元璋,重情无情都是朱元璋,胡军演得非常传神,堪称最好的朱元璋!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4019015042230.html 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便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也与其他害怕太子夺权的皇帝不同,直接任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
可以说,朱元璋直接将大明帝国优秀的良臣良将们全部交给朱标,送入东宫之中。
等到朱标二十二岁后,朱元璋下令一切事务可由太子决断。
要知道,当时的朱标还不是皇帝,仅仅只是太子,但他却有着决断诸事的权力,不用我多说这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朱元璋十分宠溺朱标,毕竟朱标作为自己的嫡子,他自然尽全力培养朱标,为其请了大儒宋濂教授知识学问,成为吴王后又立马册封其为世子,就是为了要其可以继承自己位置,并告知其打天下不易,守天下关键就是明君,朱标听取朱元璋建议,了解百姓疾苦,看出朱元璋对于朱标是有很高的期望。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
何谓“得国最正”?
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
一是禅让,二是革命。
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是革命。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
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害功臣。
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
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
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
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
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
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
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
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
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
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
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
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
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
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
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
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
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
《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
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
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
可以举几个例子。
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
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
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
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
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
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
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
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
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
什么是荐举?
荐举就是推荐、推举。
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
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
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
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
——“当官的没好人!
”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
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
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
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
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
你骗鬼呢?
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
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
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
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他的想法。
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
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
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
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
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
那倒不是。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没有。
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
《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
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
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
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
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
可朱元璋两者皆有。
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
”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
一直对豆瓣评分8.4的朱元璋很好奇、于是潜下心好好的看了看、差点被第一集劝退、因为粗糙的画面、简陋的服装、以及开头幼年徐达以及常遇春跪在朱元璋面前、都让我觉着有种戏说的感觉。
没有尊重史诗、但是越往后看尤其是下半部分之后高潮迭起、将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说可以算是半部神作、看完后发现冯小宁是导演。
这就比较合理了。
其实如果说预算再多一些能够把服化道解决掉、配角和群众演员如果还能选的更好一些。
一些细节上更尊重历史、这部电视剧就绝对封神配得上五颗星。
首先来说从朱元璋的出身、剧中描述是因为马皇后才加入的郭子兴、其实是幼时同伴汤和已经在义军中做到千总的位置,然后写信给朱元璋拉他入伙。
但是朱元璋不想去还把信烧了、只是最后被人告密、被逼无奈才去投的郭子兴。
在濠州的日子是朱元璋很关键的时期、不但娶了郭子兴义女马姑娘。
并且在义军内乱中救了郭子兴、于是提拔的很快。
但是郭子兴却不能容他。
于是他带兵出去打仗来换取生机、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这个时候朱元璋招揽了二十四人、这二十四人成为了大明的开国根基、当然还有一些亲戚、这很符合传销的架构。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信命、朱元璋的身边围绕的全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管是周德兴、徐达、冯国用、冯胜、汤和、李善长、朱文正、李文忠等等、很难让朱元璋不成事。
前半部分最精华的地方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战略眼光、当你手下有众多谋士和猛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如何从中间选择最优的那条路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格局、当如何选择先开战人选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弱一点的张士诚、只有朱元璋最终选择了陈友谅、因为张士诚有钱懦弱、不会选择支援陈友谅、反之必定是同时与两方交战、必败无疑。
但是朱元璋在此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去救韩林儿和刘福通、作为红巾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刻被张士诚干掉就最优选择。
而且这时候朱元璋旁边还有陈友谅在虎视眈眈、但朱元璋还是不顾刘伯温的劝阻、执意去救。
最后还是拿到了韩林儿这个烫手山芋。
并且他还执意要攻打庐州、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率军60万进攻洪都、幸好洪都死守了三个月。
但是剧中死守洪都的是蓝玉、但其实洪都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立了头功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假谦虚了一下。
朱元璋信以为真以为真的大度、结果没有封赏导致朱文正后面背叛与张士诚勾结。
幸好被朱元璋发现及时把朱文正下狱才没能酿成大祸。
当朱元璋顺利解决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顺利登基、但是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得解决、于是他派廖永忠去解决的、剧中又虚拟了一个大虎侍卫出来。
还受胡惟庸的指示。
所有的战事结束了就开始建国了。
重头戏也就来了、剧中是以两拨人作为对立面来诠释的。
一部分是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党,这是朱元璋的立足根本,没有这些人朱元璋做不了皇帝、但是一旦建国、那么眼光就不能仅局限于淮西一地、并且全国如果就一股势力那皇帝就属于傀儡一样了。
于是朱元璋开始重用刘伯温和杨宪的浙东党、扶持他们对抗淮西党。
但是在剧中好像把刘伯温塑造成一种不理世事、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回青田养老的圣人、但其实身处权力漩涡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剧中把李善长弄成了一个只会争风吃醋、好色、做事拖沓的老头子的形象、可是实际上大明建国六大公爵为首的就是李善长。
可以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是心眼小。
可他与刘伯温之间也是争斗频频。
不像剧中描述的所有人都在针对刘伯温一样。
刘伯温自己没有出面争什么。
可是依旧派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宪跟淮西党斗争、剧中印象最深的朱元璋问刘伯温谁适合做宰相、前面都是符合史实的、唯独说到自己的时候。
剧中刘伯温说自己想要退休。
而史实说的:是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那么嫉恶是皇帝么?
所以说他想当官只是由于太聪明、嘴巴可比较刻薄。
所以不讨皇帝喜欢和信任。
而剧中是刘伯温一直想退休、皇帝不许、而历史上洪武三年刘伯温就被强制退休了。
杨宪也不是治理扬州的事爆发才被干掉、而是刘伯温不在很轻松的就被胡惟庸处理了。
当然刘伯温最后还是死在了胡惟庸的药下、虽然剧中朱元璋很生气、甚至感觉刘伯温之死才是朱元璋要处理胡惟庸的主因、莫名的搞出了朱刘CP出来。
其实处理胡惟庸很简单。
甚至兵不刃血就能解决、但朱元璋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剧中宋濂说的话很到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基本就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那么其实就是董事长和CEO的斗争一样。
谁强势一些权力就像谁倾斜。
那么对于朱元璋这个创始人来说、他是工作狂、而且他也喜欢大权在握的感觉、所以他不可能找一个丞相过来分掉自己手中的权力。
于是乎做了个局、轰走李善长之后、让胡惟庸做了7年的宰相、其在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多过分他都视若无睹、等待的就是真正下手的时机、那么占城国来使胡惟庸自己接见就是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胡惟庸案爆发、杀死接近一万五千人、朱元璋也顺利的把宰相这个职位撤销了、直接由皇帝对接六部。
当然宰相只是名义中取消了、他自己和朱棣都是工作狂皇帝、可是后面的皇帝就不是这样了。
于是乎内阁大学士出台了。
往往首辅要比宰相的权力更大。
处理完胡惟庸、就该轮到淮西权贵了、这些都是当年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普遍将军们都是属于桀骜不驯一类的、尤其是开国将领、他们感觉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且战争时期大权在握、执掌生杀大权、这个时候皇帝为了安抚将领就会百般容忍、但是仗打完了、将领的价值就小了、这个时候如果会做人做事把兵权一交、当个富家翁安度晚年还不错、但很多人已经尝到了权利的甜头。
自然是不会放手的、刚好又遇到了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于是蓝玉案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朱元璋铲除淮西权贵的手段、那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把文臣武将清理了一遍。
也算是为朱允炆上位操碎了心、可惜朝廷核心力量的削弱给了藩王机会、于是乎朱棣才能成功谋朝篡位。
朱元璋可以称的上爱民如子、但是对于手下的官员就没有那么多的善心了、究其本、他小的时候家里穷的吃不上饭,原因都是贪官污吏造成的,所以他对贪官非常痛恨、所以他非常讨厌这些官员、但是他又不得不让这些官员帮他做事、所以极其容易对他们不信任。
也就造成了动辄就大批的官员入狱杀头、就以四大案来说、杀头的官员应该也得有10万人左右。
但就说他杀了这么多人。
依旧没有阻止大家贪污受贿、原因是制度的问题、明朝俸禄太低、剧中体现刘伯温已经做到二品大员了、却依旧经常为吃饭发愁、最后停薪之后家里都掀不开锅了。
其实能看到导演和编剧在影射很多东西、甚至不惜改编历史、包括进士下乡、三年扬州计划、以及封爵和大清洗、虽然很多不太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但是影视剧本身也能做到警醒的程度吧。
所以我还是抱有宽容的态度的。
演员方面、胡军绝对是一个人撑起了这部戏、从开始的愣头兵、到后面杀伐果断的皇帝、有的时候让人觉着很鲁莽、却又透出一股子机灵劲。
演技真的绝了。
尤其是最后抱着马皇后痛苦的戏使人潸然泪下、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主要演员都演得很好。
马皇后也把史上有名的贤后诠释的非常到位、包括吕昶、宋濂等配角也都不错。
就是一些次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真的不行。
非常容易让人出戏。
当你深入了解朱元璋这个人物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属于毁誉参半的人。
他的功劳是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还是少数从南打到北统一全国的、他勤政爱民、打抱不平、尤其恨以权压人之辈、而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出身贫贱、导致自身不够自信、权利欲望又非常大、控制欲也很强、还擅猜忌、不信任任何人。
动不动就知道杀人、制定的国策都有局限性、导致后期无法运转。
其实要是有能在以史籍记载为主基础上,戏曲民间传说和《明英烈》等传统说部的一些素材拍摄一部朱元璋故事的剧,那该多好啊. 谁说胡军就不可能去演李世民、赵匡胤这样“文治”为重的帝王?
张少帅、项籍这些不同的人物他都演过。
不播映历史正剧《朱元璋》,却很积极地播映《传奇皇帝朱元璋》这般不传奇的戏说剧,真不知那个电视台是怎么想的。
有的剧评说《朱元璋》剧中‘战争戏缩水,武将也跟着缩水,常遇春成了大龙套,李文忠被冒名顶替,汤和反倒成了武将第一人。
徐达被人讥笑为像张飞’?
——不知朋友是否看过《传奇皇帝朱元璋》,此剧正式播映时把故事拦腰截断,莫名奇妙地突然出现朱太祖率部准备与陈友谅水战的情节,而且全剧的武将和战争戏无一例外都跑龙套了,无论步战、水战、马战全部缩水,老实本分、没被明太祖诛杀的汤和,在剧中口无遮拦、满脸络腮大胡子,徐达、常遇春等民族英雄都成了胡须如雾黑如棉花浓密的人物,而且将士们都是像《太平天国》剧中太平军的装束,常遇春也是如古代庄稼汉一般,而且头裹布巾,常遇春杀陈友谅俘虏的场面似乎显得常将军是个屠夫,很多战争拍摄场景也与《太平天国》类似。
苦大仇深的脸,一天到晚紧绷着假装深沉。
是我最爱的电视剧!没那些大制作投放巨款,但确比那些好看1W倍!
胡军的表演真是精湛,把一位布衣帝王的憨厚、粗犷、精明、雄猜甚至恐怖,方方面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惜啊编剧是朱苏进,于是我们就只有半部创业史和半部老刘背锅史可以看了。
垃圾。毫无逻辑,细节也是乱造,看个开头看不下去了
剧本不太好,丑化朱元璋,丑化刘伯温,丑化明朝,不推荐
看了若干集,恶心得看不下去了。
不错啊!!!
弃剧。前面看得好好的,突然出来的蓝玉替朱文正指挥洪都保卫战怎么回事,本来是打五星的,这一点必须扣一星。(人物的表演真出彩,台词也棒,真是令人惋惜)
胡军演得不错!
一口气看了七集 实在有些不能忍 作为历史剧掺点野史的内容可以解释 有些改编可以理解 但你大范围修改历史就是大忌 郭子兴本是欲杀孙德崖无果 你却告诉我他二人最好共赴战场携手而亡 除此外人物刻画也是为设定而设定 初时憨直的朱元璋 从军五个月就精明果敢心有城府 变化得未免过于唐突
找一个满族人演朱元璋就是最大的侮辱
小时候看这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集,当朱元璋临死前,想让太阳不要落下去,于是太阳不落的命令便响彻了整个皇宫,但太阳终究还是落下了,就像朱元璋终究还是撒手人寰了。权力再大的人似乎也不能对抗规律,扭转公理,但公理和强权之间的斗争更不可能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总想找个差不多的电视剧看看,这个分儿还比较高~看了之后就觉得坑爹了。又是战争场面若干次的重复!没能力拍历史剧就尼玛别拍!打金陵是那个场景,守濠州还是那个场面!细节可以不在意,麻烦你老孙和老郭根本不是那么死的好嘛!老郭哪有那么正直!?朱元璋名字的来由都搞错!!
虽然粗糙,细节瞎编,因为同时期影视稀有,因此还是可以一看。
胡军把憨厚和帝王之心演的淋漓尽致,超喜欢马皇后
一直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切片,来看看,还行吧只能说
糙,一般,各种隔。就不说战争场面的一次次重复了。和康熙雍正等剧差了一个档次。
前面的战争戏一塌糊涂,群众演员忒不敬业了·······里面胡惟庸倒是亮点
开头是大快人心建功立业最后只剩下辛酸悲凉就连朱元璋都要在情势所迫下,作出“丑死人了”的谄媚的诈降,并确信刘邦也一定有过很多恨事,窘迫事,这样看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更无需为自己所做的窘事感到难过刘伯温 李善长 蓝玉 都是帝国石柱,既然不能再让他们继续恣意生长那就要让他们化作泥土肥料再来滋养大明王朝绝不能简单的放归闲置当作弃子 皇上杀人不看你忠奸善恶只看他是否需要。骄兵悍将在战场上有多好用,在太平盛世里就有多祸害到最后 朱元璋也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一辈子都在建功立业,后世之名罢了。临了临了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要想着朱允炆的王位如何坐稳,如何自己做完这个恶人。他的儿子怕他忌惮他,妻子对他寒了心,兄弟对他生了恨,最后也只能喃喃一句:都是为了大明嘛
三星半,贵在够长,故事足够展开,刘伯温和朱元璋演绎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