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我很惊悚。
写点东西给未来的自己看。
生病的弟弟,哑巴的幸运,失明的波卓,说明这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轮回。
而是和生活一样,哪一天出生哪一天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本来没有意义,等待意义就像在等待戈多,然而不会有人来赋予生活的意义的,不会有人来拯救自己的。
想要胡萝卜的话,就要自己去找胡萝卜。
时间不会解决问题,年轻时想着长大了就好了,该有的就会有了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我们用一天一天来分解大的虚无,用一天一天的时间来消磨虚无,但一定要记得: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不要在一天天的日常中忘记了。
波卓和幸运儿离开了,剩下“hog-蠢猪”的称呼证明他们路过这片垃圾场,途径戈戈和狄狄的等待,他们曾经对话过。
去时,波卓给幸运儿手把手攥紧行李和板凳;归时,幸运儿为波卓手把手攥紧鞭子和绳子。
波卓的表哪去了?
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波卓看见了夜色,幸运儿朗诵过思考的结果。
自以为出于高傲的同情心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窥伺别人的悲惨经历,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味剂,这是自大、无耻的。
戈戈不关心狄狄的精神需求,狄狄不关心戈戈梦见什么不在乎戈戈受伤。
戈戈想要胡萝卜,狄狄想要陪聊。
什么是无聊的,什么是有趣的。
戈戈——难得糊涂;狄狄——越是渴求精神富足,越是关注时间的消磨,越关注越渴求。
(狄狄的精神需求是出于身体-肾不好的缘故?
)狄狄希望看幸运儿思考,戈戈想看幸运儿跳舞;狄狄细致,关心树上的绿叶🍃,从消遣中获取经历,保有对生活新鲜的呼吸,看见的是远方的世界;戈戈实际,关心温饱,从新鲜事中攫取利益,看见的是眼前的世界。
特别的一天,特别的一秒,是人为赋予的意义使它特别。
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无比珍贵。
或许最后报信的小孩是次次轮回忘记前世,戈戈与狄狄的时间与人世间不一致,波卓的表是不是失效了?
又去哪里了?
波卓幸运儿来时,第一个报信小孩见过他们;波卓幸运儿归时,第二个报信小孩没见过他们。
权力的放弃。
能量守恒。
廉价的同情。
坠入尘网。
千千万万被杀的?
——两片绿叶🍃,两个死去的生命?
为了明天未知的惩罚,选择今天无尽的等待。
或许戈多已经经过,或许戈多一直在那片垃圾场,或许戈戈+狄狄=戈多,“或许”的后面由每个人自己定义。
在虚无主义之中偶尔触摸存在主义。
权力的放弃。
能量守恒。
廉价的同情。
坠入尘网。
千千万万被杀的?
——两片绿叶🍃,两个死去的生命?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其哲学基础是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提出的荒诞哲学。
现代派哲学始终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空虚永恒伴随着存在 《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刚和弗拉基米尔在一片荒原中的枯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但谁是戈多,他的到来能够改变什么这些问题却丝毫未被提及。
“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以对细枝末节的无聊执拗和重复强调他们存在的事实。
“戈戈”和“狄狄”偶尔会迎来类似波卓与幸运儿一类的过客,但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被割断且完全无法进行的,他们能做的,除了等待,依旧是等待。
忧心忡忡的狄狄一遍又一遍地问捎信的小男孩“你见到我了是吧” 那是因为每次小男孩来都说是第一次见到他 ,每次小男孩都说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天来。
而每个明天到来的时候小男孩又说是第一次见狄狄 所以 那是个永远不会兑现的希望 永远停留在等待希望的状态,在泥一样的生活里 即使是富人也一样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瞎子 接下去还会变成聋子。
直到死去、重生,完全没有意义的轮回。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那是人类的缩影。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她什么时候来?
我不知道戈多是谁……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看完之后不禁会感叹戈多是谁?有人把戈多解释为上帝;有人认为戈多是死亡的隐喻;有人则认为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其实整片看下来或许戈多是贝克特所认为的“希望”。
人类在绝望环境下对希望不断地等待,明知是漫无目地的等待,但是对于处在那个阶段的人们来说,那是唯一的希冀。
流浪汉们在等待着戈多,于是在他们想要自杀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是“戈多怎么想”。
本来要结束自己潦倒悲惨的生活时,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人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本来的行动。
等待戈多这件事渐渐变成他们最重要的事,甚至于戈多变成他们的领袖,精神支柱。
也可以说,我在这部剧所看到的,是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过程中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导向,甚至在指导着人物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更多的是想表达着人们对于“希望”这一事物没有前提、没有理由的追寻,这估计也是贝克特在想要表现现代人生活中千篇一律、百无聊赖地存活中的一个生活与行事状态。
《等待戈多》虽说是一部悲剧,但是在悲中也透露出一丝丝人性的坚强与乐观。
流浪汉们在充满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
他们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
正因为戈多从未没有出现,他们就一直等待,因而戈多成为“希望”。
“戈多”成为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主要目标,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伤心着,痛苦着。
映入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贝克特想要表达的东西。
他认为“希望”是无迹可寻的,甚至是虚幻的,他却不忍说破。
从而让人类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告诉他们“希望依旧存在”,将希望之光留给生活在无望之中的人们,这同样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法国人有句话叫“attendre dans les coulisses”,意思是在上舞台之前的准备室里等待,就这么一直等待着不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这句话其实很玄妙,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等待戈多》中的画面。
这部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它是在二战结束的残余军火中诞生的。
当时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派生了这样一个“荒诞”的问题:“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像这部影片中,“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以对细枝末节的无聊执拗和重复强调他们存在的事实。
生活是为了什么?谁是戈多?戈多究竟存在与否?为什么要等待戈多?这些问题没有回答,影片就这样以怪异的基调发展下去。
但是作者贝克特是理智且清醒的。
他明白人类自古以来热衷于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停留的点,不然存在的意义便好似被剥夺了。
而“等待”便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尤其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强加上了诸多额外含义。
等待就是在那样一个恰好的时段中一个恰好的、停留的点。
当生活失去目的、期许,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以时间刻度为标准向前推进时,等待便成了最好的形式。
“狄狄”一遍又一遍神经质地询问:“你见到我了是吧?”他需要通过小男孩的回答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存在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但是我想,你的等待大概不是这样的。
你的等待不应该是被动地延宕,不应该是在回忆与荒废中反复,不应该是把一切撒手交给未来。
若是你,等待便不该是荒诞的。
你应该抓住你的未来,把等待活成希望的样子。
原文在本人博客 http://comosum.spaces.live.com/blog/cns!DED5D7332096F029!3987.entry摘抄:《等待戈多》,题目就荒诞和令人迷失,因为它强调“等待”这个动作,而等待本身实际上是个空洞的过程。
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俩人在一棵枯树下循环往复地等一个等不来的戈多,他们等的到底是什么?
对宗教一无所知,所以Godot=God的说辞也就摸不着头脑,在我看来他们在等待“希望”和生活的目标,这样更好理解一点。
Vladimir和Estragon的等待,有一种命中注定的荒芜感。
正如全剧开头第一句Estragon所说的“Nothing to be done.”,他说的当然不是脱不下鞋“一事无成”,而是泛指生活的那种没有希望没有目标的状态。
因此戏里的这句话不是发泄,也并非寻求共鸣,因为这种状态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
当一天结束,月亮升起,二人终于又打发过了一天的等待,解脱地说:“我们走吧。
”全剧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二天发生的事几乎是前一天的重复,不是科幻小说里时间倒流的重复,而是那种内容不同,本质一样的重复,然后你在字里行间恍然发现,原来这种“重复”已经周而复始很多次了!
一个很魔幻的设计是,第二幕明明是第二天,但场地中央的树却长出了几片绿色的叶子,在冷风中惹眼地摇晃。
叶子似乎在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你以为到了第二天,实际上在悲剧的人生里,你都说不清楚“很久以后”和“第二天”究竟有什么区别。
和鞋过不去的E君,他应该是患有失忆症,每天都不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得靠V君的回忆,V君就反复不断地讲解(注意,不是“提醒”)昨天发生了什么,给E君描画一幅E君“存在”的图景。
反过来,V君偏偏是一个怀疑心强的人,比如他自己并不确定昨天是不是见到了P君,是不是见到了男孩,正是通过给E讲解,也给自己构建了一个记忆图画。
因此,虽然E感慨说:“我们都一起50年了,我看我们还是分开比较好。
”但这俩人是分不开的,他们是这个孤独世界的两个粘着在一起的小小孤魂野鬼,彼此见证着对方的存在。
“我们上吊吧”应该是很荒诞的感觉。
因为那是一种逃离没有希望的日子的方法。
我很喜欢这里的对话。
两个人郑重其事地商量如何用裤腰带吊死自己,E解下了裤腰带,裤子还掉下去了。
“给戈多看看,看他怎么说”。
这么平淡的句子,但是却写得特别合适。
最后说一说奴隶Lucky吧。
他被欺凌被压迫,脑子还有问题,可他恐怕是这个戏里真正“幸运”的人。
因为他不用选择自己的命运。
加缪的《流放和王国》里边有一段情景,是对奴隶Lucky一个特别好的诠释版本:一个奴隶被带到野外,看守对他说,我给你自由,你从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一边是通向自由,另一边你会被抓起来。
看似很明显的选择,对吧。
可是,奴隶太习惯生命掌握在其他人手里,对摆在面前的选择,恐慌至极。
下边的台词——我还是称它为诗吧——让我极喜欢,摘抄在这里。
喜欢它的声音,念出来像音乐一样,虽然它描述的是“无声”,正好符合虚无的主题;如果比作画,就是一幅静物了。
E: All the dead voices.V: They make a noise like wings.E: Like leaves.V: Like sand.E: Like leaves.Silence.V: They all speak at once.E: Each one to itself.Silence.V: Rather they whisper.E: They rustle.V: They murmur.E: The rustle.Silence.V: What do they say?E: They talk about their lives.V: To have lived is not enough for them.E: They have to talk about it.V: To be dead is not enough for them.E: It is not sufficient.Silence.V: They make a noise like feathers.E: Like leaves.V: Like ashes.E: Like leaves.
胡言乱语的“理性”,杂乱无章的对白,叫人不知今夕何日、昨夜何逝的时间……全篇看似只有「等待」这一固定的行为,但折射的确是现代人的人生,直指传统越来越为科学“祛魅”后虚无、重复、荒诞、无意义的现代生活本质。
几位登场人物,戈戈迪迪,一个永远为昨日之事烦忧,一个持续因未至之事疑惑,强势控制着ta人的波卓盲目地在大道上行走,被ta人控制着的、放弃了自主性的“幸运儿”哪怕带上高帽瞬间能够说出人类社会所有逻辑、思想的片段,但虚荣一过,远离人本身意义目的的所谓“思想”不过毫无目的甚至压垮人身的无形身枷。
荒芜的原野仅剩一条枯木矗立,生活中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却耗光了人所有的生活。
如果等待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那么大多数人们终其一生都陷落无尽的炼狱,如果交谈的唯一目的就是捱过时间,人与人本身就在互相折磨。
“戈多”是什么呢?
是上帝,是希望,是意义,是改变……“戈多”可以指代人们在生活中“等待”的一切一切。
可在这个“科学”霸权的时代,有太多人在生活中等待突然出现的“意外”,在工作中等待打碎重复程序的“惊喜”,在家庭中等待父母亲人的主动关心,在自然中等待划破天际、轰鸣惊人的雷电……如此,生活本身就成了一间没有边际的牢笼,以等待之名人们在此间空耗生命。
人们忘了,我们最能把握的,不是过往与未来,而是此刻,人世间能指望的,不是“戈多”还是“God”,而是自我可以感知、思考与创造的自身。
行动起来,在过程里,在人间,就在这一秒钟……没有神存在的世界,意义,由我们自己,感知与创造🌸
《美学概论》课程中,对美的讨论层出不穷,经过课程熏陶了解到,美有广义狭义之分,它不仅包括优美的事物,也包括沉郁、悲剧、荒诞、丑、飘逸等各种审美形态。
说实话,看完了一遍《等待戈多》,我只看到剧中人物一直在等,但是,在等待什么?
为什么等待?
等待的结果是什么?
一无所知!
最后也没有等待到什么!
总的来说,并不是很懂作品要表达的深刻意思,暂且从学过的美学角度浅谈一下吧!
《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戏剧,它是由法国著名作家贝克特所著。
该剧的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理性世界的突然崩塌,整部剧也揭示了这个时间段人类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痛苦的处境。
戏剧一开场,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两个流浪汉,就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爱斯特拉冈用力脱他那只靴子,弗拉季米尔不断地摘下帽子,往里面看看,摸一摸,又重新戴上。
在一番前言不搭后语的交谈之后,他们发掘出了他们的生活目的一等待戈多。
美学中有讲到荒诞戏剧的反情节和反语言的特征,荒诞派戏剧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剧。
因为荒诞派认为,世界毫无意义、毫无联系,所以剧中也没有明确连贯的情节,只有模糊不清的事件,杂乱无章的片断和荒诞离奇的场景。
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沟通的必要和可能,所以剧中的语言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枯燥无味,甚至有意排斥语言,用静场来暗喻,进步考验观众的理解力,然而对于不经常接触荒诞形式戏剧的我,一点也不意外,也没有理解明白。
作为荒诞派形式的戏剧,是属于悲观主义的,它们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相反在人类面对荒诞的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如同剧中的主人公来说,好像等待就是在无限的、碎裂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
就这样,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由等待的主体,与等待合而为一,变成了等待符咒的奴隶。
他们不得不等待,因为等待已经成为他们自身。
他们是受难者的典型。
他们的流浪汉身份象征着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宿。
他们的处境痛苦难堪,除了等待,生活无意义,而且这种无望的等待还会继续、循环下去。
而放弃等待又不可能,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延。
戈多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但“戈多的本性就是他不来”。
由此传达出现代人强烈的幻灭感和悲观的人生态度。
《等待戈多》集中反映了荒延派戏剧反主题、反现实、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的特色,戏剧看完给人一种荒诞,夸张的感受,让人觉得没有意义,但作为荒诞艺术,我们依然需要采取审美的态度不断向内挖掘它的内涵,其次,任何作品都有它特定的时代环境,在背景下再看作品,会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早起将余中先译本的《等待戈多》看了一遍,上午再对照着老早下载的电影版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完功课,然后翻了两篇英文研究贝克特的论文(我手头只有英文的,我承认是在装逼),太学术,太专业,看得头大,中途作罢,出去吃饭。
没扒拉两口,因为心头老是隐隐作痛,知道自己是入了戏了。
贝克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荒诞戏剧,戏剧荒诞不用我介绍,不是他首创,却因他,受到人普遍关注,因他,荒诞戏剧走上世界舞台。
“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被赋予象征了任何可以等待的人或物。
它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虚无的,可以是实在的,可以是救赎,同样也可以是死亡,这样一个意象甚至被幻化成生命里所有美好或不美好,梦想或现实,出生或死亡的对等替换。
而“等待戈多”甚至成了一切无意义的荒诞行为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椅子》,可以不知道《秃头歌女》,却不能不知道“戈多”。
一部著作被人如此称道并记忆,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流派,荒诞与存在主义大概最有渊源,用存在主义对等待戈多的诠释自然不计其数。
这里拾人牙慧,截取戏剧的几个关键因素,稍作联想以打发无聊时间。
动作。
看罢相信你一定难以忘记里面一系列无聊的重复动作,爱斯特拉冈的脱鞋穿鞋,弗拉季米尔的脱帽戴帽,两个人快速互换帽子,幸运儿(他一点都不幸)提着不松手的行李,所有动作机械单调,毫无意义,即使被人指点,被人责怪,还是没有一个人停止,潜意识里都像被人在脖子上套了根绳索。
像人自身的某些毛病,你想改那得首先征求毛病的意见,它愿不愿意离开你的身体,只要它不愿,你想方设法也赶它不走,即便它和你小别,但那不是斩草除根,再聚如胶似漆胜新婚,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所以当一个人向我保证说他一定改过自新,重头做人时,我的阴暗心理就怀疑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自欺还想欺人;而当有人想征求我意见时,我又不怀好意地肯定他是想确认自己早已拿定的主意。
我相信人类不存在主见全无的行尸走肉。
不过总有一些事能让你不再重复,比如圆滑,一只寄人篱下的老鼠不敢对猫发怒。
你说你能改,我就相信,至少是满嘴牙齿上镶着相信两个大字,不过我更倾向你不改,什么都不必改!
如果一个人在未改的情况下不能为人为社会接受,改变未尝不是同样结果;你问我的意见,算你找错人了,我不会和着你的节拍,尽捡你想听的。
一个人不是知心姐姐,就是闹心鬼鬼,取不了中间值。
话语。
我一直对语言引起的多义和歧义很感兴趣,更对话语的无序与无义着迷。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多义与歧义还是无序与无义话语之外的潜台词才是可以让人深入品味琢磨的。
如果说这是模糊含混,是模棱两可,自然也没错,只是当含混被人赋予确凿的含义时,它的力量比确凿本身要更泼妇更强悍。
而且它的多义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被赋予的,是随你意任凭你添加的。
说得直白点是,你家里的衣橱里挂着千万套得体漂亮的衣服,你是每天换一套还是每月换一套?
可以夸张一点说等待戈多里的所有台词都是无意义的,爱斯特拉冈说着他的梦,却没人想听,他重复着宣布要走,试探着为腿叫疼,重复着说要拿绳子上吊,却没有行动,而弗拉基米尔则只顾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谈话甚至常常不连贯,答非所问,谁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有心,听者无意才对!
只要人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所有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因而所有的话都是自欺。
王尔德说,给人一副面具,他就会告诉你真相。
人心即地狱,话语即地狱也许更确切。
而最后幸运儿变成哑巴也不妨看成是对言语多余的无声控诉。
时间。
两幕剧前后两天时间概念本来应该很清晰,而且是从早到晚的顺时针运转,但却加上了爱斯特拉冈,波卓的健忘,似乎真是一日三秋,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第二天醒来全然不觉昨天的事?
是害怕记忆带来的烦扰还是橡皮擦一样要擦去所有过往事迹,让每一天都都过得新鲜?
波卓愤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贝克特这么一问,时间还那么重要吗?
小沈阳说,若你年轻时是这样,等你老去了,你还是一样一样的。
你年老时会自然死亡,那现在有没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时间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的幼稚或者世故都是时间无法医治的,别指望痴情的时间可以帮你赢得或者忘却一个日渐远去的身影,时间不会任你摆布,除非你傻到相信能疾走如光,并肩或凌驾于它之上。
时间同样是重复,既然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每天都是时针走两圈,分针走二十四圈,那为什么要划分昨天今天与明天?
记住现在比记住昨天显然更切实际,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荒凉的舞台背景上放置的那棵树,枯萎的树第二天发了芽绿了叶。
我不知道绿叶的确切所指,因此也可以让我随意联想,至少它不再让我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苍凉。
我一直坚信,你不会一辈子眼前一片漆黑正如你不会一生下来就虎目圆睁两眼冒金光。
第一次接触荒诞剧,从美学课中学习到荒诞文化,觉得很难学懂我观看《等待戈多》第一次尝试的观看的时候尝试失败,第二次打开我的视频又继续观看,中途有过放弃最终坚持下来,我觉得可能无论从生活阅历还是年龄都没有很成熟的看懂《等待戈多》,看完以后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有没有意义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戈多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某物的追求与向往,但是生活是残酷的你等待的并不会一定到来,那我们是像狄狄和戈戈那样继续等待他们所谓的“戈多”,还是我们应该做出改变不应该继续等待。
我观看以后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
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
希望迟迟不来,苦煞了等待的人。 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掘墓人慢腾腾地把箱子放进洞穴。我们有时间变老,空气里充满了我们的喊声。可是习惯最容易叫人的感觉麻木。
啧啧啧,又是一部省钱的电影,从头到尾一个场景
看不大懂
如果戏剧电影只是在舞台前面放俩摄影机的产物,那有什么诞生的必要呢?
【每一天 我们也都在等待着戈多】这种剧真的是完全考演员啊~眼神 语气都必须到位~没有字幕对着书看~就当练听力吧~但也没多少听的懂的~苦逼~
“戈多不来我们就死吧,那万一来了怎么办,那我们就有理由继续活下去了。”
等待一个不出现的人,一个见了又忘记的人
很冷门,很久以前看过的,但还不错,推荐一下
不要停止说。
欣赏不来
电影的小说化不该是这样子的
戈多可能永远也不会来,那我们就永远不能得救吗?庸碌之辈等着他人的救赎,靠着这点希望活下去。“除非戈多来了,否则明天我们就上吊”,就这样日复一日,度过了一生。然而,“如果我们不理会他呢?”
四个演员的强大剧本。时间、存在、年代、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深陷泥潭而满怀希望
看了5分钟,我就及时地关掉了字幕。听不懂最好。关键的都在语气、语速、节奏、停顿,以及那些无意义的重复里了。lucky的大段独白真好,帽子那段也有意思,都好在节奏里了,具有一种催眠般的神奇魔力。小男孩一口一个sir也很有力,节奏感太好。
Amazing acting
课上看的 果然小屁孩看是浪费时间
Strained but also smooth
这两个人是谁?他们为什么等戈多?戈多是谁?戈多长什么样?波卓是谁?Lukcy是谁?他们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离开?为什么一个盲了一个哑了?戈戈的靴子代表什么?狄狄的帽子代表什么?路上的石块有什么含义?或者,其实什么都没有。
放绵羊的弟弟是上帝(基督教信徒是绵羊,那牧绵羊的弟弟则是上帝),放山羊的哥哥则应视作是上帝的对立面(如果上帝代表完善,那对立面即是完恶?)?Godot因为讨厌弟弟所以派了哥哥来日复一日地安慰众人明天就能等到Godot?Godot是否可以看做是更宏观抽象的宇宙本原?
完全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