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节的电影将死亡,没有情感的电影也将死亡。
它应该属于既有情节又有感情的电影。
从一开始,杀人的动机就成为一个悬疑诱惑人们往下看,而朱莉亚特如何开始新生活这条线索也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所以,它不沉闷。
感情而言就更妙了,“寓深情于琐事”“寄真爱于细节”,满满的细节,满满的爱,让人难忘怀。
比如其一,茱莉亚特刚来时对侄女漠不关心,后来熟悉之后,她们互相喜欢起来,她开始教侄女弹钢琴。
她们一边弹一边唱,歌声和着钢琴声,场面很温馨。
其二,外出聚餐,茱莉亚特被迫说出自己的秘密后离开众人,对着篝火默默出神。
而敏感的肖恩迅速意识到她的内心伤痛,他悄悄来到她的身旁向她讲出自己的秘密让难过的朱莉解开了心结。
这个分担痛苦的夜晚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三,侄女很喜欢朱莉,她喜欢听她讲故事,对姨妈的偶然露出的医术崇拜有加。
有一天晚上,她不停地向妈妈打听姨妈的事情,最后她对妈妈说“我爱姨妈”。
听到童言稚语的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爱将心靠拢,爱将冰融化,爱带来痛苦,也给予新生。
所以尽管女主角的眼睛.神态无不流露出悲伤,尽管她的生活曾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整个影片给人的却是和她的神态完全不同的感受:温暖。
和读朱天文的《冬冬的佳期》一样,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乍一看其貌不扬,深入之后却久难忘记的佳作,它们显露在外的都是平静的叙事外壳,内里却流淌着温暖的情感河流。
温暖来自于人与人的关爱。
妹妹以及妹妹的同事们,朋友们构成了茱莉亚特生活的世界,他们对突然出现的茱莉都十分友好,在这样的环境里茱莉的心开始复活,她渐渐去掉冷漠,流露出本质。
夜深人静,关上灯,静静的看着,看着看着,心里就渐渐开出了一朵小花。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9日)法国影片《我一直深爱着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以深沉素淡的基调、有序递进的故事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段不离不弃的至深亲情,哪怕此间经历过牢狱之灾,哪怕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妹已分离了15年之久,哪怕其中一方早年因古希腊式的悲剧禁锢了自己,而另一方曾被人为地阻挠了亲情联络。
这部小成本制作在欧洲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天主教人道奖,影片所洋溢着的恒久真情和所触及的敏感话题——解除无望病患痛苦的安乐死(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曾对此做过深入探讨),则再次发人深思。
全片气质冷峻静谧,叙事简捷流畅,完全不似出自一位首执导筒者之手,对此《名利场》的评价是——“菲利浦·克洛代尔在这部处女作中流露出的才华值得肯定。
”的确,该片在剧情架构、节奏掌控、人物设定、影像风格上,完全没有新手初涉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张驰有度和详略得当。
加之克洛代尔选对了能表现自己意图和意境的摄影师Jerome Alméras,其以略带忧郁沉寂的画面质感,烘托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和压抑,并以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呈现出了角色的复杂心绪,仿佛每个镜头背后都有着充足的潜台词,从而令整部戏直达观众心头,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许是作家出身的缘故,克洛代尔对人类内心世界有着深邃而透彻的观察,叙事手法又不失委婉细致的描写气息,并以平实自然的笔触营造出了人物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拷问,仿佛将主角朱丽叶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心流放到了没有尽头的无间,如果说她的悲剧源于母性本能,那么其妹蕾雅(艾尔莎·泽贝斯坦饰演)的羁绊则始终围绕在姐妹亲情上,于是,妹妹的爱和坚信成为姐姐终结流放和期待重新出发的守候港湾。
影片剧情虽简,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却是繁复的,其中所流露出的姐妹间的诚挚感情和家庭的温暖包容,更是打动了很多孤独的人。
该片重头戏是亲情的重拾和真相的揭露,并以层层迫近的手法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背负着“弑子”罪名的朱丽叶特在即将结束牢狱生涯时,是心存恐慌的,当年案发后,离异的丈夫指控了她,父母则以她为耻,极力否认她生活过的痕迹,甚至想让别人以为家里只有蕾雅一个孩子,父亲在临终时都不能原谅她,母亲更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索性忘记了女儿们。
然而,妹妹的适时来访和友好邀约,终让她那颗冰冻的心温暖了起来,因为记着当年那个8岁小蕾雅的微笑,朱丽叶特终于敢于出现在妹妹家。
姐姐的“罪案”不可避免地对蕾雅产生了影响,成年后的她职业高尚、生活优渥,却始终不肯生育,宁可收养两个越南小女孩,而丈夫吕克起先也对大姨子的到来心存防范和排斥,同事朋友们更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好奇之极,于是,想要真正毫无芥蒂地欢迎姐姐暂居似乎还得过心理这关。
因为短期内聚集的情绪压力,一贯和善的蕾雅终于在和学生们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失控了:“……他反对同一世界观,他知道观念是多面复杂的,意向也是复杂的,真相也是……”语气虽激烈,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蕾雅始终坚信姐姐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真相是复杂的。
影片耐心营造了这对姐妹情感互动的细节,其中不乏动人之处,如当姐姐说“你已经忘记了我”时,妹妹拿出自姐姐离开之日起,每天所做的笔记,她一直深爱着姐姐,从没放弃、割舍和遗忘过。
再如,姐妹俩去疗养院探望母亲,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言辞,让那曾经的悲痛又一次来袭,令姐妹间的感觉微妙递进。
而那个姐姐教外甥女弹奏当年和妹妹联奏童谣的画面,以及姐妹俩再度联手弹唱童谣的昔日重现,都令那抹亲情在岁月流逝中复苏。
“……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罪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这段剖白似揭示了除却公审,朱丽叶特对自己做出审判和禁锢的原因。
影片伊始,刚出狱的她面容憔悴、神情没落、眼皮沉重,而那静默的抽烟姿态又让这个明显有故事的女人具有鲜明的观影带入感。
此番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将朱丽叶特这个被放逐的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示人,仿佛可以让观众读到她的心。
一如《影像日报》所言“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这位曾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暗恋过”休·格兰特,又被《英国病人》拉尔夫·费因斯“爱”得死去活来的女星,一直有着以表情和状态来再现人物的特质,只是介于很多角色所限而未能尽现,此次可谓过足了戏瘾,如终于对妹妹讲述真相时,她起先情绪激动,眼泪肆虐,额头狰狞,嘴角抽搐,继而归于沉郁,痛苦述说,此间的表演很有层次感。
艾尔莎·泽贝斯坦的对手戏也十分出彩,将一个孩童时对姐姐充满爱与崇敬,经年后仍留守着这份真情的纯善女人呈现的真切可信。
而让囚禁自己的心长达15年之久的冷漠“局外人”朱丽叶特彻底获得释放的,还有一干配角们,在影片极力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在其他相关人士的疏导帮助中,朱丽叶特逐渐卸下了桎梏,不论那不能言语的中风老爷爷还是那个最终离去的警察,不论做过狱中辅导的蕾雅同事米歇儿,还是活泼可爱的外甥女,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拥有宽容、理解之心的家和朋友的朱丽叶特还是幸运的。
片中有两处音乐的运用较为突出,一处是对那首著名童谣的重新演绎(很多人应该在影片《面纱》中聆听过),另一首便是Jean-Louis Aubert的吉他配乐,甜美温情到令人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76177_d.html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我一直深爱着你”是太爱情的一句话。
以至于在看电影时,收到电话问我在干什么,答看电影。
什么电影呢?
要将这个片名回答给对方都会不太好意思。
其实这是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的电影。
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干净冷静的中年女性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杀死自己六岁的儿子?
因为弑子事件。
她的一生中有15年在监狱中度过。
故事从她出狱讲起。
出狱后她来到了她妹妹家生活。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的突然出现好奇,还有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一行为,并对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心。
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女性。
她拒绝向任何人提起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种封闭对所有的好奇心产生抗体,也让这些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气急败坏。
这些人包括她的妹夫,还有那次家庭聚会上那个自视甚高的大学教授。
可是当她真正说出事实真相时,大家都认为她在开玩笑。
影片中其实花了很多细节在透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妻子和母亲。
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就和小lily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让小孩变得对她依恋,能很好地操持家务,哪怕是跟家里有脑残的老年人也能有些许交流。
而且她爱读书,应该不至于是一个太偏执或狭隘的人。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令人生畏的事件呢?
而且这一事件带给她无尽的孤独和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还带给她的亲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包括那个记录她离去的这十五年中的每一天的妹妹。
身为大学文学教师的她,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课堂上谈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于人类杀弑的困境时,她失控的情绪也表明了她在这一事件上的承担。
她在夫妻都没有任何生育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育而是领养孩子。
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困境。
而所有带来这些事实的真相是,姐姐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作为医生的母亲,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安乐死。
她选择了不做任何辩护,走进监狱。
因为这样至少没有人打扰她的悲伤。
ps:片中讨论侯麦,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很有侯麦电影的细腻和缓慢,还有拿些星星点点的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元素。
一部电影以如《我一直深爱着你》这样的译名是容易让人误解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实际上,这也反映着我们如今的思维定式,一提到“爱”就想到男女间的爱情。
而实际上,比之于后发性的爱情来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真挚的母爱常常是不事张扬的更广泛的,更深沉的爱,而这部在2008年颇受好评的电影,就向我们表现了一种让人矛盾的母爱和令人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到和解的情感之旅。
对于本片,或许可以定义一种片种叫“情感悬疑片”,这部电影确实以一个悬念贯穿,一开始便是朱丽叶特经历15年牢狱生涯后释放,来到妹妹莉家中,同时寻找工作,准备重新开始生活。
从莉的丈夫卢克的闪烁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朱丽叶特的罪行有特别之处,而她与丈夫离婚,父母与她断绝关系的举动更加深了这一疑惑,究竟是什么罪行让她被除妹妹以外的家人抛弃?
而事后,当朱丽叶特去找工作时,面对雇主的疑惑,朱丽叶特说出了杀死自己6岁的孩子的事实,这时,一切疑惑仿佛都解开了,为什么家人将她抛弃,为什么卢克对她住在自己家中有些不满,为什么当雇主听到这一事实后让她“滚出去”。
同时,更大的悬念产生了,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母亲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贯穿朱丽叶特杀子之谜的其实又是一场疗伤之旅,她需要修补与家人的关系,与旁人的关系,包括她自己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常常执着与一个人的过去,非要搞清个为什么,特别对于一个曾经的“罪犯”,哪怕她已经受过惩罚,哪怕她现在那样孤独无助,过去的错已经在她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她却不去辩白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去体味,去与旁人沟通。
我们可以理解,当卢克看到养子们与朱丽叶特接触时的紧张,可以理解他听说妻子将孩子留给朱丽叶特单独照顾时的震怒,真是因为这些,才让本片最后他与众人为朱丽叶特庆祝生日的场面无比感人,才人他主动请朱丽叶特照顾孩子的举动那么温情,这是这部电影可贵之处,一种不事张扬的沟通、宽容都渗透在生活中,没有过多的煽情。
而朱丽叶特和莉的姐妹之情则是本片最真情的流露,哪怕世界已经将朱丽叶特抛弃,哪怕她做了显的人神共愤的事情,还有莉在她的身边,接纳她,帮助她,这是给予朱丽叶特生活勇气的原动力,正是这样困境中的关怀,孤独中的依靠,让朱丽叶特慢慢走出自责和自闭,重拾生活的信心,而这也让更多人接纳了她,她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爱情。
为什么有人选择死?
这是旁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的问题,片中,一个一直照顾和关心朱丽叶特的警察便突然选择了死亡,他已经没有亲人,几乎视朱丽叶特为沟通的唯一对象,所以很难说这位负责跟进出狱人员状况的警察是在帮助朱丽叶特,还是寻求她的帮助。
他唯一留念的就是南美洲的一条河流,一直计划去那里,而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自杀。
本片没有直接交待原因,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与朱丽叶特命运的交相辉映,朱丽叶特至少还有亲人伴随着疗伤止痛,而这个警察却渐渐对生活感到绝望,他感到痛苦,他感到厌倦,他选择了终结,不论什么原因,他至少自己选择了自我的终结。
而朱丽叶特杀死孩子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更矛盾和纠结的真相,当一个母亲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孩子时该如何抉择?
本片最后朱丽叶特向莉独白似的倾诉是本片的高潮之处,朱丽叶特语调低沉,悲怆,又显的节制,慢慢道出那个痛苦的过程,面对病痛,孩子只能哭嚎到虚弱的无力再哭泣,而对一个母亲这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所以,她选择了终结孩子的生命,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让他“安乐”。
与其它安乐死不同的是,很多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他或者求助于他人,或者自己找机会了断,而如片中警察的选择正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他至少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断,而对一个孩子,他没有这样复杂的意识,他只知道在快乐的日子给妈妈写下可爱的小诗,而对于知道他即将走向死亡的朱丽叶特来说,这是更大的痛,所以在“绑架”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已经虚弱的不能动弹后,她为孩子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给孩子永远的宁静,带着深深的爱,而这种给人以死的爱注定无法得到法律和最广泛道德伦理的宽恕。
而她的选择本身也是自我的一次殉难,她没有为自己的罪行狡辩什么,从开始到事后,“不管怎么说,我都罪大恶极,我给了他生命,却又宣告了他的死亡,我没什么好说的,解释,解释什么?
解释给谁听? 解释就是在找借口,死亡没有借口”,她选择了担当自己的罪行,她从不解释什么,因为每一次解释都将是一次回忆,每一次回忆都是又一次痛苦的经历,对于一个母亲,这太过残忍。
一个母亲有权利代孩子选择安乐死吗?
哪怕中间有那么多前提,这也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道德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实际上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本片表现的那种亲情,那种宽容与和解,依然是值得每个人珍视的情感,正如比之于孤独的警察,朱丽叶特还拥有的幸运,我们还有亲人,那些常常在我们最无助孤独的时候给予我们最有力臂膀的亲人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dec3d9bc54030bdc8eaf438.html
清新的法国片,看完一直和Thomas学着说Bonjour.里面的姐姐妹妹一起弹的歌,原来就是一直深爱着你。
记得好像尚雯捷在面纱里唱过这首法语歌,找来还真是!
歌词翻译得很美啊。
一直深爱着你,因为深爱,所有的苦痛都微不足道。
喜欢这样的亲情片,而不是死去活来的爱情。
它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妈妈,看到自己未来成为妈妈的样子。
法國電影『我一直深愛著你』(I've Loved You So Long)第一個鏡頭,就抓住了我的心:一個脂粉未施的中年女子,若有所思地輕吐煙圈,煙霧繚繞下,臉龐輕晰可見的紋路,是歷盡滄桑的歲月刻;那迷離的眼神,彷若沉到深邃海底,淡得不能再淡的表情,隱晦疏離,像是無人能懂的詩,在塵埃飛揚的片刻,不斷被書寫。
沒有表情,似乎才是她真實的底蘊。
這是一個懷著巨大傷痛的故事:女主角茱麗葉(Kristin Scott Thomas飾)因殺害六歲稚子,入監服刑十五年後出獄,暫住妹妹蕾雅(Elsa Zylberstein飾)家,與妹妹一家人,從陌生到日漸靠近的情感關係。
【沉默:最深的痛楚難以言說】茱麗葉究竟為什麼殺了親生兒子?
成為每個人心裡的疑問?
沉默,也造成她與親人之間的多年隔閡:父母絕口不提關於她的事,妹妹對她疑惑難解,妹夫對她心懷芥蒂,素未謀面的外甥女對她充滿好奇。
然而,她依舊保持沉默,淡然的眉宇間似乎隱藏了極深的痛苦,整個人呈現支離破碎的狀態,雖然她看起來平靜如常。
電影逐漸抽絲剝繭的過程,並非為了探究茱麗葉的行兇動機,而是一步步走進她不為人知的內心深處。
謎樣的茱麗葉讓我想起『為愛朗讀』(The Reader)中的漢娜,她們都有一股強韌的意志力,堅持不說出心中的祕密,儘管因此成為千夫所指,甚至必須為此付出一生代價,亦在所不惜。
我在這與眾不同的堅持中,看到自我的力量,也看到龐大的愛,那是即使背對世界,和所有人不一樣,仍然不會軟弱的信仰,而那背後的心甘情願,令我莫名感動!
茱麗葉:『世界上有些事是沒辦法解決的,痛楚,要如何對人解釋?
』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剎那湧出,彷彿在一瞬間明白了某些人,也明白了自己。
最深的痛楚總是難以言說,無法言詮,能說出口的痛,也許並沒有自己想像中嚴重。
守不住祕密的人,往往守不住心;守住心的人,永遠保持沉默。
於是,我終於明白了“祕密”真正的意義,也終於明白了愛的深邃,人的複雜性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合理性,就算不為人知,不被理解,相信與自我堅持本身已擁有足夠力量。
【姊妹之情:“遺忘”是最深的記得】電影中的姊妹之情令我難忘!
久別重逢的兩姊妹,在各自的心事裡打轉,“不能說的秘密”像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橫在彼此之間。
開車返家途中,茱麗葉淡漠的看著窗外,蕾雅則不時看著姊姊,想靠近,卻不知如何打開彼此的心?
一起午茶的時光,茱麗葉藉口出去抽煙,再次隔絕了蕾雅的心。
許多姐妹倆共有的記憶蕾雅都忘了,茱麗葉忍不住問她:『這幾年妳有想起我嗎?
』蕾雅拿出幾本日記,每一頁的開頭都是茱麗葉的名字,如影隨形的想念,怎麼會忘記關於姊姊的事?
我想,十五年的被迫空白,成為蕾雅難解的心結,於是,她不再碰觸和姊姊有關的回憶,久而久之就漸漸想不起來了。
遠離,是一種療傷的方式,好讓自己不再作繭自縛。
然而,記憶的根即使被連根拔起,仍鏟除不了意識深處的愛,由始至終,蕾雅對茱麗葉保有直覺的信任,到最後一刻,她都希望茱麗葉能對她說出心裡話:『我不是其他人,我是妳妹妹。
』看到這裡,我深刻體會到『我一直深愛著你』當中無以名狀的深邃,雖然一個人也可以寂寞的活下去,但這世上有什麼比被自己愛的人理解更可貴呢?
就算不能為她分擔痛苦,還是希望和她在一起的心,是最珍貴的姊妹之情,也是無常人世裡,永不消失的暖意,深深感動了我!
【由黑暗到光亮:悠緩的生命敘事】很喜歡電影在生活細節中隱喻不斷改變的生命狀態:一開始完全素顏,穿著暗色系服裝的茱麗葉,心境和她的外觀一樣滄桑,即使在親友身邊,也毫無存在感,彷彿仍獨自活在過去的傷痛之中。
隨著工作漸漸順遂,和親人慢慢熟悉的相處,習慣緊閉的心扉緩緩開啟一扇窗,薄施脂粉的臉龐出現溫暖的氣色,裝扮也越來越清爽,淡雅的淺色系衣裙映襯她淡淡的笑容,走過內心的寒冬,人生的春天悄悄來了。
當一向冷靜自制的茱麗葉終於卸下心防,對蕾雅訴說自己真實情緒的那一刻,窗外突然下起傾盆大雨,雨來得又急又快,毫無遮掩,只想釋放所有的壓抑與痛苦,即使痛苦無法被沖刷殆盡,但至少讓心有了出口,看見出口的瞬間,同時有了光。
於是,姊妹倆一起看見了難得的雨中之美!
我還喜歡電影中沉默不語,只愛看書,只會微笑的老爺爺。
感覺老爺爺身上有股巨大的能量,不批判,只是靜靜聆聽的寬闊包容力,讓人能安心在他身邊停下來休息。
也許我們總是說得太多,在交談的過程中,總想著說服別人,很少用心聆聽,自然很難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沉默”是電影裡極重要的象徵,有時候,適時保持沉默,不把關心當成侵犯的藉口,反而能縮短心的距離,聽見可貴的真心話。
兩位很棒的女演員加深了我對電影的感受:Kristin Scott Thomas(『英倫情人』女主角)將茱麗葉這個充滿傷痛,且極度壓抑的女性詮釋的極為深刻,僅僅是抽煙的神態,就有好幾種不同的心情,若有所思和心不在焉竟然能同時出現,也許兩個極端近在咫尺,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當你太想念一個人時,讓自己瞬間空白,放空到另一個世界,什麼都不想,反倒是最好的度過方式。
Kristin Scott Thomas層次分明的細膩演出,豐富了茱麗葉的沉默瞬間。
複雜中依然保有內心的堅持,這樣的女性,不管到幾歲?
長了多少皺紋?
依然深具魅力。
飾演妹妹蕾雅的Elsa Zylberstein,原來是『米娜的故事』裡的艾德兒,那時她才二十幾歲,身材略顯豐腴,也沒有米娜渾然天成的藝術家氣質。
時隔十幾年,在電影中Elsa Zylberstein成為已婚少婦,纖細的身型,好看的短髮,優雅的穿著,舉手投足之間充滿法國女人獨有的靈氣,非常動人!
『我一直深愛著你』是近日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我喜歡那些悠緩的生命敘事,在平凡日常中不經意修補破碎的心:陽光滿溢的廚房,一起喝茶的午後時光;煙霧瀰漫的小咖啡館,熟悉難忘的舊時氛圍;渾圓不制式化的游泳池,身心得以自在放鬆的時刻;田園風情的度假小屋,將自己隱於眾人的歡笑之中;陳舊的琴房,姊妹倆一起彈琴的背影,連接了今昔之間。
不經意的眼淚,有我不曾察覺的隱微心情,也在不經意之間修補了我的心。
幾米說:『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我相信最深的陰霾,也能透進一線光;最深的沉默,只要有人能懂,就不會永遠寂寞。
劇終,電影主題曲『DIS, QUAND REVIENDRAS-TU』(說,你何時回來?
)響起,舒緩的吉他聲透露著淡淡愁悵,男歌手Jean Louis Aubert唯美而感傷的輕唱著逝去時光:你何時回來?
我一直在這裡,一直深愛著你…………DIS, QUAND REVIENDRAS-TU 說,你何時回來?
你的離去已過了多少日夜 過了多久時間 你跟我說:這次是最後的遠行 為了我們依戀的心,這是最後一次阻礙 到了春天,你將看見,我會回來 春天,是個適合談情說愛的美麗季節 我們將一起看到園裡的繁花再次盛開 我們將一起在巴黎的路上漫步 說,你何時回來?
說,至少你還記得 時間無情流逝 什麼都留不住 消逝的時光 再也無能捕捉 春天已經離開很久了 人們踩過枯葉發出脆響,燃起熊熊的柴火 看看這個深秋的巴黎是多麼美麗… 而我忽感疲憊,作著夢,發抖 搖搖晃晃,像那些陳腔濫詞 我來回踱步,進退維穀,步履蹣跚 你的影像糾纏著我,我兀自對你言語 我為愛而苦,為了你受罪 說,你何時回來?
說,至少你還記得 時間無情地流逝 什麼都留不住 消逝的時光 再也無能捕捉 我還徒然地愛著你,一直徒然地愛著 徒然只愛著你,因為愛而愛你 如果你不明白你該回來 我將整理我們之間最美好的回憶 我將重新上路,人間讓我豔羨 我將讓另一道陽光溫暖我 我不是那種會抑鬱以終的人 我可沒有水手妻子的美德 說,你到底何時回來?
說,至少你還記得 時間無情地流逝 什麼都留不住 消逝的時光 再也無能捕捉
不是第一次见到Kritstin,却第一次看她的主演,深陷泛黑的眼窝,紧抿的嘴唇,神情木然,也许加了一点化妆,这个叫Juliette角色是一个几乎枯竭的女人。
一个坐了15年监狱的女人,因为杀了亲生的儿子。
她的出现,就像一个迷,一个大大的问号。
她为什么会杀害亲生的儿子?
作为一般的观众,免不了猜测这是一个错杀,还是酗酒或别的什么因由。
导演很吝惜地透露答案。
却悠然让一个个生活细节流动眼前。
Juliette在妹妹家住下来,他们一起吃晚餐,简单谈谈生活;送女儿去上学,妹妹驾车陪着Juliette;妹妹和妹夫在房间私语;和朋友去咖啡馆;去美术馆散心;朋友家庭聚会;Juliette走进爷爷的房间,说她在监狱里常常需要书的陪伴;去咖啡馆;面试应征,然后失败。
长桌晚餐,谈天说地。
全是对白描写。
当然还有Juliette游离冷淡的反应。
不知不觉,竟开始关注Juliette的这个生活空间和她的感受。
Juliette,被别人怀疑和歧视,也是一些社工好奇的对象;她的生活受到别人的暗中注意,要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似乎有点困难。
最主要,她看到亲人,自己对这件事本身也难以释怀的样子。
罪咎?
不理解?
成见?
还是缅怀那条失去的小生命?
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邻居里有一个强奸劳改犯。
每次我见到他,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仅仅是被妈妈告诫过后。
面对一个杀人凶手,我们可以没有成见吗?
一个服过刑的罪犯,他或她还有应该拖着罪恶的尾巴吗?
妹妹领养的一个小女儿(L),和小女孩的失去语言能力的爷爷,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
L不知道Juliette姨妈过去的一切,姨妈只是个有点沉默,奇怪,但可以交个朋友的人。
爷爷不闻外事不说一话,有的尽是笑意融融,却可以让Juliette放送下来,倾诉几句。
他们眼里,Juliette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没有偏见,因为没有了去解释的语言。
影片里展现出的不同人的不同观念的博大还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我们既可以看到赶走Juliette的老板,也有只和她上床的自恋男,更有理解Juliette的朋友出现。
还有她的妹妹,随着和姐姐的日渐了解,也消解了很多开始的孤疑。
最快人心的莫过于教师妹妹在课堂上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犯的下笔。
她说,这只是一个假设。
他的罪犯具有同一性。
富含理性的审视反思的同时,此片有着法国电影一向的温情。
Juliette的心结慢慢结开了。
最后她歇斯底里爆发,吐出了多年积淤的原罪。
原来是因为爱,才夺取了儿子的生命。
生命的印记投射到哗哗打落窗户雨点上。
这是一个给影片和主角的答案,给我们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安乐死在没有立法支持的情况下,善却成为了罪。
事情应该这样吗?
痛苦 朱丽叶的痛苦贯穿始终。
朱丽叶犯罪的原因,其实我从开始就隐约猜到了,直到影片结尾也没觉得意外。
因此在观影过程中,没有过多探知真相,而更关注于朱丽叶本身。
朱丽叶的痛苦,从她得知儿子得病那一刻开始,一直贯穿到影片结束。
分析犯罪动机,由三部分组成:一、对儿子深切的爱,而无法忍受其痛苦。
二、愧疚感——将儿子的病痛归咎于自身。
三、责任感——既是我带给你痛苦,也应由我来为你消除。
也许有更复杂的因素,但我却觉得这种冷冰冰的分析毫无意义。
对这位母亲而言,旁人的分析是亵渎;自己的分析,是推卸。
没什么动机。
只有爱:我爱你至深,所以我痛苦至切,因为我目睹你受苦。
我不让你继续受苦,但我却依然痛苦。
因为,是我必须让你离我而去。
因为,我是如此爱你。
需求 朱丽叶冷若冰霜、自我封闭、拒人以千里之外。
但这和痛苦不同,因为并非贯穿始终。
朱丽叶的转变,非常明显: 开始,她穿着暗沉老土;表情僵硬麻木。
后来,她打扮得漂亮优雅;时常露出迷人的微笑。
开始,她厌烦着妹妹的养女,会对她们吼叫。
后来,她教她们弹钢琴、给她们讲故事、还与小妹妹一起完游戏。
情至深处,她会吻她们。
开始,她对周围人冷漠拒绝,没有朋友。
后来,她和警察喝咖啡;她主动打电话找教授谈心……当一群朋友给她过连她自己都已忘记的生日时,她感动得似乎要哭了。
最后,她和那位教授走到一起。
开始,她刚到妹妹家时,对一切麻木不仁。
后来,她去看自己的新房,如此期待。
她从一个房间窜到另一个房间,不停地问着“采光如何?
面积够大吗?
”最后她对妹妹笑着说:“以后,你可以来我家做客了。
” 朱丽叶的冷漠封闭不是因为那份痛苦,更不是因为她对儿子的爱。
真正的爱是会带人走向温暖和光明,而并非冰冷和黑暗。
真正导致朱丽叶冷漠封闭的原因是身边人先有的冷漠。
她的父母非但不理解,认为她给家里蒙羞,甚至还要将妹妹脑中的形象抹杀掉,而妹妹从未去监狱看过她(正因此,她对妹妹的冷漠维持得最长,她对妹妹心里是有怨的)。
如同后来的工厂厂长,连一个为什么都没有问,直接就给朱丽叶下了粗暴的定义。
毫无人情的对待,令朱丽叶的内心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十五年间,每过上孤独的一天,这冰就加厚一层。
朱丽叶曾说,即将出狱时,她连做噩梦。
梦见她拎着皮箱站在虚无之中,周围空无一人。
可见,她非常需要周围有人,有爱,有理解,有关心。
她越冷漠自闭,她内心的冰就越厚实,她就越需要人间的温暖。
好在,她内心有爱。
有对儿子的爱,有对妹妹的爱——“是她,让我今天来到这里。
”。
力量 朱丽叶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
即使不停遭受冷漠排挤,她没有对人情绝望。
她内心开了一条门缝,得以感知身边的美好情感,爱与关心。
即使那痛苦的伤口会伴她一生,她没有轻弃生命,并以极大的耐心慢慢缝合伤口,重新建立起新的生活。
对儿子的爱,并非使朱丽叶冷漠封闭,而恰恰是她充满不幸的生活中,依然保有的一份美好。
这份爱强大有力,使得内心能吸收同样美好的情感:妹妹对她的爱、养女对她的依恋、朋友们对她的关心……这类美好向外延伸,直至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温暖的春风、和煦的阳光、书籍和音乐……(朱丽叶坐在公园的长凳上阅读,然后合上书本,微笑;)美好为朱丽叶的内心所吸纳,成为重建新生活的力量源泉。
而美好的力量流入内心,稳固了朱丽叶对儿子深切的爱,增添了这份爱的美好。
这便形成朱丽叶内心的良性循环。
感情 人间的情感,是涓涓细流。
它从一颗心缓缓流入另一颗心,即使阻隔重重,它总能从一小个突破口一点点渗入进去。
这正是人类情感的强大之处。
朱丽叶身边的人,其实能做的很少。
就怕不小心,会刺伤她。
可过于小心,也会伤害她。
该怎么办呢?
如果他人是地狱,做什么都不对,难道就什么都不做?
如果是我,我却宁可继续——以我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方式——爱她、关心她。
因为怎么做,做什么,无关紧要,其背后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朱丽叶心里明白,他们——努力想做些什么,却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不小心做错的人们——是因为爱她,才会如此不知所措。
这就够了。
相互理解很难,隔阂很深。
但,爱,却不会因此消磨。
重建 朱丽叶以极大的耐心,去慢慢缝合内心这又深又长的伤口。
即便在缝合中,不小心又被碰到了,甚至撕开了……但忍着痛,她依然继续。
这是朱丽叶最最可贵之处。
因此,我不明白妹妹最后怎么忍心追问?
当朱丽叶,因为无法忍受又一次被撕裂的痛苦,只能用哭喊的方式宣泄时,我感到非常心疼。
她不停地哭喊:“你们能做什么?!
” 妹妹紧紧的拥抱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个迟到的拥抱,在朱丽叶经历了长期的被无视、被误解、被孤立之后,终于伴随着妹妹至深的歉意,到来。
朱丽叶终于可以缓缓诉说,那长久以来不愿也不敢提及的伤口。
最后她说:“亲人的死是最大的监狱,你将永远被囚禁于此。
” 是的。
人无法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因为“我一直深爱着你”。
爱与痛此时合为一体,无法分割。
更何况朱丽叶的情况如此特殊,她的痛苦也会加倍。
所以,朱丽叶将永远痛苦,永被囚禁。
但,这囚禁已然不同——朱丽叶在内心的监狱上开了一扇小窗。
不时,有人来探望,并带来一丝爱的阳光,令她感到些许温暖。
不时,吹过和煦的暖风,伴随美好的气息,令她看到新的希望。
如同影片最后,那美丽的雨滴。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朱丽叶不仅在告诉自己,也在告诉所有她爱,同时也爱她的人们。
----------------------------------------------------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我最后想用导演的话来为我的理解提供依据: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来探讨遭遇不幸后的重生。
’菲利普·克劳代尔表示,‘虽然人是很脆弱的,但是也能够自我重建,能够重新找回些东西,经受住考验、得失和不幸。
’他邀请老朋友、法国摇滚歌手让·路易·欧贝(Jean-Louis Aubert)为影片创作配乐。
‘人物一开始特别僵硬、麻木,由于痛苦而情感淡漠,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开始对生活有所憧憬。
所以开头声效要快,没什么变化,空的感觉,之后才开始丰富。
因为她慢慢地才重新聆听到世界和生活的美好。
’这就是菲利普·克劳代尔对配乐提出的要求。
” 详写这篇影评,主要是因为我不同意子夜书社得出的结论: 叶沙描述朱丽叶时,说朱丽叶自始至终都拒人以千里之外。
但我个人看来,朱丽叶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
之前我已详述。
刘先生认为导演之前拍摄的所有情节都是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
最后得出朱丽叶将永远无法摆脱痛苦,以及导演拍整部片子仅仅是为了表现“母子之爱”。
而我认为,导演将真相放在最后,除了增强悬念和震撼力,更主要是对之前朱丽叶重建生活的反衬,突出人物内心的强大和对美好的向往。
如果仅因最终朱丽叶的痛苦而无视之前辛苦建立起来的所有的美好,我觉得是对整部电影的辜负。
舒逸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如此之深,朱丽叶周围的人对她的关心仅仅流于表面,甚至会刺伤她。
这点我也已详述过——无论隔膜多深、关心多么微薄,甚至有错,朱丽叶依然能感受到表面行为背后的爱。
因为爱的真挚,因为朱丽叶的强大。
最后叶沙的总结似乎给了朱丽叶一个内心上的无期徒刑。
整个节目从头至尾丝毫没有提及朱丽叶的“重建”,而我觉得这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
节目的结论是消极的,而电影的整个发展脉络却是朝着积极、美好的方向发展的。
影片不愠不火的讲述了一个真相,当我看到结尾的时候,随着真相的揭露,朱丽叶终于可以大声的咆哮痛哭,虽然她大声的斥责妹妹,说没有人能了解她,没有人可能帮到她。
但这一刻,我想她终于得到了解脱。
15年的想念,15年的众叛亲离,15年的孤独,15年没有人能体会的牢狱之灾。
而朱丽叶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好妹妹,遇到的都是好人。
在这样一个温情的气氛里,促使着朱丽叶终于慢慢摆脱冷漠、孤僻的本能,内心不再拒人于千里。
很多人看完影片以后都把目光停留在朱丽叶的悲苦遭遇和杀子之后的万劫不复。
而我却在影片中始终看到爱的痕迹。
是爱把朱丽叶推到了绝望悬崖的边缘,又是爱把朱丽叶拉了回来。
妹妹对姐姐多年的依恋;妹妹和妹夫对两个收养的弃子爱护有加;两个小女孩对姨妈的喜欢和亲近;无论何时只要你愿意诉说,妹夫的老爹那个可爱的老头,总会放下手中的书本认真的倾听你,即使他已不再说话;那个矛盾纠结最后一枪结束自己生命永远去旅行的警官;那个最懂朱丽叶愿意听她说话的米歇尔教授。
他们都有爱,他们都在付出爱。
甚至,谁能说朱丽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不是因为爱?
而她遭到了父母的离弃,也正是因为对她的爱让父母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试想,如何让两位花甲老人去接受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了自己的孙子?
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抹去,可即便是在老母亲已经失忆的神志不清的时候,还能准确的叫唤着朱丽叶的名字,用亲昵的语气和慈爱的眼神。
在她的仅存的记忆里,她把女儿永远定格在小的时候,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朱丽叶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新房,有了一个大学教授的男友,身边有自己的亲人陪伴。
纵使失去爱子的阴影和痛楚或许将永远存在,自己曾经的所作为仍将遭来异样的眼光,人情冷暖依旧。
但只要有爱,就有动力前行。
“在那明丽的泉边 有我留连的脚步 看那清澈的溪水 惹我快乐地濯足 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
太过沉闷,前面不知所云,或许是我太不会欣赏了。
我很清晰的记得我看过这个电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时候..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有些事情..早已经被掩盖...人的眼睛..无法看透灵魂...
爱!爱!爱!法国人能不墨迹吗?要不是你参展,我才不要看!
挺没意思的
such a stupid and implausible plot just does not fit into all the rest of the realism crap
最终也没能去大银幕看,遗憾。很美,音乐也很好。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Jamais je ne t'oublierai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感动
好棒,视角独特地诠释亲情,姐姐的演绎好棒,妹妹好美丽,我也想做法国大学文学女教师~ 其实很好很好看 @selenesun
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是不适合我。
忧愁的女人,她的眼角有绽放的细纹;哝哝法语,推敲不起她内心掩盖的,曾经属于她的罪恶。
无法将视线从这个悲伤的女人身上移开。安静淡然的脸上满是忧伤的生活故事。我们不清楚为什么。她突然走来,带着一身我们不明就里的尘埃。我们都问为什么。最终我们都知道了。生活的悲痛是需要一个出口来治愈。可奇怪的是这反而淡化了悲伤本身。我宁愿没有看到她最终几近崩溃的释放悲痛。
UGC
确如某些热评所述,有点矫情,有苦衷故意憋着不说,强行自我感动,自我痛苦~
法國真的很需要一位死亡醫生 真的 有的時候真受不了法國片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你们能做什么?”刷地泪流。痛到深处没有声音。不用说话,爱你长久。我在。
其实故事挺好的,但是这种叙事节奏我真的不太可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不曾将你忘记。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独白,也是一个妹妹对姐姐的心声。如果真的用死亡,生理和心理上的,可以将自我锁在爱的牢笼里,那么我宁愿永远做爱的囚徒。但是,这牢狱又太脆弱,太狭小,根本容纳不下辽阔的心。所以,请凝视未来吧,尽管依然充满痛苦。让人怜爱的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