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差不多开头处放的是Bob McFerrin的"Dont Worry,Be Happy",哇哦,这首好听的歌放在这够讽刺。
Swoff得知女友认识某某人后伤心黯淡,背景乐是Nirvana的Something In The Way,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次都来得忧伤。
战场上那首是the doors的Break On Through。
不说结尾那个嗓子沙沙的是谁。
2.在来伊拉克之前,一伙人情绪激昂看的电影是经过剪辑的"现代启示录",直升飞机扫射,熟悉的女武神之骑。
如果胖子科波拉知道他这部反战的作品改头换面被用来战前鼓舞士气,不知道会怎么想。
所幸,这也是部反战片。
3.穿衣演练那段,旁边戴上头盔的人转过来对Swoff说:Into The Dark Side。
嘿嘿,星战饭估计会乐坏。
4.那个可怜的人不小心放的老婆和邻居偷情实录那个录像带,标的是The Deer Hunter,同现代启示录一样有名的越战片。
5.在Swoff被处罚玩便便那段出现的黑人长官是不是有点眼熟?
他在热门连续剧24小时反恐里演一个巨能干的总统。
不过在今年也就是第五季开头,他便被干掉了。
6."F***"一词在电影里用了278次,其中38次和"Mother"连在一块。
从美越战争结束后的1978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众多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影片,如《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等;而两次伊拉克战争结束也有十多年(第一次海湾战争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类似题材的影片却寥寥无几,难道因为这两次战争美国都获胜就不反思了吗?
萨姆·门德斯拍摄于2006年的《锅盖头》,是为数不多反省伊战的影片之一。
锅盖头(Jarhead)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俗称,因为每个新兵入伍后,都会迅速被剪成锅盖头发型。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向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致敬——海军陆战队教官近乎变态地对着全体新兵训话,这为本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开场明亮的画面和轻松愉悦的配乐Bobby Mcferrin(鲍比·麦菲林)——《Don't Worry,Be Happy》是新兵初入军营的心情写照,同时这段轻松音乐也伴随着一段段戏虐和讽刺的段落——接待处军官称陆战队士兵为一帮白痴和混蛋;男主角史沃夫德自述:Marine的头就像一个锅盖,一个空容器(空虚,没思想)。
影片开场就是这种轻松戏虐的气氛。
训练中虽有意外死亡,但陆战队士兵对战争是充满渴望的,他们的好战情绪在观看《现代启示录》的经典段落(瓦格纳《女武神》的伴奏下,美军直升机屠杀越南平民)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暗示这些新兵里被打满了爱国好战的“鸡血”,无知且缺乏同情心,全然没有意识到越战的残忍和非正义性。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士兵们被送往沙特阿拉伯,这之后配乐更多的是战争环境下的音乐,其中著名游戏《真实战争》里的配乐在片中反复呈现。
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没有奔赴前线战场,而是在后方保护沙特的油田。
这道出了美国打这场战争最真实的动机——保护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在等待参战的过程中,训练、游戏、谈论女人、接受采访,他们越来越无聊,开始想念家人。
在无聊等待和女友背叛的刺激下男主终于迷失了,他不断违反军纪,荷枪实弹瞄准战友,坚持要看一个战友妻子偷情的录像带,而士兵们以为是要看越战片《猎鹿人》。
在后方等待半年之后,士兵们终于参战。
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凸显出来:烧焦的尸体,焚毁的车辆,火焰冲天的油井,天空中下着的黑雨,染成黑色的沙漠和白马,一副人间炼狱般的骇人景象。
这与影片上半段轻松戏虐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
战争带来的不再是胜利和英雄主义,甚至没有快感和刺激,而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经历了敌军炮火袭击、己方空军误袭和地狱战场的士兵们还是一枪未发,他们感觉沮丧,情绪失控,一等兵弗勒竟然把阿拉伯人的尸体据为胜利果实,这在海军陆战队里是个别行为,但在陆军里似乎很普遍。
残酷战争中美国军人的丑陋变态行为可见一斑。
“锅盖头”终于有任务了,他们奉命狙击共和国卫队的两名指挥官。
正当史沃夫德和搭档卓伊瞄准伊军指挥官时,美国空军指挥官取消了这次狙击。
空军要炸掉这个伊军基地,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干掉几百名伊军士兵(而不是杀掉指挥官后迫使军队投降)。
卓伊为此和空军指挥官发生冲突,因为他可能将永远错过开一枪的机会。
这里导演在引导观众思索:战争的意义难道是为了满足军人的杀戮愿望?
伊拉克似乎成了美国国家军事机器的狩猎场!
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更暗示了这次空袭的屠杀本质:前景是由窗框形成的、象征耶稣受难的巨大十字架,透过玻璃窗,是伊军基地被轰炸而燃起的烈火和浓烟,以及失望迷茫的男主。
在阴森苍凉的中东音乐伴奏下,史沃夫德和卓伊失魂落魄走在幽暗无垠的沙漠里。
他们回到美军基地,戏剧性的转折出现——陆战队员们兴高采烈地狂欢庆祝,战争结束了。
全体士兵向夜空开枪,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一空。
长达半年的等待加上四天四小时的战争,“锅盖头”们实际上没有一枪射向敌人,战争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在影片最后达到高潮。
尽管导演在片中多处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性质和军人行为的反省,但这种反省比较收敛,基本点到为止,批判和反思的深度不及《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等经典反战影片。
这或许和本片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不像在70、80年代美国社会主流意见对越战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必要、不应该卷入的战争;而两次伊战,尤其是第二次伊战之后,美国似乎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舆论氛围,即批判这两次“正义”战争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压力或许限制了导演的发挥。
素材来源于网络SJBD补标
1.导演似乎想在这片中延续他在旧作《美国丽人》中所达到的一种严肃主题与喜剧风格并存的感觉。
还特地加入了伪纪录片风格来表达对媒介的反思,让人想起《美国丽人》里那个塑料袋。
2.然而,纵使理想相当之丰满,他还是被自己打脸了。
这片喜剧风格几乎为零,超现实感虽然遍布全片,但语言数主体所追求的一种“第二真实”背道相驰,再加上剧本后面的节奏实在是在硬生生的拉(就是戏与戏的衔接过差的意思),使得这片实在是入不了我法眼。
3.相比之下,《夺金三王》要好的多,我在想是不是把半纪录片风格换成一条采访的调侃线索拍平衡一下是否后观感更好呢?
4.说起来上一次《美国丽人》也是用一种纪录片风格,不过通过群像戏进行了很好的平衡,并没有让人感到不适,还有种新意。
这里,或许真是老马的“散文式”电影让我对此免疫了吧,真的觉得,没必要。
5.吉伦哈尔演技依旧让我觉得很好,他的巅峰期应该就是00年代那个时候吧,现在感觉……6.话说回来《节选修订》虽然不写实,但是同样的运用本片用过的诸多技法,产生出来的观感和表达的流利度,我个人认为都要比本片高不少啊(虽然《节选修订》有种70年代的老气),可为啥《节选修订》在MTC上评分那么低呢?
不对劲~7.我看《1917》里萨姆踏实了好多啊。
果然人是活变的啊。
看过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评论它,记忆已经残缺不全,看来似乎博览战争片的人都对它无甚好感,whatever,偶觉得它在烦琐冗长的士兵生活描写上还是很人性化的,不时会触动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者在稍稍吃惊之余,露出窃窃的微笑,音乐很不错,美国大片的老套(抒情音乐+简短提炼的人生感悟)毕竟还是很有煽情效果的,另外,反战是个好主题,就冲着这个,也要为导演小小支持一下.
在沙漠里想杀人想到发疯,可直到伊战结束,都没有机会开一枪,他们喊着空洞的口号,“我们战胜了萨达姆!
”却不知要庆贺什么。
这种人在伊战中是绝大多数,当他们回国,被当成英雄一样欢迎,内心忐忑,脸上失落,他们连跟发小吹牛逼的素材都没能带回一点点。
《锅盖头》是一部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挂五档都只能喝屁的电影。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如何即没有真正的交火和冲突,又依然把军队生活好好陈述?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从2019年开始反复问自己,此刻2022年将过一半,我依然没有答案。
就像很多已经写了些东西的人那样,他们也都不知道,他们也试图表达但又并不会,并因此胡编乱造了些东西出来。
这部分我们看看就好。
在军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些大众想象里的cliche偏离现实太多,可也并不能就此说“其实一切都没什么”。
毕竟军队的世界依然与平民的世界相差太远。
两个轨道两种mentalite,平民世界的一切规则几乎都在这里失效,可又并不全都要赖到死亡与受苦上去。
那到底该说些什么?
该展现什么,又如何展现呢?
总不能只是沉默地坐在吧台后面,嘟囔些“懂的人自然会懂”,然后看跳梁小丑们和平民胡吹些nimport quoi吧.....甚至是Restrepo那样的故事,偶尔也会有,但那对于亲历者甚至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人,最终,该走的流程都没少走,却并没有经历过任何真正值得铭记的事情。
就像2018年在TBU,我们都觉得遗憾:我们没有那个机会,因此也最终无法知道在真正的工作中,我们又会不会是自己自以为的那样的人。
... ... ... PS:曾在看过电影以后,专门去看过原书:you know what? 原书无聊透顶 没有新意,没有任何深度,甚至有些杂乱无章,不过是普通的大头兵的某些平淡的碎念。
但,这部由此改编的电影,却把那些零散的素材结合在了一起,用镜头和对白,和演员本身的功力(大部分演员或者来自军人家庭,或者已经扮演过许多次军人角色),重新塑造出一个真正的鲜活的,更重要的是,有深度的故事。
前半截,精准又生动展现了军中处处体现出rien a branler的貌似瞎jb胡搞氛围;后半截,则刻画了平白无意义的suffering,和最终全然一无所获的遗憾。
是心中永远的五星电影了。
训练时对着靶子想象自己一枪杀死对手 此刻你无比渴望现在就站上战场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哪怕你参军只是因为考不上大学很快机会就来了 你被指派上前线作战 但你只是挖好战壕就发现敌军已经被轰炸机碾碎了 敌人发起反击 你呆在原地 等你反应过来战争已经结束了烟雾在你蓝色的眼睛前闪过 石油雨不停在下 金色的沙漠被染成黑色 敌人就这么输了你连一颗子弹也没打出去你被人们当成了英雄 你荣归故里消失不见的英雄主义 一枪未开战争就已结束
1991年海湾战争,在57万联军开战的第一天,“我们预计会有三万人伤亡”,它将堪比二战中海军陆战队所参加的任何一场惨烈战斗,世界规模第四的伊拉克陆军也将成为锅盖头们遇到过的最强有力的敌人。
这是开战前121天驻守科威特边境的士兵的结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一场“一枪不发”的战争,伤亡来自友军误击,繁琐的官僚体制,老婆女友的出轨,内心的自我怀疑,看出这像什么了吗?没错,生活。
For fuck's sake,我这辈子走过最棒的路,就是萨姆门德斯的套路。
以以海湾战争象征生活的战争,处处是戏谑,戏谑之后是痛苦的嚎叫,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爆发之作。
那些年轻人,那些本该在超市打工,贩卖毒品,留杀马特发型,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勇自杀的人们,被抹去了个性,成为了杀戮机器“锅盖头”,即海军陆战队。
他们本想体验另一种战争,人活这一辈子总要打一场仗,但他们想要激情澎湃,死得其所的那种,而不是表面平庸,实则暗流汹涌那种,然后他们来到了伊拉克,做着和原来差不多的体力活,还看到自己的老婆出轨,被上司意气指使,情绪失控,心里明白只有开一枪,杀个人才能缓解压抑与痛苦,嚎叫和裸奔早已试过,没用。
这是最近第一部让我看完愤怒的电影,就像结尾男主狠狠地拍了一下搭档的棺材板,我感到面对这场战争,无能为力,无处发泄。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这辈子总要打一场仗,杀一个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你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你会有一种把镜子砸碎的冲动,不管有多痛,鲜血四溅,你咬着牙拔出那些该死的碎片,就可以安然入眠。
所以男主说,每一场战争都一样,每一场战争都不一样所以男主说,我们仍在沙漠。
我觉得现在正处于这场战争中,我没心情关心你们那些破事儿,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打赢自己的仗,我甚至想狠狠地给你们来上几拳这样我会好受点。
我只知道,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I got long long way to goBut I will be fine.
杰克吉伦哈尔,这个有一张英俊脸庞的家伙罕见地演了一部不泡妹子不搞基的电影。
这里不是父辈的旗帜,没有炮火连天,没有长官喊话到一半被炸成两半,没有那扑面而来的战争的残酷。
这里也不是拆弹部队,没有每个窗口后面隐藏着狙击手的担忧,没有炸弹下一秒也许就炸你上天的恐惧,没有渗透到心底的死亡的压抑。
这里甚至也不是全金属外壳,没有把你虐出翔的变态教官,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挤的孤立无援。
这里只有一个没能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签了合约,渡过了艰苦的训练,来到了巴尔干半岛,发现自己坐进了一个大一点的牢房。
这仿佛是一场无止尽的高考倒计时,不知道考试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
你早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高考却一直没有来。
你等啊,等啊,最后一纸文书告诉你,高考结束了,大家都通过了。
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可只有你伫立在那里。
这所有的一切,你生命的意义,都如同这沙漠一般空旷,没有生气。
当我离开沙漠时,我灵魂的一部分也留在的那里。
不管以后我做什么,是在超市工作,在游乐园玩耍,和妹子大战,还是给宝宝换尿片,我永远都在那里,行走在无垠的沙漠里。
战争,面对的是个生与死的话题。
是的,总在说着生与死。
因为这才是人生真正亘古的主题。
在战争这个极端的冲突环境中,一切的虚荣没有了,We are the savagers. 生存下去,在对手面前,在自己的军队里,生存下去才是本质。
If you want to get a mark, you should gain it by your self.人性中真正的东西,让人区别于动物的东西也在这里闪现。
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保护,在粗暴的言行背后我们互相扶持,互相信任。
从来就没有人能证明,粗口和人性的善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战争永远没有那么想象那么残酷那么刺激。
我们是在与自己内心的压力作战,在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作战——在一个生命面临终止的地方,我们对生命其实才真正有了看法。
Without my riffle, I am nothing; without me, my riffle is nothing. 我们需要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对自己解释,我们为谁而战;这是动物们无法理解的问题。
于是,我们的爱人成为自己的解释,这种期待与其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我们需要被承认,需要有人在等待的感觉。
当平安回到了真实的社会,回到一切浮华掩盖之中,我们又忘了那种来自生命本源的脉动——虽然,依稀,我们的双手还记忆着riffle的感觉。
我咋个就觉得Gyllenhaal这张脸啊。哎,,弄得波斯王子都不想看了
太过平板
他们都还只是孩子。配乐不错。
类似《全金属外壳》,依旧很牛X,牛X的音乐牛X的人
老美就喜欢在战争中探讨人性
表示对山姆门德斯很失望
Suggested techniques for the marine to use in the avoidance of boredom and loneliness:
这是什么垃圾片
一帮大兵嘚嘚嘚两个小时。
不喜欢这种片子,超级无聊。
当兵的果真都这么变态?
剧情很一般
不夠深沉。
“战争结束了,我却一枪也没开……”
7.8/10
训练出操那里,感觉是在向“Full Metal Jacket”致敬
We are still... In the desert.
一个想杀人的锅盖头,直到最后也没能朝真人开上一枪。战争结束了,朝天上开几枪,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扯淡是要有技巧的。
很久未见的优秀反战片,有全金属外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