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离家,22岁去国,一直用着自己给自己取的超级fancy的英文名。
因为不喜欢父母给我起的那个烂大街的中文名。
从踏进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为了自己而活,但是生活了18年的小城市和原生家庭都是身上去不掉的烙印。
lady bird和所有有野心的小镇青年一样,出身一般家庭,长得也一般,但是拒绝接受父母安排好的,身边同龄人都走的那条路,要去大城市闯荡,这些动力都来自与自我的抗争。
片中最打动人的就是那句母亲说的 i just want you to become the best version that you can be ,突然觉得这母亲是真的是太懂女儿了,女儿一直说要去纽约,说Sacramento太村,其实就是在嫌弃自己的出身,想要去一个高级的地方,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以母亲其实是支持女儿的梦想的,只是自己无力支持。
但女儿又说了一句what if it is the best version of me ? 说明女儿此时已经开始接纳自己,在和自我抗争的道路上,人需要不断进化,把过去的自己丢掉,结交更高端的朋友,但是真的变成了那个自己理想中的version却又怀念起当初那个璞玉般的自己和单纯的校园环境。
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小镇少女和自己的抗争以及最后和自我和解,对母亲付出的感激,但是当她最后和解的时候,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纽约,如果此时她是在Davis的校园,我想她大概还没办法和解,因为抗争失败的将军是不会有心情犒劳士兵的。
《伯德小姐》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寻找的故事。
第一次见罗尔莎·罗南时,那年她只有13岁,在凯拉·奈特利、詹姆斯·麦卡沃伊等一众知名演员中饰演一位《赎罪》的女孩。
白皙的肌肤,衬着阳光闪烁着点缀着星空的眼眸,楚楚动人,把一个猜疑、善妒、爱幻想的女孩演绎地惟妙惟肖。
《赎罪》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会演戏、眼睛会说话的爱尔兰小女孩罗尔莎·罗南。
之后虽未过多关注,但她的作品基本每部都会在看,《可爱的骨头》、《宿主》、《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等,无论他人如何评价,难忘的依旧是那双背后藏着秘密的眼睛。
到了《布鲁克林》,记得当时是在飞往英国的飞机上看到,因为长途跋涉很疲惫,本来想看点不用动脑的动作片打发时间。
翻看目录时看到罗尔莎·罗南的名字,不禁回忆起那时那个小女孩的眼神,于是静下心看完了《布鲁克林》。
这一次,眼神已不再是她最大的杀手锏,故事虽没有多么精彩,但罗南的表演却令我记住了这个角色,这个憧憬着布鲁克林生活的外乡人,想过像其他女孩一样依靠男性,在爱情上也有过犹豫,认真、努力的少女。
如果说《赎罪》时,罗南可以以年龄优势完美匹配角色特性的话,那么在《布鲁克林》里她则在用自己的表演打破偏见征服所有观众。
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成天幻想犯了大错忏悔的女孩了。
这次到了《伯德小姐》,彼时她本人已22岁,扮演一位高三学生。
与母亲争执、自命不凡、向往自由,Lady Bird身上好像囊括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所有的特质。
她可以因与母亲一言不合不顾危险跳车,也可以在墙上用马克笔写上自己心仪男孩的名字。
看完的第一感觉,Lady Brid就像是王小波小说里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全世界为敌,爬墙上树完全没有作为一头猪的任何觉悟。
Lady Bird就是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染着另类的发色,在人生的单行道上逆流而上。
越往下看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很奇怪,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命不凡的时候,想要突破重围,改变现状,然而我们与Lady Bird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她有这个勇气,她要用全身的力气拼命抖掉身上所有的标签,自己赋予自己一个全新的生命——Lady Bird。
换一种解读,作为Lady Bird,她可以做许多自己作为Christine无法做的事情,比如和母亲吵架、谈恋爱、偷成绩单、破处,如果把Lady Bird比作一种动物,那么她一定是一只浑身长着刺戴着狐狸面具的刺猬,贪婪、自私、任性,却又脆弱、善良、可爱。
一方面她从不愿知晓母亲用意与她从早到晚争吵,一方面她为了爱情抛弃友情“跪舔”bitch,情绪躁动、自信毒舌,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的过程吗?
影片最后,Lady Bird宿醉后从医院病床上起身,从凌乱的妆容中渐渐露出真是的面庞,她没有拭去脸上的污渍,而是保留着来到教堂。
电影里无数次把镜头放在教堂,她上的学校是教会高中,或许她并不相信上帝,但最后在教堂,当她听着圣歌,脑海里回想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上帝,而是她的家, 萨克拉门托的树木河流 ,是她的母亲,还有她小巧温馨的家。
全片看下来,我一直觉得Lady Bird最像的就是她母亲,个性强硬、刀子嘴豆腐心,两个人毒舌起来的冲击波绝对可以殃及无辜。
就像影片结尾,导演把Lady Bird学车时的画面与母亲开车时的画面重叠,你可以自己赋予自己名字,那是你的代号无所谓,但你这个人,却是由你的家人、环境所赋予,你永远也无法改变。
Lady Bird就仿佛长在了罗尔莎·罗南身上,每一次皱眉、微笑,哪怕是放声咆哮,都是理所当然,都是Lady Bird应有所为。
喜欢甜茶印象里很少见罗南大吼大叫,而这次在《伯德小姐》里的角色却与之前截然相反,不再暗藏内心、隐忍坚韧,反倒像个大厨自己把控生活的火候,在大荧幕上自由烹调。
很难得,也看到了罗南的成长。
友情或许并非是一杯平淡无奇的白开水,加点调料就可以敷衍了事;爱情或许就是一盘自欺欺人的棋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亲情或许无法比喻,但是它给予你温度、赋予你姓名,哪怕你已粉饰一切,那个地方那间房间依旧包容着你所有的秘密。
这部《伯德小姐》作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成长型自传处女作, 电影并非神作,不过电影的完成度,以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内核来看,真实的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当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会想起另一部佐藤健、有村架纯主演的日本电影《何者》,同样都是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也许是和过去say goodbye,也许是与家人分开,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迷茫。
不同的是《何者》里展现的是人性背后不为人知的苟且与阴暗面,而《伯德小姐》中更多的则是在表现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与青春式燥热。
谁的青春不迷茫?
又有谁没有个sb的过去呢?
当我们褪去华服,面对镜子,如初生般赤裸相对,没有了外界的指指点点,没有了自己贴在自己脸上的金子,没有了看似生命的骄傲、自尊时,抱紧自己,用臂弯感受最初的心跳,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寒冷,愿当你摸着自己时能够感受最初的温度。
一部电影,一种味道。
谢谢
个人公众号,分享一部电影,一点小感悟
看伯德小姐(lady bird),哭成泪人。
上一次看片子哭成这样还是感觉自己泪腺堵塞七情六欲枯竭活得好像僵尸把《阿郎的故事》拿出来复习的时候。
好东西要大家共享,把伯德小姐推荐给周围的人,喜欢的人却不多。
有的朋友说听主题就有点cliche;有的朋友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家里人拨冗看了两眼,说不知所云。
看电影有时候也跟吃饭一样,说起来人多比较有意思,实际上还是各看各的比较舒服。
金圣叹评水浒,说一百零八将无非都是些“世态人情”。
“世态人情”也是美国文艺电影偏爱的主题,奥斯卡获奖热门。
在大众娱乐里面,剥开各种宏大或者炫目的主题 -- 信仰,悬疑,政治,历史,科幻 -- 观众最能产生共鸣的内核,还是人情二字:人性,情感,人和人之间的互动 -- 家庭,爱情,友谊,成长,伤害,温暖,自我的救赎和毁灭 -- 不外乎就是这些。
流行美剧讲人情有他们的套路:单向的人情升华 -- 不管多剧烈的冲突,多不合拍的两个人,都能够争吵和互相伤害中穿上别人的鞋,掏心掏肺,剖肝沥胆,终于达成谅解。
情感在冲突--和解--谅解--接纳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经过提炼和拔高,从喜欢(有时候甚至是嫌弃)升华成爱 -- 包容一切,接纳一切的爱。
然而伯德小姐不是这样的。
整部电影的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高中女生在申请大学的那一年中和她周围的人不断产生的各种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存在于她和她妈妈之间,这些矛盾在电影结尾都没有真正的和解,而每一个场景,几乎都可以概括成:争吵从不知从何而起,又不知为何而终结。
第一幕就是母女二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吵,也没有吵出结果,没有输赢,更没有和解 -- 除非你把其中一个气得要死跳车自杀算作一种合理的结果。
少女和全世界拔河,这场拉锯战,没有谁赢,也没有谁输,甚至没有平局。
一笔糊涂账,说不清谁对谁错,只是让戏中人绝望,让看戏的人悲伤。
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结构和叙事,因为比较接近我认知中的人生真相。
孤独。
孤独的来源之一是隔阂,你不知我,我不知你,你是你我是我,横在你我之间的,是你我坚硬顽固的自我。
育儿专家说,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共情(empathy),但是如果你走过的路和我走过的路完全不一样,怎么共情呢?
伯德小姐问她妈妈:“你的母亲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
”她妈妈干脆地说:“我的母亲是个abusive alcoholic。
”中年人警告年轻人,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老年人警告中年人: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 可是我不是我的妈,我的妈也不是她的妈,这个等式是没有办法传递的。
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女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将心比心这种事,在颠簸不定的人生旅途中,特别难操作。
support system。
伯德小姐的妈妈问她的病人:你有support system吗?
病人说support system是什么。
她说就是你在困难的时候能听你倾诉的人。
病人摇头。
伯德小姐的妈妈若有所思,沉默不语。
其实伯德小姐的妈妈也没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女人,家庭的梁柱,用光和热照亮身边每一个人的女人,她也没有support system。
这个貌似和伯德小姐没有直接关系的小情节,似乎在为全片的主题做注解 -- 人生来孤独,不管你有多伟大的爱,多了不起的一颗心。
嫌弃。
少女对她周围每一个人都不乏嫌弃,包括她自己。
这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被嫌弃的是她胸怀宽广憨厚诚实的父亲。
然而TVB经典台词说得好:“感情这种事,是不能勉强的”。
当我们都用诚恳的姿态和我们自己的内心裸裎以对的时候,谁敢说自己从来没嫌弃过一两个不该被嫌弃的人呢?
不知感恩是青少年的原罪,父母的付出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自以为是的爱是父母的原罪,你说你为我好,可是你哪里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好?
情感没有对错,嫌弃不过是一种情感,可是当嫌弃写在脸上伤害别人的情感,那就是错 -- 所以少女的错,不是她嫌弃谁,是她还没有学会掩饰自己的嫌弃。
一边是嫌弃,一边是维护。
少女伯德在妈妈面前维护爸爸;在别人面前维护妈妈 -- “she has a big heart”;在老朋友面前维护新朋友;在新朋友面前维护老朋友。
她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她只是比较纠结。
自我。
亲人之间最伤人的语录:1)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2)it is not all about you;3)you are not that important;4)what if this is my best self。
最后一句是伯德小姐说的,细想催人泪下 -- 我就只能这样了,你还喜欢我吗?
她不停地给母亲道歉,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赌气。
她的妈妈根本不吃这一套,针尖对麦芒地吵到天荒地老。
伯德小姐说:“I am sorry I want more......”。
更多什么呢?
更多的大学学费?
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赞美?
更多的爱?
我不是不知感恩,我只是想要更多。
我猜她真正想说的是:对不起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 求有比自己年长优秀的sibling的人的童年阴影面积。
本来准备把这片子推荐给所有做了父母的朋友,特别是有女孩的父母,可是想想还是算了,又不是育儿宝典,即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说得不好听片子里每个人都是loser,有出息的人才不会过分纠结于孤独、嫌弃、自我......文艺电影是比较任性的,不会自问自答,也不可能像人生导师们那样煲十万加的成功学鸡汤。
也许每个中年妇女心中都住着一个渴望爱和认可的少女伯德,我就喜欢这样的任性。
如果要说这部片子教给我什么人生大道理,我觉得也许就是,爱可以是无条件的,喜欢却是有条件的。
爱却不喜欢,这样的相爱很可能变成伤害。
为了好好的爱和被爱,还是努力变得讨人喜欢一些吧。
《伯德小姐》。
7分。
格蕾塔·葛韦格编剧、导演,西尔莎·罗南、劳里·梅特卡夫、崔西·莱茨主演作品。
这部片在烂番茄上评分很高,在国内关注度也很高,我怀着很高的期望看完,但对曾经看过无数青春文学的我来说,这样的故事是普通的,是常见的,不是尖锐的,也不是深刻的。
故事也很简单。
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伯德小姐很有个性,和同样有个性的母亲经常剑拔弩张,而她的父亲却很慈祥,对伯德很包容。
在加州高中,伯德结识了最好的朋友茱莉,又在一次舞台剧表演中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男生丹妮,在他们相吻的那个夜晚,伯德高兴得像吃了蜂蜜长了翅膀一样。
但遗憾的是,丹妮是个男同。
她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就在这时,另一个帅气迷人的男生凯尔,并迅速和他展开了交往,甚至……然而凯尔是个彻底的虚伪男。
这个时候,伯德的家庭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的父亲不仅要失业,可能还会和母亲离婚。
青春期的女孩怎么也绕不过这些事情,和好友闹掰,和恋人分手,遭遇欺骗,对抗家庭,愤怒眼前的一切,然而,终有一天,这一天一定会来得很快,她就会知道,这世上,最大的爱永远来自她的家庭,无论她叛逆或者温顺,那张爱的网都永远安静的温暖的把她罩在怀里。
我记得这部电影刚开始最高评分好像有8.1左右,我还以为真的是近年来的青春成长电影中的惊喜之作,甚至有些电影网的分类,把它排在了喜剧类型里,而且评分较高。
但是昨天实际看完之后,最高给了两星。
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吗?
确实读不懂这样的青春电影让人吸引的点以及创新的点在哪?
主角Lady bird的设定其实挺粗线条的,甚至可以说一根筋,人物的变化和转折都没什么张力,就像是一个青春成长的流水账,即使到了片尾,人物其实也没能成长到哪去。
而剧情中的戏剧冲突也只是小打小闹,生活小情趣,和标准的电影戏剧结构还有一段局里距离。
可能是我太主观了,也可能是因为我对外国文化认识较为肤浅,看不到这部电影亮眼之处,所以看了这篇影评的网友们,如果你们觉得好看,也有兴趣和我分享一下的话,希望能指教一下小弟,感谢。
「你爱我,但你喜欢我么?
」「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 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风景,最后,以你的想法思考问题。
也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人生如果是一面涂鸦墙,在我们想重新开始的时候只要重新刷成白色该多好?
可以割舍前尘旧怨,可以立地成佛。
这个剧情片剖析了一个高三正在努力升入大学的妹纸和母亲的关系,也是勾起了我们成长路上那些回忆。
开篇,Lady Bird因为和母亲的争执气到居然跳下快速行驶的车而弄伤手臂;18岁那天,她去买了成人杂志和香烟,骄傲的宣告自己长大了;因为上学的事情,愤怒的姑娘拿出一张纸让母亲写下长大到现在父母花在她身上的钱,说以后悉数还清,母亲讪笑到,我担心你以后都没这个能力!
「你爱我,但你喜欢我么?
」这似乎是个悖论,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去年大热的日剧《四重奏》里,松隆子和宫藤官九郎这对夫妻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此,我们可以和亲人一样彼此深爱对方,但我发现其实我并不喜欢你,无法认同你的饮食习惯,无法认同你的思维方式,无法认同你所喜爱的事物…所以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真的喜欢彼此的基础,所以驾空的爱无法根深蒂固,也容易生厌腐朽。
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爱不会掺杂太多权衡利弊后的杂质,单纯的多,所以,父母是很爱我们的,但,他们喜欢我们么?
我们的爱好你的思维你的古怪脾气,也许他们统统都不喜欢。
但是,他们还是爱我们的。
他们的爱化作最实实在在的温暖:让我们吃饱穿暖,尽量无忧无虑的成长。
但往往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和爱,我们都无法心生感激去用心回馈,而总把问题矛盾集中在「我」的诉求不被重视,不被满足,和他们没法沟通,父母肯定是不爱我的…「过往。
」 我的青春期直到大学毕业也经常和麻麻有各种争执和冲突,暑假寒假只顾着奔着去到处玩,回到家也只懂得讨零花钱,然后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去和父母交流,甚至觉得文化水平低的他们不懂我,我没必要去和他们沟通。
爸妈都是工薪阶层,本来就省吃俭用供我上学,可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拿着一个月的生活费去帮高中的朋友付她堕胎手术的医药费,自己可怜兮兮的每天吃泡面度日,以为很仗义,其实真是头脑简单,人家未必感激你,拿到钱后对方和她男朋友去吃大餐补充营养了,而我弱弱的赶回学校。
以后也不了了之了,大学毕业后又做了三年“好朋友”,我还热心肠的去给人家辅导公职考试,考个第一以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结果两年半以后这个妹纸彻底在我生活中消失了。
道不同,我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吧。
然而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那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水平的麻麻就经常提醒我,不要对谁都那么善良,你会吃亏的。
然而,我总是没记性。
上班以后的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一群做传媒的狐朋狗友,不是电台就是电视台的,这群人下班后不是去K歌就是去舞池,有过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和他们混在一起,甚至因为晚上要出去玩,麻麻拦着不让我出门,和麻麻恶语相向,现在想一想,那时候多伤她的心啊,她只是担心我晚上出去不安全。
而事实上,在遇到一点小事儿但没出大事儿的那次,我终于学乖了。
被一个喝醉的哥们拖进卫生间把门反锁,所幸是他喝的很醉,基本上废了,可是那之后,我晚上不到10点半就关机,一段时间后,这群狐朋狗友再也没call过我。
那些横冲直撞的岁月里,我们都是愣头青。
总是嫌父母唠叨,又从未去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
只有撞到南墙了,才能真的成长,而之后,才能真正与父母和解吧。
「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 有虚荣心未必是件坏事,也许它也是促进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之源。
经常用鸡汤文的鼓励自己,要做最好的自己。
可是什么样儿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你们知道么?
不能幸免的,我们经常沦为别人眼中的我们,为了做成人家期待的样子,拼尽全力,实际上,这非常的不容易。
活在当下,能用心的过每一天,也许你就已经棒棒哒了。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收获更多的「喜欢」。
在离家前,Lady Bird涂白了那面墙,又可以重新出发了,在闯荡中探索属于自己的青春,最后她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实名字,那个哭花眼的她最后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是的,独自在外的 Bird飞累了,始终也要飞回家看看的。
生活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女孩克里斯汀·麦克弗森(西尔莎·罗南饰),继承了母亲玛丽恩·麦克弗森(劳里·梅特卡夫饰)的强硬性格,使她和母亲的关系一直紧张,以及在生活各方面发生冲突和矛盾,但两人在内心深处却又紧密相连。
克里斯汀一心想要离开加州去往美国东部读书,然而本不宽裕的家庭又逢父亲拉里(崔西·莱茨 饰)失业,更是雪上加霜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除了校园、恋爱、长大这些关键词,还有一点不容忽略——与父母的战争。
长大的我们在伯德小姐身上看到自己的少不更事,更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时光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变成了一枚巨型催泪弹伯德小姐与妈妈之间的恩怨情仇跨越地区、语言与文化差异让我们想起了那些年的我们与那些年的父母。
(文/杨时旸)《伯德小姐》意外泄露了一些有趣的况味,那就是,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方式是普世的。
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裂隙、争吵、代沟,无论文化差异如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段以一种相差无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点或许可以让很多中国观众释然,我们自己青春期中的那些遗憾,不满甚至愤怒都显得不那么孤独。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简单的青春片跨越文化打动了我们的原因。
我们目击旁人,重逢并解释了自己。
标准的青春片都有着明晰的隐性主题——对抗与和解,而《伯德小姐》没有任何炫技,也不做任何卖弄地、教科书般地展现了这个主题。
《伯德小姐》写的是一个女孩长大的一瞬,以及其中所有的惶惑,不安,挣扎与希冀。
伯德小姐是克里斯汀为自己取的名字,她坚持用这个怪异的称谓取代父母为她的命名,以表现一种从根源意义上的反叛,这个青春期的女孩敏感、自我,即将升入大学的当口,陷入爱恋,为未来烦恼,和母亲争吵,恰巧遇到父亲失业,她不得不开始处理突然降临的所有纷乱。
这个故事的模式和原型都让我们感到亲切,一个看似满不在乎实则心事重重的女孩,一边表演不羁一边不知所措,遇到爱人又受到伤害,和闺蜜撕扯又复合,对家庭依赖却也不免虚荣,有一个沉默的父亲,以及强势又实际的母亲,被生活俘获,终日站在她所有梦想的反面……《伯德小姐》首先不遗余力地描述了那种对抗,克里斯汀似乎对全世界不满,敌对与恶意危机四伏,自己是烈火,但全世界都泼来冷水。
这是一种标准的青春期臆想,一切都被呈现得真切又细腻。
她想奔赴的是大都市,母亲却想让她留在那座小城不远处,出于所有实际的考量,学费、能力、成绩,在母亲眼里,她是个普通的女孩,在她自己心里,自己怎么可以与平庸的父母相提并论。
“远走高飞”是青春期理想中最简洁的元密码,逃离出生地,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因为熟悉而感到的桎梏,唾手可得和与生俱来的一切看起来都无聊又可疑,自己努力的终点就是破坏和逃亡。
这故事中的那些争吵的细节,那些隐隐的心事,熟悉又亲切,母亲生气的时候问她,“你知道把你养大需要多少钱吗?
”克里斯汀愤怒地翻出纸笔递到母亲眼前,“你给我一个数字,我以后赚了钱,给你一张支票,就再也不和你说话。
”“我觉得你根本赚不到那些钱。
”纸笔就被摔在地上,一旁是无奈又沉默的父亲。
这景象和这对话,有多少人会会心一笑?
一个在生活中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一个正准备奋力跃入生活的女儿,那些事后后悔的气话,那些火上浇油的举动,在所有青春期的争吵中都一次次重复上演,不曾停歇。
仔细看看,那些争吵——无论琐碎的还是激烈的,似乎都突如其来,缺乏指向且目的不明,那背后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中的“对抗”更多的是指向自我,指向内部的,只不过,处于其中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冲突,换句话讲,那些争吵不过都是自己和自己撕扯的变形与外展,是我们拔节生长中的左冲右突。
如果说,对抗被饱满地呈现,那么《伯德小姐》的成功还在于呈现这种撕扯的同时,一直埋藏的希冀的隐线,她一直努力申请理想中的大学,离开这个小城,这不是单纯的为了叛逆而做出的逃离,而是一种梦想的牵引,虽然她并不知道梦想成真之后到底如何,但毕竟奔赴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被母亲揉皱的信,却被父亲捡起放进了女儿远行的行囊,通过那通无人接听的电话答录机,这段和解有效地避免了煽情的对白,而变成了一次独语。
没有被及时拿起的听筒,因为赌气而未能成行的送站,两次“错过”成为了长大一瞬的证据,母女之间不再有机会也不再有必要针锋相对,独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离和失去彼此,这或许是成长的第一步。
而长大的伯德小姐也终于开始决定用回克里斯汀这个被父母赋予的名字。
第一感觉是之前看好的年轻演员在这部片子里演技掉了一大截儿。
所有人都演不好那就得问导演了吧。
甜茶在CMBYN里演技好大约是因为人物背景资料充足(有原著以及James Ivory改的剧本)+准备充分(提前一个月适应环境学技能和锤子培养感情)+导演调教有方。
这个力度打造出来的Elio当然真实饱满。
转头一看Lady Bird里的Kyle就觉得浮皮潦草想问甜茶你知道你演了什么知道自己怎么演得么,在国土安全里的演技都比演Kyle好啊。
但是想想导演自己写的故事就很凌乱,主演罗南妹子都有点儿"用力过猛",所有人卡不到一个节奏上,导演又不会调教,那甜茶演得搞不清状况也说得过去了。
导演写的这个本子虽然是她一贯的"吊着一口气儿地丧"的风格,可是许多段落都像是想起开头忘写结尾似的,让该drama的部分不够有张力该讲故事的部分不好看。
她之前同类型的《美国情人》每个段落的完成度很高啊,别墅里几段群戏写得特别紧凑有看头,一对比Lady Bird太弱了。
美国版芳华。
别跟我提什么代入感,除非你我所处年代相差久远,或者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国家。
别强行往上靠了。
什么感同身受,扯淡吧。
敢问国内谁上过天主教学校,谁在大会发言阶段打断演讲人讲话过,谁不停主动倒贴男生一心要破处?
就算你身边有这样的女生,那你认为这样的女生她会看这样的电影?
热门也仅仅是国外的热门。
共鸣也不是咱该有的共鸣。
什么青春期的叛逆,我还真是觉得这意味稀薄的够可以的。
跳个车就叛逆了?
那叫傻逼;恶作剧学校教职员的信仰就叛逆了?
那叫没有教养;跟父母叫嚣要还清他们养育你的钱就叛逆了?
那是惯坏了欠收拾。
明明就是一个问题少女的日常,何来似曾相识?
何来感同身受?
被铁道分离的居住区、小规模的便利店、宽敞的街区、冷清的街道,这些统统带有小地方特色的元素的集中,正如芳华里的绿色军服、鲜红的五角星、标志性的头像宣传画、文工团少女们美好的大腿、高干子弟的爱情等等的汇聚一样,这些都是作者那个特定的世界、那个特定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跟生活内容,限定性是明确且强烈的。
在这样的设定下,要引起“圈内人”共鸣,无非就是几个美丽场景、几件特色服饰或是几曲时代音乐就能达到的事情。
而对于“圈外人”来说,如果导演想要培养出广泛人群的对角色的情感共通,以至于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就不是以上所说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但是,无论情节内容也好还是拍摄手法也好,lady bird重头到脚充满了非常私人的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
所以在我看来此片就跟芳华一样,这电影人家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跟电影语言拍给自己看的,用来缅怀自己已逝的苦甜回忆。
当然,你说你就是从中看到了你的青春,那我也无话可说。
另外不得不吐槽的一点就是这电影拍得太零碎了。
虽说审美本身就是个性的东西,且艺术形式不应该被固化在现有的模式跟准则之内,但是这种叙事上的创新(如果是),我并不认可。
在写之前我又粗略的过了一遍这部电影,在整个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没有一个场景,对,一个场景都没有,超过了4分钟。
绝大多数都是2分钟搞定然后下一个。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真是让我难以为继。
不停转换的人物冲突跟众多当地文化背景下的才能理解的话题,让我在观看过程中觉得旁边始终有个人不停的要跟我聊天打断我一样,很难完成对角色的感情积累,就更别说共情了。
要不是西尔莎罗南的颜……故事以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为主线讲述的还算完整,几位当红90后影星的表演全程在线,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那种细腻又敏感的心思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出来,但是将电影放在历史中纵向同其他青春片进行比较,并无明显长处。
所以,此片在当今国内外,尤其是国内,获得影评人及群众如此高评价的口碑,引起如此大规模的情感共鸣,我是无法理解的,我是要在某瓣的8.1上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最后,烂番茄195连鲜的记录如果不是在资本无形的魔抓操纵下形成的话,那我是真心羡慕影评人中那些男性老外温柔细腻的少女心哦。
网红电影,就像网红奶茶一样
贴心踏实的成长故事,剧情和角色轨迹都是眼熟得不能再眼熟的设定,但是轻巧的节奏的真实的共情让它出众,越看越好,但到了结尾感觉有一点脱节。
这样的电影就不要再拍了
关于校园剧团的所有戏份无聊致死,流水账中的流水账。“just because something looks ugly doesn't mean that it's morally wrong”这句和堕胎联系在一起是啥意思?首先逻辑上没懂,其次这话看上去傻乎乎的,能稍微打磨下剧本吗,太浮躁,就是蹭tag,能对这个topic严肃些吗。女主妈妈这个角色最好,没说过什么sb话,最认真生活的一个,从来不作,但shit on her daughter's dream,非让她在附近上大学。前一秒还在倒酒,下一秒就在喊Bruce,那颗星星一定能在这扇窗外看到吗?还没和Bruce对视上,就喊它,礼貌吗?
几年内观感类似的片子有《弗朗西斯哈》《朱诺》《成长教育》等,罗南继《布鲁克林》之后再次出演少女的自我觉醒,不算特别,部分起承转合依赖音乐,结尾处似乎看得到导演的犹豫,收尾收在了不经意的一瞬,略草率。
抑郁的爹,躁狂的妈,满脑袋钉子的哥嫂,虚情假意的小钙,早泄的主唱,虚荣酗酒的主角。青春被狗吃了。
冲着高分和好评去看的 看完一脸懵逼 这么高的分怎么来的 难道我看的是假的??????
青少年成长题材好像不再有什么共鸣了
通篇泛滥着庸俗套路无聊乏味虚伪矫情自恋愚蠢做作恶心的美式小清新的陈词滥调,整个剧本调度对白人物都没有一秒钟是能够忍受的。
觉得修女校务的一句话是全片核心:love is attention 。人类尺度上几乎所有人、事、所有瞬间都是无聊无意义的;唯有爱能唤醒我们,让我们关注,真正看到。而只有真的清醒着看到,才能看到无意义中的温柔和美好。(虽然能看到的时候,那珍贵而脆弱的美好早已逝去了;但能看到本身……已经打败了全球90%的存在者,ha!)
这么高的分,8.6?难道就我觉得一般吗
大失所望。惊艳的开头后面是无比媚俗的内容。跟《成长边缘》一样的玩意。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怜自伤的“青春”,美帝就是盛产这种伪装丧青春片。鸟妹跟《成》里面的娜丁一样,就是欠爹妈一顿狠揍。
无共鸣 表演两星
标准美国小镇少女成长电影,这么多年也没点进步~西尔莎罗南感觉有点用力过猛,就是对长大后的她有点偏见
除了Timothy基本就没记住啥。而且女主性格挺烦的。
青春路上追求酷的尴尬好真实,对白是强项,感觉就是女版的rushmore。归根究底,女主(导演本身)渴望的东西实在是有些普通而世俗,让人有些同理心而又无法被enlightening。
过多时间给情绪,太少时间给转折,以至本该汹涌而至的情感生硬刻意。太过誉了,这电影也就是好莱坞一抓一大把的水平。
2018-12-16 喜欢但无法给更高评分……跳出小城市到大城市修炼的路,我已顺利走完,看到全球同此凉热,有种说不出的厌倦。离开上海市中心,住在德州偏僻市郊,虽然乏味但重新有生活实感。从未被琐碎生活个人挣扎困住,理解但无法对这类行为共情更多。
蛮喜欢这种情绪化的跳跃性剪辑,但剧本写的还是相当鸡贼的:反抗的部分相当有感触,和解的过程就显得特别轻浮、缺乏说服力,透着一种全知视角下的自鸣得意。
你们真是够了,一部美国小镇文艺白人少女作天作地的片子有什么可以relat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