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年时间里看了两部英国人讲自己的女作家的电影。
前一部是之前写过评论的"Miss Potter",之后就是这部"Becoming Jane"。
两部都还没有看过的人或者也可以试着把这两部前后接连看,会发现许多相通之处,但我个人以为关于Jane的这部在心理描述方面更为细腻。
所谓小惊喜,是之前在电台和报纸的宣传上只注意到主演Anne Hathaway,直到坐在影院里对着银幕了,才一点一点发现还有熟悉的面孔:在"Six Feet Under"和"The Queen"中都有好戏分的老演员James Cromwell,Maggie Smith(远至"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近可回顾"Harry Potter"系列),以及,因为之前朋友推荐BBC改编狄更斯小说所拍摄的"Bleak House"而知道的Anna Maxwell Martin!
Anna是七十年代末出生,容貌普通,但表演颇为耐看。
十二月去伦敦时临时决定"Billy Elliot"优先而放弃了她当时正在演出的音乐剧"Cabaret",后来一直有点耿耿于怀,所以今天忽然发现她也在这部电影里很有点开心。
今年是奥斯汀辞世190周年,这个不上不下的周年未必是关于她的电影电视剧在英国先后出现的原因。
但的确,此时英国的ITV正在进行的是The Jane Austen Season,把与《傲慢与偏见》等相比相对较少提及的"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Persuasion"搬上电视荧幕。
此外,颇有人气的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也与ITV合作,应景推出这三部作品的有声书。
于是,像我这样没有电视看的人多少还有点下载有声书的福气。
上次说"Miss Potter"的时候说到苏格兰湖区风光在影片中有绝佳展现,不知道这一部关于奥斯汀的电影和ITV的Jane Austen Season几轮结束,因奥斯汀而去Bath的游人会否增多。
Audiobooks下载:www.classicfm.com
上周末看了一部电影,《Becoming Jane》(《成为简·奥斯丁》),是关于简·奥斯丁的爱情故事。
很老套的题材,很普通的情节,我却在看到一半时难以克制地哭出声来。
我为男女主人公迫于世俗压力、道德准则和所肩负的责任不得不一再放弃爱情而感到深深地悲哀。
我敢肯定你必不曾看过这部电影,正如我敢肯定你不曾看过我所钟情的大部分书。
我们是那么地不一样,我一开始就知道。
你一眼扫过我手中捧的书已觉不对胃口,最多便是问一句书名;我亦无法融入你的世界,参与你的活动、你的忙碌。
我们的共同话题是如此有限,有限得只剩下生活琐事、饥寒饱暖。
一开始,Jane和Lefroy亦是格格不入的。
Lefroy听到Jane念出她的作品,只觉幼稚、冗长、无聊,甚至能够听到打瞌睡;Jane则看不惯Lefroy作为一个城里少爷的自负、夸夸其谈和滥情。
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每次相遇必会上演的针锋相对的争论,还是让他们相爱了。
他们,毕竟拥有如此重要的共同点,不是吗?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求同存异”,对爱情,尤以Jane和Lefroy的爱情为甚,也是同样适用的吧。
Lefroy曾带着Jane拜访一位住在伦敦的知名女作家。
在那个年代的上流社会,小说被视为下等人的读物,小说的作者自然不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当这位作者已经嫁作人妇。
当Jane看到这位女作家安静地坐在豪华的房子里,却不得不容忍丈夫在这房子里与别的女人通奸时,她惊奇地发现作家的生活与其笔下浪漫而充满冒险的故事多么不同,她后来只得无奈地将其归结为“外表看似平静,内心汹涌澎湃”。
而当女作家得知Jane写爱情小说却未曾结婚时,她微微一哂:“还可以想象。
”这只是Jane伦敦之行的一个小插曲,寓于其中的沉重意义却不容小觑。
住在象牙塔里的文人啊,难道总与现实相分离?
Jane和Lefroy曾两度因世俗放弃他们的爱情。
一次是Lefroy向他所倚靠的舅舅——法官先生提出与Jane结婚的请求,却遭到严词拒绝。
如失去法官先生的支持,Lefroy将一无所有,同时也是对长辈的违逆。
于是Lefroy选择放弃,Jane伤心地回到乡下。
很快,Lefroy订婚了,但无论如何按捺不住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决定与Jane私奔。
这一回,做恶人的是Jane,她在Lefroy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封家书,发现他的父母、弟妹全都依赖Lefroy每月薪金生活,一旦Lefroy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的一家老小将无以为生。
临上火车前,Jane再也无法坦然地享受爱情而置Lefroy一家于不顾,两人就此分开了。
他们不是不爱,只是屡屡受世俗牵绊。
一开始我以为最后扮演恶人的会是我,既然我们于世俗所不容,最后总得有人站出来扮演这个角色。
只是我没有料到做恶人的是你,还将时间提早那么多。
我同样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心理来做红脸,是“扮演”还是“本色”?
世俗舆论的力量那么大,大到你终于也没有像Lefroy那样回头,不,你很坚决。
反正最后终要舍弃,我也许该感谢你让我保有世俗眼光中受害者的美好形象。
当多年后Jane终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时,她与Lefroy相见了。
Jane仍独身,而Lefroy已有十来岁的亭亭玉立的女儿——她也叫Jane,并深深为Jane的小说沉迷。
Lefroy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与Jane的爱情,似乎算是有结局可考了。
我们呢?
我好多次想象多年后与你相见,看见你老去的脸庞和身体。
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我呢?
或者仅仅是记得我?
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这部电影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位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这同样是我这个半个“简迷”的白日梦。
等到世俗已经不成阻碍,爱情却失去了激情,因为他们一早就敌不过世俗。
莫名其妙地就想起了《Havana》中Robert Redford演的赌徒对革命领袖的妻子Lena Olin说的一句话——If you want to change something, change me.突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Jane为数不多的小说里却有那么多happy ending。
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结局无能为力,又碰巧是小说家,即使只写闺阁之事,也至少可以为钟爱的主人公安排一个happy ending。
这可能是作为小说家的唯一特权。
不是所有的读者都需要遥不可及的大悲剧,血雨腥风的大场面,你死我活的大冲突。
这样深刻的命题自有人认领。
各有所长,各有所好,不必勉强。
同类中的张爱玲也说:“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 只写周遭发生的小事情,却在一个多世纪以后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便是成功了。
世界上原是小人物居多,不过是窃喜于一个眼神,悲恸于小小的别离,都是琐屑不堪的小事,将看到一个happy ending当作莫大的快事。
高深艺术的阳光照在身上也是冷的,我们只需要暖暖的俗气的快乐。
从来只有女人为了男人终生不嫁,鲜有听闻男人为了女人终生不娶?
这就是男女有别。
人生苦短,数十载的人生中能遇上一个自己爱的人,恰好那人也爱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可是世事哪有如此完美?
选择题出来了:A、与自己爱的并且也爱自己的人私奔,受尽世间的唾骂,过着艰苦平实而卑微的生活;B、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过着外人艳羡的有钱少奶奶的生活;C、独自一人品尝着思念的味道写着美好结局的文字留芳百世?
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婚姻,却是两个家族的联盟。
才知道原来这不仅是中国的专利,多年前的英国也如是。
“绝对不和不爱的人结婚,即使爱了也未必结婚。
”Jane亲身验证了这句话。
这种勇气即使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个女人能有的,在岁月流逝中,挂念着一个远方的爱人,只能用文字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来证明自己对于那个人的爱,影片结尾Jane看似不经意的将自己并无戴戒指的右手展露给Tom,这是最让人心动的告白,看吧,我爱你,对你的爱让我终身未嫁,而你却带着一个成为了我书迷的女儿来见我,尽管她的名字也叫Jane,这是你对我的爱的回应?
如今剩女太多,那些被称为文艺女青年的大龄剩女依旧苦苦支撑着自己心中对爱情的理想,Jane的选择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她的姿态是让她们称赞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情理想,但是面对现实总得做一个选择。
题外话,倘若Tom和Jane重聚在现代社会,或许会是一出让人动容的婚外情剧本。
文字很乱,一直组织不好语言,只是将看片时的一些心情摘录下来。
其实,奥斯汀姐妹俩都是坚贞的爱情捍卫者。
无爱情,不婚姻。
(笑)
她开始理解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百分之百是一个最适合她的男人。
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她自己不是一模一样,可是一定能够叫她称心如意。
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治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惜这件幸福的婚姻已经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情人,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借鉴的榜样。
——《傲慢与偏见》第50章正如同毛尖所述,有些名字与生俱来便被赋予了宿命般的悲剧的魔力,如同安娜。
安娜这个名字听上去便是奔放不羁热情似火的荆棘鸟,而Jane,或者叫做简,它朴实无华,简洁明了,稳妥可靠,苍白而厚实得像是一张略微泛旧却干净的白色手写纸。
Jane,代表着所有朴素而默默无闻的平实女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好像无论是Jane Eyre还是Jane Austen,以及更多名垂青史的名字都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无心栽柳。
叫做Jane的女子,无论是简·爱还是简·奥斯丁都往往出身贫寒但精神高贵,性格坚韧隐忍,头脑睿智聪慧,以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为目标在苍茫漫长的前现代社会中独树一帜,即使过程波澜不惊毫不张扬,这也是叫做Jane的女子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但最终的结局都往往彰显出她们弥足珍贵的强大的精神世界,成为女性主义的又一先锋领袖。
她们仿佛都是在一个不准许女子自主的时代中,被现实与灵性逼迫着离经叛道地独立着,也不是做秀一般的姿态,结尾的时候又很难求得圆满,即使圆满了也争取得颇费周折,非常辛苦。
看Becoming Jane是要到第二遍才真正看懂了,在Tom Lefroy回转过头冲着女儿颇为严厉地喊出一声Jane的时候,憋了很久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
信史上关于Tom Lefroy和Jane Austen的情事记录甚少,在Jane生后保存的书信集简中也就少许只言片语提及Tom Lefroy却足以使人浮想联翩。
Becoming Jane是建立在奥斯丁生前的6部小说,尤其是《傲慢与偏见》的基础之上写就的电影脚本,有趣之处在于,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遗闻轶事推测其写作动机与作品原型,而简·奥斯丁对于后人的吝啬却使得他们另辟蹊径,关于简·奥斯丁简短41年中的火花与波澜的还原与描述,几乎彻头彻尾是对她小说细节的再创作,而一句看似无比正确却毫无根据的推断:Their Love Story Was Her Greatest Inspiration构成的大前提支撑起了这整个虚构的历史的可信性。
人们在这部影片中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无论是贪图视觉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又或者着迷于简·奥斯丁那富于韵律并闪烁着幽默智慧光芒的语言,又或者热衷于一窥这位传世女作家的隐秘往事。
然后一场关于“面包还是爱情”的讨论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
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Mrs. Austen的至理名言一时之间被奉为经典。
独立女性对于获得个人财富和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于是便这样莫名其妙而顺利成章地给任何形式的薄情寡义与恩断义绝找了个足够坚挺的台阶。
但奥斯丁舍弃爱情,却是为了挽留爱情,她亦未选择家底殷实的Mr. Wisley作为如意郎君,数十年之后的声名鹊起和同Tom Lefroy那深情诚挚的凝视,证明当年Jane既不要爱情也不要面包的选择却歪打正着令她鱼和熊掌兼得。
人们往往选择站在自己的语境之下解读远古的文本。
事实,事实上的矛盾由简·奥斯丁的年代至今从未改变,女性一如既往地沉迷并且焦虑地寻找自己可依靠的伴侣,进退之间不过多了些筹码与空间,使游戏规则更为复杂。
面包或者是爱情,理智又或者是情感。
当我们动用全副智力来理智地衡量双方间的力量守恒,方寸得失,于是我们会发出如同Mr. Wisley之于Jane的那样一声感叹:你这一生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但如若是爱情作祟,又怎么知道什么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机会或者人呢?
矛盾对于Jane而言,是现实的生计与理想的爱情之间的冲突,对我们或许有更多的可能,但问题都是相同的,理智判断所得出的那个最佳选择,即便不动用感情,都诱人得足以令你怦然心动,因为那是一生中再好不过的机会了啊!
如果错失了,必然悔恨交加;而激越的感情澎湃汹涌势不可挡,affection为你所做出的判断没有数据计算和事实证据作为保障,可变的因子太多,变数又太大,无论付出多少代价耐心都无法填补满这个怀疑的黑洞。
于是进退两难,左右为难了。
现实总是都是逼人面对的事实,就算矛盾也要强迫活着的人做出一个选择。
Jane流着眼泪无比痛苦地对Tom Lefroy说道再见,挥泪诀别,令诸多看客们潸然泪下,他们的感情因为希望与无望的彼此交替,在这静谧悠然的偏僻乡村中显得更为刻骨铭心,在掬了一把同情泪之后,我们也不由念念不忘她后世之名何等璀璨,所以对于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我们来说,在这位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的石榴裙下,我们俯首捡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与肯定,显得我们多么高尚多么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们是否真实了解到简·奥斯丁对于这段感情的牺牲多么遗憾,却又是怎样将那些同Tom Lefroy的信件付之一炬,写下如此之多充斥着他俩的影子,却这般轻快的美好结局。
而又是出于怎样的理由,她依旧坚决地拒绝了Mr. Wisley求婚与友好。
从私奔的半途中返回的Jane比之以往沉静得更加美丽,在河堤边上,她举重若轻地说起自己往后的计划与打算,以笔维生,笑对那日清晨蔓延吞噬了她全部的绝望,才最令人动容。
我们挖掘出了简·奥斯丁的陈年往事以满足窥探隐私的欲望,仍旧不曾明白真实的她。
--如果我们的爱毁了你的家庭,它就会毁掉自己--But if our love destroys your family, it will destroy itself--是事实……矛盾的事实--Truth…Made from contradiction--但必须微笑面对--But it must come with a smile--否则这就不是事实,我们宁可没爱过--Or else I shall count it as false and we shall have had no love at all.现实的矛盾总是两块铁板,它夹击着我们,直到将我们的理想与精神彻底击垮,但我们无所选择余地,唯独微笑面对。
这个故事的开头总是糟糕的,而过程或许更加糟糕,然而最后他们因着付出的努力总能获得快乐的结局,即便我们总得无奈地接受这结局往往是不同的结局。
到最后,如果遗憾与忧伤使我们无法自拔,我们仍必须直面事实,继续微笑,将一切诉诸于笔端,因为:Irony is the bringing together of contradictory truths to make out of the contradiction a new truth with a laugh or a smile, and I confess that a truth must come with one or the other, or I account it as false and a denial of the very nature of humanity itself. (讽刺是用矛盾的事实制造出新的自相矛盾的事实,从而引人发笑,当然我承认事实必须一一阐述,不然就是对人性的束缚和否认。
)
昨天看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是成为简.奥斯汀,两部影片的相似自不必言,一个是将小说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将小说作者的生活还原,而小说恰恰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触。
于是,两部片中Jane和Elisabeth常常让我无从分辨——聪明伶俐见解卓然不拘小节敢爱敢恨;片中的场景也是那么的相似——华美的服饰热闹的舞会情深的姐妹清贫的父母。
是呀,小说里不就是作者真是生活的再现吗?
唯一不同的,只是小说中的happy ending吧。
Pride & Prejudice,有着漂亮的海报和我喜欢的女主演。
初看完,只觉得平平,觉得冲突不够激烈,人物不够饱满,甚至觉得,影片不够长,对导演喜剧化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等到了看Becoming Jane时,我几乎就是想在看到一半时换片,原因嘛,也只能说是和P&P太像了,我有些后悔连续看两部一模一样的电影。
出于对电影拍摄人员的尊重(好吧,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假了--!
),最后我还是看完了,而结果是,不但对BJ好感倍增,还大大加深了我对P&P的认识。
这也再次验证了:尊重一部电影,绝对不会有坏处。
影片临近结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Jane也真正开始了她的写作,面对着陈旧的窗棂,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流淌在她笔下,旁白娓娓道来的是P&P的开头,那曼妙的英伦腔调——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此句一出,昨天P&P的场面霎时映入眼帘,甚至比屏幕中的画面更加鲜活。
很神奇的效果。
这就是她的生活,和她的小说,她们如此的相似,不同的,真的只是一个happy ending而已。
我猜想,P&P片子的诙谐也只是Jane在原著中的轻松自在,P&P片中的平淡也只是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吧。
而影片结尾,多年后二人重逢的段落,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二人本是很害怕面对的吧,可当真正面对面,看着时光在心上人脸庞刻下的痕迹时,各自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呢?
那声对女儿略带责备的Jane字出口,在Miss Jane Austen心中又会激起多少涟漪?
于是,才有了破例的朗诵,那曼妙的英伦腔调——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语气平和得仿佛在叙述一件于己无关的事,可如若知情,不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Jane心中的苦涩和遗憾和失落和不甘又岂是旁人能够体会的?
Jane缓缓合上书,在众人的掌声中抬眼朝Tom望去,眼中满是清澈。
纵使往事历历上心头,她从容微笑。
Tom的恍惚被掌声打断,注视着Jane加入鼓掌的行列。
纵使回忆如潮涌,他含泪微笑。
影片的画面很美,两部都是,明亮的阳光和大片的翠绿,英格兰的乡下光景让人流连。
两部影片都有在旭日下逆光拍摄男女主人公接吻的镜头,画面如出一辙,光芒耀眼,美轮美奂。
同样动人的还有声音,原声很赞,以钢琴为主的P&P给我的印象更深一些。
片尾,Darcy从几乎快要漫出屏幕的晨雾中走向Elisabeth,叮咚回转的钢琴声如Darcy由远及近的身影般由弱渐强,那一幕真让人心潮澎湃,总算,经历了一连串“little trouble”之后,欢喜的“happy ending”。
当然更少不了那曼妙的英伦腔调,使得所有喜悦或悲伤平和或愤怒,所有炙热的表白或欲言又止,甚至是所有的傲慢无礼或愚昧无知,都显得那么优雅那么从容。
Keira Knightley英式十足,迷人十足,很喜欢、很喜欢,并且偷偷的弱弱的以为,要是把安美女的大段独白分给凯美女来念,听起来该是多么惬意的呀。
PS:如果女同学喜欢英伦调调,去看看贝克汉姆的专访之类吧,绝对的视听享受!
:)
一般所谓传记电影多多少少会给主角的传奇色彩做做文章,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要在短短2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塑造一个完整深刻的艺术形象,需靠些手法增强戏剧感染力。
不过,被无数次搬上银幕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原著者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传记电影却是给人的却是平静中精彩纷呈的感受,就如同她的作品一样。
简·奥斯汀的作品没有什么惊天地气鬼神的故事,看过的改编电影《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还有最近的《诺桑觉寺》,都讲述是英国上流社会中如今看来平凡无奇的爱情故事,但几百年后这些故事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传世经典,归功于故事的精巧别致,归功于在司空见惯的男女结合中放大出最为可贵的人格特质。
所以,这些背景结局大同小异的故事可以一代一代的跨越时空传承下来,不在乎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所在乎的可以《成为简·奥斯汀》中的一句台词所形容——“故事的真谛”。
《成为简·奥斯汀》所选择的叙述重点和表达方式是极为合适的,从一个平凡的活泼任性女孩切入,以幽默喜剧的序幕将观众带入这样一个举世闻名作家的生活,进而深入她终身遗憾昙花一现的爱情故事。
这一段爱情故事尽管一波三折,却不像一般爱情故事那样用各种手法刻画的刻骨铭心,就像简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那样静静叙述,直到私奔那一刻,一个情窦初开初开的女孩的言行无形中瞬时爆发出她的善良与责任感。
这段以失败为结局的爱情经历最终成就了《傲慢与偏见》这部传世经典,她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情却没有让这个经典故事走向悲剧,相反成就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影片终了,成名后的简和已经有家有卷的Lefroy多年后的重逢,简的优雅大度完完全全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女作家的大度与优雅,一段贯穿电影始终的爱情故事虽然只是简的一个侧面,但正是这一段爱情发展的经历折射出了简一生的个性品质的人生态度。
简·奥斯汀的扮演者曾经是让众人谓之倾倒的古灵精怪“小公主”安妮·海瑟薇,在由迪斯尼拍摄的两部《公主日记》中,这个一夜间“麻雀变凤凰”的公主惹人喜爱有佳,之后与梅丽尔·斯特利普合作《时尚女魔头》中自强独立的成熟女性,再到如今《成为简·奥斯汀》中标准英式发音的伟大作家,一连三级跳,让观众相信这个有着一双迷人明亮大眼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绝非靠脸蛋吃饭的花瓶,而是一位真正拥有超群素质的优秀演员。
她的出色演出让她完全有资格凭借《成为简·奥斯汀》这部优秀作品稳拿明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高一出去军训的时候,新生们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身边的女孩子掏出一本《傲慢与偏见》,问我你看过吗。
那天外边的天那么蓝,风那么自由,高一这么开始,前途一片明媚啊。
我说没看过,于是她就说,你看看吧,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英文版也凑合着看了——说着就递了过来。
没有女孩子能够拒绝奥斯丁——在豆瓣上看到的句子,仔细想想,也许是句真理。
至少我在看了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就痛下决心,再去把英文版给买回来读了。
其实倒也不是多么铁杆的粉丝,只是因为她的谴词用句都不复杂,没有那么多重峦叠嶂似的比喻,却每句话都那么精巧,暗含在句子里面的层层情感,铺陈得错列有秩。
作者很聪明——这么说是比较那些所谓深沉派作品的,不是说那些文就不好,只是看着累。
聪明人都能举重若轻。
无论举的是爱情还是理智,是家庭还是写作。
当然,这个也是我最后才明白过来的。
说回看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存了很长时间。
终于看完,却是感叹编剧的匠心独具。
主人公们的语气轻缓迷人,其中蕴藏的智慧也颇具回味。
不得不说这片子还真的很吸引人。
——开头呢?
——很糟。
——然后?
——更糟了。
她先是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婚姻。
她不爱卫斯礼先生,认为他刻板无趣,也无法原谅他的姨母对婚姻所保持的傲慢观点;她爱上了汤姆先生,私奔都走到一半了,却还是在一封家书下找回了理智,打道回府。
虽然看电影之前就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才女小姐终生未婚,心情却还是随着电影波澜起伏,顿时觉得我还没老啊。
经常感叹,通常才子都有佳人前仆后拥,气势可直逼百万雄师过大江。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上,我端着一本作家野史看得无比欢乐,他们随便哪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进八点档,个人问题是只有更乱没有最乱,从雨果先生到柏伦诗人,他们才子的爱情似乎只为了点燃写作激情,他们的爱欲之火燃烧着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笔下情感激荡,感情深刻,他们始终是巨匠。
可那些身负才华的女子,却总是隐匿在时光的尽头,留下那么多美丽的爱情,一生却显得苍白如花。
从夏绿蒂笔下的简•爱,到简笔下的ELIZA,每个女子都那么聪慧、自尊、温柔、勇敢、坚强,她们在故事里经过那些磨难之后,得以和自己心爱的人相守一生,看遍幸福的颜色。
可是真实中的她们呢?
作为主角的原型,她们大概也拥有了那些美好的品质,甚至还加上不菲的才华。
可却没能将她们变得更幸福。
她们用苍白的一生,去描绘那些绚烂的爱情,用希望自己幸福的心情,饱蘸泪水地书写幸福。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明白,其实才华,特别是属于女孩子的才华,带来的通常都是不幸,而不是幸福。
作为一个作家,他们注定纤细敏感,而生活通常比较坚硬,所以他们有的人拿枪对着口中,有人拿枪对着腹部,有人拿死袜上吊,有人让自己的尸体优雅地躺在地毯上。
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我们,通常也没有童话中那么幸运。
如果罗切斯特先生没有经历那场火灾;如果达西先生没有那么有钱;是不是那些女孩子会像作者一样,隐匿着不为人知的爱恋,隐忍寂静地过完一生,一如拿笔创造她们的女子?
我想,之所以这些故事都如此完美,大概就是因为她们始终没有得到的,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得到。
就是那么一点点的私心,所以她们的作品不够悲情,也不够剧烈,缺乏一些必然的大气。
——可它们一样能够在时光中不朽。
她们细腻、清晰,洞察力一流的小说,以高高的排名放在一生必读的多少本小说里,傲视群雄。
没有了她们,英国的小说史该是多么枯燥无味。
幸亏有她们,文章饱蘸深情,哪怕那是深情的泪水。
简和汤姆愤怒的相见,偶然地相遇;他们在图书馆的遇见,汤姆给简提出的建议;他们在舞会上优雅地旋转,眼波流转,深情款款;他们在寒冷的屋外,温柔地接吻;他们在树林里,手拉着手私奔。
画面一通暖色,简直温暖到心底去,英国的小镇风情,美丽的丛林景色,蔚蓝的大海苍蓝的天空浅白的沙滩……如果这是一段,能够完美的爱情该多好。
就像她笔下一直书写的。
她不是为了自己可能过的贫寒生活——“如果那段爱情会摧毁他,我宁愿不要。
”她不要。
即使自己还要回去面对众人的目光,即使自己还要再回到贫寒的生活中去,喂猪,挖土豆,即使还要去忍受那些夫人们的闲言碎语,她还是回去了。
而最让我看重的一点,就是在失去了这些之后,她不肯放弃她的笔。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对那些老处女怀有偏见,而在当时,她就是如此勇敢地追求了爱情,然后再果断得义无返顾地为了对方,再度放弃。
然后把感情留进书里,百年不朽。
她最后再度看到那个男人。
她爱过的,一直深爱的男子。
他的女儿叫简。
她在歌剧厅里用温柔的语气念着自己写出的句子,带着浓烈的爱。
然后她合上书,露出没有戒指的左手。
她还是那么优雅,温柔,天真,勇敢。
成为简。
会不会很多女生都想成为影片中的那个简,虽然不想复制相同的结局。
连我也是一样。
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嗯,我想成为她。
勇敢,坚强,天真,优雅。
她不着急于自己的处境,她敢于面对自己的心意,她可以为了更重要的东西放弃她看重的爱情。
是的,我是想成为这样的女人。
即使我知道那并不保证幸福,甚至那根本就是排斥幸福。
今天七夕,这是我看了这片才知道的事。
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喝着咖啡和可乐,看屏幕上变换的光影和温柔的句子,冷静地爬写评论。
是的,我到现在也没能如宿舍同学所愿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经常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泡网吧泡图书馆。
想睡的时候就得自己定闹钟,没人会好心地把我叫起来。
好吧我承认这的确不算什么值得欢庆的事。
好吧我承认我看到同学发过来的短信觉得有点凄凉。
好吧我明白也许我临上铺说得对女孩子是得找个人照顾自己。
可是,我还是会那么一如既往地活下去。
我不会去祈祷你的到来,但我会等着你。
等你出现在我的世界,帮我推开一扇门。
我会在你没来到之前,好好活着。
即使你一生也不会出现,我也不会把自己嫁给一个不爱的人。
我一个人也可以活下去的,所以,如果你出现的话,我要平等地去爱你。
大家骂我的不切实际吧。
标题好像刺眼了一点,不过说实话我看完全片最大的感想就是:没钱真可怕,私奔到一半都要回去……当初看《魂断蓝桥》也是觉得说明了工作和金钱的重要性,如果娜拉没有失去工作就不会有之后的悲剧。
而对比“三言”里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还是觉得说明了金钱的重要性,如果十娘是自己给自己赎身,无论如何轮不到李甲去卖掉她。
连口口声声说灵魂平等的《简•爱》,也是因为有了那笔遗产才保证了平等的人格然后回去的。
奥斯汀夫人有一句话我赞同:爱情令人向往,而金钱不可或缺。
倒也不是像“贫贱夫妻百事哀”那么绝对,但“有情饮水饱”也不靠谱。
尤其是男女猪脚都各自有一个需要担负的家庭责任。
我记得舞会那一幕,她在人群中找他,简和木讷的卫斯理跳舞,一个旋转之后身边出现了歪着嘴角的汤姆……掩饰不住的笑意弥漫啊,她咧开了嘴又抿住,那一瞬真是美艳惊人……之后的热烈表白……话说我听见没钱还淡定,听见完全靠舅舅就叹气了,听见没办法同你结婚真是忍不住翻白眼:那你招惹人家姑娘作甚!
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舅舅身上,并且在舅舅反对后陷入了困境。
那一幕勒夫罗伊真是挫败啊,“这就是你想对我说的?
”之后的沉默简直就是摧残……在树林里拥吻的那一幕,唯一的观后感是你们吓到那个无辜的人了!
而且那个击打胸口太无力了……真想打的话腹部才没有骨骼保护啊。
在树林里奔向马车的时候真是好看,音乐也美光线也美。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飞舞的大衣下摆……之后,她放弃了,她回去了。
不过我想,她担心的也许不只是勒夫罗伊的家庭,还有自己家吧。
真是无奈。
简是个主动的女子,主动争取并且主动放弃。
起码以后想起来“虽有遗憾,并无后悔”。
两次都是她走开,留下呆立的勒夫罗伊。
毕竟早就知道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没有悬念的,看见男女猪脚相爱的时候,一直有着知道结局的忧伤感。
沃伦是个猥琐男!
亨利和伊莉莎白就在一起了啊,看吧,有钱人终成眷属。
话说为什么勒夫罗伊的女儿长得很像露西啊……还是我又犯了外国人脸盲症……卫斯理如果第一次求婚的时候表现得像你最后一幕,还是很可以嫁的。
呐,按照“如果不能得到爱情就去嫁个有钱人”理论,嫁给卫斯理也不错。
总的来说本片还是给人以相当启迪的:让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加油攒钱吧,这样在我需要私奔的时候,可以奔向幸福。
Jane Austen: No sensible woman would demonstrate passion, if the purpose were to attract a husband.
剧情太俗了。人物也都一般。以及我如果是Austen一定会嫁Wisley好么?抛开女主那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Wisley并不是蠢货,他能理解Austen并体谅她,还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给她随便花…啊还有Wisley的外貌是我的型> <!好吧我看来是没法成为Jane Austen了…
除了爱情更想看女主如何live on pen……
《成为简·奥斯汀》cliché 一个我爱你你爱我但是我为了你的幸福不得不放弃我们的爱情的故事,这算得上哪门子的经典嘛!!😒😒😒
07.11.3其实一开始看到是这个女演员我就有点失望.因为个人很讨厌魔法灰公主,公主日记之流.prada这类时尚的商业片我知道什么样的女的喜欢.断臂山里露一平淡配角脸.我本人对奥斯汀还好,也不甚为狂热,还是由于自己对于女性的态度上的原因.至于这个故事,或者事实?我不知道,但我看的时候,是不同意这种其实是很悲惨的生活.我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还以为简·奥斯汀是一个古板的老处女,一边织着毛衣度过她的晚年时光,那么《成为简·奥斯汀》将彻底改变你的想法。
Would you rather be a poor old maid?Ridiculous, despised,the butt of jokes? The legitimate sport of any village lout with a stone and a impudent tongue? 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I could live by my pen. 19世纪的欧洲女性最好的出路当然是嫁个有家产的人。但Jane和妹妹追求爱情、精神独立,她们错失与爱人共度一生的机会,她们没有成为某夫人,却成为了不起的自己。虽然剧本深度仍不够,但已展现了女权先驱的自我意识觉醒,并对此予以赞赏。
真的没有比被现实摧毁的爱情更悲哀的东西了,因为没有败给特别宏大的东西,所以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这个世界,总有些完全理解不了你的蠢货要把自以为的浮夸剧情套在你的身上。其实电影里故事,就是简奥斯汀最热衷于讽刺的那种故事。
刚开始总以为在看《傲慢与偏见》,有点跳戏,不是很好。虽然是编写的,也不能照抄啊。女人比男人在爱情方面更能委曲求全一些,我可以为你私奔,不在意名声,放弃金钱。但如果想想,你为了我,会生活更加困难,我就可以为了你,放弃你。在好多电影里都能看到类似的情节,也不是女权,就是觉得女人更能体谅对方。
这么狗血的故事本来想看在是真人真事的份上给个好评,可问题是连历史都没有这么狗血的好吗= =为一段已经很狗血的历史添油加醋想让人感动,双份狗血的成果,真是让人会消化不良的……
hatheway足够gracefule
百看不厌的万金油故事。编得一般,但还是能让人心动。
有人说爱情是麻木的,但简在甜蜜与自责中,她选择了理性。女的终身不嫁,男的女儿叫Jane的那刻,奠定了他们的一生爱情。故事前段平平,后段稍有劲,选角方面,男猪脚样子过萌~
失望透顶,前半段处处透着漫散和轻佻,淹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导演似乎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简有理想追求却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后半段的转折又过于生硬。和我理想的简奥斯汀的故事相差十万八千里
Anne还是很美啊,不过这种电影果然不适合我
《傲慢与偏见》,典型的英伦风女性电影,这应该是在我中年的时候再看的。另外我觉得安妮海瑟薇那张大嘴太惹眼了,美国姚晨
没有想象中精彩.但为Jane永不跌落的灵魂致敬.
海瑟薇真好看。剧情四平八稳,属于样板戏。铺垫严重不足,搞得奥斯丁先像个恋爱脑,后来又深明大义女德模范。写著名女性的电影多数都这样,并不真的关心人家的才能。
不知是大家根据简的书杜撰了她的性格,还是简真的把自己写到了她的书里,总之很多她作品人物的影子,可能是写书真的需要多经历~那么只好致敬简的人生,才能留下6本好书给后人无限瞻仰~~~但电影真的好平淡,我始终无法释怀男主在恋爱学分里给我留下没用小矮个的形象,安妮还不错啦,胸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