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1911 Revolution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辛亥革命》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辛亥革命》剧情介绍

辛亥革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绷带俱乐部结婚纪念日和我结婚吧特种保镖刑档内幕幸存的女孩雪域丹青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七季钱信伊:地下酒吧异变者恶魔印记神秘的马第二季第二季女武神驱动文集杀人者的记忆法金色曼陀罗恋上喵星人伴郎团海街的蜡烛最强罗曼史偶像大师闪耀色彩第2季尚未到头火热的吻最好的我们真探秦先生妻子的秘密她的双眼背后无限正义龙珠超:布罗利私人诊所第四季

《辛亥革命》长篇影评

 1 ) 何为革命?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2 ) 《辛亥革命》:从小说看电影的五大败笔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

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

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

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

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

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

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

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

《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

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

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

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

历史怎能随意篡改?

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

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

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

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

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

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

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

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

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

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

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

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

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3 ) 《辛亥革命》:袁氏当国

孙淳版的袁世凯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抢了戏,这也难怪,从《走向共和》开始,袁大头就是这么霸气——虽然《辛亥革命》的导演名单里还有成龙大哥的名号,但明眼人都一望而知:《辛亥革命》还是带着导演张黎浓郁的个人风格(大哥可能主要担负了动作导演和营销宣传的重任),所以,电影《辛亥革命》基本还是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路数。

《辛亥革命》不好拍,坊间往往会将之与《建国大业》相提并论,与后者比起来,前者的艺术创作空间可能会大些,但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显然没有对后者那么熟悉,《建国大业》里在出场人物旁边打上名字,观众就了然于胸,但对《辛亥革命》而言,恐怕过场人物的处理是个大问题。

总的来看,影片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孙中山和黄兴为最主要的人物线索串联起全片,革命者为一方,清廷为另一方,其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张黎独特的抒情化历史表达中,全片虽秉承全明星路线,节奏倒也错落有致。

从几部类似的影片看来,《建国大业》较好的保留了多线索叙事中的故事主干,《建党伟业》明显的呈现出如其主创所言的“三段论”结构,《辛亥革命》则分为四个大的段落,闪回加顺叙,演讲辅战争,把一桩复杂的历史纠结还原在了大银幕上。

西文语境中的“革命”,汉娜·阿伦特考证其在现代政治中有开辟新纪元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源自《周易》的“革命”一词则经由日本的二传负载上了历史进步论的内涵,不过历史中的“革命”事件往往带有追认的成分:譬如作为现代革命始祖的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作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后世的宣传所致。

同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并不像以前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是完全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手策划、执行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带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

影片中对武昌起义就是一笔代过,重点在于,当武昌新军推倒了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时,这场多米诺的大戏是如何演变成革命的燎原烈火而延续下去的——如果说,武昌的第一枪是偶然的,清王朝的覆灭则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后部分成为了袁世凯的权谋大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眼睁睁的落入了袁世凯的手里。

国父不贪恋权力的高风亮节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袁世凯的出现实则也不纯是机缘巧合。

当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位威权“僭主”出来收拾烂摊子,譬如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譬如二月革命、X月革命后的X宁-斯XX——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廷覆完是必然的,袁氏当国也是必然的。

(刊载于《中国银幕》2011年10月号)

 4 ) 为什么会有辛亥之役的成功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之前大小举事无数,却被一一扼杀,不是志士们无能,而是无人响应。

围观者众,助力者寡,虽然人人奋勇争先,最终都是一掊黃土。

相比与现在,在那个时候宣称“xx民族不适合xx制”的人数更多,或者说大部分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并没有从这个既成的体系下获得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于是他们只在一旁默不作声,听任一小群人商议庙堂之事,冷眼看着另一小部分鼓噪呐喊的人,宛如在看一出戏。

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却没有人能想到会来的如此突然。

不是事情太过突兀,而是大部分人沉睡者没有苏醒之意。

于是很多人就这样“被动”地被卷入这一个概念之中,以至于随之逐流。

我们看到了散落于地的《警世钟》,看到了每一封的绝笔信,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拼争,或许一个民族的希望之火会在这里点燃,然而我们却看不到燎原之势,那些人还依然沉浸在梦境中,他们虽然生在世上,却醒在梦里。

耳畔不断传来催眠曲,靡靡之音,哄着每一颗沉睡的心,让他们就这样了此一生。

孙文要树立建制,宋教仁要改组社团,一切都是在为另一个概念作准备,而这个概念还没来得及点亮四周寂静的黑夜,就已经被这茫茫黑幕吞噬了。

我们追求这“另一个概念”这么多年,100年了,它依然离我们很远。

每次到了这种时候,总会有“催眠曲”传来,用低沉的吟唱胜,诉说着自己独特的风姿,以此来取悦在睡梦中的人们。

还要等多久?

还要等多久?!

当年的那个带头大哥已经不在了,那一抹红已经在火黄中消散;而如今,我们再谈及任何关于这一个概念或者那一个概念的话题,也要多加谨慎;语言文字不是用来诉说心声,而是用来麻醉,何等的凄凉。

 5 ) 连刷《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后,我梳理了一些史实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2011)6.6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张黎 成龙 / 赵文瑄 成龙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

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

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

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

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

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

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

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

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

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

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

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

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

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1912年:建立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迁都至武汉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1928年:北伐成功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1938年:迁都重庆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1949年:败退至台湾2、《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2011)暂无评分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刘烨 冯远征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

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

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3、《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 (2017)暂无评分2017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刘伟强 / 刘烨 朱亚文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

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

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

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

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

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

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4、《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2009)暂无评分200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唐国强 张国立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

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

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

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

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

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

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

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

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

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

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毛泽东去世1981年:女排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6 ) 记住历史就是珍惜现在

一部主旋律电影,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请不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部这样的电影。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惜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电影要表达的当然不止这些。

但只从将那段悲壮的历史还原成电影来看,还是感动的,因为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洒血的先辈。

请带着一种敬意和感动去看这部电影吧 。

 7 ) 辛亥革命 票房失败的原因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强制播映的《飞天》、《杨善洲》,再到今天的《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主旋律影片应接不暇,整体水平却每况愈下,《建国大业》初步试水,数数明星,情节倒也精彩。

可在家里看了《建党伟业》,却直后悔浪费时间看这个空是口号的烂片,并庆幸没有花钱到电影院去,想到豆瓣投诉下,想评分却都不给,唉,没办法,谁让人家“主旋律”呢。

而《辛亥革命》票房的遭遇其实是普通观众对主旋律的主动反驳。

从6月底《建党伟业》上映至本周《杨善洲》等片终于撒手,在建党90周年系列献礼片中,主旋律竟然主要扮演了负面角色,主旋律创作市场化尝试没有任何新的突破,发行放映环节却认真研发偷票房劈票房等卑劣手段,而且被揪出之后不承认不改过,管理部门也集体保持沉默,认同这些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

几部主旋律影片不仅制造票房异象,更描画出电影产业本身的畸形,用句重话,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事实上,《辛亥革命》几经修剪以后仍然保持相当的制作水准,但在这种全面质疑甚至反感的局面下,难免遭遇躺着也中枪的尴尬。

这周《白蛇传说》和《画壁》两部国产大片进场,还有一堆动画片汹涌上映,《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秋瑾》这些片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只能说,抵制烂片,人人有责!

 8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

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

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

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

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

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

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

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

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

《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

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

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

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

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9 ) 关于革命,关于无私

去影院,本打算看一部轻松的《狂暴飞车》。

可老婆硬是不让看,说看了简介没意思。

看《辛亥革命》吧。

平时我一般都会坚持,这次我没有。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其实还是有点失落。

因为之前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我都看了。

有点够够的感觉。

所以感觉还是回归娱乐吧。

电影一开始的段落让我似乎一下子走进了那个年代,那种感觉可能是很多的70后都能体会到的一种久违的激动,震撼。

看到广州起义失败,孙文在纽约开始募捐讲话的这一段落,我的情绪已经几乎不能自以,说我感情脆弱也好,还是容易激动也罢,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的眼眶中险些就要掉下来。

我强力的忍了忍,生怕被左右看到丢了一个大男人的面子。

由于当前我们所生活的这种状态跟影片中林觉民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给我产生的强烈的反差。

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两广总督跟林觉民的对话就反应了这个问题。

林觉民绝非濒临饿死的难民,而是家境很好的公子。

为什么要革命?

跟历史上任何一次起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也因此给世人已震撼。

为了不再受国外列强的欺辱,让国民过上宁静幸福,民主的生活。

这种理想是多么的伟大。

伟大到在当时来看近乎痴人说梦。

成功概率估计跟买彩票差不多。

可这些年轻人还会为了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死。

简直是送死。

现在的人来看。

这批人的脑袋估计是被驴踢了。

信仰,信念。

现在人的脑袋里早都没有了。

呵呵。

说的有点过。

电影的另一个场景我印象深刻,就是袁世凯听到自己的人这样介绍孙中山,有人说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袁世凯楞了又10秒钟,一下子笑了。

说“哪有这样的人”。

是啊,用无私两个字来形容一个人,估计再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

谁能相信。

袁世凯更不会信。

这个可能是对伟人的最好评价。

比用伟大,高尚等等华丽的词藻更能说明孙中山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是无可替代的。

总之一句话。

这部电影拍的远远好于《建国》和《建党》两部电影。

看完后我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字好。

值得大家去好好看看,应该免费让学校组织都去看看。

 10 ) 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

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我是正文的分界线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

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郎心似铁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

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

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

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

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辛亥革命》短评

民主现在哪还有?

4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一段充满着理想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者的浪漫的时代。

8分钟前
  • 很熊很熊的人
  • 力荐

都说建国、建党之后是建军,结果是建民国。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主旋律到让人恶心。

15分钟前
  • Donna
  • 较差

大明王朝1566不是瞎的

19分钟前
  • 海牛
  • 推荐

孙淳的袁世凯是亮点,陈冲的隆裕太后的最后一句依旧是亮点。若有信仰,亦会有那么多为革命牺牲的人。

20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力荐

瑕不掩玉。

21分钟前
  • L.S.D™
  • 推荐

比较平庸,而且支离破碎,不过辛亥革命确实值得祭奠

23分钟前
  • 双一
  • 还行

主旋律不是错,但缺乏历史的沉重感

25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原来我喜欢革命片儿~

29分钟前
  • 鑫鑫鑫❤
  • 力荐

这种片子能拍出来并上映本身就是成功,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30分钟前
  • 6079
  • 推荐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我们一行6人。。。。。好像是失望般的离开了电影院去吃饭。。。不过本来就不应该抱太大希望吧。。。

36分钟前
  • 飞飞
  • 还行

重要的是一起看的人

41分钟前
  • judyzhu
  • 力荐

不如看教科书

43分钟前
  • 姬气猫
  • 较差

真是看不下去。。

46分钟前
  • shyv
  • 较差

看的还是热血沸腾。只是剪辑有点混乱。

50分钟前
  • 安小洁
  • 还行

摄影太让人惊艳了,“主旋律”的片子能拍得这么美。还有孙淳,陈冲无疑是加分点。再加上还有赵文瑄,胡歌,余少群这样的美男子。足矣。

55分钟前
  • 梦于未知地
  • 推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5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克强穿得好潮啊!

59分钟前
  • 沭沭沐沐澄
  • 还行