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个非常小体量的“日式爱情奇幻”,感觉日本每年都能有几部。
就像甜点一样,我也是早早把这部电源放入自己的某个清单。
后来因为mygo动画其实在西方评价也不错,就翻了一圈西方的ACGN网站,看洋人对mygo的评价。
就这么,偶然发现有一个网站把这部评为年度第一剧场版动画,力压《铃芽之旅》,算是有了点印象。
一看也就几十分钟,找个时间看了。
应该说,本片的素质相当平庸,却有两个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个就是影片前半段,主角们发现隧道的奇特之后,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手段开展种种实验。
一个负责“测试”,一个负责“计数”,正好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科幻“题材。
这类作品数量稀少,因为比起一个把科学当作“魔法”构筑奇观的科幻,怎么用科学的态度理解不可理解之事反而更有科学精神。
这个部分并非重点,却还是给我很大的趣味。
还有一个就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在出差。
时间倒是很宽裕,以为需要一天完成的事其实在中午前后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然后就是漫无目的的闲逛。
在看到一种阳光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部作品。
突然意识到,这部作品竟然让我依稀找回了一种漫无止境的感觉。
可以说是突然,我对时间的感觉就变了。
我意识到了人生是有限的。
我感觉年轻的心态就是挥霍,一种不管什么困难总有办法,不管什么事总能完成,不管什么梦想总能实现的,一种现在的我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精神。
虽然理论上我还算年轻人,但是我知道我开始衰老了。
我知道我可能随时都会死,只是走在路上,失控的汽车,坠落的钢筋可能让我的生命终止。
我知道我的身体有一个地方可能正在死亡倒计时,可能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是基因,也可能是自己生活的环境,它正在我的体内发展恶化,我一无所知。
总之,我开始有一种每天活着都像是被时间的劫后余生感。
我知道所有人的命运都可能降临到我身上。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容易厌倦,我一个朋友有段时间生病,曾经问过我,为什么现在不在期待病好了呢。
我说:以前我们以为病好了会进入一种更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病好了要回归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最近想写一个关于玩了一年多“电子宠物(拓麻歌子)”的感悟,就是游戏里对生活的模仿,竟然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我也开始意识到,什么都是有时的。
什么都是有限的,什么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最后一眼。
而《夏日隧道》恰恰是——年轻人特有的对时间、特别是夏日的挥霍。
那种“漫无止境的八月”可以随便浪费的感觉。
写到这里,突然注意到夏天也过去了。
然后又注意到,我们这些没出息的大人是害怕夏天的。
我们躲在空调房里,躲在了阴影里,喝着冷饮,舔着冰淇淋。
夏天属于过暑假的年轻人。
我想起我的暑假,街道上几乎空空当当,我大步走着,看着烈日下那些浓烈的影子,有时候风吹动墨绿色的树叶,耳边传来树叶哗哗的响声和蝉鸣。
我似乎感受到了窗户的那一侧大人正在向酷暑求饶,看着我们的眼神。
现在我成那个大人了。
写这些的契机,还是一个八月的下午,我走出旅店,在附近的街道和公园闲逛,然后突然感受到了那种阳光。
那种我上次见到已经是很多年前的阳光。
一种下午三四点的,粘稠的,糖浆一样的阳光。
那时候我会在吃完午饭后启程,盯着骄阳,走着来到市区中心的图书馆,看书看到下午三四点,然后往回走。
回去的路上,我就沐浴在这种糖浆一般的阳光里,我走在街道上,看着那些行人,车辆,有时候手里还拿着一根冰棍,我走上一个立交桥,看着城市的远景,像是一张等待着我开辟的地图。
那时候我以为这些好书我都会看完,我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甚至连“暑假快结束了“的感觉都很稀薄。
而现在,阳光还是当时的阳光。
我看着一辆辆车在我眼前飞驰而过,每一辆车裹上了这层糖浆般的阳光,抬起头,建筑的玻璃反射着这糖浆般的阳光。
我意识到,我可能见不到明天的,这样的阳光了。
往大了说,可能什么宇宙某个角落人类没有观测到的星体爆发,过了几十亿年冲击波扫到了太阳系,地球瞬间蒸发;往小了说,可能我回去路上就被车撞死了。
哪怕我的结局是几十年后坐在舒服的摇椅上看着这样的阳光沉沉睡去,在睡梦中告别世界,那看到这样的阳光,这种只有这个纬度加上八月末这几天才有的阳光,也是数得出来的。
我曾经也以为,八月是“漫无止境的八月”。
尽管知道小说改电影为了商业化会删改很多情节,但看到82分钟的片长心里还是有些犯嘀咕。
原著最大的亮点是男主从妹妹去世的阴影里走出来的成长弧光,电影对这段的处理轻描淡写,显得很轻浮。
最遗憾的还是男主基友和青梅的戏份几乎删光了,本来是非常出彩的两个角色,电影里完全变成路人。
舍去了小说里大篇幅细腻的亲情、友情,整部电影都用来刻画男女主谈恋爱,结果结局还是那么仓促。
最终沦为一部平庸的后君名时代奇幻恋爱样板戏。
电影的优点在于花城杏子真的画得太可爱了,送向日葵和隔着隧道发邮件这两段原创改的不错,弥补了小说爱情戏不够甜的遗憾。
把浦岛隧道里无限延伸的鸟居改成了枫树,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很令人惊喜也很完美。
八目迷的文笔一直在进步,《夏天》还很青涩,到了《含羞草》已经相当成熟了。
最后希望我最喜欢的《春天》早日动画化。
- 🍦夏日结束前的清凉小点心,甜而不腻。
中规中矩,观影舒适;作画精良,音乐平平;剧情A罩,全靠脑补。
整体感觉有点像《你的名字》,烟花大赏好似《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台词老说到“一千年以后,一千年以后”,瞬间转场到《进击的巨人》最终话片尾曲,DDDD。
动画的立意与纯爱是很好的,但现实能找出寥寥几个“八年”?
对于“长辈”的刻画倒很贴切,身边四五十岁还在跟自己十几岁孩子怄气闹情绪的不在少数,二三十岁的新手父母比孩子更孩子气的比比皆是,“活在当下”很难,“日在当下”信手拈来,完全不考虑后果责任哈。
下午训练的时候放着大乔的角色主题歌,依旧很感动很感动,但现在也多了一份害怕。
歌声里,我脑中都是大乔临死前紧紧抱着迪奥头颅的画面,大乔一直是我的榜样,但现在自己的思想与行事却越来越像迪奥了…最近有一个梦很清晰,清晰到让我怀疑每晚入睡后,是不是都进入到一个平行世界执行任务去了。
我把那个人打倒了,刀砍刀刺却伤不了他分毫。
我想到金钟罩铁布衫都会有一个命门弱点,我看到了他的肚脐眼,一刀进去,直接捅穿,接着手腕一抖,拦腰一切,完美两等份达成~带着笑意,缓缓醒来…
感觉没看够,剧情太单薄了,我用一句话概括:男主和女主相遇并相识,男主受不了酗酒的父亲对被他害死妹妹和母亲的离家出走的辱骂跑出家门,意外发现可以一个可以加快时间并且找回过去失物的隧道,找到了过去养的鹦鹉,回来时过了一个星期,被女主担心,男主想通过隧道找回死去的妹妹,被女主跟踪,发现了隧道的秘密。
女主和男主再次探索隧道时,发现了女主儿时给被父母看不起的漫画家爷爷看的漫画,女主从而和男主坦白希望画出好的漫画,在世上留下痕迹,并在男主的鼓励下向出版社寄出了新画的漫画。
回到家的男主发现父亲在和一个不认识的女人聊天,并说这是男主新的妈妈,还要搬到东京生活。
女主告诉男主她被出版社录用了,男主在双重刺激下决定独自前往隧道,并丢掉了手机,在隧道中跋涉十几小时后(若干年后)进入了曾经和妹妹在一起的场景,并找到了之前丢掉的手机,在看到手机上女主发来的关于漫画进度的消息,看到镜子里已经长大的自己,决定丢下妹妹从隧道返回,寻找女主,并给女主发了“喜欢你”的消息,却失足摔倒在隧道中。
已经成为漫画家的女主随后赶往隧道,在隧道中发现了男主,随后他们相吻,并一起走出了隧道,电影到此结束。
两人共同战线的时光,如同梦境一般的疏离,像玻璃一样易碎但又闪闪发光。
8月1日前两人都给我一种强烈的向死而生的感觉。
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可留恋的,为了想要的东西,就算是一千年后,就算是世界只剩下三个人,我也义无反顾。
塔野遇到了特别的女孩儿,从车站第一相遇时,充满攻击性的开场对话,到二话不说直接开打的果断,都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意外出现在隧道里的花城,为塔野压抑的灰色的生活生活带来一丝向日葵般的明媚色彩,将他从隧道拉回现实,享受了美好而短暂的夏日时光。
花城遇到了特别的男孩儿,能对“家里没有父母”说出“那不是挺好的”,能对她的漫画说出精彩点评并请求再看一遍,让花城缺乏自信又充满悲伤的心重新充盈起来。
8月1日站台上的初遇再现,替代雨伞的向日葵,让两位默契的放声大笑,从雨天的阴冷,变成了夏日的阳光明媚,两人已然相互救赎。
只是花城接到了出版社的橄榄枝,而塔野却被迫面对陌生的后妈,让塔野毅然决然的独自走进了隧道,走入了不同的时间流速。
后续设定介绍大缺失,花城在8月3日进入隧道的话是追不上塔野吗?
妹妹是无法带回,只能以隧道中相见的形式“回来”吗?
那为什么鹦鹉是能带回的?
隧道里发出的短信是以什么速度传输的?
统统没讲清楚……紧接着就是男主突兀的:现在我有想见的人,然后转身跑出去……让经典的出门台词“我出发了”、“一路顺风”显得十分刻意……可惜了前期一度让我想要落泪的纯爱。
我对整体故事还是蛮喜欢的,应该只是电影删减导致的剧情缺失不连贯吧,准备去看看漫画如何。
私心想给满,看了大家的短评发现好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真是我最近看过挺舒服的片子了。
首先要承认确实有缺点:1.画风参差不齐。
2.情感脉络不清晰。
但我的角度出发我是能理解的,两个小孩儿都是有心事,和外界没什么往来的孤僻性格,因为利益相关联合到一起,然后在共处的过程中慢慢有进展,在片子本身看来可能不过二十分钟,实际上两个人相处还是有一段时间了,至少算是能够交心的伙伴关系。
另外,这两个人其实很默契融洽,很能体会到对方的感情,所以为啥能发展的快我觉得也很正常。
回到写这篇的主题,主要想记几个我非常喜欢的点:1、初见的伞,和再见的向日葵。
针锋相对相遇的两个人,在出发的前一天,重演了初遇的对话。
但是不同的是,最开始的冷漠和一点点关怀,到后面两个人都会和彼此大笑。
然后是伞变成了向日葵,是从旁边摘的鲜花,是想献给你的情感的一种象征,送花嘛,大家都明白。
但我觉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片段之后发生的事情,当你知道后面发生什么,然后再看这个片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噢,原来并不只是小大小闹,它其实有点“两个人深夜大笑,多年后发现其实当时另外一个人是在哭”的那种感觉,才发现那居然是一场诀别。
2、“花城杏子绝不是能进入隧道的人”我私心觉得这个片段好,是因为这里把 塔野薰 这个角色给完全立起来了,他看似是个孤僻的小孩,但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想要保护其他人的想法,为了这个他可以抛弃一切自我牺牲。
然后,也算是个很聪明的小孩,后面的台词就能把他对隧道的理解剖析清楚,看下来也确实是比较在理。
但我最喜欢的是他一边说“ 花城杏子绝不是能进入隧道的人”,一边果断地把手机丢掉的这个镜头,做事干净利落,把人设给凸出来了。
3、隧道、妹妹、信息、自赎电影里面这一段其实讲的不是很清楚,偏意识流,但对镜自视、收到短信、理解妹妹的想法,实现自我救赎的编排很到位,按我的理解, 塔野薰在忘却之后突然从镜子发现了真实的自己,他一直以来的心结也被和妹妹的这段相处解开,然后走出幻境,回到真实。
中间这段不拖沓,处理的干净,就是我喜欢的东西。
淅淅沥沥落下的初夏的雨,午后轻轻在车站旁摇曳的向日葵,水族馆,花火的倒影,《隧道》首先是一部献给日本夏季的风情诗,是一部发生在夏季的爱情故事。
性格坚毅、特立独行的女主与家庭破碎后被抛弃的男主在初夏湿漉的站台上惺惺相惜,随后在酷似千与千寻的隧道里,俩人拥有了共同的秘密,成为了并肩战斗的队友。
他们一起为敌的是整个现实世界。
然而两个人的路终究不同。
女主只是在青春风华的一时迷失,跟父母赌气出走,渴望一个特别的能力成为一个特别的人。
男主则不同,他的心已死,现实生活已死,所以找回妹妹对他来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放弃生命后的重生。
如果说拿自杀做比喻,男主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其实,走入隧道,几千年才能返回现实的觉悟,与自杀也几乎无异了。
所以隧道可以理解为自杀的具象。
女主从男主的眼神中读出,男主跟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男主也早就知道,女主只是一个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过客,终究要自己去独身赴死的。
作者是温柔的。
男主在隧道中见到了妹妹,却也收到了跨越时空,跨越生死的来自女主的短信,以年为单位,送至到男主的手机上。
这是令人落泪的场景。
跨越时空的爱情,有谁不被其终极的浪漫打动呢。
于是终了,有情人得以终情眷属。
与其说隧道是沉重版本的《穿越时空的少女》,不如说它填补了《星之声》的缺憾。
同样是翻盖手机,同样是不同时空的恋人。
只不过,那句“27岁的阿升你好,我是18岁的美佳子”成为了永恒的告别,而《隧道》的“大好き”成就了熏跟杏子。
那么,今日走出隧道的薰,是不是弥补了当年美佳子与阿升在宇宙各执一方的遗憾呢?
《隧道》出彩的是细节,雨滴落在叶梢,花火绽放出倒影,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的变化,传神又富含感染力。
我以为在新海诚后大约很难被诸如此类的青春故事所打动,但是看到跨越时空的短信时还是眼角含泪了。
我在飞机上看完这个故事,结尾音乐奏响时,温哥华的市景恰好出现在舷窗外。
我又想起在了一些在那里度过的青春生涯,仿佛看到了青春时的自己。
看完了先叠个甲,只看过漫画没看过原著小说,所以以下均是电影和漫画的对照,涉嫌剧透先说结论:剧情改的不能说跟原作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是相差甚远。
歌好听,曲好听,但前面两首歌插入的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我没听到前奏。
画面能去剪混剪mad。
我认为这部电影有两个核心:男女主的感情,浦岛隧道的作用。
但我感觉漫画的主旨是:浦岛隧道的作用和“朝前走,活在当下”先说剧情删减,全片83分钟,给我一种要么放弃剧情,要么放弃画质的经费不足感。
讲完了一个故事,但没讲好一个故事。
结果就是前面改的一塌糊涂,剧情删的只剩下男女主了,就这还加速,而为了描写男女主的感情还在剧情删改后中间还加了一些新的男女主的互动,虽然改后的剧情没有显得十分的割裂,但是导致了男女主无论是人设还是感情都没立住,有一种急着下班的美。
许多场景看这挺好但是跟漫画完全对不上,比如那个枫树,我不是很懂,鸟居也有那种样子的吗。
不过后面竟然把前面剧情改的给收回来了,有点东西。
男女主的感情线莫名其妙,前面改的剧情,我丝毫看不出两人感情的升温。
看烟花牵手十指相扣的环节本应该是前面各种事情的经历后男女主感情水到渠成的发展,在剧情加速的情况下变的就是走个流程。
女二的剧情几乎删没了,原本应该由她推动的剧情变成了男女主自己引出的。
我这里暂时不打算展开说,因为单从我观影的角度来说倒是没影响电影中剧情发展。
而作为故事的主线,妹妹的剧情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中间一小段的插入妹妹是怎么死的,就这还改了死因,描写之少以至于我根本无法体会到男主跟妹妹之间的感情,显得男主不惜一切想找回妹妹的心情变的只是单纯的魔怔了。
但看了后面我有一个感觉,妹妹的剧情像是为了给男女主之间的感情让时间而被删改了,尤其是最后的兄妹相遇,原本是跟妹妹的对话中男主意识到浦岛隧道的作用,且决定走出隧道,去找女主。
妹妹的剧情删完后变成了男主自己意识到的。
妹妹剧情的删减,导致妹妹是母亲与情人(继父)孩子的设定和我个人认为的原作另一个主旨,也不存在于电影里了。
妹妹的身份解释为什么妹妹死后家里分崩离析,母亲出走,也能解释为什么继父介绍新妈妈时,男主会在脑内大闹一番,甚至直接吐了,这些能充实人设的剧情都随着改动没有了。
男主父亲则是除了推动一下剧情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跟男主的关系也改了,本来的“继子的原因导致亲生女儿去世”变成了“因儿子的一句话导致女儿的去世”,整两个事件的严重程度我觉得差了不少。
而且,如果是继父的话,我更能理解为什么前面剧情中父亲对男主的态度。
更别说放有妹妹遗物的小铁盒也改没了,漫画结尾盒子里继父留下的写有新家地址的纸条,也立起了一个“继父在堕落后遇见新的姻缘后,带着继子组建新家庭”的这么一个回头是岸(不知为何我感觉和冈崎朋也的剧情挺像)的形象。
但从男主在隧道中找到妹妹开始,尤其是男主从镜中看到自己那里,剧情开始收束且向着另一个核心的方向发展:浦岛隧道是让你找到失去的什么而并非得到什么。
按照漫画,兄妹重逢这里借妹妹的口,还说出了另一条剧情主旨:“朝前走,活在当下”回看剧情,我们可以发现原作中我上面所提到的两个主旨都在书中主要角色的身上体现了:继父朝前走,选择组建新的家庭,搬去新家开始新的生活,找回了因女二去世而失去的家庭女二朝前走,选择改过自新,向着她所憧憬的女主努力,在失去了之前的两个朋友之后“找回”了一个新的朋友——女主,最后成为了小学老师女主朝前走,选择无视家人的反对,踏上了漫画家之路,在丢失了小时候父母(首批读者)的亲情与称赞后,得到了大量读者的好评以及友情(女二)和爱情(男主。
)而男主呢,一直生活在过去,他的时间一直停止在失去妹妹的瞬间。
这也是为什么男主进入隧道去找妹妹,而其他人在外面随着时间继续生活。
在男主见到妹妹后,妹妹给了他,因妹妹去世,母亲离去,父亲堕落而失去的“爱别人的资格”,而在意识到浦岛隧道是“让你取回失去的东西”后,男主决定取回被他“抛弃”的女主。
在被妹妹推出门后,男主向前一路狂奔,至此,他的时间开始流动。
那么动画这里,对最后剧情的改编,倒是很不错。
男主通过在隧道的房间里“找回”的,在隧道中“丢掉”的手机,读到了被自己“删除”了的和新发的女主的短信,在出门前“听到”了妹妹的“一路顺风”和“最喜欢哥哥了”。
在隧道中遇见了被他“抛弃”的女主,而在最后,在隧道口前,二人又一次遇见了雨,而这次,女主撑开了那把男主在影片开头“借给”女主,如今又“回到”自己手中的那把生了锈的伞最后一段的剧情很简单,完全为了剧情核心所服务,男主之前失去的:妹妹,香蕉果汁,手机,女主的短信,妹妹的话语,甚至那只妹妹没有抓到的独角仙,男主在这里都得到了。
男主以前所失的和在隧道中所得的在最后一一映射。
而男主在意识到浦岛隧道的用途后,转身离开,去找回他最后所失去的——女主。
手机短信的剧情也对应了前面男女主在隧道中测试的剧情(原作为塑料绳)。
最后的撑伞也对应了开头以及剧中男主借给女主伞的场景。
结尾这段让我感觉制作团确实想把这部电影做好,要不也不会在结尾努力的把前面魔改的剧情给圆上。
可能如果经费足够,按照原作剧情发展,做适当删减,做个2h应该是可以的,只能说现在的成品令人惋惜。
本来还想再对比一下男女主在漫画和动画里的人设的,但是因为动画前面魔改的过多以至于相比漫画人设显得单薄,我觉得也没啥必要去对比了,想去了解的话建议直接看原作小说。
最后,借用瓶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的得到和失去”,但那又怎么样呢?
人终究还是要朝前走,活在当下
通往夏日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主旨:电影的主旨让我感觉很模糊,是不够刻骨铭心且超脱现实的爱情?
是用模糊的处理方式体现的家庭困境?
还是从头到尾始终如一的自卑情绪?
导演引出的现实困境都没有给予观众一个答案,也没有能够引发观众思考的情节安排,所以在主旨这一方面我扣除一颗星。
情节:电影的情节很平淡,能够引发观众情绪的情节很少,在我的观影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如下:花城同学暴揍霸凌同学,面对这样的情节,我只能当然是拍手叫好,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霸凌,但是我觉得一味的隐忍可能会让霸凌者变本加厉,正如《熔炉》中所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希望世界上没有霸凌。
除了如上的情节,其他的情节都显得平淡且脱离现实,如下:超脱现实的爱情,按照影中的时间,二人从相遇到相恋的时间肯定不超过一个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深厚的爱情,让花城一个已经成为连载漫画家的人苦苦守候七年之久,花城这七年是一直“闭关锁国潜心修炼”还是到了女儿国没有遇到一个男性。
扭曲的亲情,塔野为了妹妹,甘心放弃在现实的时间,让人感动,可是已经获得了能够和妹妹一起生活的机会,却在一封封短信中不知为何给人一种冲破迷茫的感觉,救妹妹真的不如和花城谈恋爱重要,内心Ost“为什么不拉着妹妹一起走”,鹦鹉都已经证明了消失的事物是可以重新在现实世界存在,鹦鹉能够存在,挚爱的妹妹就要为了爱情牺牲。
情节方面我也会扣除一颗星。
人物影中出现的人物很少,主要是围绕着花城和塔野进行描述。
花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很复杂的人,既有能够面对霸凌者的果敢,也有面对自己的漫画时的自卑,人性的多面性体现的很好,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表面上光鲜亮丽,但是内心却是极度的空虚。
塔野,人物塑造我认为是比较平淡的,平淡的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情节和细节来描述塔野的性格,让人感觉是很平的一个人,如果硬要说的话,是一个善变的人,救妹妹救着救着心就跑回花城那里去了(狗头保命)。
人物塑造平平,所以我要扣一颗星。
作画我看过的动漫电影不多,整部电影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前段时间有看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作画的张力是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出来的,但是在影中我感觉还不如一些番剧的作画,所以我会选择扣除一颗星。
仅存的一颗星是给辛苦做电影的他们。
岛国是真的是会拍这种青春动画电影,画风真的很舒服,略微俗套的透明伞,简单又浪漫,男主的原生家庭确实很窒息,为了因为自己而去世的妹妹,最后还是选择了被时间和世界遗忘。
男主第一次进入隧道,红色枫叶林画面太美了,是我做梦都会惊艳的场景!
事业型女主选择了爱情,但是最后没有冲动进入隧道去寻找男主,而是在外面时间与时间对抗,等待着他回来。
铁的东西生锈话最好不要再用,有得破伤风的几率
感情线还是太弱了,配音也很一般啊。
我不认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夯实的感情基础。
比起漫画版删减了一整条线,着力于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刻画,然而却并不能扣动人心,反而异常干瘪
电影把两个人相恋的过程讲述的特别美好,其实每对相恋的人初期都有一个“浦岛隧道”,影片细腻不拖拉,配乐简直好听到爆,而且有一种被呵护的温柔对待,八目迷应该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吧。
剧情有点俗套,很久没看过边日剧跑边呼喊对方名字的片子了,但好在男女主和华伶的性格都蛮合我胃口,最后一吻是有一点点触动,所以及格吧。
这么高的概念这么烂的笔头,浦岛太郎看了把脖子都要摇断
音乐像是每日随机的歌单,随机烂俗随机流行,不服务剧情也不作用于叙事,唯一的亮点是洞穴的时间流速设定以及男主对过往与未来的态度转变,洞穴具有很强的避世象征,可以是酒精可以是游戏,当真空的东西轰然落地时还蛮有趣味
你借给我的那把伞,开始生锈了。还是很喜欢这种干净明亮的纯爱。
鹦鹉都能拉出来那顺便把妹妹拉出来行不行 走妹控结局或者男主出来已经过去N年女主已经不在也可以 要么一条路走到黑就是要逆天改命找回失去的东西 要么就回来已经物是人非说明要珍惜当下 现在这两头不搭过于难看 总之有些场景挺漂亮看下画面还行 其他都很无聊
路明非从命运石之门找回了绘梨衣,却发现楚子航不见了,于是又闯过命运石之门,和楚子航重遇了。
好短。经典日式小清新纯爱剧情,十分套路。八年的等待,活在当下。但是!极其理性的男女主,异次元空间时间流逝,其他故事都会一笔带过,这里对此设定定量研究,包括最后隧道的作用。
很稚嫩也很单薄,内核过于没深度,设定也毫不精细,相对比较拙劣。但即便如此,还是能找到一些共鸣,读懂一些情感,就冲这,我勉强给到三颗星吧。
歌不错,莫名其妙的纯爱……
尽管早熟悉这种套路了缺依然不可控制的被日系纯爱戳到(尽管情感转折点其实真挺生硬的
“我知道这是个艰难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一项特殊的才能,一个能够刻下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证明的才华”看日式青春恋爱番,我会想到暴雨中躲三轮车里一起听歌,在炎炎烈日躲阴影下聊天,边走边聊文学电影,美啊/真的会让人想到三秋缒的轻小说呀。剧情挺无趣的哈哈哈哈,我地狱笑话的笑点啊🙏🏻女主:“我没有父母”男主:“很棒”
?
画面粗糙,剧情俗套
无聊又矫情
感动,配乐也好,人民群众还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反正我是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