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Demasiado Grande Para Falhar,Grande Demais para Quebrar

主演:詹姆斯·伍兹,约翰·赫德,威廉·赫特,艾米·卡尔森,托弗·格雷斯,辛西娅·尼克松,凯西·贝克,爱德华·阿斯纳,保罗·吉亚玛提,蔡斯·凯利,托尼·夏尔赫布,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大而不倒》剧照

大而不倒 剧照 NO.1大而不倒 剧照 NO.2大而不倒 剧照 NO.3大而不倒 剧照 NO.4大而不倒 剧照 NO.5大而不倒 剧照 NO.6大而不倒 剧照 NO.13大而不倒 剧照 NO.14大而不倒 剧照 NO.15大而不倒 剧照 NO.16大而不倒 剧照 NO.17大而不倒 剧照 NO.18大而不倒 剧照 NO.19大而不倒 剧照 NO.20

《大而不倒》剧情介绍

大而不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饰)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为拯救全球经济,摆脱金融困境,不仅保尔森倾尽全力,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姆·盖特纳等人也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伦·巴菲特(爱德华·阿斯纳 Edward Asner饰)、投资银行家、英国监管机构以及几乎所有的国会议员都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大战中。 本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改编而成。影片荣获2012年第69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及最佳男配角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坏女孩黎明前死哈罗,UFO战士占领区第三季孽欲之殇他们有什么艺术空间十月建造的房屋2圣哥传第2纪极道公主漩涡:主权的曙光初吻33次定格恶魔仙班校园选择感染者WIXOSS再见君如故百无禁忌!女高中生私房话篮球兄弟第四季春日郊遊扫毒峰爆野蛮人罗纳尔魔游纪5:宿命之争国王卫队世界上最动听的你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我叫金三顺李诺的梦想一个头两个大

《大而不倒》长篇影评

 1 ) 大到不能倒——AIG

这部片子更像是保尔森的宣传片,在金融海啸当中,面对贪心不足的投行大亨,难搞定的国会,他殚精竭虑,想尽各种救市办法,最后终于稳定了几乎崩溃的市场信心。

所选的主角均与现实中的人物形似。

片中的巴菲特,就像是得道高人,金融界一片混乱他依旧谈定地陪孙子们吃快餐,然后轻描淡写的出手,获利又稳定市场人心。

最切合片名,大到不能到的,应该是AIG(美国国际集团),作为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业务涉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财产、人寿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

一旦破产,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片中的几家世界级投行,一旦其中一家破产,与其业务密切相关的其他都会收到影响甚至破产,最可怕的是,投行的破产会挫伤投资人对市场的信任,而信任,是金融行业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说到这个,题外话,想到《人类简史》当中,说到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能够虚构,制造幻觉,创造信仰,成千上万人对于某件事物的信仰把他们团结起来,例如帝国、例如宗教,又例如这里说到的的金钱。

从最开始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刷脸就能够付款,归根结底是信任的作用。

现今,世界上真实存在的货币只有货币用量的10%,另外90%都是虚拟的。

一旦信任不复存在,很容易发生投资人撤资,对银行挤兑的状况,混乱、通货紧缩、经济倒退,就此开启。

 2 ) 在2021的尾巴上,重看此片

这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两次大而不能倒的危机时刻,如今正在第二次危机的过程中。

重看此片,唏嘘不已啊。

事实上所有具有大额金融融资和创造货币能力的准金融行业,都应该受到严格监管。

比如说,房地产。

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成熟的破产体系,一个恒大的破产拖了三年,从2019就应该推动的事情,到现在把国家拖到泥坑。

 3 ) 随便写写

看到本片已经是17年了,以我的年龄对金融危机了解并不深。

在之前“监守自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了金融行业撬动整个世界。

虽然是负作用的撬动。

“监守自盗”倾向于将责任放到金融业,是金融业的贪婪导致了危机。

本片是以当时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的视角,讲述财政部是怎样救援华尔街,这些银行又怎样变成了现在的庞然大物。

电影讲述的很浅薄,只展示了金融界与财政部面对危机到来时的一些手段,且是众所周知的手段。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将金融危机中的新闻片段重演,然后加入脑补。

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市场经济运转下,经济危机定会到来。

这么多年来,不管是监管,还是改制等等,总是无法避免。

中国也在走向危机,人们都看到房产泡沫,人们依然在涌向地产。

只希望这个强有力的政府能避免经济的断崖。

对于大而不倒的企业,拆分也许是个好的办法。

可惜的是在法律上,“大而不倒”并不是拆分的理由。

近日,辉山乳业在港股跌停近90%,沈阳市的第一决策便是救市,4万员工不能瞬间失业。

辉山由于资金链短缺无法向中国银行还款,引来审查。

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市场出现,其中以挪用款项30亿在沈阳炒房,最为火热。

大家纷纷表示不解,拿着30亿不去北京炒房你是傻吗?

去年某上市公司亏损,把北京的房子一卖,盈利了。

辉山的事,不是第一件,也不会是最后一件。

当企业出现风险想的是政府会救市,而且政府的确用了极大的力量救市,那还要市场干嘛?

16年的股灾,股市疯狂上涨时,大家纷纷进场,股市开始跳水时,所有人都寄希望于国家救市,最后被套牢的人都说是“为国接盘”。

可股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大家都会背的啊!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在这个经济体量下,它并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担保。

资本市场从建立的时候,就有着一群想要掠夺财富的人。

资本流通与投机在市场并行。

大而不倒一事,在于初始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担保。

Ps:中投的人在华尔街抽烟时,他们的表情与动作让我想起了抽大烟。

 4 ) 《大而不倒》影评

《大而不倒》,主要描述了在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濒临崩溃,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焦头烂额,竭力将这场金融风暴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的纪录片。

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将房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并打包形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卖给投资者。

为避免风险,银行在AIG做了保险,把风险转移出去,银行谋取暴利却不承担风险。

因此受信者的信用要求不断降低,很多无力承担贷款的人也被授予了授信,直到房地产市场崩盘,金融体系风险才爆发。

美国五家最大的投资银行中的三家美林、和贝尔斯登被并购、雷曼破产;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了(新世纪金融);“两房”和AIG因濒临破产,政府不得不注资接管等连串反应惊心动魄的事件。

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而信心是很脆弱的东西,金融市场一夜就可以变天。

如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估价从每股77.32美元,短短几天到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摩根大通银行并购;从里根、克林顿、布什当政期,都对监管有所放松,布什更是提倡发展房地产;而危机来临时政府是否可以干预经济和投资也涉及是否合法。

政府否有必要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们兜底,救的话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以后他们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冒着高风险谋取利润,如果失败了,纳税人将会为他们埋单;但是不救的话金融市场可能会产生系统性的崩溃,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美国政府还是做采取了救市的纾困行动,应了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5 ) 股灾时候看此片的感悟

用我曾经在大学时拉片的方法,看完了一部电影《大而不倒》,英文名: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还原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以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主角,讲述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权力人物在应对金融系统崩溃风险时进行的斡旋、博弈、并最后做出解决方案的故事。

作为一个金融菜鸟,认真看完后还是觉得蛮震撼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像纪录片一样引用了当时美国各个媒体的报道,“美国梦”、“泡沫”,次贷危机引发了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金出售给JP摩根,泡沫破灭接下来就引发两房危机和雷曼兄弟濒临破产。

在应对这些危机的时候,华尔街的精英们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倒。

华盛顿给民众信心,让雷曼破产,给民众信心,政府不会手软。

谁知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开来,美林挺不住了,高盛挺不住了,摩根也挺不住了,整个美国金融系统面临崩塌的危机。

盖特纳想出来让银行合并的方法,可是这些大鳄又怎能轻易妥协。

影片的高潮保尔森给国会议员南希行了天主教徒最大的跪礼,希望政府出手支持。

最后政府强迫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让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贷出去,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的信心,使金融市场不至于崩盘。

片中三次提到沃伦巴菲特,第一次是雷曼濒临破产时求助他收购,第二次是高盛想不出办法时请求他注资,第三次是保尔森不知道如何说服银行的时候打给他求助。

戏份不多,仅出现三次,却成了提振信心的支柱,似乎有了巴菲特,就有了信心一般。

影片中最最精彩的一段话,我认为是伯南克说服国会议员时的一段话。

伯南克说:“我整个学术生涯研究论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起因是股市崩盘,但是真正打击实体经济的是信用体系的瓦解。

民众无法借钱去做任何事,不能卖房子,不能做生意或者是进货。

信用体系能够建立现代经济,但信用缺乏也有能力摧毁它,迅速而彻底地毁灭。

要是不能大胆、果断行动,将会重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这次情况会更加糟糕。

要是现在不这样做,经济体系会在周一彻底崩溃。

”就这样,他们只拿着三页纸的议案,说服了国会通过125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

我觉得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中外皆同。

美国政府是在雷曼倒闭之后才国家砸钱进场购买有毒资产。

因为如果只是预期将出现金融风险,就动用终极武器,政府进场,这个决策是非常难下的。

所以纵观现在中国的股灾,国家救市只有一个理由:尽一切可能避免中国雷曼时刻的降临,防止股灾演变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这部片子对股灾是否有一些警醒作用呢?

股灾的当务之急一定是提振民众信心和增强市场流动性吧。

如果股市,房市,实体经济和银行系统都出现危机,那么下一个受到冲击的绝对是汇率。

那中国就已经站在了金融危机的前夜…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出大招救市,显然看到了金融系统的巨大危机苗头,一定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同时也意味着中央政府认识到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要确保融资方式的转变,以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从更深层面看,通过稳定股市也要达到维护执政党信誉的目的。

我们都希望在这场金融保卫战中可以胜利,可是如何做到?

我们还是要抱着美好的愿望和信心,拭目以待…

 6 ) 笔记+一些思考

1.第五大投行 贝尔斯登被JP摩根(摩根大通)收购,政府为内尔斯登300亿有毒资产提供担保2.第四大投行 雷曼兄弟 濒临破产3.汉克保尔森 财政部长,前高盛CEO4.雷曼CEO,“雷曼兄弟不是贝尔斯登,我们经营得很好”。

5.房利美和房地美,深陷债务危机,濒临破产,政府救了他们。

6.保尔森叫几家投行CEO会谈,讨论雷曼兄弟的事。

7.保尔森“Let me be clear,We will remember anyone who is unhelpful.”8.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政府想要巴克莱(英国)收购雷曼。

巴克莱洽谈后拒绝,“We don't want to import your cancer.”9.保尔森要求美国证监会主席要求雷曼申请破产。

10.雷曼兄弟董事会投票。

董事会成员全部同意。

11.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破产。

12.保尔森计划接管AIG80%的股权,证监会主席不同意,认为没有任何的紧急立法能够允许政府这样做,上午刚让雷曼兄弟破产。

怎么能晚上就接盘AIG呢?

AIG甚至不是一家银行机构。

(它是保险公司)13.保尔森,“8100万份人寿保险,面值1.9万亿,数十亿教师退休金无处不在,too big to fall,here is!”14.美联储850亿贷款给AIG。

15.市场仍然持续低迷,几大投行摇摇欲坠。

16.政府想要投行和商行合并,让他们CEO对接。

CEO不愿意。

(注:投行和商行是私有的,国有银行只有美联储)17.有人提出政府注资进投行商行,给钱让他们借出。

18.禁忌话题,不能把政府变成股东。

也不是共和党作风(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和民主党相反)19.财政部提交议案给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申请给投行资金援助。

20.国会讨论,保尔森问下属还有没有其它方案?

下属回答中投公司。

21.摩根斯丹利与三菱达成投资协定。

22.高盛与巴菲特达成协议。

23.国会否定7000亿援助提案。

24.财政部讨论,丹再次提出国家资本注入。

25.国会通过援助提案的修正案。

26.保尔森召见各大投行和商行CEO,宣布购入他们的优先股。

(相当于央行持有投行商行的股票了)27.有CEO问为什么不购入有毒资产?

保尔森:太慢了。

在弄好前,你们都完了。

28.九大银行宣布接受援助方案。

29.财政部初衷是想借钱给九大行,然后九大行放贷出去。

然而,

总结: 相比于《a big short》讲的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过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爆发金融危机后的结果以及美国政府试图救市的全过程。

可以看到中美金融机构的显著不同。

以银行为例,美国有商行、央行和投行,中国有商行、央行和证券公司(相当于投行,如中投公司、中金公司)。

在美国的所有银行中,只有一家银行属于国资,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美国其他的银行如美国银行、美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stanley全为股份制私有银行,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

而中国,几乎所有大型金融机构,如四大行、政策性银行、大型证券公司、城市银行等都是国有控股,部分甚至全国资,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就是因为银行不是国有的,所以这些银行的CEO不怎么配合政府,最后1250亿的资本注入没有翻起一点浪花。

这真是一部极好的片子,从头高潮到结尾,部分地方没看懂,倒回去反复看,引人入胜,酣畅淋漓。

ps.保尔森这个角色演得是真的好,另外,怎么长得这么像白岩松😂

 7 ) 三部曲《大空头》《监守自盗》《大而不到》都看看吧

三部曲都get了。

因为Micheal Burry看了《大空头》,burry也是这次游戏驿站的发声人。

大空头是三部中最轻松,故事感最强的,说到到最空成功就意味着国家面临不可想象的危机,那一刻我也毛骨悚然。

《监守自盗》分成5个阶段,作为纪录片,脉络清楚。

我很认可他在后面那一段说到制造业的,至少在当下的时刻中美贸易中可以确认基础制造对大国很重要。

《大而不倒》是三部中最精英即视感的。

也符合在伯南克《行动的勇气》中说的燕麦粥哈哈,以及他给我的印象,学术派没有格林斯潘强硬和气派,甚至有点弱鸡。

三部希望我有时间理一下各方论点,和时间线。

虽然不知道能学到啥哈哈哈。

显然,这三部看一遍就算当下理解了电影的意思,还是很难消化,如果没有一点金融知识的朋友,相当不容易。

但总体上,我感触比较深的是:1/不管是投行还是美联储财政部代表的政府机构,都展示了人性的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看到错误的苗头,在当下都很难承认,这个苗头将要牵一发动全身。

只会随着窟窿越来越大,去弥补但未必真的承认自己犯的错。

特别是雷曼的CEO,dick,不管在哪一部里面,我都不喜欢他。

《监守自盗》里面说到,他有私人飞机,日常坐着豪华汽车来公司,并且直奔私人电梯到31楼,中间和其他员工碰到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并且,拿着超高薪资。

到了《大而不倒》,试图把房地产的垃圾资产卖给韩国人,嫌弃巴菲特报价太低,总以为政府会替他擦屁股。

傲慢和贪婪,我想要是雷曼没有倒,他将更加傲慢和贪婪!

变本加厉得狂妄!

2/华尔街的薪资真的太高了。

高到可以扭曲人性。

电影最后,可以看出来,这些大投行比起给国家造成的系统风险,更担心自己的薪酬制度被制约。

底层人民真的看不起。

但是换个角度,谁到了那个阶段,又有几个人可以安分。

只有从头到尾,一直执行良性的制度,才不至于被恶习囚禁为枷锁。

人摆脱不长久以来的习惯。

 8 ) Notes

Do you notice a little pattern here?We don't deal with things until there's some kind of emergency on the table.Why didn't you guys head off this situation six months ago?Because the requisite magic wand wasn't available, Doug. And what do I say when they ask me why it wasn't regulated?No one wanted to. 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There's not a bank in the world that has enough money in its vault to pay its depositors. It's all built on trust. You wanna make them bigger?It's a trade-off, Hank.The upside is it'll stabilize them.The downside is, yeah, they'll be really fucking big.The stronger banks will serve as cover for the weaker banks. If just some of you take it, the money's a signal that a bank is too weak to survive. The market will devour it.I don't really understand why there needs to be so much tension about this. The country is facing the worst economy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If the financial system collapses, it'll take every one of you down.

 9 ) 危机反思录(二)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为主角,以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要人为应对金融系统崩溃而斡旋并做出决策的故事。

主人公保尔森要解决全美乃至全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问题,他面对的烂摊子包括投行的鳄鱼CEO张着血喷大嘴吃肉上瘾,投资者信心像大笨象跌下悬崖一样拉不回来,国会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一样斤斤计较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民众则都准备好了起义的工具随时要起来埋葬华尔街。

这简直就是一部恐怖片。

面对困境,保尔森的起承转合是:起先市场持续走低,华盛顿就让雷曼破产,给公众信心,政府不会对华尔街手软;承接而来的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高盛撑不住了,摩根撑不住了,美国撑不住了;聪明的盖特纳想到了一个转机的办法,让银行合并,给市场信心,但鳄鱼不喜欢交朋友;于是乎他们只好继续跟银行贷款,用更大的资金激活疲弱的市场,终于解决了危机。

这又是一部悬疑片,每个人都在问怎么办,每种传统的方法都相继失效。

在故事的高潮处,保尔森向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女士,深情地来了个天主教跪礼,法案一波三折最后通过了,银行家被关在一个屋子里研究政府给的钱要不要拿,这真的像是一出喜剧。

这部电视电影,是HBO电视台在2011年5月份播出的特别制作。

影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畅销书改编,这本书在2009年霸占非虚构类作品榜首六个月之久。

作者本人在影片中也作为记者露了露脸。

修复系统撞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买保险就撞了。

信用卡刷爆不可怕,可怕的是信用透支上了黑名单。

金融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中丢了工作,丢了名声。

出来混都知道,能处理危机,那才是能力。

股市交易的是公司红利,期货交易的是未来预期,这些天才的发明首先极大促进了商业文明,然后才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财富分配。

显然有钱赚的地方,马上就会吸引来资本。

当投机资本入场交易的时候,风险才应运而生。

当金融市场不停被交易资金推动,被多空较量操纵的时候,这个天才的发明是否已经背离了最初的设计不得而知。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当更聪明的游戏者设计了保护风险的衍生产品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依托实体经济的产业预测模型,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轮盘游戏了。

这个大轮盘公开摆在华尔街上开始赌博。

这里赌上了最聪明人类的大脑,这里赌上了人类未来的思想和创造力,这里还将继续赌下去,这里必然还会赌得更多更大。

每当有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天气恶劣、地震海啸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丑闻曝光、真相被揭露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电脑死机、曼哈顿妓女罢工的时候,发生危机。

很多人一开始都想不通,为什么对风险产品进行保险,对保险进行再保险,这样完美的系统怎么还可能出现风险呢?

影片里保尔森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傻逼的”保险公司AIG,无节制地给众多投行的有毒衍生品进行了承保,为的是收取管理费,那可是数十亿的钱啊。

所以一旦AIG破产,其他投保的银行也将同时跟随。

那将绝对是一场灾难。

这个系统的基础是货币,而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说到信用,那就很简单了啊。

一张信用卡刷爆了,用另一种的额度还上,另一张额度到期,用第三张补上,每次只要经济危机,办张新的信用卡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张信用卡,大众用来贷款买房子,投行用来交易衍生品,保险公司用来为衍生品保值。

大家都很欢乐,只要MARGIN CALL里面那个家伙没有计算出了真实情况。

这张信用卡,是这场危机的根源。

这张信用卡,也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最终办法。

生活在一个金融系统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感到非常幸福。

如果同时能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将衣食无忧:1,有数家银行愿意办信用卡给我们,这些额度汇总起来够我们一生的消费。

2,银行间还款无手续费。

以卡养卡,无忧无虑。

3,银行不会在有生之年收回授信额度。

事实上,第一个条件理论上已经具备,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在有22家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产品有超过200个,虽然理论额度从1000到无限制,但实际上额度通常都可以达到10万。

第二个条件如今不存在,曾经有几家国有银行为了扩展业务搞过跨行还款免费,但很快叫停。

第三个条件很考验银行的智商,不管国内外,对于退休人员的信用卡发放,都慎之又慎。

介于后两条事实,我们没办法感谢银行,银行家。

他们注定了不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银行系统怎样发达。

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里,我们要想享受银行体系的福利只能做这三种祈祷。

首先要去辛勤劳动,祈祷获取银行的授信。

然后祈祷各种网络支付系统更加发达,能通过各种繁琐的手续避免跨行还款的手续费。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祈祷银行能持续扩大授信额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需要。

最最重要的是要祈祷银行不要在我们周转不灵的时候把我们放上黑名单。

很显然,银行不会那么仁慈。

即使一切顺利,一旦到了6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们的系统也会突然冻结我们的授信额度,于是,我们在下一个还款日到来之前最好死去,否则只能去监狱了。

可以想象,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从哲学上讲,金融危机将是必然存在的。

繁荣与萧条是统一体。

2008年这一次爆发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去追根溯源。

这一次我们发现了华尔街的贪婪。

贪婪的华尔街CEO们,鳄鱼一样,拿着数千万的高薪。

这简直就等同于黑心的养卡公司,他们的高管拿着数以亿计的高薪,这些钱从哪里来?

这简直就等同于每笔信用卡消费,银行都要收取了比2%要高得多得多的还款手续费。

如果不是这些手续费,我们只负担了我们花费的那部分债务,因为这些手续费,我们很快就会万劫不复,根本活不到把200张银行全办完的时候。

现在唯一省心的是,我们根本不用考虑退休的时候授信额度会被银行锁定了。

这时候的华尔街高管们理直气壮,如果降低薪酬,哪怕是不继续增加薪酬,整个华尔街的创新能力就会下降,聪明的大脑就会停止金融产品的设计,美国,资本主义都将失去增长的动力。

不信,你试试?

华盛顿不敢试,谁也不敢试。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当一个卡奴破产的时候,养卡公司黑心的商人绑架了银行,他们说,给他更多的贷款,这样他就能还上之前的贷款了。

银行明明知道这些黑心的商人只是为了收取更多的手续费,但有什么办法呢?

用我们社会主义的一句话:银行是公家的,工作是自己的。

华盛顿即使无计可施,也只好饮鸩止渴,这便是这场危机的解决。

总统干得好也就八年,财长当得好也是八年,危机发生的时候处理不好,才是人生的失败,才是一辈子的事情。

什么一劳永逸,治标治本?

地球什么时候真正和平过?

何况一个金融系统。

真人秀很难记得还有那部影片能有如此多的“现世真人”出现在影片中,而且还都是演员扮演的。

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是故事片中的纪录片,而另外两部讲金融危机的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Inside job和迈克摩尔的Capitalism: A Love Story则被称为纪录片中的故事片。

言下之意是,Too big to fall对危机的描述太纪实感,而另两部则太戏剧感。

即使是美国人,不关心金融领域的新闻,看这部影片也会对各种穿西装的男人一头雾水。

(倒是美国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几个喜剧明星,只是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些喜剧明星一本正经地解决金融危机是什么心情。

)“保尔森”和“伯南克”同时入围2011年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而“伯南克”还入围了金球最佳男配角,不过最后只拿到了个电影演员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

看完影片的观众会情不自禁的八卦,两位经常是那样一起吃饭的吗,多少经济决策是两位在吃饭时候商量出来的?

影片中对三位政治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

美联储主席,现实中每次公开演讲都会惊动市场的本·伯南克,讲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

时任纽约储备银行行长的蒂莫西·盖特纳,年轻有为,洞察问题本质。

危机中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秃顶,高大,坚毅,深邃。

威廉·赫特的饰演的保尔森的确可圈可点,大家很有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美国财长威胁投行高管收购雷曼的那股狠劲,被中国财政官员恐吓抛售国债时那种惊恐,忧虑危机夜不能寐起床扔掉安定药物时的坚定,向众议长行跪礼时候的君子坦荡荡。

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根本是保尔森的自传。

但显然,保尔森本人不会同意这个说法,他的个人阅历要丰富得多的多。

在危机面前,连这位性格立体,身材高大的大Boss都那么无助,那么脆弱,观众无疑会十分入戏。

而那些出动都是私人飞机,两个小时前还在千里之外,开口就是十来个亿的高管,相形之下要片面许多。

特别在银行高管们被召集进门开会时,每人一句的评论,更让观众替电视台捏了一把汗,这一不小心可是要吃官司的啊。

倒是每句评论都很过瘾,以保尔森的旁白形式出现。

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是个明星,虽然我曾是他老板,但他现在翅膀硬了。

摩根史丹利的CEO John Mack是个斗士,他以前总是喊着,让我们干掉谁吧。

美林证券CEO John Thain是个自私的家伙,也曾是跟我混出来的。

花旗的CEO Vikram Pandit,没人知道是他在搞花旗,还是花旗在搞他。

另一个让全世界观众都会眼前一亮的角色当然是沃伦巴菲特,出场不多,如同老顽童,但举手投足的淡定,和其他华盛顿华尔街人的慌张恰好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

姜还是老的辣,投资还是要谨慎啊。

对于危机,仁者见仁。

这部影片从政治的角度解读了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处理方式。

编剧皮特·古尔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电视制作人,由他编剧制作的电视剧《制毒师》(Breaking bad)曾经横扫艾美奖,金球奖,以及电影演员协会奖。

2012年的美国作家协会奖,则是他本人大丰收的时刻。

通过《制毒师》拿了最佳剧本奖,通过《大而不倒》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古尔德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会选取保尔森作为危机的核心,他的回答是,因为工作经历。

众所周知,保尔森在加入小布什政府之前一直在华尔街工作,而且他本人也正是华尔街高薪的促成者。

在离任高盛之前,他一度是收入最高的人之一。

而且,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关键的CEO大多都是高盛毕业生。

保尔森是放松政府监管的推行者之一,同时又是危机时刻要求政府救助的决策者。

当然,他妈妈并不希望他跟小布什工作。

记者很不客气地问了下一个问题,保尔森在影片中是个英雄吗,影片里有没有恶棍?

编剧的标准答案是: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英雄有时候并不都有壮举,恶棍有时候也会另我们吃惊。

保尔森只是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应该由观众来评价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带来的结果。

很显然,这部以保尔森为主角的影片,即使有豪华的电视演职阵容,也无法将保尔森的个人声誉洗白白。

在Capitalism: A Love Story里,迈克摩尔访问了几个议员,他们质疑在短短的几天内,起草并通过法案,7000亿就贷出了,而且大部分给了保尔森曾经工作的同事们,公众完全不知情。

很显然,这些贷款的一部分,仍然会作为奖金留在高管们的腰包。

迈克摩尔更是发动低收入人群,坚决断供,和银行对抗。

有的社区甚至成立的互助会,想方设法破坏银行收回房产后的再交易,当房子买不去,原来的主人才可以重新占有。

由马特达蒙做旁白的纪录片Inside job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那些有学术背景的人物,都在替资本说话,为华尔街开脱。

危机爆发的时候,却是纳税人来买单。

市场驱动力为什么这些人发生危机的时候要开会,为什么解决危机只能靠这些制造了危机的人呢?

华尔街的危机,跟英国人什么关系,跟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什么关系?

沃伦巴菲特不就四百亿资产吗,为什么所有人都想找他帮忙,又为什么他出手的时候,危机似乎真的解决了呢?

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信心。

这场危机带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市场是有信心驱动的。

市场的信心在哪里?

可能在华尔街高管的私人飞机上,可能在政府的就业数据上,可能在圣诞节前的超市里,可能在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里。

当各大机构短暂共识,长期博弈,市场就会有信心,格局会稳定。

当美国股市上涨,中国股市也可以跟着涨,而不论公司的红利是否分配。

当巴菲特出手50个亿,不仅回带来更多的50个亿,还会带来高盛股价短期6%的回升。

这就是信心。

信心是政府官员表现出来的决心,是保尔森的脸,伯南克的公文包,盖特纳的跑步机。

信心是一种共识。

是监管机构的有作为,是评级机构的客观中立,是媒体专家的正确解读,是交易员的喜怒哀乐。

信心是虚无的,是有史可鉴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影片结束的时候,TARP法案通过了,市场被激活了,占有全美资产77%的几家银行却很快归还了贷款。

他们害怕政府指手画脚,他们更怕奖金会减少。

没有人能证明是7000亿拯救了金融系统,也没有人敢断言没有那7000亿法案市场也会自动修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靠提高信用额度的方式,只会带来危机想续集。

无论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何种程度爆发,也不管到时候是谁在财政部长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说,危机会被解除,系统将继续运转。

只有华尔街人的奖金,不会更少,只会更多。

巴菲特说了,市场先生从来都是错的,他是个疯子,一会儿贪婪一会恐惧,根本琢磨不透。

市场的信心肯定也是个神经头。

千万要祈祷这个神经头不停地上窜下调。

因为一旦他聪明起来,朝一个方向不停前进,那麻烦就不远了。

这次是坏的情况,这些投行都被推到了悬崖前,更坏一点会全部倒下,不但纳税人的血汗钱血本无归,几十年积累的产业格局,商品文明都会被毁灭。

但是下一次呢,如果这些机构全面共识,带着市场疯狂上涨,把所有纳税人的资产往泡沫里带,他们的红利奖金会越来越多,只有更牛的市场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庞大的奖金体系的时候,市场也会一直不停地上涨。

那会是怎么的危机呢?

金融体系的建立,仿佛是一个发明出来的印钞机。

谁会操作,谁就能在社会分配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农业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财富再分配。

在王权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荣誉赏赐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在资本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生产要素获得财富分配的高提成。

而在金融时代,一切规则都不同了。

这些要素复杂,多样,不可控制。

甚至连荷尔蒙都参与进来。

生物学家研究证实,在华尔街,荷尔蒙更加旺盛的交易员,成功率比较高。

那些无名指比较长的人,证明在母体内胚胎阶段荷尔蒙水平就很充足,也将比较聪明。

我们还是原谅他们吧,多花些钱在妓女身上也算是刺激消费。

就像我们抽烟,喝咖啡一样,他们需要毒品和妓女这样的休闲方式而已。

如果他恰好又是你的理财顾问,你不是更应该支持他吗。

这些荷尔蒙旺盛的华尔街人,他们是上帝的宠儿。

他们深信马太效应,肆无忌惮,不会回头。

他们有聪明的大脑,他们经过优秀的教育系统培训,他们接触交易第一线的信息,他们制造并完善交易系统,他们不可战胜。

一旦金融市场确立成为财富的分配的新手段,他们必然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群。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这个时代,也许我们只有祈祷多一些金融危机,多一些市场跌宕,社会的财富,才能从“华尔街”被重新分配出来,我们才会有机会跟那些穿西装的鳄鱼,在人格上做到平等。

上帝啊,让危机来得更频繁一些吧。

要不,曼哈顿的妓女会一直涨价!

 10 ) 浅显的看法

作为一个经济法的初学者,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便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便是信用,一旦信用崩塌,整个金融体系将崩之一溃。

在最初雷曼银行面临破产危机时,其他银行没有及时对其施以援助,之后雷曼的破产带来了边际效应,整个华尔街银行的信用都受到了冲击,民众不再信任银行。

由此,雷曼破产激起了更大的信用危机。

当然我的另一点感受便是美国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在我之前肤浅的想法中,我以为政府可以随意决定银行应该决定什么方案,但是这部影片告诉我,政府与银行之间也许存在一方强一方弱,但不可否定的是遵守法律仍是最基本的规则。

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若非如此,财政部长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各个银行之间进行协商,争取取的他们的同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独立的,都是有自己的话语权的,没有人甚至政府也不能决定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是愚蠢,短视的。

金融危机发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储户们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借款人从银行中贷款,银行从中收取自己的手续费,这其中原则上钱财应该是守恒的。

但是如果借款人将自己所贷出的欠款挥霍,而没有产生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或者说如果银行将钱财贷给毫无信用的人,以致钱财被挥霍,无法偿还,而银行在这其中收取大量手续费,掠夺了社会财富,同时其财富不用于社会上的价值创造。

这两方面基本会是同时发生的,如此我们便看到金融危机中凭空消失的财产哪里去了——这笔财产早就由银行与不偿还贷款的贷款人掠夺了。

总之,以我现在的经济学水平,我没有办法理解影片中的大部分经济学知识,但我仍然被深深吸引,我仍然在汲取着我能够从影片中得到的对经济学的认知点,也许比较抽象但是仍然有用。

《大而不倒》短评

美国HBO电视台于2011年5月23日播出这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与宏观视角的《监守自盗》和着眼于个体的《利益风暴》都不同,它主要讲述以威廉·赫特所饰演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为首的美国政府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没能力挽狂澜,遏制金融危机的爆发

3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看求不懂

6分钟前
  • B-B-B
  • 很差

其实我根本看不懂这类片子。。就是看他们异常波动的情绪和疯狂的剪辑觉得很酷。。。啊哈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陈囿
  • 推荐

有点闷,还不如有解说的纪录片

9分钟前
  • 任尔
  • 较差

前半段边看边wiki,后半段想起在法国的最后时间,金融危机对我这类小平民的影响。群星演绎非常精彩,但有给鲍尔森洗脱嫌疑,不知老鲍有没有投钱,四星降一。

11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还行

妥妥的洗白片,华尔街政府的洗白片。

13分钟前
  • 玄夜飞行
  • 很差

很无聊的剧情

18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大而不倒的其实就是AIG,其他的都是为了市场的信心。然而,为什么救助AIG算是简明扼要的讲清楚了,影片花了那么多笔墨描绘保尔森做什么,还有他在卫生间里干咳的部分,对着佩洛西下跪的部分,突出他的英雄主义?oh come on do we need this? 片中几次提到被质问“为何没早发现”,答案总是被回避。So,这其实算是一个特型演员代演的只展现了部分监管者视角的纪录片吗?PS:米兰达让人惊讶地出现了,演得中规中矩,尽管时时让我出戏。😂

19分钟前
  • 雪兔lyra
  • 较差

目前没有看懂

20分钟前
  • ceeport
  • 很差

2/18/2012. 教学片

24分钟前
  • 離。
  • 还行

讲述贪婪的极好范例。

29分钟前
  • W.
  • 推荐

枯燥,人物众多,没有个性。大而全。

32分钟前
  • 小他
  • 较差

我不是很懂那些专业知识,但是看着这种疯狂的节奏和他们崩溃的行为还是很过瘾

35分钟前
  • 有戏
  • 还行

毫无批判性。保尔森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自己擦屁股,不是很应该吗?把他拍得像一苦逼。

39分钟前
  • 蓝杉
  • 较差

又是全明星阵容。HBO将专业术语简化得很大众,57:18至59:40那段对话已经是plain English。MBS到CDS和CDO,转接至房地产市场的崩溃,然后到AIG,最终到全球各个银行。虽然依旧不完整,并且有美化财务部和美联储的嫌疑,但过程解释得还是挺清晰的。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啧啧。

44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危机来临,政府从维持体系的出发点解决问题,企业在明哲保身。谁是对的?其实没有对错。超写实的故事片,就如同明朝末年,一个本不健康的金融体系当你任由它恣意妄为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拯救行动只是杯水车薪。

48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不明觉厉。不过突然觉得经济学实在太有意思了。

53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在水泥森林里,穿的最人模人样的,是尼玛最不干人事儿的

55分钟前
  • stoudemire
  • 还行

想用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展示复杂的金融危机,实践证明这往往只会带来苍白的图像切换。有时间的话,想把原著看看。

59分钟前
  • 凌魂
  • 还行

美国遇到各种困难,都会想办法转嫁出去,反正美国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倒

1小时前
  • 捕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