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的马航,地下的厦大”事件的沸沸扬扬中,讲述校园性侵案件或许巧合的撞上了这个热点。
但是整体看下来,却发现导演想要讲述的,远比学术以及利益绑架的校园性侵事件来得更多。
《不能说的夏天》原名寒蝉,无疑是取自“噤若寒蝉”之意。
在切身利益与学术道路的捆绑下,自身性意识与抗争意识尚未完善的女学生,面对自己抑或友人的性侵案件时,噤若寒蝉是再适合不过的描述。
影片的看点在于,并没有简单的把女主角白白塑造成一个经受伤害,在众人的帮扶之中走上发声之路的柔弱女学生。
而是将其置于一种模糊化的情感体验里---作为被性侵的对象,PTSD+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共同作用之下,白白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上了施暴者。
这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可能更贴近现状,也只有维持这种心理假象,白白的生活才会得以勉强维系。
美丽港拆除的民运事件作为影片的第二条线,延续来了台湾电影一贯加诸政治事件的风格,例如《男朋友女朋友》等,在拉高整部影片的意识形态高度之外,也是辅助塑造配角人物的好办法。
徐若瑄饰演的方律师和贾静雯饰演的林律师,同时作为了保卫者和侵略者的姿态,事实上,影片当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同一种人。
她们身负保卫与侵略的客体,自我在之间得以表面上成长与建立,但事实上却是一个自我消解的过程。
林律师为出轨的丈夫做无罪辩护,方律师在为女孩争取权益自己却婚姻失败,王老师更甚则没有婚姻,单身领养一个女儿;白白的母亲是小三。
有谁能说郭采洁饰演的白白不是她们的年轻时代?
甚至连王老师的养女,在失父的成长环境中,也会在长大以后走上类似的道路。
影片由杨德昌的得意弟子王维明执导,摄影由李屏宾担纲,广告出身的导演+摄影大拿使得影片的画面风格成为一种专为“台湾”打造的清新。
人物整体偏黄,暖色调,带来一种异常舒服的感觉。
至于所谓的大尺度出演,裸背之类的,都只是洒洒水啦。
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至少看三代女星撕逼大战也是很不错的嘛。
大多数人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的吧,尽管它确实也是这样呈现的:从作为背景存在的都更事件、台北学运、美丽湾事件,到作为电影主体的校园性侵事件,都旨在表现的弱势群体的“寒蝉”声微,却不能止的涵义。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来看这部电影,心情更为复杂。
电影塑造的女性群像都各自承受着伤痛:律师方安昱在职场上能干潇洒,在婚姻危机的面前却是无力而脆弱的模样;她的学姐林律师,面临丈夫的背叛却要勉力挽回名誉及家庭的完整;白白的母亲,则是作为“外室”的无爱进而冰冷的形象。
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作为核心人物的白白——追求独立就意味着与母亲关系的僵化,涉世未深就遭遇教授李仁昉的性侵,进而演化成复杂的暗黑“畸恋”。
从必须保守“不能说的秘密”到被误会而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一个封闭内心不自信的少女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精神创伤。
这种创伤,是“PTSD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术语难以形容的,所以导演才会不吝用血色来表现伤害的残酷性。
郭采洁的柔弱形象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巨大的说服力。
当你看到一个瘦小的女生躬起身体,惊惶地看着流满了血的手腕,喃喃地说“这是怎么了”,眼角淌下泪滴的时候,谁都有一种我见犹怜的心痛。
电影用了相当的笔墨来描述白白的内向与天真。
她不知道该怎么跟陌生人说话,但是木宏帮她拎箱子进房间,她居然傻乎乎地就关上门请他吹冷气。
她对教授,也因为他谈吐的潇洒而有意乱情迷的瞬间。
在被凌辱后,她不知求助,反而被教授的言语所迷惑,发展成畸形的情人关系。
正是因为白白的内向,情节才得以推动,因为遭遇性侵者众,但唯独因为白白的痛苦分外强烈,事件才演化得一发不可收拾。
也正是因为女孩的天真,施暴与迷惑者才更加不可原谅。
其实,不同于大陆校园性侵案件里的猥琐男主角,台湾的导演王维明有意识地令”禽兽“教授显得风采洒然,戴立忍尤其擅长呈现这种魅力:博学、幽默、优雅。
不能否认白白对他有仰慕之情,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性侵这种行径的恶劣性质。
痞子蔡曾经有一部小说,写一个胖胖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女生暗恋新竹某高科技园的高富帅,后被强暴。
女生并没有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人而感到幸福,而是强烈的被凌辱感。
强制性行为,对女性来说,带来的只能是身心的创伤。
即便白白与教授发展成情人关系,每提到他的名字,她还是感到恐惧(医生语),并陷入无意识的自残。
在法庭上,她一再强调,”第一次不是自愿的!
“。
至于她幻想教授对她的喜爱,并误以为两人陷入爱情,作为成熟女人的方律师一眼看破,”这是一种幻觉“。
敢在第一次与女学生私下相处时便借机强暴的教授,绝非偶然地、纯洁地爱慕少女,而是一个老于此道的”惯犯“。
而借势权力的性,哪里有什么两情相悦!
其实,在此之前,影片便多有暗示。
初入乐团,小玲告诉白白,”教授喜欢吹得烂的学生,吹得越烂他越喜欢“;教授约午饭,利亚表现得满不情愿。
最后,果然也证明,她们也是遭遇性侵的对象。
所以,作为教授妻子的林律师才显得可悲。
因为她执意要维护家庭的完整和丈夫的声誉,而不顾他背叛婚姻与伤害学生的事实。
在法庭上,她咬定是白白”追求教授而不可得“。
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在家庭面前失去自我,甚至失去理智,这与传统里盲从丈夫恨”小三“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不同,这才是可悲之处。
不仅是教授的妻子,几乎所有人都在辱骂白白不知廉耻地破坏别人的家庭,甚至包括她自己的母亲,也要怀疑她”是不是你勾引教授“。
性侵之恶,却要女性来承担骂名;被侮辱被损害,除非缄默不语,否则就要被怀疑被舆论加倍侮辱,似乎向来如此。
这是这部电影,也是这个社会症结最暗黑无解之处。
在电影的最后,还可以有教授败诉身亡,妻子赴台北开始新生活,遭性侵的女学生们纷纷发声。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呢?
有多少”寒蝉“未敢言语,有多少伤害含糊过去?
在这部电影里,女性是正向的,所以电影才会有温柔的和解,让方安昱重获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她与王老师之间的友情复苏,让林律师挣脱家庭的噩梦去台北重新开始,让白白和妈妈达成谅解。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身处弱势的女性如何为自己争取,争取公义,争取独立,在争取事业的同时争取幸福。
这种争取是倔强的,好像白白说”谢谢你没有跟他们和解“,又好像方安昱在法庭上愤怒的姿态;但是,它的内里又是柔软而温暖的,因为女性之间彼此的关爱,就好像这部主题阴郁的片子,用的却满是暖色调。
但是,正如现实中,李仁昉的原型未曾获罪一样,有的时候我们离公义,离完美的生活都还那么遥远。
还有多少未达成在等待我们去争取,在争取的路上又要历经多少孤独与不理解,多少破碎与眼泪。
很多人总是觉得,台湾电影要么离我们太远,像《阵头》和《总铺师》,讲的都是那旮旯的事。
要么就是太轻,下至小清新,上到《看见台湾》,对水深火热吸足雾霾的大陆民众来说,台片说的,简直是轻描淡写,小打小闹。
但这部《不能说的夏天》,它讲了一个大学校园里的性侵故事,完全就是内地现状的正在进行时。
电影正撞上厦门大学吴春明事件,绝非偶然巧合,而是老天有眼。
厦大事件七月份事发,拖了足足三个月,才给出一个不痛不痒的开除党籍处罚,简直是遭人唾骂。
同样的事情,无非证明了类似案件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
联系到吴春明常年作案,以及校方、学生和利益关联者的袒护,周围人噤若寒蝉。
受害者申冤不成,需要冒着社会白眼,甚至反遭部分网友落井下石,实乃当代华人世界之怪现状。
《不能说的夏天》,本名《寒蝉》,取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作为处子作,王维明选择了批判现实的电影题材,准确说来,它更像一则社会新闻,那倒跟《阜阳六百里》的邓勇星有点相似。
王维明跟邓勇星一样,都从成功的广告圈跨入相对陌生的电影圈,但在上世纪90年代,王维明已经在杨德昌电影里担任过演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他是眷村217的二把手,吃了Honey一记耳光。
《独立时代》则是男一号,小明。
《独立时代》有这么一句台词: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模一样。
显然,面对《不能说的夏天》,我们不免要想当然,那么远的事情,又跟我们没关系,女学生还认为自己爱上了教授,当然可以置之不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王维明显然不是想着颠覆小清新,不是想在绿色里面,加入血色与黑色。
在大学性侵事件以外,他穿插了学运失败者和美丽湾运动,试图辐射到整个台湾社会。
因为失败挫折,李教授把压抑痛苦发泄到了女学生身上,自甘堕落。
因为无法阻止事情变坏,所有人都选择了习惯性逃避,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努力,那也回不去了。
正是这样的心理定势,以至于有些人会屈服于体制和权威,同流合污。
就像女学生会天真地以为,也许教授是喜欢上了自己,再不然,她也感觉自己爱上了对方。
问题就出在这里,本是正常的男欢女爱,但发生在这么不对等的师生位置上,不免是有蹊跷的。
《不能说的夏天》告诉所有人,这是犯法的。
《不能说的夏天》在剪切时,采用了片段式的跳跃行进,章节之间,不会有太多交代,尽量的去冲突化,辅以大量的景物空镜头,碧海绿树。
哪怕是在法庭上,导演也没有想要把矛头完全指向李教授,至于受害者,其实也没有刻意去渲染她的痛苦。
比如出现割腕自杀,也是非常突然,乃至于律师的到来跟接手,都是需要观众自行脑补。
由于故事太过平缓,以至于当木宏吼出那句:你们台北人都是这样讲话的吗?
全场才迎来了一个笑点。
按照朋友们的标记,这好像是“炮友”作为电影台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内地大银幕上。
木宏这个角色并不是废的存在,回顾他的出场,除了跟女主角建立起联系,更充当了人物对比。
涉世较浅的白白,一到寝室房间,就要他进去吹冷气,结果,他善意地打开了窗户。
与之相反,李教授到了房间,关上门立马兽性大发。
不得不说,凭借良好的台词功力,戴立忍演起老流氓,实在老练,得心应手。
如果女演员的台词也有他的功力,那么,无论法庭戏,还是整个电影的感染力,无疑都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目前的“揭露一个事件”。
不知道编导出于什么考虑,李教授并没有被绳之以法,他以较为体面的方式,倒在了花园当中。
或许,当他在法庭上公然撒谎,这个人的正面形象已经坍塌,无论他有什么理由借口。
然而,字幕打出来的说明,更像是黑色幽默,也让人想起了厦大事件爆发后,有人一手炮制的学生联名信,声援吴春明,说他为人师表。
即便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然而,两岸毕竟都是传统的中国社会。
在校园性侵事件中,无论受害者有何等勇气,世人经常要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
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许是她们自己勾引老师,更不用说,整个社会提前把天平倒下了权威一方。
在老师的资源、地位和声望面前,在许多人不顾一切维护的学校形象面前,受害女学生,简直是弱势中的弱势。
不说学术,她们连青春都被践踏在地,有什么伤害损害,比她们来得还大?
我们常说,电影经常是高于现实的,但有时候,电影也与现实同步。
具体于这一次,我们更希望,现实也能像电影那样,令主人公得以听见夏天的蝉鸣,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热情。
【http://yule.sohu.com/20141024/n405404906.shtml 搜狐娱乐】
看完这部影片,我有好一阵子感觉无法顺畅呼吸。
那种难以缓解的窒息感,让我感到无力、烦躁跟挫败。
作为一个六岁女孩的母亲,每当我看到这一类题材的影片,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巨大的恐惧和焦虑之中。
那些美好的、纯洁的生命,我们要怎样去保护和强大她们?
哪怕已经成长为像白白这样看似已经可以独自去面对世界的少女,也依然会遭遇PUA、职权压迫、性侵。
这些名词,每一个都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当白白在法庭上委屈地哭着说:“或许,或许我爱他……”真的好想冲进屏幕去抱抱她——弱势至此,只能以假象麻醉自己,这个可怜的被侵犯、被蹂躏、被践踏的女孩才能有活下去的勇气。
我也好想告诉她:那不是爱,那是人的生存本能,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你其实只是想要活下去。
但我们需要更勇敢,勇敢地去揭穿丑恶,给伤口上药、包扎,等待痊愈。
同时,我也开始认真地思考,要给我的孩子以怎样的性教育,要如何既保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又能让她懂得保护自己,不被权威左右。
愿天下所有的女孩都能勇敢、坚强和幸福。
好了,教授一生的症结就在于那一句“听你内心真实的声音,存在才有意义”,谁说没有无奈和心酸,一腔热血化为灰烬,只能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去宣泄。
而白白以及其他的受害学生则一个个成了牺牲者。
理想与家庭之间,他无奈只好选择家庭和妻子背叛自己就像林律师选择家庭背叛自己的职业道德一样,他们都不再活成真实的自己,变得越发虚伪与阴险。
一个家庭,两具行尸走肉。
趁年轻有热血和斗志,不要去强制熄灭它徒留下遗憾和扭曲的人格,徒增社会悲剧。
只是社会上的人群多如此类。
如果一个人可以自然地生长,与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地结合,遇到问题能有激情与耐心去好好解决,是不是会好些?
白白,勇敢追求音乐梦想,去听海听山谷晒阳光,激发自己的音乐触感,需要时间的磨练也在寻找着音乐上的伯乐,这是一个倔强音乐生命萌芽发展的过程,但是一股股封闭的权势、叵测的人心是怎样一步步把她本就脆弱与不堪的心灵折腾得更为痛苦的。
所有的人都有点病态,所有的人面对问题时候都选择有所逃避。
所有人都在逃,区别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还有各自逃的目的。
林律师,不惜捂住真相包庇丈夫的罪行也要保住看似完整无缺的家庭,她不是去解决问题的实质而一直去为结果埋单,逃避着丑陋的现实。
方律师,她的逃避辅导员说得再清楚不过,看到自己经营不好把持不好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逃让自己在擅长的事业里沉沦,通过一夜情炮友的方式去麻痹。
所以现在我们对待爱情、对待伴侣、对待性是那么的快餐,那么的不尊重。
而对于家人和友情方面,我曾是与她相似,不好了就摧毁或是离开,对别人毫不顾忌。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这种旁门左道的方式去宣泄、去回避,我们情感上的神经又该靠什么去支撑,一份能够坚固与长久的感情是不是将越来越难。
只是生活多艰,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勇气去直面,恐惧也是自然反应,也不是每个问题直面了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白白的结局。
理解她们每个人的无奈和不易,片中的林律师,现在想来尤其得让人觉得苦涩与不易,一个女人,那么努力地挣扎着不就是为了自己在乎的人,自己的家,可丑陋的现实是,自己的职业道德荡然无存以及老公的屡屡出轨而已。
回想教授倒在她大腿上,她轻抚他的时候,嘴里说着:“我不会让任何人毁了这个家”的时候,我分明地看见她的灵魂碎了一地还要硬撑着拿起矛枪去战斗。
而有些伤害,也许你努力挣扎过了,会好一些,会得到与传播一些正能量,但疼痛与伤疤却永远地留下了。
只是各有各的的逃避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情况随之只会不断不断地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从结局和全局看来,还是有希望,有其积极意义的。
至少它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改善,我看到的那个被改善了的或是说得到救赎了的就是方律师。
权势再强大,你再孤独,你是不是愿意和其他人一样噤若寒蝉与同流合污,不要习惯性地去逃避,做出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曾经怀有过崇高理想却眼睁睁看着被现实毁灭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理解李教授的自甘堕落,而他们以后又会以何种形式堕落至何种地步;而每一个曾经受到过侵害却孤立无助的人会像当时的方律师从此陷于麻木与妥协之中,又会给那些人何等的纵容与张狂,再次侵害到如白白和木宏这样一个个光鲜活泼有着无限发展机会的生命?
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抗争,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为了阻止与矫正那些已经扭曲了和正在被扭曲的新鲜血液,让正义如台东的蝉声一样愈来愈亮吧!
≪不能说的夏天≫,怎么说呢,因为这片的题材,原本我是非常期待,但看完才发现,与想像的差之千里,而且又臭又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太拖沓,甚至是拖泥带水的地步,还没等到正题就睡着了,等到后面发现根本不对味,与其它的犯罪题材根本比不上。
看得我很累,本片让我非常的失望。
总之,爱看不看。
不能说的夏天提到夏天,不知道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燥热的天气,刺眼的阳光,沙滩,冰激凌,西瓜,还有白晃晃的大腿。
总的说来,每一个属于青春的夏天,都会留下五彩斑斓,不一样的色彩,每一段属于青春的记忆,都和夏天有关。
总觉得台湾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夏天的的感觉。
《不能说的夏天》,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以为是像《不能说的秘密》《盛夏光年》一样的典型台湾小清新风格,会有说着一口柔软台湾国语的男生女生,在夏日明媚的景色里,上演一段点到为止的唯美爱情故事。
可是这个夏天,对白白(白慧华,郭采洁饰)来说,却是阴冷灰暗充满黑色。
影片开始出现一行字幕: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越来越觉得,如果本片纯属虚构,那还有可能是皆大欢喜的喜剧。
可如果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话,基本可以确定悲剧的结尾了。
欢乐都是虚构的,悲剧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
影片开始,美得像油画一般,每一帧的镜头都可以截屏下来,当电脑壁纸用。
伴着陶喆奉献的插曲,节奏缓慢的就像一列老旧的绿皮火车。
不过电影开始十分钟,郭采洁被强暴的镜头瞬间让整个电影院的人为之一振,我明显发觉到旁边快要睡着的哥们儿抖擞精神坐直了起来。
那位带小朋友进来的妈妈估计有些后悔,因为他儿子一直”妈妈、妈妈“的喊个不停。
哎,被这个小清新的片名误导了,没看剧情简介就带孩子进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那位妈妈肯定在这么想。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寒蝉》,噤若寒蝉。
影片讲述了(剧透时间到,不喜欢剧透的同学自动略过下面文字)白白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身来到台东学习音乐,在学校她遇到了单纯率真的木宏,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可是学校音乐学院的李教授,却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势对白白进行了性侵,受此打击的白白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数次伤害自己却不自知。
白白的辅导老师王老师为了帮助她走出人生的巨大考验,找来了自己老朋友方律师(徐若瑄饰)将李教授诉至公堂,李教授的结发妻子林律师(贾静雯饰)作为自己丈夫的辩护律师,虽然承受着来自情感和理智的双重压力,却只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而和白白对簿公堂。
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影片里的每个人都存在自身的阴暗面,就像《心花路放》里说的,你在阴影里,如果走不出来的话,就将被阴暗吞噬。
正像这部电影本来的名字《寒蝉》,发生性侵事件之后,整个学校的学生都噤若寒蝉,面对掌握他们学业生杀大权的李教授,他们能说的只有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他们不能说,不敢说,不想说。
只有深爱着白白的木宏,重进李教授的教室,一拳把他打倒在地。
李教授虽然可恨,但是影片也没有刻意的把矛头指向他,他曾经意气风发的领导台湾学生运动,却因为估计妻子的意见,来到学校成了一名穷酸教书匠。
贾静雯饰演的林律师,也就是李教授的妻子,明知自己的丈夫做了令人发指的勾当,却硬撑着在法庭为他辩护。
而徐若瑄扮演的方律师,工作中是个干练的女强人,但是在家庭中也是个失败的妻子和母亲。
而白白,即使赢下了官司又如何,事情一开始,就注定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这部电影看完让人感觉有些许压抑,却也给人以直面阴暗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献给所有为女性权益斗争的人。
联想到国内发生的更多的类似的案件,不仅让人唏嘘感慨。
你要更勇敢,你要更坚强,你要在有人需要你帮助时,发出声响。
影片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白白每次进到李教授办公室,李教授都要求她关上门,而白白和木宏一起在宿舍时,白白要关门开空调,木宏却主动打开门,打开窗,让舒爽的风,穿堂而过。
你选择关上门,而我选择打开窗,让夏日的微风穿过操场,让声声的蝉鸣拂过耳旁,闭上眼睛虽然一片黑暗,却也微微透着光,嗨,姑娘,让我牵起你的手,不慌张。
今天去看了不能说的夏天,真的是一定要强推一下这部片子,虽然基本都下映了吧…其实这部片子当初吸引我的是它本名《寒蝉》,而三个女主角郭采洁徐若瑄和贾静雯也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
故事的题材是关于大学老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行为,电影本身宣扬和捍卫了女性的权益,这么具有现实意义的片子感觉似乎还是太小众了的原因,竟然没有火起来,真的很可惜。
今天去看的时候整场只有我们两个人,完全就是被包场了呢…这是一部很传统的台湾电影,明艳的色调、优美的风景、动听的音乐,个人认为哪怕抛去剧情不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主线除了涉及到性侵以外还有提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心理疾病,在主线剧情中间又穿插了支线有关于台湾本土的反抗运动,学生抗议政府建旅游地破坏环境却留下满地的垃圾无人捡拾,背景新闻提到旅游地员工失业痛哭失声,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了一件事情的原貌,引起人们的深思。
然后要说到演员,郭采洁和徐若瑄在本片中的演技真的是感觉高了不止一阶,相当出色,而戴立忍演的流氓老师也确实有种中年男性的魅力,木宏这个角色选角尤其好,感觉就像一个普通的台湾男生。
画面充满美感,大概是因为台东确实是很美的缘故,无论是宿舍后面那片森林还是雨后的彩虹还是水天一色的海岸线还是大片的绿色金色田野都美得令人恍惚。
由于演员出色的表现,剧情感染力也是相当出色,我和同学竟然都被戳到了泪点,过多的剧情就不透露了。
然后还要说到一个令我感动的小细节,就是在最后的Cast表中所有的替身演员和群众演员的名字都被列了出来,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足见导演组对于他人的尊重。
这部片子无论从立意、选角、演员表现、画面美感和BGM的应用上个人认为都算是一部佳作,相当值得一看。
《不能说的夏天》公益放映会,与监制徐小明先生交流笔记。
1,片中法庭上,自诉人坐在一面单面镜面前,这种性侵案保护自诉人的做法在台湾也是三四年前才被社会公益组织、女性权益组织争取到。
2,电影除了想引发对反校园性侵的讨论,还告诉大家:权益是自己争取的,自己不争取体制是不会主动给你的。
3,当下社会好起来,被害者才会好起来。
4,方律师和王老师是一对。
5,妇女平权运动和美丽湾环保运动这类的各种社会运动都应是共通的。
6,当我们意识到一些东西,我们才可以去思考,我们才可以去理解,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这部电影就是要给观众意识到一些东西。
7,电影也许不能让世界立刻变好,但起码可以与观众对话,片子不算激烈的大片,但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8,片尾最感动一句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为弱势及妇女权益奋斗的斗士们!
立马泪崩!
无言的感动啊真是!
打算去支持一下票房!
9,片中有很多未叙之事,是希望给观众一点想象的空间,答案留在每个人心中,有些过程不拍或省略是因为导演团队的专注点不在某些事情上,这样做也希望观众能更关注受害者。
另:该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导演编剧监制研究了3年卷宗,我十分佩服这种拍电影的精神。
无论如何,我都十分支持这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电影,我更愿意去支持这样的票房。
文章首发于《映画台湾》公众号5月13日的推送“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并不是集中营,而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就我所知,房思琪式的强暴,在台湾,还在不断发生着,包括此时此刻。
”这听起来骇人的言谈并不是已故女作家林奕含的妄论,这个进步着的世界在标榜自己给予女性越来越多权利的同时从来也从没停止过恶意。
此时此刻,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寒蟬效應》在台湾和大陆同时上映,影片讲述了大学女生遭遇性侵后面对校园、社会舆论压力起身反抗却又无力抵抗,最终自我伤害的的故事,如利刃般戳破台湾小清新粉饰下美好与太平,尖锐而刺耳。
鸣泣之时:孰之过?
《寒蟬效應》故事原型为发生在台湾的一起大学校园性侵案例:某高校教授被控在指导女硕士论文之时,以“不想让你毕业”相要胁,半年来对女学生强吻、抚摸等性骚扰数十次,导致该生精神崩溃,向学校申诉,校方调查后认定性骚扰事件成立。
案发之后教授的家人以及学校的同学都齐力支持教授。
一方是女生的受害证词,一方是诸多为教授的辩护,众说纷纭,案情一度陷入僵局。
相较真实事件的迂回曲折,《寒蟬效應》并没有采用“罗生门”的方式来重现案情,而是从一开始将“案发现场全过程”还原来判定应有的犯罪事实。
因为遭受性侵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白白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残被学校发现送进医院她跟老师的事情才因此曝光,但网络与身边出现的都是她单恋老师不成于是自杀的恶意谩骂与诽谤,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怀疑是白白主动去勾引的老师。
所以即便白白在律师的鼓励下鼓起勇气面对自己,面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向教授提起控诉,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不信任与背弃将她踩在脚底碾碎。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道: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谁?
”“不认识。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书中被李国华性侵后抛弃的郭晓奇,在网络上PO文揭发李国华所作所为,遭到的却是网络的各种谩骂“师母好可怜”“当小三很爽吗”。
白白与思琪的遭遇存在于虚构的故事当中,但这恰恰又是现实的最真实最赤裸裸的写照。
如同前文中所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女性的恶意。
譬如,即便抛开性侵这样沉重的话题回到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小三只会是女性形象(很少有人称呼破坏别人家庭的男性为小三),而原配打小三的事情则是会被人拍手称快,在道德问题上错的永远是女性?
生活在一个周遭一切事物皆非简单化的世界,个人的立场和社会角色会影响他对事件的叙述甚至是认识,主观性的视角极易导致不可避免的观点的对立,这也就是古往今来如此诸多“罗生门”出现的原因。
真相是“相对”的,即便如此,当我们转换视角去看待无论是房思琪还是林奕含本人的故事时,当李国华的疑似原型台湾补习班名师发文强调林奕含的精神隐疾并否定自己是狼师时,这场被“侵入”的惨剧也绝不可也不能演变成《狩猎》(2012 丹麦电影)里无中生有的污蔑。
只不过我们很难再像童年时看动画片一般,明确地指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犹记得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书中说过,在极权主义统治下,恶的化身未必是恶魔,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代言人。
加诸在房思琪们身上的罪恶,除了插入她体内的人,那些在她遭遇不幸时本应出现的“好人”角色(无论是不是知情状况下)给予冷漠或者谩骂的亲人朋友亦或是路人甲,或许都为最后酿成的恶果灌溉过。
噤若寒蝉:极乐还是极恶?
台湾后海角时代诸多电影作品中,父亲通常是一个缺席的人物符码。
电影中,在遭受性侵后,白白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爱上了教授,对于一直成长在缺少父爱的阴影下的女主人公而言,当父亲是缺席的,教授的出现某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即便这个存在是病态与残忍的。
林奕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直强调《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个关于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小说中房思琪被性侵之后曾无数次自己主动把自己献给李国华,在他的怀中“欢愉”。
如果刨去两人身份的不对等,她所描述的确实是她的“初恋乐园”吗?
不,绝对不是。
那不是爱,是自我保护后的幻想罢了。
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挟持了斯德哥尔摩市内的四位银行职员。
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四名被挟持者,出乎意料地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专家在研究受害者心理之后赋予了他一个学术名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暴徒,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时,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暴徒对他施予的点点甜头,受害者便会视其为一种悲悯和宽容。
恐惧也会转为感激甚至情感上的痴迷。
爱情本就产自于大脑中的想象,当房思琪、白白们承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却无法治愈的时候,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催眠自我,这是爱,于是一切行为都是合情合理,我便可以原谅自己。
可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大量地催化着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银幕与荧屏上总是乐此不疲地播放着霸道总裁的戏码,以此来撩拨少女心。
人们乐于见到一个强硬而霸道的恋人形象,乐于看到女性被强势按在墙上强吻,被男性们宣誓主权和占有标签,而女性角色最讨喜的反应是沉默而甜蜜地接受这一切。
霸道总裁文化所带来的是对女性屈服于男权的不断洗脑,而这种文化也很容易给男性造成女性喜欢“硬上”的错觉。
畸形的文化下的女性形象无异于是泛化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无形中助长了男性对女性身体强占的欲望。
寒蝉停哀响:孰予救?
《寒蟬效應》后半段的几次法庭戏段落中,“正反”两方的对峙最后演变成了一场道德上的劝诫,通过语言的力量来让做错事情的人醒悟。
新世纪开来,韩国电影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拷问上,佳作层出。
《素媛》、《熔炉》、《韩公主》等皆对校园性侵事件进行过揭露与探讨,力度深刻足以让韩国政府修改法律(《熔炉》上映后引发社会极大反响,最终促使政府通过了熔炉法案)。
在叙事角度上,《寒蟬效應》不同于《熔炉》希望从法律层面对罪犯进行惩戒和鞭笞,心理层面与道德角度的弱化处理,让影片失去了继续勘探的勇气。
电影开篇即是女辅导员查看白白的社交网络,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联系好友方律师请她出面来帮助这个无助的少女,这才展开了整个故事。
而后方律师的出现,最初她的形象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事业有成但家庭生活却败得一塌糊涂,在和白白的接触与取证过程中,两人又互相不了解到最后敞开心胸彼此接纳,方律师从精神上给予白白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让她认清自己因为恐惧而混乱的现状,走上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道路。
如果说在此之前,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性侵案的过程中,白白一直遭受着男权社会的压制,那此时她才真正开始了女性意识的觉醒,选择直面自己内心恐惧与社会的阴暗面。
然而女性友谊所带来的拯救是否能够成功救赎?
给予肯定的回答的终归是少数,尤其在台湾电影中,这种“失败的拯救”更为明显。
即便《寒蟬效應》是台湾电影近年来难得的跳脱“小情小爱”的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在故事的选择和议题的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
但是具有直面现实题材的希冀,却没有继续勘探与深挖的勇气与能力,电影始终无法摆脱台湾青春电影贯有的“氛围胜过情节”的表达方式,同时在主题上,仍然站在了男性怜悯与同情的角度,无法真正向前迈进。
浑浑噩噩后的梦醒时分,不是回归现实,而是无路可走。
庭审进展的不顺利,社会袭来的一片辱骂之声(影片对白白手机上收到的攻击性短信拍摄了长时间的特写),白白最后选择了自杀。
在对罪恶的惩罚上,电影更是放弃了“人为”而选择了“天谴”,教授在二审过后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
比照韩国女性题材电影,《亲切的金子》、《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等,在受到男权社会侵害到某一个极限之后,女性选择的方式是用近乎疯狂的方式完成复仇。
相比之下,既没有《熔炉》那样通过法律惩罚罪恶、也未用暴力的方式结束罪行,《寒蟬效應》这样过于“温和”的处理,让希冀唤醒女性主体意识,捍卫女性权益,谴责社会不公的电影最终沦为强行说教。
《寒蟬效應》的悲哀也延续到现实当中来,在我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角落,依然在发生着同样恶劣的事情。
那些性侵事件要么被掩盖要么不过成为了当地社会新闻版面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
如果不是林奕含“美女作家”标签的吸引,公众怎么会有如此兴致高的关注度。
女性反杀的快感就让她留在影像当中,我们不会期望看到现实中,林奕含们像金福南一样用同样暴力的手段去惩罚曾经伤害她的人。
只是,当我们不断教育子女,约束自我通过保守检点来避免遭遇侵害的时候,为何不用这些苦口婆心去警戒人们不要对异性施予侵害。
在这些不对等的关系当中,错的永远不是受害人,而是那些将自己的生殖器强行插入异性身体中的人。
女性无力反抗、遭受冷漠的悲哀也让她停留在影像里。
如果没有及时制止惨剧的发生,请不要在事后再成凶手的帮凶、“平庸的恶人”。
镜头很美,不过整个故事有点看着云里雾里,很多事儿没有交代清楚,故事讲的并不是很成功
因为女神@贾静雯 参演才去看到,女神40啦,的确也显老啦。叫兽性侵女学生这事儿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了,但当真让人糟心。全片让我心里猛一爽的就是男生暴打叫兽那一段,解气!PS:郭采洁是飞机场呀!
男孩的结局没有必要,台湾腔让庭审戏很文艺,为社会意义三星
三星半。“寒蝉效应”是一个新兴名词,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它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入秋之后,夏天不能说的事情可以说了。也许是偶然,该片确实应了近期发生的大学性侵事件的景。强烈建议女生们去看这个电影,当然,教授们也应该去看。
出发点挺好的但是太小学水平了吧!
在权力营造的共生环境中,很多人无力反抗,于是习惯妥协;或者一反抗,就成为极端的暴民。在二者之间,如何理性地成为一名公民,确实是一个问题。
3.5
郭采洁原来是可以有演技的啊! 戴立忍这个老流氓,我居然有点喜欢?!?
完了完了戴立忍接吻的画面一下子打破了他在我心目中高大的形象。。。。
这个题材可以拍得更好,但是“演”和“编”的成分还是很重。
和等一个人的咖啡相比,它简直太棒了
很稚嫩,但却是很好的题材,各种角度衡量都觉得很值得鼓励
剪辑剪辑极具跳跃性, 人物关系混乱,台本略矫情。整部片子都是由片段组成,很多地方都要靠观众脑补,结尾更是草草了事莫名其妙。最后只剩台东骚动的风一直在吹躁动的海,风景倒是美不胜收。
剪辑又臭又长,不能忍!逻辑各种不通,叙事线路又杂又乱,就是没一条讲透的,无语。
没有任何情节交代,所有人都是道教授性情了白白
“各人有各自的深渊,命运何曾放过谁”。徐若瑄很适合律师这个角色,简洁有力。仿《熔炉》的成功之作,不同的是它发生在蝉鸣聒噪、空气湿闷的台湾的夏天。很多没有台词的镜头值得回味:白慧华面对大海坐在岩石上;戴耳机看太阳时迷茫忧愁的脸。郭采洁好棒好棒。
你不需要害怕我,听听你内心的声音,他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
被徐若瑄西装look和冷艳口条惊艳。戴立忍版《圣诞玫瑰》,比张震多了场“不露面”的强奸戏,但还是露演技的。
懦弱的女生、由爱生恨的妻子、没有师德的老师
如何快速搞上心理失爱且结构失范的女人,告诉她“诚实的面对自己,不存在则活着没有意义”——《不能说的夏天》tips。话说,这种类型呢,长大了也就是贾静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