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文萨:希望之人
Wałęsa. Człowiek z nadziei,希望之子,Walesa,Walesa. Czlowiek z nadziei,Walesa. Man of Hope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主演:罗伯特·温茨凯维奇,阿格涅兹卡·格罗乔斯卡,伊沃娜·别尔斯卡,齐伯尼·查马修瓦斯基,玛丽亚·罗莎·阿玛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3
简介:一個鼓舞人心的生命記事,一名極具魅力的波蘭工會活動家推翻了XX主義的故事:在1970年代,作為一名Gdansk造船廠的工人,Walesa在工會的抗議活動中遭受政府當局的殘酷鎮壓。十年後,這個不起眼的電工意外地成為戰後波蘭最重要的政治家。他與人合作創立團結工會推動工會運動,由於他的頑強抵抗,激發了整個東歐的工人,最..详细 >
电影重复使用了一些《铁人》中的镜头,说明导演在当年已经有拍这部电影的打算了。瓦文萨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总统,但他带领波兰走向了自由,推下了第一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他在美国国会赢得了掌声,而在今天又一位东欧国家的总统也同样赢得了掌声。
有点浅~
噗 这个配乐跟这个题材 有种奇妙的混搭喜感
24/2/14:在波兰波罗的海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街道上,随着一辆坦克的前进,抗议者向安全部队投掷燃烧弹,摄像机也开始转动。 瓦伊达将真实的当代新闻材料与电影的虚构内容结合起来,以见证历史,在将军、学生和知识分子失败之后,最终引发PZPR崩溃的是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工人。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还会有讽刺意味。从<卡廷>到这部电影,影迷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祖国(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但卡廷团结的地方,瓦文萨也可能分裂,瓦伊达的电影受到特别审查。他的作品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西方世界,而是为了向波兰观众揭示历史真相。
1080p web
波兰人仇恨俄罗斯人,敌视GCD,也是一段血泪史。只不过最后波兰人为自由民主的抗争最后胜利了。
喜欢配乐,喜欢纪录片资料和实拍的交叉剪辑。依旧是瓦伊达最擅长的题材,从《大理石人》、《铁人》到《希望之人》,通过工人领袖视点挖掘70、80年代波兰社会状况,熟悉的造船厂罢工故事。彩色和摇滚乐为瓦伊达增添了新的活力。“叫醒孩子,让他们看到共产党带走他们的父亲”。
看了男主人公的经历(其实不用他我们自己也清楚得很),应该越发感觉到了,社会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是什么主义,而是什么经济,虽然张口闭口每个人都在说主义,可闭嘴吧。
極好
影片十分平庸,但历史已经足够精彩。一切始于格但斯克,1970年格但斯克流血事件埋下了变革的种子。79年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波兰,点燃了格但斯克造船的罢工运动,间接促成团结工会的成立,开启了十年的抗争。可惜拍得太平庸了,表演也不出彩。手表和戒指这两件道具用的不错,大概剧作上唯一的亮点。P.S.那位意大利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 Oriana Fallaci,查了下,真是一个传奇。真希望看到她的传记电影。
瓦依达最差的一部
情人电影,他十多岁就当了别人的情人。
有人诟病对主人公描写过于平滑浅薄,像在记录偶像明星,其实注意看穿插其中的主人公接受法拉奇访问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导演并不认为主人公像他回忆中那么”好”。电影节奏感和色彩感极佳,难以相信导演已经八十多了,不过看他借法拉奇的眼睛看瓦文萨,又觉得这种狡黠是老人特有的・・・
中国的瓦文萨在哪里
電工瓦文薩有個漂亮的妻子生了一堆孩子。 採訪瓦文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應該就是採訪過鄧小平的哪位吧?
#瓦伊达# 6.0 通过采访倒叙讲述了瓦文萨从领导罢工到当选总统的历程,两大时空结合得并不是很好,并不是有意在控制信息或者反思之类的东西,完全看不出采用这种方式的必要性。对家庭生活的描绘也呆板刻意,全靠“三次脱下和一次戴上”的手表和戒指,妻子在丈夫出门之前还要求瓦文萨处理坏掉的婴儿车,这样设计或许能显得妻子对丈夫参加罢工运动已习以为常,但也太没有人味了,与罢工、暴动影像及或煽情或亢奋的摇滚乐流露出的强对抗性极不相符。妻子得到瓦文萨被释放消息的那场戏,选择的拍法居然不是拿到报纸立即打开而是回家才从购物袋拿出报纸阅读,也没有展现妻子的忐忑心情,有些不可信。整体看下来的感觉就是——当局也没有那么坏and拍了一场注定胜利/没有敌人的运动
对不起 在波兰暑期班看的 但是真的很催眠(流泪
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知道时代需要像我这样的人。
一星给那个可爱的警察二把手!23333333333,配乐一改成punk整个就充满了……巴尔干朋克味道?恍惚觉得是部正经严肃多了的库斯图里卡233333333 康文署「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6─安德烈·華意達90」@HKAC
每当影片出现罢工运动和军警镇压的影像记录,就配上摇滚乐的BGM,真他妈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