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以为自己被疏远,是因为失败和弱点让他们变得令人不快,其实他们被疏远,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令人讨厌。
”这是莎拉对和维克托那段在我看来最糟糕时光时说的。
电影的最后几分钟完全颠覆了我对前面内容的认知,心中的五味杂陈让我在思索着,莎拉和维克托的结合究竟是否是厄运使然。
维克托有才华,却才华不及抱负,而莎拉钟爱秘密,她不在意那些名誉,但她或许也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以施展,所以借由了丈夫的手,这也印证了维克托对妻子依赖中的一部分。
我觉得,莎拉可能太骄傲了,她接受不了近乎纠缠一生的爱人不再认识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选择了那种极端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丈夫的生命,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可悲的放弃,放弃了对绝对的爱的追求,也放弃了借由丈夫之手施展自己的才华,何其可悲。
我不想说他们的分分合合,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纯粹,容得下背叛,容得下本不应出现在夫妻间的事物,两个人纠缠着,早就磨灭了最初的美好。
看完非常惊喜,有很多地方让人拍案叫绝了!
1. 丈夫在面对萨拉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强于他的人的感受;首先它和好朋友吐槽萨拉太高了,而太高了的女生一点点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例如大牙齿,如果是小个子女生,那会很可爱,看起来像一直小动物,一只松鼠,但是对于一个高个子女生来说,看起来像驴。
而这个时候画外音是萨拉讲述我确信他会痴迷地称赞我。
当他和心理咨询师聊天时完全反应了一个典型的男性面对一个比自己强的女性时的心态。
维克多:不能与这种女人混在一起,她很聪明,机灵,博学多才,对古典艺术深有研究,我认为她正在研究亚洲作家,中国,韩国的作家。
心理咨询师:那又怎样?
去年你不开心因为你的女朋友对文学一无所知。
维克多:是的,但该有个折中。
心理咨询师:折中是什么意思?
维克多:我不知道,在我喝咖啡之前,她引用了卡夫卡,于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她向我讲述我知道的名人。
心理咨询师:那又怎么样?
要到合适的时间才谈论有趣的事情?
维克多:当然,特别是在喝酒狂欢之后,但如果你在早上谈论事情,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承认,这是很累的……我要找回自己的自尊,我要对自己好一点,晚上,是的,晚上,不,梦见我吊着,像屎一样,吊在那里,现在不适该被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在给我上课的巴黎索邦大学的B子吓到的时候。
即使清醒,我也不知道我能否在第一章就提出异议,同时还讲着形容词分词的时候进入状态。
看到这段时我想起了《结婚十年》里丈夫看到妻子看报并发表了文章时,丈夫不仅不为妻子感到开心,而是非常愤怒和不屑。
丈夫既不愿意找一个完全目不识丁的人作为妻子,这样就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妻子比自己更有学识,更有能力,这样会显得自己很无能,无法享受被崇拜的乐趣。
2.萨拉作为哥哥的女朋友参加家庭的圣诞节晚餐的时候,萨拉和他父亲的那场你来我往的对话,父亲作为父权制度下的权威,看到这样被他看不起的女性气愤到离席。
维克多的哥哥:你总有一天要工作……萨拉:你凭什么说他不工作?
维克多的父亲:我们说的时真正的工作。
维克多的母亲:别烦他了,在座又不是只有维克多不赚钱,索菲也不工作。
维克多的父亲:索菲不一样萨拉:为什么?
维克多的父亲:毕竟她是女人萨拉:那又如何?
维克多的父亲:她是女权主义者吗?
维克多的哥哥:我不知道。
萨拉:她?
尽管是个女人,她也是有名字的。
维克多的父亲:啊,我冒犯您了吗?
萨拉:不,放心吧,我抵抗力强者呢,无论如何,火鸡很美味,夫人。
维克多的母亲:那要跟菲洛梅娜说,她在厨房。
萨拉:圣诞夜你们把她留在厨房里?
维克多的父亲:是的,您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维克多的哥哥:爸爸,别这样萨拉的画外音:他父母把我像亲生女儿一样看待萨拉:我向您道歉,但我只是提了个问题维克多的父亲:我愿意接受您的道歉,小姐,漂亮女人的优势就在于,当她在胡说八道的时候,反而变得很迷人。
萨拉:真有趣,我对老男人也包同样的想法,他们胡说八道的时候,还挺感人的
维克多的哥哥:她挺有种啊,你确定这是个女孩吗维克多的哥哥:我非常肯定萨拉:真的吗?
你能确定?
咱们认识时间并不长在东亚环境下长大的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惊掉下巴,要知道,父亲是权威和一家之主,他说什么基本上别人是不敢反驳的,但是萨拉居然能够公然在饭桌上挑衅父亲的威严,而且回应的还如此巧妙,真的看的太爽了。
3.做爱的时候男性以为是很激烈的、充满XY的,但实际上女性的感受是生理上的无法呼吸,因为嘴和鼻子被捂住了。
整个的画面也非常搞笑,第一次看到这样拍XA 场面。
4.关于是丈夫选择犹太人姓氏,还是最后妻子让丈夫改姓,整个的故事叙事就完全不同了。
前者的讲述里,在丈夫的创作中,萨拉完全是不相干的局外人,但是在后者的叙事里,萨拉成为了掌握主动权的那个人。
5.萨拉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痛苦的嘶吼和丈夫与粉丝达到GC时的场景真的太绝妙了,加上讲述里是说丈夫真不容易,要面临生孩子以及声名鹊起,但世界上真正要面临这个艰难的处境的是萨拉,要面临生孩子的艰难和丈夫出名之后潜在的出轨,以及当萨拉讲述道,男人真不容易的时候,画面却是萨拉痛苦地生孩子的场景,非常地讽刺。
所以为什么后来妻子会诱导丈夫走向悬崖,大概率是这么多年德婚姻生活里有太多德怨恨、不满和伤害了。
丈夫无论是在妻子生孩子的艰难时刻,亦或是孩子先天智商有问题时,他都选择了逃避,甚至恶毒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个傻X。
就像《甄嬛传》里,当甄嬛承受着失子之痛时整日以面洗泪,而皇帝却逃避了和她一起面对这些痛苦,反而是冷落甄嬛宠爱其他人。
6.打工人太惨了,心理咨询师临时前维克多还来找他倾诉自己被妻子抛弃德痛苦,那个被叫来当作礼物的人,在妻子和丈夫见左右为难。
7.这个故事的视角是萨拉的,萨拉的讲述和电影的实际的场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讲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女主第一次见到男主,被他的外貌气质吸引,被他的言语和性格打动。
觉得他是个单纯的男孩。
其实单纯的是女主你啊,学历高,但在感情上,有些想当然了。
观众都没觉得男主怎么帅,只有女主觉得帅到不行。
被吸引了就飞蛾扑火,他做什么都觉得可爱,恨不得用自己全部能量去帮他讨好他,让他看到自己的好,让男的爱上她。
女主看上这样的男人,或许潜意识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者说有种救赎心态。
男主事业不得意,在酒吧醉酒撩妹,随口夸女主好美,说他爱她,不过也是一时性起,虽然也是真性情(不得志和放纵自己约炮的真性情)。
但是不是真的爱你啊,傻女主偏偏觉得自己是遇到命中注定了,以为对方跟自己一样有种特别的感觉,想要一辈子在一起,所以第一次就跟人家回去上床啦,事后还一遍一遍都打电话过去。
受到打击之后,仍有不甘,征服欲,女主接近男主的朋友和哥哥,也是没谁了,不择手段就过分了。
跟着哥哥去男方家里过圣诞节,男主那个骚货一看,这女人喜欢我的怎么能跟着别人呢,而女主看到男主果然把持不住,俩人被发现偷情后直接私奔去开房。
占有欲,刺激,激情,一触即发,得逞的喜悦,步入热恋的甜蜜。
真的带劲。
然而渣男不会只渣一个曾经,他会一直渣,这边跟女主好了,那边还是继续跟女朋友啪。
女主开始的时候不提,应该是对男的抱有希望,觉得他会理所当然的跟女友分手,但是女主没等到,就不得不主动提出让他们分手,表面冷静自若,其实卑微。
真正的潇洒就会也脚踏两只船,不把这男的当回事,或者拆穿他然后果断甩了他,反正也到手体验过了,反正他床上功夫也不怎么样。
但女主是真的爱了,不舍得放手。
男主成功了,有钱了,住进大房子,更多的佣人和狗,女主打扮的贵妇,每天带孩子,看电视,操持家里,话题自然就是生活的琐碎,男主就受不了了,不耐烦了。
难道家里有钱了,这样的生活不正常吗。
他没有想过女主守着一个家,管理佣人,带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也有她的辛苦。
男主只想着他的写作,他的感觉,欲望。
女主哭的伤心,本以为扶持男主功成名就,就可以这么美好到老,男主还是不满意,一个聪明的人到头爱一个人爱到伤痕累累。
错就错在最初,男主的初心不是付出自己去爱你希望你幸福快乐,所以不会那么体谅你,而是顾着他自己。
为了持续得到男主的爱,女主又卑微的改变了,卖了豪宅解雇了佣人,改变形象,让男主重新体验到激情。
其实我觉得她不是喜欢受虐的快感,只是她不想放手,不想认输,她喜欢的是被爱被肯定,被男主需要的快感。
爱上这样的男人,才是她的毒品。
孕期辛苦,尿频,可这男的根本不懂,不理解。
他对她从来没有那么用心。
女的装作活力满满开心十足,跳舞,用餐时挺着肚子忙前忙后,只因为男的喜欢这种氛围。
她爱到失去了自己。
作为丈夫,在妻子生产的时候和别人偷情啪,作为父亲,男主却那样对自己的儿子,本身不正常的小孩儿,应该付出更多的呵护和引导,他却直接嫌弃鄙视。
女主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真是心碎。
好在他对女儿很好,很疼爱。
女主卑微够了,慢慢随着自己的心意生活,在没有女主扶持写作的日子里,男主才华枯竭,头发也秃了。
出了新书粉丝却很少,他开始意识到妻子很美很优秀,他怕配不上了,毕竟性方面本来就不那么行,如今才华人气也枯竭,变得没自信,疑神疑鬼。
认定女主会出轨,从自己的想法考虑怎么取悦女主,结论就是找了个男妓来给女主当生日礼物。
这举动无疑是让人失望的,我想女主这时候终于意识道,她爱了这么久的男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所以她也不怕失去了。
她这么多年爱的是什么?
爱的是理想中的男主,却不是真实的让人失望的他,爱的是幻觉,是自己到执着吗?
感情有时候就是那样,不那么单纯单一,是各种情感,利益,欲望,冲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各种选择交织在一起。
后来男主的心理咨询师快老死了,躺在病床上,男主去送花探望,趁机倾诉一番,这回咨询师不惯着他了,把他赶出来了,可见他心里多没数,只顾着他自己,哈哈。
女主嫁给一个成功人士,过的很好。
对于一个看重写作事业的作家来说,女主的离开都是题材,男的反思回顾,用他们的过往,写了一本新的书,写出了男主的思念和他以前的不够珍惜,写出了对女主的爱。
是真的爱吗?
还是写作效果需要?
呵呵。
女主果然是心软的,毕竟对女主来说那是一见钟情,骨子里难以抑制的爱情,给点火就着,飞蛾扑火的冲动。
女主看了这本书就觉得,是他是他,就是他,这就是她心目中爱的那个男人的样子啊,那种感觉又回来了啊。
虽然后来计算机老公看起来很不错,但显然女主不怎么爱他。
挽回后好过一段时间,直到男主当上大学教授,有了崇拜他的年轻女学生,他又飘了。
这怎么躲得过聪明女主的眼睛呢。
终究是失望的,在男主这里不会有忠贞的爱情。
在他老年痴呆后也忘记了女主是他老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他说他出轨的那个女学生是他老婆。
可怜又可恨。
这么多年各种事情在女主心里,想必是对男主爱恨交织,又无奈。
爱他是本能,恨他不忠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对他失望又改变不了,无奈。
老了的忏悔和抱歉,不如从来就没伤害过,不是吗。
女主也满头白发了,经历了这么多,照顾了他这么久,她也看开了,所以能狠心的让男主坠下悬崖,能在葬礼上一滴泪也没有。
就算扯平了吧。
与其说是她掌控了男主,不如说是爱掌控了她;与其说是控制,不如说女人都是旺夫的。
电影时间跨度较长,但章节划分时观众看起来并不感觉到无聊,而且我认为很多台词很有意思,每个阶段男女主斗嘴的时候都很有意思,整部电影都带着法国人独有的浪漫随性。
电影中讲爱情没有什么新鲜的,无非是相爱、不相爱、决裂又和好如初,人们逃不出这种命运。
结局有反转,女主人设很讨喜,有点神秘又具有魅力。
令人惊奇的反而是—— 这是一部处女作,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既是主演,也是编剧。
而女主,也是编剧之一,名叫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当过演员或者编剧,但是作品寥寥。
多莉亚之前更是没作品没名气,谁知道这第一部参与主演和编剧的电影,便让她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电影细致、浪漫、有趣,却不乏震撼人心的部分。
心里无数次感叹: 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爱情与人生拍得这么美了,而且是既现实且体面。
其实不知道如何来描写这部电影,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以男主维克多的葬礼为起点,他和女主莎拉的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事情都沉痛而残忍,但表现得举重若轻,这一点很讨喜。
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影片分十五章,一章一个小标题,大故事小故事穿插其中。
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有片段化之感。
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虛幻、如此的生活化叉那么的戏剧化,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
前半部分路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
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 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
爱情这一命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这部电影就能提供参考。
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
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
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 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虛无的心态的。
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的过程的描述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些许安慰。
不得不感叹电影的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
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再加上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
盛佳蓝光标注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
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
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
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
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
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
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
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讲述了一对恋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分离又相爱分离的故事。
全片以女方视角,讲述了她记忆里的这段爱情故事。
不论是女主不择手段接近一见钟情的男主,不惜丧失自我价值,还是男主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沉浸在荣誉与赞美中。
男主在恋爱与婚姻中,不忠诚,从不认同女主的价值,不承认女主比他更优秀。
他麻木,无能,心安理得地将女主的才能和劳动占为己有。
他懦弱,在面临情感冷淡的危机阶段,只会逃离家庭。
女主爱他,害怕他离开自己,便甘愿奉献自己的价值。
女主因为爱,想要挽留而吸毒,成为一个取悦别人的机器。
女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她满心满意地都是如何才能不让男主离开自己。
两个疯狂的人,纠缠出了一场坎坷又疯狂的爱情。
要拍一部写意的电影,镜头要对准作家。
其是对生活最具感受力的人群,他们把握比生活本身还要清晰的细节,同时又追逐比情绪更要缥缈的浪漫。
无需刻意营造,自带气质已让电影芬芳。
[阿德尔曼夫妇]是两位作家谈情。
其细节体现在他俩在酒吧第一次相遇,莎拉移不开的眼神里,投射出维克多吐出暧昧烟雾的侧脸。
©一见钟情第一眼浪漫具化在圣诞夜,维克多不计后果拉起莎拉离家夜奔时,天空下起瓢泼的雨。
©到达旅馆的两人拥吻作家又充满矛盾,对待生活,无比感性,对待文字,却异常理性,时常处于神经质的自我解构之中。
而这意味戏剧化,作家其人,一不小心,便成一出电影。
虽然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就有了,但作家并没有与之同时出现。
©人类文明的第一本书是《吉尔伽美什》,记录的是苏美尔人的英雄史诗,作者不详这里存在作家和编辑的差别。
远古的史诗记载的是众口相传的故事,作者的任务是负责将这些故事收集加工,其工作更接近当今编辑,而非作家。
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曾坦言,所有的作家都是作者,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其中便包含编辑和作家的辩证关系。
©米歇尔·福柯不想当作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没做过编辑的作家行文太糙。
文豪鲁迅当了一辈子的作家,也干了一辈子的编辑,这让他文字愈加锋利,一针见血。
另一位大家茅盾,刚从北大毕业,打的第一份工是在《小说月报》当编辑,这也是茅盾写作水平上升最快的时期。
而编辑不只锻炼基本功,还兼伯乐功效。
剧作家曹禺进入大众视野,是得益于编辑巴金。
©在靳以那里,巴金看到曹禺落灰的剧本《雷雨》,读完后被深深吸引,稍加润色后发表在《文学季刊》也是托编辑的福,巴金处女作《灭亡》正是在叶圣陶编辑下改了又改,此后巴金开始平步文坛。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写作进入高产期,但他并未钻到创作的怪圈中,比起在文学上追求更高造诣,鲁迅更喜欢为青年作家尽编辑能事,为其铺路。
萧红便是受其恩惠的作家。
©[黄金时代]中,鲁迅不仅编辑了萧红的《生死场》,还给其做了序[天才捕手]中也阐明了编辑对作家伯乐作用,两者既能对立,也可统一。
©[天才捕手]讲的是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美国“大神级”编辑珀金斯之间既惺惺相惜,又互相冲突的故事,这位编辑还曾挖掘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回到[阿德尔曼夫妇],莎拉看似维克多的缪斯,实则是其编辑。
古典艺术毕业的莎拉,水平自是在维克多之上,第一晚相识过后,莎拉改起他的稿子,自此开始对维克多一生的私人编辑。
而也正是因莎拉,维克多成为著名作家。
©[阿德尔曼夫妇]中,莎拉第一次编辑维克多的小说作家创造念头,编辑打磨思想,二者中间差了一对阿德尔曼夫妇,一位巴金,一位鲁迅。
文字长城道阻且长,千里之行始于编辑。
灵感是什么?
是初春河流化冻冰块的碎裂声,电流炙烤钨丝后灯泡亮起的光晕,天空鸟儿欣快的啼鸣,是作家的命。
著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为求灵感,跑去深林嗅草木,啖露水生活了两年,写出代表作《瓦尔登湖》。
©梭罗《瓦尔登湖》同样,倘若不是因拜伦聚会的鬼故事消遣,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写《西风颂》的珀西·比希·雪莱还有一个同样才情的妻子玛丽·雪莱。
©科学怪人是影史上著名的怪物形象,其源于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而玛丽·雪莱灵感是来自在拜伦日内瓦湖别墅聚会时的鬼故事消遣活动上,玛丽·雪莱因此被尊称“科幻小说之母”还有[阿德尔曼夫妇]中多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代表作《罪与罚》里主人公犯下的罪行,灵感来自一桩三十年前的法国凶杀案。
©[阿德尔曼夫妇],《罪与罚》灵感虚无缥缈,不可定量,它在刻意的找寻中,也在无意的际遇里。
能等来自是爽快,但是作家不经等,这样无异于给其碗筷,却让人来喂食。
杰克·伦敦有云:“你不能坐等灵感,你得拿根棒子追寻它。
”银幕上作家们趋之若鹜,为灵感极尽手段,电影桥段也因此生面别开。
[永无止境]比较实在,灵感被物化成可见可吃的药丸,饭后嚼一粒,才思泄了洪。
©[永无止境]中的药丸NZT服用后,可极大提升大脑潜能,落寞又没灵感的作家莫莱重启了人生但药丸过于科幻,大部分是通过环境追寻灵感,然而若择地不慎,也会误了卿卿性命。
[闪灵]的男主是个典型,在进驻酒店之前精神状态已令人堪忧,闹鬼酒店给的灵感,化为崩溃的理智和砍向妻儿的利斧。
©好在作家比较文弱,杀人这事儿比拎起笔杆沉重多了,最后落了个冻死的下场[1408幻影凶间]的麦克属于偏向虎山行,作为无神论者兼恐怖小说作家,追寻灵感的麦克偏要去1408一试凶险,不过却再未能走出房间。
©[1408幻影凶间]最后男主放了把火,和房间同归于尽而同样是找灵感,[午夜巴黎]显得既柔和又凶猛,一架午夜马车,带男主梦回文学黄金时代的巴黎。
其柔和处在于无需嗑药,也无牛鬼蛇神,只有可随时抽身的穿越。
凶猛在于,2010年的作家,可曾想过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海明威导师)和海明威高谈阔论,让其修改手稿?
©[午夜巴黎]里吉尔是个幸运儿,穿越后与黄金年代各路文豪觥筹交错,纸迷金醉,灵感原汁原味,跨越时间灵感来时如山如海,去时如烟如雾,飘忽不定间,找寻故事的作家,成了电影的故事。
一个作家肯定也是个好的情人。
感性给了浪漫气质,文字凝练出性感淬成看客的精神鸦片,同时给读者编织张无法自拔的网,作家从不缺仰慕者,或者说是潜在情人。
尤其对于颜值文笔均在线的海明威。
©年轻的海明威海明威前后总共迎娶了四位妻子,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连名分都没有的情人,这些女人被他才气吸引,因他风流离开。
©风流史太过丰富,被伯尔尼斯·克特写成了《海明威的女人们》同样快活的还有莫泊桑,这位小说界的巨匠,短短43年的人生中,农家姑娘、餐厅服务员、寡妇、黑人、老太太均有尝试。
可惜,雨露均沾的莫泊桑,死在了梅毒和精神病的折磨中。
©莫泊桑好友左拉的给其的悼词中称其“充分的享受人生的欢乐”是谓对其荒淫一生的叹惋回到1858年,凯瑟琳·狄更斯不会想到,自己四十六岁的老公出轨了个17岁的演员,当分手信寄到手上时,她才幡然醒悟。
©凯瑟琳·狄更斯的老公便是写《双城记》的查尔斯·狄更斯,右为分手信遥想当年,凯瑟琳也是因其才情,陷入对狄更斯狂热的爱恋。
现实里如此这般,银幕上同样意乱情迷。
[心之全蚀]里,兰波恃才傲物,生性自由,活似象征派里诗歌。
迷人的气质让同为象征派诗人的魏尔伦沉浸不已,抛弃妻子,与其私奔到了伦敦。
©[心之全蚀]讲的是法国两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禁忌之恋,魏尔伦为兰波背叛了家庭[王尔德的情人]中也有同样的故事,王尔德家中红旗不倒,外面还有个同性情人。
©王尔德和他的情人,而这段恋情终被撞破,王尔德也因此妻离子散,胜败名裂作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情史自然也不落人后。
[莎翁情史]里,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别人的未婚妻,同时还是他灵感的缪斯,莎士比亚两手都要抓。
©虽然这段婚外恋无疾而终,但莎士比亚因此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而[阿德尔曼夫妇]里,维克多显然也是个渣男,妻子尚在产房分娩,却跑去隔间和护士偷情。
©但法国人的过人之处在于,性和爱泾渭分明,即使维克多在外如何偷腥,莎拉依然是他唯爱知情者道德上谴责作家,殊不知,那些零零总总的韵事,依然只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他们喜爱的作家复杂形象里某个投影。
而爱上作家,也就爱上了他的全部。
时代需要作家,其是思想的先驱,激昂文字,针砭时弊,紧握历史的舵轮。
电影也要作家,观众能洞悉那些文字搭建的围墙里,关着一个怎样鲜活的生命。
-作者/夭夭酒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一部颠覆我三观的影片,从时间线上讲述了男女主角长达几十年的爱情。
用女主视角来写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恋爱到结婚生子到暮年的故事。
带有浪漫主义的同时极具女权主义,导演将性与爱完全剥离开讲,最后影片的反转也是令我措手不及,引发深思。
女主身为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爱情中身为智者,她希望完全掌控男主,一但发现男主逐渐脱离她的控制,她就会利用其他的事情重新掌握主动权。
到最后,甚至男主连自己的死亡都决定不了,而女主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制高点上,看她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成功结果。
说是流水账本账没人会有意见吧?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接受法式疯狂的、无视道德的爱,但比起我们的电影,结婚后的焦点似乎只有出轨,婆媳,孩子,仿佛爱情就此只能剩下柴米油盐。而这部电源呈现出的两人纯粹在一段爱情里的相爱相杀,也赋予了本片丰富的层次感,在同样的时长里信息量更大且不混乱,是件很难的事
法国电影真是招人嫉妒的“别人家的电影”,流畅度堪比流通货币,信手拈来的文学评论台词,看似简简单单琐碎日常的一生,最后来一个终极反转,片名、主题、角色瞬间升华
仔细看的话会觉得这部电影细思极恐的可怕,这个女人操纵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们之间可能是有爱情存在的,但是这个女人利用了一个男人的一生,这个男人所有的写作都是经过这个女人手的,男人是也是怀才不遇的一个比较厉害的作家,但是我觉得更胜一筹的是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与所有的作品就是经过她的手写出来的,并且让这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男人自己走向了死亡,他们的爱情也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他们一见钟情,然后再见私奔,中间还经历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人,包括什么给自己老婆送一个男人的这种剧情。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最后推翻了很多既有的视角和设定,从爱情史诗片转型成为惊悚片。不要小看了一个深爱你的有才之人。
很深刻的一部电影,表面的剧情反转以及与众不同的爱情生活之下,是复杂的人性和情感。男女主就是导演编剧,再加上从年轻到年老的演技,太牛逼了。
聪明人和他的爱情。她。但是真难啊,要遇到一个聪明人。
男女主两人居然就是本片的编剧(看得出俩人文学素养都很高),而男主还同时兼任导演,这竟然还是处女作,太有才了。结尾男主的死亡和女主所道出的真相都是点睛之笔,全片节奏一直在线,而且叙事手法非常法式。这对夫妻一生的羁绊和两人之间所有的跌宕起伏真是令人唏嘘。
作者:地下摇粒绒的以下评论很对:“比如早年还是对仆人不能上桌表示反对的女权主义者莎拉在丈夫成名后突然就180度转弯成了庸俗的中产阶级刻板印象式角色,还招了好几个黑人做仆人,然而在丈夫把她摁在餐桌上艹了一回以示惩罚之后她又神奇的变回来啦,没有一点点防备。”只想说男演员长得像斯嘉丽约翰逊,其他的,hmm,我还是忍住了对这种传记电影打高分的冲动
献给你瓣文青,法国版《花束💐恋爱》,左、浪漫之爱、破碎、互相折磨、drug虚幻、死亡降临,《亲密关系》适用文本,反转喜人
不是特别喜欢 但是也欣赏这种灵魂吸引不在乎忠诚的关系
靠才华活着的人,看见你的儿子了吗。你早就知道真相,你所渴望的赞美建立在你的虚伪之上。我连你的虚伪都不在乎,因为我太他妈爱你。可是啊,如果我没有在荷尔蒙最旺盛的时候吃定了你,我这一生都未必会仰望你。拍的真好,音乐镜头节奏剪辑都服气。
愚蠢的电影,结尾堪比针扎气球。
两人都有大病,鉴定完毕。到底什么是真相呢?
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座,法国人真是…最后男主怎么没的这太法国了!7分,目前8.3。
知识分子黑点集大成:自私、自恋、虚荣、残忍、软弱、神经质、虚伪....一对作人看得人火大,是电影的成功。导演是男性所有黑男人毫不手软黑女人就不敢太过分。然后,敢在电影里杀死小狗,还是法国人牛。
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左右,如果不能在前20分钟抓住人心,那这就是一部烂片。没人会搁那儿听你絮絮叨叨一大堆,然后看那最后五秒钟的高潮。
冲着“近些年最好的爱情片”找来看的,看完只能说,三观不合。结尾女主的解密也没有给我多大震撼和冲击,欣赏不来
2020273 男性导演藏匿于女性视角下的自省,这个角度颇有趣,拍得也通俗、癫狂而流畅。后半段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