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日本旅行,听闻有个纪录片很好看,叫做《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讲述从演员、音乐人、诗人视角看到的日本。
看了几集莫名有点感伤。
选择让艺人或艺术家去拍摄记录日本,在一开始就说,书是人类发明最大的奇迹,每一集都辅助一些书本读物,片子的定位无疑是走文艺范,而且是很刻意的文艺范。
不得不说,撇开这些,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纪录片的,用一些微小的事物和角度记录日本。
真切的让人感受到,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创作。
虽然以前也知道一些日本的设计和社会背景,但那种体会非常遥远,看到很多细微的事情后,反而觉得真切,真切到我都有点压抑。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国,资源匮乏,封闭的空间,养成人们含蓄、压抑、克制的性格。
历史以来收到的文化冲击很少,匠人的手艺都是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的人们更愿意坚持、传承、精雕细琢一件事物。
因此很多中国消失的文化或手工艺,都还能在日本找到影子。
一个被初音未来形象治愈的上班族,和初音举行了婚礼;曾经一条鲸可以养活七个村的捕鲸活动,到现在日本公然退出国际公约宣布继续商业捕鲸;明明喜欢唱歌,却成为旅馆继承人的女将…太难理解日本人的坚持。
相对来说,中国人的性格实在太包容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很难看到人们执着着坚持什么,大部分人都乐于接受并适应新环境。
生活在东海的小渔村,我小时候也听过老一辈人捕鲸的故事。
姥姥说,平常我们那的海面是没有鲸鱼的,在台风来临之前,有一个港口外的海面上偶尔会有鲸鱼出没(现在好像没人见到鲸了,偶尔会有海豚结对掠过),渔民们划着多条比鲸还小的船出海,用最原始的鱼叉捕鲸。
由于是台风前,海面上的浪已经是非常大了,鲸鱼的力量也很大,要是失手,很容易掉到海里。
也有渔民因此丧命。
但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鲸鱼最终还是会被捕捞上岸。
我曾经问过姥姥,捕鲸是因为鲸鱼好吃吗,人们为什么不要命去捕捉?
姥姥回答,鲸肉其实并不好吃,但是肉多啊,体积像一个广场那么大的鲸,足足可以养活这些渔民很久,而村里没有参与捕鲸的人家,也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每次捕到鲸,就成为全村人的狂欢。
捕鲸行为到我妈这一辈就没见过了,渔民们的生产工具改良了之后,不需要捕鲸也能养活全家,有个体面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险再去捕鲸,也没人把捕鲸当作文化进行传承。
只剩下姥姥说过的故事,两根比我还长的鲸鱼骨头,至今展示在妈祖庙里。
仿佛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对比日本捕鲸的故事,我有一点点伤感,国人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导致没有人愿意做传统的守护者,但又很庆幸不用再猎杀鲸鱼。
虽然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去捕捞鲸鱼为食的物理需求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可以去选择什么不吃,这不也是很妙的事情吗?
所以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
我想如果没有看这个纪录片,也许我会开开心心的旅行,吃吃喝喝玩玩拍照打卡,买买买然后回家。
现在不能假设我旅途中想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想,毕竟是带着小孩子去旅行,孩子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第一眼看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名字,怦然心动。
就像看到了很熟悉的人,很熟悉的事物,就像,看到了自己。
第一集看过后,果然如此。
很多深刻的东西,一眼看上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但你莫名地喜欢。
然后再看下去,会发现其内涵之深刻,气韵之动人。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其中的“面包”,“空气”,“奇迹”,都指向了纪录片的主题——书。
而这样的语言形式,一是如诗一般,二是很有日语的风格。
是的,这是一部在日本拍摄的、关于书的、有嘉宾真人秀形式的,旅行文化类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真的好喜欢这句话。
仅仅看了第一集,我便已然感知到这部纪录片的奇迹。
这几年我们常说高级感,如果说有高级感的纪录片,我上次看的,还是去年的《奇遇人生》。
(纪录片风格的真人秀,或者有明星名人参与的纪录片)打开此片。
一眼望去的低饱和色调,这很日本。
迷离梦幻的剪辑,这很日本。
安安静静地推进,这很日本。
看到有人说看不懂片子的剪辑,我恰恰相反。
我很喜欢它的剪辑,那种混乱中的迷幻感,像极了这看也看不懂、猜也猜不透的人生。
而在日本的土地上,人们对于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思索之多元、之深刻,更像这看似混乱实则关联的剪辑一样。
所以,我喜欢。
但我也理解不喜欢的人。
我不想说欣赏水平孰高孰低,只是眼前世界不同罢了。
就像纪录片中那些不同选择的人、那些不同的生命体验一样,这世界原本就是不同。
关于自杀者。
我一直认为,自杀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勇敢者。
很多生者往往会说,“有什么过不去的?
自杀太懦弱了。
”其实不然。
很多自杀者,不是害怕生活,是看到了生活的无意义,是失望,是绝望。
自杀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探索与世界新的接触渠道罢了。
有一处,很特别。
东寻坊防自杀组织的爷爷说,现在自杀少了。
因为现在流行一种游戏,很多来这里的人一直在玩游戏,自杀的人想等这些人走了再跳海自杀,但是玩游戏的人都不愿意走,那些自杀的人没办法只好回去。
这种情况,听起来好像很荒诞。
好像是游戏“拯救”了生命。
再仔细想想,里面蕴含的信息太多太多。
我从很小就想到一些事,很多事想不清楚。
我后来觉得,可能就是想不清楚的。
有一天,我顿悟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这话从小就属于“名人名言”,很熟悉很熟悉,可直到那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而后瞬间想起了这句话,也便理解了它的意思。
我想,我不知道我热不热爱,起码,我就这样生活下去吧。
我能理解部分自杀者。
我不爱玩游戏。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去看片,会深感剪辑之细致动人——把看似完全两个相反气氛的事情散乱地剪辑在一起,自杀和游戏。
跟老爷爷聊天结尾处,陈粒问了一句:“那您觉得,不自杀了之后,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画面中老爷爷停顿了一下,然后,切到了海浪,伴随着老爷爷的一句话:“不改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这个片段经过了剪辑,我不知道陈粒问过后,老爷爷说了还是没说。
或许没说,这一句是从别的对话中剪辑过来的。
或许说了,但是隔了很久很久才说的。
或许说了很多,不适合播出,只留了这一句。
进行了这样的剪辑,如果是刻意为之,那么我想说,我接受到了。
我不知道老爷爷心底究竟怎么想,可当他看到了那么多的自杀者,又挽救了那么多自杀者,他对生命的认知应该是与很多人不同,对快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什么是快乐?
我想,就是虚无的活着。
这是悲观吗?
不是,是本质。
我前边说,这个纪录片是高级的,也便体现在此了。
高级的作品从不是直白地给你的,它只是用看似平淡的记录和不经意间的剪辑,悄悄地传递给你信息,让你思考。
你或许接受到了,你或许延展更多,因为每个观者都是不一样的,都会从自己的经历与价值观出发,产生新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循环。
纪录片选择的三个主人公,挺成功的。
夏雨。
会画画,和日本漫画产业贴合性强,自身经历也比较丰富,喜欢极限运动,不断挑战自己,本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思考,与片子气质相投。
陈粒。
喜欢听她的音乐,这次才看到她音乐之外的一些表现,竟是比较可爱、欢快的风格,不知私下里是否如此。
不过,能写出很多细腻作品的人,应该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部分。
西川。
诗人,是很融入生活的那种诗人,很地气的那种诗人,是介乎于普通人和虚无缥缈类的诗人中间的那种诗人。
于是,他能从普通人常态化的视角去看一些看似奇奇怪怪的事物,并且通过他诗人诗意化的视角去尝试理解、体会。
有举重若轻之感。
我喜欢这个纪录片,我说它高级,说它深刻,甚至我想说它伟大,想说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们伟大。
它和完美无关,与心灵契合有关。
就像日本,最神秘,最古老,最传统,最克制,却又最发达,最先进,最多元,最包容。
这说明经济和文化这两个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像西川看到的三国志,虽然源自于我国的三国演义,却在日本被重新演绎,并且不断丰富形成产业。
所以我说,拥有很多,很厉害,抓住一点无限深入,也很厉害。
一集,太快了。
直到片尾出现才意识到结束了。
滚动字幕中的“本集书单”让我惊讶地想起,哦,这是读书节目啊(纪录片)。
或许读书节目(纪录片)本就该这样做,有些刻板的讲书节目多么生硬啊。
书的形成本就源自于生活,书的故事本就写着脚下的土地。
一集,却又太丰富了。
我看后思索了很多很多,我想此后每一集,我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毕竟我们是同一个世界的。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真的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找三个对各个主题都基本不懂的人去踏寻日本??!!
每个主题都过于浅显了,浅显到我都有很多问题想问那些日本人,而主人公却只问了是什么为什么这种问题,真心觉得浪费了资源。
最气的是讲手冢治虫只讲个阿童木??!!
手冢治虫的价值真的非常深远和深层啊,都不仅是漫画层面了,不仅是可爱和好看的层面了,只阿童木?!
个人想法,可以有一个人完全不懂,一个人喜欢但懂得不太多,一个人非常懂完全享受的那种,这三个人来讲同一个主题,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我会更喜欢。
当然最好找比较懂的人来玩,给观众点营养。
为什么我们不活着,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有好事发生?
为什么这个国家如此矛盾,压抑又放纵?
为什么他们待人似乎冷漠无情,又很温柔深情?
第一集中讲到死亡,讲到二次元,讲到漫画,本来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事务,却在日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不成熟的认知里,日本是一个压抑的社会,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整个天空似乎时刻被压抑的雾霭笼罩着,繁华的大街上的人面色匆匆,公寓里因腐烂味才被发现的尸体,在日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围墙,把自己包围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本人给我的感觉是太有礼貌了,把自己和别人划分得很清楚,这可能让他们丧失了在三次元社会里坦诚的社交能力。
但是人终归是会孤独的,不敢轻易寄情现实世界,于是他们找到了二次元。
白天他们衣装革履,面色从容的穿梭在大厦之间,终于等到了晚上,他们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优胜感;在漫画中,与主人公互诉衷肠;在女仆店里,忘我的挥舞手臂。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刻板的日本人是怎么做到这般角色转换的,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反差萌”。
往往走进一条街就又是一副面孔。
在这样的社会中有的人磨圆了棱角,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但也有一些人他们想要改变,于是他们塑造各种动漫角色,为社会注入希望与温情。
他们派奥特曼来打怪,哆啦A梦来帮助受校园欺凌的孩子,阿童木来鼓舞人心,柯南来寻求真相。
画家们用这种方式来鼓舞大家,请大家务必对生活保持热情,积极寻找真善美。
我想这就是我深深喜欢着的丧到极致,再温柔到极致的日本吧。
祝我们都有面包有空气有奇迹呀
《金刀北罗宫遇雨》西川——————————————1.0 一个人的天堂“漫画被当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自我世界,需要逃脱贫瘠的现实世界,满足自我的需要或寻找共鸣”———《日本漫画60年》“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可如果变得长久的话,快乐就不是快乐了。
二次元提供了一个遥远的世界,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故事里,不仅是生活在噪音里。
这世间不是可能只有天堂,这让我们只谈天堂问题就好,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和地狱没关系,只和天堂有关系。
——————————————2.0 吃的秘密“你最不想给别人看的东西,最能表现出你的本性。
”——————————————3.0 未知的世界“人生的问题大多没有正确答案,那个能给出的正确答案的世界就会给人治愈,这是推理小说的意义。
”-“你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是爱人要离开我,没有爱了会恐惧”——陈粒——————————————4.0 消失的职业“我写小说是从一张脸开始写起的,你看着他那长相故事就来了。
”——马尔克斯“好吃的食物,是冬天赖床的感觉。
”——陈粒“现在已经不需要忍者了,但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日本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住进日式旅馆。
”——————————————05:喝的好奇✨值得反复观看“咖啡不是那种只有了解后才能享受,只是单纯地去品尝它的味道就够了。
”“让冰块这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做咖啡时候的那种专注程度就是很稳很沉静就好像有一种信仰一样,就是当你极度仔细地观察一个很集中的纯粹的事物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解释。
”——陈粒“我完全没想到。
我以为东西会越新越酷,但没想到这么古老的东西会这么酷。
”——陈粒“我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焦虑,这个东西是时时存在的,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和每个人他的焦虑次数和程度都不一样。
”——夏雨“我以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我看不到或者达不到我认为的东西的样子的时候,我就会很焦虑,我后来想想觉得没有必要焦虑,每个人有他自己认为的完美,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夏雨谢谢你,我的生活。
——————————————6.0 无用的设计“无用的实用性就是生命。
”“我们需要无用就像我们需要空气。
欢迎来到无用时代。
”“在今天这样一个万物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我看到的是人最本真的情怀与记忆被设计,试图刺激这个时代的人们。
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设计呢?
”——陈粒“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器物,去把握我们和日常器物的关系。
”——西川“我把我的一半灵魂送给中国。
”——可爱奶奶——————————————7.0 建筑的O.S.“规模会给你一个壮观的感觉,但是其实你再看到个体的时候,能够让你品味的东西就很少。
”——夏雨——————————————8.0 自由的艺术“所有东西都要靠自己去独立思考,这种环境是很好的。
就像如果只是照着模板去拍电影的话,就无法超越已经这样做的人。
我想要尝试,那些别人没怎么做过的事情。
所以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会尝试自己的作曲,打字时就像是在乐谱上写下音符一般,故事的情节自然浮现出来。
这是属于我的一种独特的故事创作技巧。
”——岩井俊二“我怎么开始魔术的,也是因为我想要自己出去逃避一下,其实就是想选择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待一段时间。
后来我就改变策略,我就去直面它。
我是从这些爱好里面,体悟到很多的人生的道理,反过来也会让我进行反思。
”——夏雨“人类文明真是厉害啊,把这么一大片地都打亮了。
”————————————————————————————| 感兴趣对象1.0 一个人的天堂漫画家 五十岚《日本之镜》《日本漫画60年》《文豪野犬》三国街:小说到漫画到其他衍生的实体ip2.0 吃的秘密《便当时间》《文镜秘府论》《天真的预言》3.0 未知的世界妖怪 推理 物哀神户林书堂:推理小说藏书地东京:in spyer / 生剥鬼餐厅4.0 消失的职业《旧时之美》《小津》05:喝的好奇✨值得反复观看《妙龄童》《持守一间小而美的咖啡店》田口护轻井泽 离山房咖啡天空咖啡《千利休 无言的前卫》7.0 建筑的O.S.《设计与死》黑川雅之8.0 自由的艺术✨值得反复回味东京 disk union 日本最大二手唱片店药师寺宽邦坂本龙一 《音乐即自由》下北泽 新宿 涩谷《solid state survivor》谷川俊太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 觉得大海可怕的人停下来了 觉得它很美的人跳下去了 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拥抱自己向往的新世界的方式吧- 二次元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 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也是高次元创造的呢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的恰到好处 反而给人一种被操控的感觉 造物者或许是真的存在吧 我们都是在一场自以为自由与自以为掌握主动权的被动的游戏中罢了- 这个世界并不公平 因为努力不一定有结果 我们存在的这个行业 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和地狱无关 都觉得自己和天堂有关 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学会认识自己 但永远也做不到完全客观剖析自己-西川对二次元文化的包容也非常打动我 我们很多人都很难做到发自内心地去接受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的存在- 当动物和人亲近的时候有个问题就是 谁都可以伤害她 所以人们被其他人糟糕的对待 归根结底原因在自己- 有时候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给你看到的 眼见虽为实 但是关注的地方错了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人们心中的一些的信念会支撑人们渡过一些艰难的时刻 人还是需要去相信
01.二次元我们构建起一个精神世界,置身其中。
以此来对抗现实世界中的不满和空虚。
总想去伸手抓到点什么,在现实与虚幻的缝隙里,二次元的空间在思想中诞生。
心灵需要慰籍,二次元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屋舍来疗愈自身。
在屋舍里,喜爱二次元的人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同文学、电影、诗歌、宠物一样,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些时刻彻底抛开他人,与自身对话。
二次元是天堂的一个城市。
02.鲸•乌冬面•便当•鲸的体温和人相近。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禁止吃四条腿的动物,只能靠捕食鲸鱼,村落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鲸的味道也成了日本一代人的回忆。
鲸的数量直线下降的今天,过度的捕捞应该禁止。
海洋生物馆的动物表演,真的要继续吗?
•遣唐使来到唐朝,给日本带回了工艺、佛教与理念。
相传空海法师带回了制面技术,至今一碗物美价廉的乌冬面填饱了无数人的肚子。
现今的中国,中国人能带给世界些什么?
盛唐那个文化风暴的中心该如何找回?
如今的中国也该派人去到唐朝,汲取好的智慧,发现新的理念。
•一份充满爱意的便当,会令吃的人心情愉悦。
各式各样的人吃着各式各样的便当,在这个快餐时代,便当让我们知道食材的来源以及做食物的人。
或许我们的爱,会体现在一份精心做好的便当里面。
但愿我们都能吃上一份精心制作的便当,如果没人为你做,那就抽个时间自己做一份吧!
03.妖怪•推理•物哀•大雨里百鬼夜行。
惩罚邪恶、庇护善良、万物所化的妖怪,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们应对自然存有敬畏,畏即恐惧,面对恐惧我们总有一种窥探欲。
像伸出黑暗里的手,即使战战兢兢也忍不住去触摸黑暗。
•亲眼所见也可能是欺骗。
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观所引导,一定程度上,成长环境欺骗了每个人。
悬疑推理,犯罪情节这种猎奇的心理,也正是冲破一些枷锁的源动力。
人生没有正确的答案,而充满正确答案的小说,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治愈。
•雪国的境内连时间都变得缓慢。
迈向死亡的途中去感知生命,得到一种绵柔沉细的状态。
宇宙之间,我们都是过客。
人和盆栽,不停地在发生改变,形态、思想、价值,不断进行着重塑。
白雪以一种静哀的优美覆盖了万物的灵魂。
在未知中,寻求生命的永恒,时过境迁,鸟的眼睛又看过多少路人?
04.消失的职业藏的艺术,在克制中追求生命的价值。
时代的变化,裹挟着身处那个时代的人。
每个时代成就了不同的职业,也消亡了一批又一批职业。
人活在社会中离不开对职业的追求,面对即将消亡的职业,最后一批从业者有他们的执念。
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两者与职业的关系,反过来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而人在社会中将继续走在追求职业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
05.茶道•清酒•咖啡•茶道的仪式感,寻求内心的安静。
黏土需要沉睡一段时间,人也需要睡眠,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古老的制作茶碗的技术已失传,有人正在拾起,试图填补时间的鸿沟。
•酒的伟大之处,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的心灵。
浓郁的酒送入喉中,迷醉人的神经,结束掉一天的疲惫。
微醺的状态下,人会变得柔软起来。
•一杯手磨咖啡,喝下去制作者的温度。
滴泡、冷萃,不同的咖啡师撘配着口味不一的咖啡豆。
区别于商业化的连锁店,每家独立的咖啡室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
人来人往,不知这一杯咖啡温暖过谁?
06.人类需要无用正如空气一般,无用之作,给了人喘息的机会。
有用的学识所做的是将前人的经验在个体的意识中唤醒。
无用的知识是纯粹的个体表达,所创造出来的物品或者个人的行动,充满着自由、原始与未来。
07.建筑被时间赋予的生命。
“死去便是消失,但也仅是消失而已,回响在世间的一点点余韵,便成了死去的证明,如果是有关于死的建筑,一定是留有余韵的建筑。
”人建造出建筑,建筑也影响着人类。
我们试图从建筑中找到人与死亡和自然的纽带。
08.自由的艺术,创造、自我、慰籍、表达。
保护好我们。。。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说它是综艺真人秀,我觉得它仅仅是一部纪录片。
这样的节目,我在午餐摆在桌面时打开,在天晴时打开,在夜晚入睡前打开。
一看到这个剧名,它就像有深深的魔力将我吸引,让我情不自禁地爱上。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是一组短句,是三行情诗,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向往,用诗意,营造出了一种让人心之所往的意境和情趣。
我怎么会不迷恋它。
什么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原来是书啊。
不过,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工业时代里,你有多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你有多久没有身心舒坦得将自己放空?
你有多久没有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去思考、去想象、去行走?
其实这部综艺节目真正吸引我的,不过是 “旅读”的定位。
带上一本书,去感受这个世间真实的温度,去理解一个有着相似根源,但是却和我们当代社会发展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
旅行和阅读,大概就是这繁杂世界中,唯二能够让人慢下来,去思量的事情了吧。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海报在这样的定位之下,以什么样的视角和层次去体验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
这里,不得不感叹节目的眼光真好。
电影、音乐、诗歌;演员、独立音乐人、诗人;夏雨、陈粒和西川,三个艺术领域,三个不同的职业。
这三个是我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可的人,这样的综艺,我怎么会错过。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空镜影帝夏雨,迷茫时走弯路,沉迷魔术,一切坦然。
1976年出生的夏雨,在18岁时主演了姜文指导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等大奖。
年负盛名,现在看来,少年时期的夏雨,没有再攀高峰,也没有就此堕落。
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夏雨,坦言那时候没有先例,没有前辈,不知道要怎么做。
于是,迷茫的夏雨在现在看来,就像是“泯然众人矣”的仲永。
一整季节目中,我们能看到的夏雨是“玩物丧志”,偶尔迷茫发呆,更多的是坦然洒脱,心态平和。
漫画、滑雪、魔术……在日本,夏雨有一种从容和闲适,但是他所展现和表达出来的深度和气韵,仿佛不是演员,而是不谙世事的少年。
去捕杀鲸鱼的码头,行走在酿造清酒的小镇,在推理的世界中漫步,那个站在镜头前的夏雨,稍有情绪波动,这或许就是这些年的收获吧。
从《日本漫画60年》《设计与死》到《嫌疑人X的献身》再到和日本新时期导演岩井俊二对话。
关注无用和渴望内心宁和,甚至是到了四十多岁,对表演和电影依旧存在疑惑。
找寻自己内心答案的夏雨,或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陈粒,突如其来的爆火,内心依然纯真。
大概是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总是听赵雷,所以网易云音乐给我推荐了陈粒的歌。
那时候,《奇妙能力歌》还没有在大街小巷播放,我却爱上了《祝星》。
所以对于陈粒,我从来不知道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或许,与我而言,她仅仅是个唱歌的人。
在这档节目播出之前,我其实看了陈粒很多的演出视频,印象最深刻的确实陈粒和姜思达的一场对话。
如果分别用五个字、四个字、三个字、两个字、一个字去形容你的人生,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
“闪闪惹人爱”“严肃活泼”“差一点”“孤独”“玩”。
这样的陈粒,我怎么可能不被她迷惑。
从音乐节到演唱会,从和好妹妹的鬼扯到综艺节目中的严肃,让我一度想到了“粒粒”,也许,一直以来,我眼中的陈粒是粒粒,是陈粒的部分我理想中的形象。
“人生于你而言是什么”截图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陈粒,漫步在“自杀圣地”东寻坊,找寻日本的便当文化,行走于白桦林中的美术馆。
从《任天堂哲学》《百鬼夜行》《持守小而美的一间咖啡馆》到《音乐即自由》,多样却随性的陈粒,有着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活力,亦有着不符合年纪的沉静。
在最后一站自由行中,不认识坂田一龙的我,却能听到佛经和摇滚的妙处,能够内心宁和。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剧照那关于西川呢,诗人,怎么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生活。
我眼中的诗人,是清代以前的文人,他们的诗歌造诣和艺术成就紧密地和政治抱负结合在一起,印在课本中“折磨”着我,或者,诗人应该是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那群内心凄苦的朦胧派诗人。
西川,在我印象中,他的存在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个诗人,不是应该拳居在山水间吗?
他怎么可以行旅在日本街头。
他说,他要在日本找寻,那些从中国流入的文化,但是在中国已经消失而存在于日本的文化。
五十年代生的西川探访二次元,追问乌冬面中的乌冬是什么意思,在茶室喝抹茶喝得浑身不自在,但是还是谨慎地听着讲论,在山间追溯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解读日本俳句。
不拘于时代,接受新鲜事物,西川带着几分传统文人的笨拙,行走于日本,感受中日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这,或许就是诗人跟上时代的印记,是我们当代还有诗人的原因吧。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西川《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同一个主题下,三代人用三种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日本文化,去感受在异国,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人的生活,找寻自己内渴求的答案和对于生活的思考。
这样的综艺,才是慢综艺,让嘉宾和观众一起静下来的慢综艺,引导人去阅读,去行走。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最后一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诚不欺我,行走和阅读的结合,人才能让人明白,阅读的真正目的,才能让行走的人抱着热烈的崇敬和敬畏之心,才能去期待明天,释然昨天。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一场旅读,在深析自我的过程中,找寻自己。
我们日常生活为何去喝东西,是因为渴了!
馋了!
片中涉及的三种饮料茶、咖啡、酒都没有“好喝”的尺度,何以爱喝,因为想了!
片中所选三本书,《千利休 无言的前卫》、《操守一间小而美的咖啡店》、《诞生的苦恼》。
古人将喝茶的基调定得太高,高到一只杯子都惊艳四座,高到有人愿意为它坚持。
再回顾皆是不协调:西川在片中一头的汗、蜷缩在矮小的茶室里,会不会爱上喝抹茶,西川答“不会”。
个人推荐电影《寻访千利休》。
咖啡喝得不多,肃苦醒神,泡咖啡的人却愿意为喝的人的心提供栖身之所。
片中几个有特色的咖啡店也是日本旅游值得一去的。
酒,也不爱,却很多人喝。
小孩喝起来辛辣凛冽,大人喝得有滋有味,终究是给一天的辛劳找个出口罢了。
电影《非诚勿扰》里葛优在日本冲着门口的照片冲进一家酒馆,得知照片是酒馆老板娘40年前拍的,是一个道理。
夏雨拜访渔民,渔民不喝酒,却很多渔民喝。
最后夏雨约了酒,酒终究是可以让人放松精神,回归自我。
第一集 二次元和自杀 日本人的克制和礼貌让它成为犯罪率低自杀率却极高的国家,还有人和动漫人物结婚。
这些都来自于骨子里的克制和压抑后的释放吧!
第二集 鲸鱼捕杀 一部《海豚湾》把日本残杀海豚的行为暴露于世界。
物质贫乏的年代,补鲸是为了填饱肚子。
而物质富足的时候还需要捕鲸来满足欲望么?
我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有阵子想不明白吃鸡鸭鱼肉和吃珍奇走兽有什么不同,生命从来都是珍贵的,不应以物种来区分。
后来明白了吃鸡鸭鱼肉是为了温饱,吃珍奇走兽是为了欲望,就淡然了。
第三集 未知的世界 日本喜欢推理,犯罪率低推理类小说却出奇的多。
鬼怪神明,在日本被赋予新的含义。
虽然二战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依然不耽误日本人相信自己的神明。
或许神明是日本人的寄托吧!
人还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寄托,才能在浮沉的繁华世界有一片安静之所。
第四集消失的职业 随着工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很多以前的职业也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
在日本比如忍者,比如艺伎,比如女将……但这些职业的坚守者让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这种职业的样子,这种根基值的守护者值得敬佩,这种文化值得反思。
不是一样东西很好,就要把原来手里的东西全部丢掉,完全接受新鲜的事物。
在日本从遣唐使到明治维新,日本不断的吸收着外来的事物,但回归到本土都能与本土相融合,再从旧的事物中发芽,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或事物,并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抛弃,这种融合值得思考。
第五集 茶道酒和咖啡 不论是对于咖啡还是茶酒都没有研究。
和陈粒一样对味道的偏爱还停留在喜甜不喜酸苦的人类初级味觉上。
也泛泛的转悠过日本,买过推荐的比较好的茶叶,吃了挺多抹茶口味的食物,但私心还是偏向喜欢清甜口感的茶。
咖啡只喝过速溶咖啡,对于没有加过糖的咖啡,总觉得难以下咽。
对清酒的味道也是不感冒,更喜欢甜酒起泡酒这类。
通过写下这段文字,发现自己还真的是嗜甜的人。
可能生活中未经历过什么辛酸苦楚,如果经历过,更感受到那份入口的酸苦的滋味吧!
茶道一贯又秉承了日本人严谨的规程,才知道喝抹茶还有如此多的规矩,想来泡茶包的我是没有办法体会的吧!
第六集 有用的设计物尽其用,极简生活是日本人秉承的理念。
所以有无印良品这种至简的设计,有无数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推崇极简的生活。
19年我也慢慢的清理掉自己多余的东西,明白人活在世上其实没有那么多需要的东西。
但同样是在日本,又有那么一群人致力于制作无用的东西。
就像很多年前人们喜欢工业化生产的东西,物品完美无瑕疵;但多年后人们倾向于手作之物,物品被赋予制作者的心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让使用者也能在其中感受到被真心对待的温度。
无用之物会给人带来快乐,但也需要有用之物作为基石。
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需求才被需要。
有用之物是物质需求,无用之物便是精神需要。
第七集 建筑的O.S为什么日本有唐朝的建筑,有宋朝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又能很好的与现在建筑融合。
古人觉得建筑的样子也和住在里面的人的气运息息相关。
中国对古建筑的恢复,是恢复成旧貌。
日本却有家族为了一个建筑传承数百年,他们用古时的技艺修缮建筑,修旧如新。
西川说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人可以自信的说要修旧如新。
夏雨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尊和面子有什么区别?
”第八集 自由的艺术既做僧侣又做音乐人,拍《情书》的电影导演,对日本俳句影响巨大的松尾芭蕉。
三位探访者,对应着三个领域。
艺术的创造力就是对事物的好奇之心。
对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就是创造力的衰竭,所以旅行也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在旅行中创造诗词,歌曲,感悟。
剪辑破碎,集集像预告片。
是也乎,( ̄▽ ̄)音乐/编剧/立意/拍摄/....什么都对,可为什么剪出来就这么作呢?诗人完全和社会错位, 什么都不知道,老夏就知道耍 COOL;老陈一门心思打游戏...大家到底代表谁在刷目标?为什么不是各自纯粹的私人来感触日本, 真空的当代日本?白瞎了这个创意...也就是日本 72小时系列的中国版而已...
拥有让人沉静的力量
两集弃,看不得看不得,大型vlog?当做旅游介绍来忽悠一下国内观众还可以。剪辑混乱、没有主题、没有深度、滤镜没有センス、一种很想向观众展示“日系滤镜”的弄巧成拙感。三位嘉宾对于当地文化的切入点其实也很尬… 国内这种人文纪录片得像纪实72h学习学习。
本来想吐槽这个做作的日剧风名字的,结果一看就真香。切入点非常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解读日本文化方方面面,但还是比较表面化,好多内容只是点到为止,有点可惜。
说是旅读,书和片子的联系其实没有多大。每期选的主题都还很有意思,三位嘉宾在同一主题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从自身出发,去探索,去解读。但是每期只有四十多分钟,每个主题的一个方面都远远不够,三个角度更显浅薄和松散。个人觉得最好的一期是“未知的世界”,妖怪、推理、物哀三个角度极具代表性又彼此独立,汇成一个主题时产生了奇妙的效应。并且对三者的由来、发展、现状都描述地比较完整。其次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消失的职业”和“喝的好奇”。其他……或许是编剧想体现旅行的偶然吧,内容太过松散,镜头也很是随意。最后,看完好期待中国版啊!
【纪录剧(8集/45min)—6.4分】理解老中青的搭配,但更想看西川剪辑版,夏雨和陈粒的部分在情怀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人文的高度上无法与西川并论。
真的很治愈啊……今年要不是因为疫情我已经去日本了!
剪得有点乱,音乐差一点儿结束的时候突然断了切到下一个镜头。每集大主题下内容略微有点散,当作风光片吧,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没引起热度?看陈粒逛loft我心痒痒
从电影、音乐、文学三个角度去看日本的想法挺好的,呈现出的结果不太理想,一个是时长限制了各种元素的展现,另一个是剪辑过于零散,淹没了主题。
西川老师的部分很有深意,也喜欢夏雨的部分,觉得夏雨就是自由且全能。
感受到了日本职人的专注极致,对比下来三位嘉宾火候不足,对话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展开而更多停留在游客水平的体验阶段,剪辑也是很混乱,交错的片段会让人比较不能沉下心来看每一个part
涉及到了这个时代的日本的方方面面,节奏很好,很有趣。不过三个嘉宾问的问题和行为就。。。emmmmm
在讲什么啊 剪辑乱的可以
每集一主题 浅谈不深入 不过夏雨陈粒西川都让人喜欢
杂乱无章 无病呻吟
如果是想提供新的认识方式,点评就显得尤为居高临下。说是旅游片/vlog也不至于尴尬到这个地步。
剪辑真的太乱了,开头近十分钟还没开始正片,每个人都在走设定好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念节目组准备的旁白。拜啦
好看
今晚刷完第二期 讲到乌冬面之乡香川县 古名讚岐。不一会儿 老公出差回来 一进门说给我带了礼物 我一看 乌冬挂面 包装上印着大大的"讚岐"二字。是奇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