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7.5影评:爱华是个旅行作家,在旅行过程中搞了一炮,她想一直搞炮下去,没想到tmd怀了孕,最后还生了孩子,哎呀,她烦的要死,她并不希望这个孩子的到来,这是真实的。
这个孩子他认为是他的过来折磨他的,但是凯文在他爸爸面前就整得很安静很乖巧。
凯文这孩子从小就跟着他母亲作对,当他父亲来的时候呢,又换一副面孔,这样他母亲没疯,已经很不错了,直到最后他母亲要跟他父亲离婚的时候,他拿起了弓箭射杀了他的父亲和他妹妹,然后又去体育馆射杀很多同学,犯了重罪。
影片的意思是凯文的行为是在报复她的母亲,老外的思想我是理解不了。
不拉一下.1.一开始以为是波兰斯基,看完了发现有点朴赞郁,形式大于内容.2.我个人感觉,比<大象>难看多了吧,大象看得我眼睛都不眨,这个看得想快进...3.既然选这个题材,好像又不原意拍成家庭伦理剧,于是就一个劲在画面上下功夫了,色彩是浓郁得不行,打翻了颜料盘似的...跟drive对比下就发现,越是形式感强的电影越需要简单的故事,故事只是搭个架子,就好象圣诞树,树都一样的,装饰是不同的.如果故事本身就够复杂了,形式又再弄花哨的话.....<大象>是把故事尽量淡化了,这个片,明显是要分析下挖掘下的...什么文艺女青年不适合养孩子之类都是胡说了,再不适合也不会养出个杀爸爸的.所以说,杀人应该是象征性的.还射箭,力图谋杀的 姿态很美...看到射箭,就没法当写实片看了.4.最后男孩来了句,我以为你是知道的...我觉得这导演太偷懒了,把一切归结于孩子得到的爱不够的话,这个电影的指向就是母亲的失职.可是!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母亲就像受难的耶稣在默默承受儿子罪行的恶果.过度诠释的话,儿子简直可以象征全世界的恶了,谢天谢地没再搞点宗教隐喻.5.小孩的演技也是夸张的,一副恶灵附身的腹黑模样,这种演法应该是鬼片里用的吧.所以看完以后根本不会产生恨不得把这个小孩掐死的想法,因为整个电影没法让人入戏.用母爱缺失和反社会人格解释都说不通.6.简单粗暴的理解,这个导演很变态;貌似客观的揣测?过于迷恋画面和形式,导致对这个题材的掌控有点失败.7.女主角牛,全世界都赞成.所以,当成鬼片看吧...
这个译名如此直白的把问题抛到我们面前,让我不禁猜测,译者在理解这部影片时同样油生了诸多疑问,面对凯文极端到令人发指的行径,觉得实在无法从现实世界中找寻到一些能够作以解释的理由。
“凯文怎么了”是原著小说中记者事后围堵Eva时提出的问题,但是用这句话来提炼整部作品或是影片,个人认为,远不如原标题的直译“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来得巧妙。
事实上,这个标题暗藏着一个小小的线索,不妨说,它就是作者提供给诸位的一个思考方向,令人们不至于像毫无头绪的记者那般,傻而单纯地问出一句:“凯文怎么了?
”不过也是,如果没有看到那段卡司和导演的幕后采访,我也可能永远无法意识到原标题“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有多么重要。
在那段采访中,众人的解读无疑让我心中那块若隐若现的石头终于浮出水面,长舒一口气后,也觉得自己有理由反驳部分朋友提出的类似魔鬼诞生、极端人性等远远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论述。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主语we其实涵盖两个主体,母亲Eva以及父亲Franklin,可是很遗憾,几乎没有一篇影评提到父亲在Kevin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家都在用心地剖析母子二人的畸形关系。
但在上述的访谈中,Franklin却是一个被众人高频提及到的角色。
对我个人来讲,观影中至少产生了三次明显的警觉。
第一次,我发现Franklin从来没有在教书认字或者衣食起居方面对Kevin予以过照料——传统典型却深受诟病的男女分工。
第二次,Franklin和小Kevin在客厅打电玩,Kevin不停疯狂大喊 “Die, die, die...”身后的Eva话到嘴边却又无奈走开。
第三次,二人因为女儿眼睛受伤的意外,开始谈离婚抑或是分居,Franklin表示,监护权归谁很明显,没有什么需要商量的余地,Eva用反问反驳,这些被楼上的Kevin无意间听到;翌日(或许说更往后),出现一段Frankin和小女儿共舞的镜头,似乎在暗示Frankin已经做出了选择。
那么,在这里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父亲从来没能对儿子可能存在的异常行径予以正面指正,永远buddy buddy的称呼他,那些鼓励的话,那些谓之美好的父子时光,是真正能给这个孩子的成长积极地添上一笔吗?
没有责备,没有打骂,难道就意味着结局会走向积极阳光?
Franklin的做法,可能是大多数美国父亲引以为傲的“方法论“。
那些源自父亲关切和关怀,看似暂时冲断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对撞,其实却没有一刻让观影的人感到relief,那些不痛不痒的赞美,更像是例行公事,有什么情真意切可言。
这套方法论中,所谓的鼓励代替责备,本质上,是针对现存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某种策略,得到的效果,说难听点,甚至可以等同于逃避及忽略。
实际上,他需要你的训斥,他需要你的严词禁令,他需要你对他说不可以。
按照Kevin的饰演者Ezra Miller的说法,Kevin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父亲面前是个厉害的演员——想想看,每当Eva极其敏锐地识别出Kevin的表演,用百感交集地眼神看他在父亲面前“扮演”着乖儿子,此时的Franklin,毫无察觉。
Kevin杀了Franklin,两箭。
影片中使用的《十面埋伏》让人深刻。
有人说觉得跳戏,但BGM的作用不单单是去贴合场景或者说试图引发观众共鸣,它有可能只是单单为片中的某一特定角色服务,服务于Ta的视角以及心理状态。
其实不难发现,本片的视角始终立足于母亲Eva。
这便意味着,所有镜头所展现的情绪,是偏主观的,放大,而非一个旁观者理应当产生的情绪。
就好比《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一共三部电影,"him"、"her"、"them",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而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这在"him"和"her"中对比得极为明显,唯有在"them"这一更为客观的视角下,我们才有资格对事件的真相评价一二。
片中关于Kevin的所有镜头,可以说都是外人视角。
我们跟随Eva的视线注视Kevin:儿时教学时他令人匪夷所思的叛逆;从诊疗室走出来的他被医生夸勇敢;忽而打开门撞见他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随后立刻退回去;撞见他在看自己的橱窗海报;叫他去吃饭,临走前他的囫囵吞咽,餐厅里他的坐姿;和丈夫讨论时,抬头看见他——Kevin没有属于自己的视角。
而Eva在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恐欲,焦虑,憔悴等等,正是导演试图通过将Eva的负面情绪用主观的方法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来实现一种“巧妙”的误导(以此理解那《十面埋伏》便顿觉顺畅很多)。
我们“误入”Eva的情绪世界,感受着脆弱不堪的一面,之后又跳脱出来,从旁观者视角进行指指点点,但凡如此,可能就无法看到,这个恐惧的母亲同样在努力适应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生活变化,她试图担起责任的样子是我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无数母亲的心酸缩影,何故要让她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但她有“过”吗?
一定是有的,且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只是她一个人的“过”,否则这电影便失了意义。
回到题目,“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二人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谈论过Kevin的问题。
即便Eva从Kevin成长中嗅出过各种端倪,她也几乎从未有一次干预成功。
出于母亲的本能,她一定会想对此做些什么,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切最后都不了了之。
而个中缘由,我想,一来,是自己都难以明确内心中对于Kevin是否存在爱;二来,是“高知”的身份注定会让她倾向于“非暴力沟通”;而最重要的一点,是Franklin用他的“积极乐观”将所有存在的问题幻化为无形。
Kevin对Eva说,你把我摔在地上,是对我做过的最为诚实的事。
之后的Kevin奇迹般地开始自己上厕所,Franklin对此惊叹,虽然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但是起作用了。
这是影片的一个小小的暗示:惩戒式的教育,是必要的。
当然,一定会人有说,Kevin恨Eva,说实话,这我无法反驳。
但是正如影片结尾的Kevin的台词,“我原以为自己知道原因,但是现在我不确定了。
”
当我们“丧失”了所有交谈的机会,委屈和不解最终走向畸形的偏见和怨恨,这将毫不意外。
也许真的需要2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记忆的碎片中逐渐发现,自己对于“爱”与“恨”的理解,那般无知。
想那最初想要的礼物弓箭,就是在Eva的朗读声中种下的萌芽,源于“爱”,止于“恨”。
初次看这部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好像是在2013年左右,看完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中文版的书名《凯文怎么了》不是直译,直译过来应该是《我们要谈谈凯文》),我有个很简单的回答:因为他母亲不想要他。
8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推翻这个简单的答案,但是我也觉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主人公干了一件「大事」,在学校用一件非同一般的武器,一张弩,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枪,射杀了他精心挑选过的十个人,其中九个是他的同学,一个是他的老师,额外的也包括一个意外停留在那里的外卖小哥。
而在此之前,在他上学的那个早晨,在母亲先行出门上班之后,他先是射杀了小他六七岁的妹妹,用五支箭将她钉死在靶子上,然后射死了前来阻止事态的父亲。
他母亲当然没事,但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因为她被放在一个不能死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她是整件大事的观众。
整本书,或者说电影,围绕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无论是路人,是电视主持人,还是他母亲,都不知道,但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这就是译者或者电影讨巧的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在电影和书的结尾,在凯文将满十八岁之际,就要被转移到成人监狱的前夕,母亲终于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凯文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以前觉得我明白,』他阴沉地说,『现在不那么确信了』」回到故事的开头,我们明白无误,伊娃,也就是后来出生的凯文的母亲,是不想要孩子的。
这当然和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她母亲在接到空军服役的丈夫在二战中身亡的消息之后,再也不愿意出门了,因此伊娃和哥哥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壮着胆替母亲做一些本来是大人们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家庭生活带给她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尽管她似乎不情不愿,但她总是将跨国旅行拆解成一个一个小步骤来攻克,然后远走高飞。
这似乎在暗示,她得费很大的劲,才能克服自己内心想要认同母亲而留在家里的冲动,她害怕成为母亲(这是双重意义上的,也就是,害怕变得像母亲那样,害怕成为一个母亲)。
这些跨过旅行之后演变成了一门事关旅行的生意,伊娃事业有成,进账不菲。
尽管每次远行似乎都要克服一些障碍,但是对于一个总是贬低美国,总是自命不凡的人来说,能够经常体验异国风情,顺便把钱给赚了,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个孩子不也是自讨苦吃吗?
身为亚美尼亚后裔,大屠杀的阴影挥之不去,面对这种民族创伤,伊娃自有应对方案,她对很多事情持有刻薄的看法,她当然也会扮演,比如说,她知道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她就扮演起来。
在她遇上自己的人生伴侣,成了婚之后,那个在家等待的人,就是他的丈夫,而她是不知道等待的滋味的。
只不过,这种「知道」来的过于胆战心惊,丈夫本应在晚上某个点到家的,但始终杳无音讯,也许这样的时刻,伊娃的那些负面幻想能够说明什么,她是那么担心丈夫遭遇横祸,那么害怕失去深爱的丈夫,可是这种担忧竟然生成了一个「荒诞」的方案:也许要个孩子是不错的,孩子作为丈夫的备份,可以挽救可能会发生的丧夫之痛。
我们会看到,伊娃的丈夫正好相反,他特别喜欢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玩乐的情景,伊娃看在心里,明明白白。
但她丈夫对此很慎重,也许这是因为他知道伊娃不想要孩子,所以当伊娃在那个晚上事后告诉丈夫,她没有戴子宫帽的时候,那时的惊讶谁都能感受到。
伊娃不想要孩子,于是想要孩子这种想法就成了一种挑战;伊娃喜欢挑战,所以就决定要孩子。
第一次未中,开始后悔?
那可不行,得扮演下去了,因为丈夫对孩子的热情已经点燃了。
这种对于生孩子的矛盾情感,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激烈得多,也许比伊娃自己以为的要激烈的多。
孩子出生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淡漠。
在书的最后一页,伊娃坦言,「1983年4月11日,一个儿子降临到我的生命中,而我没有任何感觉」。
孩子也厌恶她,拒绝她的奶水。
按伊娃的用语,这是他们的斗争。
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伊娃面对没完没了哭闹的凯文时的情景,伊娃费尽心思的扮演一个好母亲。
这种扮演也许只在两个时刻彻底放松过:摔伤孩子的时候,以书信写下这些事情的时候。
伊娃和凯文这种斗争围绕着热爱的事物,或者爱的对象。
如果你想让自己没什么可被剥夺的,那么你就对任何的人事物都不带兴趣吧。
这就是她的孩子,她甚至没法惩罚他,因为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但显然他对她是有强烈的兴趣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是憎恨嘲讽。
凯文在这种斗争中一直占上风,因为他身上没什么可剥夺的,但他母亲有啊。
搬家的那一天,尽管那座豪宅糟糕透顶,但他母亲在墙上贴上自己过往的地图,如此专心,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什么比摧毁这个更有趣呢?
凯文毁了整个墙面,换来的是母亲踩碎他的水枪,但谁在乎呢?
这样的事多不胜数,也许这就我这个读者在整本书里面找到的父之名,只是不知道你会找到什么。
利用这个父之名,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凯文要杀那些人,至少我们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吧。
凯文有个小他很多的妹妹,这无疑又是一个令母亲喜爱的对象,丈夫也是。
但是我们得留意一个细节,这件大事发生在凯文即将十六岁之际,并且父母影射离婚的谈话很可能也在这件事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离婚意味着凯文很可能要和母亲分离,尽管他也很可能知道母亲也有摆脱他的意思,比如说,他十八岁之后,大家就可以拜拜了,所以即使十六岁前不干这事,也可能是十八岁前。
凯文挑选的那十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这是他忍受不了,但更有可能的是,校园屠杀只是一个刺激母亲的手段,仅仅是射杀母亲钟爱的丈夫和女儿是不够的,还要让整个社会都知道他是多么与众不同,就连选择的武器都不是千篇一律没新意的枪。
由此我们可以说,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比母亲表明上的表演实际上的不喜欢要更有意思吗?
有一回,伊娃失控了,将六七岁却还戴着纸尿裤的凯文甩了出去,凯文胳膊受了伤,骨头依稀可见。
后来他说,那是我见过你做的最诚实的事情。
这个评价怎么样?
这个家庭偶尔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这两个家庭信奉的教育都在削弱象征施加的结构,否则你很难想象,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仍然戴着纸尿裤,因为父母觉得还是不要逼他使用厕所要好。
显然凯文并非一个精神病结构的主体,而是一个性倒错。
——————————作者简介:张慧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实践者与翻译者,长期接受拉康派个人分析,参与翻译出版中的作品有《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导论》《拉康论爱》。
远程接待成人。
联系方式:QQ 690090590邮箱[email protected]。
去年的时候,这部片子还没上映,我就在期待了。
我觉得我对这部片子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与凯文也有着同样的心理成长过程,但没有他那么极端。
凯文的妈妈是这个家庭最关键的角色,不管是作为妈妈还是公司职员,都太过牵强了,我说的牵强是她在生活中社会上所承担的角色太牵强。
她抑郁,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太力不从心,以至于不能全心全意。
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她有了凯文之后依然抑郁,新出生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很需要妈妈的爱,可惜,妈妈并不能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孩子身上,她还要把精力花在她所忧郁的事情上不能自拔,凯文真的很聪明很敏感,他感觉到妈妈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
他看到那样的妈妈,觉得就连自己的妈妈都不在乎他了,他没有安全感,他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怀,所以总是做一些很过分的事情。
难道妈妈真的没有关心过他吗?
其实妈妈真的有在关心,只是那种关心对一个孩子来说太少了。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是用心沟通,要用心。
我想问凯文的妈妈,你成天都在干什么?
你在为什么不开心在为什么钻牛角尖(影片有一段似乎交代了:爸爸妈妈在一个狂欢节上认识相爱,那时候妈妈还是很开心的,不过因为认识了爸爸,便离开了法国,一度抑郁)。
影片多数在描写凯文的坏,好的片段实在少。
其中有一幕:妈妈回到家看到躺在地板上面的凯文,以为他生病了,把他抱起来。
也许在凯文生病的时候,看到妈妈真的在关心他,他才没有逞强,还对妈妈说了句“对不起”,我想,那时候是他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本身具有的样子吧(我觉得孩子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小时候,只要引导得好,也不会变坏)。
不过因为妈妈总是在抑郁,孩子也就不能好起来。
事实上,凯文是一个坚强的孩子,自尊心强,独立,聪明,要比同龄人强多了。
坚强-妈妈把他摔得骨折,他没有说话,没哭没闹,在医院护士都要说他很勇敢,回到家他可以向爸爸撒谎说是自己的过失,因为身体上的痛远远要比心理面所缺少的关爱要轻得多。
自尊心强-不知道算不算自尊心强,他需要什么,他不会说出来。
有些事觉得说出来娇气,不说又委屈一样。
妈妈与儿子之间也是有亲昵的时候的,只不过凯文,估计大男子主义多一点,他并不会主动表现出对爱的需求。
独立-他会自己穿衣服,他才不要跟同龄的孩子那样。
聪明-练得一手射箭的本领。
还很细腻,察言观色很在行(估计有人会说这一点说得离谱了)正因为这些,他才能抓住令妈妈伤心的地方。
爸爸其实是个乐观正常的人,只不过太蠢了。
作为儿子与母亲之间的人物,他没有做好这个角色,没有用心去想问题的原因,对两个人都不太用心,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爸爸而已。
因为他太蠢了,他的程度只有像正常的家庭一样陪老婆孩子,要知道,他的家庭不正常。
爸爸的扮演者让我想起了很早的一部片子叫《麦田守望的女孩》,里面女主角的丈夫。
如果看过这部片子,就知道那个丈夫有多蠢(后来一百度,还真是,就是同一个人,约翰雷利)。
老婆在怀第二胎的时候,居然没看出来,还是凯文说出来的。
孩子最后成那样,爸爸也有很大的责任(不是也有,是作为一个男人必须有的责任)。
最后,凯文把爸爸除掉,除了因为爸爸蠢以外,还有他并没有理解孩子,没有做好妈妈与儿子之间的桥梁。
在内心深处,爸爸对他的爱也不能弥补妈妈方面爱的缺失,为了得到缺失的部分,凯文觉得杀之亦可!
我在想,凯文的扮演者怎么能表演的出来的。
搞破坏,说脏话,让妈妈伤心,在拍完电影之后,真担心他会有负罪感。
我想,凯文之所以那样,也许他并没有发现妈妈一直在抑郁,妈妈也很可怜,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
如果凯文发现了妈妈的心痛之处,估计也不至于做得那么过分。
凯文内心还是爱妈妈的,有一段是他在街上注视妈妈的海报。
但是那种爱,是轻易不会表现出来的。
因为爱妈妈,所以没杀她,他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最后也只有用伤害的方式表达爱了。
这样看来,凯文就像单亲家庭的孩子,母爱不够,父爱不在点上。
最后的插曲,歌词都在唱没人要的孩子,因为凯文内心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没人注意的孩子,那会是何等的凄凉啊。
电影的最后也没有让剧情回转,一直在惯性地描写凯文的坏,纵然最后一幕,凯文在监狱里面与妈妈的对话,妈妈最后无奈地问“why”,凯文迟疑了很久看着妈妈,我以为凯文就要说出内心的话了,他先是像往常一样敷衍了妈妈,不过后来还是准备要说的,要知道,那句话是很难说出口的,那么矫情。
气氛恰到好处的时候,刚要动嘴,忽然狱警说了句“时间到”,他只给了妈妈拥抱。
(导演为什么就不让凯文说出来呢,纠结)有些爱,不说出来是不会明白的,你以为他会懂,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
关于这部电影,我觉得,能够理解角色内心的人才会看出来它的精彩。
我不敢说自己对他们有多么了解,大多也都是主观臆断。
但是因为凯文的成长和我不无相同,我才能说得那么肯定。
不过,一定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还望各位包涵。
最后的最后,我很正常,并没有发展到凯文那样。
因为我和家人交流过,互相理解了,也就包容了。
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包容。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
),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
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
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
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
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
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
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
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
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
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
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你看起来不快乐”-“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
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
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
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
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
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
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
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
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
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
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
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
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
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
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
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
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
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
自恋者从不犯错。。。
因为他是上帝。
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
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
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
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
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
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
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
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
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如果对 primary psychopathy 感兴趣,这几乎是必看的电影。
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 kevin 的成因。
这种态度,是科学的。
因为现实中的科学到目前为止,也没搞清楚成因。
唯一肯定的,是 genetic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即环境和基因的相互作用。
no one is born a tabula rasa. 与其说电影在探索 kevin,不如说描绘了作为一个 psychopath 母亲的感受。
母亲从头到尾,都没搞清楚 kevin 为什么要在满十六岁之前大开那场杀人盛宴,包括射杀自己的妹妹和父亲。
psychopathy 是 dsm-5 中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子集,一般用于评估犯罪。
电影中的 kevin 从小就体现出超人的操纵天分:在父亲面前是 typical boy,每求必应;挑战母亲的思维和神经,每次都能在心理战中胜出;在医生面前表现出勇敢,让人由衷佩服;让亲妹妹相信自己 stupid。
生活在我们现实中的 psychopath,或者 secondary psychopath,再或者是 phenocopy 现象,几乎都表现出超常的操纵。
人生对于他们是不停息的表演,重要的是达成目的。
他们需要挑战。
他们有超常的洞察对方弱点的能力,也有超常的魅力。
他们能正确解读人的感受,甚至解读能力高于常人。
但是,他们不会选择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是一回事,感受是另一回事,自我的世界才是重要的。
他们会陷入一种狭隘的人生观,并把人分等级。
毫无疑问,psychopath 是属于在意自己的成就,忽视甚至快意于他人痛苦的存在。
psychopath 甚至对自己的痛苦,以及有可能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惩罚,都无知觉。
所以说试图用死刑来威慑一些极端犯罪,很多时候是伪命题。
很多一流的职业精英,如军人,律师,外科医生,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德州扑克玩家……都会具备若干反社会人格的特质,只是他们没有选择暴力领域。
psychopathy is an alternative to living prosocially. 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理解能力,但是几乎没有办法提高感受他人的感受能力。
你可以通过理解模拟出你对他人的感受,但这仅仅是模拟。
缺失感觉,有时候会另一个试图想当正常人的 psychopath 痛苦不堪。
中国人在劝说别人要孩子时所用到的理由着实有趣,眼下流行的大概有这么几种:1、年龄不小了,该要了!
2、人家都要了,就你没要!
3、不要孩子将来谁给你养老!
4、孩子能给你带来乐趣!
……以上是新时代要孩子的理由,还有传统的理由更有意思——为了列祖列宗;为争口气;多个干活的人手等等等等。
总结出这些个说法后,你会发现,所有要孩子的理由中唯独没有一个是跟“孩子这个生命体”本身相关联的。
如此,那跟家里填一台智能音响、一套欧式沙发、一只泰迪熊有什么区别?
对此有人会急了:都不生就好啦,人类就绝种了!
当然不能不生,连“超人”尼采都说“一切爱情和欲望是人类趋向繁衍后代的意识决定的”。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生不生,而在于怎么生上!
在我看来:所有在被人劝导下或是没为创造生命做好必要思想准备下的生孩子行为都是被动的。
而这种被动的生育后果有多可怕,那也正是这部电影《凯文怎么了》要跟我们探讨的问题。
「电影剧情概述」《凯文怎么了》的剧情顺序有些杂乱,如果我们按情节把电影讲的内容归纳出来的话其实也就三件事:◣一是凯文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历程(婴儿、童年、青少年);◣二是凯文进行校园屠杀的前后经过;◣三是凯文妈妈在凯文屠杀事件后所经历的事情(包括精神上、工作上、社会舆论上的)。
如此三件事,导演本可以用正常的时间线一板一眼讲出来的,或者用块状模式分章节有层次地讲述的。
然而导演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支离破碎、类似于意识流的方式——通过凯文母亲的追忆、主观感受、心理刻画将所有事情打乱了顺序讲了出来。
干嘛要把事情讲的这么悬乎,要让观者如此烧脑,我们接着往下看——「电影的色调与结构」电影开篇始于那场“番茄狂欢节”,注意,本人在此感受到的可不是“狂欢”的概念,而是那片“红色”带来的恐惧与窒息(大概原声音乐也起了作用)。
当然,那一对在此“番茄狂欢”中相恋的爱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那一天所拥有的便是激情与荷尔蒙。
没错,这一天也正是“凯文”诞生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那对恋人也正是凯文的爸爸妈妈——凯文的创造者。
如果我们能跳脱出那些文字语言,单从一个颜色上解读这部电影结构的话,便不难看出:从伊娃生下凯文那一刻开始,“红色”始终伴随并折磨着这位被动生产的母亲,从孩子咿呀学舌,到最终犯下那场可怕的屠杀罪行,再到凯文入狱后……仿佛之后这些“红色”在向开端那个“番茄狂欢的红色”讨债一般。
这便是电影隐藏在故事结构之下的“色调结构”。
这种色调结构是纯视觉化与抽象化的,它很容易被忽视,却也是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主题所在。
而其他所有设置便是围绕这一主题而生。
没错,通常电影在表现孩子上都是卖萌的,突出正能量的,而这部电影的色调告诉我们:它是反着来的!
▲注意主角表情与其她人的反差,这场景再好不过地反映了导演“反着来”的意图!
带着这一观点,我们再来看电影其他方面。
「电影的中的人物」《凯文怎么了》中的电影人物大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凯文一家人,一部分是凯文一家之外的人(或者说是他们周围的环境)。
在此我们着重谈谈“凯文一家人”。
1、凯文到底怎么了?
这个凯文即便是在婴儿、童年期也不像我们在朋友圈或电视上看到的那般可爱——哭闹不止、不配合大人的教育、糟蹋饭菜,甚至故意拉裤子、骂脏字、破坏大人的私人物品……
当然凯文没病,听力正常、没有自闭症、智力也不差。
更别说其生活质量了:住的是皇宫般的别墅,玩具成堆,有求必应…那么凯文到底怎么了,是撒旦附体了?
还是别的地方出了岔子?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其他人物。
2、妈妈到底对凯文做了什么?
我们无法从电影中获得直接的答案,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妈妈在凯文从小到大的照顾上显得很烦躁、失去耐心;
二是妈妈在凯文校园屠杀案件后的生活里显得很自责甚至无法自拔。
整部影片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好像那个案子是母亲伊娃做的似的,倒是肇事者凯文事后活得潇洒自如。
其实略加思考我们便不难发现,那些什么“凯文天生杀人狂啦”,“凯文撒旦附体啦”之说都是扯淡,真正罪恶根绝来自凯文所缺乏的呵护与安全感,而这种缺失父母应该付绝对责任——
他们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与关注,这种关注细到要去揣摩孩子每次哭闹的原因,孩子每一个行为的心理上,而不是一味地缠个尿布、把孩子哄睡、把食物强塞进孩子的嘴里那么简单。
当然,做父母的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可既然要自由,又何必要孩子呢?!
3、爸爸有错吗?
那位爸爸看似跟凯文没什么冲突,凯文也好像对父亲不像对母亲那般仇视。
可再仔细想想,爸爸除了大清早起来抱抱凯文,或是哪天心血来潮给孩子买个礼物,陪儿子打打游戏他还干了些什么!
他没天天照顾孩子哪来的冲突和烦躁。
谁不会站在一边说些“孩子需要耐心啦,没那么难啦”之类的风凉话!
4、小女儿科里亚的牺牲
小女儿科里亚这个角色的出现很奇怪——看似母亲伊娃在生她前做好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而且小女孩儿的性格跟凯文天差地别:乖巧、善解人意、听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最终跟父亲一并被凯文用箭残忍的射杀了,跟那些在校园里被屠杀的学生一并成了牺牲品。
到底这个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我们回头来看电影——
原来,妈妈伊娃在要第二胎的时候并没有告知丈夫和儿子,而是瞒着所有人怀的。
到头来生这个女儿对夫妻来说还是被动的。
至于为什么还要要第二胎,显然,妈妈是想用另一个孩子来弥补自己先前的创伤,换句话说,这个女儿科里亚只不过是妈妈的一个工具、替代品。
▲这段戏很有意思:导演借孩子玩的游戏暗语出了女儿类似宗教献祭的“牺牲性”「电影的艺术感」我自始至终觉得英国人的创作天赋远远高于美国人,这也使得英国导演的大部分电影都极具个性化。
而作为一名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能把电影的视觉化效果、节奏感发挥到如此极致,更着实让人佩服,不管是这部《凯文怎么了》,还是去年摘得戛纳最佳编剧奖的《你从未在此》。
其电影的镜头运用极其巧妙、剪辑流畅,原声配乐丝环相扣逻辑严谨,具有极强的电影艺术价值。
▲《你从未在此》海报,讲述一个杀手的故事,其电影视觉、节奏感极强!
「回到电影主题上来」我当然不认为此片导演那些高超的剪辑与镜头运用是在标新立异,换句话说,又有几个导演能把教育、生育、儿童心理等等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用一个电影语言表达清楚?!
这也便是导演琳恩·拉姆塞的过人之处。
▲导演 Lynne Ramsay 与 Ezra Miller《凯文怎了》的结尾处,当母亲事发两年后再次在监狱中看到自己的儿子,她向他说出了多年憋在自己心中的话:“两年了,思考的时间也够多了,我要你告诉我,为什么?!
”凯文问答:“我曾经以为我知道,但我现在不确定了...”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我想没有哪个人能针对犯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
但我也不认为这电影算是个开放式结局——我觉得与其说导演通篇在讲女主角伊娃的回忆、遭遇、心理责难与逃避,倒不如说导演在试图借女主角阐释那起少年犯罪事件。
与其说“阐释”,倒又不如说是在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那些还没有想好生命的意义、还没做好养育一个生命的准备的人,在面临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上该何去何从。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带孩子去看《寻梦环游记》之前,请务必思考下面的问题 由一个自杀的硕士生想到的电影 献给“小混混”的10部电影撰文:太虚宫本文属于星期五文艺原创,转载须经过授权。
我们是一群认真看电影的影迷,欢迎关注自媒体号,只看经典电影。
自由、个性在西方文化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中孕育出来的人们个性张扬、独特,让我时常羡慕不已。
但《我们需要和凯文谈谈》(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以下简称《凯文》)则让我看到截然不同的一面。
美国时常会发生校园枪击案。
最近一例发生于去年的康州,惨剧导致28人死亡。
而近期因做澳洲地方新闻报道的缘故,也留意到当地的暴力事件也较为频发。
是什么原因让青年人习惯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我甚至还会武断地认为,在这些同龄人眼里,暴力已经成为他们能够获取外界关注的渠道。
在《凯文》原著作者Lionel Shriver笔下,凯文通过视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学校考试得高分又怎样,没有人会为此关注你。
孩子犯错与父母、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凯文母亲喜欢周游世界,对突然到来的婚姻和孩子都没有充足的准备。
孩子出生后的哭闹在她眼中是令人厌恶的事物。
不经意间,本是追求自由的母亲被凯文所束缚,她在凯文面前未能流露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无法从家庭中得到鼓励和爱,自然回馈的也只能是冷漠了。
在西方所强调的独立成长在中国语境当中也不大相容,在美国啃老族应该也较中国要少得多。
但家庭的情感纽带似乎也更容易断裂。
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生活、家庭,人们早已在现代社会中异化。
家庭关系也逐渐失去原有的温馨。
物质已成为上下两代进行沟通的独木桥。
凯文与母亲在精神上毫无交流,他似乎也从母亲身上遗传了特立独行的基因。
兴趣爱好的各异让他们在日常中完全发现不了对方的优点,厌恶、挑剔是他们仍相互关注对方的原因。
以至于凯文犯事两年后,母亲仍无法理解为何儿子会向家人、同学狠下毒手。
事实上,凯文也说不清自己为何犯案。
没有人关心过他的精神世界,他也不习惯向外界坦诚自己想法,他认为眼前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愚蠢、不新鲜、顽固乃至毫无生气的世界,这又如何能苛求他去爱、去尊重和去珍惜身边的一切。
Lionel Shriver3月10日来到北京与读者进行沙龙互动。
虽然现场的主题围绕她另一本书《新共和》,但她也很难抛开《凯文》这本令她名声在外的处女作。
她在沙龙中谈到,创作之初,她并不喜欢凯文这个角色,但写到最后,已经喜欢上他。
Lionel Shriver认为凯文很有才华天赋的孩子,但和当今许多人一样,一心只想着站在舞台上当主角,可是这个世界总有人要当配角。
这与《新共和》关于恐怖主义者选择杀人为职业所相契合。
Lionel Shriver还谈到,当一个人选择夺取他人生命的方式所为职业的时候,他已然无所羁畔,但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所有权利。
第一次观看:23.5.26重温:23.12.26(好巧合的日子)本影评从四方面展开,一是拉片扒台词,二是育儿心经,三是人格分析,四自己的碎碎念。
/女导演一生推。
/这部电影简直让细节控狂喜。
/在得知仅用40天就完成拍摄之后更爱了。
一、深扒几场台词:Thirsty,adj,除了有normal sense上的“口渴的”,还有“极度渴望的”意思。
这个单词在本次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当Kev要求Celia给他拿汽水之后,Kev说“I was thirsty”还说了:“who else is thirsty?”
第一句话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口渴”,但是Kev显然也不是因为口渴,他只是为了后续的行动。
而第二次提到的Thirsty,可就不一般了,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意义:饥渴的。
he is thirsty for mom's attention.Kev问Celia:“you know who else is thirsty?”然后用吸尘器吸Celia的头发,于是Celia向妈妈求救,他的目的达到了一是吸引了妈妈的注意,二是帮Kev回答了这个问题:谁是饥渴的?
Celia:“ah!ow mommy”(啊!
妈妈!
)然后Kev顺着话说:“the vacuum monster!
”有关于性的隐喻和“段子”,似乎在全世界都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就像“妈妈”的发音,几乎都是“mama”。
所以the vacuum monster(吸尘器怪兽)—the sucker指的是谁,就无需多言了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Kev小时候,他拉了裤子,打着手电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看到了suck(也就是吸尘器)的一幕,而爸爸没有选择去用正确的方式教导Kevin,反而用一句“别吵醒妈妈”的白色谎言来搪塞过去。
毫无疑问,这让Kevin对“性”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
当他长大后:你不是和老爹遮遮掩掩?
那我就把我的欲望光明正大地释放给你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表现出Eva母亲是个注重他人隐私的人(敲门),排除Eva带着目标偷偷进Kevin房间,你知道的,当妈么。
这种注重,倒不如说是希望别人对她的私人空间的注重,将心比心吧,本质其实就是自私。
而Kevin选择在卫生间进行一些手工活,无疑是向母亲挑衅,而且卫生间有镜子。
影片多次出现Eva和Kevin的脸庞混剪到一起的现象,而且没露脸的情况下,观众(我)真就产生了认错的现象...so,why did Kevin choose the bathroom but not his room??还有一处台词:
对照了Eva给他换尿不湿。
最后探访结束之前,Eva问Kevin “why”,Kevin说他以前知道,但是现在似乎不确定了。
这里有人认为是他改邪归正了。
反正我是不敢多想,我要是面对这种“只表明模糊态度”的句子,总是要问问对方到底想说什么...但是我从表情上看,他真得很想他的妈妈,这里真得要夸一下鹅子的演技,天啦噜,我觉得一个瞎子都能看到爱...还有就是Eva问kevin周日有空吗,Kevin回答:Maybe tied up (抽不开身,也有被绑住的意思)被警察抓住二、三 育儿心经+人格分析谈谈自己吧。
虽说芳龄十八,有孩子是太早的事儿,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吗,我没养过孩子,但我是被养的那位。
和对方(父母)调换一下位置这种事情,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就做到的。
有句话不是说,怎么判断一个小男孩喜欢你呢?
拽你的小辫儿,在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拉开你的板凳,从你铅笔盒里藏昆虫。
Kevin也是如此,他只会用男孩子的顽劣方式来吸引妈妈对他的注意,小的时候,是扔吐司,是毁掉妈妈的房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长大了,家里有了Celia,便借助Celia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吸尘器事件,仓鼠毛毛先生,妹妹的眼睛...这一切的一切,妈妈你怎么就不懂呢?
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忽视他的控诉。
正如他所说的,没人会在意straight A的good student,只有people like him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
偏激的想法一直没有被得到回应,没有被纠正。
而Eva这边,我不得不说,一个擅长于及时行乐的人,往往是自私的。
她的身份,环球旅行家,“在没孩子之前,一切都很好”,“现在睡醒觉,恨不得自己在巴黎”她没有做好要Kevin的准备。
当时的她,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也是个孩子。
她不愿离开NYC,都已经进了新家的房门了,依然为自己的“损失”闷闷不乐。
这让Kevin更加觉得他的妈妈不爱自己。
影片开头,Eva让Kevin传球,Kevin会做,但是妈妈还是要求不停地继续。
这似乎不是在遵从孩子内心的意愿,而是完成她陪伴的义务。
而在稍长时的Kevin,可以从1一直数到50,妈妈并没有接受到Kevin传达“我其实都会”的信号,而是觉得Kevin在挑衅他,不仅不惊讶于他可以数到50,不夸他,甚至觉得他是在挑衅,给他出了一道在他能力范围外的数学题。
她的不关心,体现在Celia的那句“Kevin!”里,要不是妹妹看到Kevin,她压根都没注意到在她的海报前站着自己的儿子;她的不在乎,体现在答应和Kevin出去找点乐子,却又直到下车时才发现Kevin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衫。
她把目光放远到了那群陌生人身上,谈起“肥胖”“健康”的问题,在面对Kevin时,也只能问出“how's school”的陈词滥调。
她似乎是破罐破摔了,她想用第二个孩子Celia来弥补,甚至并不是出于弥补,来“施展”自己的母爱。
爱是天赋,Eva不是不会爱,她也有母爱,在Celia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Kevin来说,“她只是没准备好而已”四、碎碎念关于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Kevin有恋母情结1.“I love you”CD2.长大后仍然穿着小时候的衣服3.探访结束前的“未完成句子”4.被抓后坐在车里望向妈妈的眼神5.以上提到的种种○值得一说的是,一开始Eva收到金石高中的消息,还以为自家孩子出事儿了,焦急地进去,结果大门一打开,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儿子,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天啊,我担心到死,结果你说来了个“人都是我办的”...○萌点是Kevin给妹妹撒圣水,好可爱哈哈哈哈○关于箭射死人的一些模型理论。
整部影片堆砌着毫无意义的时空穿插,令人暴躁的傻逼配乐,还有各种自以为是却令人作呕的镜头语言,整个就是导演的自恋show。说起来类似题材的《告白》也同样自恋,但中岛哲也的自恋却是无限的形式美,而本片给人的只有难以坚持看完的烦躁。男主的扭曲毫无根基,没觉得女主哪儿犯了大错。
这完全是一部虐片啊,惊心动魄的。。。儿子很有型,让我想起了《如果》《发条橙》,蒂尔达斯文顿很隐忍很牛逼。琳恩拉塞姆较《捕鼠记》功力见长,但有过少画蛇添足的废镜头,片子完全可以再准确点
压抑感萦绕不散,果非许多肤浅美式电影可比。母子爱恨情仇(甚至精神分析层面来说俄狄浦斯情结)、社会和青少年文化将暴力娱乐化加以消费(游戏、射箭)、媒体追求感官刺激效果报导“恶魔”…开头即给人不安感(滤色镜,似回忆似梦境的番茄红色,油漆红色,与之后的血色呼应);使用琵琶曲《十面埋伏》
我只是觉得导演在宣扬人性本恶,好像这个小孩子天性就是魔鬼似的。完全没有教育的问题!
1.&#34;my son did it; not me! don&#39;t blame it on me!&#34; 2.kevin is born to be a devil. 3.fine, just yet to be a mother all the time.
Tilda完美演绎了个绝望妈妈。可这种错乱交错靠影像和人物表情来表达剧情的片子实在太文艺兮兮了,不是我的菜。
“愿意坠入深渊的人从来不是无理由,往往他是在拥抱深渊。”相比凯文怎么了其实更在乎凯文为什么,但是二者其实都没有答案,结果绝望其实过程更绝望。(视听震的一激灵,叙事层/颜色/音乐/画面和音乐所带来的反差效果。小帅哥恶魔力十足,包括小时候。)
讨厌女主角的长相和神态!十分讨厌极其讨厌。然后就跳着看了。也讨厌影片的扭曲感。
为何要如此妖魔化父母皆祸害?结合目前豆瓣目前最火讨论,我始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不计较得失最纯粹的感情,即使抱怨即使疏远,你们的血液里流动的是同一种节奏。
冷到心里的眼神,可是到底是为什么呢? 都说随着孩子学会说话 之前全部开放的大部分脑细胞会慢慢闭合 其实在脑发育开始他们都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灵性和智慧的人类了 他们知道周遭发生的一切 而母亲还在懵懂中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意识流 不要以为你付出了爱 别人就会感受到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一个好母亲 开场的番茄大战 偶尔混入的琵琶声很赞
凯文你肿么了,你为什么这样啊。一星给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
電影引發了一個觀點:Fucking bitch 的母親還是我兒子是惡魔。電影以雙線發展描述整件事,配樂略帶嘲諷味道,冷冰冰的攝影令人倍感悲哀,加上蒂達史雲頓成功演繹了一個惡魔兒子的母親。導演拍出了這一部「另類」「驚悚」的電影!
母子间的战争,直到全家死光光,儿子进监狱,母亲经过两年的时间反省,终于有了点进展。。。why?
剧本很有问题,缺乏现实性的牵强yy
觉得TS姐彻底不适合演这个角色。片子绝对戏剧性,带警示效果那种。。。
不管孩子做错了多少事母亲总会在家里给他留一个房间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不覺得這電影有什麼深刻的隱喻 相反有點刻意的做作的神經質。Kevin反社會的邊緣人格的形成跟他母親對他的態度有大的關係 真心的 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生小孩 決定生下來就不要每天苦逼著張臉覺得自己有多偉大是為了小孩才犧牲了自己的理想毀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另外一種人生。
我觉得如果单单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就造成了凯文这么的性格实在有些夸大了,看完这片整个人很压抑,看的时候老把斯文顿的脸跟厄齐尔的MIX在一起,很奇特的感觉啊。
電影在斯文頓不同階段的不同眼神中精彩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