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再一次引起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感,对是枝裕和的好奇。
和《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的基调很是相像,整部电影充满了无力感。
看他的电影,对环境要求苛刻,必须十分安静,一人观影更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一家三口在暴风雨中寻找那称之为“梦想”的彩票,徒劳无功。
第二天依旧伴着太阳继续上班,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以后心情就像保温杯中的余温迟迟散不开。
三部作品皆为悲剧,但即使是悲剧,也能温暖度日,或许是奶奶做的冰镇酸梅汁和酱面,亦或许是爸爸发明的爬塔游戏。
正是这些善良的人儿,竟让枯燥无望的生活多了一丝过渡,用自己的温度去抵抗世界的悲剧。
悲剧、虚无等词被我频繁使用,用的多了,我倒是对这些词更加模糊了。
“我已经做好决定了,我们以后都各自努力生活”“嗯,不对。
我一直都在努力生活着”“成年人了,光靠爱哪能活的下去”“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这些台词出来的时候,我突然知道我错了,原来导演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悲观。
是枝裕和很懂得打到人内心的七寸。
其实“家里有个没用的人”这样的故事母题在日本电影里非常常见。
我作为一个没看过多少日本电影的人,随手一数都能数出好几部来,像山田洋次的“弟弟”,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更不用说非常长寿的喜剧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但是枝裕和又能从里面挖出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新意。
阿部宽演的良多,一个早年还算成功的小说家,却早早落魄,做些找猫找狗拍偷情的私家侦探谋生。
早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却还像个不能料理自己生活的笨拙的大男孩,似乎无法肩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像他不喜欢的父亲那样。
乍一看其实蛮像笑福亭鹤瓶在“弟弟”里演的角色,是家里不靠谱的、无法给亲人带来骄傲、只会带来头痛的角色。
但笑福亭鹤瓶的角色显然要更不靠谱一点,也显得他姐姐对他的爱更为深沉。
而像阿部宽这种,你说他不靠谱吧,到底还像个人样,捉襟见肘地,也还记挂着要给儿子买个昂贵的运动鞋(但在交款途中又要鸡贼地磨损一下鞋子好换取一点点折扣)。
生活困窘还热爱赌博,可多少也算是去上班去做事,只要不拿着放大镜打量他的生活,他就和辛苦生活的芸芸众生无异。
但这对于他的亲人来说显然不止于此。
良多的前妻,姐姐,母亲,很不幸,就是那些不得不拿着放大镜打量他的生活的人。
因为他自己的生活处处拆东墙补西墙,于是不得不持续地向他的亲人求助,时不时撒点儿谎耍点儿无赖,东拼西凑,也就凑合过了,将自己生活中的压力不断转嫁到周围人身上,也在不断逃避作为一个成人的家庭责任。
看着阿部宽饰演的这个角色,真是五味杂陈。
我想起我之前在微博上讲过我一个叔叔的故事,这个叔叔其实在生活里也不太靠谱的,都是要靠他太太来打理内外,但他身上的大男孩气就还蛮迷人。
我写出来以后,好多评论,大概都是些年龄比较小的女孩子吧,纷纷表示少年感很珍贵,很难得。
但这其实就有个距离远近的问题。
远远看着这个人,把他的人生故事压缩后写出来,或许尚可审美,叹一句少年气,但对于那些和他日日相对的亲人,这样的“少年气”大概是一种残忍。
你说阿部宽演的良多身上没有魅力吗?
也有的啊,天真又笨拙的大男孩,还搞文学,年轻个十几岁,一定是非常吸引女孩子的款,大概他的前妻响子也曾经深深爱过他这样的玩世不恭,对生活漫不经心而对文学和玩乐充满热忱,所以如今只怕才会有更深的心碎。
不是她不懂得他的,她一定深深地懂得过他,欣赏过他,所以失望才来得更彻底。
看电影的时候,我不断地想到怡微在她的小说《细民盛宴》里写过的一句话,原句忘了,大意是,爱上一个无能的人,是多么无奈啊;而被一个无能的人爱着,又是多么悲哀。
而是枝裕和冷静又悲悯的地方在于,他看到良多这个人物的魅力,也看到亲人对他复杂的情感,同时也看到他自己的苦衷。
大部分人都不想把生活搞砸的,但我们也都是在艰苦地过关斩将般的成长中才明白,不把生活搞砸,是需要兢兢业业的努力,和一点点上天眷顾的运气的。
大多数的人的生活,远观没有太大差异的,近察才会发现,各人有各人心里垮掉的地方。
是要到一定年岁,才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才看到自己空空落落的热忱和令人窘迫的笨拙。
但其实,即便是那些默默搞砸了自己的人生的人,也都是每天付出着自己的努力在生活的。
像良多,像良多的父亲,甚至也像良多的母亲淑子。
穆旦说过,我付出全部的努力,不过是获得了普通的生活。
这句话里的辛酸,少年展望未来时,又怎么会懂得。
全片里最犁然当吾心的莫过于那句“人想成为自己年少时想成为的人,从来都不容易”。
因为年少时看不到世界,也看不到自己。
少年的志最动人,可也最不能回头看,全是多年后不敢细想、也说不出口的心碎。
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也无非是忍受,是挺住,是苦中作乐,像树木希林演的淑子那样,几十年期盼着住更好的房子也都落空,子女也并不成材,可依然要去学着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温柔地对待让自己无奈的儿孙。
也像我们久违的邓小姐的歌声,多么哀怨的曲子,经她唱来,也都是自有一份端庄在,怀着温柔敦厚的心面对生活,无非如此,只愿如此。
本以为前妻说的那句“让我们把生活继续下去”后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台风结束后依然回到了现实,还是追要欠了三个月的赡养费。
男主最后没有卖掉父亲的砚台,把彩票都给了儿子,那么他会戒赌吗,会更加努力的生活吗?
其实生活中也就是这个样子,也不像好多影片全都是完美圆满的结局。
喜欢这部影片,如此细腻,娓娓道来,如同身边的故事!
从《步履不停》开始,是枝裕和一直在处理“家庭”这个题材,这和他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
创作《步履不停》的原因是母亲离世,他需要拍摄一部关于母亲的影片,以度过人生中必须面临的悲痛;创作《如父如子》的灵感是自己因为工作而与女儿渐渐疏离,自己陷入了对时间和血脉的思考;拍摄电视剧《回家的路》则是因为父亲去世。
可以看出,是枝裕和的这些影片都根植于自己的生活。
他的新片《比海更深》依然如此,是枝裕和将生命记忆和人生体悟置放于片中的角色之中。
很多人将《比海更深》看作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在外观上看确实如此。
它们有着相似的人物结构(海报上的人物及其站位别无二致)、彼此呼应的生活细节,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那只寄托着深厚亲情的黄色蝴蝶跨越了十年的时光再次翩然而至。
而从最终的表述看,上它们又有所不同,《步履不停》说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子女对父母的关心总是比悔恨慢一步,侧重于代际间的亲情疏离;而《比海更深》所要讨论的议题与导演的前作《奇迹》更为接近,讲破碎的家庭在分开之后如何维系亲密的关系,讲失意的人如何与生活如何和平共处。
《比海更深》主角叫良多,跟随着他的视点与行踪,我们获得这个家庭成员的全貌。
他以成为小说家为梦想,曾在多年前获得过一次文学奖。
现在的生活过得潦倒落魄,与妻子离婚,儿子跟着妻子。
他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工作,靠探查别人混乱的情感生活获得报酬。
一旦他拿到钱就立即去赌马或者买彩票(他将这些也看作是梦想),以至于支付不起房租、水电费,甚至是儿子的抚养金。
可以说,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以写小说为梦想,却再也写不出小说。
做侦探,也借口说是为写小说汇集素材,并未认真对待这份能够给他带来收入的工作,宁愿去借、去偷家里值钱的物件去典当。
而他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赌马和彩票中奖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上。
实际上,他陷入了生活的泥沼之中,兜兜转转,徘徊不前。
他成了被生活落下的人。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说,大概在十五年前,他想以团地为背景制作一部电影,即《空气人偶》,当时因为条件有限,并且空气人偶题材过于敏感,未能与团地代表方交涉成功。
这次拍摄《比海更深》终于如愿。
团地被设想成一种年轻人短暂停留,然后通向新生活的站台。
因为经济衰退,很多人住了下来,直到孩子长大离开,他们和团地一起老去。
“所以团地,和男主角一样,都在某个时期停滞下来。
”团地被时代落下。
所以我们看出,是枝裕和将人物和电影的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事实上,良多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响子、儿子真悟同样是被生活落下的人。
良多的母亲一生被困在住宅团地之中,她的梦想是搬离所住的低阶层的住宅团地,因为丈夫和儿子都“不争气”而未能如愿。
良多追逐心中梦想、逃避生活,响子不得不重新经营一段新的感情以更好地照顾儿子真悟和自己的未来。
真悟缺少父亲的陪伴,需要跟随着母亲接受一段新的亲情。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儿童都是早慧的,真悟性格遗传自父亲,软弱、怯懦,面临着生活和梦想的选择。
片中所有的关键人物都过着不如意的生活、面临着人生的选择,这很自然地令人联想起是枝裕和的杰作《奇迹》。
在《奇迹》中,因为父母离异,两个儿子分别跟随他们中的一人异地而居。
他们拥有纯真的梦想,以为在两列高速飞行的火车相遇时许愿就可以摆脱艰难的生活。
最终哥哥航一没有许愿,选择拥抱世界;弟弟龙之介改了愿望,选择宽宥自由且任性地追逐梦想的父亲。
他们在一瞬间长大,与不理想的生活相拥。
《奇迹》采取的是孩子的视点,在内容的呈现上更为琐碎,在情绪的表达上也更为热烈。
而《比海更深》则相对地沉郁低落,是枝裕和用一场台风给了这个家庭一个生活的短暂出口,用亲人之间的牵绊去弥合生活之中的不完满和裂痕。
母亲充当家庭的“润滑剂”,规劝真悟对于父亲的看法、致力于让儿子与儿媳重归于好。
有个细节,母亲为良多擦去衣服上的咖喱,并于不经意间将“不管多大,都得有人在身边陪着才行”说与儿媳听,企图儿媳能够回心转意。
他们在这个夜晚,洗浴、做饭、围坐、交谈,就像像未曾分开的家人一样相处融洽。
《比海更深》的片名取自于邓丽君的歌曲《别离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这段旋律在台风夜响起,作为母子谈话的背景。
母亲向儿子说出对于死亡的预感,倾诉遥远的回忆,道出人生赠予的感悟。
母亲向儿子倾诉:“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
”这句话听着悲哀、寂寥,却又非常现实。
生命中的爱会被时间冲刷、被生活击退,那么爱就消失了么?
实际上,爱以记忆的形式继续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
片中,响子为了生活结识了新的男友,当他提及前夫良多的著作时,她故作镇定又异常紧张地询问他对那本小说的看法;响子带着儿子与良多见面,索要抚养费,地点选在了他们常去的旧书市场,又吩咐儿子搜寻有没有良多的书;树木希林抱怨丈夫,跟儿子讲已将丈夫的遗物尽数丢弃,送别儿子的时候,却又拿来丈夫生前穿的衬衫,披在了儿子身上。
透过这些行为举止,我们感受到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眷恋和羁绊,而正是这样的羁绊,使得他们即便生活在各处,仍然有一根情感之线牵引。
影片最让人悲欣交集的是这样一场戏。
良多带儿子来到小时候玩游戏的公园滑梯,后来响子也跟着过去。
在台风暴雨夜里,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面,让他们重新走进了彼此。
父亲将买彩票的习惯带给了儿子,儿子将中奖视作能使家人重聚的希望。
儿子发觉彩票丢失,一家人在暴雨中寻找彩票,充满了罕见的笑声,失落的生活只能靠小概率得以复位,他们的欢欣鼓舞让人觉得温暖而又悲凉。
让人觉得温暖而又悲凉。
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亮了眼前的黑暗。
正如影片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生活的善意之光。
这些瞬间的光芒可以温暖人心,却不会真正改变生活,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
当然,《比海更深》并没有止于“治愈系”的范畴。
对于良多这样一个人物,是枝裕和设计了这样一场戏。
良多在找到父亲砚台后,出于感激或愧责,想给父亲敬一炷香,插香的时候被残渣阻碍。
于是他仔细地从灰烬中翻拣出焚香的残渣。
这一幕取自是枝裕和的真实经历,他说“就像把骨头从灰烬拿出来一样,想到父亲会满意他的人生么?
”翻拣焚香残渣,就像在翻拣父亲的人生,同时也是在翻拣自己的人生。
好的电影,可以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看到自身。
是枝裕和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描述了生活中许多的“梦想远远高过努力”的平凡人。
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不会对他电影中的人物做出审判,而是一种旁观而又善意的态度审视他们,并借由他们的视角带领观众审视自我。
随着影片细节的勾连与生长,影片又发展处这样一场戏。
在台风夜里,家人之间达成了暂时的和解。
第二天清晨,良多拿着砚台去当铺。
老板拿出良多获奖小说的初版,告诉良多他的父亲曾经非常骄傲地向街坊朋友炫耀自己的儿子多么出色。
良多惊讶于父亲居然会有自己的小说。
良多为店铺老板娘签字,此时,他磨着父亲用过的灶台、身着父亲穿过的衬衫,放佛就变作了他的父亲一般。
终于,良多与父亲达成了情感和记忆上的和解。
这个场景同时又含有讽刺,良多成为了他讨厌的父亲的样子。
这场戏最终强化了影片的基调,治愈而饱含生活的刺痛。
是枝裕和将生活的复杂性拍得不动声色、举重若轻。
回顾是枝裕和的家庭剧,从《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海边日记》,一直到这部《比海更深》,他的电影中的家庭往往出现裂痕或者重大的变故,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复或重建家庭伦理关系,经营出善的、新的亲人共存的世界。
再看《比海更深》,一场台风成为相互理解的契机,人生,无须强迫,但愿彼此认同;雨过天晴,各自珍重,坦然分离。
真是达观宽厚的境界。
昨天提前给老妈打电话庆祝母亲节絮絮叨叨,有的没的聊了半天老妈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没有过不下去的日子,不开心就回家好了。
”我意识到,前段时间我写的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让她担心了我笑了:“回家啃老吗?
”“啃得起啊。
”这就是妈妈吧不管孩子多大了总是想着要给孩子庇护想起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里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个性好强,通透,毒舌,可爱
《比海更深》是部很神奇的片子。
全片平平淡淡,全靠风趣和发人深省的台词驱动,如涓涓细流,到最后却在人心里汇成大海,让人心潮澎湃,潸然泪下。
良多(阿部宽饰)是个中年“loser”,好赌,失婚,入不敷出。
在妻子眼里,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老是拖欠赡养费;
在姐姐眼里,这是一个只会给家里添麻烦的弟弟;但在母亲的眼里,这永远是一个有才华有天赋的儿子,只是“大器晚成”罢了。
每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都会自带滤镜。
虽然嘴上说说,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心里总是会对孩子的未来心生期待。
小时候,我长得漂亮,读书也好。
我妈每次参加家长会,都被众星拱月,要她分享培养优秀孩子的经验。
事实上,我妈脾气急躁,而且贪玩。
我让她给我读生词默写,她一边打麻将一边读,念了几个就没耐心,把书一扔,“自己抄去”。
于是我练就了很好的记忆力,可以通篇课文背下来再默写。
考学之路凭借着那么点小聪明,虽然磕磕碰碰,但好歹也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了。
老妈也因此脸上有光好多年。
说句实话,努力读书的动力之一也来自于希望满足老妈那一点点小小的“虚荣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雄心壮志慢慢消磨殆尽,自己早就接受“泯然众人矣”的事实,但仍希望是母亲眼里的超人。
如影片中的良多,年轻时写过一本获奖的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第二部作品。
不管在别人眼里良多是多么落魄,他还是会塞给母亲一点点零用钱,说是自己的稿费,让母亲高兴。
但他的窘况,母亲比谁都清楚。
影片的高潮来自树木希林(片中饰演良多的母亲)借着台风之夜,试图撮合良多和他前妻重归于好。
老太太又是做饭,又是翻看老照片,试着用亲情,温情,甚至悲情,希望能把儿子破碎的人生修补一二。
但是最终,所有人都接受了事实,逝去的感情和时间一样,无法挽回。
树木希林这样安慰自己和儿子:“我这把年纪,还没爱过谁比海更深,比天更蓝的。
大部分普通人应该都没这样爱过吧,但不也一样每天开开心心的?
不对,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爱过才过得开心。
”
正如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一样,母亲和儿子在台风夜的闲谈里达成了共识,让我们一起接受庸常的现实吧,我们都不过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母与子而已。
那些人生的挫折,痛苦,失落,本就是我们应该承受的一部分吧。
是枝裕和深深懂得人生有趣的地方在于黑色中有亮色,沉到谷底必是反弹。
所以他在影片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一抹希望亮色。
台风过后,天清气爽,母亲站在阳台目送儿子一家三口离开。
小孙子牵着父母的手,时不时回头,和奶奶再见,一如以往。
不管怎样,亲情永在。
TO MYMOTHER我记得20多年前的母亲节我订了一束康乃馨送到我妈的办公室据说我妈骄傲地捧着花绕厂一圈这么些年过去了惭愧没再做出啥让妈妈骄傲的事所以,这个母亲节这篇推文就当是给妈妈的情书吧老妈,孩子很平凡但是我真的真的很爱你啊💙
——原文发自程鱼裸雁大吃货与老司机的原创分享2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更多原创,扫码关注
台风夜,老妈睡醒起来后,跟儿子的聊天摘录(部分):为什么男人都不会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也许吧)每天还怎么快乐幸福这种东西啊要是不放弃什么就得不到呢我到这种年纪了还没有说过爱过谁比海还深这样的话呢(别说这种寂寞的话啦)你有吗(我?
)(……)(算有吧)一般人都不会有啦但每天都还是开开心心的活着不对 正因为没有所以才能开开心心的平凡的生活每天也能过得开心(真复杂)单纯呢人生很单纯的我刚刚好像讲了很棒的名言吧下次你写到小说里去吧(嗯)记一下笔记啦(不用啦)不然会忘的(不用啦 我已经记住了)
日本人都是比较含蓄的。
是枝裕和讲故事也如此,看似波澜不惊,云淡风轻,可是心底却在暗潮涌动,该有的高潮一个也没拉下。
片子一开始切入就是讲台风,今年的第x号台风要来了。
文学作品中经常讲究意象的运用,台风也是个意象,平日里风和日丽,台风天会狂风暴雨,所以这里的台风用来譬喻主人公的生活,情感也会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的前半部几乎都在铺陈、酝酿,为片子的高潮做准备,交代主人公良多的家庭,曾经的辉煌,现在的窘迫,一团糟的生活。
故事的目标也很清楚,如何帮良多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回归生活的正常轨道,故事的关键障碍是则是良多破裂的婚姻关系,而前妻此时又有了新欢。
片子的高潮在台风来的那个夜晚,电影也花了几乎半部的时间描述当晚发生的一次次情感的冲突、碰撞,首先是良多借同宿屋檐下的机会,想再次和前妻亲热,复合,但是惨遭拒绝,接着的重头戏是老母亲的努力,问儿媳妇有无和良多复合的可能,当得知希望不大时,不禁潸然泪下,哭诉道 “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老母亲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也没有要求儿媳妇怎样,但是潜在的转折点已经来临,儿媳的内心堡垒在老母亲的泪水下已经开始松动。
台风的夜里,几个主角的情感都千头万绪,波涛翻涌,以至于彻夜未眠,良多为了多陪伴自己的儿子多一点,让儿子记住和自己一起的时光,半夜里,冒着雨带儿子去贝壳洞里听雨,吃夜宵,妻子响子也外出寻找儿子,三人聚在一起,为了儿子丢失的彩票,冒雨寻找。
这里彩票是另外一个意象,它不是赌博,而是片中良多的解释,是梦想,是希望,新生活的希望,丢什么不能丢未来生活的希望,所以要三个人一起去找回来,这也是暗喻这个家庭可以延续下去的微光。
台风的当夜,老母亲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形成转折的关键点之一。
“为什么男人都不懂得珍惜当下呢?
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这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也算是整部电影最有智慧的闪光点,没有之一。
不要老是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沮丧、回忆中,耽误了当下的时间,所以老母亲把父亲的东西都扔了,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也不要老是活在空想,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期望赌博或者买彩票能带来经济上的富裕,能改变当下的一切,要踏踏实实的活好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正解,不要期望太多,干就是了,所以老母亲浇了几十年的橘子树,也没有期望它哪一年能开花结果,不结果,每天该浇的水还照常浇,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老母亲了。
台风终于过去了,日子又要回归云淡风轻,但此时的生活继续,已经和台风前有了不一样。
当良多又要当掉老父亲的砚台时,当铺老板说出来当初老父亲以自己的书引以为傲的故事,良多还会当掉这个砚台吗?
这里,砚台,又是一个意象,砚台是老父亲写字用的,良多作为小说家,也是码字的,老父亲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当掉砚台,良多会当掉它吗?
写作是良多此生的立命之本,是他的destiny,此处应该回归,而不是再次丢失。
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片尾良多出来的时候,依然拿着那包东西,那便是他新生活的希望。
结局依然开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
笔者更愿意解读成,这不是一部纯丧的电影,有冲突,有风暴,但风暴过后,你可以看到彩虹那美丽的七彩光芒。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对于是枝裕和的了解开始的很晚,是《如父如子》这部电影让我开始对这个导演的作品着迷。
今年有幸在多伦多电影节欣赏到了他的新作《比海更深》,就我个人而言,这是迄今我最喜爱的是枝裕和的作品,也是2016年个人十佳必选之作。
所以在这随便说点自己的想法和观感。
喜欢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电影的风格,从来不会出现激烈的戏剧元素,也从来不会趋炎附势的迎合市场。
他的作品,总是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满满的情感刻画;人们对于家,对于亲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困惑总能被是枝裕和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让喜欢的人爱不释手。
这次的《比海更深》依然如此。
故事还是围绕着家展开,主人公篠田良多,年轻时写的书得过某个日本文学奖,然而这已经跟他现在的生活完全不搭边了。
现在的他,生活可以用窘迫来形容:跟妻子离了婚,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做私家侦探,可怜的收入还常常被用来博彩,连儿子的赡养费都支付不起,有时甚至还要回家偷偷“搜刮”妈妈的钱才能度日。
就是这么一个潦倒的中年男人,在每月一次跟儿子的见面时候,与儿子,与前妻,与母亲发生了各种事情,摩擦出了各异的火花。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结点,他们性格迥异又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张网,呈现着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阿部宽饰演的男主人公,在很多人的定义里应该是一个loser,他不愿努力创造生活,却还指望能与前妻复合。
他的妻子,性格温和,但又时刻在生活面前保持理性。
最让人动容的角色--主人公的妈妈,总能让观众看到自己妈妈或奶奶的影子,当她从“古老”的冰箱里拿出自治的冰淇淋给儿子吃,当她用自己熬制的咖喱给孙子做晚饭,当她试图撮合儿子与前儿媳睡在一起,这些时候,都猝不及防打动着观众,让人数度泪目。
《比海更深》集成了所有最是枝裕和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发挥的淋漓极致。
整部电影波澜不惊的感情犹如一壶加了青梅的日本烧酒,清爽香甜,又后劲十足;它既不像白干般浓烈上头,也不似洋酒般辛辣刺激。
它以它特有的东方气质,把亚洲人在对待家庭与感情问题时的儒雅温柔以一种极接地气的方式呈献给观众,又让那种比台风还要强烈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感染着观众。
电影最后,暴风雨过后的大院回归到了往日的平静,奶奶用力的挥舞手臂跟儿孙告别;儿子,孙子和前儿媳又要踏上各自的生活,此时让人深深的觉得,比海更深的,是蕴藏在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对家人情愫,对亲情的眷恋,还有对生活的些许疑惑与不断坚持。
终于等来了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比海更深》。
一直都觉得是枝裕和是一个善于用慢条斯理的日常琐事来催人泪下的魔鬼天使,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总有一种想要述断衷肠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情绪,也许寄予文字能更快缓过来。
电影共117分钟,以第65分钟为节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铺垫,后半部分为高潮。
故事讲述了这些人这些事:(一)母亲淑子一起生活了50多年的丈夫刚去世不久。
丈夫一生从未踏踏实实工作过,经常在外负债,变卖赝品字画《雪舟》和儿子良多的初版小说《无人的餐桌》,就是一个“从未称心如意过,把自己的问题都推到了时代头上”的人,他去世后,再不会给家里带来负担,淑子瞬间觉得自在舒坦。
然而,事实上,很多细节都在述说淑子对丈夫的不舍:看到飞舞的蓝色蝴蝶就觉得那是丈夫的化身;嘴上说丈夫走后第二天就把他所有的物品都扔掉了,但其实还珍藏着他写字用的墨砚和穿过的衬衫;跟儿子说起偶尔会梦到丈夫,梦里的他一直都还好好的……过去住在练马区的时候,淑子经常因为屋檐可能会被台风吹走而担惊受怕,搬到清濑市的小区以后,再不必担心台风天,但住了40年却也没能像朋友芝田先生那样,有个大器晚成的儿子给自己买套单门独户三居室的房子,她甚至料想自己以后大概会死在这个小房子里。
尽管这样,她扮演起角色来依然全心全意、温暖无私:炖魔芋、制冰冻乳酸菌、做三色团子、煮咖喱挂面……各种家食信手拈来;心知丈夫喜欢咖喱浓汤,备了很多放在冰箱里;悉心收藏儿子的作业本,为儿子是有文采的小说家而无比自豪;每天给儿子在高中时种下的橘子树浇水,尽管它从不开花结果;用自己的养老金供外孙女学习花样滑冰;给孙子真悟鞍前马后,备洗澡水、拿睡衣、铺床……然而,这位母亲是多么的寂寥啊!
她一直把钥匙放在门口的邮箱里,怕子女回来探望时无门可进;一个人时间太多,于是参加小区里组织的古典音乐欣赏会;因为儿子要带着孙子回家而欢欣雀跃;因为台风夜儿子一家三口愿意留宿而瞬间精神抖擞;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在我身边看着我一天天变老哦”……我想,不管是公交车上老妇人忘伞、邻居老人孤寡而死却是三个星期未被发现,亦或是超市为三楼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住户送货上门、母亲扔个垃圾上下走一趟四楼就气喘吁吁,都在昭示着母亲正在老去,无比寂寥地。
她说“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曾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我却觉得她比海更深地爱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然她不会因为孙子说中彩票之后买大房子一家三口住一起也把奶奶接过去的话而噙满泪水,也不会因为看清儿子儿媳再难复合之后把珍藏着的孙子的脐带转交给儿媳而伤心欲绝。
台风过后,风平浪静,母亲站在四楼的阳台上挥手目送儿子一家三口离开,继续一个人过小区生活,就像女儿千奈津说的,“妈妈这辈子是没指望了”。
真是令人心碎。
(二)儿子良多自诩小说家,15年前的作品《无人的餐桌》获得岛尾敏雄奖,因纯文学市场不济而转行当私家侦探,这个职业为前妻所不齿。
他从未放弃写作梦,曾因为自己要当小说家而与父亲吵过架,不愿意将就做做漫画原作。
除了没有遗传到父亲写的一手好字,其他特质简直就是复制粘贴:都向家人朋友借钱;都爱赌博、买彩票;父亲变卖字画和良多的小说,良多典当相机和父亲的墨砚,以为父亲的字画是价值三百万左右的真品,还一度想找出来拍卖;父亲拿走了母亲藏在米柜底下的存折和印章,良多回家翻找母亲藏在壁橱小柜里的存折和印章,事先被姐姐识破并被反将一军;台风天半夜都带着儿子躲到公园的章鱼滑梯里面吃点心……这个男人没有家庭观念,有了孩子之后也未曾改变,所以妻子响子与他离婚了,带着儿子真悟离开了。
当他利用侦探身份之便窥探妻儿的新生活,发现妻子有了新男友、儿子有了棒球手套时,嫉妒、懊恼、无奈、喃喃自语,真正是“男人就是失去了才发现爱”。
他自己缺钱却还是给母亲零花钱买古典音乐CD。
他很了解儿子,知道儿子的棒球目标是四球。
他得知前妻跟新男友已然发生关系时情绪崩溃。
然而,他并没有改变,还是想通过赌赛车、买彩票来翻身,以期给前妻抚养费、给儿子买钉鞋、支付房租电费燃气费。
生活依然拮据不堪:在出租屋里用泡过的茶包再泡一次;处处躲着讨债的房东;和儿子一个月见一次要花的钱还是同事町田打游戏赢来的;故意把店里的钉鞋弄脏,以求得店家减价;只给儿子买一份摩斯汉堡,自己饿肚子;告诉前妻买彩票不是赌博,而是梦想……我想,良多最幸福的那一刻应该是:母亲在煮挂面,前妻在切土豆,儿子在打下手,而他侧卧在沙发上让母亲往浓汤里加些青豆。
而这一幕很可能无法重现了。
当前妻在滑梯里说,“反正我已经决定了,你也要努力向前哦”,良多的眼神里有悲伤、不舍,应该也有释然吧。
(三)孙子真悟真悟同样有很多地方像极了父亲:不想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心里却很爱爸爸;喜欢棒球,长大却想成为公务员;把彩票当成梦想的寄托。
真悟是一个温暖贴心的孩子:怕父亲的钱不够,选了一双便宜的钉鞋;怕妈妈不高兴而不敢跟爸爸一起买彩票;作文里尊敬的人写的是奶奶,惦记着奶奶给他的手工和服,希望奶奶多休息、要长寿;一直以为爸爸不喜欢自己而黯然神伤;梦想有一天中了彩票可以买个大房子,这样一家人就能重新住在一起,也一同把奶奶接过去……台风夜发现彩票不见了,他从滑梯里冲出去,在狂风暴雨中找彩票,就连第二天在草地上看到废纸也以为是彩票,我想,除了爸爸跟他说过,这些彩票就当作他们俩之间的纽带、羁绊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彩票承载了真悟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奖之后有了钱买了房子,一家人就可以重新在一起生活了。
(四)故事里面还有良多身边的这些人:总是一本正经地给母亲、哥哥和女儿纠正“花样滑冰”读音的姐姐千奈津,看清未来并决心离开丈夫、一心要把儿子培养得勤奋努力的前妻响子,家庭离异但内心温柔善良、相信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去找爸爸的同事町田,喜欢古典音乐、定期组织小区中老年人欣赏音乐、给失业的女儿送洗衣物的音乐老师仁井田先生,从事房地产业的前妻的新男友(演员小泽征税,专业打酱油,在《玻璃芦苇》里面打的酱油比较多,哈哈)……是枝裕和依旧是在给我们展示平凡的日常生活,但整部电影都弥漫着别离的气息,特别是台风夜良多一家三口留宿在母亲家,一段又一段的对手戏都像是在告别:淑子与真悟这对祖孙关于中彩票买房子住一起的约定、良多和响子这对夫妻无法再交织复合的未来、淑子和良多这对母子关于衰老死亡和珍惜眼前的话题、淑子和响子这对婆媳对真悟脐带的交接、良多和真悟这对父子关于梦想的谈话,还有母亲淑子在阳台上目送孩子们离开的场景……无不是在告别。
什么时候会彩票中奖呢?
中奖了之后一家人还能住在一起吗?
良多什么时候再回去看看母亲呢?
婆媳俩什么时候会一起去吃寿司呢?
下个月见儿子的时候,良多拿得出抚养费吗?
良多还能见到儿子吗?
这些未知随着邓丽君的《别离的预感》蔓延开来,心里头便升腾出了浓浓的哀伤,这是别离啊,是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必然或可能要经历的啊。
在是枝裕和的视角之内,我们是看不到良多或千奈津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的,看不到良多与妻儿破镜重圆的,也看不到良多改头换面金盆洗手奋勇前进的,我们只会看到人生的缺憾,然后在缺憾中缓缓前进、慢慢老去。
另外,《比海更深》中有两个桥段明显与《步履不停》相呼应:前者片头母亲想起花样滑冰选手的名字,后者片尾母亲想起相扑选手的名字;前者片头母亲说蓝色蝴蝶是死去的丈夫的化身,后者片尾提到母亲曾说过黄色蝴蝶本来是白色的,活过了冬天,第二年就变成黄色的。
真是印象深刻啊!
最后,想分享影片中的一些金句。
来自母亲淑子的金句:1、朋友交多了,只会增加出席葬礼的次数。
2、让魔芋慢慢冷却,放上一整晚的话会更入味,人也一样。
3、人走了,再想也没用,还是得趁人在的时候好好对待才行。
4、总是追逐那些已经失去了的东西,做着那些虚妄而无法实现的梦,这样怎么可能让每天都能过得开心呢?
5、所谓幸福啊,就是只有不放弃才能获得的东西。
6、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曾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
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可大家还是每天都快活地过日子,不不,就是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
来自良多的金句:1、你要是认为长成自己希望的大人很容易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2、(真悟问爸爸以前想当什么,成功了吗?
)我……还没成功。
不过,这不是当不当得成的问题,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怀抱着这样的信念在活着。
最后的最后,我也想吃天妇罗鸡蛋荞麦面和三色团子!
向是枝裕和致敬!
向树木希林和桥爪功致敬!
2016年5月21号中午12点,新宿ピカデリー电影院日本首映加舞台见面会。
<图片1>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姐姐和妈妈在日常聊天,在厨房煮的おでん,就非常像是枝裕和导演的另一部作品,2008年的步履不停,甚至连宽叔饰演的「ダメな男」,都非常像步履不停里面宽叔饰演的角色。
承包笑料的依然是树木奶奶,台词简直太赞了,到后半段,阳子饰演的儿媳妇和树木奶奶饰演的妈妈,深夜在聊天时,那树木的演技真不是盖的,笑点和泪点都瞬间出感情。
这部片子的冲突制造在妻子和宽叔之间,加入了宽叔是私家侦探的一个段落,才可以使剧情不会变的和步履不停一样,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同的感觉。
生活依然生活,但生活也有被监视,也有监视。
影片结束,全场观众一起鼓掌,令人动容。
随即是迎接主创,每位观众都配发了一张写着大ヒット的硬纸片,宽叔,阳子和树木奶奶出场,树木奶奶突然折回去,抱着一个假人上来了,原来是 是枝裕和导演的,全场大笑。
三位主创是今天刚从法国戛纳回到东京,是枝裕和导演还留在戛纳,很有可能是领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的奖。
<图片2>主持人先问三位主创这次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有什么感触。
宽叔是第一次参加,阳子和小林奶奶都是第二次。
宽叔:很开心前天在戛纳上映,我们是和观众们一起看的,影片结束后,得到了大量的好评,我们看到后是非常开心的。
还在戛纳看到了海,古老的建筑,真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阳子在打招呼的时候竟然先来了一句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可见真的是太累了,这时差还没倒过来呢,了。
树木:来戛纳的时候看到每场电影的评分表,竟然有人打X,我们还在想,这都是世界上经过挑选的影片,怎么会有这么差的。
要是我们的电影上映了,有人打X怎么办,影片前天上映结束后,我们都有点害怕,离开的时候都是仰着头的,出了影厅,大家都像要逃走一样。
(哈哈哈哈,好可爱)问:和导演再次合作的感觉。
树木:一点都没变,一模一样。
(哈哈哈哈)宽叔:导演很耐心,真的是我见过最温柔的导演了,在拍摄的时候会交谈,真的很开心。
(主要内容就是上面的,凭借记忆翻译的,哈哈)最后全场观众一起喊大ヒット和主创们合影,结束。
一首到死都长不大的“男孩”赞歌,四五十岁了还在偷拿老母亲家里的钱,虽然很“爱”孩子也只不过是口头说说甚至教会了孩子买彩票,想和前妻复合也只是想有个床伴儿罢了。
一种生活记事。没人知道彩票是否中奖 前妻是否另嫁 母亲选择怎样的死亡 今后你我的人生会怎样。 台风过后 一切在平淡之中继续 就像生活
温情有余,厚度不足,依然二星半,友情不入
刚好是台风天,很搭,但是这部很一般,太无聊了,可能不是中年离异爱好赌博还惦记前妻的男人,共情不了一点 ,我要惹到全国六百万的是枝裕和迷了
可能是本身就不喜欢日本电影所以两个多小时看完了怎么也不明白这高分是怎么打出来的。温吞的就是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沸腾的过程,也没有任何变凉的迹象,就那么一杯水放在眼前就是人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这杯白开水,所以电影还是希望能拍成一杯饮品,毕竟生活里太多白开水了。
有的电影,年轻时候不懂
喜欢是织裕和的调调,对于家庭关系的探讨简直不能再细腻。开头一段母女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生活中的小趣味,才是人不会被琐碎和庸俗打倒的良方。
人生步履不停,爱情就像台风。幸福如中彩票,亲情比海更深。
演员好,题材取巧,重复,某一种自我的套路,无新意,这样下去,电视出身的是枝裕和可能更适合回去拍电视剧,这么勤奋拍电影干吗,多酝酿酝酿,换一种视角和讲法不行吗,又不是没饭吃;痴迷赌博、才华消失、言而无信、自制能力差的废柴男没多少动人地方,妈妈、姐姐、前妻,真是演得好。
你以为暴风雨过后,天气晴朗了,你们一起谈心淋雨了,生活就会变好?就这废柴男主,赌马都戒不掉,别给他洗地了好吗。那个奶奶追着孩子问能不能复合的,拜托问题关键在女方吗?请看看那个半夜还在偷钱的你的孩子,你为啥还有脸问孩子。我特别讨厌大人解决不好自己的问题,想通过孩子沟通纽带,你们知道孩子多痛苦吗?啊!讨厌男主,极其讨厌!
即便有阿部宽犹如三船敏郎附体式的诙谐演出作平衡,但是枝这回真有点温情过火,将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真实苦痛刻意冲淡了不少。 3.5
这辈子没有爱谁比海更深,不过就像那几张皱巴巴的彩票一样,总要一直期待奇迹,太好看了!
日本,看了萤火虫,可以外遇题材拍一部。那如果是邻居偷桃估计可以三部。笑谈!电影业发展了,七武士就少了
不如《步履不停》,但也是一部好片。好几场戏都写得非常触动人,对生活与人的观察真是细腻而独到。同样是讲述一个失败的丈夫和父亲,很喜欢是枝裕和这种温柔但并不美化的态度。让我突然想到韩寒或者邓超,他们偶尔也会拍一个家庭关系中失败的男性,但总会拍出一种迷之自恋的感觉。大概他们的人生其实很成功,并不能真的理解那种失败的男性,而只会投射出对自我的浪漫化。是枝裕和的电影就从来不会这样,作为一个那么成功的导演,这种平等又温柔的观察力真的很难得。
不行,不太会看,瞎看。
是這幾年最喜歡的一部是枝裕和電影,電影將過往他幾部戲的主題共冶一爐:父子、兩代人互文、缺失與某程度的「遺棄」,但我覺得他這次的表現最沈著誠懇,沒有太多機心。ps:看戲時旁邊兩個gay在膩歪,又接吻又互摸,真想拿飲料灑他們一臉
没有变成理想中的大人,真是抱歉啊,但是我唯一确信的,是你们给我的,忽远忽近,却真实有力的爱。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支撑我们一起生活了。
一步步的不思进取看似是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彩票赌博小聪明上,更深原因是他的退路过于温柔,母亲的豁达、前妻的包容、孩子的依恋,给予就算不去努力也能收获幸福的梦幻,已经溺入深海再想迅速上岸的减压也是不容易受得了的。
有点像《一一》,日常,慢节奏,像是什么都没讲,但是又仿佛已经交代完所有人的从前和现在。
人生哪一步走错,或许是把纸片当成彩票的那一刻;怎么错这都是人生,如同翻遍房间找到的是姐姐的奚落。父亲业已不在,他的影子却笼罩着整个家。并不讨厌他,爱他在滑梯口避雨、在绿荫下乘凉,爱他与嗜赌的七千万人为伍,爱他因为割舍不断的羁绊。镜头里他们不断走路,人世间我们不断道别,爱比海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