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四五年前在纽约用filmpass看的(充了三个月filmpass只看了一部电影😅)。
一直想重新看一遍,因为它这几年一直stay in my mind. 时隔几年再看有一些新的感悟。
在第一次quit的时候,真的一切会回到原来normal的轨道吗?
不一定,这时候他们的心态变了,而有的时候心态是最重要,如何看待一件事的角度最重要,而这件事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就像结尾他们四人在经历过这件事后,都有了一个积极的角度,比如写这件事情的回忆录-成为作家;针对监狱健身的训练计划;重回大学学习filmmaking-怎么说就与这个半documentary无关呢?
;还有专注于鸟类绘画的画家)当然,肯定是七年监狱带给他们的影响比第一次quit更大,至于有多大、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扼杀了他们有可能将来会犯更大的罪行的可能性就要从时间的长河里去证明了。
这一边看已经知道了结局,看到了一些导演设计的巧思。
能找齐这么多人不容易。
回看电影,真的发现有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很多时候都是可以退出整个行动,也许当时面临的是回到“正常”的生活、同伙朋友的嘲笑、每天碌碌无为的无聊,但是像主人公最后所说,这与他们最后受到的惩罚来说,不值一提。
想通过捷径换来的成果最终是不可取的,也远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结果踏实。
起码不用犯了罪之后在床上提心吊胆,枕着几百美元的昂贵书籍难以入眠。
不过也正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criminal,整个计划有非常多的漏洞。
比如注册的邮箱、给拍卖行留的电话、劣质的化妆;整个行动他们想完成电影中、或他们想象中非常smooth的伟大的犯罪活动;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绑架图书管理员时不断地说“im sorry”、mr.pink举起手枪流下的眼泪、以及真实的主人公在马路上注视着车内的电影主人公让我看到了他们确确实实真实的一面,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性。
the need to know what is on the ither side if that line, and realizing the only way to actually do is to cross it, there’s never a point in your life after that where you haven’t already crossed that line.
少年们将希望寄托在一件抢劫案来打破自己没有波澜起伏的生活,证明自己是special one。
我挺喜欢其中一句话:“我们生来被教育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到头来发现我们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四个少年明显把抢劫犯罪浪漫化了,犯罪是潇洒的,神秘的,刺激的。
法律,受害人,父母全部被有意识的自动忽略。
尽管他们愚蠢天真,甚至自私,我竟然有一点理解他们。
试问,谁不想用一件事情就能改变自己差不多能想到的人生后续呢?
但是,还有一句话,“没有什么比追求不凡更平凡的了”。
很特别,是满满正能量的盗抢片。
画册《美洲鸟类》核心麦格芬用的好,特别是抢劫中,充满诱惑的火烈鸟变成了两只猛禽袭击另一只鸟,与剧情贴合。
画册的沉重使得主角不得不放弃,也说明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与回忆的交叉联系是亮点,电影美学值得肯定,快银和敦刻尔克小逃兵演技发挥不错,抢劫戏拍出了荒诞感和紧张感。
可惜快银演的重口味美剧对我印象太深,老是忘不了他和双头畸形人做爱的场面,希望他能通过作品洗白三俗印象。
主旋律说教意味很重,道理讲的很实际很贴切,令人信服,很好的展现美国社会对青少年冲动犯罪的包容,既有人文关怀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国产电影学习。
此片与发条橙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靠教育感化,激发失足人员自省自觉,一个是威权主义不跟你玩这一套,直接洗脑干废。
国内鲜有此类题材,唯一对谢飞老师的本命年有印象,从当年严打到现在的扫黑除恶,我国社会对刑事前科人员只有理论和法理上的包容,实则充满敌视和白眼,广大失足人员和当年姜文饰演的角色一样,眼中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作为一个商业片,还是有很多让我觉得惊喜的地方:首先,片子开始很久之后,观众还是分辨不出影片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说如何讲故事,好奇越熬越浓;其次,把事件真实人物用这样有电影感的方式融入其中,我也没见过,无违和感,看不出是剧作以外的人物;记得最后长发男孩跟家人一起吃饭时,猛然就切了一秒的女管理员被绑的镜头,这个特别好,我一直相信电影会往更加贴近真实感的表达手法上进化,这就是一种典型,不用过度和衔接,真实生活中,我们心事重重地社交时,冷不丁就猛然闪现其它念头的感受,就是这样没来由地一个画面切换在脑子里,这个处理也许只是比以往电影切换短了那么零点几秒,但是感受完全不同,很真实,至少我感受到了。
最后想说立意,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梦到自己误杀了人,梦境后半段全部都是在事发很短时间内的悔恨,以各种不同形式变着花样地懊悔,还奢望着如果时间倒流我没杀人,此时的我会是多么轻松而幸福,拥有着全世界,后面还流泪了好像。
这个悔意如此深重,以至于十多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这个影片大概就是讲了这么个事,讲的是悔恨,讲得是一种类似量子学的选择和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都是一念之差,结果却相差千里。
在某种群体的氛围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些“本来没想做,但是跟着大家一起做也许也不是一件坏事”的想法,特别是年少的时候,坚定自己也许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或者悖论。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歪理:校园生活没犯过盗窃罪和没作弊没打架一样,都谈不上完整。
校庆、高考祝福、毕业季……你是不是对这一切都会热泪盈眶?
如果会,那很正常;如果不会,也很正常,因为这就取决于你是不是校园生活的受益者。
不少在校生或毕业生或多或少对学校生活的厌恶并不是一个反常现象,而是一个信号,它在提醒着人们学校离“梦想的摇篮”这个目标究竟还有多远。
今年有一部特别的美国电影《美国动物》就讲了一群厌恶校园生活的年轻人为了冒险而实施盗窃的故事。
(被这四名学生看上的价值连城的名著 《美洲鸟类图谱》首印版)《美国动物》的故事原型特别荒诞:2004年,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市的四名在校大学生合伙,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大学的图书馆,计划偷窃约翰·奥杜邦的名著《美洲鸟类图谱》首印版,然而实施过程中频频露马脚,结果警方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四人逮捕。
最后这四名大学生被判每人监禁7年。
这起盗窃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鲁莽的抢劫之一。
在《美国动物》上映之前,估计没有多少人可以想象这几个小子究竟是有多闲才会干出这种事儿。
对于这么奇怪的真实事件,展现过程怎能平淡无奇呢?
本片导演巴特·雷顿可是英国纪录片鬼才,他之前的纪录片作品就以视觉创新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备受关注。
《美国动物》作为他的第二部院线电影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依旧别具一格,甚至还在之前的纪录片的基础上,玩出了些新花样。
相信很多观众感到新奇的,是片中原型人物的出境阐述与演员的演绎再现的相互穿插。
其实我在几年前看过的BBC专题片《米开朗琪罗》中,就见识过类似的拍摄手法了。
但《美国动物》并不是单纯的将原型阐述和表演段落拼接,而是让两者形成互文,同一件事在两种形式(甚至原型阐述中,四名当事人的陈述彼此之间都有冲突)的呈现下相互增强传达效果,演员的再现让当事人的阐述更形象更生动,当事人的阐述则为演员的演绎注入了更多的蕴意。
巴特·雷顿并不止步于还原,他还在《美国动物》中表达了自己对真实事件细节真实性的思辨。
关于销赃环节,两名当事人对当时沟通销赃的中介相貌如何都有描述上的分歧;动机上,除了后来加入的两个学生,最初计划盗窃的两名学生是谁起的头?
两人在镜头前也各执一词。
这种对真实事件的再解读没有主创主动添加的主观意图,只有在演员演绎的辅助下,对当事人状态的完整呈现。
虽然这样一来,事件本身留下了太多疑点,但至少通过陈述上的矛盾,当事人当年的冲动、大意和天真也可见一斑。
《美国动物》没有刻意表达对当事人的态度,但主创对犯罪片的态度是明确的。
开头就用煞有其事的慢镜头剪辑和汉斯季默风配乐模仿了《黑暗骑士》,接着还拿库布里克执导的《杀手》中的镜头和影片主角来了个正反打,想象犯罪的段落用上了长镜头,更别提四名学生实施偷窃时,还致敬了《落水狗》和《偷抢拐骗》……但是前面主角们表现得有多热情,对经典犯罪片的梗埋得有多丰富,到后来对主角、对犯罪片类型、对不知情的观众泼的冷水就有多狠。
说这片子是反类型其实语气算轻的了,这片子就是借对这起“美国历史上最鲁莽的抢劫”的再现,对大部分犯罪片进行了理直气壮的嘲讽和戏谑。
作为电影,《美国动物》在形式上的探索和突破是优秀的,优秀的程度可堪比电影教科书极佳案例了。
但私以为在文本上,如果需要探讨得更深入的话,那么在对主角的家庭环境及犯罪动机萌生的社会背景描述上,影片显得有些贫乏,毕竟它还不是全纪录片或纯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如果想说这完全是主角的欲望与冲动使然,那很难说得过去,四名主角除了其中一名是没太多文化意识的体育特长生,其他三位要么是艺术生要么是会计学霸要么有经商头脑,这几个人如果没有特定因素,是不可能那么铤而走险的。
艺术生和体育特长生的家庭背景好歹还有些许交代,会计学霸和有经商头脑的富二代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就没怎么提及。
至于社会背景,要不是看他们用的手机和电脑,我都看不出这2004年的美国和2018年有什么区别。
从我个人的角度理解,这四名大学生会想到干那样的蠢事,和社会价值观传达的失控不无关系。
其实片中些许片段还有点批判指向,比如体育特长生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和对外的一团和气,以及学校的领导对艺术生的鼓励、欣赏和学校学生对他的欺凌、冷漠——类似这两方面的对比如果有更多的展现,本片的阐述就不只是对“好奇害死猫”的展现了。
当社会价值观的普及出现了漏洞,个人多少都会对它进行质疑,严重的甚至会抗拒。
在对外部思想理念的信仰动摇后,自己的人生就需要靠自身完整牢固的价值体系支撑,而处于青涩懵懂状态的学生在对外界的价值观感到失望后,就只能被自己不成熟、不成型的价值理念驱使,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所以也可以说,《美国动物》中四名大学生的经历在本质上,就是社会思想和个人思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出悲喜剧。
作为影片或者说真实事件的结局,四名大学生刑满释放后,似乎想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看来七年的监禁对他们而言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只是家庭和校园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竟然远远不如监狱,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刚刚看完午夜场回来,太喜欢这部电影,忍不住想写点东西,就从电影名字“American Animals”开始说起好了。
我觉得直译成“美国动物”不太恰当,或者说没有表达原意,因为电影明显讲的是四个美国年轻人的故事,而不是讲动物,我认为翻译成“美国狂”更为合适,理由如下:美国最权威的韦伯斯特字典里面Animal的第四个释义为a person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or aptitude,比如a political animal政客,a party animal派对狂;城市字典Urban dictionary解释为A group of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They are also a bunch of crazy naaiers that will rock up and fock whrere ever they go一帮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他们也是一群疯狂的混蛋,走到哪里都是不速之客。
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联系电影情节,果然是这样。
电影讲述四个美国大学生Spencer, Warren,Eric和Chas试图盗取大学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而未遂的故事。
故事极其简单而又荒诞,但是很吸引人,原因是导演用半纪录片的形式,把人物原型找出来接受采访,有点像现在的电视真人秀在第二现场让当事人讲述心路历程的感觉,也有点像漫威电影里的死侍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跟观众对话一样。
四个年轻人又蠢又可爱,性格特征相当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来,真人比演员长得好看多了,这跟我初到美国是一个感觉,很多路人真的比好莱坞明星好看。
下面分别讲讲这四个蠢萌蠢萌的倒霉熊孩子:
人物原型:Eric,Spencer,Chas,and Warren
Spencer1. Spencer,一个有个绘画天赋的艺术生,有一个妹妹,家庭幸福美满,但是迷失自我,在工作面试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
他在一次参观 Transylvania University 特殊收藏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一本价值连城的稀有书籍,也是一本动物画册,作为艺术生,他对这本书特别有感觉,尤其是画册种的那只鸟还是鹤,他曾经在路上见过一只一模一样的。
难以置信的是,这么珍贵的书只有一个老图书管理员看管,感觉是非常容易偷到手。
Spencer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好朋友Warren,并引起了Warren的极大兴趣。
其实这起起盗窃案由他发起,但是后来他却第一个想退缩。
面对家庭的温暖,他一度想退出,但是在Warren的极力劝说之下还是参与了盗窃,只是最后从冲锋陷阵变成了在远处楼顶拿着望远镜地把风。
Warren2. Warren,一个拿着体育奖学金的体育特长生,父母无预警离婚,父亲软弱爱哭的性格让他很崩溃,喜欢偷窃,又喜欢乔事情,特立独行地刷存在感。
这次盗窃的主谋。
他认识一些黑白两道的社会人士,自以为也是社会人,预谋偷窃并卖掉那本书,跟Spencer到纽约跟联系人碰头,只为了拿到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并且远到荷兰跟潜在的买家见面,但是据他自己说,他其实并没有去荷兰,在Spencer送他去机场的那天他没有登机,后来的故事都是他杜撰出来的,他只是隔天又出现在机场让Spencer来接他,假装去了一趟荷兰。
Eric3. Eric,一个学霸。
功能是跟Warren一起把巨大的图书搬出图书馆。
入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同时想维持住跟Warren的友谊。
戏份比较少。
性格比较善良,胆小怕事,在抢劫的过程中生怕伤害无辜的图书管理员,危急时刻闪到一边,主张妥协退让,存在感比较弱。
Chas4. Chas,一个肌肉男。
最后一个被拉进来,作为司机带大家逃跑。
入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钱。
戏份也比较少。
性格鲁莽冲动,但是粗中有细,做事认真,反复练习逃跑路线。
他们得手之后,在纽约联系买家的时候,他发现苗头不对,预感到会被连累坐牢,情急之下拿出了抢指着Warren的头。
据导演说,现实生活中,他跟其他三个人最后分道扬镳,不再是朋友了。
谋划行动的时候真的很好笑,煞有介事地踩点,画地图,设计行动路线,很像是在玩密室逃脱游戏,小孩开大车的感觉,还参考老派的警匪电影,要说是美国梦,这可能就是美国的媒体和好莱坞给这四个年轻人种下的梦吧。
四个人第一次行动失败,因为图书馆突然一堆人在开会,行动被迫中止。
第二次他们下定决心要完成,Warren用电击棒电了图书管理员,却没有把她电昏,而图书管理员的哭闹声让他们慌了手脚,在搬着两本大书坐电梯逃离的时候,Eric不小心按下了每一层的电梯按钮,结果其中一层是学生自习室,终于到了最后一层却没有出口,情急之下他们不得已从自习室穿过,在众目睽睽之下硬着头皮走了楼梯,当然也引起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注意并被报警。
在楼梯不小心滑倒,最后放弃了那两本书逃跑了。
所幸他们还偷了两本小书,于是按照原计划去纽约找卖家。
我不懂他们为什么最后到了一家貌似正规的机构找人做验证,而接待他们的人立刻发现这是两本非常稀有的书,不像是从正道来的,搪塞了他们之后,显然报了警。
最后的结局很明显,四个人懊悔不已,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FBI逮捕,判刑7年。
原型最后回忆起被抓的那段,各个沉默不语,有的甚至默默流泪,可怜见的。
那位图书馆管理员的原型最后也出现了,表示看完了电影她可以原谅这四个年轻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管理员的扮演者正是现在热映的恐怖片“Hereditary遗传厄运”里的那个诡异的妇人Joan,我一看她的眼睛就发毛。
最后的最后,四个年轻人都有好的归宿,Spencer成为了艺术家,专门画小动物,Warren成为了电影制作人,Eric成了作家,Chas如愿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
美国很多年轻人被媒体上各种扭曲的价值观或者美国梦影响着,不像我们根正苗红,至少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还有起码的羞耻心和羞恶心。
讽刺的是,一起上映的另一部电影Ocean's 8正是一部真正讲述成功盗窃珠宝的电影,里面女主角行动前跟同伙的一句喊话特别经典:这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那个躺在床上梦想成为大盗贼的八岁小女孩。
这两部电影连起来看毫无违和感。
谁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犯过错,所幸,他们没有在慌乱中伤害那个图书馆管理员;所幸,那两本书最终物归原主并仍由那名管理员看守;所幸,他们都改邪归正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片虽然呈现出来的是一部电影,但内容更接近一部纪录片,大量真实事件人物的采访让故事看起来很有质感,同时也更沉重,当事人沉默无语的画面可以让人想到很多策划一场大型犯罪,看起来并没有“大型”这两个字表现的那么繁琐,这个策划过程是很愉快、很激情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当事人已经忘记了这是犯罪,他们只是在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只是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做大事,梦想着改变人生相比于策划阶段的激情澎湃,犯罪进行时和犯罪之后所要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大概是一般人都无法承受的,策划完成时的巨大成就感,被犯罪完成后的巨大恐惧感所代替,策划过程中所有环节井井有条,而犯罪后所有人都乱了方寸,当冲动归于平静,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在片子结尾可以看到,几位当事人出狱后都已经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方式,还好他们的错误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他们付出的是7年的大好青春白白扔在了监狱里,如果当初错误更进一步,变得无法挽回的时候,也许付出的就是整个人生,无论这个代价他们是否能承受的起。。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前天闲来无事,看了个电影,叫《15点17分,启程巴黎》。
却没想到情节这么扯,编导这么傻。
空耗我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敢有观后感,担心评论的朋友太激动出点什么事。
好在今天又看了一部电影,叫《美国动物》。
影片讲的是美国四个大学生,看到学校图书馆里有几本绝版书,就打算偷出来,反复折腾了几次,把几位都折腾进去了。
作案小组的领头人是沃伦。
他和他的好友斯宾塞发起了这次行动,还找了俩哥们配合。
准备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周密的。
多次去踩点,监视图书馆人员的一举一动,看了许多关于抢劫和偷窃的电影,画出了图书馆的平面图。
深入学习和实践化妆术。
更多的准备,还是各自努力去克服心灵上的困惑。
四个人都曾经为此事犹豫不决,互相鼓励之后,都一拍即合,参与了其中。
这个过程正应了当今流行的一句话:“现在的人们没有思考,只有选择”。
可是这种没有思考的选择一旦匆忙上阵,却是举止无措,思维紊乱,粗糙鲁莽。
大学生去偷书,好比是让理工科博士去说相声。
等待他们的肯定就是失败了。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很少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述他们从有了贼心之后,组织人力,思想斗争,详细策划,直到作案的全过程。
一点一滴,娓娓道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编导为了强调影片的真实性,在片头打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就是真实事件本身”。
甚至找了几个貌似是人物原型的演员,剧情边发展他们在一旁边谈自己的体会。
有个场景,还把其中的一个原型演员和剧中人放在一起,展示他的内心独白。
我想,编导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卖弄摄影技巧,也不是为了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想将事件本身的原貌展示出来,让观众们去思考,去评价。
我觉得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几个原本有知识守规矩懂道理的大学生去从事这种犯罪勾当呢?
在影片结尾,那个曾经受到伤害的图书管理员这样说:“我认为他们是想要把事情变得更容易一些,他们不愿意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付出扎实的努力,他们不愿意通过帮助他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认为他们都很自私,并且我觉得他们并不清楚个人的道德底线应该放在哪里,他们竟然愿意伤害他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认为,一旦你越过底线,就会很危险。
这让我不禁怀疑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她的这些话说的很对。
尤其是最后这句话,更值得我们仔细去琢磨。
如果是出身于一个小偷家族绑匪世家,那么做这种事对于他们是轻车熟路,或许能够做的更专业一些,并且丝毫没有道德顾虑。
可是沃伦和斯宾塞都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起码的是非标准法治观念道德准则已经建立。
自然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两个欲望时时在呼唤着他们,在调动着他们隐藏着的邪念。
我们听听斯宾塞是怎么对沃伦说的吧:“你有没有想过,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是你,独一无二的你,而不是别人。
有没有觉得你在等待着什么事情发生,但你不知道是什么事,那是会让你生活有意义的事。
”年轻人在青春叛逆期,大多都是这个想法。
他们寻求刺激,渴望做出独特的事情。
不是为了向世人宣告什么,也不是为了替父母争光,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凡。
而在美国社会中,人们已经安定的过了许多年,要找到更大的刺激,还真是有点难度。
于是他们挖空心思,四处求索,肆意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平庸,找到那种自己能为而别人不敢为的事情。
偷书就是理想的目标。
他们一定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而正因为如此,更增添了事情的刺激和冒险。
另一个欲望就是金钱了。
那本绝版书价值1200万美元。
如果作案成功并顺利销赃,他们每人能得到几百万美元。
这将极大的改变他们的生活。
在金钱至上的美国,虽然在课堂上也传播一些正面的知识,而在媒体和影视的狂轰乱炸下,在人们所见所闻中,在无数个成功富豪的引领下,追逐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道德,可以无视法律。
这也是美国人私下里不能言说的共识。
在这里,法律的作用只是提醒他们要小心从事罢了。
在金钱欲望的支配下,各种底线已经不存在了。
再回过头来看他们作案的过程。
这四位初出茅庐,虽然智商不低,却没有行动的果敢。
他们在策划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要制服那个图书管理员。
如果说,开始的行为还使得他们暗暗存有“窃书不为偷”的自我安慰的话,那么伤害一个老年妇女,则触动了他们心里残存的良知了。
而整个行动的失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边偷书,一边逃离,一边和心里的那种强烈的负罪感作斗争。
慌不择路,如丧家之犬。
最后的销赃也显得极端的幼稚。
细细想来,这起作案,和惯犯的行为、动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法律却不管这些,管你是惯犯还是初犯,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不过从最后的结局看,并不像我们通常想像的,因为这一起案子就毁了他们的一生。
出狱之后,他们该干嘛还干嘛,没有人歧视他们,也没有层层政审。
影片引用了达尔文的一句话:“我们必须假设,美国动物,世世代代慢慢地迁移到了肯塔基洞穴越来越深处”。
似乎在解释电影片名为什么叫做《美国动物》。
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社会环境,普遍的思潮,贪婪的欲望,道德的缺失,早晚引领着已经走出洞穴的人们重新走向洞穴深处。
进步耶?
退步耶?
本人评分:7.0。
我不太懂朋友的定义是什么,我想我有过朋友。
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孤独很难受。
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很难受,做着一份不太好的工作,眼睛痛,身体痛。
我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为此你做了什么努力。
亲爱的,大多数人都只是你身边的一个过客,不要为他们的看法所左右,即使关心你的人也可能会做不那么好的事。
最近看了《美国动物》,讲了一群年轻人因为谋划并盗窃大学图书馆中的珍贵图书而入狱的故事。
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当时的年轻人都一出狱并开始新的生活,在影片中他们和演员一起试图还原当时真实发生的情况。
电影的讲述方式很有意思,这是2004年发生的案件,2018年拍摄的电影,当时发生的很多细节那群年轻人已经记不清了,他们和扮演他们的演员一起坐在车里看那些发生过的故事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不推荐你看这个,因为即使最后亲身经历这件事图书管理员讲述了她对这件事和这些年轻人的看法,“改变生活的状态应该通过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伤害他人,谋划犯罪。
” 因为,面对未来时,并不需要真的自己去走一段弯路来明白正确地选择的重要性。
你可以选择更好的路,因为不需要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因为……希望你活的容易一点。
退步太多了 当年the imposter惊为天人的呀… donovan百听不厌
好无聊,拖着进度条看完
真实事件很蠢,剧情也很蠢。拍这片子干嘛?
很有趣的半剧情半纪录的还原一场尴尬又失败的抢劫,观众至少不尴尬;难怪moviepass狂推本片,为电影攒口碑,原来是他发行的。
不用化妆就能演智障的演员不多,应该珍惜。我问这部片子叫什么名字,女友说是“美国版的动物世界”,我居然相信了。
以为是什么精彩高效的大劫案或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了什么重大意义,然而“真实”也架不住笨贼出丑。影片还用很大的篇幅把比演员们长得还好看的原型们拉出来,简直大型公开处刑。
能把真实故事拍成这样真的是很不容易了……
真实事件+真人评述,就是法制节目采访+场景重现的高配版。人要是蠢起来还真是可怕。。6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
弱爆了的小白大学生抢劫案,搞砸一切
两次犯罪的情绪很饱满节奏也紧凑 真人原型的介入的说教倒是不惊讶 但惊奇的是 这么老套的说教 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 you are not special and your adventure is stupid. 寻常的人生可能也不会让人后悔 BTW don't hurt anybody/美国青少年每天fck来fck去的有点烦诶
不错,但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这是什么老卵美利坚青少年成长教育片
被浪漫化的犯傻,虽然作者自己也在自嘲他们臆想中模拟电影里的偷盗/抢劫行为,但实在是太傻了以至于没什么浪漫可言,出现了根本上的无法共鸣。太傻了都不像个成年人会做出来的事,所有人就跟没脑子一样假装高智商犯罪。那些访谈也显得太有针对性,应该不是真实的采访,也是按照脚本和排演来的,所以并不是“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碰撞。形式上有一定探索,但是跟内容不匹配就让人觉得有些空洞和炫技,以至于那些哲思和艺术化的设计——偶遇火烈鸟、车窗看出去的人(第一次就发现他了,而第二次又有点穿帮,车并没有过去)——都显得刻意和简单了。而且,光说了对那位管理员的伤害,对古籍的伤害完全没提,当然创作者聚焦在人的状态无可非议,只是全片在人文思考上显得比较浅,感觉创作初衷更倾向于“颠覆类型片“这样的技巧派。
从过瘾的角度来说,你会觉得这帮劫匪太蠢,结局不过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更可能就是这样的,不是每个劫匪都能像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演的那样,横冲直撞进去,飚一顿演技一阵走人的。
“纪实”访问与真假演绎结合的“新鲜”观感和稳重的讲述方式,结局“罗生门”的叙述更将其升华。其盗窃案件不是核心,而着重心理活动,在大量展现内心思想和凌厉的“真人”访谈剪辑中,逐步增加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是参与者一员,去感受初期的兴奋激动,盗窃时的慌张和事后的恐惧不安,可事实是这样一个“荒诞”的失败故事却带来十分重要的警示教育,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渴求改变,不希望一层不变的循规蹈矩,但每个人的志存高远也只随着岁月流逝变得荒芜,我们逐渐接受自己是平庸之徒,我们相比其他人并无特别之处。结局返回到真人,继续当初所中断的生活,也去思考这段经历的存在意义,它是“可笑”的,但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会脑补的一段故事,我们在搭建的社会中努力成为一员,从未想过原始社会动物间自由支配适者生存的原理,没人想变得平庸,多么可悲
如果国内的贪官忏悔录也能这么拍大概还蛮受欢迎的?
如果他们模仿的不是落水狗而是盗火线或者紧急44分钟,那么有可能这就变成另一个风格的故事了。谨以一首绿日乐队的美国傻蛋纪念四位基友。分享Green Day的单曲《American Idiot》:http://music.163.com/song/18127316/?userid=397797159
摄影和剪辑有点刻意了,故事越讲越单薄,真人原型的加入反而拖戏,结尾的小反转也完全意料之中,毕竟大家都知道他们蠢。。Evan Peters真不错!Barry Keoghan可能长得比较特别,总串戏到圣鹿之死
賦予上如此還原理想主義的內幕,十分優秀,十分感激;配樂審美完美 (很多年前讀到報導,心醉神迷 - 這幾個人真是傻得可愛 - 就問,誰不想搶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