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上尉——依赖捡来的权力保命,最终被其吞噬司机兵——保命;h剪裁裤子的时候明白骗局,但已经被权利同化饭店老板——贪图补偿金,借刀逞凶;很怀疑h民宅3人组兵头——保命;看出h做假逃兵稽查队长——规避被参一本的风险;将信将疑尤格上尉——利用h减轻2号营运维压力;95%可能性看出h做假舒特上尉——跟随h推进尤格上尉点子大区/盖世太保——借坡下驴演员——示范了欺骗机制如何运转法官——极权制度的卫道者和袒护者
整个二战时期,德军叛逃的军官和士兵有35-40万人,其中被判死刑的大概17万左右。
这些人很多被重新编队,起个千夫所指的番号叫某某感化营,被派往前线当炮灰,还有一些被集结到某些营地,接受劳改,帮德军搞建设。
当然,他们是得不到正常人的待遇的,很多人的死状不比犹太人好多少,比如本片中的死法,就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了。
德军的叛变人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年递增,1941年,这个人数只有9778人,1942年就到了16550人,1943年66861人,1944年超过20万人,截止1944年12月1日还有724名逃兵被通缉着,本片的主人公就是这724人中的一个,我相信也是混的最好的一个。
这个片子真是演尽了一个人从可怜到可恨再到可怕的微妙变化,看后完全信服,并且我是看完之后才说他可恨,看的过程中完全是可敬可佩。
他年纪轻轻,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强作镇定,随机应变,因为作为一个逃兵,他很清楚他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被逮捕送往军事法庭,甚至有可能被就地枪决。
看这个片子的过程,是我检查心脏的最好机会,因为那些突发情况让我把心提到嗓子眼。
在高度紧张中,我对这个角色的判断也慢慢模糊了,不再是非正即邪,黑白分明(好巧不巧,这是部黑白片)。
在那样一个高压恐怖的大环境下,我更愿意将这个角色简单的理解为——他只是为了『好好』活着。
如果我上战场估计我也是个怂蛋,但我做不到主角这样子,别说活得好,估计活下去都困难。
所以贸易战就贸易战吧,别打热战争就行。
除了上述看点,本片其他角色的塑造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几乎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只要他出现在镜头中,不管是几秒还是几分钟,我都能想象出他离开画面以后(比如饭店里的戏结束)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简单说便是此片的表现力相当优秀,角色众多,但个性鲜明,过目不忘。
他们的转变,他们的性格张力,更让影片处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值得提醒的是,本片的看点主要集中在人物身上,虽然讲的是战争,但并没有太多交火场面。
如果你想看长枪短炮炮火连天那种,又或者英雄战士神勇作战那种,这片不适合你。
值此共和国第18届高速公路车展暨朋友圈摄影比赛到来之际,看这么一部扎实的战争题材影片,无疑是不太好的选择。
不过如果你实在想看,可以问我要资源。
祝节快。
88
写在20201015的短评:“真实事件改编, 仅凭这点就已经倒吸一口凉气了.残酷, 暴烈, 不寒而栗. 本以为结束时彻底被字幕的彩蛋震惊了, 太太太牛逼的警醒!作为德国常住人口,这十五年的真切感受:德意志确实是个懂得反思的民族. 好片子, 想起[浪潮], 想起很多!但是看完后的抑郁和被掏空感,需要一点时间去舒缓.”
不可否认纳粹制服有史以来最帅军装...
《冒牌上尉》并没有过多描写战场的残酷,也没有讲述纳粹铁蹄下少数族裔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件发生在战争末期的奇人奇事为切入点,以冷峻肃杀的黑白镜头为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平庸之恶。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人公是一名年仅19岁的德国士兵威利·赫罗德,他被后人称为“埃姆斯兰刽子手”,因为在战争结束前的两周,他在位于德国埃姆斯兰县的监狱屠杀了100多名囚犯。
然而这个郝罗德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党徒,也没有所谓的政治信仰,他原本只是一名贪生怕死的逃兵,而让他从一名逃兵蜕变为杀人狂魔的,只是一件偷来的军官制服。
影片开头,是衣衫褴褛的郝罗德在躲避德国宪兵的追杀,因为他是一名逃兵。
郝罗德好不容易躲过了追杀,又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此时正是德军全面溃败的时期,四处都是和他一样的逃兵,这些逃兵要么是被宪兵队抓住,要么就是在偷粮食时被老百姓干掉。
不过郝罗德的运气比较好,他在路边发现了一辆抛锚的吉普车。
车里没有人,但是有食物,还有一套德军空军上尉的军装。
此时正是冬季,郝罗德换上了这身军装,擦去了脸上的污秽,立马从狼狈的逃兵形象,变成了威严的上尉。
正在郝罗德摆弄这身军装的时候,迎面走过来另外一名逃兵,对方明显是个老兵,资历比他高,但是见了郝罗德却主动敬礼,原来对方把他当做了真的上尉。
老兵请求上尉把他纳入麾下,于是郝罗德干脆真的装起了上尉,一路上召集溃兵,骗吃骗喝。
郝罗德年仅19岁,如此年轻怎么会成为上尉呢?
其他逃兵也不是没有怀疑,其中一个逃兵,甚至一眼就注意到郝罗德的裤子不合身,但是他并没有拆穿,因为当逃兵是死罪,只有被其他长官收编,他们才能逃过一劫。
至于这个长官是真是假,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
而郝罗德也乐于过上耀武扬威的日子,毕竟他的身份是上尉,可以把手下的士兵当做仆人使唤。
冒充成上尉之后,郝罗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城里骗吃骗喝。
当时的德军已经全面溃败,老百姓对他这身军装并不买账,于是郝罗德发挥了惊人的骗术天赋,声称自己是来统计居民们被逃兵抢劫的财产损失,并且会在上报后归还居民的财产。
郝罗德的骗术果然得到居民的尊敬,为自己和手下赢得了一顿烤肉。
作为一名冒充的上尉,郝罗德深知,要想争取周围人的合作,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
于是当居民们抓到一名偷东西的逃兵,要上尉主持公道时,郝罗德非常配合的枪毙了那名逃兵。
由此开始,郝罗德尝到了权力的甜头。
虽然他曾经也是一名逃兵,但是穿上这身象征权力的军官制服,他就成了执法者,开始决定其他逃兵的生死。
既然是狐假虎威,就要借最高权力的威。
郝罗德称自己是受元首亲自下令,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一路唬住了不少德国军官,还接管了位于埃姆斯兰县的监狱。
这所监狱关押的都是被抓住的德军逃兵,监狱的长官们对如何处理这些逃兵分成两派:一派是隶属军队的军官,认为这些犯人们消耗了大量食物,应该被处死;另一派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认为要等到临时法庭到来后再决定如何处置犯人。
不过他们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临时法庭的官员。
此时冒充上尉的郝罗德出现了,他利用这两派的政治倾轧,让自己成功上位,变成了解决逃兵问题的特派官员。
而郝罗德解决问题的手法非常简单粗暴:挖个坑,将这些犯人杀了、埋了。
毕竟他只是个逃兵,不是什么司法官员,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方案了。
这个方案正好迎合了军官们,于是大家根本顾不上验证郝罗德身份真假,就算有所怀疑,也“看破不说破”,立即让行刑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屠杀了大量被关押的逃兵。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上以“某某皇帝后裔”、“某某神仙下凡”自居,为自身权威寻找合法性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问这些身份是真的假的?
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名分”,干什么事都方便。
找到所谓的“合法性”后,当然还要以杀立威,让自身的权威站稳脚跟。
郝罗德最初也许并不是一个弑杀的人,当他在行刑现场时,脑子里幻想的是自己在抱头尖叫。
然而为了身份不被揭穿,他必须装出一副冷酷的样子,必须迎合同僚们的利益,可以说他一直在被形势推着走。
后来,英军的轰炸机把监狱夷为平地,郝罗德又收拢幸存的士兵,对他们“任意封赏”。
笼络人心后,他组成了一个“郝罗德临时法庭”,穿梭在处于权力真空区的城市中,将那些想要对盟军投降的德国居民以“叛国罪”论处,肆意搜刮抢掠。
酒肉、美女、豪宅,全都为他所有,不服管教的手下,也被他随便找了一个名义清洗掉。
此时的郝罗德甚至没有了同僚的掣肘,完全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也终于享受到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种逍遥的日子,直到真正的德国宪兵将其逮捕,才终于告一段落。
德国军事法庭发现了郝罗德冒充军官的事实,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盟军随时可能占领柏林,与其处死这个冒牌上尉,不如把他送到前线去当炮灰。
郝罗德听到这个判决,还“大义凛然”的表示:“我愿意为国捐躯。
”然后转身就偷偷跑了。
就像前面所说,郝罗德从来都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和他的手下们就是一群投机主义者,利用混乱的局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然而这样的平庸之恶,同样值得我们的警惕。
历史中,真实的郝罗德从德国军事法庭逃跑后,躲藏在威廉港,以清扫烟囱为生。
不久后,他因为偷窃面包被英国皇家海军逮捕,最后被确认定是遭到通缉的战犯。
1946年8月29日,郝罗德和他的6名同伙一起被处决,终年21岁。
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披上一件军官制服,就可以肆意夺走一百多人的生命。
没有制衡的权力,在庸人手中也可以造成巨大破坏。
影片结尾,导演还为观众送上了一个颇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穿越到了现代德国,在城市街头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
郝罗德和手下们坐着吉普车,穿着二战时的旧军装,向人群挥手致意,起初看起来还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都笑不出来了。
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如果没有最后这个彩蛋,人们也许还会觉得:“这个郝罗德真TM是个人才,居然能骗过这么多人!
”只有当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才会明白历史不是在开玩笑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邪恶的源头,日本和德国。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在对历史的反思上,这两个国家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日本一直在用暧昧的眼光去看待这段历史,而德国却是一直在用赎罪的心态去面对这段不堪的过往。
今年,又一部二战题材的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虽然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历史剧情片,但当看完之后,却让我全身汗毛倒竖,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应该是本年度最恐怖的一部电影了。
《冒牌上尉》讲述了德国历史上被称为“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列兵威利赫罗德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周,逃兵威利赫罗德无意间捡到了一套上尉的军官服,摇身一变成为了威利赫罗德上尉,他自称身上有来自最高元首希特勒的秘密指令,并且收拢了一群逃兵作为自己的部下,在不断的招摇撞骗之下,威利赫罗德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肆意杀戮的魔鬼......这部电影的整个观影过程引起了我的极大不适,倒不是说影片中有什么血腥暴力的场面,而是其在心里层面对人的摧残,在这漫长的118分钟内,我们看到了威利赫罗德这个人是如何一步步的从一个人变成一个魔鬼。
起初,他是一个死里逃生的可怜虫;接着,他是一个为了活命不得不撒谎的冒牌上尉;但后来,末日般的混乱和权力的甜美让他渐渐的迷失了自我,最终,他成了一个肆意夺走他人生命的魔鬼。
整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灵魂的堕落,而这个杀人如麻的年轻人,也才仅仅20岁而已。
我们常说: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
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拘束的话,人性只要稍微一受诱惑,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德国战败的前夕,整个德国都陷入了一种混乱无治的末日恐慌,而这种恐慌无疑成了赫罗德内心中那个魔鬼的美餐,那些跟着他一起作恶的士兵也是一样,因为没有了约束而又获得了权力,他们便放出了自己内心中的魔鬼,让他们去肆意的杀戮。
而且,与以往二战电影不同的是,赫罗德杀害的那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外国战俘或平民,而全部是跟他同种同族的德国人民。
其实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从古到今发生过无数这样的事情,而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亲历者言论就是:“那不是我的错,那是时代的错,那个时代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只能这样”,而且他们在这么做时通常也会给自己找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比如为了国家,为了某个党派。
但这些所谓的“伟大理想”和“时代环境”并不是他们肆意妄为的借口,躲在“爱国主义”这面遮羞布下并不能掩护他们屠杀同胞的恶魔行径,为了生存也并不能让他们心安理得的逃脱制裁,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
关于这一点,在电影中有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赫罗德陷入疯狂的时候,他让两个逃兵去射杀另外四个逃兵,并且承诺说只要杀了那几个人,他们两个就还是好同志,就还能光荣的成为希特勒的好战士。
怎么样?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
经历了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而那两个被选中的逃兵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他们中的一个,在经历了一阵短暂的颤抖之后,便坚定的向自己的同胞射出了罪恶的子弹;而另一个,却在短暂的瞄准之后将子弹射向了旁边的空地,然后举枪自尽。
这段戏虽然只有不到一分钟,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畜生,就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不作恶,哪怕这种选择的代价是自己的性命。
那些用伟大理由来给自己作恶找借口的人,全是披着人皮的畜生。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恐怖的一幕其实并不在正片当中,而是影片结束后出字幕时播放的画面,在画面中我们能够看到,主角的“临时法庭行刑队”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现代德国的街头,这些开着二战军车,穿着二战纳粹军服的流氓们大摇大摆的在现代德国的街头调戏妇女、侵犯人身权利、抢劫,但他们迎来的是什么呢?
没有反抗,没有逃跑,这些满脑子先进思想的现代人面对这些小丑一样的“古代人”却是温顺的配合,就像绵羊一样,反倒是最后一名中年德国妇女奋起抗争。
而与此同时,背景音乐也从略显滑稽的交响乐变成了严肃的单音旋律。
这一瞬间我想到了《乌合之众》、想到了《希特勒回来了》最后路人向希特勒的扮演者行纳粹礼、想到了《浪潮》最后失控的场面,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你会发现,七十多年过去了,看似一切都变了,但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民众依然愚昧无知,依然很容易就受蛊惑,只要有一个野心家站出来,有一个事件引发出来,民众就会顺从的成为没有脑子的服从者。
在《冒牌上尉》的开头,“上尉”威利赫罗德本来被酒馆里的众人所鄙视,但他掏出小本来简单地说了几句要为被抢的老百姓讨回损失,人们便立刻起立高喊“希特勒万岁”。
这很滑稽,但也很恐怖,毕竟,有些东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灭亡,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随时都会卷土重来,而我们,却假装对其视而不见,将脑袋埋在泥土中,等待着下一场灾难的来临。
如果你可以选择去做另一个人,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你会怎么做?
如果这种新的生活可以为你带来荣耀、金钱和权力,如果它可以让你不再背负过去的债务和责任,你会不会抛弃掉过去,用新的身份重新开启你的人生呢?
我想是会的,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这种诱惑,面对更好的选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我们希望人生能够有一次错位——就像《成为马尔科维奇》里说的那样,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另一个人,逃脱当前生活的困境,来试图营造另一种生活,每个人逃避生活的原因都不一样,但他们总愿意为了一种假设而达到某种目的,即使之前从未想过人生能错位的人,在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后,也大多会选择接纳它,并放弃当下的生活。
错位的人生体验是种机遇,它能让我们摆脱当下的种种不开心,给予我们另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但他有好的一面,同样也会有坏的一面:错位人生,会使我们在行为和性格上偏激化。
正因为你不必去承担过去,以往隐藏在心中的恶便随着新身份的苏醒而苏醒,压抑的情绪也随着这种苏醒而爆发,当你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去释放这种恶的时候,恶本身就会被放大,比如在电影《小丑》里面,当主角遭遇社会不公对待时候,他凭借小丑的面具达到了重生,进而报复社会,以往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恶也爆发出来,面具让他不必为所犯下的罪恶承担责任,同时,它也会让他的恶得到尽情释放。
《冒牌上尉》也是这样。
该片其实只有一个主要角色,叫威利赫罗德,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国防兵,但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身上尉制服,进而假冒军官,在二战最后两周内成为所谓的“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士兵,假冒上尉,后来还在纳粹的土地上为所欲为,执掌生杀大权。
挺荒诞的故事,一点也不现实,偏魔幻色彩,这种设定我一般只会在「高概念」电影里见到,就是那种依靠着某些有趣的故事设定而产生的程式化电影,比如《爆裂鼓手》,比如《活埋》,这类电影带有某种幻想色彩,往往以“如果......,那么......”的开端讲述故事,这样的开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在这里,《冒牌上尉》的故事设定就是:“如果一个士兵得到了上尉的制服,那么会发生什么?
”
这样事情几乎在现实中不会发生,所以一开始我觉得电影很扯,但后来我发现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不禁直冒冷汗,荒诞本来与现实是两条不会交叉的线,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在现实题材加入荒诞,或让现实具有某种魔幻色彩,《Hello,树先生》是个例子,《幸福的拉扎罗》又是个例子,这些片子很现实,因为他们的故事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但它们之中也有一部分是超越现实的,就是电影中的魔幻(荒诞)部分。
在前部作品中,树先生疯了,整个世界也跟着混乱起来,世界随着树先生的疯,而失去了秩序,这种视觉冲击尤其强烈,在《幸福的拉扎罗》里,拉扎罗被狼吃了,却又重返人世,他成了神,然而在愚蠢的世人眼里,他只是个碍眼的傻子。
两部作品对于疯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半部分的写实,更是强化了后半部分荒诞的悲剧程度,在这两个故事里,世界改变人,让他们变得不和谐,归根结底,是世界所造成的结果,和人无关。
所以身处于那个世界的树先生和拉扎罗,就显得极不相同,他们无法去改变世界,只能去改变自己,因此,片子的整体基调是灰色的。
树先生与小镇,和拉扎罗与整个人类文明之间的对抗,才会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但这种荒诞,终究是个人的荒诞,《冒牌上尉》所讲的,却是集体的荒诞。
个体与世界的对抗,是孤独的对抗,也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对抗,这种对抗一般很难取得胜利,《楚门的世界》里,个体与世界的对抗被具象化,虽然最终楚门赢了,但实际上,他把自己的过去输给了创造那个世界的人,离开伪造的世界,也就代表告别过去,这种告别,就是悲剧意义的。
在《冒牌上尉》中,个体和世界的对抗消失了,个体通过身份标签进入到世界中,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影响集体,进而去颠覆世界规则,这种过程,就是集体的荒诞,在电影《浪潮》里,具有强烈符号和形式特征的意识形态,因为形象简单,规则清晰,逻辑上能自圆其说,通过集体传播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就是因为越极权化的思想,越能使人将其内化为信仰,外化的标签和符号本身不具有这种魔力,但倘若他们通过信仰的形式加以传播,就会形成一股内化的力量,成为集体遵循的铁律。
这一点我在关于《小丑》的那篇影评里有提到过,而在《冒牌上尉》里,当一个普通人被赋予了某种超出他当前层级的权力之后,他往往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为他无法驾驭这样的权力,往往就会在某种思想下将一些规则践行到极致,这种权力会让他产生某种压力,压力必须得到释放,而恰巧,在本片中,纳粹所代表的极权主义,正好是他“发泄”这些权力的突破口。
在本片中,威利赫罗德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聚集溃散的士兵组成一支特别任务小组,借法西斯之名履行军人义务;另一件,是随意屠杀集中营的犯人,从别人手中拿走(犯人的)生杀大权,这两件事,存在一种过渡,表现了威利赫罗德心理的一个过渡过程。
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逃兵,所以他本身就有罪,在他伪装上尉之后,为了尽可能的不暴露自己,他总会借着“最高指令”的名义来逃避一些猜忌,他不止一次被怀疑过,但为什么他总能化险为夷呢?
事实上,并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遇见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个冒牌上尉一身疑点,一点没有一个上尉的样子,但战争是混乱的,正因为它的混乱,荒诞才容易被人视而不见,要我说,战争中的荒诞,才是战争的常态。
一场战争,从来不会始于一个恰当的理由,也很少有任何警示,一战、二战都是如此,电影《沃伦》里的种族屠杀,也是瞬间发生的事情,你根本没法找到任何缘由,战争的双方并非有深仇大恨,但他们在对方身上所制造的暴行,却要比任何形式的报复都要残忍。
有时候,你真不知道人类究竟能干出什么来。
《冒牌上尉》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自于一群人对尸体填埋坑里的犯人的多次机枪扫射,扫射一圈,还有活口,换弹夹,继续扫射,后来子弹卡住了,一群人端着步枪上去解决——即使影片是黑白色调,这个场面还是异常的血腥,最残酷的是,这种暴行,一旦开始,就必须执行到底。
荒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意识到了现实的荒诞性,却还要重蹈覆辙。
上尉赋予了威利赫罗德太多的权力,他利用这种权力染指整个社会,让荒诞遍及它所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独裁统治的铁腕政策,让他如鱼得水,同时也使他越陷越深,最终,属于威利赫罗德的战争落幕。
他被抓捕,并为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付出了代价,他的故事足够传奇,也足够荒诞,是战争塑造了威利赫罗德,同时,战争也让这种荒诞合理存在,这样的故事,我相信在如今这个时代,也很有可能发生。
当一个人有机会去伪装成另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极尽所能的压榨这个人的能量,成为这个人,并取而代之,可怕的不是这种伪装,可怕的是这个人本身,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能达到什么目的,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肆无忌惮,往往都会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最终难以回头。
威利赫罗德有机会回头吗,有,当然有,如果当时他没有假冒上尉,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是他还是假冒了,所以,这个结局,是威利赫罗德咎由自取,荒诞主义来源于人,荒诞的现实则取材于人的行为,塑造神的也是人,塑造这种荒诞的是人,人让人成了疯子,成了凶手,成了伟人,人塑造了一切,如今想要毁掉一切,自然也轻而易举,荒诞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成了我们生活的内核。
现实,始于荒诞,最终,也将终于荒诞。
无法改变。
曾有人提出一个“不可能三角定律”,即(政治)正确、诚实、智商,三者之间,最多只能占有两个,不可能同具三者。
也就是说,如果要政治正确,那么他要么不诚实,要不就有智商缺陷,甚至既不诚实,也不聪明。
反过来,一个人要是诚实,又足够明智,那么他就会政治不正确。
如果说不诚实的人是骗子,有智商缺陷的人是傻子,那么郝罗德就是骗子,而艾希曼则是傻子,但他们都做到了政治正确。
如果再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在所有体现政治正确的游戏中,每个人只能在两种角色扮演中进行选择——要么做骗子,要么做傻子。
人们既是作恶者,又是受害者和牺牲品,所谓“洪水爆发时,没有一滴雨是无辜的”。
从技术上来说,希特勒的大清洗运动只需要极少数像郝罗德这样的“骗子”,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但具体而琐碎的“脏活”,却需要大量像艾希曼这样的傻子——群氓化的傻子向来是权力的基石。
朋霍费尔在纳粹监狱中留下了《狱中书简》。
在他看来,愚蠢是比恶意更危险的敌人。
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有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当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
愚蠢是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刚刚遇到卖草莓的,他说他的草莓绝对是最甜的东西。
我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有比我还甜的东西呢?
又是虚假宣传如果快乐是一种发明,它很容易被一再发明“请问您觉得早餐不能吃什么”“不能吃午餐和晚餐”如果快乐是一种发明,它很容易被一再发明刚刚遇到卖草莓的,他说他的草莓绝对是最甜的东西。
我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有比我还甜的东西呢?
又是虚假宣传天气不错,不知道会不会有对象掉下来人生海海,总要允许有人错过你,才能赶上最好的相遇——张皓宸
在高铁上看完了这部电影,是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一部黑白电影。
1.从捡到上尉衣服开始编造小谎言,慢慢越编越大,赫洛德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他也逐渐沉浸在这种权利带来的快感中。
从一开始的逃跑小兵到处决逃兵的特权上尉,再到后来抢劫杀人纸醉金迷,赫洛德从始至终都在变化着,变得越来越猖狂,可见,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性变得可怕和荒谬。
2.从赫洛德身边的人的视角来看,可以看到人们的盲从和选择性相信。
对于这个冒牌上尉,司机、逃兵头头、营地军官等人可能有的已经起疑,但没有一个人揭穿,大家都需要这样一个冒牌上尉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所以他们选择相信,也间接助长了冒牌上尉的恶行。
3.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接近结束时期,德国快要战败,整个国家混乱无比,前线崩溃,而影片的重点是在后线的逃兵。
黑白的画风增添了一分严肃和冷峻,其中的一些幽默夹杂着讽刺。
4.电影接近结尾处,赫洛德从一片白骨上走过,眼神邪恶而坚定,从有光的地方走进了漫漫黑林中,可见赫洛德在堕落的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
5.最后的彩蛋是赫洛德小分队来到了现实的德国街头,时代背景变了但是这群人的作风却没变,路上的行人面对他们的抢劫,有惊恐、有配合、有害怕、还有少有的反抗,当我们面对一些荒唐的强权和威胁,我们会有反抗的勇气吗
电影里刻画出了特别多有意思的“小角色”,比如特别让人可惜的Feygtag,他从一开始对“上尉”的屠杀行为有反感的感觉,但是他最后也被这样的权利和优待所迷惑并且向权利妥协,成为了没有同情心的走狗。
再比如演员二人,面对同一份恶魔的邀请选择了接受和拒绝的两条道路 等等… 印象很深的是那句 “上尉先生,您真是一位很好的演员!
”,主角演到后来自己都深信不疑了。
电影里设计得很好的一点是主角刚开始是有一点善良在身上的(他救了一个人),再和后面编造任务对军营里没被处置的逃兵/罪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杀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原本也是逃兵的他,却向自己的同类狠下杀手,而没有向那些先前的施暴者做出复仇和反抗,也成为了一样的掌握权利的施暴者(不愧是精神恐怖片) 主角是怎么从“上尉”再次堕落为背负着无限罪孽的恶魔的呢?
是因为穿上军官服,就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尝到过去从来买不起的食物,是享有无限权利,一声令下就可以让手下为他杀人…这就是权利对一个人的侵蚀。
从人到鬼的过程即是泯灭一切人性的过程。
黑白调的手法让这个帝国显得格外的冷峻与残忍。一个逃兵却摇身一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恶魔,耀武扬威肆无忌惮,打着希特勒的幌子便能漠视一切,狐假虎威着却得到了所有的簇拥与褒奖,人们不再质疑不再反抗,心甘情愿的为恶魔献上自己的灵魂,在这几近疯狂的屠杀洗礼中,谁都无法独善其身,要么与恶同舞共同作恶,要么成为待宰的羔羊身首异处,一切都那么的荒谬却那么的真实,堕入巨大的深渊便无法再回头,人性是禁不住考验与打磨的,每个人都是欲望驱使放纵的怪物,是讽刺又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实,除了深深的震撼与警醒外,更多的是后脊发凉的恐惧,我想所有的罪恶都会化为尖刀刺向柔软的心脏,而他们只会欣然雀跃着,接受死亡这最后的勋章……
片尾的花絮才是真正的细思恐极
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离谱,没有很惊艳,不好看
不错
靠,这竟然是个真实的故事吗?我天。果然乱序中一切都可以胡来,战争也不过是一堆人在胡乱演戏但是他们的玩具是人命。权利让人变质,战争中出疯子。看得我难受
当时看了一会没看下去,感觉假,弃剧系列。
战争本身就是人性本恶的最终产物,在这场恶里,再多的泼皮腌臜、龌龊难堪都在满足自身生存条件之后的欲求不满中一步步的具象、浮现,最终毁灭。
導演太弱
人心是黑白!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拘束的话,人性只要稍微一受诱惑,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平庸之恶
看着他身上的军装越来越合身。
断断续续看了三四次才看完,太压抑了。最近读被淹没和被拯救的,觉得不是所有的恶都是平庸之恶,换位思考的话,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到那个份上,并不可以都怪环境。
哪个小将不想拥有生杀大权呢?为的是不被别人所杀。人心惶惶,社会失序的时候正是如此。
非常生猛非常黑色,极端时代里的官场现形记,可与《浪潮》对标。二战最后两周,行将崩坏的集权德国,一身代表权力的皮囊就将一个逃兵以及附庸者们的内心恶魔无限放大,更讽刺的是一大群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普通人,他们服从只是权力虚幻的象征物,为此轻易便丢弃了人性的善面。看完发现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惊讶真实人性竟远比戏剧故事更加荒诞、黑色。不过在天朝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荒诞的故事似乎离我们不会太远。
叙事流畅有力,黑白摄影很好地烘托了时代的冷峻残酷。
一般般
事实证明,有演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吃得开。权力滥用是权力的基本属性。
沉闷
如果处境相同,我也可能成为相同的恶魔。
i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