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
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
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
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
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
因为宗已经消失。
如果问到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未来会怎样,这部片子就是他们的下场。
从废除武装开始,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明天。
枪炮、病菌与钢铁应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给这个村落一个重新的选择,势利市侩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亲应该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领袖。
一来政府不好下手,二来还能气疯一群女权跟环保分子。
软弱和自我反省是个性的沦落,对民族亦然。
当老汉决定要上山捕杀恶熊时,迪阿鲁就做起自我审查,举头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悲哀。
无处不在的政府警告着乡民的行为,熊与马列吞噬共同体,撕裂少女,践踏希望。
有人能反抗吗,迪阿鲁的转变只是瞬间,骨子里还是喉舌,带领大家搬出家园消磨记忆。
右翼归于酗酒与贫困,如没落的图瓦人鄂温克人,成为内亚帝国的形象祭品。
影片冲突高潮营造的是人的需要与传统社会组织、图腾信仰、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的方法竟然是投奔政府政策。
不过,导演为了在主旋律里掺沙子已经努力得够多了。
这一点值得原谅。
但是我其实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个村子一直都不能打熊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问题,到现在才出现了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一点什么。
如果“不打熊”是一种信条一直被严格执行而村落与熊长期相安无事的话,历史上这种地方性知识肯定不是如影片中反映出来的那样死板落后,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的阻碍。
我们说地方性知识是什么呢?
它一定是某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
“不打熊”肯定不是一种毫无理由的信仰,没有一个群体会为了熊是祖宗而认熊为祖宗。
历史上熊可能是当地人的生态平衡链条中的一部分,就像草原民族因为狼会消灭黄羊保护草场而不掏狼崽一样,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掏,他们可能也会给你一堆英雄神话故事。
但是故事背后的行为,是有其产生依据的。
如果是平衡状态,不打熊也绝对不可能是完全不打熊。
有很多民族打了猛兽,打完给它祭祀一番也是一种尊敬。
片子里那种“完全不打”的迂腐信条可能只是为戏剧张力而设。
现代开发背景下怒江原始森林生态链条的断裂, 熊的天敌与食物骤减, 最终导致“熊”在这一链条中忽然失控。
政府的“完全不能打”政策是对这种情况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带着因噎废食的色彩,反而造成了对当地地方性知识进行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破坏。
不过说实在的,现代化商业化的入侵下,即使政府不调节,这种地方性也会自己瓦解。
比如木扒去剥树皮,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抢了祖宗的果子”,但是盗贩的利诱下这种行为已经不算什么。
而政府的介入,带来的不适也是必然的。
一觉醒来,山上的树也是政府的了,熊也是政府的了。
传统的生计方式不管用了,地方性知识有违科学了……真的是无所适从。
说到科学,科学也不过是一种西方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罢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社会同化)下,它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至于我们误以为它是普适性的“规律”与“真理”。
《碧罗雪山》的地方性知识最后败给了“环保”这个科学。
意味着这个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又败退了一步。
这个片子是个奇怪的“拧巴”。
一方面,电影语言中的“主旋律”调调和上世纪80年代份的有点过时的艺术趣味很浓重,还有一些借鉴自日本电影的室内对话和走位模式。
一条煽情的爱情副线,一个以熊和政府做换喻的核心主题(我认为这个是作者在主旋律的外衣之下精心埋设的最重要的内容,也相当于一个隐喻)。
理解这个换喻,就容易理解出走的少女,面对黑熊时的微笑了。
个人不怎么喜欢,是因为场景转换和各种等待诠释的艺术符号,操作得比较僵硬,痕迹很重,对话和人物反应有很多不够“自然”之处,给人失实的感觉。
所谓观念先行而带来的恶果。
作者想说的太多太多,在有限篇幅里,只来得及堆砌符号,等待诠释,而没能照顾好一个故事本身的逻辑和有趣。
用大量对话来交代已经发生过的剧情,觉得好罗嗦,画面的功能显得薄弱。
具体细节和因果链接上,推敲完后的毛病有不少。
那吊索啊,三个男人跳舞那段啊,业余演员的表演和谈吐啊,都蛮假的,像执行剧本台词。
(尽管创作者通过观众陌生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环境来堵了不少漏洞)。
女主角的表演很不错。
严肃艺术和通俗作品一样,都有它陈腐平庸的套路化手法,并不因其像某种朦胧而难以说清的“艺术”,或者,似乎是具备了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就显得高级和高明。
像那么回事,但不是那么回事。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碧罗雪山》有一个很诗意的英文名字“Deep in the Clouds”,看看开头就能明白个中韵味: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喜玛拉雅山的余脉,碧罗雪山在云朵之间半掩其身。
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傈僳族族人们在此间采撷、畜养,自足度日,在大山大水里浑然天成。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一个看点,深到云里的是山,深到山里的的是人,深到人心的是信仰。
与其说这电影是环保主题,不如说旨在探究原初信仰准确一点。
【搬演?
】在百老汇看完电影有朋友纳罕:21世纪现代化光芒照四方,还有几个这么原生态的地界?
如果山上真有熊出没,原住村民们应该早就搬走了,那《碧罗雪山》岂不是搬演的?
其实真真假假无谓争辩,弗拉哈迪能搬演个《北方的那努克》名留青史,凭什么刘杰不能搬演个《碧罗雪山》“还原”现实?
【原住情怀?
】影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原住居民演绎自己(或自己祖辈)的生活,即使剧情上有夸张之处,情绪上的起伏跌宕也绝对是对路的。
族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笃定地供奉熊为自己的老祖宗,他们朴质地相信只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熊只伤害坏人,人要送牛羊给熊以求福)人与自然就能够友好相处。
直到熊生存繁衍的欲求开始膨胀,直到“老祖宗”踏进了人类的村落,直到族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直到自尊和生命在信仰面前不堪重负……人性开始走进困境、生命价值遭到质疑、原初的信仰渐渐迷失、未来陷入不可知论。
他们笃信的天然法则摇摇欲坠,他们终于不得不离开“祖宗”和故土。
【人与自然?
】影片有两个主题。
表面的主题是环保,倡导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纠葛;另外一个主题是对生命价值和信仰的探究,弥漫着信仰迷失的恐慌、对现实状况的错愕以及控诉无门的绝望。
这一主题的核心可以延伸到民俗与现代化的对垒,或说个体与大语境的碰撞。
【主旋律?
】看短评里有豆友称本片为“主旋律”,我想“政府的熊”和“熊的子孙”一定不愿意。
人被熊拍了,羊被熊叼了,村民的生活无望了,上头的补贴还迟迟不到,这哪是咱ZF的效率和作风?!
主不主旋律,这事不可言。
【温存还是冷酷?
】影片有两个温暖的点:①小孙女为“留住”爷爷,拿苞谷去喂猪的情节虽说不算是原创,但小女孩温润润软绵绵的感情还是让你没法拒绝;②吉妮和迪阿鲁的爱情纯洁美好,哥唱妹和的感觉小清新不止一点点。
但片子的整个基调还是偏冷的,现实的凛冽呼之欲出,最典型的几个情节:①吉妮的牺牲:迪阿鲁无意间透露:熊吃人,ZF会赔钱。
赔多少?
4万!
这对于陷入困境的吉妮来说无异于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捷径”。
想帮助她的人帮不上忙,其他人或袖手旁观或决意牺牲她或只想从她身上尽情攫取,于是,“解决”的办法她以为她找到了,路的尽头她走到了。
面对熊的一笑,是解脱也是欣慰,是最懦弱也是最勇敢,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无用功。
②搬迁的老人:老族长布满沟壑的脸本身就是一幅感人画作,他本身的形象也让人又爱又恨。
他对熊的“愚忠”是导致村民受扰的重要原因,而他对信仰的坚持又让你无话可说。
但到最后,还是那一个坚定的老人,终于也在****的威逼利诱下妥协了。
信仰、家园都渐行渐远,带着草帽的老者,也只能回首祭奠那片收藏了自己一生光阴的土地了。
③女人的命运:无论是牺牲的吉妮、吉妮的嫂子、迪阿鲁的嫂子,影片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处于被摆布的弱势地位。
其中两位嫂子基本上没说过什么话,吉妮的话语权也被男性亲属们“剥削”至稀薄得可怜。
族长在政策面前是他者,村民是臣服于族长规定之下的他者,女性又是身负“第二性”束缚的他者中的他者。
就像老族长所说的:女人是地,男人是犁。
身处这样一个有古老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族群中,在现代性的阳光尚未烛照之处,女人的命运也只能是被动等待开垦的土地了。
【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我个人给这部片子下了个不甚准确的定义,我把它归为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影片没有在记录乡土民情、民风民俗上止步,运用大量小景别和主观镜头关注到了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浮动。
纪录风格体现在长镜头、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上和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上;而这又无妨抒情性画面和段落的存在;小景别捕捉到的老族长的微表情,小孙女“偷”苞谷时灵动的神气,吉妮面对老熊时超然的一笑,以及三坡叔纵横着老泪为女儿唱歌时涌起的悲凉……“碧罗雪山”和“傈僳族”的意象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文化符号,或说精神象征。
这个故事不是不可以放在别的时间地点来讲,但是选材此地,除了披上民风民俗的猎奇外衣外,更重要的是它自身的灵魂:雪山的神秘、傈僳族的古老信仰、现代化的悄然入侵、自然界的法则、大语境的规章……这所有的一切恐怕也唯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碰撞出电光石火了。
你在这光辉照映的迷茫里能看到人性的困惑、听见每个人有理有据的辩白,这里没有人是错的,也无所谓对错。
但是毕竟流逝了的东西,再难以觅回。
小小的一个滇西偏僻山村,村民,当地政府以及没有出现在镜头的国外环保组织因为黑熊而呈现出不同态度。
导演把家事国事天下事都通过这小小的黑熊引发的矛盾以戏剧冲突的方式完美的表现出来了。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搬离山上对于村民,动则数典忘宗,不动则人畜难存。
老祖和孙子之间因为搬迁引起的对抗从开始的隐忍到后来的全村一起搬离。
导演借村民大三坡一句政府的熊吃了我家的羊道尽人与环境,孰轻孰重,如何和谐共处的沉重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只是一个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只有10来户村民的村庄的搬迁问题,而对于村中族长老祖却是抛弃种族信仰的天大事情。
大三坡拿枪嚷嚷要去杀熊不是背弃信仰,而是已经被环境逼得宁愿放弃信仰了......导演并没有刻意放大这些冲突,而是点到即止。
最终以吉尼为了救哥哥又不委身下嫁酒鬼而舍身喂熊,导致村民无奈让步全村搬迁结尾。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个中味道由观众自己细细体味补充个红豆杉的资料: 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 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
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
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都相继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率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并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从此人类在抗癌领域中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所以到目前为止以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同癌症做抗争的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就是紫杉醇。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
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
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左右,仅美国、欧洲、日本每年就在400万人左右。
治疗这些病人每年大约消耗1500∽2500千克紫杉醇。
一位研究紫杉醇的美国专家说,即使将世界上现有的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取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12.50万名癌症患者的生命。
周末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心里也是感慨良多,但并没有那么写得出来些什么。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某乎关于重男轻女思想的话题,看了之后,就势聊两句。
文章的题目本来写的是【少年的呐喊最后并没有杀死熊】,后来想想,还是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因为虽然熊出镜不高,但是实则它才是引领故事继续前进的主线。
熊是什么?
熊是一种动物,它们吃羊,甚至也吃人,但是被“政策”保护的。
可惜的是,可怜的怒江居民没有政策的制定权,因此并没有体验到【政策是利益合法化】的好处。
熊还是我们的祖先,老祖这么认同,然后大家都认同老祖。
这里,熊是规则,是长老掌权的规则,也是民族习俗的规则,是象征。
熊不能被杀,如果熊被杀了,老祖就不再是老祖了,民族的祖先也得换一种生物了,这些都是大事儿。
熊还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社会现有价值观,得益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强大自我捍卫功能,要击垮它难度不小,虽然它并不怎么合理,现在的重男轻女倾向就如此类。
而在片子中,重男轻女的情绪还是透露的比较大方的——用牛来量化是很标准的做法。
谁呐喊过?
我们从分贝的量级从大到小来看看。
迪阿鲁呐喊过,最撕心裂肺的呐喊莫过于此。
他在凌晨时分,对着父兄远去的方向哭泣着大叫【回来吧,阿爸,回来吧,阿哥】,企图让这令人心碎的声音穿过无边无际的浓雾,飘到缅甸带回已不在人世的父兄。
父兄回来不会杀死熊,但是兄长如果回来了,他就不用娶自己的嫂子,而是奔向发小木扒的妹妹吉妮。
整部电影在这个镜头的地方最惹我掉泪,二十来岁的年纪,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太痛苦的事实。
如果说年少时青梅竹马年熟时举案齐眉是一种极其小概率的事件,那可能每个男人都品尝过这样的滋味。
只不过我们好得快些,我们去球场,我们打游戏,我们去看海,看山看美女,身边再有一堆学各种专业的朋友用尽其一生所能引用的有利观点来引导我们走出低谷。
但迪阿鲁没有,他的世界,小到只有一条没有桥的怒江,一个惹人爱恋的发小妹妹,一个掌管一切的老祖,还有一堆穿着政策不坏身的熊。
没有伴奏带也没有修音痕迹,迪阿鲁和吉妮在割麦的时候唱的情歌,实在太过于动人。
当时我还在想,这么情投意合的两个人,放学之后在麦垛里相互推倒定个终身也是极好的吧(/捂脸)。
与之对应的是,在整部电影里面,我都没有看到过他们牵手(吉妮来求婚的时候我认为不算)、拥抱或者接吻,而迪阿鲁说【你长得这么好看,就该多照镜子】的时候,无疑是最美好的情话——情话是毒药和汽油,它未必让你勃起,但总是让你心悸。
而这一切,都在少年绝望的呼喊声中支离破碎,如果片子里的牛滚下山崖时带下的石头摔成了小石头,那少年的挚爱,恐怕在山谷中和这呼喊声一起,尸骨无存了。
三大坡(木扒和吉妮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货真价实,但是却有些怯懦的呐喊,那句话是【我要杀熊】。
三大坡实际上是个老实人,守规矩的老实人。
守着老子凑牛给儿子娶媳妇的规矩,守着借牛要还的规矩,守着尊敬祖先的规矩,自然也会守着别人拿牛娶我女儿的规矩,所以其实不能说他市侩,而是这就是彼时彼景的规矩(重男轻女在此可见一斑)。
当儿子因为刮红豆杉树皮被警察抓起来之后,束手无策只好考虑把女儿嫁给小地痞换2万块救儿子,逼得倔强的女儿和自己决裂。
这里两头说呀,三大坡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普罗大众的结合体,当女儿死了以后,他哭泣着唱歌的侧面镜头令人心碎,和男女之情不同,时间有多少种心痛可敌痛失爱女呢,他的确是重男轻女的,但是他也是深爱着唯一的女儿的。
而在这一波悲痛爆发之前,在羊又被吃了,儿子又被抓了以后,在长久的积怨之下,他早就爆发了一次:我!
要!
杀!
熊!
——老实人的爆发总是激烈的,都带枪了当然是激烈的,货真价实的,老子怒了。
但老实人的爆发,也是老实人的爆发,它是怯懦的。
三大坡毕竟老了,又是老实人,他只是想说出想杀熊的意愿而已,并没有真的会这样做,毕竟,熊还是祖宗——老祖没改口。
如果真的是想杀了熊,直接抄上家伙进树林弄死一头熊回来再宣布【老子杀了熊】,而不是【老子要杀熊】。
他有了叛逆的心,无奈没有够肥的胆儿,但这并不说明他的一嗓子没有意义,毕竟,任何革命都是先喊后干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前面的时候镜头暗示过木扒想杀熊是因为熊胆,后面的时候三大坡要杀熊是因为愤怒,迪阿鲁要杀熊是因为不再信仰熊是自己的祖先,我当时还在猜,多几个人想杀熊,说不定熊真的就死了,但是在老祖和政策的重压之下,熊还是没死。
吉妮是个勇敢的姑娘,她没有扯着嗓子去喊过,但是她用行为证明了她的勇气。
可惜的是,吉妮和迪阿鲁虽然勇敢,但是这勇敢是局限的,他们的勇敢还没有能越过这山这河去私奔。
她只是,在和父亲争吵完了之后,不顾一切地去到迪阿鲁面前,抓起他的手怼他说【求求你,娶了我】。
这算是一次呐喊,需要的勇气和力量太多,而且是全片中最有包含希望的一次,因为包括我都觉得阿哥肯定会答应的。
插播一句吐槽,如果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又勇敢又主动还是不能冲破牢笼,那可能真的是江太宽水太急熊太肥了。
好,回来,我们继续说电影。
无奈的是,姑娘的勇气并没有激励着这个少年把她推倒,而是换来了阿哥(歌里头是这样称呼的)的退缩和转身。
这一次转身,无疑像一根被划破的火柴,烧断了阿妹最后一根稻草,而讽刺的是,阿哥是一个从来不抽烟的人。
电影结束了很久,那句【求求你,娶了我】都在脑中不散去,和阿迪鲁的【回来吧,阿哥】一样,回声太久。
她又美又倔强,放在城里头养,说不定就是个唐晶(出自《我的前半生》,女二,女强人),即使是阿哥不要她了,她还是有办法的,尤其是在四万块赔偿金的催化之下。
有多少种笑容是吉妮在看到熊窝时候的那种笑容呢,我无法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发现的是几头熊在一起嬉戏,然后一旁的少女发出由衷的笑容,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可能还真的是一片和谐的赶脚。
后来胳膊拧不过大腿,老祖也无力回天,该搬家还是搬了,村民们给熊让了地方。
我猜,熊可能会死于被人类改造的环境里面,但是熊不会死于人类之手。
当然,也不会死于某个人的呐喊,顶多就是半夜三更的时候,被惊了一下而已。
集中放几张图吧,没有三大坡的,背影是老祖的。
我曾经拿这个比喻来形容民谣和摇滚的区别。
听摇滚像是中了一颗子弹,顿时四肢无力失去知觉;听民谣则像是一口一口喝毒药,渐渐地效力蔓延至每一颗红小板,奔腾在血液里,涌向心脏,再循环,再奔腾,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其实看电影也是一样的。
有的片子制作精良,故事冲击直接、力度强大,就好像眼睛中了子弹,看得眼花缭乱。
但是有些片子就是慢慢悠悠讲故事,讲得不明不白深深浅浅辨不明。
但渐渐你会发现,这是一杯毒药,喝一口,就牢牢忘不掉。
这一次的《碧罗雪山》其实也属于这样一杯毒药。
鹦鹉老师大力荐,我想这得是多好的片子啊。
兴致勃勃欢天喜地跑去看。
传说中的场场爆满果然是传说,我的前后左右都是空座。
当影片结束观众离场的时候,周围多是类似的评价:“好像也没什么啊。
”我默默地在心里赞同着。
整片下来,既没有大哭,也没有大笑。
也许是因为影片形式类似于纪录片,所以叙事是如此平实。
故事就沿着时间轴往前走,人物就沿着故事线按照人物性格各自发展,叙事形式无奇,我甚至一度认为这人物一个个的也都太扁平了吧,一个round character都没有。
回来的地铁无限漫长。
在地铁轰隆轰隆之中,一个一个的细节开始在我脑袋里蹦来蹦去,一直到我该睡觉了,我盯着天花板,愣愣地想着这个故事,早上醒过来睁开眼睛第一个想法是:我勒个去这故事太赞了!
这估计就是一杯毒药的周期吧。
药效发作了。
人物:当我想起三大坡大叔自己弹唱的那一段,我突然想到我曾理解的简单性格完全不适用于他。
他爱财,对自己人要斤斤计较,但是大把大把人民币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头一别,不要!
他蔑视女性的行为让人觉得这无疑是个男权主义者,但是他却会交代儿子对老婆好,好好哄老婆。
他看到羊被熊吃了,捶胸顿足的样子好笑又心酸。
他既想救儿子又不想委屈了女儿,气急败坏地拿出私藏的枪,高喊着我要杀熊了,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心酸。
无有粉饰的真性情,完全流露。
故事:原本觉得故事线太浅了,但是越想越觉得人家是故事线太深了,处处埋地雷,隐隐有呼应,在影院的我只看到浅层次的那个就停滞不前了。
像是三大坡家对羊的赔偿,迪阿鲁回复时不经意的一句“吃人培4万”,却留在吉妮的心里。
而那个场景,只给了吉妮一个一闪而过的特写,故事的起承转合都要靠无比细腻的心思去揣度。
细节:即便是在观影期间,还是有很多小细节深深打动了我。
比如阿祖的玉米粒,小姑娘眨巴眨巴的眼睛,吉妮不加修饰的笑,迪阿鲁的正义,还是阿祖最后向天请求恩赐。
我喜欢结尾,阿祖望着远山默默。
这个看似无奇的结尾其实蕴藏了无限冲击的未来。
他们远离了所谓的祖宗,搬离了自己的家乡,接下来会怎么样?
何以为生?
(还记得迪阿鲁和吉妮在警察局的遭遇吗?
对于不懂普通话不懂外面世界规则的他们来说,世界安静激烈且深邃)故事还有无限的揣摩空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鹦鹉会说,不管加映多少次,我每次都要去。
是的,这是一部好片子。
我一定还要再去看。
另外,我发现浅阅读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越来越浅尝辄止于一眼望穿,对埋藏的隐藏故事线视而不见,或者是,根本没发现。
这样可不行。
我们需要一杯又一杯的毒药,在浅浅的世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中了子弹的伤口会愈合地完好如初,但是中了毒药的你,会永远地铭记这个曾经。
这个当年与《派饭》、《透析》一样很想找来看,但没有渠道。
如今终于看到,另两部还是没有着落。
但坦白说,除了国产主旋律惯有的套路,以及对所谓原生态的展现,看头并不足,甚至远不如《图雅的婚事》。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记得有一部反映鄂伦春这个狩猎民族的电影,明显更深刻。
其实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都是故事,都是题材,如何能游走在审查的红线之上又跳脱出固有的叙事模式,讲出为广大观众以至普世都喜欢看的故事,才是编剧导演们要潜心考量的。
像日本电影《哪啊哪啊身去村》、《小森林》,泰国电影《教师日记》,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季春奶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路子。
其实《天狗》、《愤怒的光荣》这个方向也是可以的。
不要老是来一个老外或者港澳台海外侨胞又或大城市的采风、寻亲闯入者,与当地男或女主来一段异地恋;又或者是《花腰新娘》、《碧罗雪山》这种,局限于本地男女的恋爱故事。
除了猎奇,我们还需要点什么,如果仅仅是猎奇,看纪录片就可以了。
熊、村民、政府,环境保护、爱情、传统文化,各种东西交织在一起,让人理不清头绪。确实是好电影,让人无法评论
风景极美,真实中的平淡,传统与现代、闭塞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表达的极其充分
让我想起心迷宫,封闭的地方总是呈现出一样的景象。一根绳索,隔开了世界。感觉以后我的孩子看这类电影,估计觉得不可思议。
祖宗,政府,黑瞎子!
其实还行.
从马背到透析再到雪山,都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置于一个即将发生变化的焦虑时刻。政府的熊打不得,祖宗的熊骂不得,剩下尴尬的村民,被权力和宗法甚至环保道德压迫得几乎没了安身立命之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法社会,干脆迁走,我就是要打这祸害人的祖宗。
剧本没毛病,但作为一部作者电影,问题很大。努力在镜头语言上保持克制,却反过来伤害了剧作对人物复杂性的探索,抱着揭开生命的初衷,却始终不愿和这些生命平起平坐。呈现出的结果,人物是棋子,只存在于作者表达之内。看着业余演员的生硬调度,怀念起老谋子的好来。【4/10】
景色挺美,剧情狗血,但拍得不够入味。
看完好压抑~
她决定被熊吃掉,4万块
演员完全是在为了表演而演,不过还是希望更多导演能够拍拍少数民族的生活。
牛(嫁妆)、红豆杉、熊、(枪)、老祖宗、政府。主线爱情婚姻,暗线金钱、权力关系、文化生态矛盾。索桥、悬崖、梯田,风光虽好,映衬隐喻艰难现实。
享受那种一张弓缓慢绷紧的感觉
纪录片式电影还是电影式纪录片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听来的片场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那个小姑娘。大概也许这里面那个小女孩的人生也会从此改变吧
刘杰导演还是拍这种题材得心应手。不但探讨了家园变更的问题,更有少数民族生存现状面面观的展现和深刻的挖掘。一边是上级领导zf和法,另一边是民族信仰家园,不管你愿不愿意,到最后一切还是要让步。熊更是一种隐喻。
披着民族和雪山乡村的外衣讲情感故事,把背景放在男女都市圈子也丝毫不违和,顶多就是再加上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思想,题材过于普遍,囿于本质的东西,大山脚下与世隔绝的原生态、清澈干净的面庞也没有能再给电影加分
原始的好电影
无论在哪里,金钱、女人,总是男人争夺的重要资源。
男女主角还比较自然入戏,其他表演较单薄。开场的婚礼戏比较混乱,变成了民俗展示。结局窠臼于现实,令人失望。
分数给傈傈族土语和怒江风景。电影语言极其贫乏,对政府刻画极其刻板且相当多莫米奇妙的暗讽,那个时间段真的是逢搞文艺创作就是要黑体制,关键是又黑不到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