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弄虚玄、做作至极的片,居然那么多打一星以上的影评!
真是暴露了国民的愚昧无知、跟风成性、装模作样、不懂装懂、不会思考的本性!
作为一部智商检测片,这部电影是非常成功的,甚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晚清的辫子剪掉了,但部分人的心里还留着!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这种片,他们会觉得“东亚病夫”这个称号,真是抬举部分中国人了人了!
这样的武术不要说在擂台上,那将以碾压的优势打破马保国大师的睡着记录!
即使在街头,恐怕连小儿麻痹症都打不过吧!
【补充一下,唯一能看的就是那个回马枪】这种片最大的好处是支援了祖国的基建,看一半就能用脚趾头扣出座三峡大坝来!
要能坚持看完,喜马拉雅山地下走廊、长江水北调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水渠也挖成了!
最后希望电影界甚至中国,少些这样的人(导演、给此片高评分观众),多谢《哪吒》《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及导演!
昨天去看的电影,迟到了5分钟。
正好遇到柳白猿射箭,四只穿云箭破空而来。
露出来那张脸,我讶异地说,呵,这不是耿良辰吗?
让我迷住的是这部电影里的声音,箭钉入木头,尾部发出的颤动声,拖曳棍棒于地的粗嘎,抖动枪柄时声若龙吟。
我少年时曾经挥舞过长棍,知道若是持力不均匀,往往人为棍牵,倒地不起则是常事。
所以这个时候不免对演员们起了极大的敬意,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吃啊。
柳白猿的所谓彻悟并不具有说服力,逻辑上似乎成立,然而电影里将诸多的痕迹抹的太快太急,好像他面对撩起门帘来的顾客,脸上的笑容又刻意又僵化,简直都不需要瞅就知道假的很。
莫名其妙的内心纠缠,与二冬说我不受人威胁,却又莫名其妙的答应了帮忙,柳白猿比起耿良辰,更缺乏逻辑性,但是更奇葩的是唱落子的月月红,满面风情的来,肃杀笨拙地跪地磕头又跟着老人离去。
两部影片看下来,忍不住要猜想徐导演与女性的交往史中似乎都是莫名其妙的开始,然后不离不弃地跟随?
然而这几部影片下来,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徐氏风格的建立,他的缺点与优点一样突出,他的影片重现了江湖的本质,武术的本源,冷峻,短兵相接,他以他诡异的构思重建了一个江湖,恍兮惚兮的江湖,至于其中的男男女女,请相信,他并不耐烦去塑造人物特质,尤其是女人,他只是让人物发出他若干想说出的话而已。
所以某种程度上,他是36人格分裂者?
从未见过如此装逼和如此隐晦的电影,装逼是从对白到动作,隐晦是从情节到演绎。
刚认识徐皓峰是他的《师父》,第一直觉是电影对话太装逼,一度以为那是国产电影的通病,就原谅了他,看了这个,才明白那是他的通病,没有最装,只有更装,豆瓣7.2是怎么来的啊,我2.7都认为多啊,难道就我一个人瞎了眼?
当然豆瓣分数高低无关我忠诚的审美情怀,可恶的是90分钟我干点什么不好,而去看徐皓峰在那如此自嗨地扯淡~
“箭射出去回不来,但人可以。
”1.童年永远的痛,再也不能弥补的过往。
柳白猿,白猿。
猿猴本是群居的动物,但众所周知猿猴是没有白色的,除非得了白化病,所以白色的猿猴是猿猴中的异类。
《封神演义》中伯邑考进贡纣王的三宝之一就是个得道千年的白猿。
亲眼见证姐姐的失身,无能为力的自己,这一切都逼迫着柳白猿幼小稚嫩的内心,他厌恶自己,所以选择了逃离姐姐的身边。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不叫柳白猿。
成年后的柳白猿继承了师父的职责,维持武行的秩序。
也正因不偏袒任何一方,所以永远只身一人,没有战友,更没有朋友。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面对混血美女的百般近身无动于衷,但爱上那“唱落子”的女子,也不过是因为她委屈的模样像极了曾经的姐姐。
但直到最后回到家乡却得知姐姐不知嫁往何方的柳白猿也没有杀了当年强要姐姐的王老爷。
因为自己才是真正从姐姐身边逃开的人。
童年的伤痛,造就了柳白猿,也毁了柳白猿。
2.十五个苹果,不能再少了。
徐浩峰导演片中的女性角色除了混血美女,还有的就是第一眼看上去不是绝美,但身段窈窕,神色落寞,强大之余却一旦脆弱起来让人恨不得揉进怀里。
就是这样越看越有味道的奇妙女子。
本只是作为卧底,但也不知何时何地生了情,每个女子心里都还是有一份渴望,渴望被爱,渴望被珍惜。
鲜红的指甲,婉转的曲辞,旗袍下的身段,啃苹果低头的那一丝嗔怪。
虽说之后被揭露是作戏,但再真的演技又怎能比得过那隐藏的真心。
3.武功是唯一做不到取巧的东西,我想要比一场武。
最后时刻,导演借匡一民的口说了自己的一番心声。
是的,如今这世上投机取巧的事情太多,但他却都不会,空有一副武功,只有武功做不到取巧。
人生也总需要目标才能活,所以匡一民在结尾还是甩手而去,去寻找下一个明主。
这是看透了自己的不能成大事,才退而求其次辅佐他人。
这样的心情,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4.你要走,这手就废了。
说来奇怪,徐浩峰导演的片中总会有混血美女,我曾经在师父的点映会上看到有人问导演,是否钟情于此,导演只是笑笑说自己也没注意。
好了扯回正题。
美女美是美,可惜还是抓不住男主的心,不是她不够美,只是她还太年轻,没经历过大风大雨,最大的苦痛也就是想要替父报仇。
她并不知道对于柳白猿这样的男人来说,他要的并不是一味的天真,而是能在女人身上看到能够挽救的过往。
但她没有。
这样的她就算救了柳白猿,也留不住他。
徒留最后的那一瞥假装不在意的侧目,我只是想看看你,真的,只是这样而已。
结尾的最后一句字幕:世上再无箭士柳白猿。
或许人世间充溢的全是投机,再没有人老老实实静下心来练武,也再没有人会愿意付出所有来维持那淡薄的公道。
射出去的箭祭奠回不来的姐姐;最后擦肩而过也只是为了再看你一眼;跟了一个人十年就要再一直跟下去;输了也就掉头再不回头。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自己的心魔。
作为徐浩峰导演的又一部作品,《箭士柳白猿》虽没有《师父》那样流利的剪辑,甚至很多地方还会让人感觉出剪辑的生硬与不和谐。
剧作上也有瑕疵,作为普通观众肯定也认为打斗场面不如《师父》华丽,但依旧可以从中看出导演具备的,明显的个人特色。
不多一句话的旁白,不多打一下的动作,干净,凌厉。
看完整片,出电影院阳光正明。
坐着不到十个人的电影院空荡荡,身后的小姑娘忙着讨论马上去哪里继续打发时间。
而望着摄制人员表的我开始神游,神游幻想着还会有一个人在我想尽方法拉拢他之前,悠悠地阻挡住我伸出的手,说一句:“交换不行,帮忙可以。
”我们,还能否再见到这样一个江湖。
电影还没看,先看了宣传片,既然以“射箭”为主题,为什么不考究下那时中国的传统射箭方法呢???
首先,清朝与民国时代,中国普遍使用大拉锯的清弓与姿势,即弓弦要拉到耳朵后10厘米处,而电影中只拉到了脸颊,这是典型的西方射法;第二,中国传统弓射法需要用拇指勾弦,也需要戴扳指,那个时代应该戴驼鹿角制作的筒形扳指,这点没有看到,而且有人还用西方的三个指头徒手拉弦, 射过箭的人都知道徒手拉弦手就废了;第三,推弓手需要“知簇”,即箭头要与手碰到,而电影中的箭却因为弓没有拉满而长长的伸在外面。
另外需要表扬一下,弓箭的道具虽然还是不够还原,但已经比其他影视剧接近历史了,而演员的表演却糟蹋了道具。
射箭为主题的电影可以《骆驼客》里表演的相对好一些,但是里面用的是小架射法。
西方的三指徒手拉弦<图片2>
清代射箭,大拉距,戴驼鹿角制作的筒形扳指
民国运动会传统射箭,大拉距,推弓手指“知簇”
看了《箭士柳白猿》。
一直想说说徐浩峰,不那么正式的,东拉西扯,说哪算哪,写的过程里可能我会去喝会茶,画会画。
想写了就过来写几句。
我喜欢看徐浩峰的文字,其中最喜欢的是《道士下山》,其次是《大日坛城》。
前者看了三遍,后者看了两遍。
我喜欢徐老师文字里那些诡异和不按常理出现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哲学,武学,生活的理解,以及搞笑的不可描述。
我喜欢徐浩峰的电影,至今他拍了三部电影,其中《箭士柳白猿》托了《师父》的福,搁置了四年得以公映。
徐老师的电影延续了他文字的气,这里说气,而不说风格。
气不可描述,风格可描述。
徐老师的气很怪异,只能意会,不大好言传。
喜欢的人,如我,会跟毒品似的上瘾,我不吸毒,但茶瘾很大,我可以想象得到,一旦你喜欢某个特定的气,是多么的迷恋。
徐浩峰的电影,于观众是个异数,在电影界也是个异数。
他的电影主要讲武术相关,跟武侠电影不同,他讲究很多规矩——真正存在过的规矩,这规矩包括武人与武人之间的规矩,包括练武,习武本身的规矩,这些框架,徐老师都很一板一眼的遵循。
但在这之外,剧情则总是不守规矩,跟时不时斜飞出来大劈叉的白皙大腿似的,怪异得紧,却让我迷恋。
徐导演是个规矩框架里跳舞跳得很疯的家伙。
还有就是,徐导演的电影里的角色那种怪异的“仪式感”,大多人会受不了,觉得太“装逼”了。
但对我来说,徐浩峰和王家卫,是华语电影里两个能把逼装得最挠到人痒处的导演,这俩导演的气,都能驾驭电影的气,不让我觉得这片“装”得让人看不下去。
在《箭士柳白猿》和《师父》里,我执拗地认为,徐导演多少是借了电影来说他自己的。
两部片的背景都在民国时期。
两部片的主角都身怀绝学。
都坚守一些大家正在逐渐抛弃的东西——比如规矩,比如理想,比如情操。
武功,在枪开始普及的时间节点,是个很尴尬的存在,再厉害的武功也干不过枪——所以徐导演也很执拗地在两部电影里安排了主角面对枪的戏,导演就是要执拗地展示一下,武功可以不怕枪。
我执拗地认为,这是导演在给自己的坚持打气,他不需要别人打气,但他需要提醒自己——我要坚持我的气,我得顶住。
因为“记住,你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这句《师父》里的一句台词。
我还是执拗地认为这是徐浩峰说给自己听的。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徐浩峰开创了只有他有的门派,一个人,完全没有同类。
徐浩峰在电影圈的境遇,虽然我不是熟知内情的人,感觉跟《师父》里的陈识一样,苦练多年,身怀小拳种绝技,是这个门派的全部未来,陈识不在武术之都开武馆,把这小拳种传下去,此拳就会绝迹。
同样,徐浩峰若不在电影圈站住脚,多拍作品,形成大家都认可的体系——像以前的徐克一般,也会很快被泱泱的电影市场冲得不见踪影。
我看过徐浩峰的一个采访,他说他时间不多了,必须砍掉很多枝节,把精力集中在他最想做的事情上。
《师父》里,陈识也一直在说:我时间不多了。
另外,我还揣测,徐导演尽管个人身怀绝学,想要开宗立派,恐怕也是各种暗黑都经历了,才会把《师父》里同行之间的那些算计写得如此入木。
看似惜才的武行话事人,明里想帮陈识,暗里想学得咏春拳的终极杀招,既想表示要帮一把,同时又不能让这厉害的门派真的威胁到自己。
诸如此类。
徐导演自己可能也是经历过的。
我在《师父》的影评下,看到过一个自称“我都知道”的朋友,大概意思是徐的那些事我都知道,给他留面儿不说了。
不过后来还是说了些,大意是听说那些跟徐导演合作过的武指都不屑他或者说不再跟徐合作,因为徐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创造”动作,而武指们表示伺候不了,以后不伺候了,更受不了达不到徐老师要求时,“微笑而慈祥地看着你”那种精神碾压。
我可能记忆有出入,大致记得这么些。
这个事吧,其实要出本书,论导演之独裁和暴君指数,我估计徐老师根本排不上号。
著名的暴君有,库布里克,黑泽明,杨德昌,杜琪峰,徐克,周星驰,陈凯歌(据说在片场,陈导演小憩的时候,路过的人得脱了鞋子走路——又是据说,呵呵)。
不管怎样,最后大家记住了什么——作品。
是的,作品。
而每个成事者,形成风格者,一般都有个规律,很多跟他们共过事的人都会说他们不好相处,伺候不了。
不是说这些共事的人在说假话。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是导演,或者说我是徐浩峰,我要按照武指的来,而不是我想要的画面来,那我干脆别当导演了,让武指来当导演,我就做编剧得了,但事实是,我要拍属于我的电影,为了工作人员都满意,高兴,为了没人说闲话,我就不这么拍了,那我还存在干嘛。
关于徐导演,先扯多这么多。
通过《倭寇》和《箭士》,徐老师很好地塑造了自己的风格:梗概式、跳跃化的叙事,极简的对白,间离效果的木偶式人物,不使用煽动性的镜头(少大广角、少特写、少长镜头),似乎有意不迎合已有的影像风格。
这些在《师父》中也有所体现,但已经显得流畅且自然得多,最起码像一部有模有样的电影了,不知道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放弃自我”的妥协还是一种“学有所成”的进步。
可是,徐老师的电影语言实在太粗鄙了,不仅没能表现出自己小说中那些精彩之处,反而造成了很多误会。
就像相声演员给自己设计了很多包袱,但都抖错了方法,让听相声的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叙事和对白的极简处理都没有问题,但这样做需要很高明的手段,乱减只会把本身非常零散且逻辑不通的情节弄得更加漏洞百出。
台词的极简需要机锋,本片似乎处处是警句,句句是哲理,但却不精彩,缺乏新意,省掉的部分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有时更是雷得人一个愣一个愣,有故弄玄虚之嫌。
剧情上的漏洞似乎有些用台词补了(射四支箭,要成四方形,深浅一致,才能服人,等等),有些则要扮酷扮深沉故意不说,但由于镜头语言交代不清,全部交由观众自行脑补,这就造成了很多不解与误会。
而最终将这些疑惑诉之小说,才发现原来最初的设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由于看过《倭寇》和《师父》,对于他人物塑造的“囧”其实在看《箭士》之前就有预期,但没想到这么囧。
原本好几个角色有很强的发展空间,内心几经转变,但片中似乎都在有意弱化内心戏的表现,将一个原本应该丰富的内心世界全然不顾。
小说中的男主角是挺活泛的一个人儿,电影里却硬要让他装酷,做各种不像人的事儿:张嘴就是警句、睡觉睡床下、穿教士服下乡。
就拿“帮洋妞杀人报仇”来说:1. 原著就是刺客,所以不杀人的话,相当于重新写一个剧本,和原著没关系了。
2. 他的身份是主持公道,自然不能去帮某一方杀人复仇。
怎么会接受高个子女的请求呢。
3. 他和匡一民聊天后,为什么又不杀了(感情受挫?
),回家,没找到姐姐,然后又回来去水果店干嘛?
只能观众脑补他的思维活动和动机。
瞎猜他行为背后的目的。
省略部分情节不要紧,可惜又拍不出来那些细枝末节处的深层表现,同时又砍掉了小说中生动有趣的东西,结果弄得主角不仅不像人反而更不酷了。
电影很好地保持了小说中那种一惊一乍的节奏,可整体又零碎又缓慢,努力地耐着心去看却全然失望提不起兴致。
加上镜头运动非常老土,完全没有什么新意,却要做出一种反传统的调性,让这段观影过程很多时候简直如坐针毡。
镜头拍得太实,完全扼杀了原本自己营造的想象空间。
动作设计不精彩就算了,摄影还那么实打实地拍,完全暴露了各种缺陷。
以混血女人为首的配角和人肉靶子们表演实在太烂。
他们的打戏缺乏调度,一群人围着不是攻击而是乱躲,一人被打倒另一人赶紧上去接着挨揍。
而主要角色间的比武,或某些重点、关键动作时,可能是为了表现速度快和出其不意,往往一闪就到了大家摆出结尾pose的镜头。
这也在几部电影中形成了他的“风格”。
另外,打戏缺乏即兴的动作,动作精彩不精彩的,反正一看都是摆拍,大家互相喂招,低手的招数总是用老,从来不虚晃,也不会中途变招。
高手总是动作快一些,甚至能提前预判。
最精彩的武戏在于承惠老师跟徒弟比武最后耍的那通棍,实打实的功夫,好看,所以也不需要用花哨的镜头表现,功夫本身就够好看了。
但不好看的地方,用这种贫瘠的镜头拍出来就很尴尬。
再说女角们,旗袍没有拍出风情,只觉得“好瘦好厉害”。
《师父》就要好太多。
片中的混血女二冬对应《师父》中的蒋雯丽,月牙红对应宋佳。
回想一下蒋雯丽干净利落的表演,二冬的表演简直是她的负分项。
宋佳那腰扭得,二冬和月牙红所有的旗袍段落加起来都比不上。
一个导演,想拍性感的时候能拍性感出来吗,想拍紧张能拍出紧张来吗,想拍深刻能引人思考吗?
如果不能,还是好好地去当顾问吧,把自己的好点子交给会拍电影的导演,用合适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不要自我糟蹋了。
据说徐老师曾说过:“中国武侠片的本源不是武功,而是神话,它是中国民众自创的好游戏。
”从他的电影和小说中也看得出徐老师深受民间传奇故事的影响,把很多情节设定得很神,将一些明显看起来很假但很有戏剧性的东西融入故事,就跟“燕子李三”、“大刀王五”一样在当时消息闭塞的年代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同时又很有意思。
这种“神话游戏”原本没有问题,而且有的时候真的很好玩,可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用反逻辑的方式,弄出一篇漏洞百出又讲得蹩脚的神话,就跟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一个水平了。
只请各位品评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柳白猿去做水果贩,别人要个苹果要个梨,需要特意用那么快的动作去抓吗?
神经吧?
削个苹果皮也摆个形出来,真的是再没别的地方可以显示功夫了吗?
你可以说中国的功夫只是个讹传讹的神话,但别把所有练功夫的人表现得那么神经那么二好吗?
有人说这是导演的诚意之作,诚在哪里呢?
片尾还故做玄虚的写到中国古法射箭失传,哦,为了粉饰你的片子什么不负责任的话都敢说是吧?
蒙古人,罗马人,日本人,印第安人都从来不会射箭吗?
拉弓、两跟筋、拳劲这些你是怎么扯在一起的?
虚枉从此开始——这是你的初衷吧?
很久没给影评起这么虐心的名字了,主要原因是我想到了那个有文采的酒鬼。
以前小时候看七种兵器,就是看热闹。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古龙说的拳就是权——当把男人手中的刀剑拿去后,紧握的拳头其实是对权力的渴望,然后化身成了暴力。
而长生剑,霸王枪之类不过是给这个暴力披上一件潇洒的外衣。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总喜欢描绘梦想,于是,男人在渴望权力的同时,也就给这个渴望的过程描绘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叫武侠。
于是,徐克李安的武侠可以很浪漫,陈可辛的可以很科幻,梦嘛。
徐浩峰的武侠也浪漫,但我觉得像是重口味浪漫。
之所以重口味,是因为打破了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的类型片审美。
口味换了,形式变了,但是核还是对权力——算了换个好听的词——自我实现——的诠释。
一个年轻人,目睹姐被奸结果后就疯了,然后从寺庙外墙翻出去就成了主持公道的大侠。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箭。
一个老年人,苦练多年武术,最终目的只是辅佐一个人成就霸业,最后他辅佐的这个人在下野期间还被弄死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长枪。
还有个几乎是打酱油的男人,他既不用箭也不用枪主要靠拳,但他也用箭也用枪但主要还是靠洋枪。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个既不忘本却又把老祖宗的东西理解错误的假洋鬼子。
之间穿插的俩女人都是活道具,就不在这详说了,因为这是男人的戏。
徐浩峰老师比较传奇,听说以前从六楼跳下去过,没死也没残,然后就疯了。
还听说他醉心武术,有群武术界的朋友,这个比较可信,因为他说箭代表内心,长枪代表霸业,靠谱。
于是,人物性格在他们手中的兵器中得到了外化。
年轻人需要找准定位,纠结的是心,老年人需要面对自我,纠结的是欲望。
年轻人遇到了一个传奇人物,传奇人物教会了他箭术,也希望教会他弄懂人生,但是术易懂,道难得,所以那个传奇人物说射出去的箭好学,射回来的箭难学。
于是年轻人在经历了主持公道,为洋妞报仇,被美女欺骗感情,被酱油男搞坏手筋等一系列变故后悟到了自己还有归宿的事,于是他回到了家乡,算是人性的回归。
为姐姐报仇时对那个长的像葛优的员外没有射出致命的一箭,然后旁白交代,对于他,自己对姐姐的伤害更大。
他懂了争斗,失落,强大,再失落后真实的自己。
面对自我后他接受了老年人决斗的邀约…… 老年人从一次比武开篇,揭示了他证明自己的态度。
他很强,也很懂武术,在他教训酱油男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但是他太强了,权力对他几乎唾手可得,但年逾耳顺之年依旧事业无成,悲催的是他辅佐的人先下野,又被弄死。
酱油男说老年人又没有辅佐对象时绝对是对他前半生的绝对否定。
老年人在佛像前打了一套拳后他也顿悟了。
他说,少年时自己想成就一番事业,青年时发现自己没那能耐就想辅佐别人成事,老了也没辅佐成,自己有本事所以以为是别人福薄,后来懂了原来是自己福薄。
莫非命始终是欲望的终极无解命题?
于是他提出了年轻人决斗的邀约…… 对决还是精彩的,箭对长枪,对决的结果是从女人口中说的,年轻人没有杀老年人。
貌似是年轻人赢了,但是女人怎么懂男人。
那场决斗都是输家。
老年人输在了技艺,年轻人输在了内心挣扎。
但在影片最后,年轻人又把那个被洋妞弄的伤痕累累的箭供起来时,我们依稀看到了年轻人心的又一次成长
3月10日,上海第一场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七成。
徐皓峰是导演,也是作家。
之前看过徐导小说《道士下山》,唐传奇式写法和微妙的哲学思考,表达成电影本就很难,被陈凯歌拍出来,毁得不轻。
《柳白猿别传》故事紧凑,可以对比小说和电影,看这次改编是否成功。
---先讲下小说(剧透慎入):双喜姐姐被地主强暴,自此双喜一蹶不振,不再说话,将性事看作仇恶化身。
寺庙主持让他做跳墙和尚,将过去留在寺里,更名改姓,开始新人生。
双喜回到尘世,遇到杀手柳白猿,就此更名为柳白猿,成了刺客。
每单杀人,均有金条入手。
一日,军统买他杀军阀杨杏佛。
杨杏佛是善人,柳白猿不知是否该杀,先化身水果店老板,等待时机。
杨杏佛身旁有一高手相伴,很难下手。
此时水果店常来一女人,柳白猿爱上女人,有了第一次性事,解开“性事即恶事”的偏执。
就在他放弃刺杀,准备带女人远走高飞时,杨杏佛身边高手主动找他。
原来女人是高手妻子,被派来刺探柳白猿虚实。
了解真相后,柳白猿心灰意冷,放弃刺杀,军统想将其灭口。
挑柳白猿手筋脚筋的特务,是高手安插在军统的眼线,放了柳一马。
柳白猿得救,回乡找寻姐姐,然而终究未找到。
他意识到姐姐是他的执念,姐姐遭遇的恶行,点化了他对善恶的理解。
也许姐姐从未存在过。
她只是引发他认识自身罪恶的契机,是佛菩萨对自己的一次轻轻的点化。
他决定回去保护杨杏佛。
最终杨杏佛和女人死于军统,柳白猿射杀军统杀手,再无踪影。
可以看到,整个故事,讲的是柳白猿经历世事,逐渐摆脱过往的执念。
这也是当年主持让他跳墙而去,再世为人的意义。
---电影做了两处莫名其妙的改动,将原著流畅的叙事,割得支离破碎:1.柳白猿不再是杀手组织代号,成了拳馆仲裁人。
这导致柳白猿杀杨杏佛缺少原因,为了给个杀人理由,于是有了下一个改动。
2.军统一洋妞哭诉杨杏佛杀她父亲,让柳白猿替她报仇,为此向柳献身无数次,软硬皆施,倒贴失败后,对柳动情。
柳被军统捉到后,洋妞代替原著中安插眼线的角色,救了柳。
电影结局,柳和高手以武对决,洋妞还专程跑来,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
原著改编成电影,无所谓是否忠于原著,重要的是改编后能否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果改编后,破坏全片情节连贯性和合理性,这个改编就是失败的。
而《箭士柳白猿》走了《道士下山》老路。
同样徐皓峰的小说,同样做了改编,同样完蛋。
徐导亲自操刀,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可以改他的小说,但不要乱改。
---徐导曾解释过为何要改动:写小说和拍电影隔了5-6年,此时他的关注点变了。
拍电影时,他更关注武林中如何仲裁,柳白猿就从杀手成了纠纷仲裁人;他想让大家看看真枪是怎样的,而不是软趴趴的白蜡杆枪,于是就有了枪与枪的对决。
他抒发了他的情怀,其实他本可以为这些情怀,从头写篇小说,给个完整的故事。
然而他只是把主题硬生生放到他某一篇小说中。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没表达好。
---几个细节:1. 女人将自己卖给柳白猿,原先要价30个苹果,后来“15个,不能再少了”,电影院笑倒一片,这个梗是原著就有的。
2. 柳想带女人走时,电影中直接甩手一个金条。
原著中,柳本想给她金条,一想,这不符合自己水果店老板身份,就想以100个苹果换她走。
后来动情,拿出金条。
也正是金条,暴露柳的真实身份。
电影中,这个细节被抹去了。
3. 柳白猿,是徐皓峰小说体系中,惯有的杀手组织。
《道士下山》中张震的角色,就是柳白猿。
4. 全片打斗,声音特效加得太过,不合时宜的破空声分分钟出戏,实在可惜了拳拳到肉的打斗。
5. 全片部分摄影风格,有些像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导演是油画出身,保证了电影的画面美感。
6. 这是于承惠(片中白胡子高手匡一民)的遗作。
我不喜欢这种风格,太装了。似是而非,可能是最好的点评了吧。我也学台词点评一下:两颗星,不能再多了。影评人在影评时要先用左手无名指敲击C键
箭要射出去,也要射回来,久在江湖,竟忘了还有故乡。
特别写意,像是在看古龙小说。
没看懂
有不会好好说话的一根筋,不说话直接开打的一根筋,非要辅助明主的一根筋,还有“想见你”的一根筋,什么武侠啊,单细胞动物的一根筋世界。咱先学会怎么好好讲故事好不好啊。
让柳白猿找名字那段,玄学的像比干无心。
箭有兩種:一種射出去的,一種射回來的。師父教了他射出去的,射回來的沒法教了。可惜他自己也沒有學會。
至少这次,对冷兵器从来都无感甚至反感的我,总算感应到海报上所谓“冷兵器的绝唱“了。经过体育台”武林争霸“式的《倭寇的踪迹》,至少认清些许真功夫的面目,也就不会再期待“好看的”假功夫,于是能较为投入的看这一部新的“功夫教学片”。只是,成功营造的西部片氛围怎么就没有一个西部片故事呢?
徐浩峰太装B了我欣赏不了
徐浩峰的片能提取的新鲜感也就到这了,不管是拿着势的格斗,还是一惊一乍人物互动,都看差不多了。
吐了
关于徐浩峰,我一直是小说喜欢,电影接受不能,文字装逼貌似就没这么致命,他的电影吧,当然是用心和有亮点的,不过也会看的颇为痛苦。
讲规矩还是得看徐浩峰的。
个人风格过度,晦涩、装逼。
两星半。不知道是不是先设计人物关系的原因,非常的粗糙,感觉就是浇铸一个不怎么样的模具。徐的电影就像是发表自己的讲话,像老师讲课多过于普通人讲故事,这课我个人是不怎么爱听。也因此演员被导演的操控得十分苍白,这样也导致武侠不讲人,就很难讲好其它的东西。
虽然很同情受害者家属,但“也许姐姐并不存在”也太过分了吧!另外,这个民国背景简直就形同虚设,坏坏地说一句都1923年了还嚷嚷乱世无明主,显然没啥眼光啊~
既然我給了師父三星,那這部肯定不能超過師父
@2017-02-16 08:07:12
太注重画面布构 人物和对白我喜欢 但情节又不如徐浩峰其它作品
动作什么有点儿魔怔,叙事是冰山手法?两个女人是肤白貌美大长腿,属于徐皓峰的招牌,但是,电影没怎么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