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华人导演吴宇森转战好莱坞连拍了几部票房口碑不错的商业片后,改变风格,拍摄的有深层次种族主义思考的战争片。
但该片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口碑奇差,吴宇森从此在好莱坞也没有什么大作为了,再后来只好回国拍戏;同为转战好莱坞的华人导演李安当年也同样遇到过拍摄了不被美国人认同的《绿巨人》(本人很欣赏李安的这部超级英雄片,电影中那一丝丝伤感让人思考,区别于好莱坞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片拍摄模式,这是李安在商业片中加入了自己的才华,这一点上李安其实比诺兰都要强)的境遇,但后来李安又重新开始自己擅长的文艺片《断背山》的拍摄,一鸣惊人,成绩有目共睹。
说回吴宇森的这部电影,本人认为这部电影其实也很不错,至少在吴宇森的好莱坞电影里算不错的了,说他把战争片拍成了枪战片,那是因为他着重表现了庞大战场上的局部画面;的确种族关系的刻画有那么点刻意,但也是为了尽量突出主题,另外凯奇和两个印第安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也加分。
男主因为之前死去了战友,内心很痛苦,并且战友的死或者间接是因为男主遵从了上司的命令, 真的很难说, 但是在这次的战争中, 男主选择解决那个黄种士兵, 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救下他,而不是上级的命令就是让他们死, 他说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牺牲💁因为不想在经历死去战友的痛苦,所以不愿意和别人太亲近吧💁这个可以说是太平洋的奇迹的前奏, 讲美国战士这边的情节的, 也是和赛德克人死亡之后的发展, 可以连接在一起的💁感觉先不要去救人、打完再去,这样不会葫芦娃救爷爷,救人效率也高💁自己很多战友死了, 就通过打别人来消气, 理解你的愤怒, 但是不要随便伤害别人💁实力悬殊不要打,免得白白牺牲, 确实是没有必要的牺牲💁其实很多时候是被迫杀人的,因为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少数习俗真的有点神经兮兮哈哈, 但是也是挺有神秘感仪式感💁有能力的人不容易死,还能苟延残喘一会💁不同文化,有不同经历,所以也有不同特长,尊重每一种人👀哇,AM人对俘虏就很好, 为什么J人还烧杀抢??
👀在村子里打,不怕伤到自己人吗?
还是怕被出卖?
你打之前问过别人没有?
ps:最近看了很多历史片, 感觉都能连接到一起,也是挺神奇的, 电影看多了, 发现都是有衔接的
同事关系能否超越同族友情?是什么支撑着你再来一次?是什么让你参与战争?我想这部剧都给出了对应的答案,故事从乔说起,也在乔战死后大致结束。
有些事,暂时说不明白,但不是一直说不明白,岁月很长,你说着,我听着,疑惑总会解开的。
乔本来已经在海军陆战队历经了一次生死,但乔还没康复,他又申请重回部队,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明明最没用,所有人都听命于他,但最后他活下来了,是对不起战友,想自己为什么不也一起去了。
在接受保护纳瓦霍人的任务后,他完成任务的动力是那个曾经帮他蒙混过关让他重回部队的Rita护士,她写的信让他有了希望。
卡尔亚兹则不同,他是被国家征召,为了国家,为了战争,为了印第安族群,他愿意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卡尔亚兹和查理同为纳瓦霍人,他俩邻村是很好的朋友,但亚兹后发现是乔杀了查理,便对乔有了更深的误解,在后续战斗中,亚兹对乔都不甚信任,踩雷区,单独行动,有点事就让乔杀了自己,没有大局观。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直到塞班岛最后一战,乔冒着生命危险,把亚兹送回安全地域,亚兹对乔的误解才消解了,但那时,乔离归西已不远。
影片也展示了战争中可贵的战友一面,科罗里上尉会吹口琴,查理会吹笛子,他俩在音乐中对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最后一刻,科罗里上尉曾为了密码,把枪口调转向查理,但最后,还是将子弹射向了小日本,自己被砍头。
友情,有趣,愿意交流,有共同爱好。
多年前曾听到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故事,我军当时的密码因被越军知晓,这和当年抗美援越时有关,结果启用浙某地士兵充任传令联络,虽是话语直接传播,但越军因听不懂而抓瞎,保证了战斗胜利。
后来看了《风语者》,没料想中国故事还有美国版,现实的故事竟出现二战版,不知版权在谁。
《风语者》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美军和日军决战太平洋岛屿,因密码为日军破译,遭到很大损失,指挥者决定用印地安语作密码,让印地安人充当译电员,配备到各部队。
同时规定,这些活密码必须有专人保护,一旦他们被日军捕捉,就杀人灭口,绝不让活密码泄密。
就这样电影版的故事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人在战争中的价值。
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到的,不说大家也明白,但是人在战争中的价值,尤其是在人的生死和战争成败两者选一时,有些伦理上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理论上的探讨已经不少,一些电影导演对人在战争中的感受探讨也越来越多。
包括我没看过也不准备去看的国产电影《集结号》,从影片内容介绍中看也有这方面的探讨。
记得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赞扬者认为,这体现了美国对士兵亦即对普通人的关心,在最不显示道德伦理的战争中能这么做就愈显示出他们的道德高度。
但《风语者》不同,在这里美国人也进行了区分,不是白人不是黑人而是印地安人,他们可以是人,在美军中。
但在战场上他们是物品,如果因此危及战争的成败,他们的生命就更得不到珍惜。
《风语者》的故事就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在这部影片中,印地安人的形象得到了正面展示,虽然他们在军中的地位很难溶入到主流中去,但他们有自己的风俗,有民族的自尊,有吃苦耐劳的品性,有助人为乐的风格,尽管他们总是受到欺侮,有的本来就是因为一种歧见而不是所谓的误解。
但是凭着他们的本性,忍辱负重,不顾自身安危救助战友,在战场上在危难时刻赢得战友的真心,终于换回理解和同情,使保护他们的战友能把他们当成瑞恩一样进行拯救和保护。
在美国电影中如此表现印地安人的片子我看到得不多,作为好莱坞影片中一种元素,印地安人在影片中更多的只是一种点缀,这种感受我在前一篇博文中曾经论及。
《风语者》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只是第一次看,有些地方还有点看不明白。
但是在对印地安人作为一个美国原生民族,在受到还不如黑人地位的现代,对美国还作出这样的贡献的描述却是很不容易。
我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吴宇森,而不是欧美导演。
2010-01-23
二十年前凯奇和吴宇森大导携手的好莱坞大作,剧组包下整个山头来还原的战争场面效果拉满,各种大号烟花爆竹肆意飞溅,多位特技演员全身着火的镜头也是极具感染力,吴导标签化的暴力美学在战争片中完美体现。
不过局限于镜头调度和剪辑理念的时代性差异,相较于现在的战争片,作为观众少了身临战场中的真实感和紧张感,战争效果因此也显得逊色一些。
不知道彼时的凯奇会不会料想到,在本片中呈现自如的颓废气度,将在自己后期的演艺生涯中轮番展示,人到中年的落魄感在此片中就已初见端倪。
个人观感,战争片并不适合这个男人。
凯奇邪魅、忧郁的气质还真吃不了部队的大锅饭。
文学界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战争与爱情。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爱情元素的纯战争片。
但引发了另一个深刻的思考“我是个他妈的好兵。
”乔这样说。
因为他严守了命令,却葬送了无数兄弟的性命。
战争是残酷的,在四次战役的反复之后,我想,乔仍然没有明白到底该怎么做。
也没机会了,乔死了。
悲剧的产生,在于没有谁做了错事,灾难就发生了,或者说,根本没有对错那样分明的界限,但两边的终点却是死与生。
风语者——心灵的救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这部影片,我觉得“救赎”最为恰当。
无论是战场应激后的自我救赎、或者是对于种族歧视的思想转变,又或者是战场上对于敌对平民的保护,影片宣扬的是一种放下偏见的包容,是对自己的宽容。
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说,电影故事层层铺垫,恩德斯最开始在所罗门群岛上目睹战友阵亡,而后想尽办法离开医院上前线,直到得知任务是保护印第安人时的不满,以及与亚兹初相见时搭档的狼狈,这些情节篇幅不长但足以让人对这个失意的英雄产生强烈的共情,也能理解他内心中驱逐不掉的恐惧与挣扎。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塞班岛上的激战,人性的善良和伟大在战争中被放大。
带有主角光环的美国大兵最终还是牺牲在了战场上,那一刻是对自己的和解,是对曾经的傲慢的补偿,是对本不应承受痛苦的释然。
纳瓦霍人亚兹也明白了真正的责任与使命,那是一种高于个人生命的价值。
影片所传达的反战思想被表达得恰到好处,电影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中描绘了一个和平的理想世界。
那是一个超越种族的平等社会,是一个每个人安居乐业的世界。
战场上的青年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前线的百姓渴望安稳的生活,大兵因身不由己而不敢直面爱情。
对于普通人来说,参加战争的意义在于让战争早点结束。
无论战后的生活如何,对于重生的向往是支撑着他们走下去的动力。
人生也是如此,在苦难中需要找寻理想的光芒治愈自己的内心。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
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
《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
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
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
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
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
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
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
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
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谁是主角?
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
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
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
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
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
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
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
”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大家都说吴导滑铁卢之作什么的,可我觉得还好,没记错是在初中吧,有幸第一次在中央六台看过此片,当时精神匮乏的我把此片归入个人经典百大电影名录难以自拔。
故无论舆论如何,票房如何,哪家公司破产均与我无关。
只有一句,这是好片。
理由有三:1.战争场面达到好莱坞工业平均水准,枪炮烟火以及音效水平不差。
2.叙事逻辑有鼻子有眼,剧情相当引人入胜。
3.凯奇以及其他演员超自然演技,看得很舒服。
角色阵亡时让人深感心痛,泪如泉涌。
以上,所以请各位豆油手下留情,不要不懂装懂非要跟节奏说这部电影差了。
战争片豆瓣7.6的评分足以证明此片在大部分人群中还是接受的。
乔.安德森在一次战争中被命令坚守阵地,导致他的15个战友全部阵亡,自己中耳也受伤导致身体平衡有问题。
他一直心存愧疚,想方设法回到一线,被命令保护密码战士—那些纳瓦霍人,他们用自己的当地语设置密码,他的任务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中。
因此他一开始与本.亚孜保持距离,在一次次任务中,两人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安德森想调走不再监视亚孜。
和亚孜一起的小伙伴白马在战斗中被日本人俘虏,为防止敌人获得密码,安德森甩手榴弹把白马和敌人都炸死了。
也预示了亚孜将来的命运。
亚孜两次装成日本人混入敌人阵营都获得了成功,最后发报求救后,亚孜和安德森成功突围。
在快被俘时,安德森没有杀掉亚孜,而是背着亚孜突出重围,自己却死去了,死前他告诉亚孜他并不想杀死白马。
电影的最后,亚孜告诉儿子,乔是他的朋友。
背景是白人对印地安人还存在歧视和偏见。
二战期间美国人和日本人争夺塞班岛。
战争的背景下,战友的性命和上级的命令,哪个更重要?
吴宇森的电影还是关注男人间的感情。
战争中人本能的恐惧,逐渐变得嗜血杀人麻木,战争的创伤,对亲人的思念,杀死自己人的无奈。
战争场景的描述。
7分 Open Matte加长版。战争片不应拍成江湖枪战片模样,主角光环开得太大了,而且密码的作用在影片里并不突出。
战斗一场接一场,很精彩,但无休止、无变化的战争戏,也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普通大片,3星水平。但是,火力压制点的日本机枪手半跪的高傲射击姿势真的蠢;主角不倒地日军就炮+枪,主角一倒地日军就拿着刺刀冲上来了,这会儿不能开枪???整体上有些白人原罪忏悔的意思,算是主旋律号召团结、号召开放包容,可以理解。不过,电影里的印地安人的my country, my war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这电影可能不太讨白人喜欢,也未必很讨原住民喜欢。
多少年前看的,不知道片名,没记住纳瓦霍这个名字,于是一直不知道片名啊!今天终于知道了!神奇的语言,神奇的密码!(今天重新看了一遍,虽然有点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感人啊。生命真脆弱,人情真纠结啊。)
真TM无聊,战争题材太没意思了,演员演技真TM烂,总之看了不爽。 结尾处理的还像样。
life and deathwar and peacewhite and blackable and disableBE STRONGERanti-japaneseIsland Saiban
看过一个记录片说纳瓦荷密码~美国人还真能琢磨~话说中国也不少少数民族~
6.0/10 分。2024.09.19,初看,导演剪辑加长版美版蓝光。时长02:33:31。。。能把战争片拍成香港枪战片,也就是吴宇森了。节奏有问题,枪林弹雨中慢镜头太多了。战争中的枪战搞得像港片枪战一样粗糙,看起来真的是非常尴尬。勉强给个3星。。。投资1.15亿美元,全球累计票房7700万美元,直接导致米高梅主席辞职。2001年7月26日,美国总统小布什终于打破沉默,向包括切斯特·内兹在内的4名“风语者”颁发了美国政府的最高勋章——国会荣誉奖章,以嘉奖他们的功绩。但在4名白发苍苍的“风语者”领到这迟来的荣誉的同时,和他们一起的另外25人却早已离开了人世。
没太多感觉……特效确实假!
这些美国白痴有长相识别障碍么,印第安和日本人长相差多了,还有日军还不是美国一手养出来的,等日本攻击美国就开始站出来嫉恶如仇了。全程看尼古拉斯演技,编剧一坨屎。
名号响亮,真的很一般。可惜了我非常想看真实的风语者的故事的初衷。或许这片子主题不适合这样拍,或许弄成纪录片会好很多。
看了之后才知道吴宇森导演..凯奇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
终于明白了吴宇森的拍片理念,就是首先搞一个非常高深的主题,比如《变脸》《风语者》,然后在片中把这个主题简化到极致,把枪战拉到最满,打就完事了。具体到本片,军方费力找来一帮编码员,为什么要让他们肉身冲锋?把编码写下来给普通发电员带着照着念不就行了?那要是密码本被缴获了呢?那就换密码啊,二战中的常规操作。所以为什么要让编码员肉身冲锋?
吴宇森为什么可以在美国立足,我还是最爱变脸
这部电影确是一部票房惨败的经典,可能美国人对这种真实的刻骨铭心撰述历史的影片的确不感冒吧
给低分不是因为凯奇,而且因为台湾吴,就是不喜欢他,而且是个拙劣的导演
去塞班的路上看的。Slater竟然被斩首,跟他琴瑟相调的风语者死得也很惨。这似乎继承了张彻美学的大成——死Gay最后大多不得好死。
吴宇森算是帮着美国人搞文化渗透,击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吗?
可能是吴导习惯了枪战片的处理方式,本片战争场面略显小气,鬼子AI显得很低,但兄弟情在片中演绎得非常好,吴导在本片超越了往日的江湖儿女情长,将安德森和亚兹的感情升华为战火中真正的兄弟情。
很一般的战争片,没什么个性,已经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