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为爱放手

为爱放手,For Love to Let Go

主演:童飞,姜潮,于朦胧,谢彬彬,高泰宇,沈唯,郑晓宁,王之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为爱放手》剧照

为爱放手 剧照 NO.1为爱放手 剧照 NO.2为爱放手 剧照 NO.3为爱放手 剧照 NO.4为爱放手 剧照 NO.5为爱放手 剧照 NO.6为爱放手 剧照 NO.13为爱放手 剧照 NO.14为爱放手 剧照 NO.15为爱放手 剧照 NO.16为爱放手 剧照 NO.17为爱放手 剧照 NO.18为爱放手 剧照 NO.19为爱放手 剧照 NO.20

《为爱放手》长篇影评

 1 ) 人物和对白设计都显得很生硬

这部怎么看都像是洪尚秀的临时兴起之作,70分钟的片长与极其简陋的情节,跟同期另一部《之后》相比,观感与水准有点堪忧,从今年戛纳入围非竞赛单元可见一斑。

人物和对白设计都显得很生硬,尤其是英语对白写得很糟糕,不知道影后于佩尔在念的时候心里做何感想。

如果说要表现韩国人英语糟糕,跟西方人沟通时尴尬这一点,我觉得《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要处理得更佳。

这部里面于佩尔跟韩国演员(除金敏喜之外)的对白,简直无聊得让人发指。

影片透过照相机这个“道具”来制造出情节上的巧合,并借助于佩尔这个旁观者来梳理金敏喜与剧中导演的关系。

然而,于佩尔这个突如其来的角色设置得有点飘忽不定,很可能是洪尚秀太过自信的缘故(两人之前合作过一部《在异国》)。

这个旁观者出现的合理性显然不如《之后》里面的金敏喜扮演的新助手,也有可能是受制于拍摄地与拍摄时间的关系,毕竟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来开拍一部电影确实难度太大。

所以,她的角色在片中呈现出莫名其妙的“鬼魂”特质,也自然不奇怪了。

作为洪尚秀导演的缪斯,金敏喜接连主演了他四部电影,各部影片里都均有不俗的表现。

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导演对她个性的准确把握,放手让她表现出个性。

在这部里面,她在戛纳海滩上演唱英文数字歌,以及在餐厅露台上跟男导演对峙的两场都让我印象深刻。

洪尚秀最近三部影片似乎有针对传媒报道他与金敏喜陷入婚外恋丑闻的反击意味,《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克莱尔的相机》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导演角色的自诩。

与其说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洪尚秀身上倒不如说是现实生活远远要比他的作品来得精彩。

没爆出婚姻丑闻之前,难得有这么多人关注他的电影。

然而婚姻丑闻后陆续以惊人的创作力爆发出这几部作品,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最好诠释了。

 2 ) 我发现我现在和老洪的电影挺像

哈哈哈,我要爱死了老洪这个推拉摇移的镜头了,多么不屑,多么随意,多么暧昧,多么犹豫徘徊胆怯摇摆无立场。

老洪真是个艺术家。

敏敏说英语太好听了,hahaha,像个初高中学习很好又很乖巧的小姑娘。

如果把镜头推到腰肢或者胸腹,停一秒,我感觉能看到一个高中低年级女生的“抽条感”。

看老洪的电影,看着看着就笑了。

是看到某个地方,会心一笑。

哈哈哈,太可爱了,又太尴尬了。

有种低落的淘气和自恋。

用我一片文章的话就是“不屈服的温柔狰狞”。

不过老洪还不算狰狞,我觉得他年轻的时候一定“狰狞”过。

这个电影拍的真的好随意啊,不是老洪最好的电影。

是“发行商写字楼味道”的老洪。

不是“海味”的老洪,不是“艺术家味”的老洪,更不是“烧酒瓶味”的老洪。

即便这部电影里这些元素都出现了,但这电影真的很一般,在老洪所有的电影里。

我为什么讨厌婚宴,一个桌子上总有海参和鲍鱼,甚至一个盘子里。

海参和鲍鱼能顿一起吗?

好像也能,但这个一百加一百小于一的事情,我很讨厌。

以后千万不要把敏敏和于佩尔放一起了,即便佩姨是我们老于家的人,即便是一个天才导演,但真的做不出等于二百的东西来,更别说要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老洪真是爱拍漂亮女孩子抽烟啊。

能把抽烟的女孩子拍的如此不做作,如此自然,真的好会选角色啊。

我爱老洪。

老洪的电影是我的顾影自怜。

 3 ) 随性得想笑

我通常喜欢电影有独特的立意、完美的逻辑和有意思的剧情,再加上优质的拍摄、音乐、节奏等等。

但洪尚秀的作品是个例外,很少见如此随性的编剧兼导演,就是随意的遇到一个想法就简单的实现了。

但是,却带有独特洪式随性的魅力。

这部片子很短,就69分钟。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9天拍摄1天初剪完成,是个尬片,集各种尬聊之大成。

剧情很简单,许多小笑点,又是通过剪辑手段把观众扔进云里雾里的;每部有金敏喜的片子,都能把她从第一眼一个还不错的妮子拍得越来越美,越来越迷人;音乐很舒缓,十分配合如此随性却又细腻的拍摄手法。

看完全片,大家对故事的理解可能都不太相同,这都是拜洪导剪辑的功力,给大家留得想象空间。

看完,脑子里出现剧中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每次洪导最喜欢探讨的部分吧。

跟随洪导的步伐,随性的写下这个感想。

还想说,迷人的于佩尔阿姨那么美,金敏喜也真是美,这个梗看过的同学会懂得,嘻嘻,洪式洗脑。

 4 ) 围绕概念的精巧叙事

故事发展像是解迷的过程,克莱尔的相机把人物都联系起来,所有人扁平化地排列在照片里,然后展开。

很多解构式的影评可以从电影的细节挖掘,相机、大狗狗、女主穿热裤、将衣服随意剪开都代表着什么,已有众多有深度的评价了。

相比《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侧重描写女主的心境变化,我觉得这出戏更聚焦概念表达。

比如如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物呢,只能再仔细地看一次;男性凝视是怎样无理的呢;老板的嫉妒是什么样的呢。

可能太注重冷眼旁观的叙事态度,感觉每一个演员在里面的个人魅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 ) 克莱尔的相机(20年11月一刷;24年12月二刷笔记)

2016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洪常秀见到些外国同行好友,其中有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她手里总拿着个类似宝丽来的一次成相相机。

他在下榻宾馆楼梯侧还看到一幅巨大壁画,热爱油画的洪驻足欣赏。

画面上站着两男一女,男的牵着其中一女子的手下楼梯,后面还跟随着一女子。

两位女子脚下还有条宠物狗。

楼梯下方是供人休憩的轻纱帐,里面一女子,看着楼梯上这三人。

洪常秀思考着这三人关系。

他在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还见到条巨大的狗。

他对戛纳电影节举办场所周围几条街道及海滩,很熟悉。

这些元素,在他脑中迅速幻化出一些电影画面。

他问同来戛纳的韩国男明星郑镇荣想不想参演他就在戛纳即兴创作的一部小品电影,说于佩尔会参演。

哦,自然还有金敏喜。

他这次本来就为推广他与金敏喜首部合作影片《这时对,那时错》而来。

郑镇荣当然很乐意。

与洪常秀四年前在韩国合作过一次的于佩尔听说洪想就在戛纳期间,用几天时间即兴拍部小品,他眉飞色舞,充满自信,她当即也来了兴趣。

玩,一起玩。

不就几天时间嘛。

这可是韩国大才子。

是与我合作过的所有导演不一样的导演,最擅长玩即兴创作。

于佩尔想。

于是就这样玩耍起来了。

9天,在电影节场所附近几条街巷兜兜转转,拍了几场即兴创作的戏。

一年后,洪常秀拿着这部即兴小品及他刚拍完的另一部大作《之后》,回到戛纳。

开创戛纳有史以来一个导演携两部作品同时在电影节亮相的先河。

他们对这位东亚导演本就充满好奇和赞叹。

高产母猪啊。

他也许是全世界唯一一位把法国新浪潮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当今仍活跃于艺术电影创作一线的导演。

他,值得被看见。

何况,我们的于佩尔又一次跟他玩在了一起。

这里面“梗”太多了。

洪导真会玩儿。

首先,电影名《克莱尔的相机》,此名非虚,洪从在戛纳享有盛名的另一位女神克莱尔·德尼手里借来的相机。

其次,新浪潮时期灵魂人物之一、法国名导侯麦有过一部电影名为《克莱尔的膝盖》。

这妥妥是一部远东电影导演致敬法国本土之作。

许多偶然性叠加在一起。

洪导本也常被看作侯麦偷师学徒。

洪的电影不仅善于玩弄偶然性,他更是将现实中种种偶然,编织进他电影成为关键元素。

这部仅68分钟电影,虽是即兴之作,却有着精巧时间与空间结构,又展示了洪一惯所长的电影圈男女情事和尴尬美学。

这么富有实验性影片,怎能不亮相呢。

而洪导,他像个孙猴子,拔几根毫毛就幻化出新生命。

一部接一部电影就是他毫毛幻化出的新生命。

好了,以上一段,部分属实,部分属我脑补。

比如壁画与咖啡馆的狗的启发,对郑镇荣(这是他首次出现在洪的片中,演一位洪的观众惯于熟悉的中年导演)的邀请,戛纳官方的态度。

我觉得我脑补内容极可能与实情高度吻合。

片中于佩尔演的克莱尔和金敏喜在走上一间韩国公寓楼梯时,看到那幅壁画,还点评了一番(为了让壁画成为视觉重点,金敏喜还特意提出电梯有问题,建议走楼梯)。

画中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被洪常秀演绎成一段三角关系。

坐在轻纱帐里休息的女子,在一旁看着三人,像一个观察者,转化为拿着相机的克莱尔,观察由洪虚构出来的,在法国戛纳上演的远东电影团体内微妙三人关系。

善玩结构的洪常秀并不是让她直面三人,那太直白,没悬念。

而是让她成为纽带和催化剂式的角色。

她以拿着相机拍照的法国游客身份,先遇到一人,再遇到另一人,然后遇见第三人。

借助陌生人手中一次成相相机生成的照片,最终三人窥见了自己人的彼此秘密。

这是不是太巧妙了。

相机成为一个关键道具。

而拿着相机的克莱尔,也相当于是执掌电影镜头的洪常秀。

在本片中,克莱尔有股神秘气质。

她热情接近陌生的人,与他们攀谈,对他们充满好奇,为他们拍下照片。

并且说,拍下照片后,被拍的人就变成不同的人了。

这仿佛在说,看了洪常秀的电影后,观众就变得不一样了。

围绕影像,她说出一通神秘玄奥的哲学话语,这使得与她搭讪的韩国男导演一愣一愣的,不太理解她。

她在他面前,像个看不透的女巫。

但她与金敏喜在一起时,气场天然契合,她说什么,金敏喜似乎都能理解。

二人从陌生,建立起莫明奇妙的互相好感,自然而迅速地形同闺蜜一般。

洪常秀以这种方式肯定了自己所爱的人。

金敏喜是洪常秀电影中精灵式的人物。

与巫师彼此能天然沟通。

她还能赢得巫师的信任。

克莱尔后来对金敏喜讲起自己生活,讲刚刚去世的丈夫,是个书店老板,会弹钢琴,他与她彼此相爱,失去他后她感到生活的艰难,努力振作起来。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什么了呢?

一是对真爱的颂扬(洪近期影片才有的基调),二是,一年前洪推出的前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第一段里一个场景,金敏喜扮演因陷入不伦恋情风波而跑到德国汉堡躲避的女主角,逛一个书店,书店老板即患癌症命不久矣,还会弹钢琴。

我相信那个角色及场合是洪在汉堡拍片期间将真实人物及场合融入电影段落的见证。

而《克莱尔的相机》里,我仿佛看到那个书店老板的背影。

他已经去世。

而洪在新片里为他编织了“后传”,深爱他的妻子讲述对他的爱与思念。

这是洪常秀将真实生活素材灵活转化为电影元素的典型例证。

按顺序观赏洪的影片,会不断感知到这些影片与现实、影片与影片之间的互文。

这也是乐趣之一。

综上所述,这是洪常秀的一篇限时限空间创意小作文。

洪常秀捕捉了生活中几个元素,将它们巧妙编织在一起,融入自己擅长之事,玩得漂亮。

片子据说只拍了9天。

片长68分钟。

2017年在戛纳放映。

这是洪常秀第20部长片。

我们看到他如前作《自由之丘》那样被打乱的时间结构,而洪常秀1996年处女作《猪堕井的那一天》的环形空间/叙事结构又回来了。

只是在这里要轻盈、随意得多。

结构的巧妙安排,叙事的模糊性,让观众有些莫衷一是,留下不少需要猜测的谜团,为片子增加不少余味。

有人说整个片子是男导演的一个梦(有一个镜头是他在沙发上昏睡过去),有人说结尾显示前面被炒掉的金敏喜又回来上班了,但也有人说她是收拾物品准备离职。

总之模糊性叙事令人看不清故事结尾。

片子的故事很简单,一个韩国电影团队在参加戛纳电影节期间,金敏喜扮演的年轻电影销售人员因酒后与导演发生了性关系,被女制片人嫉恨。

她找了个理由把金敏喜炒掉了。

炒掉的理由说得很含糊,说“欣赏她的率直”(所以录用她),但又觉得她不够“率直”(所以炒掉她),工作了5年的她还被要求即刻离开戛纳飞回韩国。

但她没有立刻离去。

她在等着买到打折机票。

在此之前,她去戛纳附近游逛。

在海滩上碰到拿着一次成相相机来旅游的克莱尔,夸她很美,提出给她拍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叠之前拍出的照片。

她们迅速走得近,金敏喜带她去吃韩国菜。

她们成为朋友,一起逛街,聊天。

她们一起经过一个酒吧时克莱尔记起自己的大衣忘在酒吧里,她去取了一趟,金敏喜在外面等她。

酒吧里,导演和制片人仍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就炒掉金敏喜的事发生一些争论。

制片人看出导演喜欢年轻漂亮的金敏喜,变老的自己失去竞争优势。

导演也就此提出把私人关系理顺一下,他希望他俩之间更加专注于事业合作,说那样会更利于事业长久。

这是分手的提议。

当女制片人生气地说那她中止对他电影投资时,他态度又立马发生转变,柔和下来,握着她的手夸她漂亮,她脸上又浮现出笑容。

克莱尔来拿走她的大衣。

是因为此前她在一家酒吧门前遇到过导演。

彼此搭讪,一起逛书店,她还教他用法语念一首小诗,他带着她和女制片人一起吃饭。

三人一起时她谈起她的拍照,给他们翻看自己拍的照片。

导演和女制片人惊诧地看到她给金敏喜拍了一张照片(这里有点时空混乱的小诡计,克莱尔究竟是先碰到金敏喜的,还是先碰到导演的?

这引起不少争论)。

从而得知金敏喜并未离开戛纳。

正是这次“发现”导致导演和制片人私聊时讨论被炒的金敏喜,引发二人间关系裂痕。

克莱尔的照片在这里起到催化剂作用。

正应了克莱尔的话,“当我给你拍照后,你就发生改变了”。

克莱尔与金敏喜一起时也给她看自己拍的照片。

金敏喜从照片中看到了导演。

金敏喜询问克莱尔与导演在一起时的细节。

聊天之际,她忽然获得启发,明白自己被炒的真实缘由。

她也因照片而改变。

在双方都因克莱尔的照片发生改变后,女制片人又找到金敏喜,约她谈一次。

她们谈的内容是什么,电影没有展示。

她们夜晚中一起走向谈话地点是电影倒数第二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是穿着职业套装的金敏喜在打包物品。

她回到本片第一个镜头中的办公桌前,画面定格在她身上。

完成一个空间的循环。

观众不明白这是收拾自己物品回国,还是回到工作岗位在干活。

观众甚至不知道这个画面在时间中的位置,是在女制片与她谈话之前,还是之后。

一切如雾里看花。

电影结束于此,留下一堆巧遇,尬聊,友谊,妒忌,空气,街道,海的意象,俨然正是生活本身。

这当中还有个片段展示男导演在酒会上遇到穿着暴露且化了妆的金敏喜,训斥她在意图引起廉价关注,“贱卖”自己。

东方男权口吻的批评。

受伤的金敏喜请导演离开,一人凭栏悲伤,克莱尔拿着相机偷拍她被她转头看到,她心情沮丧地阻止克莱尔拍摄,克莱尔说着抱歉离去。

这是穿插/悬置于几段关联性影像中的孤立的一段,分不清前因后果,只能推断,它处于影片最早时段,在导演与她上床后,制片人还没找她谈话辞退她前。

此时她就遇见克莱尔,伤心之际阻止克莱尔拍照,此时二人尚未发生连接。

后在海滩上换了装束的她再次遇到克莱尔,再次吸引她目光,提出给她拍照,此时才是二人连接的开始。

二人再次相遇时,显然都没意识到此前彼此见过。

这是生活奇妙之处。

孤悬的画面除这一个外,还有导演躺在沙发上,窗外一列火车正疾驰而过的画面,导演显然正陷在情绪困扰里,我推断,那是导演得知制片人把他喜欢上的金敏喜炒掉后,感觉到郁闷失落的时刻。

电影文本的开放性提供了诸多理解的可能。

洪常秀在看似随意的这部作品中,藏满机锋,像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棋局。

那条咖啡馆前的大狗,成为一个地理标识性的存在。

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头一次,是女制片与金敏喜谈话(提出让她走人)时,那条狗就坐在金敏喜身后,她还起身摸了摸狗,化解得知被炒后的尴尬情绪,第二次是导演与克莱尔搭讪认识后一起逛,他们从狗的身旁走过,意味着他们路过了那个咖啡馆,第三次,是克莱尔和金敏喜一起,金敏喜带她去女制片人炒掉她的那个咖啡馆。

她对克莱尔说,这个咖啡馆外原本有条狗。

克莱尔说,应该是咖啡馆主人的狗。

她走进咖啡馆询问(她可真是个好奇宝宝啊,应该与洪常秀有得一拼),金敏喜则坐在她白天被炒掉的座椅上品尝失落情绪。

随后克莱尔走出来,咖啡馆老板把狗也牵了出来,克莱尔对着大狗拍照。

然后克莱尔坐到金敏喜对面,友谊氛围冲淡了刚才的忧愁。

从空间上,借助狗,电影完成了一个运动的循环。

241208

 6 ) 一次告别

萍水相逢的两个女人,在异国,说英语。

因为天然的语言障碍,反而更加毫无防备地袒露真心。

拍照片的克莱尔有她的哲理——“You are now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 can feel it. ” 这我也相信。

拍过一次照片,看过你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都说 “If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right or wrong,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I respect that”。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心意,因为这没有用。

洪尚秀的电影,把打碎的时间线重新编排;克莱尔的相机,把过去的事情慢慢看一遍。

原来,rearrange & re-imagine,沉淀和思索,这才是改变别人或者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

在最低落的时候,有一刻与女性友人静静相处的时光,也会觉得松弛安慰。

就算生活中的灾难总是突然而至,我们也还是要找到办法自己为它道别。

真正有用的,不是拍一张勉强的合照,或者尴尬的相对。

而是,剪碎烦恼的布,封上记忆的箱子,轻轻地走开,那就这样吧。

 7 ) 恶意

克莱尔的相机 (2017)6.72017 / 韩国 法国 / 剧情 / 洪常秀 / 伊莎贝尔·于佩尔 金敏喜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整部电影是以倒叙和意识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没有过分严谨的剧情安排,甚至连台词都好像是随性的尬聊,自然中又透露着不自然。

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金敏喜在咖啡厅桌前独自重复和上级的对话,她仿佛在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自己一个答案,她难以接受自己被无端揣测,不理解上司没来由的恶意。

她真的很美,也很纯粹,这让我不由自主的联系到了东野圭吾的《恶意》。

就算是面对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伤害自己的人,也没来由的滋生的恶意,那么坦诚的,像一把黑暗中尖锐且反射着人性的刀,明晃晃的刺入对方的心脏。

而它真实的让对方无法怀疑,甚至无从得知这股强烈恶意的源头。

毫无根据,毫无逻辑。

却让人不寒而栗。

而所有的一切,可能只是一个微表情,一句日常的交流,像是被戳开小洞的纸巾,一点点,被戳成了一个大口。

最终,成为了武器。

名为“恶意”的武器。

金敏喜在剧中是一个肆意展现自我美好的女人,她有权利化浓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不管它是否暴露,这些都只是在生活中给自己安排的小仪式感。

但是透过社会的视角,她变成为了吸引别人对她热情取悦才故意将自己变成这样。

又或是在上司眼里具有两面社交属性的交际花,勾引自己丈夫,邪恶且虚伪的小三。

试想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些想尽办法去证明你做的不对的人呢?

内心微小的恶意,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8 ) 《虚拟电影》专访——洪常秀:我有幸遇见了金敏喜

日前,洪常秀导演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看完了导演所有电影”的铁杆粉丝,本记者以此成功引起了洪导的注意,从而获得了这次独家专访的机会,以下就是《虚拟电影》杂志采访洪导演的全部内容。

《虚拟电影》(以下简称《虚》):洪导您好!

我前天刚看完《克莱尔的相机》,今天的访谈就以这部影片为切入点来开始吧,我觉得本片的选角非常好玩,当郑镇荣饰演的角色在片中出镜时,我都直接笑出声了,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找他来演导演啊,之前你们并没有合作过。

洪常秀(以下简称洪):我的电影多次出现过电影导演这个角色,之前金太佑演过,李善均演过,文成根也演过,对于专业演员我整体比较信赖,他们的表演厚度足够,只要意图表达明确,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我并没觉得非要把谁塑造成某个角色的专业户,不同的演员特质也能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我很享受围绕演员特质来设计人物的挑战和乐趣。

以前相对年轻些,选的导演演员自然也相对年轻些。

至于现在找郑镇荣,最早是听有人说过,我俩长得有点像。

(笑)那么我就想,或许可以合作一把呢,所以后面的事都是水到渠成。

我们其实已不止合作一部了,后面还一起拍了《草叶集》,是比较愉快的合作。

《虚》:那条狗虽然出镜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如果镜头再多一些,应该会是“金棕榈狗狗奖”的有力竞争者,给我们讲讲它吧。

洪:它叫Bob,当时和咖啡店老板交涉场地借用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了他家的这条狗,看起来很凶悍,实际上温顺听话,金敏喜也很喜欢,时不时蹲下来逗它玩,我看着那个画面,感觉可以拍进电影里,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后来在拍摄时,于佩尔还差点踩到它的脚,但Bob的反应很宽容,始终就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可能还和它的年纪有关,它已经是条老狗了。

事实上,前不久我们接到噩耗说,Bob已经去世了。

很遗憾,它实在是太老了。

《虚》:片中有个细节看起来很有意思,“金敏喜”用剪衣服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快,后来“于佩尔”收拾那堆碎布料,把一块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又把一块类似胸部形状的布料放到自己的胸部比了比,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洪:谢谢看得这么认真。

不瞒你说,之前也有韩国观众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他说感觉有点女权主义,类似身体意识的觉醒,隐约在呼应时下正闹得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还有就是这种从物到人,从她到她这样的对象转移能引发自我本我超我一类的哲学思考。

我告诉他说,你说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

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观感,这都很正常,相比于提供绝对答案,我更愿意自己给出的东西模糊一些,歧义多一些。

如果非要我给个解释,其实这个片断还有一句对话,就是“于佩尔”做动作之前,她也问了“金敏喜”,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金敏喜”回答,没有,我就是想这么做。

所以从创作谈的角度,我更愿意用这句话来回答你。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深究一件事的道理和意义,把这当作终极目的来做,但凭心而论,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并不是这个,就单纯去看,去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意义。

而且你的道理未必是别人的道理,也没有什么道理是绝对真理,那为什么要费劲去宣扬这个呢。

包括还有人问到,影片中照相机这个道具有什么深意,照相机之眼和摄像机之眼,二者存在递进或套层关系吗?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这样联想,那我觉得挺好,因为它说明在简单纯粹的细节里,也自然包含复杂多义。

如果你没有类似的想法,那也很好,因为在我的理解里,电影的终极并不是拼这个。

《虚》:刚才您提到创作谈,既然它不是道理和意义,那您看重的是什么呢?

之前您在电影中,多次借片中导演之口谈过对创作的看法,但每次谈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这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洪:如果你说我是要借片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那我不会承认,因为我没那么自恋。

(笑)但那些台词确实都是我写出来的,有的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有的来自于当时的想法,有时严肃一些,有时调侃多一些,有时是正面回答,有时会故意转移话题,这种不一样主要源于我自己对创作的要求,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它,没必要把同一种酒装在同一个瓶子里。

我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完整剧本的,基本上都是边写边拍,当天写的剧本当天拍完,这决定了我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构要素的敏感,我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都是根源于此,我喜欢在重复的结构里观察,不同的要素组合可以拼贴出新的东西,各个要素的调整都可能改变影片的走向。

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这无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电影确实就是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种排列方式的翻新组合,如果电影是关于时空的艺术,那我的表达,或许就是这个。

对我而言,观众能发现它要比去阐述它更重要。

《虚》:顺着这个话题,我谈谈对您近作的一点个人理解。

《之后》里的书店老板分别和两个女员工在一天内做了些机同的事情,但两个女员工各自的一天,被您用互补的方式拼贴在了同一天,而《克莱尔的相机》,万熙和主管在咖啡店外的那段对话是影片的一个着力点,万熙的那句“你现在是觉得我有不直率的一面吗”甚至被说了两遍,但第二次,她是对着空位置说的,而两人之前的对话在这时则被处理成了画外音。

这几种对比结构的使用,都是您此前电影中没有尝试过的。

包括还有一些小伎俩,比如《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对蜡烛的叠化效果处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神秘黑衣人的设置,感觉您仍在不断地突破自己。

但从电影技法上讲,这些技巧又都非常简单甚至只称得上入门级的蒙太奇运用。

先进的想法和简单的技术,您是如何看待二者关系的?

洪:在第一部作品《猪堕井的那天》里,我其实在技术上做了不少尝试,比如色调,布景,高对比度的打光,摄影除了固定镜头,也有移动镜头和手持,景别上远景、近景、中景、全景、特写都有兼顾,还有俯拍和仰拍,正反打等等。

那个时候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想法也很多,也追求层不不穷应接不暇的效果。

但从《江原道之力》开始,我慢慢对自己的表达有了更笃定更清醒的认识,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并不适合我,所以后面开始做减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这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至于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停顿了一会)我很喜欢塞尚的画,如何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对而来说也是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虚》: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流行词语:尬聊?

它的意思和您片中很多时候的场景极为契合,之前也有人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尴尬美学,感觉您的影片这种片断不可或缺,它是笑点担当,同时又包含着极深的人性洞见及诚恳姿态,让人倍感亲切。

洪:我确实热衷于描述那种尴尬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在剥男人的皮,其实我不想剥任何人的皮,如果确实给人这种感觉,那也只能说明,男人身上确实有这么一层皮。

人性其实是相通的,它可能和我喜欢冷眼旁观有关,这种观察里包含着尖刻和讥讽,这就是我长久以来看世界的方式。

《虚》:最后问个“直率”的话题,金敏喜近期出演的几部影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克莱尔的相机》,片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女主的纯真直率,特别是《克莱尔的相机》,“直率”甚至是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日常投射?

您用电影及时地捕捉日常,则是属于您的直率方式?

其实前面我们的访谈,几次都涉及到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真假虚实问题,但我还是想问,导演您能直率地回答吗?

洪:遇到金敏喜之前,我对世界确实是怀疑居多,过去我是个防御心很重,内心充满逆反念头的人,看待世事的眼光也多以调侃戏谑为主。

而遇到她之后,我觉得我开始愿意相信一些东西,估计敏感的观众也能从我最近的电影里看到这些变化,包括面对访谈的态度,以前我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在,我得承认,我是幸运的,没有权力抱怨。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

我有幸遇见了金敏喜。

注:《虚拟电影》实际上并不存在。

 9 ) 对《克莱尔的相机》中真正谜团的解决

克莱尔与万熙的相遇,到底发生在克莱尔与导演相遇之前还是之后?

理清这个问题,成为了解决《克莱尔的相机》叙事难题的关键。

因为一如既往,洪尚秀继续在电影中打乱叙事的时间线,留待读者去猜测和解析。

线索藏在了克莱尔为万熙和导演拍下的照片中,正是在两次观看照片的过程,将矛盾激发了出来。

首先我们看到,克莱尔在与导演一起就餐时(一同的还有万熙的女上司,正是她强行解雇了万熙),克莱尔偶然拍下的万熙照片被导演看到了,导演疑惑万熙怎么还留在戛纳,她理应已经回国才是。

这说明了克莱尔为万熙拍照的事件发生在克莱尔与导演相遇之前,不然无法说清这张照片从何而来。

但接下来,当克莱尔与万熙一起在住的地方吃韩国料理的时候,相似的场面再次发生了:万熙在翻看克莱尔拍摄的照片时看到了导演的身影,这张照片正是克莱尔在餐馆与导演一同就餐时拍摄的(电影之前交代了这个动作)。

但克莱尔没有向万熙说明导演也认识万熙,在餐厅上他们还一起谈论过她。

如果与导演的偶遇发生在与克莱尔相遇之前,克莱尔理应会向万熙说明这些情况的,她没有隐瞒的任何动机。

这个矛盾说明了两种可能,要么洪尚秀抛弃了现实生活的运作逻辑,将两次相遇弄成是在两个平行空间发生的事情;要么我们必须从电影给出的其他信息中找到新的线索,来解释此处的逻辑错误。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整部电影很可能因此失去魅力——既然现实的逻辑也可以超越,那么还有必要玩弄时间线的错乱吗?

这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最终我们只剩下从后一种情形中去找到突破口,来将所有动作在现实生活中还原。

整部电影最奇妙的一处地方在于:克莱尔和万熙相遇并一同前往万熙的住处去吃韩国料理之前,她重新折回与导演一同就餐的餐馆,拿回了她遗落在那里的米色风衣;当克莱尔拿回风衣折回时,克莱尔正等在门口。

这是整部电影中惟一一处三位主角同时处于同一个时空,虽然万熙与导演并没有相互见到。

作为中介的克莱尔于是成为万熙与导演两方沟通的桥梁:此刻,不仅万熙还不知道克莱尔之前一同与导演就餐过,导演也不知道克莱尔与万熙“再次”相遇了。

就是在这里,我们开始搞不清楚克莱尔与万熙、克莱尔与导演相遇时间的前后。

只有等到下一个镜头的出现,谜团才能解开。

这一个镜头显然发生在更早之前,紧接着万熙被女上司解雇之后:穿着超短牛仔裤和宽松T恤的万熙倚靠在栏杆上,背向着观众。

先是穿着正装、即将前往活动的导演发现她,并前来和她说话,对她过于暴露的穿着和浓重的妆容发表了一通义愤填膺的职责。

然后克莱尔出现了,拍了一张照片后匆忙离开。

而这张照片正是导演在餐桌上翻看克莱尔的照片时发现的那张,而不是克莱尔在海边与万熙相遇时为她拍下的那一组照片中其中的一张。

如何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那个谜团?

我想这里已经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我们说,克莱尔与万熙的相遇,既发生在克莱尔与导演相遇之前,也发生在克莱尔与导演相遇之后。

这样讲并不是说克莱尔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能力,不是的;而是因为克莱尔在酒店平台上与万熙的相遇只是匆匆一别,两个人并没有相识,克莱尔当时很可能并没有记住万熙的脸。

因此,当克莱尔后来在海边再次偶遇万熙的时候,她并没有认出对方就是酒店平台上站立的那位美丽女子,而是直接把她当成了另一个人。

这解释了为何当万熙在看到克莱尔拍下的导演照片时,克莱尔没有说她已经告诉了导演她和万熙相遇过的事情。

因为在克莱尔看来,她遇到的其实是两个人。

而洪尚秀在电影中设置的微小元素,也帮助解释了这个可能。

站在酒店平台上的万熙与她平时优雅的打扮非常不同,而且还花了浓妆,克莱尔在与导演吃饭时也提到了她在酒店平台上遇到的女子脸上的妆很浓,导演也感到惊讶,因为万熙平时并不是这样妆扮的。

因此,唯一的可能是克莱尔在海边与万熙相遇时并没有认出她,她觉得看到的是和酒店平台上站立的那位女子不同的人。

这解释了我们在将打乱的时间线还原时遭遇的困境,如果在克莱尔看来,遇到的是两个女人,那么一切都说清楚了。

整个故事可以还原如下:万熙被解雇;万熙因航班问题继续留在戛纳;克莱尔在酒店平台上遇到万熙,她刚刚从巴黎来到戛纳,也许是为了放下携带的行李;克莱尔在咖啡店门口偶遇的导演,一起和导演到图书馆找书并教他念诗,然后是两人一些吃饭,吃饭时导演翻照片的时候发现了万熙;克莱尔吃完饭后就走了,但忘记拿风衣;在海边,克莱尔再次遇到万熙,但没认出来,以为是又一个陌生人,两人相约去万熙住的地方一起吃韩国料理,然后中途克莱尔想起风衣拉在餐馆,于是回去拿,万熙在门口等她;两个人去住处吃韩国料理,饭毕一起看照片,万熙发现导演的照片;最后是女助手来找万熙。

还有一些疑问,比如最后的那个镜头是发生在万熙解雇之前,也就是说和第一个镜头发生的时间基本同一;还是说这个动作是所有动作结束后才发生的,也即女助手找到万熙后,将她重新复职,万熙做回了原先的工作。

但与我们前面解决的根本问题相比,这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了。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这无非是“狡猾”的洪尚秀设置的又一个迷惑点,就像克莱尔手上的那台相机真的是向导演克莱尔德尼借来那样,只能提供一丝趣味,却在根本意义上造成理解的困难,观众想以哪个角度理解都可以。

并且不要忘记电影中出现的导演伏在沙发上背向观众沉睡的镜头,整部电影都可以解读为是他做的一个梦(这都是洪尚秀的雕虫小技了)但对于那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却无法这般马虎,我们得说:真实的情况是克莱尔在海边没有认出万熙,将两次遇到的同一个人当作了两个人。

 10 ) 性,画面的,故事的。

本片最有性引力就是这个画面了,看的时候就想起了《七武士》里面,女儿洗头的地方,真是如出一辙。

洪尚秀早期的电影都是有很大的裸露戏份,这片的这个镜头色情力也不遑多让,全片围绕的性展开的故事在画面上展现在这里,与克莱尔的相机的主题又隐相呼应真的妙。

当然剧情的发展与《七武士》里面也是一样,男权对性的渴求,呵斥,隐匿。

《克莱尔的相机》

《七武士》如果说洪尚秀的电影里面最好的开头在《玉熙的映画》里面话,那最好的结尾就是在本片了,最后金敏喜一个人默默心碎的整理东西离开,撕裂的封箱胶带声,配合着温暖音乐响起,被撕裂的伤口在慢慢的恢复,最后定格的画面,缓慢拉近放大的镜头,让观者对金敏喜这个人物越来越远去,留下模糊的印象,遗憾、淡淡的悲伤、惋惜尽留心中。

《为爱放手》短评

动画战争场面很精彩,不过剧本有点没头没尾的

8分钟前
  • Kevin
  • 推荐

画风挺喜欢的,政治题材在动画里面也比较新颖,我可能对机战有天然好感吧

9分钟前
  • 5:30AM 搬砖工
  • 推荐

碎片般的六集 这个机器装甲的造型真的像鲁路修 尤其是第一集安了气垫之后 居中国家都是用现有国家名这个就很意外 对于印度的描写也二二的

10分钟前
  • 何大宇子
  • 还行

懂些政治军事就会发现这片的设定很扯淡。有廉价机械人就想干翻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表示有一百种方法玩死你。

11分钟前
  • Cloud9
  • 较差

与其说是剧集,更像是世界观的铺陈。六集短片,五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故事,铺开了一个外星机甲影响世界战争格局的近未来机战故事。作画很强大,打戏很好。

14分钟前
  • 踏火-万俟烈风
  • 推荐

机甲帅,但除了机甲就没了

17分钟前
  • 火炭丽琪
  • 还行

看了2集。第一,不太喜欢这个画风。第二,这个题材内容对我不是很有吸引力,导致看片很无聊。第三,内容推进太慢。弃

19分钟前
  • 六翼天使
  • 很差

日印亲善up up👍

24分钟前
  • 1Z
  • 很差

很久没看到这么写实向的机甲战斗动画了。cooool

29分钟前
  • 乔淼🇮🇱
  • 推荐

画面与设计还有点心意,剧情就着实拉胯,特别鬼子在雪山追逐那段,莫名其妙的强力鬼子

34分钟前
  • 睥睨
  • 还行

风格很喜欢,制作也不错,设定很有意思,可惜太短了,应该是没说完,而且还是交叉叙事,有点难为观众啊。。

39分钟前
  • Shawn
  • 推荐

太意识流了

40分钟前
  • 飞鸟萤
  • 还行

感觉是youtube的一次试水,第一季像个预告,故事也没铺开来讲,大体能猜到是类似“人革联”的走向了。不过这硬派风格真的少见,极少有的“去二次元”的动画,老虚这是跟netflix合作之后又抱了一个大腿啊

42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不太科学

47分钟前
  • 豆友176022947
  • 还行

【跑个题】这个意识控制型泛用机器人「EXOFRAME」不就是我们材料界的「钙钛矿半导体」吗。合成起来便宜的要死,光电性能出奇得好,加点别的东西可以做成各种器件,上到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器,下到激光、显示器。太便宜了,坏了就扔。太容易合成出来,无数名不见经传的课题组,靠钙钛矿半导体狂水一区,冲击science、nature,走向人生巅峰。[手动滑稽]

51分钟前
  • Scherzo
  • 推荐

就很高桥良辅,但也只有高桥良辅……

53分钟前
  • 马夫蒂纳维艾林
  • 还行

有趣的思想实验:普通人掌握和军队匹敌的力量后会发生什么,场景是现实世界的冲突和军事作业

55分钟前
  • 雨天
  • 推荐

科幻现实主义的剧本,画面算得上精良

56分钟前
  • kostya
  • 推荐

很罕见的优秀机甲动画,很罕见的不是那么媚宅的动画。从某种意义上不输爱死机,不知道为啥评分低那么多,难道是没有女权内容吗??????

59分钟前
  • 夜神&light
  • 力荐

看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六个零碎的冲突片段,好像是建立了一个外星机甲改变世界格局的背景,然而实际上不仅不合理,而且什么都没有讲,对剧情(如果有)推动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后还是一副空架子,倒不如针对某一个局部冲突讲细一点。。。看看后面几集怎么拍吧

1小时前
  • Mad Soyc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