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欢喜拍档

欢喜拍档,Happy Partners

主演:林雪,李勤勤,贾旭明,李璐兵,柴陆,小狸,刘序浩,陈希郡,冯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欢喜拍档》剧照

欢喜拍档 剧照 NO.1欢喜拍档 剧照 NO.2欢喜拍档 剧照 NO.3欢喜拍档 剧照 NO.4欢喜拍档 剧照 NO.5欢喜拍档 剧照 NO.6欢喜拍档 剧照 NO.13欢喜拍档 剧照 NO.14欢喜拍档 剧照 NO.15欢喜拍档 剧照 NO.16欢喜拍档 剧照 NO.17欢喜拍档 剧照 NO.18欢喜拍档 剧照 NO.19欢喜拍档 剧照 NO.20

《欢喜拍档》剧情介绍

欢喜拍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两个小人物二宝和三宝,因偶然参演了一部抗日神剧,从陕西农村一路追到广州寻找剧组而发生的令人捧腹又笑中带泪的故事。 一心想成为世界赌王的二宝(李璐兵饰),和视周星驰为偶像的三宝(柴陆饰),因偶然参演了一部抗日神剧,从陕西农村一路追到广州寻找剧组。乍到广州的二宝三宝,偶遇了燕窝店打工的小雯和妞妞,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生情愫。二宝本为生计与靠行骗为生的贾假(贾旭明饰)对赌,却阴差阳错牵出肥雪 (林雪饰)和火鸟(刘序浩饰)因帮派恩怨势策划的一场以剧组掩人耳目的赌局对决。最终一系列阴谋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也让二宝三宝意外实现了梦想。 影片展示了普通小人物的坚韧与执着,令人深思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周星驰的那句“做人如果没有梦想,与咸鱼有什么区别”的人生哲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国BASARA2OVA少年四大名捕奇门偃甲师非自愿测试多莉·帕顿的七彩圣诞:爱之圣环爱情陋室道士出山3:外星古墓(上)惊慌妈妈1995穿越时间纹身室你第四季东区故事樱花盛开假凤虚凰第三季杂鱼们胸怀大志!我为你牺牲不存在的瑞秋我们村的女当家迈阿密风云我能有个见证人吗百分比步步倾心邪恶一代美食无间两人颂歌悬案解码保持缄默热血神探人生伤停补时飞驰人生热爱篇

《欢喜拍档》长篇影评

 1 ) 人心不古

本月为止看到最让人不舒服的电影。

人心不古,不寒而栗,我甚至将它列为恐怖类。

有影评说这是用极端的宗教主义,去影射、去抗议普金总统的反同政策。

俄罗斯现在恐同多严重我不得而知,但作为无神论者,和极端宗教主义者接触总是要小心翼翼,生怕不知道哪点地方触犯了他们,如履薄冰的提心吊胆倒是切身的体验。

我认识一个信教的狂热分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和男主角几乎如出一辙,凡事按照经书上的作为标准,每天的生活从睁眼到睡着,都要说成是主的安排。

当然他没有男主角这么厉害,能把圣经上全文烂熟于胸,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而和他谈话基本上都不是人话,他把自己身上笼罩成神性的光芒,神神叨叨的特别累。

他千方百计的想拉我入教,我说这不行啊,我这种人将来是期待自杀的,这个和你们教义是相悖。

他说你干嘛要寻死呢,这是主赐给你的生命…我说,如果能自己安排死亡,而不是死于非命,都觉得就是人生的大幸了。

人终有一死,能够自己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去迎接最后的旅程,选个不扎心的平淡日子,和家人拥抱告别,不必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一口气上不来的噎死梗死猝死的惨状,该有多好。

上天堂?

有来生?

我都不信。

人死了就是从一团尸斑肉到一堆白骨一把灰,撒了大海喂鱼吧。

电影里面男主角就如此这般的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单身母亲频繁狂热的进行洗脑,狂气和傲气大得惊人,最关键的,还是句句话都用圣经条文作为回应。

这种倚靠宗教力量光环下的言辞,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信徒里都变得合理和正义,即使有些句子是断章取义,即使有些教条已经不可能再适应21世纪的今天。

渐渐原本喧闹的人群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一切都像中了邪一样的扭曲,只有唯唯诺诺的应承声和触目惊心的十字架,大家都发疯了。

电影里有夸大的成分,现代文明社会和科学,不至于那么轻易被一个少年所击溃。

抛开这层诡异的宗教外壳,内在的同样还是青少年常见的叛逆反抗,标新立异,追求共鸣,是一条成长的伤痕之路。

但它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某些国家和宗教里,教义大过天,以教治国已是不争的事实。

至少东正教能允许这种话题的电影产生,而不至于有人去电影院里朝看电影的观众放人肉炸弹。

 2 ) 无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Ясен(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37641/2016年12月吧。

莫斯科,无尽的雪,化了流成满地的泥泞,然后又被冻结。

舒瓦洛夫大楼,他对我说,今天有一部电影,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了奖。

这并不是邀请,只是一个推辞。

他错了,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名单里,没有这部电影的名字。

我走进那个崭新的大厅,电影还有10分钟开始,却挤了不少人。

这和一节旷课2/3学生的俄罗斯课堂很不一样,迥异到我甚至有些不自在。

他们说今天导演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会来。

我望着入口的方向,寻觅一个身影。

既然不是约定,那么似乎会面也没有什么必要。

我看到他鲜红色的卫衣,从门前晃进来。

身边跟着一个男生,也许是他的朋友。

我本来就不认识什么毛子。

他亚麻棕色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动作总是有些局促不安。

我思考了很久,久到当我回过神来,连台阶都坐满了人。

他们在第一排坐下,与周围的人问候说笑。

我猫着腰走过去,走到他身边。

我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在伸过手的那一瞬间,抽动嘴稍给一个僵硬的微笑,这个微笑,是俄罗斯教我的。

而他,也用那一副虚假至极的面孔对我说道:здоровье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觉得气氛太压抑,一种难忍的恶心涌上我的喉头。

于是我又悄悄离开了,正如同我来时那样,走到最后一排我的位置。

我还看得到他,他那抹鲜红是那样显眼。

我却看到那颗亚麻色头颅下的红,被他扯了下来拿在手中。

我猜,他热,这与我无关。

电影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冷色调,长镜头,没有字幕的对话。

俄罗斯式的板寸,斯坦尼斯拉夫式的精确而不带一丝意外的表演方式。

破败窄小的楼房,阴暗的房间,我猜楼道一定阴郁着浓重的令人作呕的味道。

因为那也是我的生活。

俄罗斯不需要营造什么气氛,她的气氛永远只有两种,九个月的阴郁,和三个月短促的光亮。

我看到一个神经质的人,黑头发,高鼻梁,淡蓝色的眼睛。

手执着圣经,把自己关在本就阴森的房间里,做着阴郁的梦。

我分不清他是什么人种,似乎混着东方和西方的血,迷惘地寻觅属于自己的去处,正如我所踏驻的那片土地。

压抑的课堂,摇滚乐,酒精,懵懂的性。

性本该是这个年龄最美的渴望,却被压抑在灰色的黑色的阿迪达斯运动服里。

我从未见过那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如此整齐划一地痴迷着摇滚乐,即使在他们发源的国度,被毛子们嗤之以鼻的“黑人音乐”早已牢牢压制主流音乐。

他们尤爱那个辉煌的年代,那个被红色的浪潮错过的年代。

同样差点儿被遗忘的,似乎还有林立在大街小巷那些加了一撇的十字架。

所以自由来了,他们要把那些找回来。

吗?

我热爱这个国度,犹爱它冷淡的电影。

从爱森斯坦历经塔可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到现在的萨金塞夫,像一层层堆砌的冰雪,越来越厚,越积越冷漠。

剧里阴郁的海,我也曾见过。

3月,彼得堡,波罗的海畔。

那里的海没有沙滩,嶙峋密布的全都是礁石。

海水不是蓝的,而是迷惘一般的灰。

我看到格里高利的时候,心中交织着两种诡异的情绪。

第一是暖,第二是冷。

它们从不融合,纠缠斗争着带着我走向结局。

“他会死”,我想着。

因为他太不像一个俄国人,正因为如此,我预感他会死。

上帝,你既然禁止一个男人爱上另一个男人,又何必创造这样一种“恶心的”情愫。

何况即使是互相深爱的人,又怎么会为对方做出多大的牺牲。

他们待人的方式,和无尽的冬天一样冷。

所以你必须死,格里高利,或者说,格里亚。

我做好了准备,却来不及闭眼。

我可以眼睁睁看着浴缸里的美人鱼腐烂,看着剖腹的人扯出肝肠,却来不及筹备那样直接的谋杀。

谋杀?

我猜你在读圣经的那一刹那,早已万念俱灰了吧。

我轻轻叫了起来,叫声埋没在海潮的轰鸣中。

周围的人木然盯着屏幕,只有隔壁的女生瞄了我一眼。

她长得真漂亮,金黑交融的长发,皮肤白皙,涂了指甲油。

我看着格里高利的尸体,我忍着一丝酸,不让它从眼眶中流出来。

灯亮了,主持人说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 在来的路上。

我看到他走了,没有往这里看一眼。

比起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我更想看到Звягинцев.这个男人的冷漠,是客观的,像上帝俯视芸芸众生。

我踩着混着雪和冰的斑驳的路面,回到熟悉的老旧的出租屋。

过热的暖气总是把寒冷的身体烤得过了头,像是发烧了一般。

我打开vk,给他写了几句话。

塔可夫斯基的镜头,萨金塞夫的转折,缅绍夫的喜剧方式。

阴郁的气氛和压抑的故事流程。

我喜欢。

过了不知多久,我猜很久很久。

或者是因为我在茶里加了小半杯伏特加,试图让混乱的大脑平静一些。

他给我发了一个短片,我认出来,是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的妈妈》“你看过吗?

”他问我。

“看过,我看过几乎每一年的优秀戛纳电影。

”“我没有,也不想看,也不会去看。

”我明白了,除了有些羞愧,再也没有什么了。

“Гомофобия(恐同)?”我问。

“你还不明白吗?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格里高利,他就算死,也像一个圣徒一般死去。

眼泪好烫,我笑着关闭了手机,心中道一声。

“再见,米莎。

 3 )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对宗教与社会的呐喊

很早就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很想看,但是一直没机会,今天想起来看了一遍,还是可圈可点吧。

导演还有几部表达类似主题的电影(同性恋,宗教政治),说起来导演本人想表达的抨击与批判实际上比这部电影更加猛烈,这部电影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克制,而没有沦为某些纯粹的丑陋的宣泄。

说起来这部电影和更为出名的《浪潮》颇为类似,都是青少年+极端思想的组合。

顺便说一句,基督教徒谨慎选择观看。

下面剧透警告回到电影,开篇就是一段信息量不小的长镜头给观众说明了主角的家庭背景,开篇老妈误解儿子吸毒了一顿臭骂,导演指桑骂槐地骂宗教就是毒品。

之后几处长镜头同样是出乎意料的精彩,每一次长镜头都能充分带动起观众的视角紧跟着这个天才般的小传教士。

因为每个人都被主角的传教吸引,一次切换镜头都会打断注意力,所以个人认为这个处理和这部电影相得益彰。

但不得不说,观众在一次又一次被这门徒“洗脑”后,更倾向的一定是一个像《浪潮》一样的达到最高潮的结局,从而在这种亢奋得到满足之后结局才是完美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主角的极端所在,而且更精髓的点在于:当观众对这最终高潮的欲望得以满足后,实际上我们观众内心的这种纯粹的阴暗面也得以放大,也即,我们观众也被感染,也希望看到极端的事情发生。

这样也就达到了一种巧妙地角色代入感:极端思想能点燃每一个人心中阴暗的火种。

而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后半段从老师用圣经和主角针锋相对的时候开始就有点崩了,后面的打磨我感觉明显没有前面几场戏那样细致,有点赶了。

甚至可以说结局完全可以更好(当然可能是前半部分很满意导致了期待过高)。

残疾小哥的死和我上段说的并不一样(男主作为这么右的人,同性恋找上门,女同学误解自己,这是最大的侮辱,他对这二人起杀心完全是在戏剧维度内可以预料的 ),老师被赶走或是被杀掉才是讽刺地更加彻底。

老师给自己鞋子钉地上赖着不走是怎么想出来这种情节的,没看懂想表达什么呢?

也许对荒唐之事的反抗?

如果这处是宗教含义那当我没说,那这样处理同样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你以为这电影完全是在讲极端宗教,那还是肤浅了。

女老师作为非基督教徒,在最后会议室的那场戏里,诚然成为了一个异端,而墙壁上的肖像还在静静地注视着这荒诞的一切,或许宗教只是个借口吧。

 4 ) 对极端狂热者的反思

耶稣不是基督徒,马克思也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门徒》是一部非常舞台化的电影,这个特点来自于它改编自同名话剧。

而导演谢列布尼科夫保留这种戏剧张力惯有的激烈独白与对峙,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的拼接,渲染出整个影片的议题---对狂热者的论证及反思。

高速发展的故事,使悲剧降临时观众仍旧处于旁观者的冷漠角度,使之显得更加戏谑。

宗教信仰者---尤仞何以成为狂热分子,很多来自于无法和现实妥协,急于改变的破败的自我。

它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化学基一般,渴望与任何它碰到的东西结合。

它无法单独生存,非得全心全意依附于某种力量。

而投身于宗教,恐怕是摆脱现状最快或最便捷的渠道之一。

然而宗教在吸取门徒时并不会做前期人格筛选,这一“弊端”造就了犯罪者最后的归宿。

宗教对犯罪者“大爱”的宽容以至于罪犯在宣泄其畸零性格上找到了合理、合法甚至是神圣的平台。

尤仞就是这样一个偏激的宗教狂热分子。

影片中他大段的引用《圣经》中充斥暴力说的章节来鼓吹暴力,挑衅他人及标榜自己,最终又以极端的方式杀死不“忠诚”的信徒。

他借宗教之名释放暴力激情,以“净化”灵魂之说逃避自我。

意识形态的偏差使他将《圣经》作为尘世之剑捍卫自己。

他所忠诚的,是他发现破败的自己后用狂热伪装的完整人格,而非信仰本身。

他在和东正教神父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东正教的组成,更无从参透真正的教义。

他偏取圣经中对自我有利的教条,坚称因信称义,由此指责东正教,这种做派恰巧也是现实中东正教对新教的批评。

导演谢列布尼科夫认为尤仞对生命中的痛苦产生了狂热的激情,而这种狂热的忠实却只是信仰的表象。

在尤仞向他的“父”请求力量时,十字架上的男子未作出半点回应。

导演用这一幕呼应了母亲对尤仞的定义:“他对上帝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毛病都是因为‘吸了毒’。

这‘毒品’的名类就是唯有《圣经》。

”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

谢列布尼科夫借尤仞的形象,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反思,对狂热分子的批判。

他指的是极端人格中一种荒谬的信仰方式。

无神论者---伊琳娜无神论者同样也是一种宗教人格。

她把无神论当做一种新宗教来膜拜。

诚如勒南所说:“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的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伊琳娜的信仰同尤仞一样是狂热且固执的。

她从未试图理解,更无法控制因尤仞的狂热所制造出来的混乱现状。

她在同性恋问题上与尤仞争论,同样借助了《圣经》的引言,企图说服忠实信徒,证明科学论观点。

她偏执于毫不妥协,从而无法用理性引导一个狂热者。

她在《圣经》中所获取的同样是为自己所需的部分,通过断章取义的理解证明自我主张。

于是她所做的只是让自己走向另一边的极端而已。

他们都是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的边缘人,站在极端天平的两边。

伊琳娜正科学之名却借宗教忠实信徒般的狂热态度。

如布克哈特所说:“信仰强烈的宗教对异己的态度往往是藐视,摧毁,顶多也就是可怜。

”这三种情绪谢列布尼科夫都很好的投射到了伊琳娜的身上。

她鄙视校长对她前卫教学的指正,称他们无知;企图用《圣经》以眼还眼的摧毁尤仞对同性恋的仇恨说;而对情人的控诉却是不肯妥协所表达的无奈与冷漠。

在谢列布尼科夫镜头语言里,伊琳娜同样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主义者,站在信仰与理性之外。

漠不关心者---群像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对上帝及信仰毫不在意的温和的冷漠者。

他们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关心。

他们是一群务实主义者,既接受信仰又可以忽视信仰。

学校中的旁人便是这样一群漠不关心者,他们冷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群像。

他们不发声,放任多于约束。

只有影响自身时,他们才会出来行使责权。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和击鼓人。

影片结尾,忠实的宗教信徒背弃了《圣经》教义,而坚定的无神论者却将自己钉在了放有十字架教室的地板上,做出了最虔诚的行为。

但冷漠的人依然如此。

他们的对立面是极端的狂热,而狂热者的身份却是具有互相取代性的。

这也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讽刺的一幕。

谢列布尼科夫通过《门徒》所探讨的是狂热者对信仰的误区,它看似是一部反宗教电影,实则是反极端反狂热。

他理性的将狂热分子的状态以对立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冷漠群像进行反衬,同时又在故事中掺杂对时下问题的隐喻性探讨。

影片大量引用《圣经》章节。

谢列布尼科夫均在画面中进行详细标注,以此诱导观众查找原著,劝诫信仰者警惕信仰的反噬。

 5 ) 拍出这么又污又深刻的青春片,战斗民族果然不一般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青春片大家看的应该都不少。

还有人总结出了其中的套路,先上一段Freestyle美国青春有三宝,派对、比赛、啪啪好;英国青春有三宝,嗑药、打架、基情妙;国产青春有三宝,撕逼、高考、堕胎早。

(出自《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但是俄罗斯不愧是战斗民族,拍起青春片来也是不走寻常路。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部“色气满满”又理性深刻的电影《门徒》| 2016

电影讲的是一个用青春反青春,用宗教反宗教,用教育反教育的故事。

海报上的男孩就是电影的主角。

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又和一般“抽烟、喝酒、烫头”的坏孩子不一样。

只能用另类形容他,吸引他的不是性、毒品、爱情、友情,而是宗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东正教,并严格按照《圣经》中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光自己做还不够,他还要要求周围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信教。

还动不动就拿出书里的金句“教你做人”。

在学校的日常就是拿着本圣经怼天怼地。

什么?

女生上游泳课怎么能穿比基尼呢?

伤风败俗,无耻下流。

不行我要念圣经来感化你!

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下奸淫了。

为了反对“淫荡”的游泳课,他穿着衣服,一头扎进泳池里。

在酒池肉林中穿梭不为所动,像极了一心苦修的苦行僧。

什么?

生物老师居然在生理课上用胡萝卜和避孕套教大家怎么避孕?

居然还倡导包容各种性取向?

这和圣经上写得不一样啊,于是男主立马炸毛了,脱光衣服走上讲台怒怼老师。

主说,上帝赐福于人类和人类,要让他们繁衍生息,布满大地。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避孕是错的。

主说,女人要沉学问道,一昧顺从,上帝先造亚当,夏娃只是他的一根肋骨。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个女老师没资格教我。

主说这是一股邪恶的火焰,男和男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同性恋都是要狗带的。

开口闭口就主说、主说的,君君记得上一个喜欢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还是吕秀才。

子曾经曰过......

学生信教,老师要疯。

但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学生讲的都是圣经原文,主的原话。

没毛病。

在俄罗斯,东正教是的国教,上帝至高无上。

面对圣洁的教徒咄咄逼人地诘问,校方只能做点小妥协。

于是游泳课大家只能穿连体衣,连生理课也不能上了。

这下尝到甜头的男主越发的疯狂。

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宗教信仰。

甚至为自己的头上画了一个光环,在越来越疯狂的信仰之中,无疑把自己当成了神。

平静的高中校园里出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快男主就有了粉丝,学上帝收起了门徒。

这么看起来,男主确实有着宗教信仰的人,顶多就是疯狂偏激了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宗教是他的信仰,还是他躁动青春期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到电影的开篇,刚开始“宗教信仰”只是男主不愿去上游泳课的借口而已。

而他不愿上游泳课的真正理由是:我没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勃起。

血气方刚的小少年对着一泳池的比基尼肉体,哪里把持的住啊。

但是承认不就太怂太丢脸了?

得想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宗教信仰”就背了锅。

刚开始“宗教”只是一个不上游泳课的借口,但之后男主发现“宗教”这玩意儿太好使了!

用来怼老师、怼老妈、怼校长疗效显著。

而且还能意外的得来好人缘,受到关注,甚至“一步封神”。

眼看着熊孩子都要上天了,就没人能管管他?

被男主羞辱的生物课女老师,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决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她刻苦钻研圣经,誓死要把熊孩子从神坛上拉下来。

于是在又一次对男主的会议中,女老师字字见血说的他哑口无言。

男主在争论不过的情况下,居然污蔑女老师猥亵他。

而古板的校长竟然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除了女教师。

所有人都被男主狂热的“宗教”带跑偏了。

最后,电影在女老师倔强地把鞋子钉在地面,不肯离开。

像《圣经》里垂死的耶稣大声呼喊:“我在这!

我在自己的地方!

我不离开!

这是一个不想上游泳课的少年引发的“血案”。

电影展示了宗教的狂热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整部电影荒诞又充满了警世意味。

《圣经》里的内容,由于时代的更迭与科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全然正确。

比如电影里展示的对同性恋的不公,种族间的歧视,还有对女性的压迫。

(男主指责母亲不该离婚,哪怕父亲是个渣)而这些颇具争议的内容被人歪曲、不怀好意地解读。

就像对男主来说,宗教是借口,是为了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很好用。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相悖的。

宗教信仰这种全身心的皈依,只是信教之人用来规范自己,而不是强制别人。

和宗教信仰一样被人拿来滥用曲解的还有所谓的“传统女德”、“三纲五常”。

比如之前在网上大火的女德讲师,满嘴“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瞎几把扯。

忽悠人的能力,要比片中男主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针对女性受到家暴的见解:所以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还有总挨揍、被欺负的人不容易闹病。

针对女性婚姻的见解: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着地,天在上,地在下,自然规律不变,所以女人要敬天。

(还有更多“精彩”言论,网上一搜就有)世间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很容易被操控。

换个角度来讲,越有信仰的人,越容易被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来都是一心向善,指引人心向善的。

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就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门徒》作为一部青春片,想要探讨的主题绝不止是青春期的躁动和迷惘。

电影里的“宗教”,可以被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试图以绝对的权威,来禁锢人类思想的“理论”或者“主义”。

而在这种强大的煽动力面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像电影里的女老师一样。

清醒、理智,看清楚闹剧背后的真相。

 6 ) 特殊教育

中國大陸翻譯門徒,台灣翻譯成特殊教育,而英文片名是 The student.看台灣的片名會以為是探討教育的片(當然某種程度算是),而中國的片名一開始有點讓人訝異,或許門徒直覺會想到黑道港片,但其實就另一層意義來說,比台灣的片名更貼近核心-宗教,這部片是從俄羅斯的一名學生出發,他的家庭以及學校環境,再加上他瘋狂的投入聖經理念。

首先想說一下,在網路平台看的翻譯有很多錯字。

可能是冷門片的關係? 但攝影及色調挺吸引人,加上是俄羅斯片,最後還是推薦,意外的豆瓣上的評分並不高,在我個人感覺其實不會沉悶。

主角是瓦文,他的母親無法管教他,自己也是一團混亂,兼三份工維持生活,因為跟心理醫師上床所以跟丈夫離婚,也是渾身問題,還時常被叫去學校,對於現況及兒子都呈現崩潰的樣子,而瓦文對於宗教的沉迷開始導演並沒有交代很深,總之片的中後他便是一個滿口聖經的孩子。

對於俄羅斯人男女都隨時甩巴掌及鬥毆還滿驚嚇的,但其實看得出他們的教育依然是西方式,尊重孩子是個個體,在每次麻煩出現時,他們還是讓孩子發言,希望老師更體讓孩子一點,而其中的生物老師,一直想用科學的論點及明白聖經的理念來治(救贖?)瓦文,最後卻被反將一軍,被指控對瓦文性騷擾。

瓦文相信上帝能治好被欺負的同學的長短腿,卻沒能治好,而被排擠的同學其實也沒有相信上帝,單純只是想要同學的陪伴,最後甚至愛上了瓦文,而賠上了性命,所有想拯救瓦文的人都得到了悲慘的遭遇,工作及名譽,甚至是性命。

而瓦文究竟為什麼這麼執著於相信上帝? 但他並沒有接受神父要他去傳道的邀請,或許他在東正教的課程上受到了什麼啟發,又或是人生陷入了什麼困難,只能從聖經解決,他要別人相信聖經,不相信演化,他排斥同性戀,他也排斥體系。

但他依然是有禮貌的孩子,其實也還算頗有人緣,只是很怪,就是很怪,怪異地呈現出家庭及學校的虛假,最後用聖經的名義殺了人,或許導演想呈現的是反諷,一個俄羅斯教育下無力拯救的人,需要靠聖經及虔誠的信仰才能管束的孩子最終的命運。

對照台灣的現況,其實滿值得深思。

最後有點意思的是,生物老師是猶太人的身份竟讓她被判定不公正,這或許還是一種深入為主的符號,也是所有猶太人在異地生存的窒礙。

另外主要演員的功力都很不錯,裡面有大量的背誦台詞,像是舞台劇那樣。

狂熱的宗教分子,違背現實與道貌岸然,是不是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

 7 ) 关于宗教信仰

本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重点讲述了维尼亚对于宗教的偏执信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与大家的格格不入,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民族或者部分人员对于宗教的狂热,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应该值得反思,当一个信仰不说造福社会,单是能够不影响到他人,这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他人造成伤害了,就是应该制止,就如国家对于部分宗教人员的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诸如教育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妥协迁就,不断将问题严重化;诸如对于犹太人的态度问题;诸如同性恋问题;还有十分普遍的所谓弱者编造谎言,社会或者周围人对于他们的态度,这也是在中国目前十分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最后的将鞋子钉在地板,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8 ) 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

永远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

手持摄影当主人公维尼亚沉浸在与他人的争论之中、沉浸在圣经中时,都是用长镜头来展现的。

让观众视线聚焦于一点,然后利用观众注意力,让其他演员入场,完成长镜头中人物的切换,太牛逼了。

可是大家现在都奔着钱去了,谁还会在乎共产主义呢?

维尼亚沉浸在对他人的布道之中,在优越感背后也形成了与斯大林一般的专制,并对其他人产生精神高压。

猩猩的戏份,再一次让维尼亚成为焦点。

不知道《方形》里的片段是不是模仿的这里。

反对传统,打破权威。

在学校的教学中谁是弱势群体?

不应被身份限制了行为。

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

俄罗斯电影的配乐很喜欢用摇滚。

宗教电影,必会有人殉道上帝是不是同性恋不重要,门徒里是不是同性恋也不重要。

维尼亚就是曾经的斯大林,专制主义,杀害别人。

这个题材放到中国拍,估计能拿坎城最高荣誉。

宗教在学校中。

维尼亚其实并不完全信服与宗教,而是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从而满足自己独裁极端主义的诉求,疯狂的学生,有点像当年中国的农民起义军洪秀全一样。

小人物对抗体制小人物对抗专制。

 9 ) Quotes

What's wrong with you all? Is it a conspiracy? What is this? There's the shepherd and we're all sheep, and he sits above while we're down here, right? But whom chose him? That's just it! No one chose him! Look it's a great idea that there's a father looking after everyone. But it's only a great idea when we're children, until we've grown up. A father who sees everything, who punishes as he likes, who's irrational and cruel! Can't you see that it's a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10 ) 门徒

它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从不愿意游泳 用宗教来反抗 获利后(全班不许穿比基尼) 那难以遏制不断膨胀的野心 他可以用宗教反抗妈妈 威胁和拯救他打着三份工的妈妈 反对女老师性教育 从而获得少女的崇拜,给残疾同学治腿 收获自己第一个门徒 反对 进化论 表演猴子大闹课堂 换来的只是校方对老师的一次又一次批评 最后。。。

这一切都是在校方息事宁人不作为的纵容 挺讽刺的这个故事要分析能从好几个层面分析 一是校方冷漠 政府的讽刺 二是宗教的洗脑和人心 我最感兴趣的点确实 一个人那一步步怎么走到自己 都相信自己是神 进一步发展推翻圣经 自封就是邪教领袖的过程 再发展下去可能就开始反人类

《欢喜拍档》短评

恐怖片

3分钟前
  • 手持彗星
  • 推荐

亢奋的假设但丝毫没有说教,在反叛的快感中带来种种自然显现的荒谬甚至悲剧。影像气质自然舒适,不仅轻松愉快,甚至非常性感。

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很遗憾,除了精彩的调度以外,这片子并没有任何值得多看一眼的地方。开头本来有无数种有趣的发展,然而编剧选择了最浅白最做作的一种,乍看层次很丰富,实际上早就替你总结好了中心思想,就差朝你脸上砸过来了。拨开所有生硬刻意的设计,通篇写着“急功近利”四个大字。但愿导演的新作不要让我失望。

11分钟前
  • 卡佛啪啪卡夫卡
  • 较差

质感拉满的一场大控诉,当一个人完全被信仰操控,他就是一个聒噪的提线人偶,红脖子,小粉红不就是这一类人嘛,细思极恐。能够制止这些人的办法只有两个,所信仰事物完全崩塌,比如《少年小赵》,或者用他所信仰的东西来驳倒他,就是《门徒》了。另外这片子的运镜和配乐都是上乘水平。

13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战斗民族着实生猛,以小见大非常可怕,当宗教成为枷锁或许在周遭同学均为白衣只有他是黑色就已说明一切。男二很美貌

1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居然还挺喜欢这部的,基里尔电影都是艺术性拉满(这人的歌单能不能扒一下啊!!!内容全靠随缘)这部聚焦冲突小布景展开竟让我一丝丝想起法斯宾德,教学理念,宗教和科学,门徒和同性,耶稣和父位缺失,你的bible我的bible不一样的独裁隐喻理性无解于荒诞,钉鞋和钉十字架殊途同归……我贫瘠的语言只够说这部太典型俄罗斯了,高麒麟总是这种弱小无助精神状态不太好的感觉哈哈哈哈

18分钟前
  • 灯塔守护人
  • 推荐

就只是胡搅蛮缠而已,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在当做信仰,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可笑罢了

23分钟前
  • zeleinlee
  • 还行

所有的精彩之处都在海报选取画面的前后 其余的依托戏剧的把手 残疾人一样的作品 Kirill 退步真是火箭似的

25分钟前
  • wangzhy
  • 较差

那些追随光亮的人们,只会带来黑暗。

29分钟前
  • 槑槑
  • 推荐

很生猛 很用力 可惜结尾把刀锋一转只砍下了一根头发丝 特有的毛子焦躁和长镜头看得人全程不安

34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还行

导演对本国极端主义的不满。

39分钟前
  • 以後春天會復活
  • 还行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鬼》——“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论如何,毕竟是站在到达彻底信仰的最高一级台阶,而冷漠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只有愚蠢和恐惧……”

41分钟前
  • 🐋
  • 还行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42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青春反青春,宗教反宗教,教育反教育。

47分钟前
  • Meng
  • 推荐

没看完,偏执狂,我实在无法理解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刻板人,无法理解那些无法突破的道德信条,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坚持这种想法呢,是那个所谓的死后世界么,呵呵

49分钟前
  • 广人
  • 较差

最后的对峙 迷失者,科学信仰者,以及门徒的搏斗 墙上凝视他们的不是不是慈父 而是普京 又是一场末日预言 上一部有此观感的是《狩猎》 送给所有信仰狂热者的电影 总有一天 会被信仰反噬

53分钟前
  • Axel Schilling
  • 力荐

三个场景印象深刻。1、男孩用粉笔给自己画上圣光 2、男孩他爹被钉上十字架 3、女老师把自己的鞋钉在地上

54分钟前
  • 小土豆鸭
  • 还行

断章取义就是犯罪

58分钟前
  • hanxinrk
  • 还行

一种晦涩的狂躁。

1小时前
  • 南玖
  • 还行

以前总觉得人有点信仰不是坏事,可宗教狂热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程度,就让人有点不寒而栗了。男主既然如此虔诚,怎么没以身殉道?只是可怜了那个喜欢他追随他的男孩纸,表白不成命也没了。战斗民族名不虚传,毛妹的战斗力也很强!男主妈妈好像是叶二里面的女皇陛下。

1小时前
  • 青翠碧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