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到这么让我有感觉的片了,上一步貌似还是《我爱你莫里斯》。
歌曲几乎是首首好听啊,CA唱功确实强大,CHER也还好啦,不过我就一直没想通为毛GAY都要喜欢她啊,难道不应该去喜欢帅哥吗=。
= 不要PIA我!!!
Cam Gigandet帅得没天理啊,声音也好有磁性,有他出现的镜头,感觉我肾上腺素都在疯狂分泌,囧。
剧情是有的,不过就是听俗套的,但是WHO CARES,有好听的歌再加上还有帅哥看,值了。
剧情稍微俗套,但是唱跳俱佳,对白也很赞,人物刻画到位,不知道哪些评价一星的人心目中,啥才叫好电影,战狼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没有什么影响,那是因为我们的受众,根本欣赏不了层次太高的电影,欣喜的是,现在人们更多的走进影院,一些如药神之类的好好讲故事的电影出现,再过五十年,差不多能赶齐印度或欧美水平
总的来说还是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只是歌舞表现太平面化了,仅仅局限于舞台上,这也就注定这电影不会像是《红磨坊》和《芝加哥》一样,它太单薄。
克里斯蒂娜的确是个电影新人的表现,表情不自然,表演无张力。
回味电影像是一场克里斯蒂娜的个人演唱会。
我不是她的歌迷,也不太喜欢她那男性化的嗓音,但是不得不承认她一口气真的能唱很长时间。
虽然表演也就那样,但是一旦唱起歌来还是很出色的,演员的功底没有,歌手的功底却也是无人能及的。
另外一个女主角雪儿,46年生人,算算已有65岁高龄,还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实在是不容易。
雪儿的歌舞表演虽然只有两处,可是气场摆在了那里,歌唱的水平一点也不逊于克里斯蒂娜,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就是不一样。
情节一直不是歌舞片关注的,记得《出水芙蓉》中就有一些莫名奇妙的段落,虽然热闹非凡,但是总觉得自己从刚刚的剧情里抽离了出来。
比如有一段是女校的音乐老师,在学生睡觉前弹了一段让人眼花缭乱的风琴,后来才知道,原来演老师的是美国国宝级的风琴演奏大师,国宝都出来了,总得留给别人秀一秀的时间吧。
这部电影倒是没有这么离谱的情节,可是剧情依然被最严重的简化了。
一条线索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另外一条线索是俱乐部里的明争暗斗,再有就是俱乐部女主人的债务危机。
有些情节寥寥数笔就被带过,最重要的爱情线索也是再主流不过的情节,甚至不用去想就能猜到将会发生什么。
当然音乐剧真的不能太那剧情说事,这么多歌舞片段要加进去还要求剧情丰满是不现实的。
歌舞场面才是重中之重,两位主角也都很好的完成了歌舞的部分,有一些场面设计的十分出色,如果是在电影院看,绝对会感到震撼。
而且演员的服装也都十分给力,足够香艳,即使你不想看这些所谓的励志和爱情,电影里肥臀大乳的姑娘也能让你好好的在座位上坐着。
当然好听的歌也是一大亮点,克里斯蒂娜自然不用说,每首歌都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雪儿唱的那首《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气场十足,感人至深,展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风采。
总的来说这是部不错的歌舞片,虽然没有之前两部歌舞片来的完美,但是歌舞情节很有功夫,流光溢彩,让人过目难忘,算是合格的歌舞片。
PS:克里斯蒂娜肯定外扩!!
说实话,外部对这部片子评价一直不高,但我一个激动还是下下来看,我只想说看的非常舒服。
舞蹈安排的很漂亮,人设很有个性,男主很可爱,
很像《红磨坊》的感觉,又有点《dream girls》味道,Christina Aguilera也要走Beyonce的路线吗,剧情小简单了点吧,不过画面感还不错,色彩什么的很好,就歌舞片讲的话还是不错的!
昨天因为要写Blog的关系,1点多才开始看「Burlesque」,中文名叫「滑稽戏」,虽然内容一点都不滑稽。
快2个小时的电影,曲目至少有8首。
Christina的声音和爆发力自不用提,小小的身子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本届格莱美开场的时候,C是开场5女王之1,张嘴的那一瞬间就被震撼了。
「鉴于以前并不是她的粉。
」 最近陷入Glee的我对于打着歌舞片名号的电影总带着一些怀疑。
比如之前评价颇高的Mamma Mia我却并不买账。
看来无论是音乐品味还是电影偏好都是因人而异的。
整个故事也不过是丑小鸭变天鹅变天使,收了名收了利也收了个hot guy做男朋友。
每个人或多或少曾经梦想过的梦,不求可实施性,就是图个爽。
只是无论天生含着金汤匙,还是破壳而出的小雏鸡,每个个体都还是要巩固自己的力量。
你要是那金子,才好浪费时间等着它发光;你要先肯端盘子,才能追在老板背后对着她大喊大叫。
本来我打了五星,后来感觉情节有些硬铺,-1。
其实四星也是好的。
或是因为元宵之夜没有元宵的后遗,或是一步一步朝梦想努力是我一直想追求的。
早晨梦醒,我也许后悔,但不去更改它。
我只需要,时刻,或偶尔被拉出来鞭策。
其他种种:1.眼线+扇子型睫毛+红唇简直是羡煞人啊同一个人不同造型怎么能这么不同感觉。
2.现实中不是gay的眼线男绝对不可近身...身材绝好者不受此限。
3.我想要个gay的BFF....4.如果有个舞台,我还是想站上去一次,一次就好。
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喜欢Christina Aguilera。
情节很恶俗,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
老套的励志片。
追求梦想,实现梦想。
魔鬼的身段,甜美的脸蛋,绝美的舞姿,极具穿透力的歌声,CA把一个追梦女孩演绎的淋漓尽致。
对Cher并不是很了解,但影片中Cher嗓音浑厚而具有沧桑感,气场十足,很富感染力。
整体而言,虽然剧情无力,梦想的实现过于简单化,爱情的部分也过于平淡,但歌舞场面精彩绝伦,一场视觉盛宴,弥补了那些不足之处。
最后再一次被片名雷倒,滑稽戏?
well,我更愿意接受蓓蕾时刻这种文艺调调的名字或者舞娘俱乐部这样恶俗的名字。
终于有一部歌舞片了。
阵容还是很强大的。
Cher,Christina Aguilera。
小小的身躯,居然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但,仅是一部歌舞片而已。
赏心悦目之外,没有其他感触,不及Dreamgirls,也不及Nine。
喜欢Sean扮演者Stanley Tucci,仅限在这里的表演。
2010年11月24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滑稽戏》(Burlesque),堪称半台滑稽戏演出。
影片由史蒂夫•安汀(Steven Antin,1958-)导演,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克里斯汀•贝尔(Kristen Bell,1980-)、凯姆•吉甘戴(Cam Gigandet,1982-)、史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1960-)、艾伦•卡明(Alan Cumming,1965-)、雪儿(Cher,1946-)、埃里克•迪恩(Eric Dane,1972-)主演,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首部电影。
影片讲述来自爱荷华小镇的雄心勃勃、嗓音出众、酷爱歌舞表演的女孩爱丽•罗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饰),奔赴洛杉矶追寻明星之梦。
本片集结了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和雪儿两位歌坛天后,华丽的歌舞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堪比盛名之下的《红磨坊》。
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1980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史泰登岛,1992年,加入电视节目“新米老鼠俱乐部”后开始演艺生涯;1998年,为动画电影《花木兰》演唱主题曲《Reflection》,并与RCA唱片公司签约;1999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Christina Aguilera》,其中有三支单曲成为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单曲,克里斯蒂娜因此荣获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奖。
雪儿本名Cherilyn Sarkisian,1946年5月20日生于美国加州,音乐主要风靡20世纪60~70年代,歌曲风格从60年代女子组合的流行歌曲到Jackie Deshannon的民谣,再到Dusty Springfield风格的流行乐,曾获一座奥斯卡金像奖、一座格莱美奖、一座艾美奖和三座金球奖等。
该片原声带《Burlesque》共有10首歌曲,其中8首由主演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演唱,2首由雪儿演唱,曾获2012第54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改编影视音乐专辑提名;主题曲“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曾获2010年第10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歌曲,并获54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影视歌曲提名。
所谓唱而优则演,加之碧昂丝的《追梦女郎》成功榜样,足以让歌坛人气有些下滑的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做出登上大银幕的决定,而选择一部励志歌舞片作为处女作可谓再合适不过。
但愿阿奎莱拉的处女秀不会像小甜甜布兰妮的大银幕之旅一样,悲剧收场。
雄心勃勃、嗓音出众的爱荷华小镇的女服务员艾丽决定离开生活的小镇,奔赴洛杉矶追寻自己的明星之梦。
然而这件事从一开始便并不那么容易,她不仅被人偷走了所有积累,而且只得到在日落大道的一家滑稽戏俱乐部作服务员的工作。
因为没有钱付房租,她只好借住在极具创作天份的酒保杰克的家里。
俱乐部老板苔丝是一位面冷心热的女人,此时她正面临巨额债务和俱乐部被收购的窘境,在艾丽的多次请求下,苔丝最终决定给予她上台的机会,杰出的天份很快让艾丽很快在众多女演员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整个俱乐部的头牌舞娘。
俱乐部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时小有名气的艾丽开始受到各种诱惑,在情感与名利的漩涡里,艾丽最终会做出何种决择,俱乐部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
一个十字架引起的电影
男性不会允许女性跨越他们拥有任何东西,即便那是一个只有一点点象征意义的木质十字架
在哈萨克斯坦电影节上看过,忘记写记录了。人物刻画很不错,有社会及历史内容。
有点用力过猛了
镜头语言与故事都让人联想到同受东正教影响且业已名满天下的萨金塞夫,看的第一部马其顿电影,也是看的近两年女性主义作品里最巧妙的一部。男权傲慢易怒、警察官僚冷漠、宗教选择沉默,河边那纵身一跃极具象征意义:多少对系统的反叛开始于一次不经意之举呢?可惜佩特努妮亚脱离崇拜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民族主义叙事后将期冀的目光投向东方,人类这一劣种哪有什么“天下为公”呢?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
有点虎头蛇尾
74/100
那边的教会咋这么乱
就这种水平还柏林热门?出发点不错,剧本写得非常不行,还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不行。电影里有很多不错的设计,但是人物行为逻辑写得太草率了,中间几次想拍出维度也没有很成功,结局毫无力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女主角能力不怎么样
一个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上都有丰富延展性电影,但却画地为牢地自困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警察局“缠斗”中,最终沦为一个空有“口号”,但毫无真正思考的肤浅幽默剧。
「FIRST第二场」故事讲得非常好,但结局戛然而止,极尽周章地讲好铺开一个现实,然而也只是个现实,放弃了深入 。如果它是关注于个人思想层面的胜利而顾不得大局,那宗教与女权的主题绝不是通过个体上的解脱就可以承载的。
【山一女性电影展】 一位女性对抗父权、教会、甚至家庭的故事。故事很简单,甚至所传达的意思和感情都流露于表面,但拍摄手法有点意思,有几个镜头让我想到了《修女艾达》。后半段警察局仿佛一段密室惊悚片,很多时候让人愤慨,只不过结尾的转折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就结束了?
女主的历史学者身份是个很有趣的设计。这个社会人民都吃不饱饭了,没人会在乎历史。最近看的这几部女性议题电影都跟宗教压迫分不开。
成也剧作 败也剧作
也不是不好吧,但我不太喜欢
#Berlinale69# 4.5,虽然片场笑声不断,但其实看完心里挺沉重。从一个普通女性完全偶然的经历及其后果去探索宗教在世俗社会里对性别平等的压迫。少了对噱头的描述,导演把女性角色融入到了性别、宗教甚至公权力的结构描述中,使本片对女权主义的刻画更为饱满和朴实。同时,部分男性平等意识的崛起,对比了其他在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疯狂的愤怒,更将性别问题的实质,指向保守的惯例本身,而超脱了性别对立的思维。片尾里记者的一句话,2018年了,我们还活在黑暗时代里吗?这好像就是每次看到一些无可理喻的新闻时豆瓣青年们内心的感受。
抛开那些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世俗立场冲突,我看见一种深重的孤独。
被轻慢、被矮化、被侮辱、被掠夺、被侵害,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世界上所有女人的共同经验。所有男人认为是常态的、规则的、不应改变的、无足轻重的日常生活。历史的经验投射到现代,并不会带来改变,法律的、宗教的、人性的,没有任何一个框架尝试改变这一切。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意义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