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经常会意淫一下自己如果跟她在一起,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也明白没什么可能,但是还是乐此不疲的想着。
恩,可能我做饭水平还是很糟糕,可能会有孩子,可能她眼角的细纹会变深不少,可能爸妈那时候慢慢接纳了……在想象中总觉得自己会是无惧无畏的,哪怕是跟一个女生生活在一起也一样的知足安乐。
可能正是因为明白没有那个未来才会努力把它描绘的很美好。
但是两个女人在一起,尤其是在这个环境,总不会很容易的。
你说有情饮水饱,可这世上的长情却没多少能磨得过琐碎的时光。
或许我只是叶公好龙吧。
这种类型的电影总让我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不敢看太多。
爸妈的婚姻让我对男女之情失望,怕这一部部电影又会慢慢让我对同性之情失望。
不过,男女之情也好,同性之爱也罢,都总会有特例的。
我能做的也就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然后等待美好事情的来临。
额,其实今天语无伦次这么多,只是因为手机开不了机,我今天却无比需要它开机。
她做完手术了,我却无法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可能她都没有办法拿起来手机报平安什么的。
可是还是焦虑。
焦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不住的在看时间,在想她的情况。
我知道我们不会在一起,所以就让时光渐渐消磨我对你的爱吧。
电影最后那个男孩对他的妈妈们说,i don't think you guys should break up. I think you are too old. 噢,老了我们就不能折腾了,趁还年轻,那就让我再肆无忌惮的爱你一阵子。
而现在我需要的就是,一部可以有你消息的手机。
额,真是跟电影没啥关系的影评。
十年前一部批判美国中产阶级的电影在美国大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Sam Mendes居然能鼓捣出一部至今看来依旧犀利的家庭伦理电影,谁也不会想到Kevin Spacey继《非常嫌疑犯》之后能在奥斯卡上再次加冕,谁也不会忘记Annette Bening在柯达剧院失利后的表情,这部电影就是《American Beauty》,八项提名,五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这部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
该片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摄影、剪辑、配乐等都令人叫绝。
可是对我来说,再多的荣誉也敌不过对Bening的一句褒奖,我永远也忘不了Bening在《美国美人》出场时对她的男同性恋邻居的台词“I love your tie.That color.”那神情,那语调,那姿态,Bening从此在我心中定格,女神!
从那以后,影评人每次提到奥斯卡糟糕品味,Bening二次的铩羽而归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例证。
等待了十年,虽然之间有《夹缝求生》、《成为朱丽娅》以解我对Bening的相思之苦,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今年三月,奥斯卡余温未退,焦点公司宣布制片计划,《The kids are all right》在列,Bening牵手Moore,两位奥斯卡骨灰级怨妇联手出演同性伴侣,够狠够辣够气场,时隔五年,Bening美人迟暮,却魅力未减。
影片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已近摘得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奖,在北美上映以后获得了影评人的交口称赞,Bening凭借此片已成为头号奥斯卡影后种子选手。
提起陈年旧事只为Annette Bening喊冤,这部让我魂牵梦萦大半年、一眼望去全是演技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终于驾到了!
时光网把它译为了《子嗣无忧》,没看到影片之前总觉得这个片名比《孩子们都好》或是《孩子没问题》来得文艺一些,看过影片后觉得还是后者好一些。
得知《孩子们都好》可以下载是在昨天,青岛打了个电话给我,唧唧歪歪了许久,炫耀他已近目睹过Bening的气场并且打算近期在大银幕上感受海伦娜的哥特风采,匆匆挂掉电话,兴奋得燥热,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狠下决心,打算今天一定要看到这部电影。
偷偷摸摸地熬到近十一点,窗外北风呼啸,我裹着被子,电脑放于膝间,终于在凌晨一点半看完了全片,久久难以平静。
Bening的演技不想这这里多加赘述了,给我更多的是它的故事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和让人反思的电影,包括Bening和Moore在内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对于一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比较简单的电影来说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算是一种成就)。
电影很显然在试图踏进同性恋家庭和收养孩子的雷区,并且引起社会的关注。
尽管在很多国家关于同性恋结婚都还是非法的,甚至还是个忌讳的话题,但是这部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谈论了爱情关系如何之艰难的微妙的故事,不管是针对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
Nic(Bening饰演)和Jules(Moore饰演)是一对女同性恋,故事的背景是她们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她们携手面对着所有的人生中的高低与苦乐,与其他的异性恋夫妻一样,甚至更为幸福,她们有自己的孩子(通过人工捐精得到的孩子,精子来自于同一个男人,姐姐Joni由Nic所孕,弟弟Laser为Jules所育),Joni,18岁,一个优秀的好学生,正要进入大学念书;Laser只有17岁,正是叛逆、懵懂和张扬不安的年龄,他大多是时间里都和自己的玩伴在一起度过。
Nic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常常使得她忽视了Jules的生活。
同是女人,Jules觉得自己总是受困于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发言权和“大家长”的扮演者永远都属于Nic。
而Nic常常把家庭作为压力的宣泄口,Jules的渴望改变和孩子们的不理解,让这个难得的家庭遭受着迟来的七年之痒。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亲”这个名词永远是神秘和被替代的,Nic再强大也取代不了孩子们父爱的缺失。
Laser的叛逆让他在伙伴抬不起头来,同性恋在他的心念里总是与“肮脏和恶心”挂钩,特别在他看到两个妈妈喜欢看gay片做爱以后,不认同和不理解让他寻找父亲的心更加坚定起来,戏剧的开端是这个“父亲”还愿意和她们见面,事情开始变得复杂,怎样面对这个外来的入侵者,Nic和Jules变得极为不安。
(以下会有剧透,强烈建议大家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影评,我本人非常反对剧透)Paul就是这个捐精者,自由、放浪不羁的他经营着一家状况不错饭店,他游戏人间的对待着周围的人和物,包括感情。
但当他接到Joni的电话,了解自己已经是爸爸的事实后,归属感和责任感涌上他的心头,他用感激的心慷慨地对待着这个玩笑。
就如同小孩子对爸爸的依赖,Laser和Joni对Paul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度,在Paul答应Jules修理自己的后花园之后,Jule压抑多年的自我像洪水一样泛滥出来,Nic依旧以“卫道士”的面目捍卫自己的领地,矛盾和争吵日益频繁起来,Nic和Jules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对方。
不仅仅是一个吻,还有不确定性和空白期的诱惑的原因,Paul和Jules发生了关系,这绝对不是Jules审视和Nic感情的结果,Paul依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为自己能掰直一位lisbian而自信心爆棚,虽然他对一直保持性关系的黑人女子说了“不”,但我依然认为他那自由、放浪的本质又显露了出来。
任何感性的事情都是由理性支配的,冲动绝对不是借口。
Nic一直都不是旁观者,她冷静的观察着这个家对Paul的热度,可是她没有想到这场拉锯战的赛点会是场灾难。
纸永远是包不住火的,Nic和孩子们发现了他们的秘密,虽然之前Jules竭力想挽回,与Paul保持适当的距离,甚至放弃了装修花园的工作。
(让我再夸一下Bening的演技吧!
就在Nic发现Jules出轨的那样家庭聚会上,Bening将Nic的慌乱、冷静和不安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狂顶!
)Nic和孩子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何抉择?
我们谁能离开谁,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可是最后一场戏却暴露了导演的初衷。
全家以冷战的状态送Joni上大学(不包括Paul),到了宿舍,为了打破尴尬,大家开始帮助Joni整理物品,心烦意乱的Joni对两位妈妈和弟弟说,想静一静。
许久之后,Joni发现少了些什么,开始满学校找她们,Joni找到他们时候说“我还以为你们走了”,Jules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我们怎么可能不说一句就走了,宝贝!
”,全家人抱在了一起。
曾几何时,我们也叛逆过,幼稚地认为离开了谁地球都是一样的转,把感情看得太轻,归根到底是我们还不曾真正意义上失去什么,愈是大一些,越发感到孤独和难以割舍,稍微一点温暖的东西就感激涕零,把拥有的都认为是应当的,总是在抱怨自己不够幸福、不够幸运,总是借灾难的载体才能懂得感恩和知足。
Nic、Jules、Joni、Laser他们的家庭能够重生也是借了这样的载体,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父母、妻儿、伙伴、同学、情人、同事、朋友,与他们拥抱吧,离开了谁,你都会心如刀割。
今年七月,独自离开不知咒骂多少次的母校,我跳掉了与雷公、小戈、宁哥、老赵、PP......的话别,以为自己的坚强可以克服所有冠冕、虚伪的感情,我从后车窗望着学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眼泪就涌了下来。
原来我谁也离不开。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
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
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
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
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
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
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
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
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
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
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
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
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
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
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
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
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
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
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
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
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
《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
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一直大家讨论 平权 不知道到底平的是什么?
这个电影里生父/sperm doner,的形象就很好地诠释了现在平权还需要work on的东西—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观念。
这个生父以为自己的出现可以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取亲生子女 的心 并且趁机和生母发生关系 就让生母爱上她,意识到自己还是爱异性的,趁机把另外一个母亲踢出局,自己和生母带着亲生子女自成一个新的完美家庭。
这就是说白了这个生父作为一个白人直男子打心底里瞧不起gay,认为gay之前没有什么真爱,以为他们的情感是很容易,一个第三者的出现,就可以打碎的。
但可惜他可能不懂的十年家庭的意义,也不懂同性之间的情感。
这个生父很典型的代表了那些异性恋脸打骨子里瞧不起gay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时间的,但是需要被关注到的。
可能这就是现在平权需要work on 的东西吧。
虽然现在在表层面看似LGBTQ+人群在这个社会上平等,比如被别人尊重之类的,但是深层次的还是不平等......记得那个儿子和Nic 对这个sperm doner第一印象不好,当时我也和女儿还有Jules 都觉得这大哥挺chill 的结果随着故事发展他果然很自大,就是典型的中年直男那一套,表层套着一套让人舒服的套路,结果打心底儿还是很自大和自负,刻画的太生动了。。。。
当时生父最后一次找上门来时,Nic后来实在听不下去了,立马把女儿扯回来说不要纠缠了,要真的喜欢孩子,自己组个家庭吧。
我内心是yas的!!!
yasssa bitch!
md一个家庭的组成都很不容易,不是他可以一直单身 然后随随便便趁机取巧 省去了组建家庭的那些苦和累的部分 然后把这个已经组成好的家庭夺走的。。
Nic最后抓住了Jules的首,MGMT的youth配上,电影嘎然而止,好荡气回肠,一个家庭和生活的意义就是此回荡吧!
看了两遍的电影。
第一次是几年以前了,自己也没有认真的relationship,理科生,略文艺,就这么看了这个电影,和许多其他那个时候的电影一样。
甚至还为男主角犯过花痴,生了怜惜。
最近注册了netflix没什么新东西可以看就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你年纪轻轻,觉得要享受青春,做自己梦想的事情,不停地trial and error,直到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然后沿着惯性一路向前,日子渐渐稳定下来,有自己的小事业,状态不错,你开始向往有自己的婚姻,家庭,漂亮的老婆,乖巧的孩子。
然后你发现了这样一个机会,你想要去抢夺别人稳定的家庭,老婆,孩子,把他们慢慢吞入你的生活,一切看似完美。
可是当你年轻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一切,你不能够在合适的年龄合理地规划婚姻以及家庭生活,不能够为这些牺牲一点个人自由,不能够妥协理想,不能够为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着想。
You don't deserve a happy marriage with pretty wife and nice kids. You don't deserve them at all!所以你活该,最终被别人离间,不能再见到他们,自己一个人继续在感情的道路上摸不到边际,也许继续date各路美女,却无法settle down,最终孤独老去。
如果你还是个女的,那就更可悲了。
对于阳光小美女、朱诺这样笔调诙谐、平易近人的剧本向来没有什么抵抗力,今年的独立电影The kids are all right就隶属这样一个范畴。
能看到中生代的两大演技奇葩Julianne Moore和Annette Bening飙戏是件很幸福的事,她们同有着几度提名奥斯卡却无缘染指小金人的缺憾,只是这次联合出击势必又成同室操戈的尴尬。
或许Moore可以尝试报名女配单元吧。
Mark Ruffalo带来不少惊喜,粗旷男把肆意洒脱又浪子回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Paul的结局略显悲剧,毕竟任何一次劈腿事件的责任方都不该只由一个人承担,即使出现在同志家庭。
然而婚姻就像马拉松,维系家庭的纽带势必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还要有孩子,或许也只能是孩子。
有个颇有情趣的画面,两个Les妈妈看Gay Porn被孩子发现,孩子问为何看GV而不直接看拉拉片,妈妈解释为拉拉片太假GV比较真实。
完全赞同此观点,女同Porn几乎都是拍给男人看的,身为同志的Av女优在观众群体皆为男性的AV界市场较小,大多是直女出演女同题材。
我能想到的就有不少只演女同题材的欧美女优,如俄罗斯学院系列的Sandy,Jenna Jameson这样的名优也是已出演LES片为乐的。
日本或许也有,但比较少。
当然双性恋自然比较占优,也更有激情。
所以相比起来,GV的真实就颇显优势,适合腐女和各类同志观摩。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的欲望真是件复杂的事情,生理欲望同样如此。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并不感冒,但是我给了三颗星。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感人,但是我却哭了。
全片唯一让我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她们一家人送Joni去读大学,Joni则迫不及待的想离开那个混乱的家,到Joni的宿舍之后,一家人又忙着帮她收拾,而Joni则异常反感她们这种行为。
她要求自己收拾,然后她的妈妈们和弟弟便出去了,在Joni整理床单的时候,发现外面静悄悄的,她急忙出去看。
发现没有人。
然后Joni便慌了,她丢下宿舍的东西慌忙出去找她们,她慌乱的寻找东西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某些时候,我无法表达那种感觉,只是觉得心痛,好像被丢弃了一样难过。
Joni在路上看到了她的妈妈们和弟弟车里,他们看到她就停了下来。
Joni的样子像是在说:“你们在干嘛”她的妈妈说:”我们把车换个地方停,那里不可以停车“Joni说:我以为你们走了呢她的妈妈说:”怎么会呢,走的话会和你说,你要相信我们“…………然后我就止不住的哭,止不住的哭。
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我的白色自行车,有一天,我把它锁在超市的外面,自己一个人跑到楼上露天咖啡厅待了一下午,回来时忘记了我是骑自行车过来的。
就走着回了家,到家之后,发现把自行车落在了外面,外面天色已经黑了,我往回走的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别把我心爱的自行车丢了,我在想,一定是丢了。
边走边难过,那个自行车跟了我两年了,我舍不得它丢了。
走到地方的时候,发现它还在,孤零零的锁在原来的地方。
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哭了。
那一次哭了好久好久,就一直自言自语对它说话,生怕它不见了。
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孩,前生的父母亲一定是把我丢在了某个角落,走了。
然后我就一直在那等,一直在那儿等。
所以此生我才如此惧怕“不告而别”。
我害怕在我还愿意信任的时候,被丢弃。
我害怕在我对你有感情的时候,你走了。
请不要不告而别,好吗?
之前同学有推荐过,但是这两天才下载看完的。
每个人的戏份都不是很突出,但却完完整整的表现出了一幅很好看的影片。
最喜欢nic,绝对是t中的典范啊有没有Jules 演的也很到位,一直处于弱势,渴望得到肯定。
她们组成了家庭,还有两个孩子,这本来就让人羡慕呀。
我总是觉得能把电影拍的像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所以我给了五分了。
jules和nic互相爱着对方,能在一起生活快20年能不是真爱么。。
所以说那些在一起几天就爱啊爱啊的秀恩爱的,你们一起生活几年再让我羡慕吧。。
只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呢。
爱会让人勇敢不是么想起13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电影看得自以为不少时会偏离看电影的初衷:曾经希望的看到刺激或是动情,都变成了对电影腐朽刻板的评价。
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我是非常喜爱的。
一个不寻常的框架下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包含了家庭的种种元素,关于迷茫、寻找、成长、爱、坚守······人物形象丰满,五个演员表演非常自然和生活。
剧本很棒,细节良多。
只是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收尾,尽管很温馨,但毕竟生活无止境。
而且没想到尺度意外地大,马克白白的屁屁
看电影,最要命的就是,思维的不断转换。
仿佛我们是提线木偶,线永远在导演手里牵着,他指挥我们的思维如何转换。
一会儿这个人好,一会儿那个人好,取决于他的手法,未必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都是他赋予的!
所以导演真是个迷人的行当,他才是上帝!
在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看想象,沉迷于此。
亲爱的90后们,亲爱的网络读者们,你们现下所沉浸的郭小四那拙劣的日本漫画抄袭手法,着迷的那网络小说中逻辑混乱的穿越,这不过是你们亲爱的师姐,我们,十几年前高中时代作文中的拿手好戏。
年纪大了之后,现在的我们,心情特别平静。
已经没有多少精力移情于想象世界——现实就够让我们操心的了!
所以,特别爱好钻研现实生活中人们崩裂的生活,混乱而神奇的情绪。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虽然它只涉及到精神层面很浅很浅一部分。
我也喜欢它的结局:最终,人们依然还是会选择忠实于他(她)辛苦付出而收获的一路好坏,看重它,珍惜它,不会因为它那么疲累和沉重而避重就轻选择另一样轻松无负担的活法。
那些指望在玩乐一生之后,结局还能意外收获一切——家庭、孩子(已经美好滴长大)、踏实的妻子。。。
的人们,你们睁开眼睛吧,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可耻的,因而最终,是不可能的!
美国电影一直在进步!
感谢上帝!
它越来越能领会上帝的旨意了!
人生就是辛苦播种而后收获——也许一无所获——但一定要播种——因为,上帝说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孩子们都很好,那么你们呢。
starting to like Julianne Moore.
看到片末,室友的鼾声突然响起。
两位女主气场惊人
名演员和名演员的裸体……竟然有我的ANTM的yaya,看来是成长了……身材正的没法说……ps:直男太悲催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Les家庭,两个孩子,还有他们生理上的父亲,关系极其复杂的一群人,不过作为一部喜剧片,还是加入了不少笑点,伦理话题也浅尝辄止。电影资料馆。
2.5
女同家庭的情感伦理剧,两位女同家长演技精湛。
班宁太帅了
闷
Mia is such a beauty, she'll win some awards!
这是好莱坞我最喜欢的两位女演员,也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只开花不结果的两人,我从没想过他们会合作,我总是坚持等她们能拿影后,不过我爱功名利禄,也更爱你们。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弯女竟然扛不住直男的诱惑,这到底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男人啊,虽然脸大叔,但是这么壮的胸毛大叔还是太sex了。
直男太悲摧了。。。我很同情他。
明明就是狗屎,还好意思弄一那么温馨的结尾。
家庭电影无非就是出轨,青春期叛逆,中年危机,编剧还能再乏味一点吗
表面上笑笑闹闹 实际上还是很犀利的
格局偏小,主题也浅,不过这样的电影最适合发挥演技了,当年颁奖季横扫演技奖有木有
觉得真的挺一般的。朱利安摩尔和Mia演的都很好很好,但是故事真是没太大感觉。电影结尾保持不了水准直接让整体再降一个档次,也实在是很无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