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影片末尾,常月琴在修复完毕的寺庙中与和尚谈论生死与快乐。
她诉说对儿子的思念,与对三个年轻人的喜爱与不舍。
笑容有挣扎,眼角有泪光,声音有颤抖,话语却安宁。
她说:“现在很好……是好到头的感觉。
”我纠结了很久到底要怎么表达当时我听到这句台词时的震动,刹那间,黑暗里的我几乎要喊出来。
那是一种心境澄明的满足,人生起伏高低悲喜哭怖,皆已一一受过。
即便下一刹那,世界覆灭,亦了无遗憾。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再多的,是额外的恩赐,或是多余的苦难。
杯中水满,再注水,又与杯子何干。
生无碍,死不苦。
生死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而纯粹了。
常月琴堪破了生死的虚妄,但人生的无常却会不间断将她至于孤独之境。
直到她看到,和尚将师傅的真身供在庙里,每夜与他说话。
和尚告诉常月琴,无生无死是最好的未来。
所以,生死没有界限,孤独也不会永远。
最后的结局,常月琴跳下了山崖。
电影没有用明确的镜头交代了她的生死。
常月琴如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深山之中,渺然不知去处。
而张艾嘉,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女人,历经无数风雨波折的中年人。
借常月琴的身躯,还了自己过往四十年的魂。
有一句意大利诗句大约是这么说的:死者永不寂寞。
前段时间又重新痴迷张爱玲,《小团圆》和《秧歌》翻来覆去看了几遍。
因为一种平淡而近自然的感觉,这是她前期作品所没有的。
在影院里看《观音山》的时候,脑袋里也翻来覆去地想着这句张爱玲的自我评价。
我把李玉当作张爱玲。
三部长片看了两部,剩下的一部闹得满城风雨也早有耳闻。
前两部好比《传奇》。
吸引人,但是看多了终究觉得太戏剧化,值得称赞的是《红颜》的前半段,到了后半段女主角遇到了儿子整部片子就朝着一种不正常的情节发展;《苹果》更甚。
倒是看《观音山》的时候觉得李玉入了境,好多片段仿若截自生活,吉光片羽,一目了然。
淡,不过接近真实,让人亲切。
可惜还是有问题。
虽然这样淡然的片子必然招致一部分人的不喜欢,但是片子混乱的如同开头范冰冰唱的《战》。
看电影的时候我是这样安慰自己:因为我们仿若旁观者的身份,所以当我们跟踪着三人组的故事时,我们无法知道张艾嘉是如何在获救之后顽强走出心魔。
而当我们跟踪张艾嘉思念儿子的时候,我们也没法知道三人组如何克服困难找到新工作。
我们是跟片子里一样的普通人,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有着心灵的创伤,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螺丝钉,那么就去扮演好那一颗颗的小螺丝钉。
《战》里这样唱,而这句仿佛提纲挈领般的主旨句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范冰冰的角色如同周迅的边角余料,扬起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根本不像是小镇女青年,反而是独自背包旅行厌倦大城市生活的上班族。
陈柏霖再怎么演也都是一副台湾青年的样子,看他没法入戏,我甚至多次直接把目光转移到在《孔雀》里演傻子哥哥的肥皂身上。
但就算是他,我本以为他会是大智若愚在关键时刻能说几句醍醐灌顶的话,但没想到也只是耍耍小聪明的胖子。
但最重要的是这部戏毁了张艾嘉。
京剧老师的设定基本作废,一开始以为是仿佛《献给艾米丽的一束玫瑰花》里那样的哥特女主角,但依旧是个走出丧子之痛的更年期妇女。
坐在车里哭因为少了铺垫简直成了败笔。
最终四个人的心魔算是留在了观音山,然后张艾嘉神秘的消失,其余三人重回滚滚红尘,大小团圆。
而我们走出影院,吃了烤串,喝了啤酒,还有人抽了根烟。
看到这儿的评分实在是义愤填膺,都这么忽悠观众掏钱进买票看这种电影,迟早毁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以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影迷的观后感:摄影太差!
导演太差!
像刚拿DV的小孩拍的,别鬼扯什么风格,不过是用简单的手持跟拍和小景别来掩盖导演创作的无能,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想法的导演调度之类,还不如一般电视剧的水平!
故事不叫故事,情节瞎编乱造,想起一出是一出,创作混乱,不负责任,一会想讲年轻人的青春,一会想讲遭遇不幸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东拉西扯,浮皮潦草,一锅粥,糊了的冷粥!
表演造作之极,在火车上摆各种Pose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简直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范评这种表演能拿东京影后只有一个可能,走关系!
总之,看了气得不行,从影院看完出来的之前满怀期待的青年男女们个个叫骂连天,挤在下楼的电梯里满脸丧气,悔得肠子都清啦!
【1】闹哪能啊?
哪能随便自由浪漫啊?
陈柏霖说他爸讲了,男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 。
范冰冰说不,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拥有你想要的 。
陈柏霖说因为你不是男人。
范冰冰说因为你不是女人。
如果本片想要探讨的真如画面所呈现的那般复杂,这段台词倒是极大败笔,因为,哪怕是女人,在这残酷世道出来混,也很可能逐渐会有和陈柏霖他爹地一样的想法。
他爹地不上进,妻子病重就只能四处下跪。
女人们不抓牢不拥有,别人给你的Fucking Money Fucking Love Fucking Happiness,都可能瞬间消失。
中年妇女张艾嘉应是这样努力抓牢的女人吧。
她有丈夫,儿子,深爱的京剧艺术。
但当她觉得她已经做了很多,拥有过很多的时候,某天,儿子老公LoveHappiness还是莫名失去了。
她生生地疑惑了,怎么就这么样就没了呢?
我找谁要去呢?
为什么呢???
这就深了,这不是男人女人的生存问题了,这是人类和更高层旨意的交流层面。
这就需要感谢国家了。
或者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命,罢了。
该不该信命,这是一个很Serious的Question.我们都曾恐惧于失去,于是开始变得强大,去拥有,抢夺,但命运还是会让你在瞬间失去,我们又立即被打回原形。
那我们该不该孜孜以求?
该不该强大,该不该武装,该不该拥有?
还是,仅仅是,于观音山修建一座庙宇去拯救心灵与信仰的荒芜,做到无生无死,无欲无求,才可得解脱。
(片子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
我倒觉得是有意为之,因为这世界没法解释的事儿太多了,你问导演,导演也不知道啊。
问上面?
儿子死了,张艾嘉为啥迟迟不办死亡手续?
她难道不想知道这是为啥啊??
许巍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片儿中张艾嘉的儿子听着这歌归去了,后来许巍爬山喝茶平和了。
闹哪能啊?
哪能随便自由浪漫啊?
你们能不能收拾收拾你们的自由浪漫啊???
……张艾嘉对儿子女友哭喊。
)【2】你们这些唯心主义者实在是太不上进了老这么消极怎么超英赶美呢?
好吧,那么抛却信仰和所谓的命运捉弄的可能,俺们回到唯物主义的世界中回到“一无所有”,和“拥有”之间的命题上来。
说“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的范冰冰,或许正因为也认可“男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 。
”的女性版,即,“女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男人 。
”所以争分夺秒地强大着,并顺便告知对方“一无所有也可”?
于是可以推断出,在这个信仰缺失,物质至上的世界,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都认为自己必须要拥有许多东西之后,才能拯救哪怕一无所有的他/她。
于是,为了一无所有的她、他,请努力,向钱向钱向钱!
结论是:无信仰,原来是可以使人类变得异常上进,促进优胜劣汰以及物种进化的,达尔文听到,都会从地底下钻出来狂笑,然后再笑死回去。
原来无信仰世界才是励志帝。
【3】散场时,和朋友说,这片是有中国特色的残酷青春物语。
上一辈(以张艾嘉为代表)带来了中国特色。
仨孩子演绎着残酷青春。
青春本不残酷,但和中国特色四个字放在一起,就异常残酷起来。
【4】韩寒才是点题帝《辞》看着 来了 夜行的列车搭上 或迎向 孤独么 或是疯了热血 洒哪里 青春都会落幕来吧 洒这里 反正一起上路就像 花辞树 总是留不住他懂 或不懂 反正 我不从你懂 你必须懂 否则 我该何从热血 都洒在青春里和你 一起涂地可惜 我总会冷下去问你 留或离去就像 花辞树 总是留不住
做为一个经常被辱骂是"文艺女青年"的观众朋友,我深深明白《观音山》被追捧的原因。
它二的热情,一如每个人的在青春期都有的情绪化;它放纵的猛烈,像每个文艺青年幻想中的自己;它矫情却善良,忧伤又温暖,漫不经心却又恰好言中一些正在变淡的往事,触动心灵又仍能让人会心微笑,捎带想起一些正在远去的青春期故事,另我等爱伤感的妇女在观影之余不忘对自己也有过的2b呵呵的青春期点评一句“傻逼”。
可惜,纵然电影是成功营造出了伤感的小调调,却仍不敌现实中人心不轨,心态如大便的事实。
这人一上了年纪,不但容易缺钙,还容易缺心眼,缺情怀,缺淡定,缺包容心。
所以,已经26岁了的姐,在伴随着佩曼的小曲儿和减肥第二天的苦闷回忆了一番往事之后,还是非常坏心眼儿的觉得这片好扯淡,好扯淡,扯淡,淡……不可否认,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满高级的,范冰冰接连上演砸酒瓶子舌吻小妞儿等各种猛戏,陈柏霖也不负众望的没有带着很严重的台湾腔出现,年轻人在一起热情洋溢的干着年轻人特喜欢干的咸淡事儿,生龙活虎,天真善良,还不失青春期男女的幽默感,让人对影片期望值不禁陡升。
无奈,随着剧情的发展,导演仿佛再次陷入了死磕文青的情怀中,电影也逐渐丧失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小风味,大段的配乐风光段落让人不禁以为是在收看电视台每周二下午的“请您欣赏”节目。
为啥大家都喜欢对剧情始乱终弃呢,想看到一部情节饱满的国产电影为啥要比想在世界杯上看国足,祖国内地看greenday,北京地区看房价崩盘还难?
然而这片的牛逼之处在于,无论它怎么得瑟,你都没法指责它,因为所有情节上的漏洞都可以用象征、意象等电影表现手法来解释。
无论您被那些镜头晃的有多晕,您都不能鄙视他们的摄影,因为,这是人家的风格,那可是得过奖的。
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要面对的是“意法系”和“好莱坞系”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事儿他们都争了小一百年了,我实在没法妄加评论,万一一不小心站错队,很容易被指“什么都没见过”。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我只能别有用心的说一句:要是陈凯歌也能沿着这条形而上的影路走下去,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啊!
今天,我以文艺青年恶习未散的家庭妇女姿态看完了此片,我心中没有漠落,也没啥感动,只是对范冰冰的水嫩美白感到羡慕,对陈柏霖永远汗津津的肉体感到向往,对张艾嘉讽刺“肥皂”时脸上挂出的那一抹刻薄又高傲的笑表示无比钦佩,她说:“你要是多跳跳可能会瘦一点哇”,我简直觉得她下一句应该会像豆瓣网友们一样说出“矮油”这个词,这才是影后嘛……同时,我还对片中3人那尚未还完的2万块钱耿耿于怀,对张艾嘉跳崖后3人不下去找她尸体表示不可理喻,对导演那充满象征意味的陈柏霖范冰冰水下交合表示失望。
总之,我无法阻止我那破坏电影氛围的想法一次次涌上心头,我承认自己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这种有激情没剧情的电影报以赞赏的态度,但我并不为自己一副上了年纪的表现而感到遗憾,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的我还像李玉导演一样情绪化,那我妈和我婆婆一定都不能答应。
《观音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李玉的个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今年夏天》、《红颜》、《苹果》(迷失北京))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和帮助,《观音山》成功地在导演个人表达和市场商业需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在3月份的电影市场上,本片是值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
(有人会觉得此片不如《苹果》,但我还是觉得此片比《苹果》要好一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观音山》这部电影在品质上做到了一种质的跨越。
这部电影仍然存在着种种遗憾,只是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在一堆争先恐后奔向视觉奇观、故事越讲越飞的国产电影中,《观音山》这部“走心”的电影因为其难得的真诚和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从而成就了它的口碑。
出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青春、成长等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
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做到了浅尝辄止,留下了诸多遗憾。
《观音山》的故事并不复杂,三个处在青春迷茫期的年轻人,一个正经历丧子之痛的中年京剧演员,四个人因为租房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在共同的经历中相互认同,试图完成对彼此的救赎。
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导演李玉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
因为对故事层面的放弃,本片的摄影和音乐就显得分外抢眼,尤其是手持摄影的风格,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
但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状态描写,却无法承载导演强烈的个人诉说愿望,以至于本片相对虚弱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塑造更是被导演表达欲望所掩盖,最后影片所想刻画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姿态”,观众本可能从诸多生活细节中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的差异,影片结尾试图传达的情感对部分观众来说就显得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情感积累,从而变成了困惑。
《观音山》作为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它其实更加需要一个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格都相对完整的故事作为载体,这部电影才能承载导演试图表达的情绪。
但是《观音山》在故事层面令人困惑地留下了许多空白,有一些属于故事结构中刻意为之的留白(但这一点可能会对部分观影经验并不丰富的观众造成困扰),而有一些则属于明显的拼接针脚。
不管这种针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片段式的剧情导致了影片情绪的跳跃和不连贯,以至于这部主打“情绪”的电影到了结尾,因为无法继续靠剧情张力和人物塑造来把电影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导演不得不亲自站出来,借助角色的对话来完成影片主题的表达。
“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这句台词作为本片的点睛之笔,因为前面的人物塑造缺乏足够的情绪铺垫,这里的情绪高潮就有点让观众猝不及防,还没等调整情绪跟上导演的步伐,整部影片就结束了。
对于这种以塑造人物为主,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加以提炼,从中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并试图触动观众内心的剧情影片,叙事技巧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帮助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
地球重力永远会是羁绊飞翔的因素之一,但只要灵魂还需要肉体,那么自由飞翔的前提就不能无视重力,而是要借助翅膀去战胜种种阻挠。
1. 我从头到尾一直想看他们怎么make out,结果没有……谁能告诉我是被剪了还是本身就是个噱头?
2. 这片子为什么要排上日期大拍宣传照?
明明就是只应该在MoMA那种地方放或者自己买碟看的片子么...3. 有朋友叮嘱我,写东西切忌放很多自身的隐喻在里面,就是只有自己明白却表达不好的东西。
观音山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句子。
4. 吐个槽,“点点珠泪洒下来”的“珠”尖字应上口,张艾嘉没唱好。
5. 我喜欢那句话:上帝爱摇滚,不喜欢京剧,所以退货。
6. 但是每次涉及到片中有摇滚什么的,为什么放的歌儿其实一点儿也不摇滚呢.................7. 范冰冰背的包儿是凯莉米洛巡演的包儿吗?
所有人物形象整体都很奇怪。
感觉像是潮人非要扮土。
8. 有四川人会生一个一口台湾腔的儿子么?
9. 范冰冰确实很好,皮肤太好了,真是占便宜啊……如果我能给她的演技和表现打3星半,我还是要给周迅打4星。
或者4星半。
10. 最后,这是一部拍残了的文艺片儿。
亮点当然有,文艺片儿没有亮点还能文艺么....不过就被请看电影儿和能在电影院看这么个电影儿这件事儿来讲,我还是灰常灰常高兴地。
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据传在唐代前一直是观世音菩萨修炼的道场,所以当李玉决定将“观音山”作为片名时,有人在豆瓣电影的短评里开骂说青春电影以这三字作为片名是对观音山的侮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能把对一部电影的骂点上升到如此莫名其妙的地步,但好在,《观音山》并不能全算作是岩井俊二式样的青春电影——甚至也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剧情片。
因为没有看过李玉导演的其他作品,所以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属于她本人的导演风格所致。
但或许女性导演总是有着比较细腻的心思,所以在这个归类为剧情片的电影里,无意义却颇具美感的影像以及偏灵修性质的思考也不时穿插其中。
这样前半部分偏青春热血后半部分却又心灵修行的电影作为剧情片来看着实不太连贯,也难怪从电影院出来后听到身边有人一直在抱怨“这都是在演些什么呢”。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演员名单中有“范冰冰”名字的电影,前一部是《非常完美》。
相比范冰冰在那部神经兮兮的电影里同样神经兮兮的表演,即使《观音山》在情节和镜头处理上有一些转折略显突兀,但我仍然为这部电影没流俗成狗血青春片感到一丝丝庆幸。
至少可以看出李玉导演想要承载在这部电影中的东西有很多:热血又拼命的青春;人与人间刺猬式的相处以及人生最终的意义和只言片语间的感悟。
若是作为青春片来看,前半段的残酷青春估计在影像史来说也不算陌生了。
不同年代的人虽然拥有不同年代的回忆,但是对于青春回忆从本质来说却又都如此共通。
郭敬明《小时代》里奢华糜烂的上流社会青春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又有几人有这样的青春经历?
大家的青春莫不过于《观音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吧,好像在做着什么事但这些事好像又毫无意义;好像在期待一些什么但这些期待却又从未发生。
勇敢却又茫然,孤单却又相拥着的青春。
而全片里我最爱的张艾嘉所代表的应该就是“青春已经化为乌有”之人的景象吧?
从情绪上放不下过去颇具戏剧张力的生活姿态,到坦然接受人事乃至淡定了解和用心感悟的姿态,这一个状态的转变其实也算是人这一辈子的小缩影。
高楼大厦大都如此,回归到巍巍雄山间才能感知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青春也是一样的东西,只有过尽铅华后才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我想,如果有什么让我在这部原本只想给三星的电影上加上一星,那么约莫也就是对于“青春”二字还放不下的那一颗心吧。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
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
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
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
杂乱不堪则是反例。
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
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
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
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
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
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
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
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
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
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
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
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难免显得轻了。
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
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
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
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
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
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
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
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
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
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
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
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
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
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
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
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
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
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
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
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
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
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
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
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
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
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
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
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
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
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附上两点: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
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
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
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不只是镜头,还有主题。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我还听说这个片是文艺,诗意现实主义……不用多久,当看到派出所警察来找张艾嘉时,其实后面所有内容完全都可以猜到了:大妈必有至亲去世,三个年轻人帮大妈走出阴霾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自我救赎——其中那一对俊男美女一定会搞到一起去的一定会!
你别看开头三个人勾肩搭背好得不分男女不分你我但胖子注定是个陪衬!
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俗套啊!
为什么胖子没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因为他胖么!
——其实这片属于治愈系,尤其是观音山的意象出现的时候,疗伤味儿呼之欲出。
好吧,如果说主题是大家基本公认的“信仰(或者情感理想生活目标动力什么的)的崩塌和重建”,张艾嘉这一条线已经表现的足够好(其实张姐才是明晃晃的女一号可是日本人就是喜欢看美女),就算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比如有人说的张艾嘉一个长镜头哭戏不如杨贵媚),我想那是表演空间有限铺垫不足。
为什么会有限和不足呢?
因为还要给另外三个人空间嘛!
可是这三个人想干什么呢?
有人说他们迷茫。
于是我就迷茫了。
因为我没看出来他们哪里迷茫。
高考落榜,家庭不幸?
不过他们很快就跑出来走文艺路线了,一个酒吧歌手和两个waiter,合租房,扒火车,文艺得一塌糊涂。
镜头晃啊,迎着风啊,在路上啊……没有看到太多生活的窘迫和压力(那两万块钱的债务危机都是以一种颇为轻松而富有喜感的方式安然度过的),也没有对前路的忧虑和惶恐,甚至连文艺青年典型的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劲儿都不太足——总之,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基本上挺滋润挺清新的。
其实,走文艺青年路线来表现迷茫已经越来越不可取了,尤其当观众越发对“文艺”本身产生反思的时候,再这么弄就变得挺没劲的。
因为现在看来,“迷茫”不是“文艺青年”外在的、偶然的属性,而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分析命题的谓词:文艺青年就是迷茫的。
所以,说“迷茫的文青”就像说“没结婚的单身汉”一样,不迷茫你还是文艺青年么——但文艺青年的迷茫也因此变得趋向做作和不值钱。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最迷茫的人大概是那些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年轻人:繁重僵化的生活之下仍隐藏着一份对成功的巨大向往和对安全稳定的强烈渴望,美好未来的许诺可望可即但又不知会在何时何地,过着波澜不惊稳步上升的日子又纠结于“我原来的小理想呢”“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吗”“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盼头吗”——你明明知道眼下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放弃的但又故作姿态地在取舍间徘徊。
我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状态,这里的“故作姿态”不是贬义,是一种深深的不甘心、不确定,更是一种真切的迷茫。
对三个年轻人的刻画是不太成功的,就像有些人评论的,不如贾樟柯那么“接地气”。
他们迷茫么?
还是陶醉在迷茫里?
他们现实么?
还是活在摇晃着的文艺范儿的手持摄影机里?
我感觉不到他们的伤痛在哪里,所以就不知道治愈的意义在哪里,总不会是最后莫名其妙的一句“孤独不会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吧?
如果不是导演在文艺青年路线与温情治愈之间摇晃,不是立意上的失准,我甚至怀疑这又是一个噱头一种策略——李玉似乎是很有策略的,简直不好说她是打着文艺的旗号挣钱还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为了她的文艺理想——所谓文艺即使不是一种包装,也是被割裂了的一部分。
李玉说下一部想拍韩寒。
其实听了她这话,就这一部我都是怀着类似对韩寒的期待去看的,但是有点失望。
我很担心她把韩寒作品拍成流里流气的二把刀文艺青年,而失去了更重要的那抹苍凉的底色(看了1988之后我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越发确认了)。
最后特意去看了韩寒作词范晓萱作曲的MV,文艺得登峰造极啊!
其实就是把文艺的一条线充分夸张了,噱头啊噱头,它能唤起你所有的文艺想象,然后赫然发现电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的。
只能说张艾嘉演得好..并且,跟整个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
有必要这样故意走文艺腔调吗 而且本片重心不明显 导演功力略显不足 但重建信仰的意境还是出来了
很意外的有点意思,很多地方处理得比较刻意,但是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张艾嘉很到位。。。男猪直接想摔他一平底锅。。。
不明白是有啥好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点,这就是人生。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冰冰与张艾嘉的对手戏很有感觉,虽然内容有些混乱,但仍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精神世界,在一起不会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像《苹果》又不像……张艾嘉表演得太过用力了吧……
给我的观影愉悦其实挺低的,但是鼓励下吧。
出不来了。
还在延续着,把压抑这样的字眼写到骨子里,写到子子孙孙的脸上,真不希望整个民族会长久有这么一种气质。 又多想生命的热度会把其他一切都沸腾掉。。
拍红颜的感觉哪去了
可能是个人经历吧 我太心水 我们仨 这种调调了。
艾嘉姨凶猛 配乐怪
表演很不错啊,对范冰冰的印象突然好转,和张艾嘉的对戏很给力,情感上的共鸣因这样出色的表演和众多的人物支线得到强化;但整体上太散碎了,没有一个绝对的主线;中间加入的汶川地震纪实画面很是诡异,通篇一半以上的近中景的脸部大特写,晃动的手持摄影用在这样的文艺片里,看的人有些压抑郁闷。
七零八落,是要表达什么啊!神经质老女人和三个傻逼不得不说的故事么!
范冰冰真好看。周迅演?她演我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矫情到家了
我就说我不适合看文艺片嘛
只能说一般 立意很好 可是表达不够 张艾嘉不喜欢有点太随意 范冰冰很好了 陈柏霖选角不好诶 PS 影志就是装逼范。这评论 算你影片看的多了 一点有涵养的内容都没
怎么跟李沧东一个模子呢。无论是配乐还是镜画都不错,张艾嘉真是牛逼的演技啊
远不如《二次曝光》里的演技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